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的核心原则
政府采购管理制度
政府采购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第三条政府采购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条政府采购的管理体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分级分类负责。
各级政府应当设立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政府采购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政府采购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第六条政府采购的信息公开制度,实行采购过程公开、采购结果公开和采购监督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二、采购计划和预算管理第七条政府采购计划应当根据财政预算和实际需要编制,明确采购的项目、内容、数量、预算金额和采购方式等。
第八条政府采购预算应当细化到项、到具体商品或服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第九条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情况,应当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
三、采购方式和程序第十条政府采购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和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
第十一条公开招标应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
采购人应当根据采购项目的特点和需求,编制招标文件,明确采购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商务条件。
第十二条采购人可以自行采购或者委托采购代理机构采购。
采购代理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格条件,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
第十三条政府采购程序分为采购准备、采购实施、采购验收和支付结算等阶段。
第十四条采购人在采购结束后,应当对采购项目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
第十五条政府采购资金的支付,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规定执行。
四、采购合同和验收管理第十六条政府采购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政府采购规定
政府采购规定政府采购是指政府和社会公共团体或者政府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根据法定权限和程序,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方式,采购商品、工程和服务等关系公共利益的物品和服务活动。
政府采购是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必要手段,而政府采购规定则是为了明确政府采购活动的范围、程序、目的、要求和纪律,切实规范政府采购行为,防止腐败和浪费,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
一、政府采购规定的目的政府采购规定的目的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保障政府采购的公正、公开、透明、高效和便利,推动采购模式转型升级,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政府采购,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满足政府和人民对商品、工程和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采购规定的基本原则(一)公平竞争原则政府采购活动应当依据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避免偏袒或擅自变更竞争条件,保证市场主体的平等参与权。
公平竞争原则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础,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的权利,也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
(二)经济合理原则政府采购活动要以促进物品和服务供给方面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采用经济最佳原则选择供应商,通过比价、招标等方式采取合理的采购方式,实现物有所值,保证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诚信守法原则政府采购主体和供应商都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合同精神,建立真诚的商业信用,保持诚信和守法的良好形象。
诚信原则是公共事务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采购规定的核心原则。
(四)透明公开原则政府采购要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发布采购公告、招标文件、中标结果等资料,保证政府采购活动的透明度和公开度,使公众充分了解采购信息和过程,监督采购活动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五)服务质量原则政府采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求,维护公共利益,因此,政府采购应当主张物有所值,不断提升采购的质量和效率,逐步完善采购的各个环节,更好地服务于各个领域的公共利益。
三、政府采购规定的适用范围政府采购规定适用于政府及其部门、机构以及国有企业和社会公共团体等,采购范围包括商品、工程和服务等。
政府采购法宣传实施方案
政府采购法宣传实施方案政府采购法的宣传工作对于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公平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加强对政府采购法的宣传和实施工作,特制定本方案,以期达到更好地推动政府采购法的实施,保障政府采购活动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一、宣传目标。
1. 提高政府采购法的知晓率和理解度,使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更加熟悉政府采购法的内容和要求。
2. 强化政府采购法的宣传力度,推动政府采购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3. 增强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法的信任度,促进政府采购活动的公开透明和公正公平。
二、宣传内容。
1. 宣传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包括公开、平等、竞争、诚信、高效和节约的六大原则,以及政府采购的基本程序和方式等。
2. 宣传政府采购法的适用范围和对象,明确政府采购法适用的主体和范围,以及政府采购法对于政府采购活动的规范要求。
3. 宣传政府采购法的监督和责任,介绍政府采购法对于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强调政府采购活动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4. 宣传政府采购法的新发展和变化,及时介绍政府采购法的最新发展和变化,引导各方关注政府采购法的最新动态。
三、宣传方式。
1. 制作宣传资料,包括政府采购法的宣传册、宣传画册、宣传海报等,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发放和展示。
2. 举办宣讲会议,邀请政府采购法专家和学者进行讲解,向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普及政府采购法的相关知识。
3. 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包括建设政府采购法宣传网站、开通政府采购法宣传微信公众号等,增加宣传的覆盖面和传播效果。
4. 加强媒体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政府采购法的宣传报道,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府采购法的关注度。
四、宣传效果。
1.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政府采购法知晓率和遵守度,增强政府工作人员对政府采购法的法治意识和规范意识。
2. 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采购法的了解和信任,促进政府采购活动的公开透明和公正公平。
3. 推动政府采购法的实施和落实,提高政府采购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
政府采购的核心原则与政策目标的协调
政府采购的核心原则与政策目标的协调当前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十分庞大,节约财政资金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财政问题。
在推行政府采购过程中,决策者一般会赋予它多种政策目标,如总量调控,弥补市场缺陷,结构调整,保护民族产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政府采购的核心原则与政策目标之间寻找平衡点。
一、政府采购的核心原则我国《政府采购法》强调政府采购应遵循这样四条原则: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诚实信用。
仔细分析,便会发现这四条原则实质上都围绕经济效益这样一条潜在的核心原则而展开。
所谓经济效益原则,是指在政府采购过程中,采购者以最少的支出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其本质内容就是必须时刻注意节约财政资金。
公开、公平、公正等原则事实上都服务于这一原则,都是这一原则在具体操作中的体现。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财政资金,也即坚持经济效益原则。
按照国际经验,政府采购支出一般应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或者财政支出的30%(资金的节约率一般在10%以上)。
考虑到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所以用政府采购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率来考查较为可行。
2003年我国的财政支出为24607亿元,这样理想的政府采购规模应在7300亿元以上,因此可节约的资金应在730亿元以上,占到财政收入的3.4%。
从实际运行状况来看,我国政府采购的规模也在持续扩大,每年节约的资金总量也在不断增长。
2002年,政府采购支出为1009.6亿元,节约资金为125.8亿元。
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财政资金偏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非常珍贵。
另一方面,2002年我国财政赤字率已达3.0%,几乎突破欧盟认可的警戒线标准。
国债依存度从1994年起也已连续10年突破20%,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上公认的25%-30%的安全线。
这些情形都说明我国目前财政资金非常拮据,如果再不注意开源节流,有可能酿成财政支付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推行政府采购以节约财政资金,就等于间接地增加了财政收入,从而让财政之手发挥更为有力的调节作用。
2013学年度下学期物流班《采购实务》期考试题C
2007-2008学年度下学期《采购实务》期考试题C适用于06级物流1、2、3、4班班别: 姓名: 学号:( )1、经济订购数量(EOQ )也称最佳进货批量,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进货总量不变的条件下,使采购费用和储存费用总和最小的采购批量。
( )2、供应商的开发是采购体系的核心,其表现也关系到整个采购部门的业绩。
( )3、供应商通常可以采用成本领先、可靠性、差别化来获得超过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 )4、跟单汇票的支付方式有付款交单和承兑交单两种。
( )5、全球化采购是指利用全球的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去寻找供应商,寻找质量最好、价格合理的产品。
( )6、采购包含“选择”并“取得”某物品的两层含义。
( )7、准时化采购的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
( )8、采购谈判是一种“双赢”和“互利”的行为和过程,也构成合作和冲突的特点,这就成为采购谈判的两重性。
( )9、当国外材料价格低、品质高、性能好,综合成本比国内采购低时,可考虑国外采购。
( )10、企业与供应商签订的业务合同一般以一年比较合适,以保证有相对的稳定性。
( )11、“适地”原则即供应商离自己公司越近,运输费用就越低,机动性就越高,协调沟通就越方便,成本自然就越低。
( )12、JIT 的三个核心理念为消除浪费、看板系统以及全员参与。
( )13、价值分析方法通过研究采购商品或劳务的替代品来降低采购成本。
( )14、影响供应价格的因素主要有成本结构和竞争结构两个方面。
( )15、对采购绩效进行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甄选和培养优秀采购人员。
( )16、双赢关系模式是一种合作的关系。
这种供需关系最先是在德国企业中采用,它强调在合作的供应商和生产商之间共同分享信息,通过合作和协商协调相互的行为。
( )17、政府采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是一种非商业赢利性活动。
( )18、采购成本的高低是衡量采购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政府采购方式的确定原则
遇到行政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政府采购方式的确定原则政府采购方式的确定是政府采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实施政府采购活动必须的一个环节。
它关系到维护政府采购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性和提高政府采购效率的关系问题,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许多政府采购方面的实际问题,其实核心问题就出在政府采购方式上。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是如何确定政府采购方式,到底会遇到什么问题,又怎么来处置呢?本文就政府采购方式的确定原则、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与各位同行一同探讨。
一、政府采购方式的确定原则按照《政府采购法》第七条的规定,我国政府采购采取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模式。
同时,第二十六条规定了政府采购采用五种基本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并确定公开招标应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
此外,第二十七条规定了公开招标标准的规定原则以及采购方式的批准权限,涉及到具体的采购项目时,政府采购方式的确定由同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审批。
据此,我们可以总结为这样几条原则:(一)采购模式的审批原则。
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集中采购目录确定后,各预算单位应按照集中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财政部门审定后应编制政府采购计划。
这个政府采购计划,要涉及的重要环节就是确定是集中采购”还是分散采购”。
中途采购计划调整(含追加、减少)时首先要确定的还是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问题。
其确定原则就是属于集中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范围的纳入集中采购”,其他的纳入分散采购”。
(二)采购方式的审批原则。
从表面上看,《政府采购法》第三章政府采购方式”用了七条就其审批原则作了明确规定,因此就有了依法确定的原则。
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感觉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政府采购方式名称上,实际工作中各地都有了创新,比如定点采购、协议采购等都执行得较多,而定点项目和供应商的确定,各地做法都不一样,就是同一个地方,因采购项目的特殊性,确定方式也差别巨大。
政府采购流程及各个环节的内容
政府采购流程及各个环节的内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政府采购流程是政府部门在采购公共物品和服务时所遵循的一系列程序和规定。
政府采购交流发言材料题目
政府采购交流发言材料题目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关于政府采购交流的。
政府采购,作为重要的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对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政府效能、保障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政府采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鉴于其重要性,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公平性和效率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首先,我想强调政府采购的透明度。
政府采购是使用纳税人的钱为纳税人购买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因此,透明度对于政府采购来说至关重要。
透明度可以促进公平竞争,降低腐败风险,保证公众对公共资源配置过程的监督。
为了提高透明度,政府应该积极公开采购信息、提供公众参与的机会,同时加强监督力度,惩治违规行为。
其次,公平竞争是政府采购的核心原则。
公平竞争有助于提高质量和效率,激发了市场的创新活力。
为了保证公平竞争,政府应该建立透明的采购程序和评审标准,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同时,政府还应该注重培养和激励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为他们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
最后,效率是政府采购的关键。
政府采购的流程复杂,程序繁琐,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为了提高效率,政府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和完善采购平台,简化采购流程,加快审批速度。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政府采购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熟悉采购程序,合理决策,确保采购的质量和价格。
为了加强政府采购交流,推进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公平性和效率,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建立更加完善的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制度。
政府应该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向公众提供采购项目的信息,例如招标公告、中标公示、合同记录等。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接受公众监督。
此外,政府可以开展政府采购的专题培训,提高公众对政府采购的了解和参与度。
其次,加强采购程序的监督和评估。
政府应该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负责对采购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进行监督。
同时,政府还应该定期评估和改进采购程序,提高其效率和质量。
政府采购中的诚信问题及其对策
政府采购中的诚信问题及其对策第一章:诚信在政府采购中的重要性诚信是商业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政府采购作为商业活动的一部分同样如此。
在政府采购中,诚信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公平竞争政府采购需要依靠公平竞争来选择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如果采购方或供应商缺乏诚信,就会扭曲市场竞争,导致非法垄断和偏差采购结果。
2.维护公共利益政府采购涉及大量公共利益,如民生工程、政府办公设施、安全设备等。
任何违反诚信的行为都可能影响公共利益,造成经济浪费和社会不安。
3.树立政府形象政府在采购中必须保持诚信,真诚的态度是加强公民信任和信心的唯一途径,这样才能维护政府形象和信任。
第二章:政府采购中的诚信问题尽管政府采购活动的规范管理越来越严格,但是诚信问题依然存在。
以下是政府采购中常见的诚信问题:1.欺诈行为供应商通常以提高质量和服务为诱饵,以虚假的材料和技术报价,提供不完整或错误的信息,欺骗采购人员。
他们可能修改文件,隐瞒事实或捏造数据,获得高价合同。
2.关联交易在政府采购中,关联交易可能生成利益冲突,导致诚信问题。
相关的人员或企业可能通过不公平的协议来形成同盟,或利用其政治资本影响采购人员。
3.价格倾斜价格倾斜可能是供应商采取的一种手段,即采用不公平的价格结构,以赚取更高的利润。
例如,通过虚高报价或降低成本进行价格倾斜,导致采购方无法得到公正的价格。
第三章:政府采购中的诚信对策1.建立可信的采购评估机制采购评估机制是政府采购的核心。
为了保证诚信,必须建立专业的采购评估机制。
机制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评估,以保证评估的全过程透明,减少商家作弊的可能性。
2.加强政府采购标准制定严格的标准可以让供应商必须遵守道德规范,保证诚实和诚信的原则。
制定标准需考虑周全,点对点的装置政策能让供应商不得不遵守诚信规则。
3.使用采购协议政府采购协议可以是双方之间的可信契约。
这意味着采购协议必须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供应商也必须承认其在公共市场上的道德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释义政府采购法解释序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
我国自1996年开展政府采购试点工作以来,推行政府采购在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支出使用效益以及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较好效果。
随着政府采购工作的深入开展、迫切需要通过立法予以进一步推动和规范。
众所期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于2002年6月29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该法的颁布,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是政府采购工作法制改革和财政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是政府采购工作法制化建设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和中纪委确定的反腐倡廉措施,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开创政府采购工作新局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法律重在实施。
实施的前提是知法,只有知法才能更好地执法和守法。
知法必须先学好法,准确地掌握法律的精神及各项规定。
因此,在政府采购法施行以前,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学习,积极开展宣传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加强政府采购队伍建设,并将实行规范的政府采购变成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
政府采购的各当事人也要认真学习政府采购法,增强依法参加政府采购和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政府采购法对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以及政府采购工作作出了比较全面的规定,但这些规定主要是框架性和原则性的,必须准确把握其精神和具体含义才能正确地贯彻实施。
为了帮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政府采购法,指导政府采购法的宣传培训活动,本网特推出了“采购法专栏”,并以最大篇幅开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知识问答"专题。
该专题分别按照"立法目的"、"本法规定的含义"、"执行中应注意的问题"这一基本体例对政府采购法九章八十八条进行了逐条阐释,并前后照应,融会贯通。
政府采购公平竞争
政府采购公平竞争政府采购是指政府机关或其他由政府直接控制的组织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
而公平竞争是政府采购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本文将围绕政府采购公平竞争展开探讨。
一、政府采购的背景和意义政府采购源于国家发展需要,是实现政府运行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政府采购不仅能够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的物资和服务,还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繁荣。
政府采购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政府采购金额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确保政府采购的公平竞争显得尤为重要。
二、公平竞争的意义和原则公平竞争是政府采购的核心原则之一。
公平竞争能够激发市场活力,优化供应商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
公平竞争还能够提高政府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确保政府采购资金的最大化利用。
在政府采购中,公平竞争的原则包括:1. 广泛征求意见:政府采购需要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确保采购过程的公开透明。
2. 公开招标:政府采购应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供应商,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供应商有平等竞争的机会。
3. 评标程序公正:政府采购评标过程应当公正、公平,确保评标结果的客观性。
4. 采购结果公示:政府采购结果应当及时公示,为社会各方提供监督的机会,维护公平竞争的原则。
三、加强政府采购公平竞争的措施为了加强政府采购的公平竞争,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确立公平竞争的原则,并对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
其次,加强政府采购监督和审计力度,建立制度化的监督机制,确保政府采购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再次,加强供应商资信管理,提高供应商准入门槛,筛选出具备实力和信誉的供应商,避免低价竞标和恶意破坏公平竞争的行为。
最后,加强政府采购的信息公开工作,通过增加信息公开的途径和方式,让社会各方能够及时了解政府采购的情况,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监督。
规范政府采购实施方案
规范政府采购实施方案首先,政府采购实施方案应当明确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
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开、公平、竞争、诚信、高效、节约、服务和创新等。
其中,公开和公平是政府采购活动的核心原则,体现了政府采购活动的公正性和公开性。
竞争原则是政府采购活动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保证政府采购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诚信原则是政府采购活动的基本准则,能够促进政府采购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高效、节约、服务和创新原则是政府采购活动的重要目标,能够提高政府采购活动的效率和质量,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其次,政府采购实施方案应当明确政府采购的组织管理体制。
政府采购的组织管理体制包括政府采购的组织管理机构、人员配置、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决策程序等。
政府采购的组织管理体制应当健全、科学、规范,能够有效保障政府采购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和有效性。
政府采购的组织管理体制应当强调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法治化,能够提高政府采购活动的效率和质量,防止滥用权力、浪费资源,保障政府采购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最后,政府采购实施方案应当明确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机制。
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机制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指政府采购活动的组织管理机构对政府采购活动的自我监督和管理,能够有效保障政府采购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外部监督是指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和管理,能够有效保障政府采购活动的公开、公正、公平和有效性。
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机制应当强调公开、透明、有序和有效,能够有效提高政府采购活动的效率和质量,防止滥用权力、浪费资源,保障政府采购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综上所述,规范政府采购实施方案是政府采购活动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保障政府采购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和质量,防止滥用权力、浪费资源,推动政府采购制度的健康发展,实现政府采购的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
希望各级政府和政府采购主体能够高度重视规范政府采购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切实加强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促进政府采购制度的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政府采购合同履约管理制度
政府采购合同履约管理制度一、概述政府采购合同履约管理制度是国家对政府采购合同履约过程进行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旨在保障政府采购活动合法、公正、透明,确保政府采购合同按照约定履行,保障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政府采购合同履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规范政府采购活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府采购合同履约管理的基本原则1.合法合规原则:政府采购合同履约管理应当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保证政府采购合同合法有效,严守合同约定内容。
2.公开透明原则:政府采购合同履约管理应当公开透明,保证相关信息公开,让社会公众监督政府采购活动。
3.公平竞争原则:政府采购合同履约管理应当保证供应商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竞争,并且对于供应商的资格和业绩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估。
4.诚实信用原则:政府采购合同履约双方要诚实守信,遵守合同约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5.效率优先原则:政府采购合同履约管理应当以提高履约效率、降低履约成本为目标,促进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三、政府采购合同履约管理的内容1.履约监督政府采购合同履约监督是政府采购合同履约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履约进度、履约质量、履约行为、履约成本等方面。
政府采购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履约监督机制,对合同履约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保证合同履约的顺利进行。
2.履约评价政府采购合同履约评价是对供应商履约情况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过程,包括合同履约质量、履约进度、履约成本等方面。
对于履约优秀的供应商,政府采购单位可以给予相关奖励和表彰;对于履约不佳的供应商,将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3.履约纠纷解决政府采购合同履约可能会出现各种纠纷,政府采购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履约纠纷解决机制,及时、公开、公正解决合同履约中的纠纷,维护合同履约双方的合法权益。
4.履约文件管理政府采购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合同履约文件管理制度,妥善保管合同履约过程中的各类文件和资料,对关键信息进行分类归档,便于日后查询和监督。
5.履约成本控制政府采购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履约成本的管控,避免不合理加价和违规支出,确保合同履约成本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章
第二章政府采购当事人第十一条[采购人的职责和义务及禁止行为]采购人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应当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公正廉洁,诚实守信,执行政府采购政策,建立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厉行节约,科学合理确定采购需求。
采购人不得向供应商索要或者接受其给予的赠品、回扣或者与采购无关的其他商品、服务。
[释义]本条是关于采购人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禁止行为。
一、采购人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的责任和义务《政府采购法》第十四条“政府采购当事人是指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各类主体,包括采购人、供应商和采购代理机构等“的规定,只明确了采购人是政府采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之一,但没有明确采购人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应承担的具体义务和责任。
为此,本条第一款对此进行了细化规定,即采购人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应当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执行政府采购政策,建立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公正廉洁,诚实守信,厉行节约,科学合理确定采购需求。
(一)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执行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使用的是国家财政性资金,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采购活动。
政府采购有着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和义务,而采购人作为政府采购活动的重要主体,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必须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执行政府采购政策作为应尽的义务。
从《政府采购法》第一条的立法目的来看,政府采购不但对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运用方面,借鉴西方国家政府采购政策运用体系的经验,我国已经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体系,包括通过制定需求标准贯彻节能、环保、安全等采购政策,通过拟定供应商的资质条件落实购买本国产品和信息安全等政策,通过预留份额贯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支持监狱企业发展的采购政策,通过价格评审优惠和优先采购贯彻节能、环保、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支持监狱企业发展的采购政策。
学校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
学校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学校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校政府采购越来越重要。
学校政府采购涉及巨额资金、大量物资和服务,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采购过程的公正、透明和高效。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学校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是保障采购活动的合法性、公正性、公开性和可操作性,提高采购过程和结果的质量。
2. 原则:(1)合法性原则: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采购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公正性原则:确保采购过程中各方的公平竞争,保证供应商的权益。
(3)公开性原则:采购信息应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4)可操作性原则:制度应具备实施的可操作性,对各个环节进行明确的规定。
三、组织架构与职责划分1. 组织架构:学校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的组织架构应包括采购委员会、采购管理部门、资金管理部门等。
2. 职责划分:(1)采购委员会:负责制定采购政策、规则和标准,审核和决策重大采购事项。
(2)采购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的采购工作,包括采购计划、招标文件的编制、招标公告的发布、供应商的资格审查等。
(3)资金管理部门:负责资金预算、采购付款等工作。
四、采购流程与标准1. 采购流程:(1)需求调查和编制采购计划:确定采购需求,编制采购计划,并上报采购委员会审核。
(2)招标准备工作:编制招标文件(包括招标公告、投标文件、合同等),并进行公示。
(3)供应商资格审查:对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进行资格审查,排除不合格供应商。
(4)开标与评标:公开开标,对投标文件进行评标,选取中标供应商。
(5)合同签订:与中标供应商签订合同,明确双方责任和权利。
(6)采购执行与验收:实施采购活动,验收采购物资或服务。
(7)采购管理与监督:对采购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采购过程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 采购标准:(1)透明:采购过程应公示,所有相关信息应向公众公开。
(2)公正:对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进行公平的评标,选取最优供应商。
政府采购内控制度
政府采购内控制度
政府采购是指政府通过购买货物、工程、服务等方式,满足政府公共部门的使用和执法行为的需要。
为了保证政府采购的公平公正和合理合法,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内控制度是必要的。
首先,政府采购内控制度应该明确行为准则。
政府采购人员应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公平公正、廉洁自律的原则,不得违法违纪。
同时,采购人员在进行采购决策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原则,确保采购过程公开、公正,减少腐败和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
其次,政府采购内控制度应规范采购流程。
采购流程是政府采购的核心环节,要确保流程规范、程序合法。
内控制度应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权限,要求采购人员依法履行相关程序,确保采购文件的编制、评审、招标、合同签订等过程符合法律规定。
第三,政府采购内控制度应加强监督机制。
加强对政府采购行为的内部监督,通过设置监督人员和机构,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监督,强化对采购决策、采购过程和采购结果的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同时,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公开采购信息,接受公开投诉和举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惩处力度。
第四,政府采购内控制度应加强信息化建设。
通过建立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采购信息的全程跟踪和记录,确保采购过程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
采购信息的及时公开,可以提高采购效率,减少不公平竞争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政府采购内控制度的建立是保证政府采购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重要保障。
政府采购内控制度应明确行为准则,规范采购流程,加强监督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
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要点宣讲提纲
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要点宣讲提纲一、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的背景和重要性介绍1. 政府采购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 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背景及目的3. 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对于规范市场秩序、推动公平竞争、保障质量安全的意义二、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的体系框架1. 国家法律法规对政府采购的总体要求2. 中央文件对政府采购的具体规定3. 地方政府采购条例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三、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和规则1.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2. 真实、透明原则3. 非歧视、平等原则4. 诚实信用原则5. 效率、节约原则四、政府采购具体程序和流程1. 采购需求确定和计划编制2. 采购方式选择和招标文件编制3. 招标公告发布和投标报价4. 评标、中标和合同签订5. 履约监督和支付结算五、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体制建设1. 监督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责2. 监督管理人员的资质和培训要求3. 监督投诉渠道和处理程序4. 处罚和追责措施六、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最新修订和未来发展趋势1. 最新修订内容和主要改革方向2. 未来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分析七、结语总结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遵循法规、加强监督、促进公平竞争的重要性,呼吁大家共同努力维护政府采购市场的公正、透明、高效运行。
七、结语以上是我对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讲提纲。
政府采购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支出、市场秩序、企业竞争力和社会公平正义。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健全完善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是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宣讲过程中,我们首先介绍了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的背景和重要性,强调了政府采购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目的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推动公平竞争、保障质量安全等,从而提高政府采购的效能和效率。
接着,我们分析了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的体系框架,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对政府采购的总体要求、中央文件对政府采购的具体规定以及地方政府采购条例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政府采购的目标
政府采购的目标政府采购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宏观调控手段;•保护民族产业;•保护环境;•稳定物价;•促进就业;•促进国际贸易;•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此外,规范交易行为,促进公平竞争也是政府采购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
(4)政府采购的原则政府采购必须坚持下列原则。
•公开、公平、公正和有效竞争原则,这是政府采购的核心原则;•物有所值原则(Value for Money);•推动国内竞争和促进产业发展原则;•防腐倡廉原则;•支持政府其他政策的原则。
此外,国民待遇和非歧视性原则是己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政府采购协议》成员必须遵循的两个重要原则。
(5)政府采购的程序国际经验表明,各项采购无论采取什么方式,也不论涉及多大金额,都要按规定的步骤进行。
一个项目的完整采购程序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确定采购需求;•预测采购风险;•选择采购方式;•资格审查;•执行采购方式;•签订采购合同;•履行采购合同;•验收;•结算;•效益评估。
在以上10个阶段中,前6个阶段构成合同形成阶段,后4个阶段构成合同管理阶段。
(6)政府采购的方式•按招标范围划分为:公开招标采购、选择性招标和限制性招标;•按是否具备招标性质划分为:招标性采购和非招标性采购;•按采购规模分类划分为:小额采购方式、批量采购方式和大额采购方式;•按运用的采购手段划分为:传统采购方式和现代化采购方式;•按招标所经历的阶段划分为:单阶段招标采购和两阶段招标采购。
(7)政府采购的分类•按采购对象的不同划分为:货物采购、工程采购和服务采购三类。
•按供应商所在地域划分为:国际性招标采购和国内招标采购。
前者的适用条件是:采购实体所在国家或地区已加入国际或区域性政府采购协议,按协议规定必须采用国际性招标采购的;采购实体所在国家或地区虽未加入国际或区域性政府采购协议,但国内供应商不能满足采购需求的。
后者的适用条件是:采购实体所在国家或地区未加入国际或区域性政府采购协议,凡是在本国或地区能够组织生产或承建并能满足采购需求的项目:或采购实体所在国家或地区虽已加入国际或区域性政府采购协议,但预期国外供应商对采购项目明显不感兴趣,或国外供应商在国内没有相应的售后服务机构的。
政府采购工程流标方案
政府采购工程流标方案一、引言政府采购工程是指政府、公共机构和事业单位为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和管理的特殊性质、复杂性、风险性大的项目,依法使用国家资金进行的采购活动。
政府采购工程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的特点,要求政府采购工程的公平、公正、公开是政府采购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采购活动的核心原则。
工程项目的竞标流程中出现流标现象,也就是说因为某些原因,项目无法按照预期的计划完成,导致工程项目的终止。
政府采购工程流标是一种不利于各方的情况,因为它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法律责任和影响到政府及其他投标者的信誉。
因此,对政府采购工程流标情况的处理办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政府采购工程流标方案展开讨论,探讨在流标时应该如何处理以及流标防范措施等问题。
二、政府采购工程流标的原因政府采购工程流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
下面列举了一些主要的原因:1. 项目资金不足:政府采购工程的资金来源于政府的财政预算,如果预算出现了不足的情况,就会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进行,导致流标的出现。
2. 技术条件不具备:如果相关的技术条件不足,或者政府采购工程要求的技术条件对于投标者来说是难以达到的,都可能导致流标的出现。
3. 法律法规限制:如果工程项目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发生了变化,或者新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又或者法律法规的适用有所不足,都可能会导致政府采购工程的流标。
4. 投标者资质不合格:如果投标者不符合政府采购工程的相关资质要求,就会导致流标的出现。
5. 社会环境变动:社会环境的变动也可能会导致政府采购工程的流标,比如政府发生政策变动、自然环境变化等。
以上所述的原因只是对政府采购工程流标的一些常见情况做了一些描述,实际情况可能因项目的具体性质而有所不同。
三、政府采购工程流标方案1. 流标的处理办法:当政府采购工程发生流标的情况时,政府应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相应的流标处理办法。
流标处理办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1)终止合同:政府可以根据相关的合同条款,与中标者协商终止合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BRD Core Principles on an Efficient Public Procurement FrameworkThe core principles on an efficient public procurement framework (the “Core Principles”) are based on a review conducted by the EBRD in September 2009. The review looked at international public procurement standards and current best practice relating to the procurement cycle, and all international public procurement instruments presently under revision.The Core Principles reflect the standards generally regarded as international best practice in the public procurement process. The principles also draw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EBRD as a direct investor and financier in the region.The Core Principles are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primary role of a public procurement law is to accommodate the business process of negotiating a contract in a public governance context. As public procurement constitutes a major economic activity for all governments, regulation is a sensitive component of a country’s legal framework, and is an essential supplement to public finance legislation. Since power dynamics within the public procurement process are inherently unequal, regulatory and enforcement institutions are of immense importance. Consequently, the Core Principles focus, in particular, on the issues of objectivity, consistency and enforceability of public procurement regulation.The principles apply not only to the tendering phase, but also to the pre- and post-tendering phases. The contracting entity launching the public procurement needs to ensure that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public procurement are maintain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Modelling the content of a national public procurement framework will depend on the contractual traditions of individual transition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public procurement legislation needs to comply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o ensure that key internationally recognised public governance values are respected. The Core Principles therefore may serve as an aide-mémoire and a checklist for the drafting process.1.The PP legislative framework should foster accountability of public sectorspendingThe framework should promote accountability across all stages of the procurement process, balancing public and business dimensions of the process.In the procurement process, accountability begins with a requirement for a clear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between management, budget, technical, legal and procurement officials. Furthermore, a separation of duties and authorisation should be enforced to ensure a transparent and smooth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Public procurements should be managed by a dedicated procurement specialist, responsible for co-ordinating of the entire procurement process and acting as a contact point for all tenderers competing for a contract.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framework require a sound contract profile and procurement plan to be established before the tendering process is launched, to avoid economically unjustified and unnecessary purchases. For large value contracts a special approval process should be in place.The framework should also requir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tenders to be based on relevant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or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The scope for rejecting all valid tenders should be clearly and narrowly defined. In cases where all tenders are rejected, the framework should require the contracting entity to provide reasons, and compensation, if valid tenders are received in response to the terms of reference, whenever appropriate.A public procurement remedies system should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protection of public finance and the right of the tenderer to seek effective remedy or compensation. There should be an independent review body with the authority to impose sanctions upon parties who do not comply with the public procurement values. In resolving disputes, the review body must treat contracting entities and tenderers in a fair and impartial way.2.The PP legislative framework should ensure the integrity of the procurementprocessThe PP framework should promote integrity between the procurement function, transparency in delivering government policy and value for money.The law should ensure that the behaviour of management and procurement official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ublic purpose of their organisation. It should contain measures to limit the scope for undue influence and to avoid conflict of interests at all stages of the procurement process.Disclosure of a public investment and procurement information should be broad but regulated and information should be provided equally to all parties of the process.In the public procurement process,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contracting entity and tenderers should be made by best available means (preferably electronic) that provide a record of the content of the communication.The law should limit the opportunities for negotiations or amendments to final tenders and proposals after submission.3.The PP legislative framework should provide an adequate level oftransparencyFor public procurement to be acceptable to all stakeholders it should be seen to be public, transparent and objective. Any suggestion of an un-disclosed resolution must be avoided. The law should promote the extensive use of e-procurement as one of the methods to prevent collusion with tenderers.PP regulation should:•require an effective, official and dependable publicising of the procurement opportunities, through a single point of access;•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advance procurement and contract award notices; and •require the public procurement process is real-time recorded, preferably through electronic means,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free of charge.A contracting entity should whenever possible publish tender documents free of charge on the contracting entity’s website, instead of supplying same by request only and for a fee.As a rule, tenders should be opened in public opening session promptly after the deadline for the submission of tenders.A contract award notice should be published for all contracts finalised by the contracting entity.4.The PP legislative framework should enable competitionTo begin with, the PP framework should promote fair competition and prevent discrimination in public procurement. Tenders and tenderers of equivalent status should be given equal treatment, without regard to nationality, residency or political affiliation. The law should not allow domestic preferences.For regular understanding of grounds for exclusion, the PP framework should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public procurement eligibility criteria, qualification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to be met by tenderers.The law should comprise minimum tender deadlines to ensure a level playing field and should demand consistency in its application throughout the procedure. In addition, where tenderers are eliminated, a sufficient standstill period or an alternative procedure should be in place to provide for immediate conservatory and protective measures.Secondly, the law should encourage competitive contract through the tendering process. Sound PP law should permit both tendering and competitive negotiations, wherever appropriate, to ensure fit-for-purpose outcome. Selection of tender type or procedur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value of the tender, specifics of the purchase and the contract profile. The law should provide clear tests for the choice of procedure – it should be explicit to both the contracting entity and potential tenderers what circumstances may justify exceptions to open tender arrangements.To ensure genuine competition takes place it is essential for the law to require tendering processes to stipulate reasonabl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requirements and suitable award criteria, adequate to the scope and value of the contract prior to embarking on the tendering process. The law should enable potential tenderers to decide quickly whether to tender. Confusions or complexities in the tender documents may result in too few or too many submitted tenders or a biased evaluation.For the same reason, the contracting entity should be instructed on how best to deal with an abnormally low tender – it should be able to ask for clarifications and either reject the tender or increase the contract security to mitigate or limit perceived risks. 5.The PP legislative framework should promote economy in the procurementprocessThe law should enable public procurement to be accomplished professionally in a reasonable time. Formal requirements essential for transparency reasons should be kept simple and the costs low. All of the costs involved in the public procurement process are eventually paid for by taxpayers’ money. High costs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urement procedure (including tender document fees, cost of certified statements and translations, inappropriate cost of producing a tender excessive in size, disproportionate tender security and so on) will increase the cost of contract and diminish the efficacy of the process. Enforcement costs will reduce the profit margin on the contract and may negatively impact the quality of contract delivery.The law should grant the tenderers an ability to submit an inquiry or tender in a confidential but simple and time and cost-effective manner.The PP law should encourage aggregation of lots, and whenever possible, the use of a life cycle costing for the purchase of goods and works. It should instruct the contracting entity in the pre-tendering phase not to divide contracts into small lots unless it is absolutely unavoidable. Aggregation of lots also allows for a ‘double check’ of the accuracy of the needs assessment.6.The PP legislative framework should promote efficiency of the publiccontractSound programming and planning of the procurement is crucial to agree a cost effective and accurate public contract. An efficient public contract starts with an accurate and unbiased assessment of the contracting authority’s needs. Once this has been achieved, the public procurement process should not normally be initiated until the appropriate budget has been allocated or a source of financing is defined.The PP framework should ensure value for money is achieved, and promote methods of tender evaluation considering both the quality and cost of purchase.Contract terms and conditions should be fair and balanced and reflect the best available business practice. The law should clearly identify when a contracting entity may obtain a tender deposit or contract security, and specify relevant limits.The law should mandate proper contract management. The mismanagement of the contract or fraudulent payments may increase the costs of the contract. Variations to the signed contract should be permissible, once carefully scrutinised from an integrity perspective, and should be prohibited when amendments significantly alter the economic balance of the contract in favour of the tenderer in a manner which wa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tender and terms of the initial contract.7.The PP legislative framework should recognise the value of proportionality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procurement regulation calls for a proportionality rule. Although these core principles apply to any public procurement, the formality and extent of the procedure should reflect the scope and size of the procurement. The contracting entity should align the value and scope of the contract with a choice of the contract type and formal tendering procedure.The PP law should comprise cascaded (monetary and other) thresholds to instruct contracting entities how to produce an effective procurement strategy for a public contract.The proportionality test should also be employed to decide on the use of languages; the contracting entity should allow proposals, offers or quotations to be formulated in a language customarily us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xcept where, due to the low value of the goods, works or services to be procured, only domestic tenderers are likely to be interested.8.The PP legislative framework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and limit derogationsto reasonable exemptions acknowledged by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s yet should distinguish between state and utilities public procurementFor public procurement to be feasible, the PP regulation should be unitary, comprehensive and cover all public contracts. Notwithstanding, state/municipal budget contracting authorities and the entities in a utilities sector may have very different requirements in terms of function and commitments and an effective PP framework should be clear in determining the requirements of contracting entities of a different status.At the same time, the PP framework should limit the exemptions from regulation to contracts outside the public procurement domain for evident and justified reasons, specifically defence procurement, special housing arrangements or development projects. For example, in providing finance to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projects,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are bound by their charters to observe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relation to procurement, and have as a result developed special procurement policies,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ublishing information pertaining to procure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is reason, all international PP regulation instruments, including the WTO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greement, EU Treaty and UNCITRAL Public Procurement Model Law recommend that national procurement laws should not apply to public contracts awarded pursuant to international rules.9.The PP legislative framework should be stable, but flexibleTo make the process efficient, stakeholders must learn their roles, rights and obligations, within a stable legislative framework. Any market with a public procurement sector cannot operate smoothly if there are frequent changes to the law.At the same time, the framework should be capable of flexible so as to accommodate the changing market. This is often best done through secondary legislation. Rules of the procedure should be reasonably constant, with a primary legislation constitut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general framework of the procurement process. Secondary legislation should model specific matters, giving sufficient instruction to produce satisfactory tender documents and procurement reports.10.The PP legislative framework should be enforceablePublic procurement law should be easy to enforce. Regulatory mechanisms should be able to assess the compliance of the contracting entities and employ corrective measures when necessary.The dedicated national PP regulatory agencies should be professional, independent and provide audit and monitoring of the PP sector to raise the profile of procurement and drive up PP sector cap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