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
2.分析散文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写法。
【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学习文章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自主预习】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作品一方面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去向。
”这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注释。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人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
二、写作背景史铁生在21岁时不幸下肢瘫痪,青春韶华遭遇的不幸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精神几近崩溃。
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北京的地坛公园。
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
面对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史铁生在体悟到个人的微不足道、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的同时,也深刻体悟到一个不幸的人应该如何获得精神的解脱,得到灵魂的自救。
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下了《我与地坛》。
三、自练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我与地坛节选 导学案
C.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 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想念地坛。
D.“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此句句式整齐,简 洁有力,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
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受。请你在文中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
之分别组成前后衔接、呼应的排比句 。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
, 冬天是傍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
是定音鼓,
,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
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飘浮着的鸽子的哨音,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现在 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 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 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 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我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境有怎样的关系?
2、 母亲的行为,写了那些?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
【检查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 )
柏树( ) 恍惚( ) 隽永
( )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隽秀
( )
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 意蕴:
宿命: 恪守:
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
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二、阅读下面散文,回答以下问题。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宁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
叶子
我与地坛(节选)
[学习目标]
1.体验残疾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及残疾人家人内心的悲苦。
2.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恪kè谨慎而恭敬、恪遵。
易读错音与luò音混淆。
猝cù突然,出乎意料,如猝然。
本字与萃(出类拔萃)粹(纯粹)碎(碎石)易混淆。
隽juàn (言语、诗文)意味深长:语颇隽永,耐人寻味。
隽又读jùn同“俊”相貌清秀好看如隽秀。
窥kuī①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②暗中察看。
生词
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改变。
熨贴:yùtiē贴切,妥贴。
坍圮:tān pǐ毁坏、倒塌。
灼烈:火烧、火烫般的。
1.课文思路
2.课文结构示意图
【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写作特色】
本文言辞恳切、准确,感情真挚、深沉,立意新颖独到。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导学案
《我与地坛》(节选) 导学案课前自主导学基础梳理1.字音辨识单音字炫耀(xuàn) 亘古(gèn) 坍圮(tān)(pǐ)恪守(kè) 窸窣(xī)(sū) 譬如(pì)灼热(zhúo) 恓惶(xī)(huáng) 迄今(qì)耽搁(ɡē) 尴尬(gān)(gà) 罪孽(niè)福祉(zhǐ) 祈祷(qí)(dǎo)2.字形辨认⎩⎪⎨⎪⎧jìn ɡ(竞)争究jìn ɡ(竟) ⎩⎪⎨⎪⎧福(祉)zhǐ地(址)zhǐ ⎩⎪⎨⎪⎧chóu (稠)密chóu (惆)怅 ⎩⎪⎨⎪⎧qiú(遒)劲qiú(酋)长 ⎩⎪⎨⎪⎧封hóu (侯)hòu (候)鸟 ⎩⎪⎨⎪⎧è(遏)制jié(竭)力 3.词语辨析(1)临近·邻近两者都有“靠近、接近”的意思。
“临近”指(时间、地区)靠近,接近“邻近”指位置接近,附近。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刘刚性格内向,平时不爱户外活动,来到大学一年多了,直到临近(临近/邻近)2012年寒假的一个周末,才被舍友约着去了一趟邻近(临近/邻近)学校的省体育馆。
(2)滑稽·幽默两者都是形容词,形容人的语言动作等。
“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有时候含有贬义。
“幽默”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在“中华行暨第十二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乌克兰的幽默(滑稽/幽默)演员用丰富而滑稽(滑稽/幽默)的肢体语言,为观众带来阵阵笑声。
4.熟语运用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他做什么事情都会未雨绸缪,所以在各种困难、危险面前,他总是优哉游哉,决不手足无措。
(×)请说明理由:“优哉游哉”,形容生活悠闲自在,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2)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15 我与地坛(导学案)-【三新课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导学练(必修上册) (解析版
15 我与地坛史铁生【基础知识】一、字音淡褪(tuì)坍圮(tān pǐ)亘古(gèn)撅(juē)捋(lǚ)着触须蝉蜕(tuì)窸窸窣窣(xī)(sū)譬如(pì)熨帖(yù tiē)猝然(cù)颓墙(tuí)恍惚(huǎng hū)隽永(juàn)恪守(kè)二、词语宿命: 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人的生死和贫富等都由命运或天命预先决定, 人是无能为力的。
沧桑: “沧海桑田”的略语, 大海变成农田, 农田变成大海, 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剥蚀:①物质表面因风化而逐渐损坏。
(本文用此义)②风、流水、冰川等破坏地球表面, 使隆起的部分逐渐变平。
③侵蚀。
坍圮:崖岸或建筑物或堆起的东西倒塌, 从基部崩坏。
弥漫: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灼烈: 像火烧一样剧烈。
熨帖: ①(用字、用词)贴切;妥帖。
②心里平静。
③<方>舒服。
(本文用此义)④<方>(事情)完全妥当。
猝然: 突然;出乎意料。
恍惚: ①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本文用此义)②(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隽永: (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恪守: 严格遵守。
失魂落魄: 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窸窸窣窣: 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声名狼藉: 形容名声极坏。
三、词义辨析1. 坚忍·坚韧坚忍: (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
坚韧: 坚固有韧性。
【相同点】都有“坚定、不改变”的意思。
【不同点】“坚忍”强调内心的忍耐力;“坚韧”多指面对外在压力表现出的不屈不挠。
【例句】①她艰难的命运, 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随光阴流转, 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课文原句)②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 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 不避艰苦。
2. 迷茫·迷惘迷茫: ①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②(神情)迷离恍惚。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 不知怎么办。
【相同点】都可用于描述人困惑的神态。
我与地坛(节选) 学案(含答案)
我与地坛(节选) 学案(含答案)文本文本1我与地坛我与地坛节选节选史铁生核心素养目标1.思维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结构与主题;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2.审美赏析景物描写,品味其艺术手法。
任务情境当我们为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而惊叹的时候,当我们为刘伟“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而感动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想起还有那么一个人曾从容不迫地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
下面是本文的结构思维导图,读完课文后,将处的内容填写完整。
答案人与人生机残废自伤希望微任务活动一深入文本,把握情感1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为何要强调这种区别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2前二年,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
20岁时突至的疾病使作者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作者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获得了全新的生命。
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作者这样写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他的心路历程。
2文章第4段的开头写道“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识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为什么如此依恋.痴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7《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
(过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呢?★提示:“我”——颓废、迷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
(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
2. “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1)我家与地坛很近。
(2)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
(“园子”荒芜,“我”残疾)(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
★提示:古园的荒芜冷落正烘托着作者的悲苦命运,也正是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给予了作者对生活的新的感悟。
阳光灿烂,昆虫活跃,露珠晶莹,草木丛生,这是生命力的展现;使我感受到即便在无情的命运之中,生命依然是一种顽强的存在,其前景照样会缤纷多彩。
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
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我该不该去死? (死,应该顺其自然 )我为什么要出生? (无须思考 )我应该怎么去活? (地坛的述说)体验: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5、是什么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景物的特点:破败、荒芜、古旧。
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优质——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借助散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品味语言蕴含的深意。
2.从作者情感变化和思想变化的历程中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受。
3.能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读《我与地坛》全文,把握主旨部分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二、前置学习
1.阅读全文,掌握文章的字词,归纳文章两个部分的内容。
2.查阅作者相关资料,了解史铁生。
3.【学习任务一】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景语”挖掘他的情语。
这是一篇散文,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作者往往会将主观情感无形地融入到客观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请认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三处写景的地方,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将景物和景物的特点在课本上圈画出来,分析作者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在句子旁边做批注。
三、课中学习
【学习任务二】拓展延伸:
生活里,总有喜怒哀乐;生命里,总有来去缘散,悲欢离合,世态炎凉,自然而然,深深思索,淡淡释怀。
请用一段写景的文字,表现出对生活的感受。
(字数不限)
四、课后学习
本文是《我与地坛》的节选,请阅读《我与地坛》全文,结合全文解读文章结尾的文字,谈谈你的想法。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
《我与地坛(节选)》优教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轨迹。
2.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
3.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预习检测检测——基础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剥.蚀()柏.树()恍惚..()隽.永()猝.然()坍圮..()恪.守()隽.秀()整体感知听课文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1.《我与地坛》中“我”与地坛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地坛起到什么样的作用?2.本文前后两部分内容是如何统一在“我与地坛”这个题目下面的?3.如何领悟文中母亲的形象?作者又是如何表现母亲这一形象的?我的质疑参考答案:合作探究答案:1.提示: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因为作者在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在痛苦和绝望之中,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情,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
地坛给予作者慰藉和启示,向作者提供了生机,生机又为作者带来了成功。
可以说,地坛不仅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而且也是作者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作者感悟人生真谛的乐园。
2.提示:从内容上看,前一部分写“我与地坛”,后一部分写“我与母亲”,看似二者毫不相关,但作者却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两部分联系在一起。
第一部分,着重写“我”在地坛中的思考,写地坛给“我”的启示;第二部分,回忆母亲,是母亲的爱让“我”坚强,这两者都给了作者以力量,因而对于作者来说,两者同等重要。
另外,作者在双腿残废之后,经常到地坛里面去,而此时的母亲也默默地送儿子去地坛,或到地坛去寻找他,文章的最后提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园子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我”,母亲也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我”,二者至此合而为一,统一在“我与地坛”这个题目之下。
3.提示:文中刻画了一位有着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形象,她是一位不幸的母亲,又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必修2《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一、学法指导1、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2、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
3、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例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阴霾张驰有致媲(bì)美相形见绌(chù)B.草坪流光溢采涨(zhǎng)幅若即(jì)若离C.蝉连金榜题名透露(lòu)含英咀(jǔ)华D.峰会蛛丝马迹折(zhē)腾喟(kuì)然长叹【答案】D【解析】A张弛有致媲美 pí B流光溢彩若即若离 jí C蝉联透露 lù【评注】题干要求判断字音与字形两方面,这也是减少题量后的一个较好方式,又符合我们对拼音、文字的识记过来而被看好。
考生只需要找出选项中的某一方面的错误一处即可将该项排除。
二、课堂纠错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例2和例3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例2 句子“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按一般的语言习惯语序应怎样安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思维误区】抛开课文,孤立作答.【方法提示】作答此题既要明确语言表达方面的知识,又要熟读课文,综合理解课文内容. 【答案】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
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文章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般的语言习惯应是,“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采用这样的倒装语序,又用了拟人手法,着“炫耀”二字,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突出了它的荒芜。
15.《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学设计】生存的感悟生命的涌动——第七单元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学案【学习目标】1.品读景物描写,概括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的新感悟。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课前预习案】预习清单1.阅读课文,请画出《我与地坛》节选第一、二部分思维导图。
2.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从文中找出答案。
作者为什么要逃避?“一个世界”指什么?“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一个世界”指嘈杂纷乱、充斥着异样眼光、冷嘲热讽的世界,“我”在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找不到。
“另一个世界”指可以躲避残酷现实的世界,地坛正是这样一个世界。
史铁生思考了三个问题,如何回答的?①为什么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②要不要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③怎样活?“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最终“我”找到了答案:出生是事实,死不必急于求成,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课堂探究案】任务一:地坛之缘1.地坛是明清时期皇帝祭祀的重要场所,如今是一个公园。
请阅读第2、3自然段,结合相关句子谈谈作者为何选择地坛,而非“天坛”、“日坛”、“月坛”?简要分析“我”和地坛有怎样的关系?原因:①地坛离我家很近。
②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故园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可以说,作者与地坛相遇是偶然中的必然,是一种缘分。
关系:①地坛在耐心等待,“我”终究到来。
“我”家离地坛越来越近,“我”与“地坛”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近。
②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我”身残但不颓废,“我”走进了地坛,就慢慢走出了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了下去。
③地坛给予“我”生命的启示,“我”与地坛有着隐秘的精神默契。
苏教版语文高一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一、学法指导1、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2、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
3、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例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阴霾张驰有致媲(bì)美相形见绌(chù)B.草坪流光溢采涨(zhǎng)幅若即(jì)若离C.蝉连金榜题名透露(lòu)含英咀(jǔ)华D.峰会蛛丝马迹折(zhē)腾喟(kuì)然长叹【答案】D【解析】A张弛有致媲美 pí B流光溢彩若即若离 jí C蝉联透露 lù【评注】题干要求判断字音与字形两方面,这也是减少题量后的一个较好方式,又符合我们对拼音、文字的识记过来而被看好。
考生只需要找出选项中的某一方面的错误一处即可将该项排除。
二、课堂纠错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例2和例3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例2 句子“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按一般的语言习惯语序应怎样安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思维误区】抛开课文,孤立作答.【方法提示】作答此题既要明确语言表达方面的知识,又要熟读课文,综合理解课文内容. 【答案】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
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文章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般的语言习惯应是,“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采用这样的倒装语序,又用了拟人手法,着“炫耀”二字,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突出了它的荒芜。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
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学习文章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梳理作者遭遇重大打击后的心路历程,学习作者面对充满挫折人生的顽强精神。
3、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感受母亲的爱和作者的悔。
第一课时【自学指导】结合注释查阅字典,掌握词中重要词语字音。
(1)字音坍圮(tān pǐ)熨帖(yù tiē)宿命(sù)亘古(gèn )隽永(juàn)倔强(jué)嘈杂(cáo)捋着(lǚ)焦灼(zhuó)荒芜(wú)剥蚀(bō shí)颓墙(tuí)恪守(kè)猝然(cù)肆意(sì)雕琢(diāo zhuó)作者介绍史铁生(1951— 2010),当代作家。
北京人,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2010年突发脑溢血逝世。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天的玫瑰》《合欢树》等。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摩,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写作背景1971年,是史铁生高中毕业后下放陕北第二年。
那天他如常给生产队放牛,走到山里,突然天昏地暗,风沙四起,暴雨夹杂着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了下来。
回村之后史铁生就病倒了,数日不退的高烧伴随着腰腿的剧烈疼痛折磨着他。
当地医院治不好,送回北京友谊医院,治了一年多,还是控制不住病情。
结果,史铁生从开始时还能自己一步一步走进医院,直到父亲用轮椅把他推回了家。
史铁生不幸下肢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曾一度精神几近崩溃。
《我与地坛》导学案(1)
《我与地坛》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梳理文章写作思路。
2.掌握景物描写的概括和分析。
3.理解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史铁生关于生命的思考【学习重难点】理解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史铁生关于生命的思考。
【教学方法】:任务探究法【课前预习案】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
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来到人间》,《命若琴弦》等2、写作背景:作者在那金子般的二十一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多次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为此操碎了心。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后附答案)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后附答案)第一篇:我与地坛(节选)学案(后附答案)高一一部语文教学案一体化设计NO.1我与地坛(节选)2008.11.14学习目标一、体味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二、明确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从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把握散文的“神”二、品味作者深沉抒情、细密周到、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自主学习一、关于作者史铁生中国作协专业作家。
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恰恰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易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的心魂,看这心魄的可能与去向。
”这也是作者对他作品最好的诠释。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阅读本篇,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
二、识记字词沧桑(cāng sāng):“沧海桑田”的略写。
喻世事变化很大。
2 剥蚀(bō shí):物质表面因风化而损坏;侵蚀。
坍圮(tān pĭ):坍:倒塌;圮:毁坏。
因倒塌而毁坏。
4 亘(gèn)古不变:自古以来一直都没变化。
5 捋(lǚ):用手指顺着抹过去。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7 落寞:寂寞;冷落。
8 猝(cù)然:突然,出乎意外。
9 纷纭:多而杂乱。
(指言论、事情方面)。
10 恍惚(huăng hū):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11 恪(kè)守:严格地遵守。
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导学案(2) 苏教版必修2(高一)
高一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课文所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3、陶冶学生性情,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对文章作深入领会和分析鉴赏。
三:学时安排:三学时四、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借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2、阅读教材p3课后注释①3、阅读课文4、完成高效全能学习方案的学海拾贝部分第1、3、4、5四个小题。
五、预习思考: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本文的思路,分别概括这两部分内容。
第一学时安排(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同命运勇敢抗争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位。
(二)、学生介绍作者(上文)(三)整体感知,梳理文脉:1、学生反复朗读课文2、概括这两部分内容3、师生互动总结(四)鉴赏文章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交流探究(此环节建议:提出以下七个问题,可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基础上分组讨论,集中探究。
最新《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含答案】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开卷有益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唯沉思的时刻,才是敏锐、富有,也是最强大的时刻。
这大约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只是由于肢体的完整,由于行动的灵便,由于俗务的纠缠,更由于欲望的引诱,沉思的机会于我们正变得越来越稀少。
史铁生不然,他有的是机会让自己强大,尽管他被迫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唯其强大,才可能这样平实地谈论死亡,既不夸张对它的向往,也不回避它的到来,就像一个操心家务的农夫,安排惊蛰开犁清明下种的农事,也预告秋季的收成一样寻常。
轮椅作家——史铁生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作品有《》、《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等。
作者在那金子般的二十一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我们能充分理解他的极端痛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地坛的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
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合欢树史铁生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试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白花的裙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开卷有益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唯沉思的时刻,才是敏锐、富有,也是最强大的时刻。
这大约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只是由于肢体的完整,由于行动的灵便,由于俗务的纠缠,更由于欲望的引诱,沉思的机会于我们正变得越来越稀少。
史铁生不然,他有的是机会让自己强大,尽管他被迫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唯其强大,才可能这样平实地谈论死亡,既不夸张对它的向往,也不回避它的到来,就像一个操心家务的农夫,安排惊蛰开犁清明下种的农事,也预告秋季的收成一样寻常。
轮椅作家——史铁生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作品有《》、《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等。
作者在那金子般的二十一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我们能充分理解他的极端痛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地坛的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
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合欢树史铁生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试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白花的裙子。
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试怎么知道会没用?”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
”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
获奖之后,登门来访的记者很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
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
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院子里的老太太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
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吗,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到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都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
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个子,而且还比较茂盛。
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
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
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
大伙儿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的工作。
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
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
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
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了享受。
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思考】1.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
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2.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
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6分)3.体味划线句子的情愫。
你有何想法不妨说说。
【答案参考、得分点说明】1.① 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着和无私。
(2分)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和恒久。
(2分)2.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 ②母爱又是独特的(2分)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2分) 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2分)一、预习1、单音字炫.耀( ) 亘.古( ) 坍圮..( )( ) 恪.守( ) 窸窣..( ) 譬.如( ) 灼.热( ) 恓惶..( )( ) 迄.今( ) 耽搁.( ) 尴尬..( )( ) 罪孽.( ) 福祉.( ) 祈祷..( )( ) 熨( )帖( ) 2、多音字剥⎩⎨⎧(b ō)剥蚀(b āo )剥皮 熨⎩⎨⎧(y ù)熨帖(y ùn )熨斗 角⎩⎨⎧(ji ǎo )角落(ju é)角色 宿⎩⎨⎧(s ù)宿命(xi ǔ)一宿(xi ù)星宿 累⎩⎨⎧(l ěi )成年累月(l éi )累赘(l èi )劳累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节选两部分的要点。
4.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5、诵读课文景物描写部分并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6.作者在地坛想了好几年,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但这也使母亲成为“活得最苦的母亲”。
母亲的苦体现在哪里?7.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二、语言精辟富有哲理本文有些句子朴实无华却寓意深刻,闪耀着作者睿智的光辉,给人以警策。
请抄下来并背之。
1、2、3、三、史铁生先是双腿瘫痪,接着是肾病发展为尿毒症,依靠透析维持生命,命运不断捉弄他,但他最终大有成就。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8分)【附部分答案】:一、3、第一部分:写我在地坛对生死的思考。
第二部分:追思深沉的母爱和抒写对生命的理解4、【答案】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二是园子荒芜冷落,“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都历尽沧桑。
5、【答案】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6、【答案】母亲理解儿子,送他去地坛,有些事不敢问,但是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她又无法不为儿子担忧,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
同时她还希望儿子找到一条走向幸福的路,但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所以,母亲是活得最苦的。
7、【答案】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
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二、【参考示例】如果说生活是一张白纸,等待我们用血水和泪水描绘自己奋斗和拼搏的轨迹,那么生命便是一支铅笔,它总是用自己瘦瘦的身躯,在洁白的素笺上流泻出笔底的风风雨雨……生命是一支铅笔,那木质的笔杆,更像一棵小树,派生出清清溪流、幽幽鸟鸣。
从铅笔刀的刀口吐出的小小刨花,多像落叶,轻舒漫卷;又像波浪,给生命镶上美丽的花边……生命如一支铅笔,总是给你许多优美而又深刻的遐想。
生命是一支铅笔,还意味着在人生这篇文章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写出了错字、别字甚至病句,你就可以用醒悟的橡皮轻轻地擦去,再在擦拭一新的空白处,重新斟酌,重新运笔,写下自己新生后的火热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