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检验2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简称形态学检查)作为临床检验中的重要一环,是通过对血液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形态学特征的观察与分析,以及相关指标的测定,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学观察与计数、涂片检查、细胞形态学分类等。
它在临床检验中的意义十分突出,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本文将从形态学检验的临床意义、检测方法以及结果的解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评价造血功能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对造血功能进行评价。
通过观察血液涂片的方式,可以了解骨髓内各种成熟度的细胞比例,以及有无幼稚细胞的存在,从而判断造血功能的正常与否。
对于骨髓疾病以及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病的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辅助疾病诊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作为临床上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手段。
对于贫血类型的鉴别和分类,对于白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与某些感染性疾病相关的判断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指导临床治疗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
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结合对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检测方法1. 血涂片检查血涂片是形态学检验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取适量的血液,经离心后涂布在载玻片上,后用Wright染色或其他染色剂进行染色,最后通过显微镜观察。
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以及细胞的大小、形态、核的形态、胞质的颜色等来判断检测对象的健康状况。
2. 血象计数血象计数是通过血细胞自动计数仪对血细胞进行数量和形态的测定。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到三类血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三、结果解读1.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在红细胞形态学检验中,主要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是否正常。
正常的红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凹陷,无尖角、破损和出血。
形态学异常的红细胞可能是贫血、缺铁、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等疾病的特征。
血细胞形态学PPT课件
骨髓细胞学检测的禁忌症
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应慎重。 患者拒绝。
8
骨髓穿刺
穿刺部位 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脊椎棘突、胸骨以及 胫骨粗隆前下方等部位。 骨髓液量 0.2mL,过多将被血液稀释。 骨髓取材指标 ①抽取骨髓一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②外观骨髓液红色粘稠状、有骨髓小粒*、油滴。 ③显微镜下可见骨髓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浆细胞、 组织细胞、原始及幼稚粒、红细胞。 ④骨髓细胞分类计数中杆状核细胞与分叶核细胞之比大 于血片之比。
吴钟琪.医学临床“三基” 医技分册.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注:骨髓小粒是骨髓细胞中的一个结构,为少量条索状纤维搭成的网架,其间布以造血细胞和非造血 细胞的团块,多分布骨髓涂片尾端和两侧。
9
骨髓穿刺
未抽取骨髓液的原因 ① 穿刺位置不佳,未到达骨髓腔。 ② 针管被皮下组织或骨块阻塞。 ③ 某些疾病可能出现“干抽现象”,如骨髓纤维化、骨髓有
核细胞增生过度(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10
血涂片制备
手工推片法 主要用于观察血细胞形态及仪器结果复查。 ✓ 薄血膜推片法 用血量少、操作简单,应用最广。 ✓ 厚血膜推片法 对疟原虫、微丝蚴等阳性检测率高。 自动推片法 可获得细胞分布均匀、形态完好的血涂片,
但尚未普及。
刘成玉,罗春丽. 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8
血涂片染色
19
骨髓细胞学检测的方法和内容
肉眼观察 选择血膜的颜色、厚薄、骨髓小粒等适宜者 进行镜下观察。
NEU%>85%;LYM%>50%(成人)>60%(儿童);M%>13%;E> 10%;B>2%.
4.仪器报警信息 如原始细胞、各类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粒细胞左移、大血 小板、血小板凝集、红细胞碎片、难溶性红细胞等。
常见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
常见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
1. 红细胞: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边缘较厚。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使其呈红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的红细胞大小均匀,形态规整。
2. 白细胞:白细胞是一种有核的细胞,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种类型。
其中,中性粒细胞是数量最多的白细胞,其细胞核呈分叶状,一般为 2-5 叶;淋巴细胞的细胞核相对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单核细胞的体积较大,细胞核呈不规则形状;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核通常分为两叶,细胞质内含有特殊的颗粒。
3. 血小板:血小板是一种无核的细胞碎片,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正常的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小,在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通常聚集成团。
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对血液细胞形态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血液疾病的类型和病情,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同时,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介绍,具体的血液细胞形态特征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疾病状态而有所不同。
如果你对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有特定需求或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或实验室技术人员。
医学检验相关专业知识
医学检验相关专业知识医学检验是现代医学的一项重要技术,涉及许多专业知识。
以下是医学检验相关专业知识的一些介绍。
1. 血液学血液学是医学检验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包括血液细胞形态学、血液生化学、血凝学、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
正常人的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生化分子组成,有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血液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贫血、白血病、血栓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化学检验化学检验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原理对人体液体、组织等进行分析,以获得有关人体功能、代谢、营养状态等信息的方法。
化学检验包括尿液分析、血液生化分析、白介素测定、酸碱平衡分析、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3.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微生物可以引起各种感染病和免疫性疾病,因此微生物学在医学检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细菌培养、细菌鉴定、真菌培养及鉴定、病毒筛查等。
4. 免疫学免疫学研究的是生物体对病原微生物和异己物质等的防御反应及其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机理等。
免疫学在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如病毒感染抗体检测、血清学鉴定、免疫层析等。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各个层次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学科,其中DNA和RNA的合成、修饰、转录及转化都是常见的研究内容。
分子生物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如PCR检测、DNA测序、蛋白质表达、基因检测等。
6. 图像学图像学是一种应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方法研究和处理各种医学图像的学科。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图像学技术获得病人的信息,如X光片、CT、MRI等。
通过图像学技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生物化学是研究细胞和生物分子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代谢过程和调节机制的学科。
生物化学检验常用于肝功、肾功、脂质代谢等常规生化指标检验。
也可以通过检测人体体液维生素、激素等物质来判断健康状况。
总之,医学检验需要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这些检验,医生可以获取患者的有关信息,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血液学检验 2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共25页文档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血液学检验 2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血液中各类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状态。
它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血液涂片中的血细胞形态特征,从而提供有关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监测的重要信息。
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中,主要包括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
首先,红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颜色。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应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颜色应为淡红色。
若红细胞形态异常,如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颜色异常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贫血、溶血、骨髓异常等疾病。
其次,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细胞形态、细胞核形态和细胞核染色质分布。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的形态应呈现出规则、对称的形状,细胞核形态应符合相应的类型特征,细胞核染色质分布应均匀。
若白细胞形态异常,如细胞形状不规则、细胞核形态不正常、细胞核染色质分布不均匀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白血病、免疫系统异常等疾病。
最后,血小板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应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数量应在正常范围内。
若血小板形态异常,如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或者数量异常增多或减少,可能提示存在出血、血液病等疾病。
通过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对许多疾病进行诊断和病情评估。
例如,对于贫血患者,可以观察红细胞形态是否异常,从而确定贫血的原因是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还是溶血性贫血。
对于白血病患者,可以观察白细胞形态是否异常,帮助确定白血病的类型和分期。
对于感染性疾病,可以观察白细胞形态和数量是否异常,帮助判断感染的病原体和感染的程度。
对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以观察血小板形态和数量是否异常,帮助判断凝血功能是否受损。
需要注意的是,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虽然能够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但它并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手段,通常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和病史来综合分析和判断。
此外,由于血液涂片的制备和染色的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操作误差,因此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时,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临床检验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它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的血
液中不同类型的细胞数量和形态,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指导。
本文将详细探讨血
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中的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形态学检验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是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大小、颜色、量等方面的变化,评
估患者贫血的类型和程度。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对于诊断急性或慢性贫血、骨髓异常综合征、地中海贫血、铁缺乏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贫血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例如,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和形状,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巨幼
红细胞贫血,这是由于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贫血疾病。
同样,红细胞
形态学检验也可以检测患者是否存在铁缺乏性贫血,这是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导致的贫血
疾病。
白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通过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大小、形态和变异性等方面的变化,
帮助医生对患者的感染、肿瘤等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例如,在病毒感染中,白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发现患者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减少,淋
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
同样,白细胞形态学检验也可以用于检测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血液系统肿瘤的存在。
此外,白细胞形态学检验还可以评估激素治疗的疗效。
例如,在血小板减少症中,血小板形态学检验可以检测到患者循环中过小、过大、易
碎或不规则形状的血小板。
同样,血小板形态学检验也可以用于检测患者是否存在血栓性
疾病和贫血性紫癜等疾病。
四、小结。
临床血液学细胞形态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细胞形态学检验1.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2.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
3.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4.造血微环境(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5.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6.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
7.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也称为造血定向干细胞。
8.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9.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10.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粒系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微米,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约占细胞的2/3,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染淡紫红色,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无浓集,核膜较模糊,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呈水粉画蓝色,绕于核周,一般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5微米,比原始粒细胞大,园形或椭园形。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有哪些注意事项在临床检验中,血液学检查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是临床治疗和诊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控制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检验工作始终处于稳定状态,确保检验结果的精准度与可靠性,获取准确的参考依据。
血液细胞形态学主要涉及外周和骨髓细胞形态两个部分,血液细胞形态检验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决定着血液疾病的最终诊断。
因此,必须要控制好血液细胞形态检验质量,相关操作人员要明确其中的注意事项,以此保证检验结果的精准性。
而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有哪些具体的注意事项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标本的采集为了获得可靠、精准的检验结果,就必须要确保标本的高质量。
而高质量的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基础。
确保血液标本中所有细胞形态的完整,是高质量血常规标本的基础要求。
制备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标本主要包含两个步骤,即抗凝与采集。
1.1采集标本1.1.1选择采集血液的位置临床中最常用的方式是采集静脉与末梢毛细血管位置的血液。
有相关研究显示,静脉血是最可靠安全的标本,手指部位的血液是末梢毛细血管中和静脉学差别最小并且稳定性最高的血样。
有相关研究显示,对比静脉血液,手指部位的血液依旧不具备良好的可重复性与精准性:白细胞计数显著增加,而血小板计数大幅度下降。
所以,很多专家提出:在进行血常规检验,尤其是操作血液分析仪器的过程中,需要采集静脉部位的血液。
1.1.2静脉血采集在实际采集静脉部位血液的时候,应注意不可以在病人输液滞留针位置或者是输液静脉相同一侧血管采集血液标本,从而防止血液出现稀释的现象。
另外止血带不可以压迫血管超过一分钟,避免出现血液浓缩以及淤血的情况。
1.2标本的抗凝在实际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时候,使用的血液必须要通过抗凝剂的处理,在现阶段临床中使用的各种抗凝剂当中,EDTA盐是对血小板与白细胞形态的干扰程度比较小的抗凝剂,最适合应用于血常规检验中,除了采血位置和生理性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之外,通常状况下,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也会直接影响血液样本的质量。
血细胞形态学ppt课件
3.缓冲液作用:染色对氢离子浓度是十分敏感的,据观察PH的 改变,可使蛋白质与染料形成的化合物重新离解。缓冲液须保 持一定的PH使染色稳定,PBS的PH一般在6.4-6.8,偏碱性染 料可与缓冲液中酸基起中和作用,偏酸性染料可与缓冲液中的 碱基起中和作用,使PH恒定。
11
(三)瑞氏染液配制:
过细胞膜的学说很多,尚无定论),与相应的物质形成溶解度 很低的盐固着于细胞内而显色。染色剂皆有选择作用,其染色 不是将细胞全部一齐着色,而只是将其中一部分染色,多余的 被冲洗掉。目前多以吸附学说(电力吸附、机械吸附、化学吸 附)来解释。
8
基本概念 1.瑞氏染料是碱性染料美蓝和酸性染料伊红合称伊红美蓝
3
几种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方法:
1.光镜(瑞氏-姬姆萨染色)是血细胞形态学最基本和最常用的 检查方法,被看成是血细胞形态学的基本内容,最广泛应用于 临床实验室。
4
2.细胞化学染色: 是细胞学和化学两者结合的形态学方法,其目的和特点是
细胞保持完整组织结构。在细胞个体组织的单位上,显示化学 结构成分的定性或半定量。在血液学中应用的意义:
概述: 血细胞及血细胞形态学是临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医学
检验学的基础工作。血细胞形态学适用于临床血液病诊断快速 简捷的要求。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学及超微结构、免疫学、细胞 遗传学 、融合基因、造血干细胞及其细胞因子、骨髓造血微环 境、基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系细胞发生及其疾病表现, 细胞增殖动力学与细胞凋亡以及骨髓组织病理学应用,推动了 血液的临床与实验室的新知识迅猛发展,因而当前血液病不能 单凭临床与形态学作出诊断,必须以临床和血细胞形态学为基 础,把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 到血液学中,构成现代临床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弥 补形态学的经验性与主观性带来负面缺陷,才能提高血液病的 诊断与治疗水平。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临床检验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检验项目,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血液中的血细胞形态及数量,可以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
在临床实践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临床意义、检验方法和常见的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介绍。
1. 诊断疾病: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贫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疾病。
通过观察患者的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形态,可以快速判断病变的类型和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 指导治疗:在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定期检测患者的血细胞形态学变化,以指导治疗方案和调整药物剂量。
3. 判断疾病预后: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白血病的分类和分期、预测患者的生存期等,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重要依据。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方法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制片下的血细胞形态和数量,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分为数字化全自动显微镜检测和手工显微镜检测两种方法。
1. 数字化全自动显微镜检测:数字化全自动显微镜是一种集成了数字成像技术和自动化分析算法的新型分析仪器,它能够在高倍镜下迅速捕捉图像并分析血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数量,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手工显微镜检测:手工显微镜检测需要经过专业的技术人员手工制备、染色和观察血液制片,具有较高的操作技巧要求和较长的检测周期,但其观察结果更加直观和可靠。
无论是数字化全自动显微镜检测还是手工显微镜检测,都需要经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并根据检验结果进行临床分析和判断。
1. 贫血的诊断与分型:贫血是指全身血红蛋白和血红蛋白质量减少,表现为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减少而引起贫血症状。
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医生可以观察到红细胞的大小、形状、色素含量和分布等特征来诊断贫血,并根据红细胞形态学的特征进行贫血的分型和定位。
血细胞形态学检测标准操作程序
血细胞形态学检测标准操作程序1.检验目的对在自动化检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出现的结果偏差进行核查和纠正,确保血液自动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确保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2.检测原理与方法将一小滴血液均匀的涂在玻片上,呈单层紧密分布,制成血膜片,用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其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改变。
3.标本ETDA-K2抗凝血或新鲜外周血。
4.试剂4.1瑞氏-姬姆萨染液A液,瑞氏-姬姆萨染液B液。
4.2储存条件:5~30℃室温环境,相对湿度不大于80%,避光保存。
有效期24个月。
4.3以上所有试剂每瓶试剂开封后应注明启用日期、失效期(开瓶后6个月,或有效期内使用完)并附签名。
5.环境和安全5.1实验室及工作人员一般安全防护措施见《安全手册》5.2血液样本溢出后,由工作人员立即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75%酒精溶液对污染环境进行消毒。
5.3如操作人员的皮肤或衣物上沾到了血液及废液。
应立即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75%酒精溶液消毒处理,再用肥皂水、清水进行冲洗。
如果眼睛中溅入血液及废液,用大量清水冲洗并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
5.4在仪器转动过程中,勿触及样本针、移动的传输装置等,避免造成人身伤害。
禁止触摸血液细胞分析仪密封面板内的电路。
5.5如血液样本采用开盖程序测试,开盖时应防止气雾胶污染环境。
5.6与血液样本接触的一切器皿、仪器组装/拆卸组合零件都应视为污染源,因此操作人员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如穿戴保护性外套、手套等。
不小心接触了这种污染源时,应立即用清水冲洗被污染区域并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75%酒精溶液进行消毒处理。
5.7对突发传染性疾病的血液样本的防护应启动特殊的安全防护程序。
6.操作步骤6.1血涂片制备本室采用人工推片染色。
如特殊情况采用楔形技术制备血涂片。
在玻片近一端1/3处,加一滴(约0.05ml)充分混匀的血液,握住另一张较狭窄的、边缘光滑的推片,以30º~45º角使血滴沿推片迅速散开,快速、平稳地推动推片至玻片的另一端(见图2)。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四)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第十一章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一、选择题1.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包括A.I、Ⅱ、Ⅶ、ⅥB.Ⅱ、Ⅶ、Ⅸ、ⅩC.Ⅱ、Ⅴ、Ⅶ、ⅥD.Ⅱ、Ⅴ、Ⅹ、ⅥE.Ⅱ、Ⅲ、Ⅴ、Ⅹ2.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凝血活酶都需要什么因子A.ⅧB.ⅥC.XD.ⅦE.Ⅵ3.凝血酶原时间(PT)检查有助于诊断A.内凝系统因子缺乏或异常B. 外凝系统因子缺乏或异常C.凝血第三阶段因子缺乏或异常D. 纤溶亢进E. 有抗凝物质存在4.血友病A是下列哪种因子缺乏A.Ⅷ:C.B.ⅦC.ⅣD.ⅨE.VWF5.治疗血友病A. B首选A.库存全血B.VitKD.新鲜血浆E.基因治疗6.女性,18岁,实验室检查:PLTl20×l09/L,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1min,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十),血块收缩时间正常,患者哪方面异常A.血小板功能异常B.血管壁功能障碍C.血液凝固障碍D.血中有抗凝物质存在E.纤溶亢进7.男性,18岁,转移性右下腹痛4小时,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出血不易止,查PLT计数正常,BT、PT、TT均正常,CT延长,APTT延长,可被正常血清纠正而不被硫酸钡吸附血浆纠正,你考虑A.Ⅷ因子缺乏B.Ⅸ因子缺乏C.Ⅶ因子缺乏D.vWF缺乏8. 凝血过程分为三期,其共同途径是指下列哪期?A.第一期B.第二期C.第一、二期D.第二、三期E.第三期9.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始动因子是:A.因子ⅧB.因子ⅪC.因子ⅦD.因子ⅩⅢE.因子Ⅸ10. 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是A.因子ⅫC.因子ⅨD.因子ⅦE.因子Ⅷ11. 参与凝血第一阶段的外源性凝血活酶系统的主要因子有:A.因子Ⅱ、Ⅴ、Ⅶ、ⅩB.因子Ⅱ、Ⅲ、Ⅶ、ⅩC.因子Ⅲ、Ⅶ、Ⅹ、ⅤD.因子Ⅴ、Ⅶ、Ⅱ、ⅠE.因子Ⅲ、Ⅶ、Ⅹ、Ⅸ12. 凝血过程的三个时期(即三个阶段)是:A.血管收缩期、血小板聚集期和纤维蛋白形成期B.内源性凝血系统作用期、外源性凝血系统作用期和纤维蛋白形成期C.血小板粘附期、纤维蛋白形成期和血栓形成期D.凝血活酶形成期、凝血酶形成期和纤维蛋白形成期E.血小板粘附期、凝血酶形成期和纤维蛋白形成期13.下列哪种因子除肝脏外也可由血小板产生?A.易变因子(v)B.抗血友病球蛋白(Ⅷ)C.血浆凝血活酶成分(Ⅸ)D.血浆凝血活酶前质(Ⅺ)E.纤维蛋白稳定因子(ⅩⅢ)14.下列哪项属于内源性纤溶酶激活物?A.组织型纤溶酶原徽活物(tPA)B.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C.激肽酶D.肿瘤细胞性组织型纤溶酶原徽活物E.白血病细胞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15.外源性凝血途径抑制物(TFPI)的作用原理是:A.通过吞噬作用B.通过中和组织因子活性物质D.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E.通过释放灭活物质16.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主要作用A.作用于Ⅲ因子参与外源性凝血B.激活因子ⅫC.提供ADPD.提供血小板第Ⅲ因子E.稳定纤维蛋白17. 促使血小板发生聚整的主要物质之一是A.环磷酸腺苷B.钙离子C.第Ⅻ因子D.血小板第Ⅲ因子E.二磷酸腺苷18. 凝血第一阶段参与外源性凝血系统的有A.Ⅲ十Ⅶ十Ⅹ十Ⅴ十Ca2+十磷脂B.Ⅻ十Ⅺ十Ⅸ十Ⅷ十Ca2+十磷脂C.Ⅹ十Ⅱ十Ⅰ十ⅫD.Ⅻ十Ⅺ十Ⅰ十Ⅶ十Ca2+十Ⅹ十ⅤE.Ⅹ十Ⅴ十Ⅷ十Ca2+十磷脂19.凝血活酶的组成是A.Ⅹ十Ⅴ十Ca2+十磷脂B.Ⅶ十Ⅲ十Ⅹ十Ⅴ十Ca2+十磷脂C.Ⅹ十Ⅴ十Ca2+十磷脂D.Ⅻ十Ⅺ十Ⅶ十Ⅹ十Ca2+十磷脂E.以上都不是20.外强性凝血系统和内源性系统形成蟹血酶都需要哪种凝血因子A.因子ⅧB.因子ⅦC.因子ⅩE.因子Ⅺ21.血块退缩不良的最主要原因是A.Ⅷ因子缺乏B.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C.凝血酶原缺乏D.血管通透性增加E.组织因子缺乏22.下列化验哪项检查提示DIC纤维蛋白溶解亢进A.血小板减少B.纤维蛋白原降低C.纤维蛋白原升高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E.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减少23.关于抗凝血酶Ⅲ的临床意义,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AT-Ⅲ活性增高为异常,活性减低无临床意义B.AT-Ⅲ活性减低为异常,增高无临床意义C.AT-Ⅲ活性增高或减低,均可导致出血D.AT-Ⅲ活性增高可导致出血,减低可导致血栓形成E.AT-Ⅲ活性减低可导致出血,增高可导致血栓形成24.对凝血时间最有影响的因素是:A.血小板数量B.血小板功能C.血浆凝血因子D.血管壁的完整性E.血管壁的收缩功能25.血小板聚集是指:A.血小板与红细胞、白细的相互粘附B.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发生粘附C.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下胶原纤维的粘附D.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的相互粘附26.关于FDP和D二聚体测定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FDP是指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不包括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B.FDP增高是DIC的决定条件C.FDP增高是体内纤溶亢进的标志,可以鉴别原发与继发纤溶D.FDP增高主要见于容易发生DIC的基础疾病E.D二聚体是原发性纤溶的标志27.下列四种不属于蛋白C抗凝系统?A.蛋白C(PC)B.蛋白S(PS)C.血栓调节素(TM)D.α1-抗胰蛋白酶(α-AT)E.蛋白C抑制物(PCI)28.与血小板粘附反应无关的是A.血管破损B.vWFC.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D.纤维结合蛋白(Fn)E.因子Ⅷ二、名词解释1.OCS2.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3.内源性凝血途径4.外源性凝血途径5.FDP6.纤溶系统7.血栓形成8.透明血栓三、问答题1.血小板活化后可以发生哪些主要改变?2.简述手指扎伤后的主要凝血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血细胞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 血细胞从原始细胞逐渐发育为成熟细胞,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 (一)细胞体积 ▪ 原始细胞随着细胞的逐步成熟,
其体积逐渐变小。 ▪ 但巨核细胞系例外,细胞由小变大; ▪ 粒细胞中,早幼粒细胞比原粒细胞略大。
(二)细胞质 (1)细胞质的量:由少逐渐增多,但淋巴细胞系例外; (2)胞质的颜色:从深蓝色逐渐变成淡蓝或淡红色(粉红色),淋巴细胞仍保持淡蓝色(嗜碱
嗜多色性,不透明, 可见红色镶边,边缘不规则,
无颗粒
近核处有淡染区,常有空泡,
可见颗粒
天蓝色,透明,有核 周淡染区,可见颗粒
圆形,居中
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位
圆形,常偏一侧,有 切迹
粗密成块,如打碎 的墨砚,中间有明 显空隙,无色泽
极粗密,凝成大块,似车轮状, 中间有明显空隙,有色泽
呈大块状,块与块之 间无明显界限,有均 匀光滑感
中幼红细胞
淋巴细胞
▪ 五、形态上不典型细胞的划分 ▪ 造血细胞发育过程是连续的,阶段的划分是人为的,可以看见介于两个阶段的“过渡型”细
胞。 ▪ 通常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发育之间是彼此同步的,但有时也可能速度不同,称为“核浆发育不
平衡”。
▪ 一般认为无论胞核或胞质,凡出现下一阶段细胞特征的细胞,应归为较成熟阶段的细胞; ▪ 极难鉴别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如介于浆细胞与幼稚红细胞之间的细胞,
Thank you!
结语
谢谢大家!
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折 叠纤细网状
细致的砂粒状,平坦, 如薄纱
颗粒状,稍粗
纤细网状
不清楚
核膜浓厚, 界限不清
不清楚
2~5个,较小,清晰
1~2个, 小而明显
1~3个, 大而清晰
原始淋巴细胞
三、单核细胞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的鉴别
单核细胞
中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
圆形或不规则型,可见伪足
圆形,规则
胞浆
灰蓝,半透明,含无数散在粉尘样 淡红或淡蓝,透明,含中等量、大小
▪ 下面介绍常见类似细胞的鉴别。
▪ 一、原始粒细胞与原始红细胞的鉴别
胞体 胞浆 染色质 核膜 核仁
原始粒细胞
原始红细胞
10~18微米
15~20微米,可见瘤状突起
透明,天蓝色
不透名,深蓝色,有油画感,核周有淡染区
细砂粒状,均匀平坦如 薄纱
粗颗粒状,不均匀
不清楚
清楚
2~5个,较小,清晰 1~2个,较大,界限不清
可划分为红细胞系; ▪ 介于淋巴细胞与幼稚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在骨髓象中归为红细胞系,在外周血则归为淋巴细
胞。 ▪ 对于实在难以确定类型的细胞,可列人“分类不明细胞”,出现较多时,可通过电镜、细胞化
学染色、免疫学夺方法弄清类别。
▪ 血细胞的形态受涂片制备和染色的影响较大,在识别细胞时须与同一张涂片上的其他细胞作 比较,切不可把单个细胞从其涂片上孤立起来,或机械地与图谱上的典型细胞相比较;同时 ,应根据细胞各方面的特征全面综合分析,不可单凭个别特征下结论。
原始红
二、原始粒细胞、原始淋巴细胞、 原始单核细胞的鉴别
胞体 胞浆 核型 染色质 核膜 核仁
原始粒细胞
原始淋巴细胞
原始单核细胞
10~18微米, 圆形较规则
天蓝色,透明
10~18微米, 圆形规则
天蓝色,透明,有核周 淡染区
15~20微米, 圆形或不规则形,有伪 足样突起
灰蓝色,不透明
圆形或椭圆形
圆形或椭圆形
胞变化不明显,成熟红细胞核消失 (3)核质比例:一般由大逐渐变小。
▪ (四)核染色质及核仁 ▪ 核染色质及核仁是衡量血细胞是否处于原始和幼稚阶段的重要指标之一。 ▪ 核染色质:由疏松、细致到粗糙、紧密,并浓缩成块,甚至脱核(红细胞系)。 ▪ 核膜:一般由不明显到明显。 ▪ 核仁:由明显到模糊,最后消失。
▪ 全部血细胞共分六个系统: 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巨核细胞系、 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
▪ 每个系统分为原始、幼稚、成熟三大阶段 ▪ 粒系和红系细胞形态比较复杂,
其幼稚细胞又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血细胞发育演变规律图
第三节 骨髓象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 骨髓象中有许多相似的细胞,分类时存在着一定困难,在熟练掌握各种细胞形态的基础上, 重点把握它们的区别要点,才能正确划分其归属。
性) (3)胞浆的颗粒:从无到有,由少到多。 ▪ 粒细胞系的颗粒由非特异性到特异性,可分为嗜酸性、嗜碱性、中性三种颗粒。 ▪ 红细胞无颗粒。
▪ (三)核形及大小 (1)大小:细胞核一般由大变小,但巨核细胞则由小变大 (2)核形:由圆形或卵圆形逐渐变为有凹陷甚至分叶(粒细胞、巨核细胞),但淋巴细胞和浆细
嗜天青颗粒,有时可见空泡
较一致的特异性中性颗粒
胞核
不规则,可呈肾形、马蹄形、S形或 分叶形,有名显得扭曲、折叠
椭圆或一侧开始扁平,可出现凹陷
染色质
粗网状,疏松
聚集成索块
四、中幼红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的鉴别
胞体 胞浆 胞核 染色质
中幼红细胞
浆细胞
淋巴细胞
圆形
椭圆形
圆形
蓝色,不透明有泡沫感,有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