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器型鉴赏
南宋官窑瓷器鉴赏
南宋官窑瓷器鉴赏
八百多年前的南宋统治者追慕静穆优雅的意境。
端庄优雅、婉转简洁,恰似清风拂柳、古典悠扬。
在官窑青瓷中,蕴含的就是这种风雅之美。
美的线条
南宋官窑青瓷,在造型上推崇古朴典雅、敦厚玉色之美。
造型廓线或柔和流畅,或转折明快,结构规整,比例和谐。
几十种器物种类和近百种器物造型,都呈现出一种既端庄凝重又轻巧细腻的美妙造型。
青莹如玉
古瓷尚青,而青瓷的极高境界就是类冰似玉。
玉,作为才智和美德的理想化人格象征,自古以来备受人们推崇。
玉的温润含蓄、柔和晶润的艺术特质,恰与南宋统治者追慕的意境相吻合。
南宋官窑青瓷,无论薄胎薄釉还是薄胎厚釉,无一例外都具备类玉的特征。
其肥厚的釉层、典雅柔和的粉青色泽,堪与碧玉斗妍,达到了古代青瓷的巅峰。
奇特“开片”
釉面开片是南宋官窑为了追求特殊的观赏效果有意识地在瓷器表面造成的独特装饰手法。
瓷器开片本来是一种工艺缺陷,主要是釉的膨胀系数大于胎的膨胀系数所致。
而南宋官窑的工匠们创造性地将之作为美化瓷器的手段,从而使产品流溢出一种古朴而奇特的审美情趣。
在古瓷中,对釉面开片不同状态,有鱼子纹、蟹爪纹、冰裂纹、百圾碎等秒称。
紫口铁足
南宋官窑瓷器口沿薄釉处露出灰黑泛紫,足部无釉处呈现铁褐色的现象,称为“紫口铁足”。
“紫口铁足”给人以稳重,朴雅之感。
“紫口铁足”的形成,是因为其胎骨含铁量高,在还原气氛下,足部露胎部分呈现黑色,谓之“铁足”;而有一层薄釉的口缘部分便泛灰紫色,俗称“紫口”。
古籍上所介绍的验相例如“薄胎厚釉”、“紫口铁足”、“金丝银线”、“蚯蚓纹脉”与“细泡如玉”等。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清乾隆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瓷器制作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器形、纹饰、釉色和胎质等方面。
鉴别清乾隆瓷器的方法主要有考证实物、观察工艺、辨别款识、鉴别胎质等。
一、清乾隆瓷器的特征:1.器形:清乾隆瓷器器形丰富多样,精致而优雅。
常见的器形有瓶、盘、碗、杯、壶、罐等。
瓶类作品通常造型秀丽典雅,器身流线流畅;盘碗类作品形制端庄简洁,口沿平直圆润,底足内收。
2.纹饰:清乾隆瓷器的纹饰着重于线条勾勒和色彩运用。
纹饰主要有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绘画、刻花和鎏金等工艺。
青花多用于绘制山水人物、花草鸟兽等图案,线条流畅而精细;釉里红则以“大红袍”为典型,红彩浓艳饱满,图案绘制精细;粉彩作品清新淡雅,常用于绘制花卉、仕女图等;斗彩则沿用明代的传统,在五彩斗缝始创了一系列新纹饰。
3.釉色:清乾隆瓷器釉色以青白釉和五彩釉居多。
青白釉晶莹剔透,给人一种冷静、清新的感觉。
五彩釉用色明艳丰富,运用绘画技法表现出立体感和层次感,增加了瓷器的艺术价值。
4.胎质:清乾隆瓷器的胎质细腻均匀,晶莹剔透。
其中青花瓷器的胎质较墨瓷细腻,与中国古代瓷器的特点相呼应;粉彩瓷器胎体较薄,质地轻盈。
二、鉴别清乾隆瓷器的方法:1.考证实物:通过对清乾隆时期的考古文献、图书、文物和瓷器鉴赏集进行研究,了解清乾隆瓷器的特点。
实地考察博物馆、古董市场或私人收藏品时,认真观察、比较、研究清乾隆瓷器的器形、纹饰、釉色、胎质等特点。
2.观察工艺:清乾隆瓷器的制作工艺精湛,需要仔细观察瓷器的釉面、器形和胎质等。
瓷器的釉面应光洁细腻,不应有磕碰、裂纹和烧杂点等缺陷;器形应符合清乾隆时期的风格特点,反映了制作水平和审美趣味;胎质应均匀细腻,如有明显的燥态窑变或发泡状胎质,可能为假冒作品。
3.辨别款识:清乾隆时期的瓷器往往有“大清乾隆年制”等款识,可以通过辨别款识的字体、笔画、笔划形态、排列规律等进行鉴别。
虽然款识可以被伪造,但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来说,仍然能够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1.器型精致:南宋官窑瓷器的器型一般都较为精致,线条流畅、比例
匀称,并且有一定的规模感。
2.釉面细腻:南宋官窑瓷器的釉面呈现出细腻、润泽的质感,釉面平
滑均匀,没有明显的麻点或气泡。
3.色彩丰富:南宋官窑瓷器的釉色种类繁多,有青绿釉、葱青釉、天
青釉、窑变釉等,每种釉色都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4.烧制工艺高超:南宋官窑瓷器的烧制工艺非常高超,瓷胎坚实致密,瓷质纯净无杂质,烧得均匀稳定,很少出现烧裂、变形等问题。
5.古朴典雅:南宋官窑瓷器的造型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整体
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
1.观察瓷器的烧制工艺:南宋官窑瓷器的烧制工艺非常高超,瓷胎坚
实致密,瓷质纯净无杂质,可通过仔细观察胎质来判断。
2.检查釉色和釉面:南宋官窑瓷器的釉色种类繁多,而且釉面呈现出
细腻、润泽的质感,如果有斑点、气泡等瑕疵,可能是仿制品。
3.辨别器型和造型:南宋官窑瓷器的器型一般都比较精致,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如果造型粗糙、线条粗细不匀,可能是仿制品。
4.考察纹饰和题材:南宋官窑瓷器的纹饰多为简洁大方的装饰纹样,
常见的有莲瓣纹、花卉纹等,如果纹饰过于繁琐、复杂,或者题材不符合
南宋官窑的风格,可能是仿制品。
5.借助科学检测方法:现代科技手段可以通过放射性碳定年、X射线
荧光、红外线热成像等方法来辅助鉴定南宋官窑瓷器的真假和年代。
总的来说,鉴别南宋官窑瓷器需要综合考察釉色、器型、纹饰、烧制工艺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同时借助科学检测方法,以确保鉴别的准确性。
最重要的是多学习、多观察、多比较,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唐代三彩双龙耳瓶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出自于唐(618-907年),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三彩双龙耳瓶”以两个对称的双龙衔住瓶口为柄,造型优美高雅,制作相当精致。
这种器型是在晋朝鸡头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吸收了西域胡瓶的特点,始见于北朝,盛于隋、唐。
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器型端正,保存完整,属唐代三彩瓷器的精美之作。
唐三彩多见于陪葬明器,极少有使用品。
由于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经过约800摄氏度的温度烧制,属于低温烧制,其成本和烧造难度远远低于瓷器。
另一方面唐代盛行厚葬。
因此三彩陶器也是适应这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
唐朝作为一个开放度极高的帝国,其物品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唐三彩左右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成为唐朝重要对外输出品。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
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现收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唐代越窑青釉八棱瓶唐代邢窑白瓷莲瓣座灯台唐代长沙窑狮座诗文瓷枕宋代官窑圆洗宋代官窑圆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6.4cm,口径22.5cm,足径19cm。
洗敞口,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
造型端庄典雅。
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
釉面上,金丝般的开片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这件宋代官窑圆洗是宋时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
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清代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为此洗拟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洗之外底。
诗曰:“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
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
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
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
”下署“乾隆御题”。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鉴赏——清道光粉彩瓷器
鉴赏——清道光粉彩瓷器鉴赏——清道光粉彩瓷器清道光粉彩百子闹春图将军罐这款道光粉彩百子闹春图将军罐采用传统题材,布局大气,人物众多,紧而不乱,层次分明,盖子疑为老后配,罐体为道光至咸丰时期,但盖子画片釉面与器身有明显差别,盖子画片风格像是同治时期,年龄相差20年左右。
除盖子下方有一小磕皮外,余全品相。
高42.5厘米,器型硕大,胎体厚重,色彩艳丽而沉着,器身通体绘百子戏婴图,构图错落有致,人物众多。
场景山石、树木及孩童衣着款式颜色多变,童子生动活泼,形体饱满,做各种游戏,场面热闹非凡,充满欢乐气氛。
百子图为传统吉祥图案,产生于明清两代,有祈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之意,其题材还有百子闹龙灯、麒麟送子等。
百子图纹饰,大器不多,如此完整者更为少见。
此罐现珍藏于九江市博物馆内。
1将军罐这种瓷器器型并不古老,据有关专著介绍,它创烧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见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有清一代各朝皆有烧造,直到民国时期仍流行于市。
但究其用途和名称,前后却有天壤之别。
明末的将军罐器型较为矮、拙,到了清代顺治时期基本定型,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
腹下部渐收,多为平底无釉,通体浑圆,器型高大。
康熙时期,是将军罐广为流行的时期,这时的造型,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颈部,收紧圈足,使得将军罐的造型显得挺拔向上、气魄宏伟。
将军罐造型受人喜爱,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大量烧造,特别是民窑的制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这些题材纹饰比较繁缛,在小器物上很难展示,而高大的将军罐,则可以将这些题材全面地展示出来,深受广大百姓的认同。
明嘉、万初创时期,此种罐形属佛教寺院为装殓僧尼圆寂火化后所遗骨灰订烧的专用骨灰罐,到明末时因其器型高大挺拔、丰硕俊美,器物外壁又可以用青花、五彩等多种手法进行装饰,遂被制成摆置观赏的陈设器。
清后期至民国,将军罐更大量生产,其粉彩、单色釉及青花双喜字罐甚至为婚礼嫁妆所必备。
经典瓷器器形大全
经典瓷器器形大全瓶子,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盛皿,随着文明和物质水平的进步,实用的瓶子越来越具有艺术性。
而在陶瓷的造型中,瓶子是一个很大的门类,各式各样的瓶子,造型繁多。
该如何正确地称呼一只瓷瓶,真是难倒了不少人呐!【蟠龙瓶】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蟠龙瓶初为明器。
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
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
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
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清雍正黄地画珐琅蟠龙瓶【多管瓶】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五管)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
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宋青花多管瓶(五管)【梅瓶】北宋繁昌窑影青釉梅瓶(二件)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南宋吉州窑黑地白花荷花纹梅瓶【花口瓶】清嘉庆掐丝珐琅祥花瑞果瓜棱花口瓶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
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
清哥釉青花花卉凤纹(双龙头耳)花口瓶【琮式瓶】清光绪粉彩八卦纹琮式瓶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产,说法尚不统一。
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
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
民国粉彩万花锦地开光山水琮式瓶【象腿瓶】清康熙象腿瓶象腿瓶,即一统瓶,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因“筒”与“统”谐音,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
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五彩。
清五彩人物故事纹象腿瓶【橄榄瓶】清粉彩三星图橄榄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中国陶瓷花瓶器型大赏
中国陶瓷花瓶器型大赏艺术陶瓷承载着中国数千年陶瓷文化底蕴,虽然,瓷没有被列入中国四大发明之列,但从其诞生、到演变,瓷器一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以至生活质量,可以说瓷的美学,永远无间断地在中国这片沃土滋长着。
下面带来历代瓷器造型大全,以供欣赏学习!宝月瓶宝月瓶是汉族传统名瓷之一,亦称“抱月瓶”。
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称宝月。
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
藏草瓶藏草瓶又称甘露瓶,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
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
这类瓶式,体现出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内陆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高度完美的结合。
蒜头瓶明清时期常见的一种瓶式样,瓶口似蒜头而得名。
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柳叶瓶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名。
花口瓶花口瓶,流行于宋、金时期的瓶式之一,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
始见于唐,宋代景德镇、磁州、耀州等窑均有烧制。
转心瓶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拨动上瓶瓶口,转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故称转心瓶。
橄榄瓶橄榄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玉壶春瓶玉壶春瓶又叫玉壶赏瓶,是宋瓷中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典型器物。
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
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
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胆瓶胆式瓶,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
和瓶和瓶,敞口,长圆腹,圈足,寓意和和美美、事事顺通。
中国古瓷器的鉴赏与收藏
中国古瓷器的鉴赏与收藏 2011年01月02日 15:44 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从初创于商代、到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
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商周至两汉的瓷器随着制陶工具的逐步改善,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制陶原料的深入了解,人们渐渐烧制出一些初步达到瓷器标准,但在一些方面又不够完善的器物,这就是原始青瓷。
商周时期是从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是原始青瓷的发生发展阶段。
当时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岭土做胎子的原料,这一方面提高了烧成温度,使胎质坚致,不渗水;另一方面也使胎子的颜色由深变浅,提高了洁自度。
器表施一层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温釉,经过1200.c以上高温烧制后,胎釉结合在一起,使器物具备了瓷器的条件。
但当时制作工艺水平低下,胎中还是有一定量的铁成分,在略低的温度中烧结,颜色较深,透光性较差。
因工艺不稳定,铁含量和烧成气氛不能自如控制,釉色也不好掌握,所以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商周到西汉这一时期的原始青瓷所涂的釉是用石灰石加粘土配制而成的,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由于含铁元素,所以呈青绿、黄绿。
灰绿、褐绿等颜色。
器表多拍印米字纹、方格纹,麻布纹,圆圈纹,曲折纹、叶脉纹,篦纹,水波纹,云雷纹等纹饰。
主要器型有:尊。
豆。
葫,盂、罐。
盖罐,提梁壶,鼎,瓮,算簋,酹、杯。
钵等,绝大部分器型仿当时的青铜器器型而作。
东汉时期原始青瓷制作精细,胎多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如碗,盘。
罐。
盘口壶等成为主流。
东汉青瓷在造型和装饰上与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则有本质的不同。
东汉青瓷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清脆。
鉴赏瓷器各部位名称讲解(附高清图)
鉴赏瓷器各部位名称讲解(附高清图)巅峰收藏你我共享器型鉴定是瓷器鉴定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瓷器鉴定实践中,了解器型的知识是很必要的,比如一种类型器型创烧的年代,器型的演变等等。
本文介绍鉴定瓷器各个部位的称呼及表现形式,这是必须把握的鉴定基础课。
乾隆各种釉彩大瓶器型是指器物的口部、颈部、肩部、腹部、底部以及足部的外观形状。
能够对瓷器每一部位的结构形式掌握和分析到位,对于判断其烧造的时代和窑口具有很大帮助。
那么就先从瓷器器型的常用术语开始,让大家了解一下陶瓷(器)各部位的不同表现形式。
一、瓷器的口部形式口沿:瓷容器口部及其边沿的统称。
口沿的形状和成型工艺,是鉴定器物时代及烧造地点的依据之一。
不同时期的不同器物口沿形状各异,如碗有敞口、敛口、花口,瓶、壶、罐、洗有直口、盘口、唇口、折沿等等。
明正德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敛口:多见于钵、碗、罐等器,形象为口沿处渐向内收敛,有的器壁先向外撇,近口岸再向内敛。
清乾隆粉彩九桃瓶直口:形状为垂直的筒形。
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罐、瓶等器物,后代的碗、罐、壶、瓶等器均有直口的口式。
清康熙郎窑红釉凤尾尊敞口:又称为“侈口”。
形状为近口沿处逐渐开敞宽阔。
历代砚、盘、尊、罐等器多作这种口式。
敞口器物的器壁有弧形和斜直形之分。
清雍正五彩仕女纹罐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热点撇口:形状为口沿为向外翻撇,略呈喇叭状。
这种口式多用于瓶、壶等器物,碗、杯等偶有撇口的。
宋吉州窑玳瑁釉罐唇口:器口边沿凸起一道浑圆似嘴唇的厚边,因此称唇口。
唐代邢窑白瓷碗和历代一些罐等器物都有唇口。
南朝青釉六系盘口瓶盘口:壶、瓶等口部的一种形式。
器型似盘,直壁,折收,下接细的直颈。
汉代陶壶已有盘口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盘口壶盛行,唾壶、鸡首壶也作盘口。
盘口的壶、罐隋代仍有烧造,唐代变得渐为小巧,至宋代为洗口所取代。
清雍正粉彩八仙人物纹洗口尊洗口:瓶、罐等瓷容器的口部形式之一。
源于六朝壶的盘口,形象接近而略深,更似文具中的笔洗;一般为浅直壁,折收,下接细颈。
宣德瓷器的特征及鉴定要点
宣德瓷器的特征及鉴定要点⼀、造型特征宣德瓷的造型敦厚凝重,⽆论⼤件⼩品,制作均甚精致,即使器型很⼤亦不觉钝重笨拙。
其品类繁多,琳琅满⽬,并创制了不少独特之作。
常见器型:梅瓶、⼩⼝梅瓶、⽟壶春瓶、胆瓶、四⽅倭⾓瓶、扁腹绶带葫芦瓶、贯⽿瓶、琮式瓶、⼩壁瓶、⾹薰、背壶、执壶、茶壶、僧帽壶、军持壶、⽯榴樽、盖罐、出戟盖罐、⽠棱罐、奘罐、转头罐、鸟⾷罐、蟋蟀罐、⼋⽅烛台、狮钮⽅章、盒、匜、灯、⾖、盂、三⾜筒炉、笔管、奓⽃、折沿盆、花盆、⽔仙盆、葵花式洗、钵、⼭⽯、砖、爵、骰盔⼦、合碗、碗、葵瓣⼝碗、菊瓣⼝碗、鸡⼼碗、卧⾜碗、⼤墩碗、⼗棱碗、⼗棱⾼⾜碗、⾼⾜碗、⾼⾜杯、收⼝盘、撇⼝盘、葵花⼝盘、折沿盘、盏托、⼤罐、⼤梅瓶、天球瓶、撇⼝⼤瓶、扁壶、鱼缸、⼤花盆、葵花⼝⼤盘、收⼝⼤盘等。
⼆、图案纹饰特征宣德时期的青花纹饰,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不仅画意豪放、⽣动,笔法酣畅流利,粗细皆有,⽽且内容题材⼴泛。
过去认为明代绘翼龙和穿花龙纹器始于正德,现据实物证明,出现的时代可以上溯⾄洪武、永乐时期或者更早。
另外,过去⼀般以为“宣青”中很少描绘⼈物,现在却从所见到的器物和有关资料中,发现不少内容丰富的⼈物场景,结合后来青化瓷中⼤量出现的以⼈物为主题的纹饰,更加说明宣德时已经为⽣动多姿的青花瓷故事⼈物画奠定了基础。
此时常⽤的⼯艺装饰有:印、刻、划、雕、锥拱、绘画等。
三、胎釉特征(⼀)胎体宣德时期,瓷⼟淘炼更加精细,烧结后更为缜密坚硬。
永乐胎体则细润有余⽽坚硬不⾜。
所以,同样⼤⼩的器型,宣德器胎体较永乐的为重。
同时,宣德器胎体也有厚薄之分。
⼤器多厚胎,底为⽆釉的砂底,处理光滑⾃然,⽆旋痕,常有⽕⽯红斑。
后仿宣德器物,胎体处理⽣硬⽽显矫揉造作,于砂底常可以看到清晰的旋痕。
琢器胎体⼀般为分段横接,处理虽较好,但仍能看出。
浆胎的胎质疏松、⾊黄,胎体开⽩⾊⽚纹,使其断⾯有烧结不透的现象,扣之发声沙哑。
(⼆)釉⾯釉质与永乐相⽐,仍属细润,但多桔⽪纹。
元代瓷器的特点特征鉴赏
元代瓷器的特点特征鉴赏元代瓷器的特点特征鉴赏元代瓷器明显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瓷器器物器形上都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
创烧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元代瓷器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元代瓷器的特点元代景德镇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
一般器物的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因此显得成型工艺较粗糙。
但小型器物也有精致者,胎质显得洁白细腻。
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
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
器底可见螺旋状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
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
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
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
碗的底部胎体较厚重,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称“脐”状,实为拉坯痕迹。
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
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有的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
一般大件器物胎体厚重,但重量适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虑。
关于元代瓷器元代官窑瓷器吸引现代收藏家和“另类投资者”,可分三大品种:一为釉里红,二为青花,三为卵白釉枢府瓷,皆为景德镇所设立的“浮梁瓷局”烧造。
元代青花瓷以大型器为精,配合娴熟画法,辄予人磅礴刚健之感,甚引人入胜;但保存完整者极少,藏于中外各大博物馆的珍品不足200件;流落民间者甚稀,故身价倍增。
元代釉里红乃于中期创烧,呈色不稳定,常常发黑发灰,红色不鲜纯,且见晕散,盖釉里红属釉下彩,要用铜红作着色剂,以高温烧成,初期技术难以掌握,烧至摄氏1250度以上,铜元素易游离而散失;在还原过程中压力亦不稳定,难以变成呈鲜红的氧化亚铜,故烧成品少,釉彩纯正者更如凤毛麟角;历来拍卖多数以天价成交。
雍正瓷器的特点及其鉴赏技巧
雍正瓷器的特点及其鉴赏技巧雍正瓷器的特点1、雍正瓷器造型特征:雍正时期瓷器的造型,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以轻巧俊秀、工丽妩媚。
器型之美,可与以精细秀丽著称的明永乐、成化瓷器相提并论,各部分之间比例协调,恰到好处。
外形上素有”线条美“之誉。
确实增之一分则拙,减之一分则陋,给人以高雅之感。
2、雍正瓷器纹饰图案特征:雍正瓷器的装饰以绘画为主,兼用刻、印、堆塑和镂雕工艺。
绘画上承康熙晚期的清秀典雅风貌,书笔更加精细轻柔。
纹饰中,花卉内容最为丰富,常见有牡丹、桃花、海棠、菊、三秋、九秋、落花流水等等。
多色阶施彩画面细腻富丽,构图疏朗,图案简洁清晰。
3、雍正瓷器胎体特征:雍正时,瓷土选料精细,研粉、澄浆、制坯等工艺要求严格,烧结火候适度,因而胎体坚白细润,成型规整,胎薄体轻,可和明代永乐、成化白瓷釉瓷媲美。
胎体迎光透视,莹润无瑕,有的略显淡青色(明代多显红润)。
大器胎体也能均匀一致,不显厚重;小剑气轻巧玲珑。
仿古代名窑器的胎体,和宋器那种黑灰色颇为相似,所以称为“铁骨大观”。
仿汝器胎体为香灰色或微泛红褐色,文献中比之为“铜骨之汝”。
无款的民窑器,胎体均细,无釉砂底也都光滑细润。
4、雍正瓷器釉面特征:雍正瓷器釉质莹润,表面光洁,釉面色调多数为纯白。
青花器的釉面,有的为追求宣德青花的效果,而呈现桔皮纹,并且有积釉较厚,呈云雾状,谓之“朦釉”,俗称“唾沫釉”。
5、雍正瓷器款识特征:雍正款识多而杂。
有本朝官窑款,有民窑款,有仿款,每一类款识又有许多种写法。
常见的官窑款是“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制”三种题款。
楷书款早期为三行双圈,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
楷书款笔法挺拔峻峭,结构方正均匀。
窑“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篆书款皆有。
字体明显不如官窑工整,笔力欠佳。
雍正青花中的堂名款,与康熙青花相比要少得多,主要有“郎吟阁制”、“敬恩堂”、“椒声馆”、“庆宜堂”、“养和堂”、“燕喜堂”、“立本堂”等。
各个朝代瓷器的特点与鉴别
各个朝代瓷器的特点与鉴别瓷器,这个词听上去就让人感觉高大上,仿佛身边的小物件都带着几分古典气息。
不说不知道,瓷器的历史可是相当悠久哦,各个朝代的瓷器各有千秋,真是看得人眼花缭乱。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朝代瓷器的特点,以及如何鉴别它们,让你在这场瓷器盛宴中大快朵颐!1. 唐代瓷器:开创之初的风范1.1 特点首先,唐代的瓷器可是开创了中国瓷器的辉煌之路。
那个时候,大家都在追求“美”的极致,陶瓷也不例外。
唐瓷以其胎体厚实、釉面光滑著称。
你想啊,那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釉面,简直能把人迷得晕头转向。
再加上唐代人喜欢各种花纹装饰,特别是五彩瓷,真的是艳丽得让人心醉。
1.2 鉴别方法想要分辨唐代瓷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看颜色和釉面。
唐瓷的釉色多样,特别是白釉和青釉都相当有名。
而且唐瓷的纹饰,往往是比较夸张的花鸟图案,特别是那些手绘的,细节可丰富了。
你如果碰到一个光滑得像镜子一样的瓷器,那很可能是唐代的哦。
2. 宋代瓷器:雅致与宁静的代名词2.1 特点转眼来到宋代,瓷器进入了一个艺术巅峰。
宋瓷讲究的是“简约而不简单”,那种淡雅的感觉,简直能让人心静如水。
特别是汝瓷、哥瓷,都是极其珍贵的品种。
它们的釉面有种柔和的光泽,仿佛是晨曦中的湖面,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就像是品一杯好茶,淡淡的香气在口中缭绕,余韵悠长。
2.2 鉴别方法鉴别宋瓷,首先要看看釉色和胎质。
宋代的瓷器通常胎质比较细腻,特别是汝瓷,摸上去像丝绸一样滑。
而且宋瓷的釉色多是素雅的青、白、黑三种,绝对不花哨。
最重要的是,宋瓷的器型通常比较低矮,像是一个小朋友的笑脸,亲切又可爱。
3. 明代瓷器:繁华与炫丽的舞台3.1 特点接着来到明代,瓷器的世界真是热闹非凡!那个时候,瓷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尤其是青花瓷,简直是家喻户晓。
明代瓷器的特色是颜色鲜艳、图案生动,像是一个个小故事在诉说。
你要是把明代的青花瓷放在桌上,简直能吸引所有的目光,仿佛它在说:“快来看看我!”3.2 鉴别方法想辨别明代瓷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图案和底款。
瓷器器型种类大全
瓷器器型种类大全壁瓶——为诸多瓶式的一种,以挂于壁面而名,又称“轿瓶”、挂瓶。
器型为常见花瓶、尊等竖部的一半,靠壁一面平坦有孔,以利于悬挂于墙壁上,做家居装饰之用。
唾壶——承唾之器。
魏晋、南朝时常用的随葬陶瓷器。
早期造型较晚期优美,大口、圆球腹、高圈足,形似尊。
后逐步演变为盘口、扁圆腹、平底或假圈足。
南朝时还配以盖和托盘。
鸡冠壶——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
亦称“马镫壶”、“皮囊壶”。
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样式而烧制的陶或瓷壶。
装水或盛酒的器皿。
花浇——浇花用器。
流行于明清。
明永乐花浇颈长、腹圆,口圆形,常绘以海水、缠枝莲纹。
宣德花浇颈较短,腹稍扁,宽带式柄。
清雍正花浇口作窄流,颈细且长,肩腹下饰菊瓣纹。
军持——一种盛水器,又名军墀、君迟、群持、捃稚迦、净瓶等,为云游僧人、伊斯兰教徒盛水洗手用具。
这种外国器形大约在隋唐时期传入我国,在我国却长盛不衰,从唐代至清代的南方北方窑口均有持续生产,大量出口。
品种丰富,时代特征鲜明。
桃式洗——是洗的一种式样。
浅体,形如半个桃子,故名。
宋代龙泉窑、官窑均有制作,明清时景德镇窑、宜兴窑亦有制作鼓钉洗——笔洗的一种式样。
系仿古铜器形制,洗身凸起鼓钉装饰,故名。
宋代钧窑、龙泉窑均有烧制。
梨壶——壶身为梨形,弯流曲把,矮圈足。
永乐时青花梨壶矮颈,圆腹,弯流,曲把,尖顶盖,圈足稍高。
成化时器身较前期略长。
背壶——典型的泥质制品,其造型的基本特征是:喇叭形口,瘦长鼓腹,腹部有一对环耳。
日月罐-——月罐是一种流行于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的瓷罐器皿。
直口,短颈,溜肩,腹微鼓,浅圈足,底内凹。
因其凸形盖和腹两侧所饰半圆形凸雕,形似日月而得观音尊——尊的一种式样。
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牛头尊——瓷制尊器的一种。
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造型为口稍巨,直下至肩,无颈,腹较肩尤巨,至底稍杀,旁有两耳者居多,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戟耳或兽头耳,形似牛头,故名。
宋代官窑瓷器及底足鉴赏
宋代官窑瓷器及底足鉴赏台北故宫博物院:宋官窑底足图欣赏北宋官窑粉青花觚高17.8cm 口15cm 深16.2cm 足5.5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尊高25.9cm 口16.5cm 足13cm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双莲房水注高7.2cm 莲蓬面径7.3cm 盛口径8cm北宋官窑天青臂搁高2cm 长22.5cm 宽5.9cm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葫芦瓶高23.7cm 口3.1cm 深22.7cm 足8.4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葵花式洗高9.3cm 面经16×16.9cm南宋郊坛下官窑粉青海棠式小瓶高11.3cm 口3.3×5.5cm 深9.7cm 足3.3×4.4cm南宋郊坛下官窑灰青葫芦瓶高18.7cm 口1.9cm 深18.3cm 足5.7cm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凹棱胆瓶高16.9cm 口3cm 深13.9cm 足5.7cm南宋郊坛下官窑月白海棠式贯耳瓶高16.6cm 口4.6×5.4cm 深15.3cm 足4.8×5.9cm 南宋修内司官窑浅粉青花插高14.7cm 口7.6cm 深12.7cm 底5.1cm南宋郊坛下官窑灰青海棠式花插高22.6cm 口16.5×12.5cm 深21.3cm 足8.2×5.9cm 北宋官窑粉青花插高15.8cm 口7.5cm 深14.3cm 底4.5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花插高17.2cm 口9cm 深16.4cm 底6.9cm北宋官窑粉青弦纹瓶高18.5cm 口5.5cm 深17.4cm 足6.2cm北宋官窑粉青胆瓶高13.8cm 口2.4cm 深12.5cm 足4.7cm北宋官窑粉青弦纹瓶高13.9cm 口2.3cm 足4.6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长方盆高12.5cm 口20.6×28.2cm 底19×24.9cm北宋官窑天青椭圆水仙盆高7cm 口23.3×16.8cm 底13×19.7cm南宋修内司官窑灰青钵高8.7cm 口13.1cm 足8.5cm南宋郊坛下官窑渣斗高9.3cm 口11.9cm 深8.6cm 足8.4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钵(匏)高9.4cm 深8.5cm 口14.7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钵高7.8cm 口9.8cm 足7.7cm宋哥窑米色三足圆炉高8.4cm 口13.2cm 深6.4cm 底12.2cm清仿官釉青瓷圆炉高6.6cm 口10.4cm 深5cm 足7.4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簋式炉高12.7cm 口17.5×19.7cm 深10.9cm 足15.8cm南宋郊坛下官窑灰青簋式小炉高5.2cm 口7.2cm 足5cm北宋官窑月白双耳三足炉高6.6cm 深3.7cm 口9.9cm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 一种瓷器造型,始于明代永乐、 宣德年间,状若天球,故名天球 瓶。清雍正、乾隆两朝时值盛世, 仿古风盛行,仿造的天球瓶更属 宫廷大型陈设用瓷。除了传统的 青花品种外,五彩、粉彩等彩绘 天球瓶也开始出现,而最为珍贵 的斗彩却很少应用于天球瓶上, 其最主要原因在于,斗彩向无大 器。乾隆朝国力强盛,弘历又极 爱珍瓷雅器,于是天球瓶这一斗 彩大器也就由景德镇御窑厂奉旨 烧造出来了。
抱月瓶
• 抱月瓶是清代的一种瓷器。亦称 “宝月瓶”。小口、直颈,颈侧 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 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 之一,雍正早期烧制,后停烧。 乾隆时又有烧制,多为青花。 • 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 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 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 族特色。明代以青花为装饰,结 合抱月瓶自身独特风格,将色彩 与器形完美融于一体 。 • 使其发展成为陈设用的艺术品。 抱月瓶以永宣时期最负盛名,其 中蒜头口抱月瓶于康熙、雍正两 朝多有仿制。乾隆皇帝更是喜爱 有加,因此抱月瓶成为清代乾隆 一朝重要的陈设瓷器之一,外形 与花样也随着御窑厂不断创新而
胆瓶
• 胆瓶,因器型如悬胆而得名。直 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 腹下部丰满。为花器,始烧于唐 代至清中晚期。盛行于宋代,是 陶瓷器型中的经典。胆瓶由于造 型典雅优美,给人超烦脱俗的无 限情趣,为当时宋代朝野各界所 追捧。 • 从初创于商代、到真正创制于东 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 世 • 胆瓶 • 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唐代 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 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 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 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 超过前代。
渣斗
渣斗,又名爹斗、唾壶,用于盛装 唾吐物。如臵于餐桌,专用于盛载 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亦用 于盛载茶渣,故也列于茶具之中。 元人笔记载“宋季大族设席,几案 间必用筋瓶、渣斗”,即指此物。 渣斗在晋代开始使用,瓷质的较常 见,比如青瓷渣斗。宋代许多窑场 都烧制渣斗,北宋越窑、耀州窑、 南宋官窑等出品都很著名。明、清 时景德镇窑也有制作,数量较多, 有多种色釉和彩绘装饰,而以郎窑 红等最名贵。 明清两代渣斗也被放臵于床边 和几案上,以备存纳微小废弃之物, 用途有所拓宽,材质也日渐多样。 有银器或漆器,堪与名窑瓷器比美。
观音尊
• 尊的一种式样。侈口,长颈, 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 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 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 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 五彩等
鹤颈瓶
• 明代瓶式之一,圆口,长颈, 球型腹,卧足。属长颈瓶, 因颈部极细极长而得名。圆 口上有宝珠顶钟形盖,内有 一较长管状物,相当子口, 与长颈紧密配合,颈部有一 小系。鹤颈瓶的细颈长度为 腹部高度的两倍,因不易烧 成,34;,最早出现于唐 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 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 《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 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 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 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 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 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 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 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梅 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 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 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 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中国传统瓷器器型
主讲:谭永祥
棒槌瓶
• 主要指康熙年间的式样,盘口, 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 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 大小不一,高者约70厘米,矮 者仅有十几厘米。器腹有高矮 和粗细之分;粗腹者,器形庄 重,高约40厘米;细腹者,器 形秀丽。 • 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 康熙中期以后的棒槌瓶,器形 趋于细长,为了与雍正时期的 棒槌瓶相区别,取名硬棒槌瓶。 常见的有青花、五彩、洒蓝描 金、五彩开光等品种。
玉壶春
• 玉壶春瓶是瓶式之一。撇口、细颈, 圆腹,圈足。定窑、汝窑、耀州窑、 磁州窑普遍烧制,是宋瓷中具有时代 特点的典型器物。元代南北瓷窑多有 烧造。前期器型多承袭宋制,晚期颈 部粗短,下腹部肥大,河北保定出上 的景德镇窑青花双狮戏球纹八方玉壶 春瓶十分精美,明,清的瓶式大致相 同,口侈、颈较宋短,腹大足肥,有 各种色釉和彩绘装饰。这种瓶的造型 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 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 的一种典型器物。
琮式瓶
• 琮,音从。方柱形,内有圆孔的玉器, 是新石器时期的礼器,也称为玉琮。 器型是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 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 有凸起的横线装饰。其器内圆而外方, 以象天圆地方之说。《周礼》记载: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 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 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 璜礼北方。”瓷质琮式瓶沿袭了玉琮 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内圆,上下 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 为一种瓶。 • 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 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产, 说法尚不统一。宋代盛行仿古之风, 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南宋官窑、
净瓶
• 净瓶(梵名 kalasa)。 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 用以容水的器具,为 比丘十八物之一,盛 水供饮用或洗濯,又 称水瓶或澡瓶。
蒜头瓶
• 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 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 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 五彩、洒蓝描金等。 • 蒜头瓶(19张) • 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 花、五彩、粉彩、以及蓝 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 种。
花觚
• 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 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 期。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 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臵厅 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 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常见 的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两种。 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民间传 说、缠枝花卉或是花鸟等。 • 早期的花觚人们通常把它描述 为“尊”,它是仿青铜器造型 的一种陈设用瓷。随着瓷器烧 造技术的不断提高,瓷器的造 型更加丰富,很多陈设用瓷开 始有了一定的实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