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局部塌方处理方案

隧道局部塌方处理方案
隧道局部塌方处理方案

不良地质隧道施工技术

第一部分:工程概况

我处担负株六复线新茨冲隧道、新猴儿关隧道两座隧道的施工任务。新茨冲隧道全长3680m,新猴儿关隧道全长1480m,为单线电化铁路隧道。两座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洞身岩层主要为石炭系马坪群(C3mp)灰岩夹泥灰岩、页岩,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l)石英砂岩、泥质砂岩、页岩夹煤线。灰岩中溶沟、溶槽、溶洞、溶孔等岩溶形态发育。工点位于黔西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外侧,构造作用强烈,褶皱断层发育,线路左侧发育有五条区域性大断裂,岩体中构造节理、裂隙很发育,地下裂隙水丰富。新茨冲隧道进口、新猴儿关隧道出口正处于危岩落石区,地势陡峻,基岩裸露,局部倒悬,多次发生崩塌落石,隧道洞身偏压。隧道Ⅱ、Ⅲ类围岩947m,开挖时共遇到溶洞6处,施工难度很大,施工中共发生大小坍方3次,其中,99年元月1日长16m冒顶大坍方为最大的一次,共清理坍体144余方,处理了3个月才通过。

第二部分:施工方法

一.隧道开挖后的力学行为和支护结构的组成、作用、类型。

1.隧道开挖后的力学行为:

隧道开挖后将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围岩应力重分布,和局部地壳残余应力的释放(第一阶段),在重新分布的应力作用下,一定范围内的围岩产生位移,形成松弛,与此同时,也会使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恶化(第二阶段),在这种条件下,坑道围岩将在薄弱处产生局部破坏(第三阶段),最后,在局部破坏的基础上,造成整个坑道的崩塌(第四阶段)。在坑道开挖以前,岩体处于初始应力状态,即一次应力状态;坑道开挖后由于应力重新分布,坑道围岩处于二次应力状态,如果二次应力状态满足坑道稳定的要求,则可不加任何支护,坑道即可自稳。如果坑道不能自稳,就须施加支护措施加以控制,促使其稳定,这就是三次应力状态,这种状态与支护结构的类型、方法以及施工时间等有关,三次应力状态满足稳定要求后,就会形成一个稳定的洞室结构,这样,这个力学过程才告结束。影响二次应力状态的因素主要有:围岩的初应力状态,岩体的构造因素(结构面、岩块组合形态等),坑道形状和尺寸,埋深,坑道的开挖形式(爆破、非爆破)和开挖方法(全断面开挖、分部开挖等)。如果围岩类别较低,岩体完整性较差,在开挖后,二次应力状态不能稳定,围岩就会逐渐变化直至整个坑道的破坏,为

了控制岩体变形的发展,就必须采取施工支护措施。有的情况下,开挖后没有进行施工支护的时间,坑道围岩就会失去稳定,因此就需要在坑道开挖前对围岩采取加固支护,即超前支护,以保证开挖后围岩有一定的自稳时间完成施工支护作业。

2.支护结构的组成、作用、类型:

一个完整的支护体系是由周围岩体和支护结构组成的。岩体既是承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承载结构的基本建筑材料,它既是承受一定荷载的结构体,又是造成荷载的主要来源,具有荷载、材料、承载单元三位一体的特征。在通常情况下,岩体是主要的承载单元,而支护结构是辅助性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地质条件极差,岩体自稳能力很差,或没有自稳能力时,支护结构是主要承载单元,坑道围岩的三次应力状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支护结构的基本作用:保持隧道断面的使用净空;防止岩体质量进一步恶化;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荷载;使隧道支护体系有足够的安全度。

支护结构的类型:根据材料和系统可分为木支撑,钢支撑,锚杆,金属网,喷射混凝土,模筑混凝土及几种形式联合在一起的组合支护。

木支撑:木支撑大多数采用立柱或支架形式,在过去长时间内曾是开挖支撑的主要手段,其优点是制做方便,重量轻,但是木支撑耐久性差,强度低,在多数情况下需要拆除,这种拆除或顶替已承载支撑的作业,会造成围岩过度松弛及应力的第二次分配。另外,木支撑断面尺寸大,占用隧道空间多,且成本高,目前,除局部坍方处理外,木支撑已很少采用。

钢支撑:钢支撑可以迅速架设并有足够的阻力,且无须顶替,可以灌注在混凝土内,作为永久衬砌的一部分,与围岩接触条件也比木支撑好。钢支撑一般采用型钢、旧钢轨等采用车间加工,以螺栓、垫板联接。两排钢支撑之间,为使其互相牢固联系成整体,保证能充分承受隧道轴向力及爆破引起的震动,在纵向设联系螺栓和纵向支撑。目前钢支撑大多数用钢筋加工,即格栅支撑。格栅支撑以重量轻,便于架设、装配,与喷射混凝土和围岩的联系条件好,柔性大等特点而广泛使用。

锚杆支护:锚杆支护是隧道支护技术的一大进展,其作用原理是利用围岩自身强度来支撑围岩,从内部提高岩体本身的承载能力,它与外部支护围岩的钢支撑不同,属内部支护。其主要作用有三点:悬吊作用,组合梁作用,加固作用。锚杆支护多数不是面接触,而是点状的。但它比较迅速,还可施加预应力,这种方法适应多变的地质条件,且锚杆支护不占用空间。锚杆分为端部锚固式、全面胶结式及并用式三类,隧道施工中常用全长粘结型砂浆钢筋锚杆,近年来一些新型锚杆材料如集钻、注、锚于一体的GM锚杆,WTD锚杆等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

喷射混凝土:喷射混凝土以其对岩体条件和坑道形状的很强适应性和可在开挖后迅速施喷的特点而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施工支护手段。隧道开挖后,在围岩上立即喷射一层混凝土,能与围岩表层岩石共同作用,且能渗入围岩裂隙,封闭节理,加固结构面,从而提高围岩强度、整体性和自承能力。它的支护能力很高,并可随时加强。喷射混凝土一般与钢支撑、锚杆、金属网等联合使用。

二.施工方法的选择

洞室的形成是通过开挖和支护两个施工阶段完成的。因此采用的施工方法和支护方法也必然对整个坑道的稳定给予一定的甚至是极为重要的影响。例如,全断面开挖及分部开挖、爆破开挖及非爆破开挖、木支撑与钢支撑、早期支护及二次支护、仰拱的及时封闭、一次掘进进尺等都对坑道及结构的应力状态产生相应的影响。

选择隧道的施工方法,应以地质条件为主,还要结合隧道长度、断面、结构类型、工期要求、施工技术力量、机械设备情况和综合效益等综合确定。

我们以新奥法基本原理为依据,通过对比分析,制定出可行的施工方案。

为了充分利用围岩的自稳能力,延长洞身开挖后围岩自稳时间,我们确定先护后挖。在Ⅱ类围岩地段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地层,并超前支护;在Ⅲ类围岩地段采用超前锚杆支护。

由于不良地质情况下围岩自稳能力差,因此开挖后需要及早施作初期支护,并闭合成环,提高承载能力,因此决定采用短台阶法作为基本施工方法。采用拱部超前的台阶法开挖不仅能在正面和中层同时钻孔,而且支护准备、支撑架设和喷射混凝土支护以及锚杆作业都能相互交替进行。如果岩体的自稳时间不足或开挖面不稳时,可采用保留核心土的方法。

由于地质条件差,岩体松散破碎,选择支护手段时,要选用既能承受较大的围岩压力,同时还能大面积的、牢固的与岩体紧密接触,能及时施作、随时加强的支护手段。因此,我们采用喷射混凝土、锚杆、挂钢筋网、钢筋格栅联合一起的组合支护形式。

在过去,Ⅱ、Ⅲ类围岩不良地质地段,传统上采用先拱后墙法衬砌,但工序多,进度慢,稍有不慎,便容易引发拱圈下沉、开裂、甚至掉拱等病害,目前,这种方法正被摒弃。我们决定采用仰拱(铺底)紧跟的先墙后拱法衬砌。这样做的优点是:初期支护与围岩结构联成一体,共同承载,共同控制围岩变形,二次模筑衬砌在围岩的变形基本稳定后再作,从而避免了二次衬砌过早受力而产生开裂破损等病害;由于初期支护相对于先拱后墙法成环早,整体受力好,故能避免底鼓和塌方事故发生;初期支护先成形,有利于防水隔离层的施作,拱墙一次灌注长度可达8m,减少了工作缝,工程质量容易保证,渗漏水病害减少;由于仰拱

(铺底)紧跟,道路通畅,故可避免地下水和施工用水浸泡基底而造成日后翻浆冒泡。

在稳定性很差的围岩中,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二次衬砌和仰拱的施作时间,直接关系到衬砌结构的安全,过早施作,会使二次衬砌承受较大的围岩压力,过晚又不利于初期支护的稳定。因此,在施工中应进行监控量测,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变化规律,及时调整支护和衬砌参数,以确定二次衬砌和仰拱的施作时间,能使衬砌结构安全合理。

如果自稳性很差的围岩在较长时间达不到基本稳定的条件,喷射混凝土出现大量的明显裂缝,而支护能力又难以加强,则应及早施作仰拱,以改善围岩受力变形条件。若围岩仍不能稳定,应提早进行二次衬砌,以提高支护抗力,避免初期支护坍垮。

根据新奥法理论,变形在初期支护下已趋于稳定,二次衬砌作为安全储备而修建,而不是把二次衬砌作为承载的主要结构在衬砌施工时,强调适时衬砌,充分发挥初期支护的作用,如果过早衬砌,变形较大,容易出现过早受力变形开裂,如果过晚,初期支护不能承受荷载,发生塑性变化时,将不利于整个隧道的稳定。综上所述,确定不良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方法为:超前支护,先护后挖,控制爆破,加强支护,仰拱紧跟,适时衬砌,量测反馈。

第三部分:主要工序施工

一、超前支护。

不良地质隧道施工时,围岩大多松散、破碎,自稳能力极差,开挖后在短时间内就会坍塌。因此,超前支护成为必然手段。我们在隧道施工中主要采用了超前小导管、超前锚杆两种超前支护形式。其中,Ⅱ类围岩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Ⅲ类围岩采用超前锚杆。

1 .超前小导管注浆:

超前小导管注浆是一项围岩加固新技术。通过在开挖面周边按一定角度将小导管打入岩层中,借助注浆泵的压力,使浆液通过小导管渗透、扩散到岩层孔隙或裂隙中,以改善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能,在工作面周围形成一个承载壳,同时管体又起到超前锚杆的作用,从而增加围岩的自稳时间,提高围岩的自稳能力。

技术参数:材料为Ф42mm钢管,外插角3°~5°,环向间距0.3m,每环22根,间隔2m布置一环,每根钢管长3.5m。

打小导管:测量放样,在设计孔位点上标记;用风钻钻孔后,将小导管沿孔打入,如岩层松软也可用油锤或风钻直接将小导管打入。小导管的尾部与格栅钢架焊接连成一体。

注浆:注浆前先喷混凝土封闭掌子面以防漏浆,对于强行打入的钢管应先冲清管内杂物,然后再注浆。注浆顺序由下向上进行,浆液用拌和机搅拌。水泥浆水灰比为1.5:1、1:0.8、0.8:1三个等级,浆液由稀到浓逐级变换,先注稀浆,然后逐步变浓直到0.8:1为止。考虑到注浆后需尽快开挖,注浆宜用普通水泥或早强水泥。注完浆的钢管要立即堵塞孔口,防止浆液外流。

2.超前锚杆:

当岩层比较破碎时,拱部开挖前采用超前锚杆支护。超前锚杆采用凿岩机钻孔,孔深3.5m,孔径32mm,钻孔按设计要求进行,保证其方向、深度、间距准确;用压缩空气作动力,将水泥砂浆压入钻孔内,浆液配比为水泥:砂子:水

=1:1:0.42;锚杆选用Ф22mm,长度3.5m钢筋砂浆锚杆,环向间距30cm,排距2m,外插角15°,并从格栅钢架腹部空间穿过,插入孔中,尾部与钢架焊接连成一体。

二.开挖。

1.Ⅱ类围岩采用人工、风镐开挖,开挖按短台阶法,分三部台阶,即起拱线上一节,起拱线下1.8m一节,底部一节。台阶长度3~5m,每步进尺0.8~1.0m。为了保持开挖面的稳定,缩短封闭时间,采用预留核心土法。开挖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

2. Ⅲ类围岩采用控制爆破与人工风镐开挖。按两部台阶法施工,拱部超前,台阶长度3~5m。每步进尺1~1.5m。控制爆破按松动爆破施工。尤其是周边眼、内圈眼,密排炮眼,间隔装药。

三.支护。

(一)喷射混凝土。

喷射混凝土5cm。隧道开挖后立即对围岩面喷一层混凝土,主要是封闭岩面,防止隧道周围岩体质量进一步恶化,防止围岩出现掉块或局部崩塌。

1.喷射混凝土采用掺STC型粘稠剂喷射混凝土工艺。STC型粘稠剂是一种由多种高分子化合物聚合而成的新型喷射混凝土外加剂。掺入混凝土后,长链分子吸附于水泥等细颗粒表面,喷射时,这些长链分子伸展成形和集束状且连续时,使细颗粒粘聚,发生粘聚反应,使喷出的混凝土具有较大的粘性,砂石聚集,从而降低粉尘,减小回弹,增加一次喷射厚度。

2.原材料:

⑴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425号,桥隧牌。

⑵砂:机制砂,Mx=2.32,比重2.62。

⑶碎石:5~10mm,比重2.70,石质坚硬。

3.配合比:

水泥:砂:碎石:粘稠剂=1:2.1:1.9:0.02

4.施工工艺:

⑴拌料:采用拌和机按配合比将喷射的原材料混合搅拌,然后迅速运至喷射机进料斗旁。

⑵喷射作业:

a.喷射机安好调试后,先注水再通风,清通机筒及管路;同时用高压水(或高压风)洗(吹)受喷表面。

b.连续上料,经常保持机筒内料满,在料斗口上设一12mm孔径筛网,避免超径骨料进入机内。

c.操作顺序:喷射时先注水(喷嘴要朝下,避免水流入管内)后送风,然后上料。根据受喷面和喷出的混凝土情况调整注水量,以喷后易粘着、回弹小和表面呈湿润光泽为度。

d.操作部位顺序,应分段、分片进行。按纵向3~4m为一段,先拱后墙再分片,每片宽约2m,每片均自下部起水平方向旋转移动往返一次喷射,然后向上移行。喷射前个别受喷面凹洼处,应先喷找平。

e.最佳喷射距离与角度,喷嘴口至受喷面以0.6~1.0m为宜。喷射料束以垂直受喷面为最佳。

f.喷射料束运动轨迹,环形旋转水平并一圈压半圈,环形旋转直径约为0.3m。喷射第二行时,依顺序由第一行起点上方开始,行间搭接约为2~3cm。

g.喷射料束旋转速度及一次喷厚,以2秒左右移动一圈为宜,一次喷厚以不坠落时的临界状态或所需厚度时,才向前方移动,一般不应少于5cm。

h.风压和喂料量,应根据喷射部位的不同进行调整,拱部工作风压0.12~

0.15Mpa,喂料3m3/h;边墙工作风压0.15~0.18Mpa,喂料4m3/h。

⑶施工注意事项:

a.喷射前应仔细检查危石并处理。喷射机应布置在安全地带。

b.经常检查喷射机出料弯头、输料管和管路接头,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c.开始喷射时,先注水后送风,再开机和上料;调整喷头注水量时,应避免干料喷出。喷射作业结束时,应将机内和管路中的拌合料用完后,再停机、关水和断风。

d.按配合比投料,计量要准。施工时风、水压要稳定,运输道路应畅通,电源、照明应保证。

e.喷射人员要穿戴防护用品。

(二)锚杆。

喷砼封闭围岩面后,沿隧道周边布置系统锚杆,其目的是将锚杆群有系统地深入到岩层内部,改善围岩的力学性能,限制变形,增强其稳定性,充分利用围岩本身的自承能力。系统锚杆采用全长粘结型砂浆锚杆。锚杆采用梅花形布置,Ⅱ类围岩地段,锚杆长度3.0m,间距1.0m,Ⅲ类围岩,锚杆长度2.5m,间距1.2m。

1.材料:锚杆采用Φ22螺纹钢筋制作,水泥砂浆灰砂比为1:1,掺早强剂。

2.钻眼:钻眼前根据受喷面情况和设计要求布置孔位并作好标记;钻孔时锚杆孔口岩面应整平,钻孔方向应与岩面垂直;为保证钢筋周围有一定厚度砂浆与孔壁粘结,以达到所需要的抗拔力,钻孔直径采用40mm。孔距误差≤15cm,孔深误差±5 cm。

3.灌浆:为使砂浆与孔壁粘结良好,灌浆前应将孔眼吹净;水泥砂浆拌合均匀,稠度适宜,随拌随用;灌浆从孔底开始,均匀进行,一面灌浆,一面缓缓匀速将管拔出,保证灌浆饱满,不发生砂浆脱节。

4.安装锚杆:安装前将锚杆除锈矫直;灌浆后立即将钢筋匀速插入,锚杆位置居中,以使砂浆均匀包裹杆体四周;锚杆插入后,在孔口用木楔临时封固,以固定锚杆位置,且防止砂浆外溢,钢筋尾端外露长度在5~10cm,预作钢筋网的支点,并在喷砼层内;锚杆安装好后不得敲击、碰撞。

(三)安装钢筋格栅拱架。

格栅采用4肢矩形断面,主筋为4根Ф22钢筋,辅筋Ф14钢筋。拱部格栅分三节,每节两端焊法兰盘,以螺栓连接。格栅紧贴岩面,对贴不紧处,以片石或混凝土块填塞。为防止格栅支撑受荷载而下沉,在格栅下端加设U-16钢底梁。格栅间距1.0m,立好后马上打定位锚杆锁定。纵向系梁用Ф22钢筋(间距1.2m)焊接,使两排格栅拱架相互连接牢固。

(四)挂网。

为了防止短时间内围岩出现极大变形,喷射混凝土片状剥落,也为了改善初期支护的受力条件,采用挂网与格栅等几种形式结成一体共同支护。采用双层挂网,第一层放在格栅支撑后面,第二层挂在格栅前面。钢筋网采用ф6.5或ф8的A3钢筋加工而成,网格间距12×12cm,安装时,网片搭接15~20cm。

(五)喷射混凝土15-18cm。

安装格栅、挂网后,再喷射混凝土15-18cm,超过格栅网保护层2~3cm。为了减少回弹,缩短作业时间,保证喷射厚度,在确保混凝土强度条件下,可在钢架上挂板喷射混凝土。喷射混凝土后喷水养护7天。

四.仰拱、衬砌。

1.仰拱。为了使隧道洞身开挖后及早闭合成环,承受围岩压力,在拱墙初期支护完成后需要及早施作仰拱。为方便出碴,仰拱工作面距开挖工作面25~35米,仰拱采用左右分开施作。

2.衬砌。在初期支护及仰拱施作完后,适时衬砌作业,衬砌采用先墙后拱法。衬砌采用自制衬砌土台车,自动配料机配料,强制拌和机拌和,混凝土输送泵入模,机械振捣。

五.量测。

在隧道施工中量测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与光面爆破、喷锚支护一起被称为“新奥法三要素”。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对围岩变化情况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量测,及时提供围岩稳定程序和支护结构可靠性和安全信息,预见事故的险情,作为调整和修改支护设计的依据。根据具体情况,我们在隧道施工中,主要采用了洞内观察调查,净空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锚杆拉拔实验等几种量测手段。

1.洞内观察调查。对开挖洞形轮廓的观察在每一开挖循环完成后进行,特别是在软弱围岩条件下,开挖后立即进行地质调查并绘出地质素描图,根据地质情况及一些临时支护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来确定下一步的钻爆方案和施工程序。

2.净空位移量测。根据围岩类别,净空变化量测基线距离5-20米,基线布置以水平基线为主,必要时设置斜基线,主要量测工具为隧道变形收敛计。

3.拱顶下沉量测。拱顶下沉量测每5-10米设量测点,主要量测工具是水准仪。

4.锚杆拉拔实验。每300根锚杆至少选择3根作为一组,每根锚杆的抗拔强度不应小于50KN,同组锚杆平均强度需要满足设计要求,且每根锚杆的抗拔强度最低值不应小于设计的95%。

第四部分:坍方的处理

隧道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复杂,由于勘探手段的制约,设计提供的资料与实际出入较大,同时,施工中也存在施工方法不当,技术措施不力,施工工艺不过关等问题,在施工中发生了数次坍方。

一.发生坍方的原因:

导致坍方的原因有多种,但概括来说可归结于以下两个:一是自然因素,包括地质状态、受力状态、地下水变化等;二是人为因素,包括不适当的设计、不适当的施工作业方法等。

在很多情况下,坍方均由地质因素引起,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坍方,又可归结于不同的原因,首先是地质条件评价的正确性,由于地质勘测手段的制约,设计资料对地质条件的评价与实际出入较大,开挖后,又没有对现场作业面岩体进行正确

的工程地质鉴定评价,致使施工措施不到位,造成坍方;由地质条件而引起坍方的另一个原因为岩石构造因素,当为层状岩层,且岩层之间有泥夹层,或当岩层倾斜于洞内,当倾角大于岩层的内摩擦角时,或当岩石有较大的裂纹时,开挖后易发生坍方,由倾斜岩层引起的坍方常为任意的,无规则的。

受力状态对坍方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即地质构造应力及开挖后产生的应力重分布和松动变形,地质构造应力的影响通常只发生在有地质构造运动的地区,而由于应力重分布和松动变形引起的坍方则常与人为因素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当施工作业时间太长而引起岩石失去自承能力并产生松动,或由于支护及承重结构强度偏低,或共同受力差等而引起岩石产生较大的位移变形松动等。由于应力重分布和松动变形引起的坍方有时在开挖后很长时间才发生,而且坍方分多次发生,即在后继的应力重分布过程中不断发生新的松动及坍方。

当隧道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隧道开挖后,在隧道开挖面上有时会产生较大的静水压力,引起地下水向洞内涌入。出水回软化岩石,并加速岩石的变形位移,从而导致坍方。在岩石强度低、有裂缝且开度大并混有泥土时,发生这种坍方的可能性则比一般情况大几倍。

一.坍方前的征兆:

隧道坍方不是瞬间发生的,是有预兆的,掌握坍方预兆,对于减少损失伤亡有重要的意义。隧道坍方前的征兆主要有:

1.量测信息所反应的围岩变形速度或数值超过允许值。

2.喷射混凝土产生纵横向的裂纹或龟裂。

3.在顶部或侧壁发现不断掉下土块、小石块或构件支撑不断漏出砂、石屑。4.岩层的层理、节理缝或裂隙变大、张开。

5.支撑梁、柱变形或折断,楔子压扁压劈,填塞木弯曲折断,扒钉受力变形,木支撑发出破裂声。

6.隧道内渗水、滴水突然加剧或变浑。

二.坍方的处理:

隧道发生坍方,应及时迅速处理,处理前,要详细观测坍方范围、形状、坍穴的地质构造,了解坍方发生原因和地下水活动情况,制定处理方案,要抓住时机,备足人力物力,按施工方案投入施工,处理坍方,不可急燥冒进,更不可旷日拖延,贻误战机。

处理坍方常视坍方大小而定,其大小则根据坍方地段的高度、长度、范围和坍碴量区分。

(一)小坍方处理:

小坍方指纵向延伸不长,坍穴不高,坍塌量不大的坍方。小坍方较易支护与回填,以清为主。主要施工步骤为:

1.防止坍方扩大。在坍方的两端,进行加强支护,阻止坍方扩大。

2.素喷混凝土初步封闭。在坍方停止、稳定后,在坍穴内搭立工作平台,对坍穴顶部岩壁素喷混凝土5cm厚。

3.喷锚支护。首先,在坍穴顶部岩壁布置施作系统锚杆,Ф22钢筋,长度3.5m,间距1.0m,梅花形布置;挂网;喷射混凝土15cm。

4.清除坍体。在坍穴进行锚喷支护后,清除坍体,坍体下部的岩壁,随清随支,下部支护仍采用锚喷支护形式。

5.加强衬砌。坍体清除后,及时施作永久衬砌。永久衬砌采用钢筋混凝土、钢拱架混凝土等加强措施。

6.护拱。在永久衬砌的顶部施作2~3米厚浆砌片石护拱,护拱以上铺填2米厚碎碴缓冲层。

(二)大坍方处理:

1.大坍方指坍穴较高、坍碴数量较大、甚至冒顶的坍方。大坍方发生后,应先加固两端洞身,暂不处理坍方顶部,不清碴,而采用先护后挖法,先用小导管注浆加固坍体,再辅以超前支护和钢架、喷射混凝土支护,然后以短进尺开挖通过,并及时施作衬砌。主要施工步骤:

1.加固坍方范围两端洞身。一般采用加强初期支护形式加固,主要采用架设钢支撑、网喷混凝土等形式,也可以将永久衬砌施工至坍体两端。

2.超前支护。处理坍方超前支护方法有超前管棚,超前小导管注浆,超前锚杆等方法,近年来,一种新型支护材料——GM锚杆以其集钻、注、锚于一体的特点在隧道坍方处理中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超前支护每循环长度4~6米。

3.拱部开挖、支护、衬砌。超前支护施作完后,进行拱部开挖,采用人工开挖,局部孤石风镐处理或控爆处理,为保持工作面的稳定,采用预留核心土法。每开挖0.8~1.0米,进行一次初期支护,支护采用钢轨拱架、网喷混凝土等组合支护方式。每4米一组进行拱部衬砌。

4.下部施工。在拱部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进行下部施工。马口采用跳槽挖井法开挖,2米一组,开挖后及时灌注混凝土。边墙施作完后挖除中间土,施作仰拱。

(三)施工注意事项:

1.处理坍方前要先制定施工方案,然后施工,决不可盲目清方。

2.处理坍方应先加固坍方地段,防止坍方继续发展。

3.处理坍方的同时,要做好防排水工作。地表沉陷和裂缝,永不透水土壤夯填紧密,洞内衬砌通过坍体后,陷穴应及时回填,并开挖截水沟,防止地表水下渗入坍体;坍方体内有地下水活动时,应用管槽引出。

四.坍方的预防。

坍方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减少坍方,特别是大坍方,主要从主观方面着手:首先不要过于依赖设计资料,要随时了解掌子面的地质及其变化情况特别要注意层理节理、软弱夹层、不整合地带、断层及影响带的产状与走向,以及地下水的出露情况,据其变化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和开挖进尺,加强初期支护。对于设计有格栅钢架、喷混凝土的Ⅰ、Ⅱ类围岩,要按设计施工,对于Ⅲ类偏弱,介于Ⅱ、Ⅲ类之间的围岩,应从防坍考虑,支护该加强的就及时加强,不要因小失大。其次,要根据围岩条件合理确定钻爆参数,重点是要把握好炮眼数量、雷管段别和装药量,炮眼过稀、起爆雷管段数偏少、装药集中度偏大,容易造成装药量过大而引起坍方。第三,要重视地下水的处理。地下水丰富,不仅加大了施工难度,而且往往成为诱发坍方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掌子面有地下水冒出时,要迅速采取措施:水压低、水量少时,可采用编织袋等透水材料及时堵塞,以防止孔口扩大;水压较大水量又多时,可采用排水管引排,以防止冲刷开挖面而导致其失稳。第四,及时进行拱背回填和衬砌背后充填压浆,这是使围岩与衬砌紧密结合,改善结构受力条件,防止坍方和减少病害的重要措施。

第五部分:溶洞

一.岩溶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当隧道穿过可溶性岩层时,有的溶洞位于隧道底部,充填物松软且深,隧道基底难于处理;有的溶洞岩质破碎,容易发生坍塌;有时遇到大的水囊或暗河,岩溶水或泥砂夹水大量涌入隧道;有时遇到填满饱含水份的充填物溶槽,当坑道掘进至其边缘时,含水充填物不断涌入坑道,难以遏止,甚至地表开裂下沉,山体压力巨增;有的溶洞、暗河迂回交错、分支错综复杂、范围宽广,处理十分困难。

二.隧道遇到溶洞的处理措施。

隧道在溶洞地段施工时,应根据设计文件有关资料及现场实际,查明溶洞分布范围、类型情况(大小、有无水、溶洞是否在发育中,以及其充填物)、岩层的稳定程度和地下水情况(有无长期供给来源、雨季水量有无增长)等,分别以引、堵、越绕等措施进行处理。

(一)引排水:

1.当暗河或溶洞有水流时,宜排不宜堵。在查明水源流向及其与隧道位置的关系后,用暗管、涵洞、小桥等设施,排泄水流或开凿泻水洞,将水排出洞外。

2.当水流的位置在隧道上部或高于隧道时,应在适当距离外,开凿引水斜洞将水位降低到隧道底部位置以下,再行引排。

(二)堵填:

1.对已停止发育、径跨较小、无水的溶洞,可根据其与隧道相交的位置及其充填情况,采用混凝土、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予以回填封闭,根据地质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加深边墙基础。

2.拱部以上溶洞,可视溶洞的岩石破碎程度采用喷锚支护加固,或加设护拱及拱顶回填的办法处理。

(三)跨越:

当溶洞较大较深,可采用梁、拱跨越。但梁端或拱座应置于稳固可靠的基岩上,必要时用圬工加固。隧道在不同部位遇到溶洞的跨越措施:

1.当隧道一侧遇到狭长而较深的溶洞,可加深该侧的边墙基础通过。

2.当隧道底部遇有较大溶洞并有流水时,可在隧底以下砌筑浆砌片石支墙,支承隧道结构,并在支墙内套设涵管引排溶洞水。

3.当隧道边墙部位遇到较大较深的溶洞,不宜加深边墙基础时,可在边墙部位或隧底以下筑拱跨过。

4.当隧道中部及底部遇有深狭的溶洞时,可加强两边墙基础,并根据情况设置桥台架梁通过。

5. 隧道穿过大溶洞,情况较为复杂时,可根据情况,以边墙梁及行车梁通过。(四)绕行施工:

施工中遇到一时难以处理的溶洞时,可采用迂回导坑绕过溶洞区,继续进行隧道施工,再行处理溶洞。

三.岩溶地段隧道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前应对地表进行详细勘查,注意研究岩溶状态,估计肯遇到岩溶的地段。

2.了解地表水、出水地点的情况,并对地表进行必要的处理,以防止地表水下渗。

3.当施工达到溶洞边缘,各工序应紧密衔接。同时探明溶洞的形状、范围、大小、充填物及地下水情况,据以制定施工处理方案及安全措施。

4.施工中注意检查溶洞顶板,及时处理危石,当溶洞较大较高时,应设置施工防护架。

5.爆破作业应尽量做到多打眼、打浅眼,并控制药量。

6.在溶洞充填体中掘进,如充填物松软,可用超前支护法施工。如充填物为极松散的堆积物或有水,可采用预注浆加固。

6. 溶洞未做出处理方案前,不得将弃碴随意倾填于溶中。

隧道局部塌方处理方案

一、施工概况

隧洞断面面积77.3m2,上拱半径4.9m.主洞地质以千枚岩、变质千枚岩为主,岩片软弱、破碎;遇水易粉化。围岩类别介于Ⅲ、Ⅳ之间,特别是下游围岩尤为破碎。

二、塌方段的处理

1、塌方原因分析

(1)、根据我标段的地理环境推测,若出现局部塌方极易在下游;因为下游出口紧靠山体外侧,隧道一侧始终处于偏压状态,偏压是引发塌方的重要因素。

(2)、从设计提供的地质水文资料和开挖情况来看,围岩结构破碎、岩体软弱,自身强度低,承载性差。岩层走向与主洞交角很小(大致在20度左右),近于平行;基岩入断面,其产状呈左低右高的斜面,倾角在35~40度,受洞内裂隙水和渗入洞内的雨水的影响,岩面将很湿滑,其上的岩体则极易发生滑动;在受外界震动和洞内渗水量增大的情况下,结构松散的岩层与相邻的岩层磨擦力减小,同时受重力作用发生下滑,穿透薄弱部位的初期支护,造成局部塌方。

(3)、正值雨季,渗入隧道内的裂隙水和地表水流量增大,这也是促使塌方的一个重要因素。

2、隧道施工现场情况

虽然我们在施工中已采用了“新奥法”(短进尺、弱爆破、及时喷锚初期支护),但这种局部小面积塌方是由于客观上:岩层走向与隧道基本平行、汛期水量增大、围岩破碎承载力差、遇水易粉化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加上主观上对围岩的初期支护不及时,致使在初期支护上出现了薄弱环节。

塌方位置位于拱顶处偏线路右侧。塌方处的面积并不大,形状呈伞状。塌方时正处在刚刚出完渣,打钻工人要进洞时,所以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失。塌落在地面上的石方大致在30立方米左右。

3、处理方法

(1)、针对这一突发事件,我项目部由项目经理立刻召开紧急会议,起动应急预案。成立了处理塌方事件的专门小组,项目经理任小组组长,总工任副组长,带领技术部的现场技术人员、安全部、质量部、各施工班班长及时分析塌方原因,制定、组织、实施处理塌方方案。

塌方处理所需设备表(表2)

序号设备名称规格及型号功率、容量及能力单位数量备注

1 地震波超前地质探测仪 TSP-20

2 台 1

2 砼湿喷机 TK961 15M3/h台 1

3 砂浆搅拌机 HJ300 300L 台 1

4 锚杆注浆机 MZ-1 台 1

5 双液注浆泵 2TGZ-60/120 60L/min 12Pa 台 1

6 电焊机 Bx-500 45KW 台 1

7 电焊机 Bx-300 21KW 台 1

8 插入式振捣器 ZN-50 1.1KW 台 4

9 全站仪 SET2110 2"/3.5Km 2mm+2pp.D 台 1

10 锚杆拉拔仪 ML-150B 15t 台 1

塌方处理所需材料表

材料名称规格数量单位备注

水泥 425# 15 t

中砂 2~4mm 30 m3

碎石≤15 mm 10 m3

碎石 3~5cm 50 m3

钢筋?22 0.5 t

钢筋?25 0.6 t

钢筋?12 0.1 t

钢筋?6.5 0.05 t

工字钢 18# 1.5 t

速凝剂 100 Kg

(2)、塌方方案的具体实施

a、首先在塌方后的12小时后,用机械排危并经技术人员共同确认无继续落石危险后,机运队进洞往外运渣。同时现场制作格栅钢拱架。在2小时后洞内现场清理完毕,由风枪班在拱部塌方的前后两侧各5m范围纵横间距500mm打孔,并安装?25 3.5m砂浆锚杆。砂浆锚杆安装完后在塌方位置两侧分4个断面埋设变形观测点,每个断面埋设3个点,分别在拱顶、拱脚处。制作格栅钢架班组加班焊接,制作好后及时安装。由于塌方面积较小,这里只制作3榀,在塌方前后两侧各设一榀,中间处设一榀,间距为0.6m;在小导管安装完后用双液注浆机进行注浆。由于我隧道洞内没有大的流水量和涌水,多为渗水,所以注浆液采用水泥悬浊液,水灰比为1:6,注浆速度控制在0.03m3/min以内。注浆后在浆液凝固上强度期间要进行观测并记录.待强度达到要求后进行变形观测,经测定沉降在允许范围内后,对塌方后的岩体表面进行清理、钻孔,安装砂浆锚杆。完毕后

对其表面及周围3m范围内的拱顶挂网(?6.5间隔15cm)喷射10cm厚的C20砼。待砼上强度后,布设格栅钢拱架间的钢筋网,用?22钢筋纵横间隔15cm.

b、二次衬砌的施作

在塌方位置两侧各2m 范围内支定型钢模,用方木支模,人工浇筑40cm厚C20砼;并注意要振捣密实,浇筑后作好覆盖、定期潵水等养护工作。

c、塌方孔洞的填补

用方木对孔洞部位进行支模,同时检查钢筋网与格栅拱架的焊接情况,如有不牢固的焊点要及时补焊。浇筑采用人工浇筑C20砼。在浇筑过程中如不能再填塞砼时,预留两根?32小导管(导管以伸入塌方顶面以下10cm为宜)后,封闭模板。向其中一根导管注入活性水泥砂浆,待达到注入压力不能再注入为止。待砼凝结后进行养护工作。砼强度达到设计的70%后拆模,同时用另一根预埋的小导管进行注浆。注浆液这次采用普通水泥-水玻璃浆液,原因是为了防止裂隙水渗透砼与塌方面发生二次裂缝。浆液水灰比(W/C)采用1.1:1,水泥浆与水玻璃之比(C:S)采用1:0.5,缓凝剂(磷酸氢二钠)掺量为水泥重量的2.8%.注浆分为三次注入,压力分别控制在2~3MPa、3~4 MPa、4~6MPa(6MPa为注浆终压)

(3)、变形、沉降测量监控

每天都由测量人员对实作的衬砌进行变形、沉降观测,当确认岩体与衬砌完全稳定后通知爆破班进行下一个开挖循环;同时测量人员利用地震波超前地质探测仪进行探测分析前方有无大的断层带。

某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某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陈仁东吴金刚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 100082) 摘要通过对塌方发生时各工作面状态及前期施工过程的追溯,指出应急抢险措施不当是导致塌方的直接原因,而一段时间以来各作业面纵向距离过长与质量缺陷是导致坍塌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以加强衬 砌、周边围岩注浆、扩大拱脚及组合工法为技术要点的综合处理方案,并建议采用组合型钢形成多 点斜撑的临时支撑布设方式。 关键词塌方原因处理临时支撑 1概况 某隧道为双向四车道+连续停车带的分离式公路一级隧道,其中A线全长1,348m、B线全长1,395m。 隧道内轮廓采用三心圆拱顶曲墙断面,复合式衬砌结构,单孔结构内净宽12.273m,结构内净高8.85m,内轮廓面积87.6m2,毛洞最大开挖跨径14.2m。 该隧道为以钻爆法开挖为主的越岭岩质隧道,场地地形起伏较大,整体为构造低山剥蚀地貌。隧道场地附近无河流,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底板高程以上未见地下水。区域内地层较复杂,其主要组成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硬绿泥石石英千枚岩、变质泥岩,局部地段可见煤线出露。场地基岩裂隙较发育~发育,围岩完整性较差、自稳能力较低,综合判定围岩级别为Ⅳ~Ⅴ级。 该隧道施工中多次发生塌方、初支喷射混凝土开裂与崩落、初支整体沉降或较大变形后侵入二衬施做空间等异常情况,其中以发生在2009年10月26日的塌方事故破坏最为严重、影响范围最大。 2塌方情况与应急处置 塌方首先发生在B线隧道,该段处于Ⅴ级围岩深埋段,采用三台阶法开挖。当日15时,B线隧道内初支两侧边墙及拱顶多处出现掉块现象;至16时,BK13+050~+118段约68m范围发生坍塌。随后,A线隧道与之相邻一侧的边墙、拱顶出现贯通裂缝,继而出现掉块现象;当晚21时50分,A线隧道AK13+059~+089段30m范围发生坍塌。 坍塌段B线隧道埋深40~51m、A线隧道埋深31~40m,两隧道毛洞间净距约35m,B线隧道掌子面距进洞口373m,A线隧道掌子面距进洞口330m,B线超前A线25m。本次塌方形成地表约6,804m2的沉陷区,并分别在B线、A线隧道塌方段洞顶地表分别形成约589m2与60m2的陷坑。沉陷区内共测得宽度3~17cm的裂缝25条,总长389.7m。 图1-塌方段平面示意图 Fig.1 sketch map of the collapsed tunnel 出现征兆及塌方后,立即启动了应急抢险预案。在地表沉陷区周边设置警戒线,派专人职守;由于坍塌体影响范围内埋有国防通讯光缆及高压线杆,当即与军方及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布置了观测点;对地表裂缝采用水泥浆封填;紧急浇筑了临近塌方体的BK13+040~+050段的二衬拱墙结构;对临近塌方体的二衬段采用临时竖撑、斜撑加固;在坍塌影响范围内洞内及地表增设监测点,加密监测频率,并随后对坍塌段地下空洞与基岩破碎情况和相关地质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目录 一、隧道塌方的原因 (1) 二、塌方处理一般程序 (2) 三、塌方处理实例 (3) (一)隧道概述 (3) (二)塌方过程 (4) (三)塌方段原设计情况 (5) (四)塌方可能原因分析 (5) (五)塌方处理措施 (6) (六)进度计划及人机配置 (9) (七)施工注意事项 (10) (八)处理效果 (10) 四、经验教训总结 (10)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一、隧道塌方的原因 目前国内在建和已建隧道工程中,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塌方现象,给建设和运营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在此,根据新奥法原理分析隧道塌方形成的可能原因。 新奥法的主要原理是在岩体力学特征和变形规律以及莫尔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量测手段对开挖后围岩进行动态监测,并根据围岩自稳的时间和空间效应确定爆破强度、开挖速度、初支参数以及辅助施工方法等。其力学机理是利用围岩自稳能力,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并与围岩形成整体受力结构。从此原理分析隧道塌方的原因如下: (一)洞身工程地质条件差,围岩自稳能力低,施工时没来得及进行初期支护即发生坍塌。如掌子面围岩软弱、岩体破碎、地下水发育、洞身埋深浅。或隧区通过不良地质地段,如断层褶皱带、膨胀岩地区以及高应力岩层等。这些复杂地质条件往往有不可预见性,给设计和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带来较大困难。见图1。 (二)设计过程中未能准确判断隧区地质条件,没有充分考虑不良地质对隧道的影响,特别是没有及时与现场实际地质条件进行跟踪分析,导致在围岩分级、支护参数设计以及开挖进尺要求等不合理。 (三)施工过程中没有对诸如软弱围岩、浅埋地层等不良地质体进行注浆、超前支护预处理,保证不了围岩足够的自稳能力和自稳时间;开挖爆破效果差,导致围岩应力集中,出现滑塌现象;没有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如初支背后有空洞、初支厚度不够、锚杆的长度和数量不足以及钢架的间距过大等,致使围岩岩体间不能连成整体受力结构,保证不了支护强度与围岩滑移的力学平衡。 (四)新奥法施工是一个动态过程,对隧道进行实时监控是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很多隧道塌方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原因就是监

隧道塌方处理及防治措施

隧道塌方处理及防治措施 摘要:公路隧道塌方不仅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和安全生产,更直接影响到隧道的施工费用,如何减少隧道塌方,是设计和施工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从造成塌方的原因入手,分析了塌方的预防和治理塌方的措施。 关键词:隧道塌方;处理;防治措施 引言 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道路工程事业也在发展中进步,然而隧道工程已经成为道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的修建一些公路桥梁等基础的交通设施。在不良地质地段修筑隧道, 经常出现洞顶、侧壁的滑移坍落现象, 严重的甚至发生冒顶情况, 这些统称为塌方。塌方不但使围岩条件更加恶化, 而且直接威胁施工安全, 延误工期, 费工费料, 还影响工程质量和使用年限。因此施工中应预防塌方和正确处理塌方。 一、隧道塌方及其危害分析 近些年来,在隧道的开挖施工中,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塌方,给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谓隧道塌方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应力作用洞顶与两侧的部分岩石和泥沙土大量塌落的现象。塌方的主要类型有洞口塌方和洞内塌方。一般情况下,洞口段的岩体风化严重、破碎,或为堆积层,所以其整体稳定性较差,加上埋置深度浅,就容易在重力作用下出现开裂变形或下沉,当达到极限状态时,就会导致整体失稳,从而发生塌方。在洞内,当隧道开挖时,其周围的岩石会由于应力释放而发生变形或下沉,还有可能是因为围岩内部早已经有节理和层理松弛剥落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如果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就会很容易形成掉块现象甚至塌方。在施工时一旦发生塌方事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给施工人员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 2、延长了隧道的施工工期、增加了工程预算,并且极大程度的破坏了机械设备和降低了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 3、影响了施工单位的声誉,并且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隧道塌方有高发性和高危性两大特点,鉴于以上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必须对塌方的原因、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尽量采取有效的防护和治理措施来减少隧道塌方带来的危害。 二、隧道塌方的常见原因 1、前期隧道设计不良

隧道施工塌方预防及处理方案

隧道施工塌方预防及处理方案 1、预防坍塌的措施 隧道施工预防坍方首先做好地质预报,选择相应的安全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在施工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先排水。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均应采取相应的防排水措施,尽可能将隧道外之水截于隧道之外。 (2)、短开挖。各部开挖工序间的距离要尽量缩短,以减少围岩暴露时间。 (3)、弱爆破。在爆破时,要用浅眼、密眼,并严格控制用药量。 (4)、强支护。针对地压情况,确保支护结构有足够的强度。 (5)、快衬砌。衬砌工作须紧跟开挖工作面进行,力求衬砌尽快成环。 (6)、勤检查、勤量测。对围岩发现有变形或异状,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隐患。 2、坍塌处理方法 (1)、防止坍方扩大 隧道塌方后应先加固未塌方地段,防止塌穴扩大,继续发展,同时应加强防排水工作。 a、在坍方范围的顶部与侧壁危石及大裂缝,应先行清除或锚固。 b、加强原有支护。对坍方范围前后原有的支护进行加固,以防止坍方扩大。 c、在坍方范围内架设支撑或喷射混凝土,必要时加设锚杆。 d、加快衬砌。对坍方两端应尽快作好局部衬砌,以保证坍方不扩大。 (2)、处理坍方 当塌方规模较小时,应首先加固塌体两端洞身,尽快施作喷射混凝土或锚喷

联合支护,封闭塌穴顶部和侧部,然后清渣。亦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在塌渣上架设施工临时支架,稳定顶部而后清渣。 当塌方规模很大,塌渣体堵死洞身时,宜采取先护后挖的方法。在查清塌穴规模大小和穴顶位置后,可采用管棚法或注浆凝固法稳固围岩体和渣体,待其稳定后再按先上部后下部的顺序清除渣体。 对塌方冒顶,在清渣前应支护陷穴口,地层极差时,在陷穴口附近地面应打设地表锚杆,洞内可采用管棚支护和钢架支撑。 在塌方处,模筑衬砌背后与塌穴洞孔周壁间必须紧密支撑。塌方较小时,可用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将其填充;塌穴较大时,可用浆砌片石回填厚2m,其上空间应采用钢支撑等顶住稳定围岩。特大塌穴将根据具体情况作特殊处理。 塌方地段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表水流或下渗到塌穴和塌渣体内。对于塌方冒顶,还应在陷穴口设防雨棚遮盖穴顶。陷穴口回填标高应高出地面并封口。

隧道塌方应急救援预案

中铁十局地铁205项目部 隧道施工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 总则 1.1编制目的 提高项目部对隧道施工重大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处理,预防和最大限度地减少隧道施工安全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和负面社会影响。 1.2编制依据 依据济铁公司《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响应及救援预案》以及《人民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围 在地铁205项目部施工区域围,隧道工程施工发生安全事故和灾难时启动本预案: 2. 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和可能造成的后果 2.1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 隧道施工过程中,重点是浅埋段、以及复杂地质、不良地质隧道工程施工现场。 2.2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坍塌、冒顶、有害气体中毒、突发大量涌水涌泥、透水等事故,可能造成以下后果: (1)施工人员受到打击、被坍塌土体掩埋以及因中毒、爆炸、淹溺等造成人身伤害。 (2)施工人员被困在洞,如不及时解救,会因缺氧、缺水和缺食等危及生命安全。 (3)工程实体遭受破坏,施工机械设备、物料、通风设备、电

线路等遭到损坏。 3 组织机构与职责 3.1 组织机构 3.1.1项目部隧道施工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项目经理;连勇 副组长:总工程师;肖刚,项目部生产副经理;匡德友、勇,安全生产总监;成。 成员:项目部综合办公室、安质部、物资部、工程技术部、财务部。 应急领导小组日常办公室设在安全质量部,安全质量部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3.1.2应急领导小组下设机构 3.1.2.1通信联络组:组长单位为项目部办公室,成员单位为安全质量部、综合部。 3.1.2.2后勤保障组:物资部和综合部。 3.1.2.3专家组:组长单位指挥部安全管理组。 3.1.2.4 抢险组:组长单位项目负责人,成员单位为参与抢险的各施工单位。 3.1.2.5宣传组:组长单位为综合科。 3.1.2.6治安保卫组:组长单位为安质部,成员单位为分包单位专兼职保卫人员。 3.1.2.7救护组:组长单位为项安质部、综合科。 3.2职责 3.2.1应急领导小组:贯彻落实党和关于安全生产的针政策、法律法规;组织建立完善项目部应急组织体系,制定项目部应急预案和应急工作制度;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办法控

隧洞塌方处理方案

隧洞塌方处理方案的选择与应用 [摘要]根据沙湾水电站7号隧洞塌方段的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现状对塌方处理方案进行比选,提出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对类似工程的处理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隧洞塌方处理方案超前小导管法沙湾水电站 1 概述 沙湾水电站位于四川省木里县境内的木里河(雅砻江支流)上,是木里河六个梯级电站中的第三级。采用低闸引水式发电,电站装机4台,单机容量60MW,总装机容量240MW。主要由首部枢纽、引水系统、地面厂房系统等建筑物组成。引水系统由引水隧洞、调压室、压力管道组成。引水隧洞布置在木里河右岸,全长18.7m,为有压圆形洞,大部分地段采取挂网喷锚临时支护措施。 工程区位于“川滇菱形”断块内的次级断块“稻城断块”东缘,受次级断块“稻城断块”边界断裂带的影响和控制,地质构造较复杂。

引水隧洞发育4条规模较大横切隧洞的断层—圆宝山、尼都、机落、茶布朗断层,破碎带一般宽约20~40m,机落断层宽达100~200m,由碎裂岩、糜棱岩、角砾岩、少量断层泥、裂隙密集带组成。隧洞区层间剪切错动带及各类结构面均较发育,地层揉皱强烈。 引水隧洞沿线出露岩性主要为奥陶系下统瓦厂组(O 1W)板岩夹变质石英砂岩、千枚岩、人公组(O 1r)的变质石英砂 岩夹板岩、千枚岩,少量三叠系下统领麦沟组(T 1l)的板岩夹千枚岩、硅质板岩,志留系(S 1)的板岩夹千枚岩、硅质岩,岩层总体产状:N30°~40°W/SW∠30~50°。整个洞段Ⅳ类围岩约占65%,Ⅲ类围岩约占30%,Ⅴ类围岩约 占5%。 2 塌方情况及原因分析 2.1 塌方情况简介 隧洞开挖至桩号13+058处时发生塌方,随后施工单位采取了格栅拱架的支护措施。但由于顶拱不断掉块,为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格栅拱架支撑到13+060时就停止了,持续 掉块的状态延续了近2个月,塌方一直延伸至13+066处,13+058~13+060段的格栅拱架也被压垮。塌方块体充满了整

隧道坍塌事故应急预案汇总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成兰铁路 第三项目部 隧道坍塌事故应急预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日期:二O一三年三月

隧道坍塌事故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的方针与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护人员安全优先,保护环境优先”的方针,贯彻“常备不懈、统一指挥、高效协调、持续改进”的原则。更好地适应法律和经济活动的要求;给参建职工的工作和施工场区周围居民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环境;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应急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无序和混乱而延误事故救援;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帮助实现应急行动的快速、有序、高效;充分体现应急救援的“应急精神”,坚持“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救治”原则。 二、应急策划 (一)工程概况及地质情况 工程概况:红桥关隧道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境内,隧址区属高中山剥蚀地貌,岷江位于线路右侧,岷江河谷深切,两侧横向沟谷发育,地形起伏较大。地面高程2950~3510m,地势左高右低,自然横坡10~60°局部稍陡,最大埋深410m,其中D2K253+710.0002K254+900.000段1190m为浅埋段,进口段D2K253+710.000935.000段225m为明挖段,其余段落为暗挖段,线路在D2K253+839.000附近隧道洞身下穿国道G213公路。 工程地质概况: 1、地层岩性

工点内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弃土(Q4q)细角砾土;滑坡堆积层(Q4)碎石土;冲洪积层(Q4)粉质黏土、卵石土、漂石土;泥石流堆积层(Q4)粉质黏土、碎石土;坡崩积层(Q4)粉质黏土、碎石土;破残积层(Q4)粉质黏土。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上统新都桥组(T3x)炭质板岩夹板岩、砂岩;侏倭组(T3)板岩、砂岩夹炭质板岩及断层角砾岩()。地层岩性分述如下:<1-4>细角砾土(Q4q):灰、灰褐、灰黄色,松散~稍密,潮湿,角砾Ф2~15,占50~65%;呈梭角状,局部夹粗角砾,占5~10%,余为粉质黏土填充;石质成分多为砂岩、板岩等,分布于隧道出口右侧河沟附近,厚0~15。属Ⅱ级普通土,C组填料。 <2-4>碎石土(Q4):灰褐、浅黄色,稍密~中密,潮湿,碎石约65%,局部夹块石,Ф60~120,最大Ф150,呈次棱角状,颗粒成分为砂岩为主,板岩次之,分布于隧道洞身D2K255+060260段及出口端D1K256+840915右侧15m之外,厚20~50。属Ⅲ级硬土,B组填料。 <3-6>粉质粘土(Q4):灰白、褐黄色,硬塑状,土质不均,局部夹角砾15~25%,Ф10~50,呈次棱状,其中表层0.5m以上为种植土,含植物根系,厚2~6m,属Ⅱ级普通土,D组填料。 <3-12>卵石土(Q4):褐灰夹灰白色,中密,潮湿~饱和,卵石占60~70%,Ф6~15,局部夹碎石及圆砾10~20%,颗粒成分为石英砂岩、砂岩,余为粉质粘土充填,分选性差,呈次圆状及浑圆状,厚5~40m,分布于隧道进出口端,属Ⅲ级硬土,B组填料。

隧道塌方变更方案 -

关于隧道进口段大管棚塌孔变更方案 210国道 项目部: 依据由贵部邀请相关专家、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相关人员等参加的“就隧道进口段初支变形、侵界等问题处理方案研讨会”会议纪要决定,遵照公路管理局“指示精神,结合施工图纸及有关设计规范,经计算论证:确定隧道进口段初支变形、侵界等问题加固处理具体方案如下: 一、洞口仰坡裂缝部分 (1)对地表及仰坡裂缝处采用掺水泥土封堵密实,做好防排水措施,避免雨季来临雨水下渗,造成仰坡失稳; (2)明洞由25m增长至35m,洞门形式改为端墙式,明洞施工完毕后及时进行回填,对仰坡形成反压,防止仰坡滑塌; (3)原设计明洞两侧边坡底部(明洞回填)浆砌片石改为C15 素混凝土; (4)洞顶截水沟由浆砌片石改为C20素混凝土,沟底、沟壁混凝土厚10cm,沟底、沟壁混凝土内设φ6单层钢筋网,网格尺寸15 ×15cm,具体尺寸见“洞顶截水沟尺寸图”;

洞顶截水沟尺寸图 (5)施工期间加强地表裂缝的观察及地表沉降、位移观测,如有异常,及时联系设计单位并反馈数据。 二、进口变形段部分 (1)停止掌子面的掘进,对掌子面附近的支护结构进行加强,减缓隧道变形速率。隧道二衬施工以先明后暗的施工顺序,待明洞施工完成反压使仰坡山体相对稳定后,再行洞内二衬施工。 (2)洞口(K48+437.8)至掌子面(K48+523)上台阶底部未增设临时仰拱处全部增设I20a工字钢临时仰拱,喷射混凝土厚度26cm。 (3)K48+491.5~K48+523段在隧道全环设置φ50注浆小导管,导管纵向间距同初支拱架,环向间距1.0m,导管长4.0m,采用1:0.8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压力为0.8~1.2Mpa。 (4)K48+491.5~K48+523段对应钢拱架隔榀安装门形钢架支撑,钢架采用与拱架相同的I20a工字钢,与拱架连接处凿除拱架混凝土保护层,与拱架焊接牢固,门架支撑见“I20a临时门架支撑图”。 (5)采用全站仪扫描断面,获得精确断面量测数据,根据数据确定需换拱段落、范围。 (6)根据断面量测数据对需换拱段落既有支护结构及围岩进行

暗挖区间隧道大变形处理方案.

太平村站~虹桥村站暗挖区间隧道 进口斜井大变形处理方案 1.编制原则 1、昆明市轨道交通3号线项目施工图,有关技术要求、文件组成及内容,铁二院《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祥勘察)》。 2、国家、云南省现行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相关法规、政策,特别是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3、 《关于太平村站~虹桥村站区间隧道进口斜井洞身大变形建议处理方案的报告》; 4、《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5、《轨道交通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6、《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 7、《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 8、《铁路混凝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 9、《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10、xxxx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 2工程简介 2.1原设计概况 太平村站~虹桥村站区间隧道进口斜井位于沟谷地带,地形呈左高右低现状,地形起伏较大。该斜井设计平长140m,开挖范围上部岩层为粉质粘土,下部为强-全风化页岩夹砂岩,围岩分级为V级。设计水文情况:地下水为上层滞水、基岩风化裂隙水及构造裂隙水。隧道净空断面尺寸为4.7(宽)×5.75(高)m,开挖断面尺寸为5.82(宽)m×7.62(高)m。 2.2变更设计情况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依据有关会议精神,XK0+140~+115段初期支护钢架由Ⅰ14变更为Ⅰ18,间距50cm,系统锚杆Φ22砂浆锚杆变更为Φ42注浆锚管,锁脚砂浆锚杆变更为锁脚注浆锚管。 2.3变形情况 2011年10月26日斜井施工至掌子面里程XK0+113时,通过观察发现

某隧道塌方处理施工方案

新建铁路大理至瑞丽线大保段站前工程 (第二标段) ××隧道(DK80+610~+600)段塌方处理施工方案 编制: 审批: 二〇一一年七月

××隧道DK80+610~+600段 塌方处理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述: 初一铺1××隧道DK80+460~+640段设计为V级A型衬砌,拱部设置超前Φ42小导管,20根/环,3.5m/根, 2.0m/环,设置拱墙格栅钢架,1.0m/榀。采用大瑞隧参(07)02-11图施作。 2011年6月2日现场核对采用台阶法开挖,上台阶掌子面里程DK80+595,下台阶DK80+610。上午9:10,施工单位进行下台阶施工,对DK80+610处线路右侧2榀钢架范围进行开挖,开挖揭示围岩为泥岩夹砂岩,泥质胶结,层间存在泥质夹层,节理裂隙发育,并有少量渗水。开挖后发现上台阶出现裂纹,现场及时组织机械人员撤出,而后,原施作上台阶初期支护钢架背后发生溜坍,约10m3,随后DK80+610~+600段边墙发生变形,逐渐发展至拱顶局部坍落,期间坍方量约30 m3,至11:00,该段拱部发生较大坍方,总量约120m3,拱部形成坍腔长约10m,宽约5m,高5m,坍方物质为砂质泥岩质碎块石,一般直径为30~50cm,最大4m左右。根据大瑞线站前二标段(2011)第(038)号,制定如下方案 二、施工方案 总体方案为:先加固DK80+610~DK80+620段围岩,加固完成后处理塌方段DK80+610~DK80+600(原上台阶位置),之后顺序处理初支侵限段DK80+610~DK80+620、塌方段DK80+610~DK80+600下台阶及DK80+600~DK80+595段换拱,此间衬砌紧跟,完成塌方及初支侵限处理。 三、施工工艺和方法

隧道坍塌处理方案汇总

洞子崖隧道DK684+010~DK683+956段侵限换拱及坍塌、冒顶处理方案等有关情况汇报 一、隧道基本概况 1、隧道概况 洞子崖隧道位于澄城县洞子崖村东南侧,西延铁路洞子崖车站左前方。地貌上属黄土梁峁区,地形起伏较大,高程在557~660m之间,最大埋深104m。隧道在洞子崖村附近DK683+062穿越一基岩山包后进入宽约130m杜康沟断层,沟底处离拱顶仅16米,埋深较浅,然后再穿越砂岩夹泥岩层,最后在DK684+385出洞。隧道起讫里程为DK683+062~DK684+385,全长1323m,为双线隧道。全隧道位于直线地段,洞内线路为5.4‰的单面下坡。 2、地质概况 隧道处在地质构造较复杂,属韩城——铜川断褶带,为陕甘宁台坳与汾渭地堑接壤带,构造活动激烈,岩层层序变化较大。隧道范围内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坡积黏质黄土和碎石土、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黏质黄土、二叠系中统/下统砂岩夹泥岩。 杜康沟断层(DK683+940~DK684+070)为隐伏逆断层,断层产状N60°E/84°S,断层走向与线路近正交。岩层的断裂破碎程度由北向南而递增,小的断裂构造较为发育,致使下部岩层纵横错断呈不连续状。断层破碎带宽度约130m,呈浅灰色、紫红色,断层物质为断层碎石为主,挤压揉皱严重,岩性为砂岩、泥岩,断层哑口、断层沟等断层地貌明显,基岩裂隙水不发育。节理多为高角度交叉剪切节理,岩体多被切割为菱块状。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较大。杜康沟断层沟底处洞身最浅埋深为16m,地表及洞身部分有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具湿陷性。 二、施工状况: 洞子崖隧道于2008年3月15日开始洞口段的开挖掘进,从DK684+076段开始进入杜康沟断层施工,在DK684+076~DK683+938段

隧道塌方处理措施

隧道塌方处理措施 内容提要:隧道塌方是一种不容回避的现象,除了加强预防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整治处理、减小损失和挽回进度。本文以林白铁路和力黑坝2号隧道斜井施工实践为例,分折塌方产生的原因,介绍了施工过程中塌方的处理方法,并对具体事例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林白铁路隧道、塌方处理、小导管加固 1、工程概况 和力黑坝2号隧道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诺尔镇及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镇境内,隧道进口里程D2K103+205,出口里程D2K110+085,单线隧道全长6880m。隧道进口位于半径为2500m的右偏曲线上,隧道出口位于半径3000m的左偏曲线上。为解决施工通风、排水、运输和减少施工干扰,以及增加作业面,加快施工进度,超前探明地质,在隧道出口段左侧D2K108+000左侧设置740m长的斜井。 线路通过局部地段为坡麓地段,上方的岩体因构造、风化形成的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其中斜井地质条件差,岩体较为破碎,已有小范围的崩塌、剥落或落石现象发生,在坡积物较厚的地段,因路堑、隧道的开挖,可能加剧崩塌、剥落或落石现象。 2、塌方情况及原因分析 2、1塌方情况 2010年3月7日,在斜井XD2K0+640~XD2K0+635.5段拱部开挖出渣后准备支护拱架时拱顶发生滑塌,其中XD2K0+640~XD2K0+636.7段为已支护段,已支护段未被破坏,滑塌岩体主要为坡积碎石土,粒径范围5cm-40cm大小不等。 2.2 塌方原因分析 a、从滑塌情况以及塌方后暴露岩体面分析,拱顶为板岩夹杂碎石土夹层,开挖后在岩体自稳过程中产生的下滑力超过拱顶开挖受力面承受力,发生滑塌。 b、施工时对地质复杂程度认识不足,对隧道结构的不利影响认识不足、不清晰,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参加施工的人员经验不足,没有对不良地质灾害很好的进行预测。 3、塌方处理方法 滑塌发生后,现场及时对滑落碎石进行除渣清理工作,并对滑塌段进行超前小导管支护加固,稳定围岩。针对现场情况,滑塌分两步处理:首先对坍顶处受坍顶影响地段进行加固;其次是对坍顶体进行回填处理。 4、塌方处理方案 通过现场地质勘察得知塌方体围岩结构大部分松散,属于Ⅱ类(即V级)围岩,塌方体厚度为1m,在处理、加固好未塌方段后,在做好隧道地表排导水和保证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按照下列方案和工

隧道局部塌方处理方案

不良地质隧道施工技术 第一部分:工程概况 我处担负株六复线新茨冲隧道、新猴儿关隧道两座隧道的施工任务。新茨冲隧道全长3680m,新猴儿关隧道全长1480m,为单线电化铁路隧道。两座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洞身岩层主要为石炭系马坪群(C3mp)灰岩夹泥灰岩、页岩,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l)石英砂岩、泥质砂岩、页岩夹煤线。灰岩中溶沟、溶槽、溶洞、溶孔等岩溶形态发育。工点位于黔西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外侧,构造作用强烈,褶皱断层发育,线路左侧发育有五条区域性大断裂,岩体中构造节理、裂隙很发育,地下裂隙水丰富。新茨冲隧道进口、新猴儿关隧道出口正处于危岩落石区,地势陡峻,基岩裸露,局部倒悬,多次发生崩塌落石,隧道洞身偏压。隧道Ⅱ、Ⅲ类围岩947m,开挖时共遇到溶洞6处,施工难度很大,施工中共发生大小坍方3次,其中,99年元月1日长16m冒顶大坍方为最大的一次,共清理坍体144余方,处理了3个月才通过。 第二部分:施工方法 一.隧道开挖后的力学行为和支护结构的组成、作用、类型。 1.隧道开挖后的力学行为: 隧道开挖后将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围岩应力重分布,和局部地壳残余应力的释放(第一阶段),在重新分布的应力作用下,一定范围内的围岩产生位移,形成松弛,与此同时,也会使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恶化(第二阶段),在这种条件下,坑道围岩将在薄弱处产生局部破坏(第三阶段),最后,在局部破坏的基础上,造成整个坑道的崩塌(第四阶段)。在坑道开挖以前,岩体处于初始应力状态,即一次应力状态;坑道开挖后由于应力重新分布,坑道围岩处于二次应力状态,如果二次应力状态满足坑道稳定的要求,则可不加任何支护,坑道即可自稳。如果坑道不能自稳,就须施加支护措施加以控制,促使其稳定,这就是三次应力状态,这种状态与支护结构的类型、方法以及施工时间等有关,三次应力状态满足稳定要求后,就会形成一个稳定的洞室结构,这样,这个力学过程才告结束。影响二次应力状态的因素主要有:围岩的初应力状态,岩体的构造因素(结构面、岩块组合形态等),坑道形状和尺寸,埋深,坑道的开挖形式(爆破、非爆破)和开挖方法(全断面开挖、分部开挖等)。如果围岩类别较低,岩体完整性较差,在开挖后,二次应力状态不能稳定,围岩就会逐渐变化直至整个坑道的破坏,为

隧道塌方原因与处理措施方案

中国中铁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目录 一、隧道塌方的原因 ............................ 二、塌方处理一般程序 ........................... 三、塌方处理实例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四、...................................... 经验教训总结 1 2 3 隧道概述3 塌方过程4 塌方段原设计情况5 塌方可能原因分析5 塌方处理措施6 进度计划及人机配置9 施工注意事项10 处理效果10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隧道塌方的原因 目前国内在建和已建隧道工程中,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塌方现象,给建设和运营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在此,根据新奥法原理分析隧道塌方形成的可能原因。 新奥法的主要原理是在岩体力学特征和变形规律以及莫尔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量测手段对开挖后围岩进行动态监测,并根据围岩自稳的时间和空间效应确定爆破强度、开挖速度、初支参数以及辅助施工方法等。其力学机理是利用围岩自稳能力,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并与围岩形成整体受力结构。从此原理分析隧道塌方的原因如下: (一)洞身工程地质条件差,围岩自稳能力低,施工时没来得及 进行初期支护即发生坍塌。如掌子面围岩软弱、岩体破碎、地下水发育、洞身埋深浅。或隧区通过不良地质地段,如断层褶皱带、膨胀岩地区以及高应力岩层等。这些复杂地质条件往往有不可预见性,给设计和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带来较大困难。见图1。 (二)设计过程中未能准确判断隧区地质条件,没有充分考虑不良地质对隧道的影响,特别是没有及时与现场实际地质条件进行跟踪分析,导致在围岩分级、支护参数设计以及开挖进尺要求等不合理。 (三)施工过程中没有对诸如软弱围岩、浅埋地层等不良地质体进行注浆、超前支护预处理,保证不了围岩足够的自稳能力和自稳时间;开挖爆破效果差,导致围岩应力集中,出现滑塌现象;没有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如初支背后有空洞、初支厚度不够、锚杆的长度和数量不足以及钢架的间距过大等,致使围岩岩体间不能连成整体受力结构,保证不了支护强度与围岩滑移的力学平衡。 (四)新奥法施工是一个动态过程,对隧道进行实时监控是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很多隧道塌方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原因就是监 控不到位。不能在塌方隐患出现前掌握围岩变形规律,不能及时预报围岩变

铁路坡隧道塌方处置方案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永公路第四合同段(K23+300~K25+300) 铁路坡隧道K23+860~K23+880 塌方处治方案 编制:罗江勇 审核:李凡祥 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 龙永公路第四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2011年元月

方案目录 封面。。。。。。。。。。。。。。。。。。。。。。。。。。。。。。01 目录。。。。。。。。。。。。。。。。。。。。。。。。。。。。。。02 工程简介。。。。。。。。。。。。。。。。。。。。。。。。。。。。。03 方案论证。。。。。。。。。。。。。。。。。。。。。。。。。。。。。05 施工方案。。。。。。。。。。。。。。。。。。。。。。。。。。。。。07 估算工程量及报价。。。。。。。。。。。。。。。。。。。。。09 纵断面图。。。。。。。。。。。。。。。。。。。。。。。。。。。。。10 相关结构尺寸图。。。。。。。。。。。。。。。。。。。。。。。13 塌腔断面尺寸图。。。。。。。。。。。。。。。。。。。。。。。18 影像资料。。。。。。。。。。。。。。。。。。。。。。。。。。。。。20

●工程概述 1)工程简介 本合同段属于龙山茨岩塘至永顺改建工程。本合同段起于龙山县红岩溪镇铁路坡(K23+300),接本项目第3合同段终点,路线以隧道横穿铁路坡,终点止于龙山县农车镇新寨村(K25+300),全长2Km。公路等级按二级公路设计,设计车速为40Km/h,路线采用双向双车道设计,路面宽度为2×3.5m,路基宽度为8.5m,荷载等级为公路-Ⅱ级,平曲线最小半径60,最大纵坡7%。本合同段铁路坡隧道为重点控制工程。 主要工程数量:路基挖土方1.5415万m3,挖石方2.9963万m3;填土方1.3259万m3;填石方113710万m3;防护、排水0.8147万m3;隧道全长1115m,Ⅲ围岩6.42万m3,Ⅳ围岩1.2485万m3,Ⅴ围岩8642m3;涵洞55.2m/3道。 2)地质、地貌 本线路地形条件复杂,全线均为重丘地貌,地面高程为340~900余米,地势起伏大,线路穿越多重山脉,既有X004和G209采用盘山绕线方式翻越山岭。区内地质条件一般较简单,多为二元结构,基岩出露良好,受褶皱、断裂等地质结构影响,岩石较破碎程度不一,风化较严重,山体缓坡地带多堆积有岩堆等松散堆积层,影响道路的路基边坡稳定。区内主要地质构造有九龙山至农车断裂、铁路坡断裂,以及农车至铁路坡向斜、茨岩塘背斜等。路线所经地域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小于0.05g,设计地震特征周期为O.35s(相当于地震基本烈

隧道施工溶洞及塌方的处理方法

隧道施工溶洞及塌方的处理方法 溶洞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溶性岩层经过化学作用和机械破坏作用而形成的地下溶蚀现象。岩溶对隧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是结构物部分及全部悬空,降低隧道使用的可靠度;季节性的岩溶洞穴涌水,给隧道施工和体系带来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塌方冒顶是指隧道施工中,山体上部岩层自然塌落的现象。是隧道开挖施工后,原先平衡的山体压力遭到破坏而造成的。因此,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溶洞、塌方处理方案对隧道顺利穿越岩溶地段非常重要。本文根据厦蓉高速公路榕江格龙至都匀段BT16合同段上寨隧道隧道施工溶洞、塌方处理情况,介绍相关处理方法。 一、工程简介 厦蓉高速公路榕江格龙至都匀段上寨隧道全长2727m,隧道设计为双洞四车道,单洞净宽11.25m,净高7.1m。右洞起讫桩号YK170+917-YK172+644;该隧道地处云贵高原东南缘,苗岭山脉与广西北部九万大山的衔接地带,总体为西高东低,地貌以低山为主,次为丘陵和中山。地貌类型为溶蚀,侵蚀地貌,属浅、中至深切割中低山及高山区。峡谷深切,河道弯曲,山峰与河谷相对高差较大,且岸坡陡峻,沟壑纵横。沿线地层复杂,岩性多样。岩性主要为白云岩、漂卵石土、亚砂土、碎石土等。路线经过区域地质构造运动较强烈,褶皱和断层发育,地质构造复杂,岩石较破碎。该隧道岩溶发育为厚层块状石灰岩、白云岩灰岩区,地表发育岩溶地貌,地下发育溶洞、落水洞、暗河、溶

孔及溶隙。 二、溶洞概况 1.上寨隧道右线YK171+128掌子面前方围岩溶蚀发育,发育有较大溶洞、钙化、石钟乳和钟乳石,溶洞顺路线前方及右下方分布,形成长条状溶洞(由于溶洞内地形复杂,无法探测具体溶洞长度及深度)。 2.上寨隧道右线YK171+341.2掌子面左上方拱顶溶洞坍塌,溶腔涌水,形成锥形空腔(弧长6m*纵长3m*高5~8m);右线YK171+341.2位置的洞顶原地表塌陷,形成(长7m*宽6m*深9m)锥型坑洞,塌陷区位于山谷冲沟,危及隧道安全。 3.上寨隧道右线YK171+340~YK171+348段为断层,并伴有溶洞、孤石、崩塌体和涌水现象,顺路线前方发育。造成YK171+341.2掌子面左上方拱顶溶洞坍塌,YK171+345掌子面正上方拱顶溶洞坍塌,洞顶原地表塌陷,虽采用强支护施工到目前掌子面,但因溶腔内孤石脱落,导致该段拱腰至拱脚初支出现开裂,目前YK171+348掌子面右侧拱顶和左侧拱脚又出现溶洞(暂时无法确定溶洞大小),左侧拱脚洞内有气流,围岩极为破碎、松散,岩体自稳能力差。 三、处理方案 1.处理方案选择原则。(1)安全性。确保施工安全与运营安全,围岩累计变形量不大于10cm,衬砌完工后隧道不渗不漏。(2)可操作性强。要充分考虑现场机械装备状况和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并尽可能降低施工难度。(3)灵活性好。根据断面形状和尺寸,因地制宜地选择施工方案,而不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模式,一旦一种方案不能实时或实时效

隧道的塌方原因和处理措施

隧道的塌方原因和处理措施 Tunnel's landslide reason and processing measure 2009 届 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0年9月15日

毕业论文任务书

毕业论文任务书

毕业论文评语及成绩

第1章工程概况 (7) 第2章隧道施工坍塌方原因 (8) 2.1 工程地质因素 (8) 2.2 水文地质因素 (8) 2.3 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 (8) 2.4 施工工艺 (8) 2.5 管理 (9) 第3章隧道施工预防坍塌方措施 (9) 3.1 坍塌前征兆 (9) 3.2 隧道坍塌方预防措施 (10) 3.2.1 地质预报措施 (10) 3.2.2 围岩监控量测及洞内观察 (10) 3.2.3 防坍塌施工措施 (12) 3.2.4 其它管理控制措施 (14) 第4章隧道施工坍塌方应急预案 (15) 4.1 应急救援机构及职责 (15) 4.1.1 应急救援机构 (15) 4.1.2 职能职责 (16) 4.2 应急设备与设施 (18) 4.3 应急能力评价与资源 (19) 4.3.1 应急能力评价 (19) 4.3.2 应急资源 (19) 4.4 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20) 4.4.1 报警电话: (20) 4.4.2 通讯联络方式: (20) 第5章事故应急程序与行动方案 (21) 5.1 事故应急救援程序 (21) 5.2 行动方案 (21) 第6章事故后的恢复与程序 (22) 致谢 (24)

摘要 根据实例,阐述在隧道施工时隧道坍塌的原因和处理措施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对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谈谈体会。包括工程地质因素、水文地质因素等。前期准备工作、防塌方工作、隧道施工坍塌方应急预案,以及针对隧道在施工中常遇到的问题,阐述了相应的现象及危害,造成此问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对今后的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隧道工程塌方原因施工方法处理措施

隧道施工塌方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隧道施工塌方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在地质不良的地段修筑隧道,常会遇到洞顶围岩下塌、侧壁滑动等现象,甚至会发生冒顶等严重事故,这些现象在施工中称为塌方。塌方威胁人生安全、使施工延误工期、围岩更不稳定。故在施工中应预防其发生,发生塌方后需及时准确处理,减少塌方带来的危害。 1 造成塌方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塌方一般是地质不良、设计定位不当、 施工方法不正确等原因引起的 地质条件是造成塌方的基本因素。穿越断裂褶皱带,穿越严重分化的破碎带、堆积层等容易产生塌方。地下水往往也是重要因素,地下水丰富易造成塌方。 地质勘探需要仔细周密。掌握资料不够时本应避绕的不恰当的位置会 错 误的定位通过,绘施工留下了隐患。或因没有准备,在施工时造成塌方。 施工是引起塌方的直接因素,对地质情况掌握不够,从而选择不合适的施工技术,(如不恰当的急于进洞、炸药用量过多、支护不及时不牢靠、围岩暴露时间过长、爆破方法选择的不恰当等),或选择了不合适的围岩情况的施工方法,(如本应小断面开挖,结果采用了大断面开挖法,或应先拱后墙法,而采用了先墙后拱法等)并且又未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则会造成围岩塌方,甚至由于塌方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再次塌方或引起更大的塌方。 对于塌方应以预防为主。首先要认真做好勘察工作,必要的钻探及所需要的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工作,应详尽做好。隧道位置选择应尽量避免不良地质区段,洞口位置选择要慎重,施工设计,支护设计要合理,要符合实际情况。 施工前要仔细核对设计文件,并需作必要的补测和验证。预防可能发生塌方的区段,事先做好必要的准备,并在施工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不良地质段采用先排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快衬砌、各工序紧跟的措施,消除不利因素,尽快修好衬砌,避免塌方发生。 塌方似乎是突然发生的,但实际上是有一定征兆的,在施工中还需要加强观察分析。例如顶部围岩裂缝旁出现岩粉,或洞内无故尘土飞扬、或不断掉小石头、或围岩裂缝逐渐张大等,说明塌方即将发生;支撑压坏或变形加大,说明围岩压力再加大,有塌方的可能性;围岩中突然出水或水

隧道掌子面塌方(坍塌)处理方案(初稿)

新建铁路 XX至XX客运专线先行工程XX隧道掌子面坍塌处理方案LOGO 编制: 审核: 批准: XXXXXX集团有限公司 XXX客专先行工程XXX标项目经理部 二〇二〇年七月

目录 1.编制依据 (1) 2.编制范围 (1) 3.工程概况 (1) 3.1地质状况 (1) 3.2设计与施工情况 (1) 3.2.1设计情况 (1) 4.施工方案 (2) 4.1处理原则 (2) 4.2施工工序 (3) 4.2.1反压回填 (3) 4.2.2掌子面封闭 (3) 4.2.3注浆固结 (3) 4.2.4洞身管棚 (3) 4.2.5三维扫描 (4) 4.2.6监控量测 (4) 4.2.7掌子面开挖 (4) 4.2.8超前支护 (5) 5.处理时间 (5) 6.劳动力及机械设备 (6) 6.1劳动力组织 (6) 6.2机械设备 (6)

7.安全质量保障措施 (6) 8.应急预案 (8) 8.1应急组织机构 (8) 8.2应急领导小组相关人员职责 (8) 8.3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任务 (9) 8.4装备及通讯网络和联络方法 (10) 8.4.1装备 (10) 8.4.2通讯网络 (10) 8.4.3外界联络方法 (10) 8.4.4通报方法和程序 (11) 8.5应急救援队伍的任务和训练 (11) 8.6施救程序与方法 (11) 8.7预防事故措施 (14) 8.8事故处理 (14) 8.9现场医疗救护 (15) 8.10紧急安全疏散 (15) 8.11社会支援 (15)

XX隧道掌子面坍塌处理方案 1.编制依据 ⑴《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8); ⑵《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406-2015); ⑶《高速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8-2015)。 ⑷《铁路隧道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2009; ⑸“质量安全红线”和XX铁路公司相关文件要求; ⑹本稿件为当天初稿,若后续有修改以修改后为准; ⑹本工程施工采用的施工图纸、参考图、标准图及与本工程相关的其他设计文件。 2.编制范围 XX隧道DKXXX+XXX~DKXXX+XXX坍塌段落处理。 3.工程概况 3.1地质状况 隧道地表表覆盖粉质粘土,灰黄色,硬塑,层厚约 6.4m;洞身围岩为J3n凝灰熔岩,强风化,褐黄色,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呈块状、碎块状,掌子面岩体稳定性一般,洞顶埋深80.8m。 3.2设计与施工情况 3.2.1设计情况 XX隧道DKXXX+XXX~DKXXX+XXX段洞身围岩为J3n凝灰熔岩弱风化,青灰色,凝灰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稍发育。围岩级别为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