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的发展

合集下载

结合作家作品-以文学史角度论述西方文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流变精选全文

结合作家作品-以文学史角度论述西方文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流变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结合作家作品,以文学史角度论述西方文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流变一、现实主义源流“现实主义”(realism)是从哲学借来的批评术语,指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一个派别“实在论”,又译“唯实论”。

实在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最初为唯心主义服务,后来,又用来指相对于唯心论的唯物论。

但这个术语很不确切。

因此,现实主义作为哲学用语,也是含糊不清的,既为唯心主义服务,也为唯物主义服务,常常遭到歪曲。

xx世纪xx年代,“现实主义”一词在欧洲文艺界盛行,并形成一个以它命名的文艺流派。

最初使用它的是法国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

他们用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

库尔贝(18xx——18xx)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

18xx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在美术展览上,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浪漫主义狮子”)和古典派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成为众目所瞩的台柱。

库尔贝送去的两张画:《画室》与《奥尔南的葬礼》遭到官方主办者的贬抑而落选。

为此,库尔贝在官方展览会旁边搭了一个木棚,举行了一次对抗性的个人画展,门口挂的牌子上写道:“现实主义,库尔贝,他的十件作品的展览”,第一次打出了“现实主义”的旗号。

库尔贝在画展目录上发表宣言:“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我那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它的面貌;一句话,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的”。

库尔贝在自己的作品和宣言中确立了以生活的真实为创作的最高原则,他的作画特征是大胆地,赤裸裸地描绘自己时代的生活,肯定平民的重要性和巨大意义,以此反对虚伪的官方艺术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模仿者。

为此库尔贝受到了批评界的攻击。

“现实主义”在当时的意思是指为“追求真实”而不惜描写丑陋鄙俗,甚至流于难堪不雅、使人厌恶。

自库尔贝打出“现实主义”的旗帜后,一批与上流社会对立的新派文艺家便自称“现实主义者”。

18xx年,批评家杜朗蒂(18xx——18xx)创办了名为《现实主义》的杂志,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宣言,主张作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现实”。

现实主义在各国的发展

现实主义在各国的发展

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六、美国文学1、独立战争前后的文学:1750-1810美国民族文学形成于独立战争时期。

这场斗争产生了大量的革命诗歌和“传单文学”,并且造就了美国头一批重要的散文家和诗人。

政治上的独立促进文化上的独立。

战争结束后,美国作家的作品陆续增多,逐步摆脱英国文学的垄断局面。

年轻的民主共和国使人们满怀信心,导致19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作家们吸取欧洲浪漫派文学的精神,对美国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进行描绘,美利坚民族的内容逐渐丰富和充实起来。

民族文学的诞生:独立战争是美国文学诞生的背景。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务实主义的代表、成功故事的原型。

“他的国家的典型和天才”。

1730年主办《宾西法尼亚报》,美国新闻和广告事业的真正先驱,更是美国政治和文化的奠基人,他的报纸宣扬民主主义观点。

1731年在费城设立图书馆。

1733年开始刊行《穷理查历表》,教育和启迪民众。

1743年又组织美洲哲学会。

后组织自卫民兵。

他不断宣扬民族主权原则,号召北美13个殖民地联合起来,建立共和政体,进行普选、呼吁废奴。

1776年出使法国。

他的世俗格言影响广泛。

在他的书信体散文里,反讽升华为奇想,对于生活喜剧式的钟爱成为深邃智慧的源泉。

富兰克林是美国第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

布朗(Charles Brockden Brown,1771-1810)小说之父。

布朗的《韦兰德》则是第一部美国小说,1798年出版,“人的心理小说”,复杂的变态心理,为霍桑和坡指明了方向。

缺点在于充满闹剧式的情节和哥特式氛围。

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19世纪美国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婆罗门派代表。

婆罗门是指这一时期新英格兰地区一批有高度文化教养的作家,或称“绅士派诗人”。

出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歌颂爱国主义精神,反对蓄奴制,同情印第安人。

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是指在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一种主张通过对外部环境和人物的客观描述,反映现实的文学流派。

它在美国文学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今天我们将从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进行论述。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密不可分。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美国社会开始发生了大量的变化,社会阶层和价值观的巨大分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也都发生了变化。

这样的变化生产了许多焦虑和不安,这种情绪也传递到了文学中。

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学无法反映当代现实的真实状态,他们希望寻找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来揭示时代的真实面貌。

另外,由于前半段的浪漫主义文学过分强调情感和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一种追求真实、客观、现实的文学流派势在必行。

对于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原始动力,可以追溯到1850年代,那时是美国南北战争前的时期,艾米莉·狄金森和沃尔特·惠特曼的诗歌掀起了一股浪漫主义文学热潮,但是这种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情感和想象,不适合用来反映社会现实。

因此,许多作家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随后进入了1880年代,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崛起。

美国无论是工业革命还是科技革命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R·H·戴维斯,马克·吐温等先锋作家开始创作现实主义文学。

他们摒弃了以往文学中浪漫主义的情感体现,而采取对作品中人物和环境进行描写和揭示的方式。

他们不再刻画英雄,而是刻画普通人,并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详细的描述和研究。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与兴盛和衰落的阶段相互交替。

在19世纪80年代的末期,现实主义文学达到了高峰。

在这个时期,作为代表的小说家有马克·吐温,斯蒂芬·克莱恩以及威廉·迪安·霍维尔等等。

他们深入描述了美国社会中各个阶层以及一代人的生活情况和价值观,充分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特点。

2013.CJC第一章革命现实主义的前发展时期(1919-1949)

2013.CJC第一章革命现实主义的前发展时期(1919-1949)

级观念”“冷漠”等现象进行了披露,并表达了 自己的不满;更主要的是在《政治家·艺术家》中, 王实味对在延安已经确立的政治家和艺术家的既 存关系提出了挑战。
• 当“暴露文学”出现的时候,革命政权也正在酝 酿着通过政权的力量对文学话语进行整合,以实现 和保持原已存在的意识形态的纯洁性。“延安文艺 座谈会”和随后的“王实味事件”终于将这样整合 企图付诸了实施。
任务结合起来。”(转引自孟繁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当代文学关键词》,第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据说,在这个口号正式提出前,1932年5月
20日,伏隆斯基与斯大林谈论文学问题。他提出:
苏联艺术理论的基础应该是共产主义现实主义。

斯大林思考后说:“共产主义现实主义也许
还为时尚早,如果你同意的话,那么社会主义现
无穷的社会现象中本质的东西,而从它必然地进行着的那
个方向的观点来描写着它”。( 臧原惟人:《普罗列塔
利亚写实主义的路》,见《新写实主义论文集》,上海现
代书局1930年版。)

⑶、30年代,苏联理论家伏隆斯基: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

“革命的现实主义”在30年代最初原名为“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它是苏联理论家伏隆斯基在批判岗位派的
看见社会主义一词就想到它的政治的经济的含意,而我们
现在是新民主主义阶段,所以,一般我们都用‘革命的现
实主义’一词区别于旧现实主义——即批判现实主义”。
(茅盾:《略谈革命的现实主义》,《文艺报》第1卷第4
期)
• 这里已明确说明了革现实主义的内涵,它
不同于旧现实主义,且已具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的特征。
• ⑵、“革命文学”倡导时期:“新写实主

现实主义最新PPT课件

现实主义最新PPT课件

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策略
个性化特征
通过外貌、语言、行为等方式,刻画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典型性代表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主角,体现某一类人的共同特征和命 运。
形象对比
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形象对比,突出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增强作 品的表现力。
运用修辞手法提升表达效果
比喻拟人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 受力。
素材整理
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分类、 筛选、整合,形成有条理 的素材库。
提炼主题,构建情节框架
确定主题
从生活中发现具有普遍意 义或独特价值的问题或现 象,作为作品的主题。
构建情节
根据主题需要,设计合理 的故事情节和发展脉络, 使作品内容紧凑、有序。
设定背景
结合生活实际,为作品设 定符合主题要求的时代背 景、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
引导社会舆论
现实主义作品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引发广泛的 社会讨论和共鸣。
对人性本质和道德观念探讨
1 2 3
揭示人性多面性
现实主义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揭示人性的复 杂性和多面性,使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他 人。
引发道德思考
现实主义作品常常涉及道德问题,引发人们对道 德观念的思考和讨论,有助于提升社会的道德水 平。
氛围营造
现实主义作家善于运用各种文学手法来营造特定的氛围,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地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情节安排与结构布局策略
情节安排
现实主义文学的情节安排往往紧凑而富有张力,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来展现人物 性格和命运变化。
结构布局
现实主义作家在结构布局上注重整体性和连贯性,力求使作品的各个部分相互呼 应、有机统一。

西方现实主义发展历程

西方现实主义发展历程

西方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和艺术运动,强调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反对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想象。

下面是西方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
1. 起源:现实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当时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开始反对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想象,转而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

最早的现实主义作家包括巴尔扎克、福楼拜和莫泊桑等。

2. 早期发展: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现实主义在法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和戏剧,如《人间喜剧》、《羊脂球》和《悲惨世界》等。

此外,现实主义画家也开始创作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如库尔贝和米勒等。

3. 英国现实主义:19世纪80年代,现实主义开始在英国流行,出现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和戏剧,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双城记》等。

此外,现实主义画家也开始创作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如惠斯勒和波特等。

4. 德国现实主义:19世纪末,现实主义开始在德国流行,出现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和戏剧,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

此外,现实主义画家也开始创作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如门采尔和施特劳斯等。

5. 20世纪现实主义:20世纪初,现实主义开始逐渐式微,但仍然存在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和艺术家,如海明威、福克纳和毕加索等。

总的来说,西方现实主义在其起源国法国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发展,同时也在英国、德国等国家得到了一定的影响。

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文学和艺术领域中对现实主义理念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古代诗歌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发展脉络

古代诗歌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发展脉络

古代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下面分别来梳理一下它们的脉络:一、现实主义萌芽阶段:在《诗经》和《楚辞》中,现实主义开始萌芽。

其中,《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周朝早期的社会生活,包括农耕、战争、爱情等方面,表现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而《楚辞》则通过屈原的笔触,反映了楚国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发展阶段:汉乐府和唐诗中的现实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汉乐府民歌直接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各种现象,如《孔雀东南飞》等作品,表现了人民的喜怒哀乐。

唐诗则通过各种题材,如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描绘了唐朝的壮丽景象和人民的生活。

巅峰阶段:明清小说和戏曲中的现实主义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小说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描绘,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矛盾。

二、浪漫主义萌芽阶段:在《诗经》和《楚辞》中,浪漫主义也开始萌芽。

例如,《诗经》中的爱情诗篇表现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而《楚辞》则通过瑰丽的想象和浓郁的抒情,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发展阶段:汉赋和唐诗中的浪漫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汉赋以华丽的文采和丰富的想象著称,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等作品,表现了汉代文人的豪情壮志。

唐诗中的李白则以独特的个性和豪放的气质,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新局面,他的作品如《将进酒》、《庐山谣》等,表现了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豪放不羁的精神风貌。

巅峰阶段:明清小说和戏曲中的浪漫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这一时期,小说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如《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了对人性的独特理解和人生的多样面貌。

总的来说,古代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各自的发展轨迹。

现实主义着重于描绘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而浪漫主义则更注重表现个性和情感,两种风格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多样性。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论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提起现实主义,许多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就会不屑一顾,认为现实主义是一个过时的字眼儿,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才是值得讨论和研究的。

殊不知,即便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也是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统一的,前两者对后者既有否定也有继承,既有扬也有弃,研究后者对研究前者会大有裨益。

一、现实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英国文学史上,乔叟当为现实主义的先驱。

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其现实主义的特点已相当突出。

在这部书中,乔叟一反过去骑士传奇、宗教传说或民间传说等浪漫的表现手法,将作品的重点从描述离奇的冒险、浪漫的爱情以及对来世的追求转到描述世俗世界的各个阶层的世俗生活上来,将现实主义引入文学创作中。

其故事虽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骑士文学,但都反映了当时英国历史的趋势,揭露了封建阶级尤其是教会的腐败,体现了作者的反封建倾向和人文主义思想。

通过刻画一群代表社会各阶层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讲述发生于世俗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故事,《坎特伯雷故事集》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真实的中世纪生活画卷,从而成为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典范作品,为现实主义开了先河。

乔叟笔下的巴斯妇、女尼等人物也成了现实主义长河中闪光的浪花。

文艺复兴运动最杰出的人物——莎士比亚继承和发扬了乔叟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将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现实主义从诗歌引入戏剧。

虽然莎翁的戏剧不乏浪漫主义的笔触,但在本质上是现实主义的。

莎翁本人对现实主义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虽然他本人或许对“现实主义”一词还一无所知):他认为戏剧的目的是“如镜子般反映自然”,如实地表现自然和社会本身的美和丑,如实地赞扬人世间的美好,如实50地批判和讽刺世上的丑恶,如实地反映时代的形态和趋势。

这种说法其实与恩格斯为“现实主义”下的如下定义相一致的:“现实主义除了描写真实的细节以外,还应真实地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莎士比亚以戏剧为武器,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英国封建阶级的腐败和罪恶,富有预见性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初期金钱万能和利己主义的现象,深刻而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幅没落封建阶级和处于资本积累阶段的资产阶级的生活画卷。

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现状

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现状

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现状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指以真实生活为题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追求真实性和现实感的电影作品。

近年来,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新现实主义电影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电影界,它是对传统主义和商业化电影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作为一种反对虚假、追求真实的电影形式,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立的创作精神吸引了大量观众和评论家的关注。

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得益于多个方面的努力和推动。

首先,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新现实主义电影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随着观众对真实、有深度的电影作品的需求增加,新现实主义电影得到了更多的市场认可。

中国电影制作技术的进步也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现代电影技术的运用使得电影制作更加便捷和高效,同时也提升了电影的观赏效果。

这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性。

中国政府对于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支持也是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鼓励和支持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和发展。

例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制作和推广,加强对电影院线的管理和监督等。

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压力使得一些新现实主义电影难以获得资金和发行机会。

商业电影的追求利润导向,使得一些电影制片人更倾向于制作商业片而非新现实主义电影。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由于新现实主义电影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往往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和议题,这使得一些电影在审查和发行环节遇到了困难。

一些电影制作人为了通过审查而对作品进行自我审查,从而牺牲了一定的艺术性和真实性。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还面临着观众口味的挑战。

与商业片相比,新现实主义电影往往更加深入和思考,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思考能力。

然而,一些观众更倾向于轻松、娱乐化的电影作品,这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面临一定的压力。

国际政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发展与嬗变分析

国际政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发展与嬗变分析

国际政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发展与嬗变分析陈夏茹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不同学派的影响,其中对国际政治影响最大的是自由主义、构建主义和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起源于霍布斯、马基雅弗利等人的思想,主要阐述的人性本恶、无政府体系和权利利益分析等观点,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国际政治上应用,让现实主义逐渐成为国际政治发展的主流。

本文从现实主义起源、现实主义的发展嬗变过程,到现实主义原理在国际政治上的应用,三个方面介绍现实主义在国际政治上的发展和嬗变过程。

现实主义在国际政治上的发展和应用,即受到西方国家历史影响又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现实主义本身具有哲学的性质,更具有独特的思想,能更好的适应国际政治发展规律。

现实主义从古希腊时期修昔底德,到中世纪的马基雅维利,再到近代的霍布斯,都对国际政治中权力、利益、战争、和平、冲突等现实问题进行独特的阐述。

现实主义的发展受到古代先贤的思想和近代的政治格局的演变,分析国际政治发展规律,进一步证实现实主义在国际政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现实主义的起源1.1修昔底德阐述的权利政治理论古希腊的修昔底德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被现代人称为”国际政治学科之父”。

修昔底德的主要思想代表作品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这本书中主要描述了古希腊两个强国之间的冲突和战争,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是权利的斗争。

在分析战争起源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雅典势力的快速增长,引起斯巴达人的恐惧,斯巴达国家害怕损失已有国际地位和利益,因此导致冲突的加剧,不可调节的矛盾,引发了两个国家的战争。

在两个国家关系变化主要有两个深层次原因:一是人性中的恐惧,一个国家实力的快速增长使另一个国家产生恐惧;二是国家都是在国际中追求权利,新生的国家更加渴望权利的获得,老成的国家想要保持权利不受损害。

最后因为冲突的加剧导致战争,根本原因是因为权利之间的斗争。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最后,雅典取得西方世界的霸主地位,在与弱小国家米洛斯人的辩论中,提出“胜利即正义,强权即公理”的政治理念。

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发展

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发展

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发展
十九世纪是英国文学现实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文学流派始
于1830年代,继承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并注重社会现实与人性复杂性
的描绘。

在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得到了广泛发展。

19世纪30年代中期,查尔斯·狄更斯以描写社会真实生活著称,以“大卫·科波菲尔”和“雾都孤儿”为代表作品,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苦难的命运,反映
了当时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现实。

伊丽莎白·盖斯凭借写实作品“北与南”和“玛丽·巴顿的故事”,表现商业利益与劳动阶级的斗争,展现当时的社会阶层问题。

与狄更斯和盖茨不同,托马斯·哈代的浪漫主义气息更浓,但也
表现了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

他的“远离繁嚣的人们”和“真爱至上”等小说,揭示了更深入的人性内涵和灰色地带。

除小说外,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还体现在诗歌和戏剧中。

罗伯
特·布朗宁、鲁道夫·基泰和托马斯·哈代等现实主义诗人用直观的
形象、真实的感受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描绘社会现实和人性景观。


乔治·伯纳德·肖、奥斯卡·王尔德和本杰明·肖的戏剧以现实主义
的精神为蓝本,展现人性世俗与矛盾冲突的反思。

总之,在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提高了小说、诗歌和戏剧
的文学地位,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重要趋势。

他们展现了暴力和精神
生活的较量,为人性赋予更加复杂的视野,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让他
们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I. 介绍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文学发展史上两个重要的流派,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文学追求和审美观念。

西方现实主义美术的发展演变

西方现实主义美术的发展演变

西方现实主义美术的发展演变
西方现实主义美术的发展演变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法国启
蒙运动。

在这一时期,艺术家开始追求现实和真实的表现形式,反对前期浪漫主义和装饰艺术的虚幻和夸张。

西方现实主义美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法国19世纪早期:法国的现实主义美术运动始于19世纪早期,主要代表是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的作品着重描绘历史和政治题材,以及描写当时社会生活的场景。

2. 现实主义的绘画和社会批判:19世纪中叶,法国的现实主
义艺术家,如卢梭和库尔贝,开始通过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来批评社会不公正的现象。

他们的作品强调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力图揭示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剥削。

3. 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19世纪后半叶,自然主义和写实主
义成为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分支。

自然主义强调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的真实和细致的描绘,尤其是对人体和自然景观的表现。

写实主义则重点描绘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和工人运动。

4.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0世纪初至中期,苏联和其他社会主
义国家的艺术家们开始通过现实主义艺术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他们的作品强调劳动和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

5. 后现实主义: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艺术逐渐与其他艺
术流派融合,包括抽象表现主义和概念艺术。

这些艺术家试图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来表达现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体而言,西方现实主义美术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不断从传统题材转向对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的关注的过程,同时也受到科技、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在欧洲,现实主义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但并不是对浪漫主义的彻底否定。

它最初是打着浪漫主义的旗号登上文坛的,许多现实主义作家都是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才在欧洲盛行,现实主义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流派。

司汤达、巴尔扎克等才被人们追认为现实主义的典范作家。

在欧美范围内,现实主义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国;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后期,其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30、40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

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1823至1825年,司汤达陆续发表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文中提出了文学反映现实,为现代人服务的创作原则,它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1830年,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实践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它的发表,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使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它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普罗斯佩尔·梅里美(1907—1870)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诗歌、戏剧和历史小说,但主要以中短篇小说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喜欢写异国题材,塑造纯朴真诚而又骠悍粗犷的人物,表现反现代道德文明的主题。

他的小说在冷峻的叙述中蕴含着激情。

比较著名的作品有《高龙巴》(1840)和《嘉尔曼》(1845)。

其中,代表作《嘉尔曼》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嘉尔曼。

她真诚坦率又放荡不羁,蔑视任何法律和道德的规范,表现出对个性自由的绝对追求。

小说以女主人公的“绝对自由”否定了资本主义文明,但“绝对自由”也毁灭了嘉尔曼自己。

从50年代起,法国现实主义强调科学精神,表现出客观冷峻的风格,早期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精神有所削弱。

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发展脉络

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发展脉络

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发展脉络
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诗经》和《楚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诗经》和《楚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楚辞》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其中《离骚》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到了汉代,乐府诗歌开始流行,其诗歌现实主义风格明显,如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唐代时期,古体诗和近体诗开始出现。

古体诗一般采用古风和乐府的形式,如《长恨歌》和《琵琶行》,而近体诗则主要指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等。

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兵车行》等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

宋代时期,古文运动开始兴起,苏轼、黄庭坚等人是代表人物。

他们的诗歌主张写实,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明清时期,戏曲开始流行,出现了大量的戏曲唱词,这些唱词也是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作品。

总的来说,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发展脉络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主义发展规律的例子和故事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主义发展规律的例子和故事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主义发展规律的例子和故事评估当代现实主义分析的成果最好的方法是,考察这个流派中的一些最佳作品。

即使是最好的研究纲领,也可能做出拙劣的学问,而惟有极富洞见的作品,既能显示其理论方法的局限,又可展现其理论方法的有效性。

在这一节中,我将论述三本经典著作。

它们至少在学术关怀上和理论假定上都是现实主义的: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1979)中建构了均势理论;格林恩·斯奈达和保尔·戴辛在《国家间冲突》(1977)中,试图将正式的谈判博弈理论模型应用到16场大国危机个案研究中去,这些危机发生在从法绍达事件至1973年赎罪日“警戒危机”的75年间;以及罗伯特·吉尔平最近的上乘之作《战争与世界政治的变迁》(1981)。

所选的这些著作,向我们展示了结构现实主义在理论创设中的系统努力,一种努力是研究具体个案谈判,一种努力是了解国际政治变迁大格局。

我本来也可以选取最近的另外一些著作,如1980年或1981年出版的研究国际冲突和危机的三本书(Brecher 1980; Bueno de Mesquita 1981; Lebow 1981),或纳兹利·朱克里和罗伯特·C. 诺思的名著(Nazli Choucri and Robert C. North, 1975),或亚历山大·乔治以及理查德·斯莫克(Alexander George and Richard Smoke, 1974)的名作。

华尔兹直言不讳地将均势理论视为其结构现实主义综合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果国际政治中有什么了不起的理论的话,那就是均势理论”(1979:117)。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世界政治中均势生成的周期性,并试图对它进行理论研究。

华尔兹解决的难题是,如何“克服”均势理论中所存在的“这种混乱”:用库恩的话,也就是,如何“用新的方法做出预测”。

现实主义的发展

现实主义的发展

国际关系流派概论姓名:周彬学号:1011424049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几位主要代表人思想国际关系理论兴起于西方,兴盛于西方,在国际关系发展的历程中,现实主义一直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理论。

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黑格尔等思想家或哲学家被视为现实主义理论的奠基者,其深邃的思想形成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传统。

之后又有像摩根索,卡尔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者继承了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等的思想衣钵。

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

一、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新现实主义在古典现实主义中,有4个较重要的代表人物:一个是修昔底德,这是最早的源头,即提出了最早的古代论证;一个是马基雅维里,他对现实主义提出了最早的现代认证;再一个是卡尔,他是国际关系研究重点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最后是摩根索,他对古典现实主义提出了最全面系统的论证,是集大成者。

1.卡尔的思想他通过重新发现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摧毁了理想主义对道德普遍性和“利益自动和谐”的“乌托邦”信仰,从而完成了对理想主义国际关系学说的批判,奠定了现代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基础,使得国际关系学走上科学发展阶段,他本人也被称为“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卡尔的历史思想对其国际关系思想影响深刻。

通过对历史事实、历史研究中的主客观性以及历史进步性的精细分析,他明确指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存在不同之处,两者的产生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但是社会科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不能够像自然科学中那样截然分离。

因此,社会科学在经历了“愿望”主导研究的幼稚阶段之后,必然会向注重研究现实的阶段发展。

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历程同样如此。

从这一点出发,卡尔提出了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建设思想,也为批判理想主义只注重“应然”而忽视“实然”提供了理论基础。

卡尔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是围绕着对权力和道德之间关系的分析发展起来的。

在他看来,权力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一切政治行为的核心因素。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与发展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与发展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与发展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真实、客观地描写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它追求真实性、客观性和可信性,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反思,呈现出人们社会和个体生活的真实面貌。

现实主义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随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发展。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1. 真实性: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性,力求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个体经历的观察、描写和分析,使读者对社会和人类产生深刻的认识。

2. 反映社会问题:现实主义文学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通过揭示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人类的苦难和矛盾,呼吁社会改革和人的解放。

它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的揭示常常具有批判性和批评性。

3. 人物形象的真实与典型并存:现实主义文学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既追求真实性,又要具有典型性。

主要人物形象往往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在生活中经历了各种风雨和挫折,展现出普遍性的人生命运,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4. 注重细节的描写:为了达到真实性和可信性的目的,现实主义文学十分注重对细节的描写。

通过对细节的准确把握,能够更好地再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强作品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5. 语言简练明了:现实主义文学通常使用简练明了的语言风格,力求尽可能表达准确和精炼的意思。

这种风格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品的内容,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现实主义文学自诞生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派别。

1. 俄国的“无名良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爆发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这种背景促使了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发展。

其中,“无名良品”派的作家尤金·波纳托芙提出了“良好的实在的良品”的口号,并通过描写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

2. 美国的“硬汉主义”文学: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出现了“硬汉主义”文学派别,代表作家如杰克·伦敦、欧内斯特·海明威等。

西方文学史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流变

西方文学史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流变

西方文学史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流变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学主要思潮之一,也是对受这一思潮影响的文学流派的统称。

作为文学思潮,它以反传统为标榜,以内在论为依据,从个体心灵出发,侧重开掘非理性因素,对文学的观念与方法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多样化实验,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文学流派,现代主义包括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等文学现象,可以概括地称之为现代主义文学。

它们大都反对传统文化以整体压制个人、以物质压制心灵、以理性压制感性的弊端,在艺术上突出孤独个人非理性心理的地位,把文学看作人的语言化生存,并据以探索文学描写的新对象新方法,在与传统文学的差异中发展和壮大自己,为西方文学打开了新的局面。

现代主义文学形成的根据是20世纪初西方所遭遇的重重危机。

危机发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集中体现为经济危机、政治革命、世界大战和荒火般蔓延的反传统思潮。

科技创新和生产力飞跃,构成了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物质基础。

相对论、量子论、测不准原理等现代科学成果带来了新的眼光和胸怀,促使人们意识到传统理念绝对化的虚幻。

战争与革命,构成了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历史条件。

人既然不能从某种外部的抽象绝对的虚假价值根源,比如“上帝、国王与祖国”获得人生意义,那就只能在以情感意愿直觉本能为内容的个人内心世界里,自己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

不幸的是,缺乏准备的心灵自我,却显得如此空虚孤独软弱无助。

正是因为沉溺于狭隘有限的内心世界,现代主义文学在追寻心灵探索、精神寄托和情感安慰的同时,伴随着深深的孤独焦虑悲观绝望的情绪。

反传统思潮,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

其核心内容是孤独个体的非理性心灵,对抽象化理性主体等绝对理念的反叛。

康德最早提出内在性原则,限制理性的作用,排斥形而上学,强调个性主体的地位。

叔本华反对从理性或经验引出万物,提出世界不过是自我的意志和表象。

克尔凯戈尔强调个人感受,认为与人无关的存在实际上没有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关系流派概论姓名:周彬学号:1011424049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几位主要代表人思想摘要:霍夫曼在谈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时说“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学科。

”说“年轻”,是指国际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才逐步形成的,至今只有几十年历史,说“古老”是因为国际关系理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修昔底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的理论流派产生,其中现实经历了从古典到新现实主义的转变,可以说国际关系理论在不断地完善和探索中。

关键词:国际关系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兴起于西方,兴盛于西方,在国际关系发展的历程中,现实主义一直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理论。

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黑格尔等思想家或哲学家被视为现实主义理论的奠基者,其深邃的思想形成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传统。

之后又有像摩根索,卡尔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者继承了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等的思想衣钵。

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

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新现实主义在古典现实主义中,有4个较重要的代表人物:一个是修昔底德,这是最早的源头,即提出了最早的古代论证;一个是马基雅维里,他对现实主义提出了最早的现代认证;再一个是卡尔,他是国际关系研究重点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最后是摩根索,他对古典现实主义提出了最全面系统的论证,是集大成者。

1.卡尔的思想他通过重新发现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摧毁了理想主义对道德普遍性和“利益自动和谐”的“乌托邦”信仰,从而完成了对理想主义国际关系学说的批判,奠定了现代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基础,使得国际关系学走上科学发展阶段,他本人也被称为“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卡尔的历史思想对其国际关系思想影响深刻。

通过对历史事实、历史研究中的主客观性以及历史进步性的精细分析,他明确指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存在不同之处,两者的产生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但是社会科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不能够像自然科学中那样截然分离。

因此,社会科学在经历了“愿望”主导研究的幼稚阶段之后,必然会向注重研究现实的阶段发展。

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历程同样如此。

从这一点出发,卡尔提出了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建设思想,也为批判理想主义只注重“应然”而忽视“实然”提供了理论基础。

卡尔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是围绕着对权力和道德之间关系的分析发展起来的。

在他看来,权力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一切政治行为的核心因素。

权力在分类上可以分为军事权力、经济权力和支配舆论的权力,但是这三者并不能够在实践上进行分割,而是共同为国家利益服务;而道德是相对而非普遍的,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分为理论家的道德准则、普通人的道德准则和普通人的道德行为,这三者并不相同。

虽然某些国家总是宣称自己的道德准则代表了普世利益,实际上体现的是特定的自我利益需求。

国际政治的动荡,就是道德与权力之间的内在紧张所致。

道德与权力的二分法,反映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不同的价值取向。

卡尔的国际关系思想以现实主义为武器,以理想主义为批判的标靶。

但是他没有完全抛弃理想主义,而是反对其中不切实际的乌托邦特征,因而显示出明显的二重性特征。

一方面,他极力推崇权力,认为政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权力政治,道德是权力的产物,国家提倡的道德观实际上反映的是特定利益,任何试图把自己的道德观念作为普世原则的行为都是伪善的;另一方面,他又强调道德的意义和理想的作用,认为任何成熟的理论都必须包含权力和道德、现实与乌托邦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因素。

实际上,这种二重性并不矛盾。

卡尔进行国际研究的时代是理想主义独占思想领域的时代,政治家和学者纷纷把对未来的美好构想当做行动的指南。

但是,这种构想在现实环境中失败了。

以乌托邦“利益自然和谐论”为理论指导而建立的国际联盟在战争的威胁前面毫无作为,自身也因为战争的临近而破产。

2.摩根索的思想摩根索以人性本恶为哲学基础、以权力和依据权力来界定的国家利益为核心概念,建构了他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体系。

他认为,“政治同一般社会一样,受客观规律的支配,这种规律的根源存在人性于之中。

”“作为政治规律之根源的人性,自力图发现这些规律的中国、印度和希腊古典哲学以来,迄未改变。

”人的本性是利已的,人为了自身的安全要追求权力;国家的本性同人的本性一样,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也要追求权力。

“政治的铁律”即各国都要追逐强权利益。

政治家无可选择,在国际舞台上只能按强权政治的原则办事。

摩根索从国家追求强权和强权政治的逻辑出发,直接导引出均势论。

他说:“若干向往强权的国家,各自试图维持现状或推翻现状,最后必然会导致一种称为均势的格局及旨在维持这种结构的政策。

”“均势和旨在维持均势的政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大家庭中,它是必不可少的稳定因素。

”同许多其他现实主义者一样,摩根索认为,均势是一个以各国竞争为基础的国际体系里管理权力最有效的方法。

均势是权力政治的副产品,也是国家在某种情况下追求的政策目标。

他将均势视为国家对外政策的万能工具,是维护各国独立所必不可少的,主张通过均势来限制国际强权斗争,通过外交来尽可能协调互相冲突的各国利益,以便确保国家的独立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在摩根索看来,均势既是维持国际体系稳定、防止战争的有效手段,又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状态”——若干国家强权分配大致均等的实际状态。

均势内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由于外部力量,或由于组成这一体系的这一或那一要素起了变化而导致均衡失调,该体系便显示要重建原均衡或确立新均衡的趋势。

”国际体系是一个从均势到非均势再到均势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稳定到动荡再到稳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和状态下,任何主权国家都不可例外,要么参与直接对抗型的均势,要么参与竞争型的均势。

他认为均势有四种不同的含义:(1)针对一定事态的一种政策;(2)一种实际存在的状态;(3)大体均等的强权分配;(4)泛指任何强权分配。

维护或重建均势的过程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或削弱实力较强一方的力量,或增加实力较弱一方的力量。

具体地说有:分而治之、战后领土补偿、裁减军备或增强军备、组建联盟和设立缓冲国等方法。

然而,维持国际和平靠的不是均势本身,而是均势所基于的国际共同意识。

“在均势通过对抗势力之间的力学相互作用得以对各国的强权向往施加限制之前,相互雄长的国家先得承认均势是它们各种努力的共同框架。

”这样一种共同意识会限制一切帝国主义所固有的无限度的权力欲,并防止它成为政治现实。

摩根索所创立的现实主义学说的前提,就是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特性。

摩根索认为,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而主权国家在各自领土范围内都是至高无上的法律机构。

在国际社会中,政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被界定为要权力的利益出发的。

所有国家都趋向于作为理性行为体行事。

国家决定对外政策就是基于对国家利益的谨慎考虑。

古典现实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国家无论是要维护现状还是推翻现状,都表现出对权力的追求。

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实力的不均等使得国家间的权力斗争不可避免。

一国相对他国的权力膨胀,必然使该国产生扩张野心,从而有可能改变现状并导致战争。

古典现实主义尽管对于国际关系有精彩的说明,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它无法解释国家间已有的和可能的合作。

国际关系的现实是,国家间不但有冲突与对抗,亦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合作,不但有同盟国之间的合作,亦有敌对国家之间的合作。

古典现实主义的这种弱点,迫使有关的学者进行新的思考。

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新现实主义,就是这样一种再思考的理论。

新现实主义的超越和发展新现实主义并不是建立在人性邪恶(不同形式的原罪)的假设上,而是基于世界政治的无政府状态。

这就意味着新现实主义者均放弃了个体层次上的人性解释,而转向探讨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

新现实主义者努力把古典现实主义进行体系化,对古典现实主义进行了很大的修正,如对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的重视,以及对国际道德问题的忽视等问题,因而创立了一种在逻辑上比爱德华·卡尔、汉斯·摩根索等的研究更为严谨和系统的现实主义理论。

“华尔兹理论的过人之处,不在于它倡议了一种新的理论研究或理论思考路线,而在于它努力将政治现实主义体系化,使之成为一种严谨的、演绎性的国际政治体系理论。

”①从方法而言,华尔兹对国际体系结构的分析改变了以往国际关系研究者的研究路径,即通过研究行为单位特征上的变化来解释国家行为。

新现实主义者建立了一个逻辑上内在一致的简明理论框架,它只有一个独立的变量被认为可以用来解释国际体系的行为和结果。

这有助于探讨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利益以及权力等根本性问题。

华尔兹等“对世界政治研究的贡献是观念上的贡献”。

“他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思索体系理论的作用,结构模型的解释力,以及对周期性的均势形成加以推绎说明的方法”新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华尔兹,吉尔平。

1.华尔兹的思想华尔兹在《人、国家与战争》中从人的本性和行为、国家内部结构、国际无政府状态这三个层次分析了战争的根源。

他认为,人们可以从政治学中找到战争主要根源的答案。

华尔兹指出,无论是古典现实主义这还是自由主义者大多从个人和国家的层次分析国际关系,忽视了国际体系层次的关系。

华尔兹认为,结构决定着体系各部分的安排和排序。

结构的变化可以归因于:各部分的排序原则,形式上的单位分工以及单位内本身的相对能量。

国际政治系统中的排列原则是无政府的,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特征。

只要彼此竞争的单位无法将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转变为类似国内社会的等级制,国际社会的本质就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机构不能根据自身能力的大小来定义结构。

互动单元的能力变化会导致国际政治系统的变化。

华尔兹假定的国家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追求安全是其最优的选择。

而权力只是生存的最佳手段。

华尔兹运用均势的概念解释了均势的国际政治格局。

他认为,结构对单元而言具有两层功能性的含义:一是通过社会化进程限制和塑造行为者的行为。

而是通过竞争来调节单元直接的秩序。

只要国际只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均势政治便会盛行。

2.吉尔平的思想吉尔平认为国际关系的基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即使国际社会一直处在无政府状态下的独立行为者为争取财富和权利而产生的循环斗争中。

吉尔平指出,国际关系变革的研究者必须重点研究国际体系,“尤其要把重点放在政治行为者为了谋求更多的利益而作出的改变国际体系的努力这个问题上。

”国际体系的主要行为这是国家,因而国际体系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行为者的类型。

国际政治变革问题的研究就需要探究影响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国家和国际体系类型的因素。

古典现实主义认为政治家就是孜孜不倦在致力于积累越来越多的权力,权力被视为是目的本身。

新现实主义则不同,它把权力看作是一种有可能使用的手段,国家拥有的权力太小或太大都会有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