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检查分析对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的意义

合集下载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及诊疗建议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及诊疗建议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以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的急性白血病,为FAB 分型的M3型。

是目前认为唯一可以治愈的白血病亚型。

但该病早期死亡率很高,主要是由于早幼粒细胞会释放一种组织因子导致凝血抗凝血失衡最终导致DIC 的发生,或是由于分化综合征(DS)的出现而危及生命。

目前,伴随APL早期诱导治疗而发生的DS,是阻碍APL高效诱导治疗的“瓶颈”,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因此,提高对于DS认识水平,及时预防和处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生机制DS是APL在使用维甲酸或亚砷酸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致命性并发症。

最初称作维甲酸综合症。

其发生机制尚未充分阐明。

目前研究认为,诱导治疗导致细胞因子(IL-1、IL-6、TNFα)与黏附分子(CD116、CDw65、VLA-4、CD11a/CD54)分泌显著增高,促使APL细胞迁移至肺部明显增多,从而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1]。

二、临床特征据临床研究,双诱导治疗比单药诱导治疗DS发生率高。

李章坤[2]等报道双诱导治疗的DS的总发生率为46.4%(26/56)。

且DS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不同程度的周围性水肿及浆膜腔积液发生率最高,占84.6%(22/26),初诊时危险度分层高危是D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单药诱导治疗的DS的发生率为6%~15%,病死率为5%~29%。

常见表现有发热、体重增加、肌肉骨骼疼痛、呼吸窘迫、肺间质浸润、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皮肤水肿、低血压、急性肾衰竭甚至死亡[3]。

临床研究还发现,APL患者外周白细胞值增高是预后不良或发生DS的危险因素。

马媛媛[4]等研究发现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值较高的患者及PML-RARa基因为L 亚型的患者在初期接受维甲酸联合诱导化疗时更容易出现分化综合征。

曾雁玲[5]等分析22例DS临床资料发现:白细胞计数高于10×109/L、男性、年龄≥40岁、S型融合基因PML-RaRa可作为DS发生的其高危因素。

2018版APL指南把WBC>10×109/L作为一线治疗模式下的预后高危分层[6]。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治疗反应对预后价值的研究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治疗反应对预后价值的研究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治疗反应对预后价值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白血病,占据了儿童白血病病例中的大部分。

尽管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ALL患儿的生存率逐渐提高,但早期治疗反应对于预后的影响仍然是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治疗反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治疗反应的评估是十分关键的。

早期治疗反应一般指在进行了一定周期的化疗后,通过临床检验指标和影像学检查,对患儿的治疗反应进行评估。

早期治疗反应的评估主要包括血象检查、骨髓象检查、淋巴结、脾脏和肝脏的检查等。

通过这些检查手段,可以初步判断患儿对治疗的反应情况,为后续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早期治疗反应对于患儿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早期治疗反应不佳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其治疗效果往往较差,生存率也较低。

相反,早期治疗反应良好的患儿,其治疗效果通常较好,预后也相对较好。

早期治疗反应对于患儿的治疗策略、预后评估以及临床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期治疗反应的评估也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针对早期治疗反应不佳的患儿,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期改善治疗效果。

而对于早期治疗反应良好的患儿,临床医生可以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副作用,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从基础科研的角度来看,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治疗反应的研究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机制。

通过研究早期治疗反应与疾病的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可以为进一步的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治疗反应对于预后的影响十分重要,具有临床意义和科研价值。

针对这一问题,未来的研究工作可以进一步探讨早期治疗反应的预测指标、个体化治疗策略和治疗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更精准的指导。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诊断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诊断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诊断导读:本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诊断,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myeloblasticleukemia,AML)的M3亚型[1],多伴有异常染色体t(15;17)而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

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临床上除有发热、感染、贫血和浸润等急性白血病的症状外,广泛而严重的出血常是本病的特点,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发生原发性纤溶亢进。

经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R),但体内依然会残存约106~108个微量白血病细胞(MRLC),即微量残留白血病(minimalresiduaidisease,MRD)[2],而这些细胞则是APL复发的根源。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联合测定PML-RARα融合基因进行诊断,即将形态学(morphology,M)、免疫学(immunology,I)、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C)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M)相联合的MICM分型技术[3],极大地提高了APL诊断的准确率,并为MRD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诊断依据。

本文结合近几年相关学者利用MICM分型技术和D-二聚体检测等在APL上的诊断报道及相应研究成果,对这些诊断方法进行综述,并探讨各诊断方法的优劣。

1血细胞形态学在诊断中的应用1.1血象APL的血涂片观察,可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多数为(10~30)×109/L。

白细胞计数大多病例在15×109/L以下,明显减少者见于全血细胞减少,但也可有明显增高(M3v型),分类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也可见少数原粒及其他阶段粒细胞,胞浆易见Auer小体。

1.2骨髓象多数APL病例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个别病例增生低下。

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临床护理特点和预后分析

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临床护理特点和预后分析

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临床护理特点和预后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护理相关特征以及预后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30例,将其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

给予观察组进行临床护理,给予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感染率、出血程度以及预后恢复情况、满意度等,并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护理之后,其出血程度、感染的发生率和满意度、预后恢复情况均有所改善,但是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对比两组间的差异,其p<0.05,则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积极采用临床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的发生率,减轻出血程度等特点,同时能够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临床护理预后分析护理特点恢复效果满意度【中图分类号】R73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204-02【OBJECTIVE】: To analyze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ell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care related prognosis. Methods : randomly selected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promyelocytic leukemia, 30 cases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amely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15 cases in each group. Clinical care given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 the control group given routine care, observe infection , bleeding and prognosis of the extent of the recovery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 satisfaction,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the degree of bleeding, infection rate and satisfaction have improved the prognosis of recovery, but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 has certain advantages,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hich p<0.05, it has a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 For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ctive use of clinical care,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in patients, reduce the degree of bleeding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 and can help patients recover quickl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worthy of extensive application.【Key words】: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linical care outcomesanalysis care characteristics recovery effect satisfaction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属于一种M3亚型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严重出血以及骨髓产生不良早幼粒细胞,有的时候还会出现颅内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从而直接影响和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介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介绍

维血常规异常改变等可疑情况,就需要及时复
查。如果初治时是高危的,推荐适当增加复查次数。
关于M3的中枢侵润的预防问题:
很多咨询者问到M3是否有必要定期腰穿和鞘注化疗预防中枢侵润,有不少医院基本不做或者检查一次正常以后就不做了。美国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指南中关于M3的中枢预防问题,认为没有多大必要定期腰穿、鞘注化疗。但是其实大家都认可M3发生中枢侵润的几率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是不低的,一旦发生了很可惜,在北京的一些研讨会上不少医院的专家都认为还是应该给予一定次数的腰穿、鞘注作为预防措施,譬如说缓解后做一次,以后每次巩固化疗前做一次,3、4次如果都正常,以后可以不做观察,如果说以后3个月做一次持续1年左右也不是很过分,毕竟这种措施对病人没有什么大的损伤。
还有,即使一开始检查没有发现什么预后不良因素,也不一定就都是很好治疗的,还有极少数在治疗过程中还是发生了复发、甚至不能获得长期生存,这提示可能还有其它预后不良因素没法发现。经过规范的治疗如果很难缓解或者缓解后反复复发本身也是一种预后不良因素。
治疗:
治疗一般模式包括诱导缓解治疗、缓解后巩固治疗、维持治疗。
再补充一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维持治疗方案,我们科室自己定的方案如下,基本上和国际上以及国内一些中心的维持方案差不多(具体用药天数可能有所不同,但不会差别很大),只是原则上把亚砷酸纳入了,如果不加亚砷酸,就只是维甲酸、6-MP和MTX。
维甲酸,45mg/m^2/天,口服,连用半个月,然后休息半个月后;
诊断:M3是急性髓系白血病形态学分型(FAB)的一个类型,骨髓涂片显微镜下形态学诊断对于早期诊断很重要,但是仅仅是形态学分型还是有一定的误诊率的,现代医学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形态学分型,而是具体到MICM分型,也就是形态学(显微镜镜检形态、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分子生物学(基因分析)等。这样的全面诊断技术对于确定诊断、评估预后、指导治疗以及治疗后确切疗效等有很重要的意义,有条件的话应该在初诊时完善这些检查,尽量避免仅仅凭感觉来诊断、治疗。相对于总体医疗费用,这些检查的费用也不是很高,大概是3000多一些。

中国2018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中国2018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22
(一)低(中)危APL患者的治疗
ATRA 25 mg·m-2·d-1 联合亚砷酸0.16 mg·kg1·d-1或复方黄黛片60 mg·kg-1·d-1,直到CR;蒽 环类或者蒽醌类药物控制 白细胞增高。
每3个月为1个周期,第1个 月:ATRA 25 mg·m-2·d-1 ×14 d, 间歇14 d;第2个月和第3个月: 亚砷酸0.16 mg·m-2·d-1或复方黄 黛片60 mg·m-2·d-1 ×14 d,间歇 14 d。完成8个周期,维持治疗期 总计约2年。
11
初诊患者入院评估
(4)分子生物学: ①PML-RARα融合基因:98%以上的APL患者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 另有低于2%的APL患者为其他类型融合基因(见以下变异型APL诊断标 准),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是诊断APL的最特异、敏感的方法之一, 也是APL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价、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最可靠的指标。 实时定量PCR(RQ-PCR)可在99%的典型APL患者中检出PML-RARα融合 基因,但仍有1%的APL患者可出现假阴性。 ②基因突变:部分APL患者可伴有FLT3-ITD突变。
前有关传染性病原学检查。
8
初初诊诊患患者者入入院院评评估估
2.骨髓检查 (1)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 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且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 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小体。FAB分型根据颗粒的大小 将APL分为:①M3a(粗颗粒型);②M3b(细颗粒型);③M3c(微颗 粒型):较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混淆。细胞化学:APL的典型特征表 现为过氧化酶强阳性、非特异性酯酶强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碱性磷酸 酶和糖原染色(PAS)呈阴性或弱阳性。
1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检查和诊断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检查和诊断

病表达。典 型 APL的 免 疫 表 型 为,高 表 达 CD13、 CD33、CD9、MPO;低表达或不表达 CD34,极少数表 达 CD117、HLADR以及 CD11b。有研究显示,15% 的 APL呈现 CD56(+),其远期的生存率低于 CD56 ()的患儿[3]。 14 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 以特异的染色体 易位 t(15;17)(q22;q21)为特征,由于 15和 17号 染色体发生平衡易位,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 基因 PML和 17号 染 色 体 上 的 维 甲 酸 受 体 基 因 RARa融合而产生 PMLRARa,从 而 导 致 APL的 发 生。17q断裂点均在 RARα基因的第二个内含子, 15q的断裂点有三种变异,分别形成三种 PMLRARα 转录本:bcr1(L型)、bcr3(S型)和 bcr2(V型)。 PMLRARα融合基因不但是 APL的分子遗传学的标 志,也是 APL发病的分子基础。此外,APL的遗传 学改变除了 t(15;17)(q22;q21)外,少见患者存在 特殊变异亚型:t(11;17)(q23;q21)、t(5;17)(q35; q21)、t(11;17(q13;q21)和 der(17)(q21q23)等, 分别形成不同的融合基因。一项在欧洲做的研究发 现,t(15;17)(q22;q21)易位导致 PMLRARα融合 基因 的 约 占 92%,而 特 殊 亚 型 占 6%,两 者 共 约 98%[4],与国内报道相符[5]。
·11·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9年 6月第 24卷第 3期 JChinaPediatrBloodCancer,June2019,Vol24,No.3
DOI:10.3969/j.issn.1673-5323.2019.03.00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前血象与预后分析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前血象与预后分析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前血象与预后分析张新华;冉启杰;周敏;王军;李菁媛;谢红【期刊名称】《内科急危重症杂志》【年(卷),期】2008(14)5【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旱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规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总结12例首诊时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或急性白血病的其他类型),最后在我科确诊为APL的患者首诊及确诊时血象、凝血功能变化及转归.结果:首诊至确诊为APL的时间4~45 d不等,平均13.4 d.9例确诊时WBC计数较首诊时升高,3例下降.首诊和确诊时平均WBC计数分别为5.13×109/L、25.16×109/L.经治疗后5例死亡,均在诱导治疗期间死于颅内出血,其余7例至今均为持续完全缓解(CCR)状态.结论:APL发病早期,患者外周血WBC计数多低于正常,以后,WBC计数可逐渐升高,凝血功能紊乱及出血倾向亦渐加重,患者的预后也明显变差.【总页数】3页(P252-254)【作者】张新华;冉启杰;周敏;王军;李菁媛;谢红【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1【相关文献】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血象分析及相关治疗 [J], 周建中2.应用生存分析寻找急性髓性白血病治疗前和治疗反应预后因素 [J], 吴铭;黄彦云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检查分析对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的意义 [J], 李少兰4.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和预后分析 [J], 胡炯;沈志祥5.接受TKI治疗的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外周血PLR观察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袁伟奇; 杨芳; 李济民; 罗以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检验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检验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方法
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包括骨髓检查、免疫学分析、遗传学检测 和核磁共振成像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法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骨髓移植、靶向治疗和辅助疗法等,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 预后。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预后评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预后评估包括评估患者的疾病风险、治疗反应和遗传异常等因素。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原因多样,常见的包括遗传突变、环境暴露和 染色体异常。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包括进行性贫血、多形性皮疹、瘀斑、骨骼疼痛和感染倾向。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
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需要进行骨髓检查、血液细胞计数、免疫学检测和遗传学分析等实验室检查。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 检验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是一种罕见而具有 挑战性的血液病,主要表现为骨髓中早幼粒细胞过度增殖。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定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血液疾病,它发生在骨髓中早幼 粒细胞的异常增殖。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病因 探讨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与临床意义的研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与临床意义的研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与临床意义的研究摘要: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与临床效果,探索其对预后判断的临床指导意义。

方法:建立逆转录用以检测APL患者的PML/RAR。

结果:RT-PCR方法敏感而可重复。

治疗前APL患者的RT-PCR阳性率为90.63%(29/32),而维甲酸或化疗诱导完全缓解后MRD阳性率为43.75%(14/32)。

MRD阳性可以作为缓解后预测APL患者复发的指标,且有助于减少复发。

结论:RT-PCR是检测APL患者的MRD和作为预测复发的指标。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RT/PCR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是以特异的染色体易位为特征。

其主要是通过染色体上的PML基因和染色体上的RARα基因并列而导致融合基因PML/RARα形成。

根据PML断裂点的位置不同产生2个主要的PML/RARα异构体。

断裂点的外显子3和RARα外显子3之间形成短型融合mRNA产物,而位于PML内含子6于RARα外显子(r3)形成长型融合体。

RT-PCR法的建立有助于扩增PML/RARαmRNA异构体。

另外,RT-PCR的高度敏感性使得MRD有效预防患者的白血病的复发。

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后的微小残留病已被证实与复发有关。

MRD的检测成了指导缓解后进一步化疗的重要指标。

在目前血液病的应用实践中,MRD检测的最好例子是骨髓移植后RT-PCR法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BCR-ABL融合基因。

本文采取1999~2001年发病的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特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中的32例患者均为1999~2001年发病,男15例,女17例,年龄13~71岁,根据FAB标准诊断为APL。

所有病例均经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而得到诱导缓解。

巩固化疗方案后处于缓解期的患者,利用全国维甲酸协作治疗组建议的ATRA与化疗联合治疗方案维持治疗。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白血病亚型,其特点是APL患者的骨髓中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可以导致出血并发症。

针对这一特殊病情,中国医学界制定了《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来指导临床工作。

一、临床表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进行性发热、出血、皮肤瘀斑、骨与关节疼痛等。

这些症状可以帮助医生快速诊断和治疗APL。

二、诊断标准诊断APL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判断:外周血象中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比例大于20%,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持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能够看到特征性的伪麦芽球,常见的染色体易位是t(15;17),发现PML-RARa融合基因。

当然,这些指标是相对的,具体还要以实验室检查为准。

三、治疗方案1.积极控制出血由于APL患者常常伴有出血并发症,所以治疗的初期需要积极控制出血。

给予草酸铁、大剂量止血酶原等会有助于改善出血情况。

2.化疗方案现在常用的化疗方案是以ATRA(维甲酸)和酒石酸阿罗芬尼(Ato)联合化疗。

ATRA作用于早幼粒细胞,促成其分化为成熟的粒细胞,而阿罗芬尼则阻断白细胞増生。

这个方案综合考虑了早幼粒细胞分化和增殖的特点,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病理形态学评估治疗过程中,需要对病理形态学进行定期评估,以确定治疗的疗效和预后。

4.分子生物学检查在治疗中,需要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查,以确定是否达到了MRD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阴性状态。

MRD阴性表示患者的干预效果较好,预后也较好。

5.预后评估对于APL患者的预后,除了在治疗中观察治疗效果外,还可以采用较为常见的预后评估模型,如Sanz模型和PETHEMA(西班牙血液病学学会)评分,辅助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

四、随访及复发治疗由于APL的特殊性,需要进行长期随访,以及及时处理复发等情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预后因素分析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预后因素分析

43 ・ 4
四川 医学 2 1 0 0年 4月 第 3 卷 ( 4期 ) S ha I 第 c i u nMei l ora 2 0, o. , . dc un l 01 V 1 31 No 4 aJ

论 著
急性 早 幼粒 细胞 白血病 预 后 因素 分 析
龙 冰, 朱焕玲 , 建军 , 李 何 川, 黄 杰, 贾永前 , 刘 霆
a ui e et e ol t n a s .R sl ① 11p tnsw r cue u uy, ecm l er si ( R) e c p t f c w r clc ada l e e ee d n yd eut s 3 ae t eei lddi or td t o p t mi o C i n n s h e e sn
r g me s o ai ns w t c t r my lc t e k mi ,t e n y e t e c rea in fco s wi rg o i. M e h d Rer - e i n f t t i a ue p o eo yi lu e a h n a a s h or lt a tr t p o n s p e h c l o h s tos t o s e t e a ay i s u e n t esu y p e i l sswa s i td .C i ia a c u i g ci c l y tms a oa o a ,t ea e t a u B d te - v n d h l c d t i l d n l a mp o ,lb rt r d t h r p ui me s l r n l a n i n s y a c 3a h n
re t r — a - t ad e - a r ur c re a 8.l ,38% ad1.% r pcv y  ̄U vrtaa s a , e a y et re n y re r ne tws 6 1% 1.9 n 86 e ete . n aa l e t h e ld h a , t 3 e h c e a s il i ie y s n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检查分析对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的意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检查分析对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的意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检查分析对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的意义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初诊时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特点,探讨其对临床诊断的价值及对治疗预后的影响。

方法对2011年~2014年我院收治的49例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各项实验检查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APL早期血象主要表现为三系减少,全血细胞减少占69.4%,白细胞减少20μmol/L占69.4%(34例),3P阳性占46.9%(23例),合并DIC者占38.8%(19例);LDH升高占81.4%,中位数为425.8U/L;所有病例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异常早幼粒细胞>70%,PML-RARa融合基因均为阳性;典型免疫表型为CD13、CD33阳性,CD34、HLA-DR阴性。

结论APL患者初诊时各实验指标有其独特的特征,综合分析初诊患者的各项实验检查指标,对临床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初诊时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与预后相关,可作为危险因素分析依据,对临床治疗预后具有一定价值;PML-RARa融合基因的监测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期影响。

标签: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鱼精蛋白试验(3P);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乳酸脱氢酶(LDH);PML-RARa融合基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在WH02008分类中归于有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急性白血病内,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约占6.2%~40.2%,APL细胞以颗粒异常的早幼粒细胞为主,90%左右患者有标志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21)或特征性融合基因PML-RARa。

APL起病急,病程凶险,易出血、感染,常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IC及颅内出血是其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APL患者早期各项实验检查特征,对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死亡率具有重大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2014年于我院住院初诊为APL患者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龄在20~77岁之间,其中20~50岁有37例,>50岁有12例。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分析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分析

现代实用医学2018年8月第30卷第8期• 1021 •增麵增加的馘为P16IN K4A-/H PVL1' P16INK4A/HPVL1,P16INK4A7 HPVL1+、和 P16INK4A7HPVL1-。

低级别病变往往与HPV病毒短暂性感染有 关,会自发的消退而不需要治疗。

在这 些情况下,P16INK4A/L1表达状态可能 有助于识别处于危险中的个体。

临床上 P16INK4A7HPVL1_ 和 P16INK4A7 HPVL1+的个体需要严格的后续行动,P16INK4A^/HPVLl ^的个体归类为低 风险,低级别病变为此模式者需短时间 内进行跟踪,P16INK4A-/HPVL1+的个 体被视为没有明显发育不良的模式。

笔 者发现P16INK4A及HPVL1在灵敏度 方面较TCT检查有明显优势,但特异度 和阳性预测值较TCT欠缺;P16INK4A 联合HPVL1壳蛋白后,4个指标均较单 独TCT检查有优势。

TCT在特异度方 面已较精准,而P16INK4A联合HPVL1可以在灵敏度上对TCT有一个明显的 提高。

综上所述,P16INK4A蛋白和HPVL1壳蛋白均可作为宫颈癌癌前病 变的可靠判断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可补 充TCT检测对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 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区分,可能有助于发 现具有恶性潜能的CIN,可成为CIN的 诊断、分级及判断其转归的有效指标。

本实验还可进一步完善除宫颈癌的各级 别宫颈病变的转归,随访其1年、2年、5年的消退、维持和进展情况。

参考文献:[1]谢辛.苟文丽.妇产科学[M]. 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01-304.[2] Yoshida T? Sano T, Kanuma T? et al. Im­munochemical analysis of HPV L1cap­sid protein and pl6 proteinin liquid bas-ed cytology samples from uterine cervi­cal Iesions[J].Cancer.2〇〇8,114(2): 83-88.[3] Klaes R, Friedrish T, Spitkovsky D. Overexpression of P16 (1NK4A) as a specificmarker for dysplastic and neoplastic epit­helial cells of t he cendx uteri [J]. Int J Cancer,2001,92(2):276-284.[4] Kunnan RJ, Carcangiu ML, HerringtonCS, et al.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of female reproductive organs [M].4th ed.Lyon: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on Cancer.2〇 14:172-182.[5] Darragh TM, Colgan TJ, Thomas CJ; et al.The lower anogenital squamous termin­ology standardization project for HPV associated lesions: background and consensus recommedations from the college ofAmerican pathologists and the Americansociety for colposcopy and cervical pa-tholog)? [J].Int J Gynecol Pathol,2013,32(1):76-115.[6] Chew I, Post MD, Carinelli SG, et al. P16expression in squamous and trophoblasticlesions of the upper female genital tract [J].Int J Gynecol Pathol;2010,29(6):513-522.[7] Capobianco G, Marras V, Wenger JM; et al.P16 immunostaining and HPV testing inhistological specimens from the uterinecervix [J].Eur J Gynaecol Oncol?2013,34(3):227-230.[8] Gustinucci D, Passamonti B, Cesarini E.et al. Role of P16(INK4A)cytology tes­ting as an adjunct to enhance the diagnos­tic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in human pap-illoma virus positive women within anorganized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 [J].Acta 0)^01,2012,56(5):506-514.[9]王荣敏,李雪洁,钱敏,等.CTNT的转归及pl6INK4a蛋白表达在分流CIN I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3):210-215.[10] Lee H, Lee KJ, Jung CK? et al. Expressiono f HPV L I capsid protein in cervicalspecimens with HPV infection [J].DiagnCytopathol,2008,36 (12): 864-865.[11] Mehlhom G, Obennann E, Negri G, et al.HPV LI detection discriminates cervicalprecancer from transient HPV infection:aprospective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study[J].Mod Pathol?2013,26(7):967-974.[12] Izadi-Mood N, Sannadi S; Jahanteegh HA.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expression o fpl6 and HPV LI capsid proteins as pre­dictive markers in cervical lesions [J].Arch Gynecol Obstet,2014,289:1287-1292.收稿日期:2017-12-14(本文编辑:姜晓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分析陈月苗,郑翠苹,石岳坚,吴圣豪【摘要】目的观_治成人急性早幼_胞白血病(APL)患者的预后情况*影响因素。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检验价值分析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检验价值分析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检验价值分析目的:分析D-二聚体检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价值。

方法:选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研究对象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水平,检验仪器选用自动血凝仪。

结果:化疗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化疗后,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下降,虽然未下降至正常范围,但与化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存在着纤溶系统及凝血的激活,并且,还具备严重程度不一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但是,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这些症状均会逐渐改善。

所以,用于白血病检测的指标之一,就是人体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同时,也是病情进展、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标签: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D-二聚体;检验价值发生于人体血液系统内的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从临床研究来看,该病的临床治疗侧重于化疗联合药物治疗,同时,还给予患者对症支持配合治疗,而该病的临床疗效及病情进展评价以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为主。

据报道,在各类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均会出现严重程度不一的纤溶功能及凝血异常,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上述两个指标的改变受到的关注更多[1]。

本文选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探讨D-二聚体的检验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均无心、肺、肝、肾功能损伤。

1.2 标本采集处理方法在清晨,使受检者保持空腹,采集受检者的静脉血,剂量为2 ml,采集完成后,在3.2%的枸橼酸钠抗凝管真空抗凝管内加入静脉血,然后将血液与枸橼酸钠溶液混匀,转速要保证为每分钟3000 r,混匀后检测受检者血液中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检测仪器为自动血凝仪[2]。

APL治疗的指南解读

APL治疗的指南解读

APL治疗的指南解读AP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白血病类型,它通常由染色体上的异常导致。

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目前有了APL治疗的指南,以提供最佳的疾病管理和治疗方法。

首先,疾病评估是APL治疗指南中的重要一环。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记录、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如全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形态学、染色体分析和分子遗传学检测等,可以帮助确定患者的病情和风险分层。

基于这些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诊断是指南中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传统的APL诊断主要依赖于形态学观察和特定的免疫学标记,如CD13、CD33和CD11b等。

然而,分子遗传学检测现在被认为是APL诊断的金标准。

一旦确诊APL,医生通常还要评估疾病的临床分期、内外系器官受累程度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治疗策略是指南中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

在化疗方面,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砷剂是推荐用于APL患者的首选药物。

ATRA是一种维甲酸衍生物,可促进APL细胞分化并诱导持久的缓解。

同时,砷剂也显示出针对APL细胞的优良疗效。

联合应用ATRA和砷剂,被认为是一种高效、低毒性的治疗策略,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反应和生存率。

此外,分子靶向治疗也是APL治疗指南的一个重点。

针对APL细胞上的PML-RARA基因重排产物,研制出了多种针对性药物。

例如,ATO(砷化物)和ATRA可以通过直接抑制PML-RARA复合体的表达和功能,达到杀灭APL细胞的效果。

而由于ATRA和ATO的共同缺点是易产生耐药性,目前也有正在研发的新型PML-RARA抑制剂,如ARS-1620和SY-1425等。

然而,在制定APL治疗方案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评估。

例如,通过监测分子遗传学和宗教学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的治疗反应,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同时,进行长期随访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复发和并发症,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临床检验意义研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临床检验意义研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临床检验意义研究发表时间:2019-05-23T09:11:17.320Z 来源:《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3期作者:李启星[导读] 临床上给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检测,可以为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有效依据。

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414000【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运用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9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再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55例为对照组,均行D-二聚体检测,对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D-二聚体含量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并且观察组化疗后的D-二聚体含量低于化疗前(P<0.05);同时,观察组的检测阳性率和特异度分别为51.02%、85.71%。

结论:临床上给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检测,可以为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D-二聚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检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白血病,以白血病细胞无限制增生为主要表现,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药物、遗传以及病毒感染等诸多因素有关。

有研究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病后,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尤其是出血,而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可以将机体的凝血和溶血功能充分反映出来,可以作为判断出血的一个重要指标[1]。

因此,本文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运用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再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5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

观察组年龄26-40岁,平均(32.6±9.3)岁,其中20例为女性,29例为男性;对照组年龄25-38岁,平均(32.4±9.1)岁,其中25例为女性,30例为男性。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童急性早 幼粒 细胞 性 白血病 临床特点 和预后分析
赵 智 勇 袁 粒 星 王 惠 霞 高举
【 要】 目 的 分 析 儿 童 急性 早 幼 粒 细 胞 性 白血 病 (c t po eoyi lu e a P ) 临 床 特 点 摘 aue rmylc t e kmi,A L 的 c 及 患 儿 的生 存 情 况 。方 法 回 顾 性 总 结 分 析 了 四川 大 学 华 西 第 二 医 院 血 液 科 2 0 0 0年 1 O月 至 2 0 0 7年 1 月 收 治 的 3 例 AP 1 L患 儿 的 临 床 特 点 和生 存 情 况 。 结 果 本 组 患 儿 平 均 年 龄 为 7 8岁 , 女 患 儿 性 别 比 为 . 男 13 . 8:1 O 。其 主 要 临 床 表 现 包 括 出 血 ( 6 8 ) 肝 大 (1 3 ) 发 热 ( 8 0 ) 贫 血 ( 5 0 ) 脾 大 .O 9 . 、 6.% 、 5 . 、 5 . 、 (19 ) 4 . 和感 染 ( 50 ) 。 2 3 . 等 6例 患 儿 接 受 正 规 化 疗 , 随访 时 间 为 4 6 个 月 , ~ 2 中位 随访 时 间 为 3 6个 月 。 本 组 患 儿 完 全缓 解 率 ( R) 8 . 。完 全 缓 解 率 高 低 与 初 诊 时 外 周 血 W B c 为 85 C计 数 和 年 龄 相 关 。Ka ln pa — Me r 线 生 存 率 分 析 表 明 , 组 患 儿 预 期 1 、 i 曲 e 本 年 3年 和 5年 无 事 件 生 存 率 (v n— e uvv l F ) 别 e etf es ria,E S 分 r 为 8 . % ,2 4 和 5 . % 。 4 6 7. % 48 结论 出 血是 儿 童 AP L最 常 见 和 显 著 的临 床 表 现 , 生 率 高 达 9 。 全 反 发 7 经 式维 甲酸 结 合 蒽 环 类 药 物 为 主 的 化 疗 方 案 正 规 治 疗 , 组 患 儿 完 全 缓 解 率 与 国 内外 文 献 报 道 结 果 相 当 , 本 但 生存 率 ( 其 是 长 期 生 存 率 ) 于 国 外 文 献 的报 道 结 果 。根 据 患 儿 年 龄 、 诊 时外 周 血 WB 尤 低 初 C计 数 和 幼 稚 细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诊断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诊断

3
疗效评估时间和标准
包括评估方法、评估时间点、评估标准等。
现有的疗效诊断技术
骨髓活检
病理学检查结合染色体分 析和免疫分型,是急性早 幼粒细胞白血病最重要的 诊断、治疗效果评估技术 之一。
MRD检测
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发 现极低的白血病细胞,可 作为疗效诊断的重要方法 之一。
血液学指标
如外周血涂片、小板计数、 骨髓异型细胞比例等指标, 可以发现病情变化,但不 是疗效诊断的主要方法。
骨髓异型细胞降低到5%以下,粒细胞 和血小板恢复正常,持续一定时间。
3 部分缓解(PR)
4 病情加重
骨髓异型细胞降低50%以上,粒细胞和 血小板得到改善,但不符合CR和CD标 准。
疾病进展或再次复发。
疗效诊断的关键因素
1
治疗前基线情况
包括患者的年龄、病程、症状、分类、分子生物学特征等。
2
治疗方案
包括用药方案、治疗时间、剂量、治疗相、移植是否成功等。
疗效诊断的局限性
诊断难度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变异性大,评估疗效难以准确。
观察时间
疗效评估需要进行长期观察,并需要评估足够多的病例。
评估标准差异
不同的疗效评估标准差异大,影响诊断结果。
未来发展方向和展望
基因分型
利用全基因组测序等技术分 析患者基因型,开发更针对 性的靶向治疗方案。
免疫治疗
利用CAR-T等治疗方法,可以 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对抗 白血病细胞,提高治愈率。
大数据分析
采用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挖 掘大数据,发现新的治疗方 法和疗效指标。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 效诊断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白血病亚型,起病急、进展快,但治愈率不高。 本文介绍该病的疗效诊断,为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检查分析对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的意义[摘要]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初诊时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特点,探讨其对临床诊断的价值及对治疗预后的影响。

方法对2011年~2014年我院收治的49例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各项实验检查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 APL早期血象主要表现为三系减少,全血细胞减少占69.4%,白细胞减少20μmol/L占69.4%(34例),3P 阳性占46.9%(23例),合并DIC者占38.8%(19例);LDH 升高占81.4%,中位数为425.8U/L;所有病例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异常早幼粒细胞>70%,PML-RARa融合基因均为阳性;典型免疫表型为CD13、CD33阳性,CD34、HLA-DR 阴性。

结论 APL患者初诊时各实验指标有其独特的特征,综合分析初诊患者的各项实验检查指标,对临床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初诊时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与预后相关,可作为危险因素分析依据,对临床治疗预后具有一定价值;PML-RARa融合基因的监测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期影响。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鱼精蛋白试验(3P);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乳酸脱氢酶(LDH);PML-RARa融合基因[中图分类号]R73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5-172-04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在WH02008分类中归于有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急性白血病内,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约占6.2%~40.2%,APL细胞以颗粒异常的早幼粒细胞为主,90%左右患者有标志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21)或特征性融合基因PML-RARa。

APL起病急,病程凶险,易出血、感染,常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IC及颅内出血是其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APL患者早期各项实验检查特征,对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死亡率具有重大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2014年于我院住院初诊为APL患者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龄在20~77岁之间,其中20~50岁有37例,>50岁有12例。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时即完善常规实验室检查,抽取EDTA-K2抗凝静脉血3mL作全血细胞计数分析,枸椽酸钠抗凝静脉血2mL两管分别作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3P试验,促凝剂静脉血3mL作血清LDH检测,并骨髓穿刺涂片作细胞形态学检查及抽取2mL骨髓液作免疫表型分析。

全血细胞计数分析采用拜耳AVL2120进行检测,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采用STA-R全自动凝血仪进行检测,LDH采用Vit5600进行检测,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及3P试验则用人工法检测,免疫表型分析采用BD流式细胞仪检测,PML-RARa则外送检测。

1.3正常参考范围白细胞:3.5~9.5×109/L;Hb:115~150g/L(女),130~175g/L(男);血小板:(125~350)×109/L;LDH:112~240U/L,D二聚体:0~0.5μmol/L;3P试验:阴性。

2结果2.1外周血全血细胞计数结果分析由上表可见,APL早期血象主要表现为三系减少,全血细胞减少占69.4%,白细胞减少55%),初诊时见异常早幼粒细胞者占83.2%。

2.2乳酸脱氢酶(LDH)49例病例中LDH 136.4~3547.0U/L,升高占81.4%,中位数为425.8U/L。

治疗1个月后复查,其数值明显下降,中位数为242.5U/L。

2.3凝血系统、纤溶系统结果分析49例病例中,纤维蛋白原(Fib)降低占81.6%,其中Fib20μmol/L占69.4%(34例),3P阳性占46.9%(23例),合并DIC者占38.8%(19例)。

治疗后1个月复查,见PT、APTT、Fib均于正常范围内,D二聚体明显降低,但多仍高于正常范围,于0.3~6.2μmol/L之间,3P均能转阴性。

2.4骨髓象表现所有病例增生均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浆内充满异常颗粒),所占非红系有核细胞计数(NEC)比例均>70%,全部病例均能见柴捆状的Auer小体。

2.5融合基因检测49例病例中,PML-RARa融合基因均为阳性,达100%。

2.6免疫表型分析49例病例只有33例患者作流式免疫表型分析,33例均表达CD33、CD13,7例弱表达HLA-DR(21.2%),3例弱表达CD34(9.0%),6例弱表达CD56(18.2%), 1例弱表达CD2(3.0%),20例弱表达CD15(60.1%),8例弱表达CI)11b(24.2%)。

典型的表型是CD13、CD33阳性,HLA-DR、CD34阴性。

2.7临床症状表现出血症状占73.5%(36例),其中最多见是牙龈出血,其次是鼻出血、眼底出血、颅内出血、皮肤瘀斑等。

本次研究中,4例死亡患者中有3例死于颅内出血,1例死于感染合并DIC。

胸骨压痛见4例,肝大见2例,脾大见2例,淋巴结肿大见3例。

3讨论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属FAB分型中AML-M3,发病年龄以青中年为主,本研究中20~50岁占75.5%,与相关报道相符。

APL患者中少见肝、脾、淋巴结肿大,缺乏典型白血病的临床症状,全血细胞减少是其外周血的主要表现,本资料显示,全血细胞减少占69.4%,白细胞50×109/L),血小板10×109/L及血小板40×109/L;中度危险:WBC≤10×109/L且PLT≤40×109/L;高度危险:WBC>10×109/L。

在本研究中发现,2例复发者均是白细胞>30×109/L,血小板<20×109/L,白细胞数越高,血小板越低,其预后差的可能性越大,联合分析白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对APL预后具有重大价值。

APL另一特点是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近80%APL患者早期易发生凝血功能异常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1C),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急性白血病,出血是导致APL早期死亡的重要因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容易出血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具有合成释放大量促凝物质的能力,如组织因子,这些促凝物质将会导致凝血障碍和继发性的纤溶功能亢进,尤其是当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负荷量达到某种程度时,血液将呈现为高凝状态,机体内微循环广泛形成血栓,进一步促进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血小板消耗,Fib降解,D-二聚体升高。

D-二聚体作为纤维蛋白水解后一种特异性的降解产物,也是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不仅可以作为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双重激活的主要指标,也是继发性纤溶亢进敏感的重要指标,为凝血功能异常及DIC的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通过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可以直接反映D-二聚体水平和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因此能够作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在本研究中见LDH水平升高占81.4%,中位数为425.8U/L。

LDH是一种糖酵解酶,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中,由于组织中浓度比血浆中高500倍,即使组织轻微受损也将导致血清活性显著增加,在正常组织或细胞恶变后,由于肿瘤细胞中基因控制失调,LDH合成增多,通过细胞损伤及能量代谢障碍的机制,肿瘤细胞内LDH释放增多,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LDH值升高。

有研究提示血清LDH变化与肿瘤的生长、浸润明显相关,且可作为肿瘤标志,以估计其预后,监测疗效。

骨髓细胞形态学及融合基因检测对APL的确诊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异常早幼粒细胞形态独特,浆中可见异常颗粒及特征性的柴捆状Auer小体,为APL的确诊提供重要的依据,而典型免疫表型CDl3、CD33阳性表达,CD34、HLA-DR 不表达或弱表达,对APL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有关报道指出,CD34、HLA-DR及淋系表达对预后有初步判断作用。

本组中PML-RARa融合基因的阳性率高达100%,该基因不仅是诊断APL最特异、敏感的方法之一,而且是APL治疗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对治疗、疗效分析、预后和复发均有指导作用,有研究结果表明,此基因阳性者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效果良好,预后较好;在APL缓解后治疗过程中,PML-RARa融合基因转阴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无复发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且复发率低,大部分可长期生存,而持续阳性或阳/阴交替出现的患者复发率明显升高。

在长期CR的患者中PMI-RARa融合基因持续阴性结果可能是判断预后的良好标志。

在本组研究中,有2例病例在缓解治疗过程中监测PML-RARa见阳性,数月后提示复发。

故应加强对CR后分子生物学PML-RARa融合基因的监测,对PMI-RARa融合基因持续阳性或由阴转阳的患者应强化治疗,如有条件争取尽早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PL临床起病急、病情较险恶,一项国外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合并出凝血异常的APL初诊者,5%~10%在治疗前死亡,20%~30%在治疗过程中死亡,如果及时治疗,并且安全度过早期的DIC危险期的话,长期生存率是很高的,可以说是目前唯一可以治愈的白血病,据报道,该疾病治疗后的5年存活率高达86.5%。

本资料显示,初诊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特征明显:见全血细胞明显减少,外周血多见幼稚细胞(异常早幼粒细胞),凝血、纤溶系统见异常: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增高,3P可见阳性,易见出血现象,具有快速初步诊断的作用,为作进一步检查提供依据,而骨髓细胞形态具有特征性(异常颗粒、柴捆状Auer小体),PML-RARa 基本阳性,流式典型免疫表型CDl3、CD33阳性表达,可作为确诊依据。

实验室的检查不但可以明确诊断,还为疗效分析、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提供了依据,临床医生提高对APL 的各项实验检查特征的认识,及早进行骨髓穿刺,早期确诊,及时有效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同时注意分析初诊时各项实验室指标,对治疗结果和预后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