近五年浙江高考诗歌鉴赏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这首诗是叙事诗,可根据 核心事件来概括主要内容。前八句讲在春旱的背景下,百姓食不果腹,去田里采摘地 黄,但地黄也不多,采摘极其艰难。可概括为“采地黄”。后六句讲采来的地黄不是 自家吃,而是带到“朱门家”(达官贵人家),卖给那些吃得面白肥胖的人。卖给那些 人的“地黄”被拿去干什么了呢?他们用它去喂肥马了。百姓却希望能换点马吃剩下 的残粮以度饥荒。可概括其核心为“卖地黄”。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达 2、修辞手法
技 巧
3、表现手法
4、构思立意
(2019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2)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欣赏能力。白居易的叙事诗,语言 通俗,通俗中往往含有警世之意。对比也是其诗歌特色之一。这首诗中的对比,有贫 民与朱门家的对比,有人饿瘦与马肥壮的对比。要对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分别解说叙 述特点和对比特点,写出各自的内容和作用。
这首诗通过叙述农民采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 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的残酷剥 削。本诗通过对采地黄的饥民形象的设定,反映了荒年农民的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 社会贫富差距及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
1.(2018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答案 (1)采地黄 卖地黄 (2)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 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 的爱憎之情。 对比: 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 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 加犀利。
评析 本题考查古诗歌鉴赏能力,包含艺术手法与思想情感把握两方面的内 容。题目虽小,包容面广,对考生的要求较高。易错分析:回答本题,难在找不到角度 ,很容易答不完整,尤其是对思想情感的理解容易漏掉。
(2)题目要求从叙事这一角度切入,欣赏这两首诗歌。欣赏叙事特色,要以平时 所积累的知识为基础,从叙事中的语言特色、修辞特色、抒情特色、叙事人称特色 等角度入手进行赏析。这两首诗的叙事、描写都很朴实,近似白描,如“甲第歌钟沸 ,沙场探骑稀”,以平实的对比,写出官宦人家依然歌舞不休,而战场上已经人烟稀少 ,与国破家亡的内容相吻合;在叙事中饱含情感因素,如“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叙事中写出无限悲伤之情。抓住这些,即可作答。
2004至2019浙江高考 诗歌鉴赏题及赏析
自主学习
-2-
明确备考方向
考纲要求 浙江省的高考《考试说明》没有单独对古代诗歌阅读作出要求,根 据高考命题实际情况,古代诗歌阅读与文言文阅读“共用”了如下几条: 1.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2.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3.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早晨天还没全亮就扛着铁锹出门,黄昏回来还采 不满一筐。采地黄者把地黄卖给豪门子弟,诗歌通过主人公的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 心魄的话:“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原来辛辛苦苦采来 的地黄只是用来给马做饲料的。这几句话包含几层含意:第一,穷人的生活还不如富贵 人家的马,穷人入冬即断了粮,马却有饲料吃,并且长得膘肥体壮;第二,主人公想用地 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以此充塞那苦于饥饿的肠胃,更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 实;第三,富人家的马尚且如此娇贵,那些主人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黄以 养马,马愈肥而愈需要精粮,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残粟”呢?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只是平 直叙述,毫无惊人之处;结尾却突起波澜,通过贫苦农民采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 描写,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生的贫 苦农民的同时,产生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之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 的不平等现象的不满。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 把握。把握“淹留”一词的含义,可以联想屈原在《离骚》中“岁月 忽其不淹兮”的“淹”字,该句中的“淹”为停留、停滞之意,代入 “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意义通畅。结合诗歌标题“送王昌龄”和 “送君多暮情”,可知此诗为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之情。 点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 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 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 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 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 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 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 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 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 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 “吟哦”“ 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 “爱读英雄传”“ 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 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 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
wk.baidu.com
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
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

的心情。(2分)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6分)
【答案】19. (1). 久留(逗留) (2). 依依不舍 20.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 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 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恋;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诚心志的告白。知识拓展 何 为“点染”?
(1)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后文艺理论家引以概括词的此 种表现手法,并将“点与染分开说,而引词以证之”(《词学集成》引江顺诒 语)。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道:“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 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 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解析 (1)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可以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本题的 突破口是对仗与拟人的手法。可以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本题的突 破口是诗歌所抒发的家毁国亡之痛。还可以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 力。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园”和“废殿”的意象,“泣铜驼”的拟人来抒情 。在内容上,可以根据两句诗所写意象,据象索意,可以发现,写“寝园”“废殿”这 些破败之景,实为抒发亡国之痛。在艺术手法上,这叫作情景交融。
3.(2016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方法点拨 诗歌中常见的5种情感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苦;④对国家前 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②保家卫国的决心;③报国无门的悲伤;④山河沦丧的 痛苦;⑤年华消逝、 壮志难酬的悲叹;⑥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⑦抒发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②思乡念亲;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②昔盛今衰的感慨;③借古讽今的情怀;④青春 易逝的伤感;⑤仕途 失意的苦闷;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19. 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

”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19. 造访 朱门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歌的
词、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才能准确作答。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去 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访他,“过”的意思为“拜访”。首联的意思是, 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冷清,好像主人在闲居之 中。“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20.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 句分析。
20. 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 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 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 军的文化修养。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 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诗的开头描述辛苦劳作的农民又遇到了他们最害怕的灾难:麦苗因春天久不下雨 而枯死,禾苗因为秋季降霜而被冻坏。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遇到春天干旱、麦苗枯死的 灾难,已是损失惨重,而后又遭受了秋天下霜过早、禾苗受损的巨大不幸,真可谓雪上 加霜,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口粮也没有了着落。因此诗人接着说:“岁晏无口食,田中采 地黄。”
点睛: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 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方体感。运用 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 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 调枯瘦。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 境和景物形象。点染分为三种类型,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时加染,染 中有点。此诗就是先点出离情,再以景染之,结尾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答案 (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 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 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 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 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2)《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 字。”可见,“点染”也是修饰文字的一种方法,通过它,可使文章“更上一 层楼”。
2.(2017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手法的把握。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 “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 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 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 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