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计划和报告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结论
《科学》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下
班次:
实验组别:
实验时间:
实验人:
实验名称
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简单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2、通过实验使学生简单知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我们研究远古生物的重要线索
实验器材
粘土、叶子、骨头或贝壳
实验步骤
1、将粘土摊平
2、把叶子、骨头或贝壳放在摊平的粘土上上,用手把它压进去,留下印迹后取出
3、把留有印迹的粘土模型晾干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科学》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下
班次:
实验组别:
实验时间:
实验人:
实验名称
能量的转换
实验目的
1、知道什么是能量、能源以及能量的形式、能源的种类;2、知道能量是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外一种形式的
实验器材
火柴、花生米、铁丝、木板、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若干)、温度计
《科学》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下
班次:
实验组别:
实验时间:
实验人:
实验名称
测量身高和体重
实验目、三角板、圈尺、体重计
实验步骤
1、通过测量获得自己的身高和体重数据
2、根据老师提供的标准身高和体重的数据与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
3、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步骤
1、点燃花生米,用温度计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并作好记录。将花生米小心地穿在铁丝上,并将铁丝固定在木板上,注意高度略低于三角架。用火柴小心地点燃花生米。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2、加热水,将三角架放置在点燃的花生米上,并迅速放上石棉网及装了水的烧杯,将温度计悬垂于水中。等花生米燃烧完毕后,读出温度计上的读数,并记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探索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的根和茎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根和茎在吸收和运输水分和养分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材料:1、植物的根和茎。
2、培养皿。
3、纸巾。
4、墨水或染料。
5、放大镜或显微镜。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
将植物的根和茎分别放入两个培养皿中,加入足够的水,使水完全覆盖根和茎。
2、在另一个培养皿中放入纸巾,用墨水或染料浸泡,制作成“染色纸”。
3、将染色纸放在植物的茎旁边,以便在后续的观察中对比。
4、每天观察并记录根和茎的情况,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根和茎的内部结构。
5、在实验进行一周后,取出染色纸,观察纸巾上的染色情况,并与植物的根和茎进行对比。
实验结果:经过一周的观察,我们发现植物的根和茎在吸收和运输水分和养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染色纸的对比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植物的茎部没有染色,而根部分布着一些染色的痕迹,这说明水分和养分是通过根部分布到植物各部分的。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和茎在吸收和运输水分和养分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根部的特殊结构使其能够有效地吸收水分和养分,而茎部则负责将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输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以维持植物的生长。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植物的生命过程和生长规律,也让我们更加敬畏自然的奥妙和伟大。
同时,这个实验也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它能帮助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解答我们的疑问,让我们对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实验过程中的细致观察和记录也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比和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更为准确和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总的来说,这次实验让我们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希望通过这样的实验,我们能更加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探究物体沉浮的规律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规律,探究影响物体浮力的因素。
一、实验器材和材料:1. 透明容器2. 不同形状和质量的物体(如小石头、玻璃珠等)6. 记录表格二、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透明容器装满水,放在平稳的桌面上。
b. 选择不同形状和质量的物体,确保物体均匀整齐地放置在容器边缘。
2. 观察实验:a. 仔细观察每个物体在水中的状况,记录下来。
观察物体是否沉入水中,是否浮在水面上,是否处于半浮半沉的状态。
b. 若有物体浮在水面上或半浮半沉,记录下物体的形状、质量等信息。
3. 测量实验:a. 选取一种形状的物体,在记录表上填写物体形状、质量等相关信息。
b. 用钢尺测量物体的尺寸,记录下物体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c. 使用秤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4. 分析实验结果:a. 结合观察和实验数据,总结物体沉浮的规律。
比较不同形状和质量的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差异,了解物体沉浮与物体形状、质量之间的关系。
b. 讨论影响物体浮力的因素,并在记录表上进行标注。
5. 总结实验:a.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报告中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观察结果、实验数据、分析结果等内容。
实验报告要求:报告内容要准确、简洁,语言生动、通顺,表达清晰、有条理。
报告中不得涉及与实验无关的内容,如广告、联系方式、商业化等。
报告整体逻辑要一致,不得出现逻辑词语“首先、其次、最后、总的来说”等。
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水溅出容器。
2. 完成实验后,将水倒掉并清洗容器。
3. 清洗后的容器要彻底晾干,确保下次实验的准确性。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规律,并初步认识影响物体浮力的因素。
这将有助于我们对物体浮力的理解和应用,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实验报告结束。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实验报告计划单新版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实验报告单班级六年级学生人数40 人实验形式分组实验实验名称放大镜下的晶体实验时间3月9日用放大镜察看昆虫与晶体。
实验目的放大镜、食盐、白糖、碱面、味精仪器器械实验过程1、让放大镜凑近察看的物体,察看对象不动,人眼和察看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而后移着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往返挪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把察看到的图像用铅笔在白纸上描述下来。
2实验结果认识了人类在研究细小世界方面已经获得了丰富的成就。
教师标注实验有序实验成绩优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实验报告单班级六年级学生人数39 人实验形式分组实验实验名称做个简略的显微镜实验时间 3 月 16 日制作一个简略显微镜实验目的放大镜、纸筒、胶带、青苔仪器器械实验过程1、找两个放大倍数不一样的凸面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察看物体,知道看得清楚为止。
2、上下挪动调整两个凸面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略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实验结果简略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比放大镜放大的倍数大。
教师标注实验有序实验成绩优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实验报告单班级六年级学生人数40 人实验形式分组实验实验名称察看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时间 3 月 18 日经过察看洋葱表皮细胞,说明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实验目的仪器器械学生显微镜、洋葱、载玻片、盖玻片、碘酒、清水、培育皿、美工刀、镊子、烧杯实验过程1、按要求取镜、安置、对光。
2、制做暂时装片。
3、安装暂时装片:将暂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暂时切片地点,直到能够察看到清楚的图像为止。
4、调好后各小组轮番察看。
并画出洋葱表皮细胞图。
实验结果学生看到了植物细胞构成。
教师标注实验有序实验成绩良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实验报告单班级六年级学生人数39 人实验形式分组实验实验名称生物细胞的察看实验时间 3 月 23 日1.学会暂时装片的制作。
2. 认识并绘制植物细胞构造图。
实验目的学生显微镜、植物叶切片仪器器械实验过程1、制作植物细胞的暂时装片2、察看3、收镜实验结果学生经过察看认识了生物的细胞构成和构造。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新版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材料1. 透明玻璃杯2. 水3. 盐4. 温度计5. 铁制针筒三、实验步骤1. 将透明玻璃杯倒置在桌面上,将针筒的尖端插入杯底的小孔中。
2. 用温度计测量室内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3. 将针筒抽出,将一定量的水倒入杯中,使水面高于针筒的尖端。
4. 将针筒再次插入杯底的小孔中,确保尖端完全浸入水中。
5. 用温度计测量杯中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6. 在针筒的侧面用火柴点燃一小块盐,并将针筒尖端迅速插入杯中。
7. 观察针筒尖端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四、实验结果1. 室内温度为:25℃2. 杯中水的温度为:20℃3. 针筒尖端插入杯中后,针筒内的盐迅速燃烧,并产生大量气体。
4. 针筒尖端产生的气体冲击力较大,能够将杯中的水迅速推出。
五、实验分析1. 实验中,针筒尖端插入杯中后,针筒内的盐迅速燃烧,并产生大量气体。
这是由于盐的化学性质,在高温下能够发生剧烈的反应,产生气体。
2. 针筒尖端产生的气体冲击力较大,能够将杯中的水迅速推出。
这是由于气体的体积较大,产生的压力也较大,从而产生了推动水的力量。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了盐的化学性质以及气体的产生和压力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实验,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践,我们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七、实验延伸1.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种类的盐进行实验,观察它们产生气体的情况是否相同。
2. 可以改变室内温度,并观察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容器,观察气体产生和推动水的效果是否有差异。
通过延伸实验,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并培养更多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科学实验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材料:1. 透明玻璃杯2. 水3. 红色食用色素4. 白色醋5. 小勺实验步骤:1. 将透明玻璃杯放在桌子上,并用水将其装满。
2. 取一小勺红色食用色素,轻轻地加入杯中。
3. 搅拌一下,观察水的变化。
4. 加入一小勺白色醋,继续观察。
实验结果:在加入红色食用色素后,透明玻璃杯中的水变成了红色。
当加入白色醋后,水中出现了一些气泡,并发出了一种刺激性的气味。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食用色素可以改变水的颜色,这表明物质的颜色是可以改变的。
2. 醋和水的混合反应产生了气体,这表明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并产生新的物质。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了解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还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物质的变化,并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存在,以及物质在反应中会发生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其他性质和变化。
比如,我们可以尝试加入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观察水的颜色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尝试加入不同种类的醋,观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差异。
这样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多进行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实验的安全性,遵循实验操作规范,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总之,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增加了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认识,还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进行实验,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表格版本)

实验器材:白醋20ml、小苏打30g、瓶盖7个、白砂糖、实验、密封袋
实验步骤:
实验一:观察有气体产生的气体
1.准备6个塑料瓶盖,把它们分为两组,每组3个瓶盖。
2.在每组的3个瓶盖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白砂糖、食盐和小苏打。
3.在第一组的三个瓶盖中滴入水,在第二组的三个瓶盖中加入白醋。
4.观察哪个瓶盖内有气泡产生。
实验二:收集气体
1.取一个能盛水的密封袋,在里面放入三勺白醋。
2.在一个塑料瓶盖中加入一勺小苏打,再把它小心地放进密封袋中。
3.封好袋口,打翻袋中的瓶盖,让小苏打与白醋混合,观察发生的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
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大量,反应后的液体温度比原来要。
实验结论:
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会产生的物质,它们的变化是变化。
实验步骤:
1.用大小和颜色不同的纸片分别代表太阳、地球和月球。
2.将三张纸片摆放在一条直线上。
3.在地球纸片上打上一个观察孔,让月球纸片和观察孔高度一致。
4.将月球纸片转到离地球纸片远近略有不同的两个位置上,通过观察孔观察 “月球”挡住“太阳”的情况。
观察到的现象:
月球纸片离地球纸片近的时候观察到____,离地球远的时候观察到____。
实验步骤:
1.找一张边长为5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纸板按图打上7个小孔。
2.在1~7号小孔上分别挂上15厘米、12厘米、15厘米、17厘米、27厘米、 27厘米、14厘米长的细线,并在细线下端挂上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小球。
3.用投影仪的光从不同侧面照射它们,记录下橡皮泥小球在屏幕上的影子。
我的记录:
观察角度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表格版本)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全)实验名称:放大镜的特点实验器材:放大镜1只、玻璃塑料瓶1个、圆柱玻璃杯1只、烧杯1只、烧瓶1只、保鲜膜3张、透明塑料绳2米实验目标: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和原理。
步骤:1.比较放大镜和平板玻璃的差异:放大镜的中间鼓起,周围较薄,而平板玻璃厚度均匀,没有放大功能;2.在圆柱玻璃杯、烧杯、烧瓶中灌上清水,透过瓶体观察物体,发现比直接观察看到的图像要大;3.再次比较圆柱烧杯和烧瓶,发现圆烧瓶比烧杯放大的倍数要大。
观察到的现象: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
结论: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实验名称:晶体形状的观察实验器材:放大镜2只、食盐20克、白糖30克、碱面20克、味精10克实验目标:探究不同物质的晶体形状的差异。
步骤:1.用10倍放大镜观察食盐的晶体,发现它的小颗粒是正方体;2.观察味精的晶体,发现它是长柱体,长的两端有尖;3.观察白糖的晶体,发现它是合起来的两个梯形,类似长方体;4.观察食用碱面的晶体,发现它是扁片状的小颗粒。
观察到的现象:不同物质的晶体,形状是不同的。
结论:晶体物质都有它们各自的几何形状,物质不同,晶体形状就不同。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实验名称:制作晶体实验器材:放大镜2只、食盐20克、白糖20克、碱面20克、味精20克、滴管4支、玻璃片4片、100ml烧杯4只实验目标:观察小颗粒和大颗粒的晶体形状是否相同。
步骤:1.将四只烧杯中分别放入50ml的清水;2.分别加入食盐、白糖、味精、碱面,搅拌,使其溶化;3.分别用滴管汲取它们的饱和溶液,滴在玻璃片上,让水分自然蒸发;4.用放大镜观察玻璃片上晶体的形状。
观察到的现象:这四种晶体的几何形状是不同的。
结论:不同物质的晶体颗粒的形状是不同的,同种物质的大小颗粒,晶体的形状是相同的。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3、观察其他标本,重复以上步骤观察到的现象: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和结构都不同,例如洋葱表皮细胞呈现出砖墙状,叶表皮细胞则有气孔,蓖麻叶细胞呈现出蜂窝状,血液细胞则有不同种类,口腔上表皮细胞则呈现出多边形,苔藓类植物细胞呈现出不规则形状。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课题:放大镜下的发现学校:实验时间:小组成员: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其作用.实验器材:放大镜、报纸、书本、树叶、电脑放大镜2只【3X、5X 各一】 /每组实验原理: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像放大.实验步骤:1、用放大镜观察树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把放大镜放在字的上方.逐渐向外移动.发现透过镜片后.字体变大了.2、用放大镜观察报纸、书本.把看到的记录下来.3、用放大镜观察电脑、电视机的屏幕.实验现象: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物体比用肉眼看到的物体更大.实验结果:放大镜可以把物体的像放大.实验课题:放大镜的特点学校:实验时间:小组成员: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其作用.实验器材:放大镜1只、玻璃塑料瓶1个、圆柱玻璃杯1只、烧杯1只、烧瓶1只、保鲜膜3张、透明塑料绳2米猜测:放大镜能放大是因为它不同于普通玻璃.形状与平板玻璃有较大差异. 实验步骤:1、比较放大镜与平板玻璃:放大镜的中间鼓.周围较薄.而平板玻璃厚度均匀.没有放大功能.2、在圆柱玻璃杯、烧杯、烧瓶中灌上清水.透过瓶体观察物体.发现比直接观察看到的图像要大3、再次比较圆柱烧杯和烧瓶.我们发现.圆烧瓶比烧杯放大的倍数要大.实验现象: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实验结果: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实验课题: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实验时间:小组成员: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把物体放大了多少倍.实验器材: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布、纸、邮票实验原理:通过观察、记录和测量.可以算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实验步骤:1、把放大镜放在有格的纸上或放在书上.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2、用放大镜观察布、邮票的某部分.并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实验现象:同一放大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一定的.实验结果: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算出了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实验课题:用放大镜观察晶体实验时间:小组成员:实验目的:了解白糖、食盐等晶体的形状如何实验器材: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玻璃片、放大镜实验原理:在放大镜下能更清晰地看到晶体的形状.实验步骤:1、用放大镜观察白糖.把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2、用放大镜观察碱面、味精.并把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3、制作一些较浓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待水分自然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留下的痕迹.看看又是什么样的.实验现象:在放大镜下看到的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像雪花.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实验结果:每种晶体的形状都很规则.实验课题:制作晶体实验时间:小组成员:实验目的:学会制作晶体实验器材:放大镜2只、食盐20克、白糖20克、碱面20克、味精20克、滴管4支、玻璃片4片、100ml烧杯4只.猜测:小颗粒的晶体形状和大颗粒的形状应该是相同的.实验步骤:1、将四只烧杯中分别放入50ml的清水.2、分别加入食盐、白糖、味精、碱面.搅拌.使其溶化.3、分别用滴管汲取它们的饱和溶液.滴在玻璃片上.让水分自然蒸发.4、用放大镜观察玻璃片上晶体的形状.实验现象:这四种晶体的几何形状是不同的实验结果:不同物质的晶体颗粒的形状是不同的.同种物质的大小颗粒.晶体的形状是相同的实验课题:自制显微镜实验时间:小组成员:实验目的:了解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实验器材:放大镜、挂历纸、剪刀、胶水实验原理:一个放大镜能把另一个放大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实验步骤:1、上下移动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到划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2、用挂历纸卷成纸筒.3、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4、试一试:做成后的显微镜是否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了.实验现象:自制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实验结果:自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明显增加了.实验课题: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时间:小组成员:实验目的:(1)了解洋葱表皮细胞的制作方法(2)观察细胞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结构的秘密实验仪器:洋葱、小刀、镊子、显微镜、载玻片、碘酒、吸水纸、9滴管、培养皿实验过程:1、用小刀将洋葱表皮剥下一薄层.用显微镜观察.2、制作洋葱切片:先取下一小片.用镊子取下.轻放在滴了碘酒的载玻片上.用盖玻片从右向左滑动放在切片上.再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3、将制作好的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调好焦距观察4、观察时用左眼观察显微镜.右眼看图.右手画出细胞形状图5、填好实验报告册.得出结论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无数细胞构成的.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的.细胞是有生命的.它会生长、繁殖、变化、衰老和死亡.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就是在它生长、繁殖、变化的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科学实验报告单①单元7科学实验报告单②单元2-2科学实验报告单②单元3-1科学实验报告单②单元4科学实验报告单②单元6科学实验报告单②单元7实验课题:观察月相实验时间:小组成员:实验目的:通过对月相的观察.使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养成长期观察的习惯.实验器材:黄色彩纸(每组十五张)、剪刀(每组一个)实验原理: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形状.实验步骤:1.对月亮在一个月内的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2.根据记录用剪刀剪出不同时间月相的样子3.制作月相规律图实验现象: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实验结果:月相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实验名称:月相的成因实验时间:小组成员:实验目的: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实验仪器:三球仪、电灯(强光源)、皮球实验过程:1、把皮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在“月球”上.此时看到月球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2、使“月球”围绕“地球”地转一周.观察“月球”明亮部分的变化.3、填实验报告册.得出结论.实验结论:月相变化是因为月球国围绕地球公转形成的.实验课题:“环形山”成因模拟实验实验时间:小组成员:实验目的:通过模拟试验.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猜测.养成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实验器材:沙子(每组若干)、注射器、胶管(每组一套)、重球(每组一个)、学生自己准备的用具实验原理:环形山是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留下来的.实验步骤:1.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2.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3.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实验现象:注射器中的水会穿出沙堆.形成火山状;重球砸向沙堆.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凹坑.实验结果: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凹坑.实验名称:日食和月食实验时间:小组成员:实验目的:1、了解地球的日月食形成的原因.2、培养学生探究自然、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实验仪器:三球仪、(或皮球、电灯、人头)实验过程:1、转动三球仪.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当月球和太阳的中间.大致在同一直线上.月球的影子投到地球上.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一部分太阳.这是什么现象?2、转动三球仪.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的中间.大致在同一直线上.当月球转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时.太阳照在月球上的光就被地球挡住了.这是什么现象?实验结论:1、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大致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的影子投到地球上.这是日食.2、当月球转到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阳照射月球的光被挡住了.这就是月食.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③单元7实验教师:评价:学生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实验课题:填埋场模拟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模拟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器材:广口瓶、镊子、喷壶、滴管(每组一套)、河沙、细石子(每组若干)、纸巾(每组2-3张)、墨水(每组一瓶)实验原理:向瓶中喷水后.纸巾中的墨水会随着水流渗入沙中.实验步骤:1.在广口瓶中放入干净的细石子约3厘米厚2.在瓶中加入清水.使水刚好位于石子的一半3.在石子上铺上2厘米的河沙4.用镊子往瓶中靠瓶壁放入几团浸过墨水的纸巾.用沙埋住5.慢慢往瓶中喷水.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向瓶中喷水后.纸巾中的墨水会随着水流渗入沙中.实验结果:瓶子底部的水变黑了.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④单元4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④单元6学生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实验课题:考察家乡的水域实验目的:通过对家乡水资源的调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科学调查的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器材:烧杯.滴管(每人一套).放大镜(每组一个).盛水样的瓶子实验原理:家乡的水质状况如何与环境是否被污染有关.实验步骤:1.制定考察计划.确定考察地点2.做好小组内的分工3.进行水样的提取4.静置水样.进行对比.仔细观察5.书写考察报告实验现象:水质良好.水中很少或没有杂质;水质不好.水中很多杂质.甚至会有刺激性气味.实验结果:大部分水质已被污染.。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能量》实验报告单

学校
明光小学
年级
时间
实验名称
各种各样的能量
指导老师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冰融化时的状态,体验双手握住冰块时手逐渐变冷的感觉,理解热能在其中起的作用;
2.通过实验体验光具有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进而了解电磁能。
实验器材
辐射计、手电筒、冰块(自带)
实验过程
1.引导学生取一块冰放在手心,用双手握住,体验双手握住冰块时的感觉,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最后全班交流;
2.实
第2步:打开手电筒,照射叶片黑色一面;
第3步:观察叶片的变化情况;
演示本次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由现象得出的实验结论,全班交流。
实验现象或
实验结果
1.感觉手心发凉,冰块表面会融化成水,热量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
2.辐射计的叶片会转动,我们可以看出光具有能量。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主题,探究水的沸点和凝固点。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水的沸点和凝固点,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过程。
实验材料,水、温度计、烧杯、火源、冰块、容器。
实验步骤:1. 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
2. 将温度计放入水中,记录水的初始温度。
3. 将烧杯放在火源上,加热水直至水开始沸腾,记录水的沸点温度。
4. 将温度计放入另一个容器中,加入适量的冰块,观察并记录水的凝固点温度。
实验结果:1. 水的初始温度为25摄氏度。
2. 水的沸点温度为100摄氏度。
3. 水的凝固点温度为0摄氏度。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水的沸点和凝固点分别为100摄氏度和0摄氏度。
这也印证了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即水在100摄氏度时会沸腾成水蒸气,而在0摄氏度时会凝固成冰。
这些温度是水状态改变的临界点,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水的沸点和凝固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水的状态变化来进行一些实际操作,比如烹饪食物、制冰等。
同时,也让我们对科学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和其他意外发生。
同时,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实验延伸:可以通过改变水的温度和环境条件,进一步探究水的状态变化规律,或者进行其他相关实验,拓展我们对水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到了水的沸点和凝固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我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教科版本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总结计划单

一、前言1.实验一:探究光的传播(1)实验目的:了解光的传播特性,掌握光的传播规律。
(2)实验过程:学生通过操作光具,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探讨光的传播速度。
(3)实验成果:学生们在实验中发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而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较慢。
2.实验二:制作简易电池(1)实验目的:了解电池的制作原理,提高动手制作能力。
(2)实验过程:学生分组制作简易电池,观察电池的电压变化,探讨影响电池电压的因素。
(3)实验成果:学生们成功制作出简易电池,并发现电池的电压与稀硫酸的浓度、金属片的活泼性有关。
3.实验三:探究浮力原理(1)实验目的:了解浮力原理,掌握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实验过程:学生通过改变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观察浮力的变化,探讨浮力与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
(3)实验成果:学生们发现浮力与物体体积成正比,与液体密度成正比,验证了浮力原理。
4.实验四:观察植物的生长(1)实验目的: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实验过程:学生种植植物,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数据。
(3)实验成果: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植物的生长具有规律性,根、茎、叶的生长速度不同,掌握了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
三、实验计划1.实验一:制作火山模型(1)实验目的:了解火山喷发原理,提高动手制作能力。
(2)实验材料:火山模型材料、火山岩、水、颜料等。
(3)实验过程:学生分组制作火山模型,模拟火山喷发过程。
2.实验二:探究磁铁的性质(1)实验目的:了解磁铁的性质,掌握磁铁的极性和磁力线。
(2)实验材料:磁铁、铁钉、小铁球等。
(3)实验过程: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磁铁的极性,探讨磁铁的磁力线分布。
3.实验三:制作太阳能小车(1)实验目的:了解太阳能的利用,提高动手制作能力。
(2)实验材料:太阳能电池板、小车模型、电机、电池等。
(3)实验过程:学生分组制作太阳能小车,测试小车的行驶距离和速度。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名称: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二、实验目的: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如水分、温度、空气和光照等,加深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三、实验材料:绿豆种子若干、培养皿、纸巾、水、遮光罩四、实验步骤:1、准备四个培养皿,在每个培养皿中铺上相同数量的湿润纸巾。
2、在第一个培养皿中放入适量的绿豆种子,保持纸巾湿润,放置在常温、有光照的环境中。
3、在第二个培养皿中放入同样数量的绿豆种子,保持纸巾湿润,放置在常温、遮光的环境中。
4、在第三个培养皿中放入绿豆种子,纸巾保持干燥,放置在常温、有光照的环境中。
5、在第四个培养皿中放入绿豆种子,纸巾湿润,然后将其放入冰箱冷藏室(温度较低),有光照。
五、实验观察:1、每天定时观察并记录各个培养皿中种子的发芽情况。
2、观察种子是否有膨胀、破皮、长出胚根和胚芽等现象。
六、实验结果:1、放置在常温、有光照且纸巾湿润的培养皿中的种子,在第三天开始陆续发芽,到第五天大部分种子都已发芽,芽苗生长健康。
2、放置在常温、遮光且纸巾湿润的培养皿中的种子,发芽情况与有光照的培养皿相似,也在第三天开始陆续发芽,到第五天大部分种子发芽,芽苗生长良好。
3、纸巾干燥的培养皿中的种子,在整个观察期间都没有发芽,种子状态没有明显变化。
4、放在冰箱冷藏室且纸巾湿润的培养皿中的种子,在观察期间没有发芽,种子没有明显变化。
七、实验分析:1、常温、有光照且湿润的环境和常温、遮光且湿润的环境中种子都能正常发芽,说明光照不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而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水分是种子发芽的关键因素。
2、干燥环境中的种子没有发芽,证明了水分是种子发芽不可或缺的条件。
3、低温环境中的种子未发芽,表明温度过低会抑制种子的发芽。
八、实验结论: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光照不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
九、实验名称:观察月相的变化十、实验目的: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认识月球在一个月中的不同形态。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计划一、实验目标本实验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小学六年级学生掌握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相关实验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科学实践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教学计划包括以下实验内容:1. 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材料:光源、光线传播器、有色透明材料等。
实验步骤:- 1. 搭建实验装置,将光源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
- 2. 使用光线传播器,将光线投射到有色透明材料上。
- 3. 观察光线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总结: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光线在不同材料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角度不同时折射的程度也不同。
2. 实验名称:电线的导电性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金属导线的导电性和闭合电路的原理。
实验材料:电源、导线、灯泡等。
实验步骤:- 1. 连接电源和灯泡,并将导线连接在闭合电路中。
- 2. 观察灯泡是否亮起,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总结: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只有在闭合电路中,电流才能够流通,灯泡才会亮起,这说明金属导线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3. 实验名称:材料的热传导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热传导现象和不同材料的热导率特性。
实验材料:热源、金属材料、塑料材料等。
实验步骤:- 1. 将热源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
- 2. 将不同材料的两端分别与热源和温度计相连。
- 3. 观察不同材料的温度变化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总结: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金属材料的热传导速度远快于塑料材料,说明金属具有较好的热导率。
三、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时要注意个人安全,避免触电及烫伤事故的发生。
- 使用实验材料时要小心轻放,防止损坏或碰撞。
- 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区域整理干净,避免存有危险物品。
以上为本实验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希望通过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实验名称: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目的:
(1)了解洋葱表皮细胞的制作方法
(2)观察细胞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结构的秘密
3、培养学生正确地看待自然,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了解和关注人类面临的其他一些环境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并引导他们开展考察家乡环境、制定保护环境的班级活动方案和个人环保行动计划,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科学素养理念。
二、本学期目标:
三、具体要求: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四、措施:
强化课堂教学质量;布置课外有效的观察实践作业,制定相应的评价措施,进行实效的评价以达到悉心呵护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充分利用来之不宜的春游、秋游等课外活动,安排专题研究内容,培养学生实效地科学探究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实验课题:放大镜下的发现
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其作用。
3、制作一些较浓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待水分自然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留下的痕迹,看看又是什么样的。
实验现象:在放大镜下看到的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像雪花,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
实验结果:每种晶体的形状都很规则。
实验课题:自制显微镜
实验目的:了解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
实验器材:放大镜、挂历纸、剪刀、胶水
本学期主要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获取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制作、饲养、栽培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追求新知等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做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并举,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实验原理:一个放大镜能把另一个放大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实验步骤:
1、上下移动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到划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
2、用挂历纸卷成纸筒。
3、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
4、试一试:做成后的显微镜是否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了。
实验现象:自制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六年级下学期,将是小学生小学科学课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通过前面三年来的学习,他们已经经历了许多典型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科学探究活动。在这个学期里,将进一步打开他们观察、研究、认识事物的窗口,引导他们开展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规范地操作与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提高分析能力这就是六年级下册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实验器材:放大镜、报纸、书本、树叶
实验原理: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像放大。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树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2、用放大镜观察报纸、书本,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物体比用肉眼看到的物体更大。
实验结果:放大镜可以把物体的像放大。
实验课题: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把物体放大了多少倍。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算出了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课题: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实验目的:了解白糖、食盐等晶体的形状如何
实验器材: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玻璃片、放大镜
实验原理:在放大镜下能更清晰地看到晶体的形状。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白糖,把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2、用放大镜观察碱面、味精,并把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实验器材: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布、纸、邮票
实验原理:通过观察、记录和测量,可以算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步骤:
1、把放大镜放在有格的纸上或放在书上,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2、用放大镜观察布、邮票的某部分,并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实验现象:同一放大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一定的。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一、实验教学总目标:
1、打开学生新的视野,拓宽学生观察、研究认识世界的窗口,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激发学生们对科学更大的兴趣;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2、引导学生开展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适当加大探究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物质变化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对小学生阶段科学探究活动进行总结和梳理,对科学探究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更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