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总结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31dd8a079e3143323868939b.png)
城市社会学复习第一章城市社会学概述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社会问题;(2)主要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或者以都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3)城市中的个人、城市中的文化、城市的社会体系。
综合观点:我们把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城市环境;(3)城市的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7)城市问题3、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研究程序:选题—研究问题明确化—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2)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①访谈法;②问卷法;③社会观察法;④社会实验法;⑤社会调查方法;⑥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⑦资料分析方法第二章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1、不同学科对城市的界定2、城市的基本特性基本特性有三个:①空间上人口等的密集型(空间聚集性):根本属性之一;②经济上的非农业性:经济特性;③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或流动性):社会属性3、我国城市的界定(1)“城镇”是指在中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域的基础上,经该规定划分的区域。
城镇又包括“城区”和“镇区”;(2)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4、城市起源的主要学说书P3(1)防御说(军事城堡说):韦伯;(2)社会分工说(柴尔德的农业剩余产品说):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3)集市说:雅各布斯威尼斯;(4)地利说;(5)大型灌溉设施说:卡尔·魏特夫;(6)宗教中心说:斯乔伯格5、城市产生的因素(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城市产生的基础;2、宗教仪式中心是城市形成的人口聚集和精神条件;3、人口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6、早期城市的产生(几个早期城市的位置和时间)(1)两河流域——苏美尔城市的出现,距今约6000年;(2)埃及尼罗河流域城市:公元前3000 年左右,白城、底比斯、阿克顿;(3)印度河流域城市:公元前2500年,哈拉帕古城;(4)长江、黄河流域城市:澧县的城头山城址、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平粮台城址、内蒙古中南部;(5)中美洲文明---墨西哥湾:①蒙特阿尔万城:距今2500年;②特奥蒂瓦坎文化:公元前1 世纪—公元8 世纪第二节欧洲城市的发展1、城市化城市化(urbanization) 是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社会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含所有知识点)
![社会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含所有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cbe8a4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4.png)
社会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含所有知识点)
社会学复知识梳理超级完整版(含所有知
识点)
1. 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社会中人们
的相互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等问题。
2.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 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来验证相关理论或假设。
- 理论研究方法:通过构建社会学理论来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
3.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功能的平衡。
- 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构
成的。
- 符号互动主义:关注个人对符号和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4.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 社会组织:包括社会机构、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等。
- 社会化:研究个人在社会中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 社会不平等:关注社会中的阶级、种族、性别等不平等问题。
- 文化与社会:研究文化对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5. 社会学的重要概念
- 社会结构:指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形式和人们的社会地位。
- 社会化:个体在社会中研究和内化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
过程。
- 角色: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个体所扮演的行为和责任。
- 文化:社会共享的符号、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以上是社会学复习知识梳理的超级完整版,包含了社会学的基
本概念、研究方法、主要理论观点、研究领域和重要概念等内容。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高中
![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f8cfa62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7f.png)
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城市是人类聚居、生产、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是由大量人口和相对密集的住房、商业、行政、文化设施等构成的一个地域性集聚体。
在城市社会学中,城市有以下几个特征:1. 人口密集: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人口聚集在一起,形成相对密集的聚居区。
2. 经济活动集中: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包括商业、工业、服务业等。
3. 社会分工明确:城市中的人们从事的职业分工清晰,职业多样化。
4. 文化多样性:城市生活中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样,涵盖各种艺术、娱乐、宗教等方面。
二、城市发展与变迁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形成通常与地理条件、交通要道、资源丰富等因素有关。
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会逐渐扩大,城市功能也会不断丰富和完善。
2. 城市的变迁:城市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也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城市的新旧变迁主要包括城市功能的变迁、城市空间的重构、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等。
三、城市结构1.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的组织结构、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
城市的空间结构通常体现为CBD(中央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等。
2. 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种社会群体的分布和生活状态。
城市社会结构通常包括社会阶层、职业分工、人口结构等。
四、城市功能1. 经济功能: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主要包括商业、工业、金融、物流等。
2. 文化功能:城市是文化交流的中心,集聚了各种文化、艺术、娱乐、教育等资源。
3. 政治功能:城市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包括政府机构、行政管理、政治决策等。
五、城市问题与管理1. 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环境污染、资源紧张、居民生活品质下降等。
2. 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和管理是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包括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六、城市的功能和问题1. 城市的功能:城市是生产、文化、消费和分配中心,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
城市社会学重点
![城市社会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666dd40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14.png)
城市社会学重点城市社会学复习第13章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1.城市社区的分类与基本特征(1)传统社区:以城市旧城区的老街坊为主,多具有较长历史,其中很多居民在城市居住了数十年,比较有地方特色和传统特色。
(2)公房社区:新中国成立以后,由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统一规划建设的社区类型,居民多以单位住房分配的形式获得住房使用权。
(3)商品房社区:改革开放以后,以房地产开发为主题形成的社区,住房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可以个人直接购买也可以单位购买后分给个人。
(4)边缘社区:属于由农村向城市演替的社区,是最为活跃也是最为混乱的社区。
2.社区规划的目标与原则(1)目标:通过规划的实施,改善社区治理结构、优化物质和文化生活环境,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及增进社区成员互动,从而促进社区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原则:a.可操作性和持续滚动原则b.以人为本原则c.地域性原则d.规模效益原则e.系统性原则第12章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编制1.社会人口分析(1)人口规模: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而言,未来社会人口规模可能出现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用地和各类设施的供给规模。
常用方法包括时间预测法、因果预测法和定性预测法等(2)人口结构:社会人口在年龄、性别、就业和家庭等方面构成的不同,将带来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对城市公共资源需求的差异,因此需要在规划中对以上特点进行分析(3)人口流动:随之我国户籍制度的放开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和内部人口迁移现象的加速,既折射出城市资源和机会的空间分布差异对于人口流动的重要影响机制,又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现象,并给当地的服务共享、子女就学和文化融合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4)人口行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等行为模式的转变,也会影响到城市不同类型用地的配置比例,以及各类服务设施的供给2.城市社会空间规划的目标(1)保障社会公平,关注面向弱势群体的资源供给和能力提升(2)促进社会融洽,避免社会空间的过渡分异与隔离(3)提高生活质量,为所有社会群体提供多元化、高水平的城市公共资源和发展机会3.城市社会结构分析根据人们社会属性的不同,城市社会结构分析的内容有以下方面(1)性别结构: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男(女)性别构成=男(女)性人口数/总人口数*100%(2)年龄结构:包括老年人口比重、人口年龄中位数、人口抚养比这些常用指标,不仅可以作为预测未来人口自然增长规模的依据,同时还可以反映出社会群体关于城市就业、住房以及教育、医疗、休闲等公共服务资源的需求变化,指导规划进行调整(3)家庭结构:反映了不同类型家庭的构成情况(4)民族结构:不同民族之间由于语言、风俗、习惯等的差异性容易出现矛盾冲突,因而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尤其需要予以特别关注(5)职住结构:在城市中一个人的居住地和工作地常常呈现出空间分离的状态,从而产生职住分离的特殊城市现象一般用“昼夜人口比”来测度某个特定地域内的职住结构。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doc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d0261253aa00b52acec7ca7b.png)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城市管理城市管理定义广义上指城市政府为实现特定目标,对城市运转与发展进行控制的行为综合;狭义上指城市政府对城市的公用事业、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规划和建设的控制、指导。
城市管理的基本方法1、行政方法2、经济方法3、法律方法4、咨询方法5、教育方法城市经营城市经营,也称经营城市,是指城市政府将构成城市的空间和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如土地)、人力作用资本(如城市基础设施)及其相关的延伸资本(如路、桥冠名权)和其他经济资源要素等,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聚集、重组和营运,即将城市可以用来经营的各种资源资产化,实现资源配置在容量、结构和秩序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以提升城市的价值,实现城市有形和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
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系指依附于有形资产之上的无实物形态的资产,如开发权、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特色文化等。
城市管理与城市经营的差异1、对城市的认识不同2、理论依据不同3、采用的主要方法不同4、政府的角色不同城市经营的方法1>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2* SOD(service-oriented development)3、TOT 转让一经营一转让4、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TOD:政府利用垄断城市规划带来的信息优势,对城市规划发展区的用地以较低价格征用,然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使生地升值再出售熟地。
BOT :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承担风险TOT:城市公共客运交通,通过出让交通线路经营权,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经营。
SOD:所谓SOD,就是通过社会服务设施引导开发建设的模式。
政府利用行政垄断权的优势,通过城市规划对城市功能进行空间调整和迁移,使老市区和新开发区通过地价差,都获得更新与发展的资金保障。
城市管理1、人口管理2、安全管理3、基础设施管理4、教育管理5、医疗管理6、社会保障管理7、文化体育管理8、生态环境管理城市安全管理一、治安管理二、城市的防震、消防和交通管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当遭受多遇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正常;当遭受罕遇地震时,城市功能不瘫痪,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遭受严重破坏。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206df7df242336c1eb95e39.png)
1.个人、社会身份、社会角色的社会学概念,机械团结、社会学个人:是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在社会关系中的共性和特殊性基础上的个体差异。
社会身份:是个人的社会存在形式。
社会角色:是指由人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的规范系列和行为模式。
机械团结:机械团结存在于不发达社会和古代社会,它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即同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
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它诞生之初以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风俗习惯为主,后逐渐转变为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中的团体行为。
2.个人社会化的内涵、四种关系网络的概念、群体社会成员互动个人社会化的内涵:个人社会化是“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个人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转化;个人社会化是双向转化的过程。
四种关系网络: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起点,是社会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如一个职员与公司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它更集中地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基本倾向;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这是高层次、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失业现象与犯罪现象的关系。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
对于个人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
社会互动的涵义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人之间。
二、人与人之间发生依赖关系。
在公交车上的人没有互动,但当发生交流时才有互动。
三、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四、互动可以通过媒介传播。
五、社会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
同一行为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六、互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邻里的概念、特殊性、社会功能(1)邻里:驻地毗连的人们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地小群体,即形成邻里。
(2)邻里的特殊性:地缘性,情感性,非正式性(3)邻里的社会功能:相互支持的功能,社会化的功能,社会控制的功能,交流的功能4.社区的概念、构成要素、特点、效率、社区研究的三个阶段(1)社区:是指在同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机组织群体。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37fca1b6c175f0e7cd137f9.png)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礼俗社会:礼俗社会就是传统的社会: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少。
人的行为受习俗传统的约束。
2、法理社会:法理社会是现在工业社会:规模大,有复杂的分工和角色分化,人的行为守规章法律的制约。
3、机械团结:在劳动分工较低的传统文化中,大多数的社会成员从事相似的的职业,共同的经验和共享的信念使他们相互结合。
是相似性的紧密联系。
社会是个几无分化的同质体,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也是直接的,其成员之间的团结可称之为机械团结。
4、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
由于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个人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同时也使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
分工造成的个人差异性损害了社会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反过来又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因为分工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因此,分工越来越承担了原先由共同的集体意识所承担的角色。
5、结节性:城市中的某些地段对人口、商品、信息等具有吸引作用,形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集聚中心,这种现象称为城市中的结节现象。
6、均质性:是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保持同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7、社会结构:广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基本要素之间稳定持久的联系模式。
狭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式。
8、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实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
9、社会分层:是对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分析研究,它是社会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
10、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
它多半涉及角色,特别是职业的改变,但在社会阶层上没有变化。
11、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
12、结构性流动:是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流动。
城市社会学复习
![城市社会学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ba647ae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9.png)
城市社会学复习第⼀章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态与⽣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类⽣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法的三个层次:⼀是城市社会学⽅法论;⼆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法体系。
第⼆章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
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主要承担军事、⾏政职能,⽽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
C、城市内部⽭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盾,⽽西欧的城市内部⽭盾则是⼯商业者、⾃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盾。
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格”及其成因⽅法,分析“乡村⼈格”及其成因。
答:第⼀个因素:⼈⼝规模。
农村⼈⼝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
随着农村⼈⼝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
第⼆个因素:⼈⼝密度。
⼀⽅⾯,密度减少,⼈与⼈之间的压⼒变⼩,是⼈与⼈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
第三个要素:⼈⼝同质性。
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
同质性越⾼,社会分化减弱。
公共⽣活实名性和个⼈性程度提⾼。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659463f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96.png)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城市社会学第⼀章古典⼈类⽣态学1.社区的⽣态性质(1)共⽣性:每⼀个物种都不能离开其他物种独⽴存在和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共⽣”。
(2)竞争性:⼈与⼈,群体与群体之间对同⼀⽬标的争夺,⾮敌对但排斥。
竞争导致均衡。
古典⼈类⽣态学家把竞争看作是⼈类社区得以形成的基本原则。
2.社区的⽣态过程⼀定时期内,⼈⼝的变化过程(集中或离散)集中:指在⼀定时期内⼈⼝向某些地区聚集,使这⼀时期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向少部分地区的社区运动过程。
离散:指相反的社区运动过程,即⼈⼝向更⼴⼤的地区扩散。
3.城市的⽣态模型(1)伯吉斯的同⼼圆说在他看来,每个城市都有它的⽣态布局,这个布局是依同⼼圆的格局组织起来的,即是由不同的环状空间地带组织起来。
城市的中⼼商业区是同⼼圆最内核的地带。
(2)霍伊特的扇形说⼀般来讲,⼯⼚在城市⽣态结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但⼯⼚的分布并不是⼀个环状围绕中⼼商业区,⽽是从城市中⼼向外放射出去,从中⼼到边缘形成⼀个扇形结构。
(3)哈⾥斯和厄尔曼的多核⼼说强调某些设施的形成与该地⽅是否存在维持其设施存在的条件相联系4.古典⼈类⽣态学理论受到的批判(1)⾸先是以阿利汉为代表的学者对帕克的⽣态学理论根基,即将社会区分为⽣物的和⽂化的两个层次的⼆分法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2)对古典⼈类⽣态学批评的第⼆个⽅⾯是指古典⽣态学理论家过分强调和重视⽣物性因素在社会中的决定作⽤,忽视了社会性的因素,特别是⽂化、情感、象征等的作⽤。
(3)批评的第三个⽅⾯是有关城市空间成长模式。
古典⼈类学企图发展出普遍的城市空间成长模式。
戴威认为伯吉斯的模式是⼀种理想型,都市空间分布并“没有⼀种普遍模式”。
(4)批评的第四个⽅⾯表现在对其“⾃然区域”概念和“⽣态谬误”的批评上。
第⼆章新正统⽣态学1.霍利的⼈类⽣态学理论⽣态组织四原则:相互依赖、关键功能、分化和⽀配是四个重要原则。
(1)⼈类聚居的⼀些“基本假定”第⼀,每个⽣命有机体的个体必须与环境打交道,以便从环境中获取⽣存资源。
最新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总结
![最新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2101abcd15abe23482f4df0.png)
一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殊领域之中,而是存在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
具体说,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是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二:传统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人类生态学研究(土地利用结构空间结构)2. 城市社区研究(社区与聚落的相似)3. 城市问题、对策及规划研究4. 城市化研究三.新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三大流派)背景:新城市社会学这个概念于1981年由美国丁·沃顿提出。
(二)主要流派:1.以卡斯泰尔(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代表的结构;资本积累;集体消费。
2.以哈维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学派;资本运动三级环程:;①初级环程:利润性生产投资②次级环程:基础结构建设投资③三级环程:福利事业投资以帕尔和雷克斯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学派住房阶级:①现金购买,居住环境舒适;②抵押贷款,居住环境舒适③抵押贷款,居住环境不舒适④租住公有住宅,居住环境舒适⑤租住公有住宅,居住环境不舒适四如何理解人类本质,怎样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
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本质,即人的社会性。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论断的内涵有:( l )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
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
(2 )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关系起支配作用,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3 )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因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一,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
个人与社会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离开一方,对方就不复存在。
城市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的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647e11c52d380eb62946d39.png)
1.城市性状态的特征城市性状态:人类聚居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人格模式。
1、沃思提出:认为城市居民的三个基本特征:人口规模:众多人口密度:密集人口特性:异质性概括沃思的城市性状态,它的主要特征:复杂的社会分工、高度流动性、依赖性、匿名性、正式的社会控制、道德行为差异2、前苏联学者伊利英认为,生产力的区域集中是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聚集体则是生产力区域集中的重要形式。
3、日本学者山田浩之认为,密集性是城市的一般性质,非农业的土地利用是城市的经济性质,异质性是城市的社会性质,因而他把兼具上述三个性质的地域称为城市或城市区域,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则把聚集性、经济性、社会性作为城市的基本特征。
4、英国学者巴顿(K. J. Button)将“市场网络系统”作为城市的重要组织特征,认为城市是一个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5、国内研究:有学者将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视为城市的三大特征;密集性(人口密集,物质和资本密集,文化密集)、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和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
6、也有学者从社会文化特征上来认知城市特性:人口规模大、密度高,人口异质性强,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社会活动科层化,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文化世俗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上述这些观点从城市经济的、心理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等侧面为我们多面向地认识城市开启了智识之门。
如果我们从城市发展史的视角来观看的话,这些观点的阐释,更多的是基于对现代城市的认知,还不足以让我们把握住城市这样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古老而又新颖的事物的最本质特性。
2.中西方建筑语言的特点(1)希腊(西方)建筑的语言希腊建筑的美并不像古埃及建筑那么显露、张扬,具有威慑力,相反,它是内涵的、静穆的和亲切的。
古希腊的柱式是一种“格律”,它是规范和制约每个城邦的公共建筑的准则,它保证了希腊城邦公共建筑的基本水准和统一风格。
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高一
![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高一](https://img.taocdn.com/s3/m/2e0f35e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6e.png)
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高一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形态之一,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城市社会学旨在探讨城市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分析城市对个体和社群的影响及其互动的规律。
本篇文章将对城市社会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高一学生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城市化与城市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并在城市中集中居住和工作的过程。
城市是区域内人口密度较高、经济、文化等方面较为发达的地区。
城市与农村相比,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如人口密集、资源丰富、产业多元、流动性强等。
二、城市的功能和城市发展理论城市具有多种功能,比如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
经济功能是城市最根本的功能,城市作为经济中心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理论主要有现代化理论、生态学理论、文化区位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城市的发展过程和机制。
三、城市社会结构与社会差异城市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种社会组织和相互关系的总和。
城市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社会差异,主要表现为社会阶层、社会地位和社会流动。
社会阶层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社会地位是指个体在社群中的地位,社会流动是指个体在社会阶层中的变动。
四、城市生活与城市社区城市生活是指人们在城市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
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是城市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社区关系是城市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互助、合作和交流来维系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五、城市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城市中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失业问题、环境污染等。
社会治理是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关键,包括政府、市民、社会组织等各方参与,通过制度和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六、城市空间与城市文化城市空间是城市中各种地理空间的总和,包括居住空间、商业空间、文化空间等。
城市空间的组织和规划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2023年社会学最全面的复习资料
![2023年社会学最全面的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0f2776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0e.png)
2023年社会学最全面的复习资料
本文档旨在为2023年社会学考试提供全面的复资料。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主题和内容,供您参考和复:
1. 社会学的定义和基础概念
-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和目标
- 社会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 社会学的重要学派和思想家
2. 社会结构和组织
- 社会组织的类型和特征
- 社会角色和社会身份
- 社会层级和社会阶层
- 社会团体和社会关系
3. 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
- 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 社会变迁的模式和趋势
- 社会发展的理论和观点
- 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4. 社会问题和社会政策
- 社会问题的定义和分类
- 主要社会问题的原因和后果- 社会政策的目标和手段
- 社会政策的实施和评估
5. 文化和社会认同
- 文化的定义和要素
- 文化的传播和变化
- 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 社会认同和多元文化主义
6. 社会控制和社会变革
- 社会控制的方式和机制
- 社会正常和社会异常行为- 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过程
- 社会变革的影响和后果
请根据个人需求和重点进行阅读和复习,加强对每个主题的理解和掌握。
祝您2023年社会学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2023年新版社会学知识点整理
![2023年新版社会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efe92c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01.png)
2023年新版社会学知识点整理1. 社会学简介- 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2. 社会学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社会交往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社会冲突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3. 社会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 访谈- 实地观察- 文献研究和资料分析- 统计分析4. 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 家庭和亲属关系- 社会阶层和社会层级- 社会群体和社会关系- 社会机构和组织5. 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 社会变迁的原因与影响- 社会发展的模式与趋势- 社会变迁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6. 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社会不平等与贫困问题- 社会犯罪与治安问题-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政策- 教育和医疗问题与政策7. 性别、种族和社会差异- 性别和性别不平等- 种族和种族关系-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流- 社会多元化与社会一体性8. 全球化与社会变革- 全球化的概念和特征- 全球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科技和信息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作用9. 环境与社会问题- 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 气候变化与生态破坏-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份文档整理了2023年新版社会学的知识点,包括社会学简介、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性别、种族和社会差异、全球化与社会变革以及环境与社会问题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将帮助读者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以便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城市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的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24e2e9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49.png)
城市社会学的复习资料1.城市性状态的特征城市性状态:⼈类聚居在城市社会⽣活中形成的⽣活⽅式和⼈格模式。
1、沃思提出:认为城市居民的三个基本特征:⼈⼝规模:众多⼈⼝密度:密集⼈⼝特性:异质性概括沃思的城市性状态,它的主要特征:复杂的社会分⼯、⾼度流动性、依赖性、匿名性、正式的社会控制、道德⾏为差异2、前苏联学者伊利英认为,⽣产⼒的区域集中是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聚集体则是⽣产⼒区域集中的重要形式。
3、⽇本学者⼭⽥浩之认为,密集性是城市的⼀般性质,⾮农业的⼟地利⽤是城市的经济性质,异质性是城市的社会性质,因⽽他把兼具上述三个性质的地域称为城市或城市区域,⽽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则把聚集性、经济性、社会性作为城市的基本特征。
4、英国学者巴顿(K. J. Button)将“市场⽹络系统”作为城市的重要组织特征,认为城市是⼀个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起的⽹络系统.5、国内研究:有学者将密集性、⾼效性、多元性视为城市的三⼤特征;密集性(⼈⼝密集,物质和资本密集,⽂化密集)、⾼效性(⾼效率和⾼效益)和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
6、也有学者从社会⽂化特征上来认知城市特性:⼈⼝规模⼤、密度⾼,⼈⼝异质性强,社会分⼯复杂、专业化程度⾼,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情性,社会活动科层化,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化世俗化,⽣活⽅式现代化,社会控制以正式⼿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上述这些观点从城市经济的、⼼理的、⽂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等侧⾯为我们多⾯向地认识城市开启了智识之门。
如果我们从城市发展史的视⾓来观看的话,这些观点的阐释,更多的是基于对现代城市的认知,还不⾜以让我们把握住城市这样⼀种具有社会性意义、古⽼⽽⼜新颖的事物的最本质特性。
2.中西⽅建筑语⾔的特点(1)希腊(西⽅)建筑的语⾔希腊建筑的美并不像古埃及建筑那么显露、张扬,具有威慑⼒,相反,它是内涵的、静穆的和亲切的。
2023年电大《城市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2023年电大《城市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1af95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7.png)
2023年电大《城市社会学》期末考试复
习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
A. 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B. 城市与农村的对比与联系
C. 城市中的社会关系与问题
D.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2.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城市发展的原因?
A. 工业化
B. 农业机械化
C. 人口增长
D. 传统文化
3. 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A. 农业人口占比逐渐增加
B. 城市人口占比逐渐增加
C. 城市与乡村人口比例不变
D. 农村人口占比逐渐减少
4. 城市社会分层是指什么?
A. 城市人口的职业划分
B. 城市不同社区之间的差异
C. 城市居民的收入分布
D. 城市中的社会阶级
5. 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什么类型的问题?
A. 宏观社会问题
B. 微观社会问题
C. 历史性社会问题
D. 文化性社会问题
第二部分:问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 请简要解释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
2. 请举例说明城市社会分层的现象。
3. 什么是城市社会团结?为什么城市社会团结是重要的?
4. 解释城市社区发展的特点。
5. 城市变迁对城市社会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三部分: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 论述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分析并论述其城市社区和社会发展
情况。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eae4231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c.png)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2.社会学的含义、社会学理论的阶段划分1.社会学的含义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社会学理论阶段划分古典社会学1、第一阶段:从社会学诞生的1830年代到1870年代末,代表人物是孔德和斯宾塞。
2、第二阶段:从1880年代到1920年,社会学形成阶段,代表人物是韦伯和迪尔凯姆。
现代社会学3、第三阶段:﹙帕森斯时代﹚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4、第四阶段:﹙反帕森斯时代﹚从1960年代的中期到1970年代末,是群雄割据时代。
当代社会学5、第五阶段:从1980年代直至现在,是社会学理论多元综合新时代,代表人物是安东尼.吉登斯。
3.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特点1.,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特点: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内容可以看出,结构功能主义十分注重研究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协调的机制,是一种维护型社会学。
即功能主义只考虑如何改良现存体制而没有考虑从根本上改造和变革社会体制。
2.社会冲突论(科塞尔、达伦道夫)特点:社会不可能仅仅是平衡与和谐,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且长期存在着并非对社会只产生破坏作用的冲突,这是社会运行中的持续的必要现象。
冲突并不一定指公开的暴力,也包括紧张、敌意、准竞争和在目标与价值标准上的分歧。
冲突的产生是因为资源的稀有使其社会关于它的分配充满着不平等现象。
3.社会交换理论(乔治霍曼斯、彼得布劳)特点:社会交换理论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并从各个权力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中找到社会系统发展、变迁的动力。
更贴近地研究社会现实,更加强了社会学与社会运行的相互联系。
4.符号互动理论(布鲁默、戈夫曼)特点:符号互动理论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结构的能动性,揭示行动者对互动过程的主见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对进一步互动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殊领域之中,而是存在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
具体说,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是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二:传统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人类生态学研究(土地利用结构空间结构)2. 城市社区研究(社区与聚落的相似)3. 城市问题、对策及规划研究4. 城市化研究三.新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三大流派)背景:新城市社会学这个概念于1981年由美国丁·沃顿提出。
(二)主要流派:1.以卡斯泰尔(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代表的结构;资本积累;集体消费。
2.以哈维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学派;资本运动三级环程:;①初级环程:利润性生产投资②次级环程:基础结构建设投资③三级环程:福利事业投资以帕尔和雷克斯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学派住房阶级:①现金购买,居住环境舒适;②抵押贷款,居住环境舒适③抵押贷款,居住环境不舒适④租住公有住宅,居住环境舒适⑤租住公有住宅,居住环境不舒适四如何理解人类本质,怎样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
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本质,即人的社会性。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论断的内涵有:( l )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
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
(2 )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关系起支配作用,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3 )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因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一,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
个人与社会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离开一方,对方就不复存在。
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不能设想没有个人的社会。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他的系统包括国家、民族、社区、集体、组织、家庭等等子项。
所有这些子系统都由个人组成的。
个人是构成社会系统的不可再分的原子。
社会具有生产再生产等方面的功能,社会的一切功能都要通过个人的活动才能实现。
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最终承担者都是个人,、离开个人就谈不到任何社会实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
另一方面,个人又都是社会的个人,个人离不开社会。
前文已经叙述过,单个人在自然界面前是软弱无力的,如果不通过社会这个中介,个人就没有力量和资格与自然力相抗衡,更谈不到改造自然了。
不能改造自然的生命体就失去了人的本质属性,它也就不再是人,而沦为一般的动物了。
所以,凡是已经能够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个人,都已经取得了社会的通行证,都已经在自己的身上盖上了社会的印鉴,都已经罩上了一定形式的社会背影,加入了某种社会关系,变成了社会成员。
在生物体与自然之间插入一道社会的屏障,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大特征。
所以,个人都带有社会性,个人都是社会的个人。
第二,社会决定个人。
个人与社会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的首要一点,不是个人决定社会,而是社会决定个人。
社会对个人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
例如,个人的本质决定与他所处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属性决定于他的设关系的各个方面,个人的历史作用或价值决定于社会的需要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培养造就,个人的际遇(或命运)决定于个人所承受的由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所形成的社会合力,个人的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社会意识的表现,个人的发展亦决定于社会发展的要求。
总之,在社会与个人这一对矛盾中,社会居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它不以任何个人的意指为转移。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不能从任何个人的头脑或行为中去寻找,相反的却是,个人的本质、属性、发展等等只能从他所处的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找到解释。
第三,个人能动地作用于社会。
这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另一方面。
在社会面前,个人并不是完全被动、消极和无所作为的。
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和历史发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个人本身是由社会决定的。
个人对社会的作用只能是促进或者阻碍其发展的作用,是对社会作出贡献或者造成损害的作用。
这种作用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或短时或久远,任何个人都会起到的。
不过英雄人物或杰出人物的作用比平凡个人要大,平凡个人的作用比杰出人物要小。
但是再平凡者也有作用,再杰出者也不能决定历史。
当然,个人对整个社会、对人类历史的作用不是决定性的,并不是说个人没有决定性作用,个人对某些具体的社会事件和历史事件的具体面貌的作用可以是决定性的。
此点我们以后有专章讨论。
第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
从历史的角度观察,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同步性。
社会是怎样的,个人也就是怎样的;个人是怎样的,社会也就是怎样的。
凡是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不一致的时期或国度,其不一致的状况都不会持久。
不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改变个人,就是因个人发展的落后而影响社会。
只有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大体同步,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和正常的。
当然,这种一致性的要求是通过不一致的斗争而实现的。
第五,个人与社会相互转化。
在任何情况下,个人不会转化为社会,社会也不会转化为个人,这是不言而喻的。
这里所说的相互转化,是指另一种情形。
个人与社会作为对立统一体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些部分或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例如,个人的活动转化为社会面貌的改变,所谓“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社会的制约和限定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素质或行为规范;个人意识为社会大多数人接受转化为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通过灌输、宣传、教育转化为个人意识等等。
这些都属于个人与社会相互转化的情形。
总之,从大的方面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便是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个人必须以对这种关系的正确认识为前提,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五谈谈个人社会化的涵义及基本内容?个人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和不断地适应,认识社会以达到改造社会的过程。
个人社会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1)社会知识:对社会存在以及社会改造的种种知识,还包括作用于社会的具体方法和实际内容。
人类个体要成为一个社会成员,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知识,即衣、食、住、行等自理生活的知识,以取得进入社会后的谋生手段,建立发展自己智慧和才干的广阔场所。
(2)行为规范:指个人行动从社会获得规定性,获得与他人形成和谐关系的方法。
个人行为规范化,是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途径。
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要求和约束凝结成一系列规范,即道德与法律,其内容主要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定社会的基本共同规范,即道德与法律。
第二层是社会组织与集体的章程、守则与纪律。
第三层是一定社会的一般公共活动规则,包括社会内部与社会之间的礼仪灯若干共同规定。
第四层次是社会习俗。
社会通过奖励和惩罚个体或团体行为而达到一定的控制目的。
(3)价值观念:价值是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
价值观念就是个人或团体对这种存在意义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好与坏、利于害、对与错等得思想观念。
(4)理想目标:人都有理想,理想和希望是人生的目标与精神支柱,是社会生活的定向因素。
理想目标的树立是社会各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从总体上来看,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是复杂的、长期的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
六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每一个过程的基本特点少儿期的社会化(0~15岁):a、婴儿期(0~3岁)b、幼儿期(3~6岁)c、学年初期(6~12岁)d、学年中期(12~15岁)初始社会化,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具象思维认知方式,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世界。
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青年期的社会化(16~30岁)独立逐步实现社会生活的过程。
角色转变、环境转变、文化转变。
中年期的社会化(31~55岁)承上启下,过渡阶段。
完成初始社会化,自我形象基本确定,人格基本定型。
较强的自主选择和创新能力。
老年期的社会化面对身体机能、社会地位、社会声望下降、疾病和死亡,角色转变能力、接受能力差,心里脆弱。
较多社会问题七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影响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的主体是家庭。
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
家庭种族,阶层,宗教,父母经济,生活方式和文化教养会对儿童观念,心里,行为发生影响。
2家庭中父母权威对儿童社会化有巨大影响。
由于儿童生活和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很容易使父母成为儿童心目中的全知全能的权威。
父母借助这种形象和儿童交流。
对儿童的观念,心理,行为有着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
1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
有组织目的系统化的教育条件,使学生进行专门化的学习,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技能。
2学生面临家庭以外广大社会,接触更广泛的社会角色和文化。
老师调整其价值观,而同学和他人则调整其行为。
3学校对非个人规则和权威的遵从,培养与人交往中的合作性和独立性,是个人更好的适应社会化。
1社会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通过大众传媒来实现。
大众传播媒体是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化因素。
在现代社会,电视、广播、书报、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
通过这些媒介,个人不但可以接受大量的信息,而且在知识、技能、价值标准、角色能力等的学习方面开始出现“无师自通”的情况。
八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有何关系?社会化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人的个性,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受环境制约、影响,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一方面,每人的个性中都会内在地包含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等共性的东西。
这是社会文化传递的结果。
另一方面,社会化又不可能造就具有完全相同个性的个人。
因而,社会化既造就了人的社会共性,又塑造了人的独特个性,是人的社会共性与独特个性的有机统一过程。
九各角色区分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所谓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了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
所谓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这是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所做的区分。
所谓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
属于这类角色的,如警察、法官、各级党政干部、党员、团员等等。
所谓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
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