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要有新的学业评价观
高中新课程理念下历史学业成绩评价论文
高中新课程理念下历史学业成绩评价的探索高中新课程已在我省全面铺开,如何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原则和内容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是我们急需关注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应按照如下的理念和原则构建。
1.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业成绩的评价必须以素质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实验稿)》为依据,以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为参照,全面评价学生素质。
2.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评价确认学生的进步和达到的学业水平,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反思和发展。
3.高中学业成绩评价应是多样的,在改革传统的量化的评价方法基础上,注重采用质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4.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应是多元的,特别要注意发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尊重和发挥被评价对象的主动性,既要有外部的评价,也要有内部的评价。
5.高中学业成绩评价既要关注评价的结果,也要关注评价的过程。
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充分发挥评价的正面回流效应,尽量减少负面回流效应。
6.控制和适量减少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各种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发展的活动中去。
历史学业成绩评价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学习成绩评判主要是纸笔测试、课堂提问等方式。
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是能够使学生牢记所学的知识点,但其弊端也很多;一是评价的目的与功能严重异化。
评价的目的本该是诊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调整,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但传统的教学评价只作为奖惩的目的,评价的功能萎缩为甄别学生以其不同对待。
二是评价内容学业化。
只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业成绩窄化为学科分数,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
三是评价的重心重“教”轻“学”。
四是评价手段单一化和唯量化。
五是评价主体局限化。
以上这些严重脱离了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而传统测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也落不到实处。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评价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传统观念对学生的评价只不过是通过纸笔测验,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业好坏甚至包括其他方面的唯一尺度和标准,况且所谓的标准答案规定太死,学生不能有任何异想天开的余地,否则只会落一个大红叉,这样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着教师的手脚。
新课程强调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里有这样一句话:低估儿童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
因此,老师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应及时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新课程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自我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以下是《寒假活动》评价一览表:亲爱的同学们:这种评价模式一改以往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模式,使学生自己对学习过程也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做到自我反省,而家长也必须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起到督促作用,同时也可以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
老师对学生的活动评价不再是以往的那种单一的纸笔操作,除此之外,还应有激励性评语。
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
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从2001年至今,我们对实验学生的学业评价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而且还包括平时成绩等。
如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就分为两块,书面测试(约占85%)+开放性试题(约占15%),开放性试题是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书面测试题的同时连同开放性试题一同交回来。
考试形式有开卷、闭卷等。
我县以村中学作为国家中考试点,他们对初三学生的学业评价分为三部分:中考成绩(75%);物理与化学实验操作能力、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体育测试(15%);平时成绩(10%)。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评价观摘要: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评价观,在评价学生的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的同时,也要评价学生的其他智能,要扩大评价主体,要在情境中评价学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评价观“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始终与教学相伴随,是教学的一部分。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在统一的考场、试题、标准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
这种“标准化”的教育多“生产”出“标准化”的人才,却难以满足目前社会各行各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为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我们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评价观。
一、评价智能的多元化上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其著作《多元智能》一书中提到人类的智能并非是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所能涵盖的,只通过这两方面来评价一个人,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
他认为人的智能至少包括七种: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
加德纳在1999年出版的《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一书中,又设想了三种潜在的新智能,即存在智能、道德智能、精神智能。
他还认为,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会发现更多的智能。
由此可见,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智能组合而成,智能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有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之分,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类型和智能类型各不相同。
依据传统的智能理论和评价方式来衡量,语言、数学逻辑智能突出的学生,被视为“聪明”;而这两方面差,即使他的歌唱得好、画画得好,也还是会被认为是“差生”。
实际上,对于这些所谓的“差生”,如能因材施教,根据其智能特点给予鼓励和引导,那么,每个学生都应是聪明的,都能体现其智能强项。
二、评价的多主体化长期以来,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来打分,因为教师掌握着知识,掌握着评价标准,掌握着评价权力,具有绝对的权威,“一言九鼎”。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评价摘要: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是指在评价活动中所体现的特定的价值观,它支配或决定着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是对评价本质的集中概括。
关键词:新课程评价综合评价质性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育观念,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评价观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转变。
评价不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评价不再只是为了选拔甄别,更是激励学生成长进步的手段。
评价不再只是注重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
它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育者,应该彻底摒除过去那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积极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
二、拓宽评价途径,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
回顾传统的依据考试成绩定性学生的单维评价,它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何让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一个自主发展的主体,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关键。
在评价中,我们要努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具体实施中,可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给予总评,要把握住”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大方向,切实关心每一个学生,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成功。
尊重每一位学生,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通过科学而全面的评价,营造一个民主、宽松、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社会的需求。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质量观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质量观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张 健 胡行忠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内容摘要:新课程,新理念。
课程标准的实施关键在课堂,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质量观的价值取向从偏重社会需要走向强调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相结合,并在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进步。
随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取双基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形成探究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达到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
新课程改革成功实现了从偏重知识教育向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的转变;实现了从单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的转变。
在目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课堂教学仍然是实现化学课程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观1、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价值观的转变课堂教学的教育价值取向从属于教育价值观,我国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偏重社会需要的满足。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偏向,强调社会与人并重的教育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育价值观取向是对旧有教育价值观的成功变革。
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变化体现于旧有教学观念的改变:(1)根本宗旨的变革新课程标准将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化学教学的根本宗旨,从而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再仅仅关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会更加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2)建构观念的变革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新课程则向学生主动构建转变。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自外而内的形成过程,对学生自身的内在结构重视不足。
现代教学的结构观念要求我们对教学主体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结构进行再认识,其中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学生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学习结构则是学习者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和加工形成的。
新课程下的评价观 (1)
新课程下的评价观──“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还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以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业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侧重于评价的甄别、筛选和批判性功能,重视终结性评价和相对评价等。
这种评价作为选拔、区分学生的惟一手段,追求的是对所谓“适合教育的学生”的选择性功能,是应试教育下产生的“怪胎”,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改革,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评价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树立新的评价标准和观念,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二、在评价的主体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三、在评价的方法上:(1)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2)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3)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
相对评价是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被称作“常模参照评价”,这是我们最常用的评价方法。
这种评价缺乏对于个人努力状况和进步程度的适当评价,不利于肯定学生个体的成绩。
个人内差异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之间成绩与能力差异的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两个或多个时刻内的成就表现出的前后纵向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提供准确和动态的依据,也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实际情况,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挖掘学习潜能、改进学习策略等;(4)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评价
250 ) 3 0 0
三 、 成 性 评 价 、 展 性 评 价 和 终 结 性 评 价 相 结 合 , 要 形 发 更 注重 学 生发 展 过 程 的 评 价 。 以往 的学 生评 价 主 要 是 发 挥 评 价 的 鉴 定 甄 别 、选 拔 淘 汰 的 功 能 ,所 谓鉴 定 甄 别 是 指 对 评 价 对 象 与 评 价 指 标 的 适 应 程 度 作 出 区 分 和认 定 。 实 质 是 一 种 目标 参 照 评 价 或 绝 对评 价 . 其 如期 末 考 试 、毕 业 会 考 等 这 种 评 价 只 重 视 对 学 习 结 果 的评 价 , 忽 视 对 学 习 过 程 的评 价 , 于 诊 断 、 进 学 习过 程 中存 而 对 改 在 的 问题 几 乎无 能为 力 。 果 长 期 采 用 这 种 评 价 方 式 , 必 将 如 就 给学 生 带来 心理 负 担 , 部 分 后 进 生 丧 失 学 习 的信 心 , 至 生 使 甚 活 的勇 气 , 易 滋 生 出与 教 师 不 合 作 的 态 度 , 而 降 低 评 价 工 容 从 作 的信 度 和效 度 。 此 。 课 程 提 出评 价 应关 注 学 生 的学 习过 因 新 程 , 断 学 生 成 长 中 的 问 题 . 现 学 生 的特 长 , 示 学 生 的 才 诊 发 展 华 , 进学生的发展 。 促 发 展 是 一 个 过 程 ,以 促 进 发 展 为 目标 的 评价 同 样 也 是 一
、
个 过 程 , 不 仅 仅 发 生 在 教 育 教 学 活 动 之 后 , 时 也 应 伴 随 和 它 同 贯 穿 于 教 育 教 学 的每 一 个 环 节 , 须 发 展 诊 断 性 评 价 、 成 性 必 形 评 价 与 终 结 性 评 价 的 综 合 功 能 。所 以新 课 标 评 价 不 仅 要 关 注 学 生 发 展 结 果 的 终 结 性 评 价 要 重 视 学 生 发 展 过 程 的 评 价 . 更 把 终 结 性 评 价 、 成 性 评 价 、 展 性 评 价 结 合 起 来 , 发 展 变 形 发 使 化 的过 程 成 为评 价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评 价 能 产 生 教 育 意 义 , 使 把 学 生 评 价 过 程 变 成 教 育 和 指 导 的过 程 ,变 成 不 断 促 进 学 生 发 展 的重 要 载 体 。
新课程有哪些新理念_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有哪些新理念_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新理念一、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价值新理念 1.教学的主体价值新理念所谓教学的主体价值新理念,也就是学生的主体价值建构新理念。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价值建构,这是新课程教学价值新理念的核心。
新课程要真正摆脱传统教学价值理念的束缚,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最根本的就在于要成功地建构学生自身的主体价值,使学生以认知的主体、实践的主体、交往的主体等身份主动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建构学生的主体价值,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是:要建构学生自觉性的主体价值、选择性的主体价值、发展性的主体价值、创造性的主体价值。
建构学生的主体价值,从要求上来说需要做到的是:要面向学生主体,这是建构学生主体价值的真谛;要尊重学生主体,这是建构学生主体价值的基础;要让出主体权利,这是建构学生主体价值的根本;要转换主体角色,这是建构学生主体价值的保障。
建构学生的主体价值,从意义上来说主要表现在,它既可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又可促进学生的自主活动,更可促进学生的自主教育。
2.教学的生命价值新理念所谓教学的生命价值新理念,也就是注重学生生命意义的教学价值新理念。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这是新课程教学价值新理念的根本。
面对传统的教学价值理念,新课程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生命的活力,从而使师生真正实现教学互动的生命价值。
在教学的生命价值新理念下,尊重学生的生命、关怀学生的生命、理解学生的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命,已成为新课堂教学的基本使命和终极追求。
尊重学生的生命,主要是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并根据这种独特性为其提供和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其都能体验到自己生命成长的快乐。
关怀学生的生命,主要是关怀学生生命的整体性,使学生的生命充满丰富的内涵,既具有认知和情感,又具有意志、态度和信念,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丰富与成长。
理解学生的生命,主要是理解学生生命的生成性,使学生的生命在学习中永远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并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已做了明确的表述:“改革评价过度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动学生发展,教师提升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应“建立促动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
评价不但要关心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协助学生理解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建立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以“学”评“教”。
一、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而是以学生的“学”去评价教师的“教”。
首先,树立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即以“学”“评教”的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人们行动的背后,都蕴含着其价值观、人生哲学、信念。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评价的观点总是表达人们对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解,对教学活动的根本看法。
假如教师把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把对学生的控制放在教学的首位,那么他在实行教学评价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课堂的教学秩序和课堂的管理,相反,假如教师把学生置于注重的焦点,深切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把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课堂中产生的新经验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则教师在实行教学和评价时,着重分析的是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积极性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是否有积极的探究过程等。
当前课堂教学重教师的“教”而轻学生的“学”,甚至有时出现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
与此一致的课堂教学评价同样是注重教师的“教”而轻视学生的“学”,尤其是轻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考试分数。
所以,课堂成了“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优秀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绝大部分普通学生仅仅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仅仅“观众”与“听众”,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
所以,课堂教学及其评价要从注重教师的“教”,切实转向注重学生的“学”,把重点从确保所有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转向确保仔细地分析学生,以学生的“学”来“度身定制”教师的“教”,即以“学”评“教”。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策略变革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策略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策略也在不断变革。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学业评价的目的是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新课程的背景出发,探讨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策略的变革,并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和建议。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目标。
这就要求数学学业评价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新课程要求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
数学学业评价也要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
2. 注重学习情境和学习成果的评价在新课程下,数学学业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关注学习情境的评价。
也就是说,要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对数学学习情境的适应能力等。
3. 多样化评价方式和工具新课程提倡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方式,数学学业评价也要有所变革。
可以采用开放性题目、实际项目调研、讨论小组评价等方式,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二、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策略的变革对学生的影响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策略的变革,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变革对学生会产生以下几点影响:1. 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新的评价策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情境和能力的评价,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
这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3.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新的评价策略更加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将促使学生更加注重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注重思考和探索过程,而不只是追求结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策略的变革,提出以下可行性策略和建议:1.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新课标下学业质量与课堂评价设计方案(一)
一、背景分析在新课标下,学业质量与课堂评价设计方案的制定变得更加重要。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学业质量和课堂评价的设计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
二、学业质量设计方案1.明确目标:确定学业质量的核心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学生应达到的标准。
2.设计课程:根据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进行设计,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3.评估方法:设计合理的评估方法,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确保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
4.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和评价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堂评价设计方案1.多元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课堂氛围: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3.教师角色:教师要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4.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课堂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
四、实施步骤1.培训教师:对教师进行新课标和学业质量与课堂评价设计方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制定课程标准:根据新课标制定课程标准,明确学业质量和课堂评价的目标和要求。
3.开展实践: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实施学业质量与课堂评价设计方案,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方案。
4.监测评估: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学业质量与课堂评价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
五、总结学业质量与课堂评价设计方案的制定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需要全面考虑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方法等多方面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不断完善和实施这些方案,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价”,如何如何做到五个“一致性”?
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价”,如何如何做到五个“一致性”?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深化阶段。
具体而言,新版的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四大突破: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内容标准、活动标准和质量标准的三位一体;增强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强化学科实践。
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评价要以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用一致性思维审视教学评价理念与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评价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教学评价方法与核心素养表现、教学评价工具与素养形成机制、教学评价结果与素养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评价理念与核心素养导向之间的一致性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教学评价理念即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理念,其影响着评价标准的确立、评价方法的制定、评价工具的选择以及评价结果的运用,对于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起着引导与保障作用。
以往的教学评价侧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方面的提升,这一理念下的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对可测的知识的反馈与分数的提高,而非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从而导致教学评价应有的优化教学、促进学习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实现。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育既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着力点,也应成为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即保持教学评价理念与核心素养导向之间的一致性。
因此,教学评价应体现“对核心素养的评价”与“为核心素养的评价”的统一,如语文学科在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学评价应“重点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同时,教学评价的过程亦应成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即“为了核心素养的评价”。
教学评价理念与核心素养导向之间保持一致性,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育主体转变评价观念,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实现新课标所蕴含的教学评价方式变革的要义与精神。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多样化研究
唯一 目的 , 生 的全 面发 展 简 化 成 为 智 力 的发 展 , 学 其 学业 评价 只关 注 学生 知 识 技 能 掌握 的情 况 , 习 学
性评价转向终身性评价 ; 实证主义的评价转 向人 从 文主义 的评价 ; 目标取向的评价转 向主体取 向的 从 评价 ; 从工 具论 评价 转 向生 长论评 价 。 ¨ ”
拔 , 宗 旨是看评 价 结果 而 不 是过 程 。这 种未 经 过 其 合理性 论证 所得 的分 数 , 当作对 学 生 分 等划类 的 被 依据 , 甚至 不乏 “ 分定终 身 ” 一 的现象 。
评 价 主体 的少数 化 、 专业 化 。中学 生 学业 评 非 价 的主要方 式—— 考试 由与教 学无 关 的人 控制 , 而 对学生 的道 德 、 会 活动 以及 综 合 能 力 等 的评 价 , 社 特别是 学校 中各 种 “ 进 学 生 ” 先 的评 选 则 主要 由少
识代 替 能 力 , 以成 绩 代 替 一 切 。 众 所 周 知 , 同 的 不
知识 要 用不 同的方 法进 行 评 价 , 试 只 能评 价 很 有 考 限的人 的素 质 , 能测 验 记 忆 。 中学 生 学业 评 价 对 只
反 思过 去 的 中学 生学 业 评 价 标 准 不 难 看 出存 在 诸多 弊端 , 出表 现 为 : 突
21 1 00年 月 第 1 卷第 1 1 期
天 津师 范大学 学 报 ( 基础 教育 版 ) Jua o Ta nN r a U i  ̄t Ee etyE uao dtn on ̄ f i o l nv i  ̄i m e y( l n r dctnE i ) m a i i o
完 整人 格 的培养 。
评 价 对 象的 片 面、 隘 。 由于 升学 成 为 评 价 的 狭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有哪些根本性转变?
1、传统的学业评价存在哪些问题?1)评价手段的滞后,评价方式单一乏味,缺乏多元学业评价方式。
2)重结果,轻过程,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
3) 评价时注重对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评价严重缺乏。
2、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有哪些根本性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学生要注重学习的过程,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的需要,要利于学生整体发展,即:“从精英的评价转向大众的评价;从阶段性评价转向终身性评价;从工具评价转向成长评价”。
为此,我们需要坚持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
中学生要继续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学生获得其它方面发展的前提。
中学生学业评价仍然要把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查内容。
2) 教育性原则。
评价是为了诊断和发展学生,即要实现学生发展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差异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对普通中学的要求是使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
反映在学生的学业上就是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爱好选择一定的适合自己的学业课程,3) 动态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要想实现对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客观、公正,那种认为评价结果是由终结性测验得出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关注结果只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关注过程,即采取过程性评价。
因为,客观、公正评价的做法不应该是单单给学生评分,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情况。
4)多元性原则。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不能划一性地用语言和数理逻辑这两种智能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要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应当坚持多元性的评价原则。
它主要体现在评价对象、主体、标准、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多元性。
3、多元智力理论提出哪些智力因素,在化学测量与评价环节中如何关注?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学生评价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新课改理念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笔者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教学的学习和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方面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评价的认识和体会。
一、新课改理念坚持创新导向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新课改理念聚焦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使学生形成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改理念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新课改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体现课程时代性,更新课程内容,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和课程定位,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新课改理念倡导对学生发展性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新课改理念倡导对学生发展性评价,强调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以实现自身价值。
评价要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进步,比如:学生建立错题本,在考试完之后,能够自主分析成败得失,学生清楚自己出错的原因,为以后学习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打好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素质评价浅议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素质评价浅议课程评价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领域,在我国课程评价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隋朝既已出现的科举考试,在当时对人评价的最高标准是“学而优则仕”,在这种观念支配下,许多人成了科举考试的牺牲品,人的内在价值被扭曲被泯灭;传统的课程评价沿袭着功力价值的老路——学业成绩、分数一直是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而其他指标都处于附属地位,学校为升学率而生存,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学生的素质与发展成了教育的副产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评价提出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理念,把评价的功能定位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评价原则,是课程评价的本质回归,那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到底如何落实这一评价理念呢?首先,应弄清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发展的内涵是指个性的自由发展”这里所说的“个性”是指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各功能要素构成的独特性格,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学生都会形成其独特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正视差异,不能光凭分数论成败。
哈佛大学350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麽?”校长的回答是:“哈佛大学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培养了 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这位校长的话很令我们深思,如何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这是我们教学和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发展的外延是指人的全面发展,这里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都得到发展。
特级教师斯霞曾说,培养的学生如果身体不好,是废品;如果智育不好,是次品;如果德育不好是危险品。
全面发展,就要做到“五育”并举,多出正品、出上品、出优质品。
二是指学生的和谐发展,它是全面发展的更高目标,正如霍姆林斯基所说:“全面发展并非仅仅意味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得到收获,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在于形成儿童统一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要让儿童有一个广阔的心胸和各方面素质得到高度和谐发展,并反映内心生活的精神风貌。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业水平考核标准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的变革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各级各类学校纷纷进行课程改革,推出了新的课程标准。
这些新的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进行改变,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考核标准做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业水平考核标准的要求1. 知识面广泛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知识面要更加广泛,不再只注重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
比如在语文课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业水平考核中不仅要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还要能够展现出更广泛的知识面和能力。
2. 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不再只是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更注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业水平考核中,学生将会受到更多的实践能力考核,如实验报告、创3. 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不再只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业水平考核中需要展现出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责任感。
4. 综合素质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学生在学业水平考核中不再只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而是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比如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将会考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艺术素养等。
三、结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业水平考核标准的要求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考核,更是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考核。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业水平考核中不再只是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
希望学生能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生学业水平考核的挑战与应对1. 学生学业水平考核的挑战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学业水平考核挑战。
传统的学业考核更多的是针对学科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而新的要求则需要学生具备更全面、更综合的能力和素质。
1、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业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1、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业评价的内涵是什么?答:新课程学业评价的内涵是指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出定性,定量的分析和综合评判。
与以往评价相比,学生学业评价功能发生了转变,形成了评价的客观依据,并体现出一些评价的基本特征,我们将重点研究对学生作业和命题检测中的新的评价理念。
2. 结合教学实际,你认为教师应如何贯彻学业评价张扬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新理念。
答:在学业评价中张扬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就是要倡导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坚持课堂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倡导教学与评价中引领学生主动思考,做学习的主人。
首先,在教学中,坚持以学为主不动摇,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教学中要体现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小组合作、相互质疑,共同学习,促进学思结合。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其次,积极尝试实践性学习,学生的学习实践方式有多种,并不仅仅是社会实践一种方式,要落实知行统一,可以将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为此,教师应通过问题引领,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通过学生的直接参与活动,表现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提升智慧。
第三,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究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让问题一步步明晰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世界大洲,大洋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自己看书,然后引导学生看世界地图,之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读图、分析图,认识各大洲的名称、位置。
请结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
1、请结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对自己的某节课(或某一单元)的教学设计(或教案)做一具体分析。
《一元一次方程》案例分析这节内容是10月18号的比赛科课题,讲授内容是第三章的第一节内容:一元一次方程课前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细致的修改。
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二)观察计算,探究新知(三)基础训练,例题精讲(四)小试牛刀,巩固训练(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之前,我自己大概了解新课改的内容,通过这次培训,深入学习了有关新课改的背景和理论知识之后,我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对自己之前设计的这节课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谈谈我在学了有关新课程的理论知识之后的一点点认识。
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新的学生观、教材观、课堂观、教学活动观和评价观。
1、新的学生观:要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建构者。
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
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性情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2、新的教材观:要把教材看作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与中介。
3、新的课堂观:课堂是师生开展多种活动从而建构知识、探究真理、发展能力、加强沟通、陶冶情操的地方。
4、新的教学活动观:传递知识只是教学的一个很小的目标,教学更应该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师生对话、交流、合作的过程。
5、新的评价观:应把它看作促进师生发展的一个途径。
关于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评价观: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倡导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中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
从新课改的理念出发,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建立评价学生全画发展的指标体系。
也就是说,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要有新的学业评价观教学评价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什么样的评价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教学过程的指挥棒,而测试作为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一定时期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也由原来单纯地书面测试,逐步引入面试、操作性测试、实践性测试等等。
“小学数学测试如何在实施新理念方面有所突破,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我校目前在命题方面的一些尝试,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和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当前命题的误区及其对教学的误导传统的考试是教师根据内容设计一张试卷,根据学生解答的情况,确定成绩。
只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忽视了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长期以来,考试以指挥棒的形式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形成了应试教育现象,从而使得试卷命题也存在着以下误区,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形式“模式化”每份试卷都可以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应用”三大块,每部分分别又以填空、选择、计算、应用题等有序排列,这样的试卷形式单一、呆板,让学生一看试卷就会产生沉重感和紧张感。
在考试时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检查,机械再现所学知识。
这种单一的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2.题型“机械化”目前试卷的题目大多数是一些机械题型,这些题目不求知识点覆盖的全面,不求素材的新颖,要求问题所需的条件常常不多也不少,学生凭借思维定势,看到“比谁多几,比谁少几”马上想到用加法或减法计算。
这样的解题过程,使学生失去了探究的机会。
3.教学“应试化”命题设计理念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课堂教学的走向,有些教师紧盯考试要求,教学照本宣科,有的甚至要求学生熟记题型、方法。
现代评价理论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考试评价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考试,正确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调整以后的学习策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考试也是教师检测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
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传统的考试设计,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发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急需改进。
二、对命题设计的实践探索要彻底摈弃数学命题设计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其前提是教师必须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视命题设计水准为数学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准确把握《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资源,为学生学习数学配制营养“套餐”——变单一的数学试卷练习为多维目标引领下的综合学习,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素养。
1.命题设计应体现人文性应试教育下的考试评价是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试卷缺乏人文性。
新的考试评价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考试是一份期盼”的人文关怀,具体我们在试卷的总体模式和形式上作了给试卷增添了几分人文性。
②善用插语。
“激励最能将人的潜力发挥到极限”。
测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最大的功能是激励而并非“宣判”,因此,我们在试卷中增加一些旁白和插语。
如设立“友情提示”——“请小心,有障碍”“加把劲,快成功啦!”,“相信你能行!” “走独木桥:2070→÷18→×13→-486→+50→×40→□ ”,“我们胜利啦”!这种设计,让学生耳目一新,不仅缩短了学生与试卷之间的距离,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答题,而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有情的,从而把考试过程变成了学生体验快乐、体验成功的过程。
③增加寄语。
在卷前或卷末增加寄语。
如卷首寄语:“小朋友,时光老人又把我们带到了期末。
在这一学期里,你一定又学会了许多知识和本领吧!今天我们来做一做这份试卷,你会发现自己真的学会了很多,变得更聪明了,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呀!快行动吧,可要把字写端正哦!”卷末写出“恭喜你全部完成,别忘了仔细检查呦!”这些热情的话语缩短试卷与学生的距离,有益于学生调整好考试状态,也给学生以情感上的关爱,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⑵选取一些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习资源。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在平时的教学和测试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
例如在应用题设计中我们有这样一例:我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23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那么世界人均淡水资源为多少?小明想发明一套使海水淡化的设备,每小时淡化海水1120000吨。
那么要使我国人均淡水资源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这套设备要运转多少时间?(全国人口以13亿计)此试题是让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又赋予人文内涵,作出一个简单的估计。
使孩子们感到题目既有趣又轻松,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答题,把考试变成了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
2.命题设计应体现差异性让不同的人在数学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
因此,命题要让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都能得到展示,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
如:家里来了一批客人,爸爸拿了34元钱给小丽去超市买雪碧,要求她买的雪碧的总体积大于13升,超市中的雪碧有两种规格(详见下表)。
请你帮小丽设计出不同的购买方案。
(每设计出一种正确的方案可得1分,每人至少写出3种不同的方案,多写1种另加1分,加满3分为止)大瓶(每瓶25升) 个瓶(每瓶15升) 总体积单价5元单价4元(升)①( )瓶( )瓶②( )瓶( )瓶③( )瓶( )瓶④( )瓶( )瓶⑤( )瓶( )瓶⑥( )瓶( )瓶此题基本分是面向全体学生,附加分是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解答。
这样的命题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尝试的空间。
命题设计承认并善待学生之间的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品尝成功的喜悦,而相对于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也能充分施展他们才华。
3.命题设计应体现现实性数学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素材就应接轨学生的现实世界。
首先要生活化,目的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学会“数学地思考”。
如:六年级36个学生去森林公园游览,门票每人15元,40人以上可以享受8折优惠,如果这次活动由你组织,你认为怎样买票最省钱?此题把纯粹的数学问题变成了一种社会文化,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而且激励了学生智力的发展,让学生活用数学,培养应用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
其次命题要情景化。
不同类型的题目其导向性不同,我们的试题应依据教材内容,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有意义的过程。
让他能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如:在学习了年月日知识后,我们结合学生撑握知识的情况设计这样一个命题:向大家介绍我:我叫()。
我的身高大约是(),体重是();我们学校的操场长80(),宽50();教室面积大约是56();我是()年()月()日出生的,这一年二月有()天,全年有()天。
我有个心愿——2008年去北京观看奥运会。
我知道北京和我的家乡相距约1500(),坐飞机大约要用2()30()的时间才能到达。
本题把常用计量单位的相关知识串在一起,有一定的覆盖面,既便于考查学生的区别和应用,又富有情趣。
4.命题设计应体现综合性综合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实践的趋势。
命题也应该体现这一点,应该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人类命运。
如:我国已有12亿多人口,目前人口增长率严格控制在1%,那么一年时间我国人口的纯增量就接近一个澳大利亚现有人口,因此计划生育必须常抓不懈,不然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在试卷中出示了世界人口分布统计图、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统计图、世界人均水资源统计图、我国人口变化情况统计图等,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这是什么统计图?×年世界人口总数比×年增长了百分之几?”在这道题目中,一是测试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二是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从图中寻找、筛选、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了解学生的应用能力;三是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要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测试综合分析能力;四是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分析、对比,感受到资源大国按人均标准衡量,又是资源小国。
使学生树立人口忧患意识,明确人类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
5.命题设计应体现开放性新课程标准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年龄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
⑴解决问题策略的开放性。
如:根据以下信息求出五年级一共要种多少棵树苗?小红:五年级的三个班参加植树活动。
小明:我们五(1)班种了树苗总数的3/10,小玲:我们五(2)班种了100棵,小华:我们五(3)班种棵数的比五(2)班多,小刚:五(1)班和五(2)班刚好种了树苗总数的一半。
这道题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根据“我们五(1)班种了树苗总数的3/10”和“五(1)班和五(2)班刚好种了树苗总数的一半”,先求出五(2)班种了树苗的几分之几,再求出所求问题。
二是根据“我们五(2)班种了100棵”和“我们五(3)班种棵数的比五(2)班多”,先求出五(3)班种的棵数,再求出“五(3)班种了树苗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所求问题。
⑵答案的开放性。
如:一张圆形纸片,中间画一条线段,你能判断这条线段是不是该圆形纸片的半径吗?你判断的方法是什么?这道题判断的方法有很多种,如:①假设B点是圆心,AB是半径。
画圆,看得到的圆是不是现在的圆。
②将纸片对折几次,看得到的圆心是不是在B点处。
③过B点做AB的垂线,看看到的两条“半径”是不是和AB一样长。
④延长AB交于圆上的点C,看看AB和BC是不是一样长。
6.命题设计应体现实践性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学会了书本知识,却不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思考、提出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他们缺少从事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只能靠简单的记忆、模仿去解决书本上的一些问题,缺乏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们在命题时要扩大视野,在“学校数学”与“生活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设计出实践性的试题。
如:一个空酒瓶,不知道它的容积,给你一只量筒、一把直尺、一个长方体形状的水槽和一些水,你能想办法知道它的容积吗?(用两种方法说明)通过解决这类问题,不但可以检测学生能否正确使用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尝试中,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渗透了“等积代换”的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