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仕女图妆容发式
从唐代仕女画中发现仕女头部妆扮之美
从唐代仕女画中发现仕女头部妆扮之美第一章唐代仕女画的兴起顾名思义,“仕女画”即是指描绘“仕女”的绘画作品。
仕女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属于人物画的范畴。
在古代的时候,“士女”与“仕女”是通用的。
《诗经》日:“士与女,方秉阑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勺药”,“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在秦代以前,士与女为两个相反的意思,士代指男性,女代指女性,也专指未婚的男女。
秦代之后,“士女”才渐渐合并为一个名词,且专指上层社会的贵族女.眭。
在绘画中,最早使用“士女”一词的是在唐代,见于初唐朱景玄所著的《唐朝名画录》中,提到周昉、陈闳、张萱、程修己……等人都善画“士女”,在画家评述中也多次提及“士女”一词,又如“周昉……又画士女,为古今冠绝”“张萱……画士女乃周叻之伦”“陈闳……人物士女可居妙品”等。
仕女画作为美人画的同义词,首先对象得必须具备美丽的外表、容貌、身材、姿态更符合唐朝人民普遍所认同的美的标准。
丰腴雍容中的雅致,正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
帝国的繁荣,绽开在那些花样面容上,流光溢彩,令人颠倒沉醉。
唐代妇女脸上的妆容,前期是继承了前朝的传统妆容方式,只是比前朝更为夸张和富丽。
后期则是受到了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
第二章唐代仕女的发型发饰与面妆第一节发型与发饰唐朝人生活奢侈浪漫,妇女们对装饰也十分注重。
她们的妆容力求浓艳,饰物讲究华美。
说到发式的话,虽然自古就人人皆梳发髻,但是在唐朝花样更多,而且喜欢将发髻加高。
贵妇人们大多喜欢用假发来增加发量,头发上再装点首饰,有簪、有钗、有梳子,还有已经化繁为简的金步摇。
1发型唐代妇女发型千姿百态,多种多样。
唐·段成式在《髻鬟品》中写道:“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明皇帝宫中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
贞元中有归顺髻,又有闹扫妆髻。
长安城中有盘桓髻,惊鹄髻,又抛家髻及倭堕髻”。
其实当时发髻的名称远远不止这些;另外还有百合髻,堕马髻,百叶髻和螺髻等等。
然而这些发髻的名称并没有画出形状,也没有做出说明。
唐代仕女画研究
唐代仕女画研究作者:濮雅丽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5期摘要:本研究以唐代仕女画为题材,首先分析仕女画的概念及其时代风格,其次着重从服饰、发髻、妆容、体型等方面分别论述初唐、盛唐及中晚唐仕女画的特色,最后再分析唐代仕女画与六朝、宋元及明清时期仕女画的区别。
关键词:唐代;仕女画;风格特征1 仕女画概念及其特征仕女画是人物画中的一种,其名初见于唐代朱景玄《唐代名画录》中“周昉”“张萱”等条目,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为题材的绘画。
后元代汤垕《画鉴》等著述中作“仕女”,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题材的人物画类型。
艺术是每一个时代建立在经济基础、社会政治上的上层建筑,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风气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不同时代仕女画的风格也不尽相同。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魏晋时期的代表作,这一时期的仕女画主要着力于通过女性形象表现画家自身的气节;唐代是仕女画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众多著名的仕女画家,如张萱、周昉等,《捣练图》(张萱作)、《簪花仕女图》(周昉作)是唐代仕女画的名作。
唐代是一个以胖为美的朝代,这一时期仕女画中女子大多体态臃肿丰腴;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又一个文化昌盛的时期,此时的仕女画不仅描绘宫廷贵妇,还将范围扩展到底层贫寒的女子,代表作有王居正的《纺车图》;元代由于蒙古的统治,仕女画的发展有衰退的趋势,代表作有周朗的《杜秋图》;明清时期,政局稳定,仕女画的题材进一步扩大到戏剧、小说、传奇故事中的各色女子,并且慢慢抽离了现实,虚化升级为一种概念形式上的题材。
历时近300年的唐代仕女画早已成为中国仕女画史上的一朵奇葩,无论它是有别于宋朝以胖为美,还是不同于汉代自由、开放、华丽的着装,都让人们看到了唐代女子风韵犹存、妩媚婉转的人生。
唐代是一个经济繁荣、思想开放、国力昌盛、文化交融的时代,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女性身份得以提高,相应的仕女画也开始注重描写生活中真实可人的女子,体现了唐代主流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反映了大唐女子自信乐观的时尚精神。
唐代女子妆容
• 花钿的起源有一说出自于南朝宋皇帝之女寿阳公 主,她一日倦卧在殿庭屋檐下,有一朵梅花飘落 在额上印出了花瓣形状,洗都洗不掉,宫人们竞 相仿效,制成花子贴面,这种花子叫「梅花妆」。
• 一说是唐代上官婉儿所创,她触怒武则天,在额 上留下伤痕,后来用花子掩饰。
五、点面靥
• 面靥,也称「妆靥」,是施于面颊 酒窝处的一种妆饰。据说原本是宫 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某一 后妃例假来临,不能 接受帝王御 幸又难于启齿时,祗要在脸上点上 两个小点,女史见之,即不列其名。 以后这种作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 成为一种妆饰。
唐代女子妆容
前言
• 唐代经济兴盛,国家与民族之间交流频繁, 其服装与妆容成为亚洲国家仿效的对象, 唐代女子也热衷于追求流行。如同现代时 而流行粗眉、时而流行咬唇妆一般,不同 的时期,唐代女子的妆容也有不同变化。
以胖为美,崇尚富丽
• 唐代女子以珠圆玉润、丰满为美,从唐代 壁画、雕塑及各类艺术品中可以看出,唐 代女子脸蛋圆润、妆容精致。
• 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 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 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 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 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 至今已知的眉型就超过10种!
• 黛眉一词的「黛」,指的是画眉的材料, 类似于现代的石墨,古人画眉时喜欢剃掉 原本的眉毛,重新画上符合当时流行的眉 型。
• 部落客Gatita示范的唐朝眉型
• 通常用胭脂点染,妆靥的具体形状, 在盛唐以前,一般均作成黄豆般的 两颗圆点。盛唐以后,面靥的范围 有所扩大,式样也更加丰富。有的 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 如杏桃,称为「杏靥」。讲究的在 原来面靥的周围,还饰以各种花卉, 俗称「花靥」。多用朱红色,也有 黄色、墨色。
浅谈唐代仕女画中的“唐妆”之美
浅谈唐代仕女画中的“唐妆”之美作者:高歌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13期一、唐代仕女画中的服饰之美唐代仕女的服饰多姿多彩,唐代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张萱、周昉所创造的贵族妇女美的典型被后世称为“唐妆”。
(一)张萱仕女画中的服饰之美唐朝被称为“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王朝。
唐代前中期的妇女大多穿小头的鞋子和较窄的衣服,披帛半臂低胸;晚唐时期的妇女流行穿曳地宽松的装束。
张萱是唐代中期著名的人物画家。
他的著作有《揭练图》、《按乐仕女图》、《號国夫人游春图》等。
在《捣练图》中可以看出张萱的线条运用上很是讲究,这种线条后来被称之为“琴弦描”。
张萱能巧妙的运用不断变化的线条来表现不同的质感,这也体现了中国画中线描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包容性。
张萱的画色彩艳丽、细作晕染,被世人称为“张家样”。
张萱的仕女画中唐代裙装的特点很明显,被唐代诗人称之为“时世妆”。
袒露半胸,上着宽袖的对襟衫,下着华美的长裙,华贵精致的织绣帔帛披于肩上,这些服饰元素在后世被视为唐代服饰的主流审美。
(二)周昉仕女画中的服饰之美张萱之后的著名画家周昉,他的风格被世人称为“周家样”。
周昉的名作《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人们都穿着这种“绮罗纤缕见肌肤”袒胸的大袖衫。
唐朝早期的服饰较为窄小,到唐朝中后期都演变成了宽大的衣服。
周昉在描绘这些衣服时,赋彩技法娴熟。
尤其是对于纱衫的表现更是完美,通过设色时色彩深浅的变化和在白色纱衫着色后,沿衣纹勾白线的技法,充分表现出纱衫的质感,准确地表现出衣衫之间叠压关系。
二、唐代仕女画中的头饰之美自古人人皆梳发髻,唐朝饰物更是讲究华美,而且喜欢将发髻加高。
唐朝的贵妇人们大多喜欢用假发来增加发量,头发上再装点首饰。
(一)千姿百态的发型唐代妇女对发型的讲究促使了发型千姿百态的特点。
“高祖宫中有半翻髻、乐游髻,明皇帝宫中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
贞元中有归顺髻,又有闹扫妆髻。
长安城中有盘桓髻,又抛家髻及倭堕髻”。
当时发髻还有百合髻,堕马髻和螺髻等等。
唐代仕女图妆容发式PPT课件
发式
分初唐、盛唐、晚唐发式。
105
发式
初唐时期发式挺拔、俊朗、简洁,后发展为 以珠翠满头,蓬松高大,且多朝一侧歪斜。
106
初唐发式
回鹘(hu1)07髻
盛唐发式
108
例子体现: “抛家髻” 晚唐 《宫心计》太皇太后 霸气十足 皇者风范
109
例子体现: 晚唐 《宫心计》 太后 相比(太皇太后)之下,霸气欠奉
。
110
晚唐发式
111
112
唐代女子 发式 小结
唐代女子的发式以发髻为主,或挽于头顶,或结于 脑后,形式十分丰富。
名目有半翻髻、云髻、盘桓髻、惊鹄(hu)髻、 倭堕髻、双环望仙髻、乌蛮髻、回鹘髻等数十种。
初唐时发髻简单,多较低平; 盛唐以后流行高髻,髻式纷繁, 发上饰品有簪、钗、步摇、铀、花等,工艺 精美。
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隋唐美女的主 导性标准。
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健康 是当时人们欣赏的一种妇女之美。
女性穿着相当暴露,大有西方现代“性 感”倾向。
102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 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对内宽松 ,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
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 景象。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
唐代妆容发式
主讲:张帆
1
2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 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 了袒胸露臂的形象。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 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 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 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 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时期的妆容PPT课件
花印非常美丽,遂争相效仿,当然她们再也没 有公主的奇遇,于是就剪梅花贴于额头,一种 新的美容术从此就诞生了。这种梅花妆很快就 流传到民间,成为当时女性争相效仿的时尚。
第13页,共26页。
贴面靥
“面靥妆”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表示月事 来领不能接受”御幸“。以后流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一种妆饰。 通常是用胭脂点染,也有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翠羽等物黏贴而成 。
第9页,共26页。
分解唐代女子上妆顺序
第10页,共26页。
黛眉就是描眉,眉毛的形状有柳叶眉、
画黛眉 吊梢眉等主要是青色或黑色。 描上去更
加妩媚、诱人。
第11页,共26页。
贞观年间(627-
唐代妇画眉样式的演变 649)
景云元年(710) 先天二年-开元二年(713-
麟德元年(664)
714)
总章元年(668)
天宝三年(744)
垂拱四年(688) 天宝十一年(752年后)
如意元年(692) 约天宝-天和初年(约742-806)
万岁登封元年 (696)
约贞元末年(约803)
长安二年(702)
晚唐(约828-907)
神龙二年(706)
第12页,共26页。
晚唐(约828-907)
起源与南朝宋, 南朝《宋书》中写,宋武帝 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日仰卧于含 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一朵梅 花,不偏不倚正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花
半翻髻
盛唐发式
第19页,共26页。
例子体现: “抛家髻” 晚唐 《宫心计》太皇 太后霸气十足 皇者风范
第20页,共26页。
例子体现: 晚唐 《宫心计》 太后 相比(太皇太后)之下,霸气欠奉。
盘点中国历代妆容:唐代的发鬓展示
盘点中国历代妆容:唐代的发鬓展示本内容受果壳网青年资助项目万有青年养成计划支持。
欢迎大家前来观摩中国历代妆容的展示现场。
上期我们说了唐朝的妆容,这次来看看唐朝的发型。
说是说发型,但唐朝的姑娘们尤其钟爱发髻,在发髻上做的文章实在是很有创意。
与同时期的服饰、妆容一样,发髻也同样拥有异样的冲击力,所以,本期我们就单独把发髻拿出来,让大家来感受一下。
开始唐代之前,还是先啰嗦一下隋这个短命王朝。
记得写隋朝妆容的时候,提过隋炀帝这个美男子,对于审美还是有一定要求的。
所以他在位的时代,后宫女子的妆容式样还是相当丰富的。
当然妆容丰富,发型也不例外,来听听史书记载的一大波新名词吧:九真髻、凌虚髻、迎唐髻、翻荷髻、坐愁髻、朝云近香髻、归秦髻……是否这每一个发髻式样,光名字都让人浮想联翩呢?楼主:楼主能吐槽那个叫“迎唐髻”的么?这名字实在适合搞文字狱啊!合着当年设计师就占卜到李唐王朝要接任么?然后呢?对不起,没有然后….因为隋炀帝短命,所以发髻和妆容一样,名字被记录下来,其他的全都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这让楼主好生失落,这么多好名字却找不着主,太可惜了。
楼主:楼主翻看了微博知名博主Niki_镜子的微博,发现她能找到一些隋代文物图片,大家有兴趣可以参照着看一下,毕竟楼主没有找到。
沈从文先生在叙及此处曾写道:“凡小说杂著叙妆饰部分,常为有意附会,巧立名目,难于征信。
”楼主:恩,楼主看了先生的话,决定不纠结了。
所以,然后就是:“请大家自己浮想联翩吧。
”现在正式进入唐朝。
唐朝的发型名目也是多得可以,而且名字也都不赖:闹扫妆髻,堕马髻,愁来髻,抛家髻,双环望仙髻,云髻,螺髻,反绾髻,惊鹄髻,半翻髻……同隋朝一样的,楼主相信未被发掘出来的发式肯定还有更多。
楼主:恩,和隋朝例举的时候一样,别问楼主为什么都用省略号结尾,唐代发髻有这么多名目,特点有三个:阶层性:大致可分宫廷、贵族、平民、丫鬟,这个等级制度还是相当分明的。
阶段性:从盛唐的简约到唐末的奢靡,参见楼主写的从妆容看王朝盛衰。
浅析唐代仕女面妆与发式之美
浅析唐代仕女面妆与发式之美作者:崔小蒙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5年第08期【摘要】唐代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富足,女性对于美的追求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尤其是妆容和发型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本文以唐朝时代演变的社会状况为背景,浅析了早期、中期、盛期、晚期唐代女性面妆和发式的搭配演变类型及特征。
【关键词】唐代;仕女面妆;发式;女性美【中图分类号】Z221 【文献标志码】A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宗教信仰自由,妇女地位提升。
这一时期女性追求时髦,崇尚新奇,敢于标新立异。
发达都市的女子往往浓妆艳抹着意修饰,一旦出现新奇的妆饰方式大家立刻争相模仿,流行如潮。
唐代仕女的面饰妆容有花钿的精细、眉形的传神、发式的高耸、红唇的娇艳,可谓中华妆容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这些面饰妆容不但梦幻精致包罗万象形式活泼,而且随着时代嬗变而精彩纷呈,鲜明地反映着不同的时代审美精神和审美意趣。
一、初唐时期初唐仕女面妆与发式的搭配。
初唐的女性喜画一种十分夸张的红妆。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乐舞仕女屏风》、《胡服美人图》、《围棋仕女图》、《仕女图》等图中,女性面部几乎个个涂以大面积红妆,常晕染至眉眼处。
据说这种红妆与唐朝统治阶级的审美要求有关,红色也是中国历代最为喜爱的色彩之一,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初唐的眉型流行阔而粗的造型,眉角一般上扬散开嘴唇十分饱满红润。
唐代妇女很重视发型,因为发型不仅能增加仪容的美丽,也能合适地体现妇女的身份与地位,唐代以高髻为尚,尤其好梳“朝天髻”,发髻高耸似陡峭山峰。
而且发间的装饰品也很讲究,各种金玉簪钗、步摇、梳子等流光溢彩,到了晚唐五代时期,还在发髻上插各种花朵。
在唐代初期,女性的发式仍然沿袭隋代样式。
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所绘的宫女发式,就是隋代绘画中常见的样式:发髻梳成云朵形状,连额发也处理成云朵形状,是典型的云髻样式。
“初唐稍后,身份较高的贵族妇女已一变隋代的平云式单纯向上高耸,作成种种不同发展,如李寿墓壁画中所见。
中国服装史隋唐下
唐 胡 服 美 人 图
唐
舞 乐 屏 风
典型服饰及形象
女子典型发式
左1图为隋代妇女的发髻;左2、3图为初唐妇女的发髻。左4、5图为盛 唐妇女的发髻;左6图为中唐妇女的发髻。左7图为中晚唐妇女的发髻; 左8图为晚唐妇女的发髻;右图为五代妇女的发髻
望 仙 髻
堕马髻
着 霓 裳 羽 衣 、 高 髻 舞 女
织印染技术的高度发达和社会消费的精益求精
纺织印染与衣料
衣料上的纹饰与图案
联珠纹:在团纹的周边饰有一圈小圆, 如同联珠 对称格式的图案组织:中央为各种对称 动物纹样,围以珠联纹
联珠纹
胡王锦
狩猎纹蜡纈纱
隋唐时期绘画中的人物服饰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
纺织印染与衣料
纺织印染的空前发展
隋代:
• 用木板调出花纹,后将布夹入加以染色的技术,并能用多 套色镂空版印花
唐代:
• 丝织品以河南、河北居全国之首,其次为四川,然后是江 南地区
• 夹缬即用隋代的雕花木版夹染的方法,并在镂空板家筛网 印制织物---相对于隋朝可以印制非封闭的图案
• 蜡染工艺 • 官府丝织业机构,署下25个作坊,分工精细,表明唐代纺
双鬟望仙髻
三 角 髻 或 双 垂 髻来自双锤鬟望 仙 髻
乌 蛮 髻
帷帽
戴帷帽女俑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彩绘陶俑
唐 树下人物图 图中女子头上所戴的是幂离
浑脱帽
唐代女性服装和化妆充分体现出了唐帝国繁荣 富强的时代特点在美学领域的表现,也揭示出了 当时唐朝人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和对于外来文化 的学习和创新精神,正因为如此,唐代女性的服 饰才显得多姿多彩,呈现出盛唐气象,并形成了 中国服装和化妆史色彩最浓烈的一笔。
仕女画技法之——五官各式画法
仕女画技法之——五官各式画法仕女形象美最关键是五官造型,传统仕女画最传神的部位是眉与眼。
历代画家创造了许多眉式眼式,提出“红妆黛眉”、“修眉联娟”及“征神见貌,情发于目”等说法,画眉饰眼能使仕女形象更加美而传神,故唐明皇令画工作“十眉图”,即远山眉、八字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却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
并修眼饰罩,构成各种优美眼式,历代相承,成为仕女画眉眼造型程式。
传统仕女画极重视眉眼造型,因为它是体现气质与传神之关键。
传统仕女画对嘴鼻造型要求纯简,着重于装饰点缀。
(摘自江西美术出版社《中国仕女画技法》,黄辉著。
转自国画艺术)现分别组合概括说明如下:(一)眉式眼式图1 远山眉凤眼远山眉:形细长而舒扬,色略淡,具有清秀开朗之感。
据《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姣好眉式,如望远山。
”当时汉妇女多仿效之。
凤眼:形细长而波曲,含蓄蕴藉、具有隐媚柔情之神意。
凤眼点睛宜“以远取神”,使之含蓄隐露,取得秋波盈盈之效果。
传统仕女画多采用之。
图2 柳叶眉杏眼柳叶眉:形似柳叶,中间略粗,两头尖细,波曲上扬,眉色深重,古代多用青黛描绘。
这种眉式柔曲波动,很助眼神,能加强眼的灵动与秋波示意。
故六朝诗有“柳叶分眉翠”之说。
杏眼:其形如杏,两头尖,眼内角圆尖、外角上扬而尖细,眸珠黑白分明,圆大透亮。
此种眼式多是“星眼点漆”,力求清晰透彻。
古代仕女多用小杏眼,现代亦用大杏眼。
图3 月棱眉俏眼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亦名弯月眉,其形如上弦之月,弧状,眉头略浑,眉腰略粗、眉梢略尖细。
眉色多为青黛,眉头色淡,眉腰色重,眉梢色轻,转晕自然,具有蕴静明秀之感。
俏眼:其形椭圆而微曲,眼内角略尖椭,眸珠俏活灵转,眼外角细长迥动,其眼神盈盈、善送秋波,有娇媚风流之意,多为艳妇美女所用。
图4 分梢眉俊眼分梢眉:亦名秀剑眉,其形是分梢上翘,眉头细聚,眉腰转粗,眉梢分梢而上扬,锋锐清晰。
眉色多为深青黛或黑色,具有威武精明之意。
据《海录碎事》记载,此盛行于唐。
唐代妇女妆饰制度
两颊酒窝处画上各种花纹形状,有的如星,便叫 “ 黄星 靥” , 有的如杏核, 便叫 “ 杏靥” , 有的饰以花卉, 叫“ 花 靥” ,更有标新立异者在脸上画两道红色的月牙形妆 饰, 远看如伤痕, 时人称之为“ 斜红妆” 。而在《 簪花仕女 》 图 中我们所见贵妇额间的黄色圆点, 也就是通常我们 所说的额黄,不过这几位贵妇人所采用的是 “ 染画法” 来画额黄, 形式也比较简单。而更为复杂美丽也更易操 作的则是贴花子, 也就是花钿, 也叫 “ 花黄” 。它是以各 种薄片材料制成各色各形的花朵,如寿阳公主的梅花 妆, 就是贴在额间的一种美丽的梅花形花钿。这种薄薄 的花钿花色繁多,且操作容易,用时用呵胶贴于额上, 卸妆则以热水一敷即可取下。在许多唐仕女画中我们 都可看见各色花钿, 这种额妆华美精致, 对唐妆的风流 富丽平添光彩。 三、 首饰 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在 《 长恨歌》 里描写杨贵妃的 美态, 曾有 “ 云鬓花颜金步摇” 一句, 许多人都一直误以 为是指贵妃的头发、容貌和步态美丽,却不清楚 “ 金步 摇” 其实是一种首饰, 汉代已有, 在唐大为盛行。这种步 摇在汉朝时常做为树枝状, 长长垂下, 上悬片片金叶。 而唐代盛行的则是以金玉制成鸟雀形,在鸟雀口中垂 下珠串。所以一走路,头上垂下的珠串便随之晃动摇 颤, 非常婀娜多姿。而除了步摇, 梳子也是唐朝女子非 《 常喜爱的装饰, 我们在 《 捣练图》 、 纨扇仕女图》 等许多 仕女图中都可以见到这一点,有的是喜欢插两把大梳, 而有的则是头上插各式小梳, 如唐诗所说的 “ 满头行小 ” 梳, 当面施圆靥 。除步摇、 梳子之外, 唐朝妇女还特别 喜欢在头上簪戴大朵的鲜花, 在《 簪花仕女图》 中, 个个 身披轻纱的贵妇人, 桂眉峨髻, 都无一例外在峨髻上簪 着大大的花朵, 使人想起 “ 风带舒还卷, 簪花举复低” 这 样美好的诗句。其实不仅鲜花, 就连假花在当时也是风 靡一时,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金钿, 用金、 银、 铜等材料制 成花朵状饰物插戴于发中,而在唐诗中经常见到的翠 钿, 如“ 金缕翠钿浮动” 中所说的, 也是唐代非常受欢迎 的饰物,制法是在花钿的基础上加贴一层翠绿色的鸟 羽, 在一些壁画中也可以找到这种首饰的踪迹。 云髻,桂眉,额黄,花钿……每一个美丽的词语后 都有着一个古老的消逝的梦幻,和所有严肃的历史不 同的是, 这是闺阁间的游戏和秘密, 也是闺阁间流传的 智慧, 同时也是手工艺人们的智慧和艺术, 他们在千余 年前的轻笑走动和活色生香中,共同缔造了独特璀璨, 富丽娇娆的唐代妆饰文化, 成就了盛唐另一方面, 不朽的 美丽传奇。 参考文献: $ ! % 周汛& 高春明 ’ 中国古代服饰大观 $ ( % ’ 重庆: 重庆 出版社& !))#’ $ * % 王淑铭 ’ 中国传世名画 $ ( % ’ 济南:山东出版社, *++!’ $ , % 郎绍君 ’ 中国书画鉴赏辞典 $ ( % ’ 北京: 中国青年 出版社, *+++’ ・!"#・
05_仕女·簪花 7
苏少版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课件
七年级下
仕女图2
讨论 :《簪花仕女图》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请说说图中仕女的
穿着打扮。
• • 画中的仕女多穿低胸装,大袖的衣服,头戴硕大花朵,妆饰很别致 。尤其是“簪花”仕女发髻上插着硕大的花朵,展现盛唐时期的审美 ── 富丽、丰腴。
二、唐朝服装纹样 除政府官员按制度穿用规定花色的官服之 外,一般生活服装流行图案花式丰富多彩 。
概 括 为 几 大 类
、 联 宝 瑞 小散 穿 鸟 狩 几 珠 相 锦 朵点 枝 衔 猎 何 团 花 纹 花式 花 花 纹 纹 窠 纹 小 草 纹 簇 纹 花
由雪花的自然形态加工成多面放 射对称的装饰形态,寓"瑞雪兆丰 年"的吉祥含义
发饰欣赏 佩饰欣赏
手镯欣赏
耳饰欣赏 戒指欣赏
一、唐朝女装
盛世唐装中最夺目的要数女装,唐朝年轻女子不受保守传统的约 束,她们不仅可以穿袒露胸臂的宽领服装,甚至穿上胡服男装, 在街上策马扬鞭。
概括为三大类
-襦裙装 -整套男装 -胡服
襦裙装
女 着 男 装
胡服
唐朝服饰形成了独特的开放浪漫风格。袒胸、裸 臂、披纱、大袖、长裙是唐代妇女最典型着装形 象。
影 响 深 远
从《簪花仕女图》看中国古代的服、妆、饰
• •
簪花者——牡丹花——珍珠玉簪——金花子—— 身着朱色长裙——外披紫色的纱罩衫——上搭朱 膘色帔子。
唐朝服装的特点
高贵华丽 色彩浓艳
妆——唐代妇女面部化妆的顺序
• • • • • • • 敷铅粉 抹胭脂 施鹅黄 画黛眉 点口唇 描面靥 贴花钿
唐代妇女的化妆真可谓是一件“盛事”!
唐代妆容发式(周艺老师课件)
分解唐代妇女化妆顺序图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敷铅粉
抹胭脂
画黛眉
贴花钿
唐代妇女化妆顺序图
第五步 第六步
第七步
贴面靥
描斜红
涂唇脂
眉妆
隋唐眉妆是多种多样的,开辟了中国历史 上眉式造型最为丰富的时期, 打破了柳叶眉的审美局限,创造了很多形 状夸张的眉形,各种长眉、短眉、蛾眉、豆眉、 阔眉、短阔眉、一字眉等交替流行。
►
► 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
方,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
► 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可得到印证。
► 图中所画的女子,云鬓蓬松,上戴硕大的折
枝花朵,并簪上步摇钗,衣着轻薄的花纱外 衣,另佩轻纱彩绘的披帛,内衣半露,上有 大撮晕缬(xie)团花,袒胸露臂。
► 这种性感的装束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
比酒晕妆的红色稍浅一些 的面妆名为“桃花妆”。 其妆色浅而艳如桃花。 故名。
比桃花妆更淡雅的红 妆为“飞霞妆”。
唐宇文氏《妆台记》:“美人妆,面既傅 (敷)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 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 为飞霞妆。”
隋唐一度流行过“白 妆”,即只施粉,不 敷胭脂。
唐代妆容发式
主讲:周艺
以胖为美—雍容富态、健康自然
► 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隋唐美女的主导性
标准。 ► 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健康是当 时人们欣赏的一种妇女之美。
► 女性穿着相当暴露,大有西方现代“性感”
倾向。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 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对内宽 松,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 ► 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 景象。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
唐代和宋代仕女雕塑的形象对比
唐代和宋代仕女雕塑的形象对比刘梵瑜(西安航空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82)摘要:唐宋两个相邻的朝代,无论是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还是在穿衣打扮、日常生活方面都有极大的不同,表现不同的还有仕女陶俑。
从出土文物与历史记载来看,唐代陶俑数量远远大于宋代。
从仅有的宋代仕女陶俑上可以看出两者存在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从唐宋仕女雕塑的妆容、服饰及审美差异上分析两代陶俑的不同,并追根溯源,讲述其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唐宋仕女;仕女陶俑;仕女形象中国雕塑艺术在远古时代已存在,人们通过塑形、仿造人类与动物,形成早期粗糙的雕塑艺术。
随着以人殉葬文化的衰落,陶俑殉葬文化的兴起推动了雕塑艺术的发展。
最为著名的就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其造型艺术已经成熟,兵马俑造型生动,艺术手法崇尚写实,从秦俑的身形、五官、神态、服饰、造型等入手,将各个秦俑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栩栩如生[1]。
隋唐时期,陶俑发展到了黄金时期,在色彩上创造出三彩俑,人物形象也变得丰富,出现文官、骑射俑、仕女俑、胡俑等。
在着色上大胆、丰富,人物形象饱满、生动、尽显富态,与国家的昌盛相呼应。
安史之乱时期,国家损耗严重,雕塑艺术受到抑制,到宋朝时陶俑数量和质量普遍下降,但从仅存的陶俑来看,其色彩艳丽、神态自若、服饰端庄,亦有审美特征。
到明清,随着殉葬制度的衰落,陶俑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单从形象对比来看,唐朝以前人物较为刻板,人物整体神态、容貌变化不大。
宋朝后期人物逐渐偏向现代审美,女子尽显清秀、柔弱之态。
变化较明显的为唐宋时期,从雕塑的角度,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女性地位与生活状态。
一、唐宋仕女雕塑形象不同的原因(一)唐宋经济上的差异唐朝被称为“天朝上国”,当时的经济发展远超欧洲列国,经济贸易往来不断,特别是唐中期,经济发展迅速,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增强,人民生活富足,社会风气逐渐开放,使唐朝的民族风气都带有人性的光辉。
女性的地位也截然不同,女性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购买首饰、衣服等。
唐代仕女画的社会学解读
唐代仕女画的社会学解读作者:柴希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6期唐代是一个令全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朝代。
她的辉煌历程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策开明,汉胡融汀的基础之上。
唐文化达到古典文化的全盛佳境。
唐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美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同时在思想意识上引发了对物质生活的强烈兴趣。
贵族中间流行着崇尚物质享受的思想。
由此以张萱、周昉为代表的画家,迎合了上层贵族官缭的审美欲求,他们的仕女画多被称作“绮罗人物”,反映的多是贵族妇女的闲散生活。
盛唐“绮罗人物”的代表画家张萱。
张萱以画宫廷妇女为主,如《捣练图》《游行仕女图》《藏迷仕女图》等。
《捣练图》对宫廷妇女的捣练缝衣等活动并不是一般化的描绘劳动过程而是重在揭示劳动中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三妹虢国夫人等乘马游春的活动。
人物马匹装饰都非常华丽,贵夫人披锦戴花,皆作盛装,反映了贵族娇奢的风活风貌。
总体来看,张萱的作品笔法精细,赋色浓艳,很好地表现了盛唐时期贵族人物游乐中欢愉与显赫声势。
时至中唐,美学风格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周昉画面上已经没有张萱那种骄奢欢愉的气氛。
而是一种闲散冷落的意绪。
其代表作品《挥扇仕女图》描绘了十三个不同地位的嫔妃宫娥,从日常生活情节揭示他们寂寞空虚的精神状态。
她们或闲坐或簪花、刺绣,但都流露出郁闷不乐的神情,表达了他们被幽闭于深宫,内心充满忧郁苦闷。
周昉仕女传神,“为今之冠”《( 宣和画谱》。
由周昉到张萱的转变这是时代变化的使然,安史之乱使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元气大伤,“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 美学三书》154 页)。
这个时代美学风格的变异也体现了审美风尚。
这些仕女画中女性个个是面如满月,肌肤丰盈。
《宣和画谱》说:“世谓昉画妇女,多为丰厚态度者,亦是一弊。
”这是来源于唐代女子崇尚以肥为美的风气。
唐王朝有英勇尚武之风,加上整个社会比较开放,也颇受胡文化影响,喜欢女子的健康、英武甚至丰硕美,同时也来源于丰足甚至奢侈的物质生活。
唐代妇女的妆容简述
初唐单刀半翻髻锦缘半袖襦裙腰裙复原说明:这是一款较为典型的初唐仕女妆束,流行与七世纪中期到后期,尤其是太宗至高宗时期:头梳半翻高髻,身穿圆领口锦缘半袖与窄袖短衣,下身围间色条文长裙,或在裙上加围一件短腰裙,肩绕披帛,或把披帛一端掖入胸前。
发型:单刀半翻髻服饰:浅红锦边半袖、长袖短衣、鹅黄纱披帛、条文围裙、黑白条纹长裙、朱漆杖妆面:假靥、额黄道具:朱漆杖半翻髻流行与唐代前期,唐《髻鬟品》:“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妆台记》“唐武德中梳半翻髻”。
在初唐大量陶俑壁画中都有体现,新疆也曾出土过同样造型的假髻,直到盛唐还可以看到不少类似发型样式。
初唐联珠锦半臂绿襦红黄间色裙根据阿斯塔纳出土衣俑以及唐墓壁画陶俑复原服装:联珠经锦半臂窄袖衣间色裙鹅黄印花帔妆面:额黄斜红假靥复原说明:这套服饰的原型主要来自阿斯塔纳出土的唐代武周时期衣俑,并参考了唐代前期的各种形象。
上衣:唐代初期半袖大致有圆领对襟和直领对襟两种,高祖至高宗时期圆领口的半臂和上襦较常见。
武周时直领对襟半臂逐渐流行,并有两种穿著方式,一种是衣在裙外,胸前纽结的对襟半臂,较为普遍;另一种是衣在裙内的交领半臂。
已发现的几件唐代实物都是直领,正仓院保存的八世纪前期的对襟吴女背子也可以作为间接参考资料。
制作时在所掌握资料的情况下,最后暂时选择了有实物并且较容易制作的方案。
妆面:采用了阿斯塔纳衣俑的额黄、斜红、假靥搭配,在出土的一些七世纪末、八世纪初的彩绘俑、壁画中可以见到,富有西域风情。
裙:采用了衣俑的红黄间色裙,间色裙在初唐极其流行,并一直沿用到了武周-开元初。
盛唐披帛半袖襦裙贵妇圆领侍女夫人:白印花纱帔子绿衫子浅色半袖红花裙绿翘头履侍女:粉红印花圆领袍内穿半臂彩条纹裤红袜线鞋这是一组主要流行于开元中后期较为典型的主仆二人打扮,主妇襦裙披帛,侍女圆领男装。
开元以后,唐代仕女形象越发丰腴,衣裙宽松,披帛流行以极透明的轻纱制作,倒围与胸前或者一端掖入胸前,裙上时常印有大朵花样。
细数唐朝各个不同阶段的妆容,初唐娇俏,盛唐精致,晚唐的有点丑
细数唐朝各个不同阶段的妆容,初唐娇俏,盛唐精致,晚唐的有点丑要说哪个朝代的妆容最有气势,最具中国的古典魅力,那么可可第一个就要投票给唐朝。
唐朝无论是在国力上还是在政治上,几乎都到达了繁盛的巅峰,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繁盛的自信,才让女子的妆容变得如此的精巧。
Niki-镜子的汉服妆造:兰陵王/@Zen杬君唐朝几乎可以说是整个历史上女子妆容最多变的了,光是眉形就数不胜数,随着初唐,盛唐和中晚唐的转变,妆容也在做着不一样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很多壁画,绘图上看出来。
Niki-镜子的汉服妆造:赵盼儿/@澈大王那么今天,可可也要带着大家一起穿越到唐朝,分析一下每个历史阶段的女人都是怎样化妆的。
不过因为妆容过多,所以今天截取的这些也只是冰山一角,大家要是有想要补充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本期内容图片已获授权,感谢@Niki-镜子老师与好友@须菩提小朋友整理了唐建国初期至灭亡289年的女性化妆时尚变化图。
【初唐·贞观朝】模特:@木枭-▲此种妆容在贞观时期,常见于年轻的女孩子们,可可爱爱,娇俏活泼。
-------初唐时期的女子妆容必得先涂白粉,很多人都好奇古代人的粉底都是怎么做的?可可简单的给大家科普一下:在《齐民要术》中曾记载,在夏季把大米泡烂,泡臭以后,经过反复的淘洗和锤炼就成了米粉,但是这些米粉非常的粗糙,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的筛选,然后取最中间的一点点来用。
不过因为米粉非常容易掉妆,于是之后改用了胡粉,即铅。
但是铅里面是有毒性的,它虽然能够有着很好的粘合力,但是也容易让皮肤越来越差。
于是后人就把两者融合起来使用了。
贞观十三年(639年)·杨温墓壁画初期的唐朝就是以匀称而白皙的脸部为美,搭配上细细长长的眉毛,有的时候两边还会有别的装饰,像是斜红。
在贞观之后,妆容就开始走上了越来越浓艳的风格。
模特:@木枭-【武周时代】武则天时期,女子的妆容再一次“浓”上了一个层次,眉毛的造型尤其明显。
这个时期的眉形已经非常多了,并且每一个都各有味道,创意感十足。
云想衣裳花想容——从《簪花仕女图》看中晚唐时期的仕女妆饰
作者: 付晓轩[1]
作者机构: [1]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出版物刊名: 现代交际
页码: 101-10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簪花仕女图》;仕女画;面妆;发式
摘要:�簪花仕女图》描写的是唐代贵族妇女日常生活的情境,画中的贵族妇女“丰肥浓丽、热烈放姿”,恰到好处地传达出女子柔和、恬静的美感。
从仕女妆容角度着手,深入分析这幅画中唐代仕女的发式及妆容,妆容从面妆、眉妆、眼妆及唇妆、面饰四个方面来解读,以此感受中晚唐时期妆饰风格和审美风格的变迁,并探寻背后的社会文化成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面料
绫锦 斜纹为基本织纹 缂丝 绫(素) 缭绫
唐朝官员在宴会服
作业
找三款以唐代服装元素设计的现代服装, 解释其中的元素
以胖为美—雍容富态、健康自然
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隋唐美女的主 导性标准。 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健康 是当时人们欣赏的一种妇女之美。
女性穿着相当暴露,大有西方现代“性 感”倾向。
质料贵,色彩艳,式样多,装饰精美 腰节线
掩乳高腰线 乳下高腰线 自然腰
上身无内衣,披纱罗
唐后期
长: 拖地 丰: 多幅为佳 6幅 面料:丝织品/鸟羽 颜色
石榴红 深红、杏黄、绛紫、月 青、草绿 间色裙
4)半臂与披帛
半臂
最先宫女用→民间←家规严、不用/中唐后渐少 短袖 长至腰节以上 对襟 胸前系带 少 数套穿
12丶血晕妆:“血晕妆”是唐代长庆年间 京师妇女中流行的一种面妆。以丹紫涂染 于眼眶上下,故名“血晕妆”
13丶北苑妆:“北苑妆”是缕金于面。略 施浅朱,以北苑茶花饼粘贴于鬓上。这种 茶花饼又名“茶油花子”以金箔材料制成, 表面缕画各种图纹。流行于中唐至五代期 间,多施于宫娥嫔妃。
面妆
早在战国时期,女性们就开始“着粉施朱”。 在古代多以白粉来做妆粉, 妆粉的原料为:米粉、铅粉、石膏粉或滑石粉。
2)胡帽演变
幂褵 →帷帽→胡帽 浑脱帽
初 游牧之家,小牛 上开一孔,去骨肉 以皮充皮→皮馄饨 唐人 较厚锦缎或乌羊毛制成 帽顶尖
3)流行
《唐书.五行志》: 天宝初 贵族及士 民好为胡服胡帽 妇人则簪步摇钗, 领袖窄小 裙腰→自然腰节位 置 披帛→窄如飘带 秀润妖媚之气→盛 唐雍荣丰腴之风 缠足
9丶檀晕妆:不属于红妆。在古代,将胭脂与铅粉调 匀涂抹于整个面部,但这种妆粉不叫红粉,也不叫红 铅,而称之为檀粉,因为经过调和已经变成了檀红— 即粉红。以檀粉敷面,在当时称为“檀晕妆”。从视 觉效果来看,檀晕妆与红妆有明显差异,前者在敷面 前已经将,脂,粉调和成一种颜色,所以色彩统一,整 个脸颊的着色程度比较均匀,给人以端庄,文静之感; 后者色彩较富于变化,给人以活泼俏丽之感。前者多 施与中年妇女,后者多施与青年妇女。
图中所画的女子,云鬓蓬松,上戴硕大的折 枝花朵,并簪上步摇钗,衣着轻薄的花纱外 衣,另佩轻纱彩绘的披帛,内衣半露,上有 大撮晕缬(xie)团花,袒胸露臂。 这种性感的装束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
发式
分初唐、盛唐、晚唐发式。
发式
初唐时期发式挺拔、俊朗、简洁,后发展为
以珠翠满头,蓬松高大,且多朝一侧歪斜。
唐代妆容发式
主讲:张帆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 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 了袒胸露臂的形象。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 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 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 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 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 ,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 的甚至在腋上,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唐、五代面妆
唐代女子十分讲究脸部的妆饰,千资百态, 丰富多彩,面妆是中国历朝最丰富多彩的时期。
妆容有:白妆、红妆。 分:面妆、眉妆、唇妆、面饰。
唐五代面妆,以浓艳的红妆为主流,许多贵 妇甚至将整个面颊,包括上眼睑乃至半个耳 朵都敷以胭脂。
从隋唐时期开始,妆面比较繁复,形式 多种多样,除了面白,腮红,唇朱之外; 还有花钿(dian)、面靥(ye)、斜红等修 饰。
1)短襦
领型
圆、方、斜、直、鸡心领
袒领:盛唐:不穿内衣 高千《赠美人》 “粉胸半掩疑暗玉” 袖
宽窄时尚 盛唐后:日趋加宽 文宗诏曰:严禁大 于一尺三寸。但“人多怨之”
2)衫
丝帛单衣,质地轻软
大袖纱罗 半透明→代替襦袄 红、浅红、淡赭、浅绿 金银彩绣
3)裙
披帛
由狭而长的帔子演化而来 飘带式 士庶女子 在家用 出嫁时用帔子
隋代女服 隋代时期 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 以上身着襦还、袄、衫 ,下身束裙子。短襦长 裙是最为基本形式。它 的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 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 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 ,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 感觉。本图为隋朝时期 的短襦、长裙及翻领窄 袖女服穿戴展示图。
《中华古今注》“至天宝年间,士人之妻, 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
张萱(女)“虢国夫人游春图” 周昉 “纨扇仕女图”
3.胡服
对北方民族的贬称-胡人 胡服:包含印度、波斯许多成份在内
饰品:最具异邦色彩 霓裳羽衣舞曲
胡舞胡乐
1)典型配伍
浑脱帽,窄袖紧身 翻领长袍,足登高 聈靴,蝶躞带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 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对内宽松, 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 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 景象。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
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 方,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 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可得到印证。
Step4:绕完后,基准那股再盘于双马尾的基底部。 Step5:按以上同样的方法,盘绕另一边发束
粉面桃花妆 How to do Step1:首先是打底,并用粉底盖住嘴唇。 Step2:画出细细弯弯的眉形,唐朝称“却月”;在掌中调匀胭脂,施以 两颊及眼部周围
Step3:“桃花妆”必然少不了在眉心画上桃花瓣,需要注意的是颜色渐变, 掌控上淡下深的原则。 Step4:最后就是画出樱桃红唇,描出的轮廓要比原嘴唇小一圈。
隋唐妇女服饰
初唐女服
隋唐妇女服饰 襦裙是唐 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 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 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 ,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 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 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半 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 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 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 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 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 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 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本图为 隋唐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图。
5)发式与面靥
发式:多变,有三十多样,如:半翻, 盘恒,惊鹄,抛家,椎,螺髻等 头饰:华美 金钗玉饰 鲜花 绢花
面妆:多样
面敷粉,胭脂 鸦黄:太阳穴处,黄色月牙形贴片 眉式:玄宗 十眉图,拔眉-黛青色 鸳鸯、小山、云峰、垂珠 花钿:眉宇之间 金银,羽翠 五彩花子 寿阳妆→梅花妆 南宗武帝寿阳公主额误落梅花 妆靥:面颊两侧,用朱砂,点出圆、月、钱、小鸟等 元和以后,追求异样,表现女子纤弱,用乌膏注唇,妆似悲啼, 八字眉配以堕马髻与身步
——
石刻中的武士
壁画中的古人
五. 纹样
色彩浓艳丰腴 布置妥贴,团巢纹样 外来因素
联珠纹 骑士纹 醉佛林
波斯萨珊王朝 有波斯风格
适合纹样
战争的影响:战争在初唐、盛唐受到歌颂, 表现力量的好 小几何纹:龟甲(六角形)柿蒂、竹根、 水波 陵阳公纹(窦丝伦):游鳞、翔凤、对鹿 对称形式
•幞头、圆领袍、乌皮靴
常服
•其他服装
女子冠服与妆饰
装束:襦裙 、男装、胡服 1.襦裙 配伍
上著:短襦或衫
佩披帛,加半臂
下著:长裙足 足:凤头丝履/精编草履 头:花髻+幂褵
唐代大袖衫——盛
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 ,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 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 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 四尺以上。本图为中晚唐宽袖 对襟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 图。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 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 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 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 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此图为大袖对襟纱罗衫、长裙 。
6)履
唐时开始崇尚小脚→五代始缠足 天足 园头履 凤头高翘式 织或绣花 男女差异小
2.男装(仿男装) 潇洒英俊之中
秀美俏丽见于
《新唐书.五行志》“高宗尝内宴,太 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 《旧唐书.與服志》“咸有著丈夫衣服、 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高潮
裙宽丽的紧隋 、阔修甚身代 披一长至长及中 帛些的系裙初唐 穿,感在,唐女 戴其觉腋裙时服 展它。下腰期襦 示无中,高,裙 图太唐并系妇是 。大时以,女唐 变期丝一的代 化的带般短妇 。襦系都襦女 本裙扎在都的 图的,腰用主 为比给部小要 中初人以袖服 唐唐一上,式 的的种,下。 襦较俏有着在
中 唐 女 服
10丶泪妆:“泪妆”是唐宋时期宫廷中妇 女的一种化妆方法。用白色的化妆粉,点 抹在眼角或两颊,做出哭啼的模样。五代 学者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说: “宫中嫔妃施素粉于两颊,相号为“泪 妆”。识者以为不祥,后有禄山之乱。”
11丶时世妆:“时世妆”是唐代天宝年间妇女中流行 的一种化妆方法,是唐代妆饰风格的一大特点。李唐 王朝的统治者本是由北方游牧部落中的关陇军事集团 起家的。入住中原后,他们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西 北的“胡风”。在服装方面,无论男女皆尚胡服。在 化妆领域,也出现了很多颇具异域风情的“胡风”妆 饰。在胡妆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流行于唐代天宝 年间的“时世妆”了。唐代的白居易曾为此专门赋诗 一首:“时世妆,时世妆,出处城中传四方。时世流 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 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