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本质探讨

合集下载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 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美的本质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议题,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艺术家、学者和普通人
都在试图理解和定义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美的本质的不同观点和讨论。

有些人认为美的本质是通过感官来感知的。

他们认为美是通过眼睛看到的,通过耳朵
听到的,通过鼻子闻到的,通过嘴巴品尝的,以及通过皮肤触摸到的。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
一种感觉和体验,它不可言传,只能通过感官来体验。

还有一些人认为美不仅仅是感官的体验,还涉及到理性和思考。

他们认为美需要有一
种智力和审美的品味,它不仅仅是对感官刺激的反应,还需要通过思考和理解来赋予意义。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智慧和内涵,需要通过思考和理性来体验和理解。

还有一些人认为美的本质是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产物。

他们认为美是因为人们对于特定
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认同和欣赏而产生的。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传统和历史的延续,需要
通过文化的熏陶和社会的影响才能理解和欣赏。

还有一些人认为美是一种普遍而超越性的概念。

他们认为美是一种超越了个体和文化
的普遍的、共同的体验。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概念,它是一种普遍的、共同的人类价值和理念。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议题,它涉及到感官的体验、理性
的思考、文化的背景以及超越性的概念。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解读,没有一个固
定的定义和答案。

美的本质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共同的体验和价值,它带给我们欣赏、启
发和思考的机会。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美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很大很难,但擘肌分理,也就比较容易回答了。

先说说“美是什么”和“为什么是美的“?美是人经由自身感官作用于感知对象,进而引发身心愉悦的一种感觉。

为了区别于许多动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也会产生类同的愉悦感觉。

对美的诠释还得补充完整:人在经由自身感官作用于感知对象,引发身心愉悦的美的感觉中,融入了人的审美观念(理性、知性)。

只有人类的愉悦带有主观性,方能称之为美。

这是人类的愉悦(审美),不同于所有动物愉悦(本能)的根本所在,美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环境背景下,有不同的交错差异的美的标准。

柏拉图所说“把一种东西加诸任何一件事物上,不管它是一个小姐、一个水罐、一匹马、一个法律知识、一门学问还是一个制度等,只要加上了这个东西,那该事物就是美的”。

这个东西就是美,就是有自我意识参与的愉悦。

再说说“什么是美的”?只要以审美的名义引发愉悦的要素和过程,都是美的。

以上所列举的对象可以是美的;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也可以是美的;社会生活中的“真”与“善”一定同时也是美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让人产生愉悦的事物都是美的。

如搓背挠痒痒,乘凉孵太阳,只有融合了主观审美,才给人带来美的愉悦。

否则仅表现为纯粹本能的肌体享受,与其说是愉悦,不如说是一种原始的惬意和舒服更贴切。

美的辩论赛辩题(3篇)

美的辩论赛辩题(3篇)

第1篇一、引言美,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然而,对于美的本质,人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它独立于人的主观感受之外,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美是主观感受的,它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状态和文化背景。

那么,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本文将从多元视角出发,探讨美的本质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

二、正方观点:美是客观存在1. 自然界的存在证明美是客观存在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它们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感受,却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壮丽的黄山、秀美的西湖、美丽的星空等,它们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的主观感受影响。

2. 艺术作品具有永恒价值,证明美是客观存在艺术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所展现的美具有永恒的价值。

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等,这些艺术作品的美超越了时空,成为了人类共同的财富。

这表明美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感受的限制。

3. 人类对美的追求证明美是客观存在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永恒的,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美。

无论是古希腊的雕塑、古埃及的金字塔,还是现代的建筑、服装设计,都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

这表明美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三、反方观点:美是主观感受1. 个体心理差异导致美是主观感受每个人的心理状态、文化背景、审美观念都不同,这导致人们对美的感受存在差异。

例如,同一幅画,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觉得美丽,有人觉得丑陋。

这表明美是主观感受的。

2. 社会文化影响美是主观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会影响人们对美的认识。

例如,西方文化中,审美观念强调人体美,而东方文化中,审美观念则更注重自然美。

这表明美是主观感受的,受社会文化影响。

3. 美的相对性证明美是主观感受美是相对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审美感受。

例如,有人喜欢花,有人喜欢草;有人喜欢宁静,有人喜欢热闹。

这表明美是主观感受的,具有相对性。

四、双方辩论1. 正方认为,尽管人们对美的感受存在差异,但这并不影响美的客观存在。

美的本质探讨

美的本质探讨

美的本质探讨【摘要】美的本质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从哲学、艺术、心理、文化和科学角度来探讨美的本质,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角和理解。

从哲学角度看,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对世界秩序和和谐的感知。

在艺术中,美是艺术家对于美学规律的表达和实践。

心理学认为美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

文化角度下,美是特定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产物,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科学角度则通过研究美的生物学基础和认知机制,探讨美的本质。

综合以上角度,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美的本质,认识到美是一种多维度的概念,引领着我们对世界的审美体验和认知。

【关键词】美的本质、探讨、哲学角度、艺术角度、心理角度、文化角度、科学角度、结论1. 引言1.1 美的本质探讨美的本质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各种哲学、艺术、心理、文化和科学角度都在探讨着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美是一种抽象而又具体的概念,它既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形态和色彩之中,又存在于人类思想和情感中的激动和共鸣之中。

美的本质探讨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更是对内心深处的探索和感悟。

美的本质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在的体验。

通过哲学的思辨、艺术的表现、心理的分析、文化的传承和科学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美的魅力和力量。

美的本质探讨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探寻之旅,它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对美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和把握这个世界,更好地发现和体味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2. 正文2.1 美的本质探讨的哲学角度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可以被解释为对事物的审美价值或美感的认识和感受。

在哲学角度上,对美的本质探讨常常涉及到美的起源、本质和功能等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理念,是理想世界的投影。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一种秩序和完美之美,是事物内在本性的体现。

这种哲学观点影响了后世对美的理解。

哲学中对美的诠释

哲学中对美的诠释

哲学中对美的诠释一、引言哲学对于美的诠释,是对美的本质、感知和价值的深入探讨。

在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对美的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这些观点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美的认识,而且揭示了美的哲学内涵。

本文将对哲学中对美的诠释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其主要观点,并探讨其对我们理解美的启示。

二、美的本质在探讨美的本质时,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式,是永恒不变的,现实中的美只是理式的摹本。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在于事物的整一、秩序和清晰,强调了美的客观性。

康德则认为美是主观的,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美,它不涉及对象的内容和意义。

黑格尔则将美视为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了美的内在精神和意义。

此外,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美的本质是相对的,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美的理解不同。

这种相对性观点引发了对美的多样性和共性的思考,让我们认识到美的本质是复杂而多维的。

三、美的感知哲学家们对美的感知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些哲学家认为,美是一种感觉,需要通过感官来体验。

例如,休谟认为美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一种愉快的感觉。

而尼采则认为美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能够激发人们的生命力。

然而,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美不只是感官上的愉悦,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体验。

例如,海德格尔认为美是存在的一种显现方式,能够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存在本身。

这种观点强调了美的精神性和思想性,让我们认识到美的感知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体验。

四、美的价值在哲学中,对美的价值也有着深入的探讨。

一些哲学家认为,美具有独立的内在价值,这种价值超越了实用和功利的层面。

例如,维特根斯坦认为美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价值,它能够让人们获得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愉悦和满足。

这种观点强调了美的非实用性,让我们认识到美可以超越功利和实用的层面,成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此外,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美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人们的道德和精神追求。

例如,康德认为美能够促进道德的发展,它通过情感的陶冶和净化,使人们更加接近道德的完善。

个人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个人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个人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个人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主观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
1.美学本质的主观性:一些人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的,因为美是一种个人感受和体验。

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和标准可能不同,因此美的本质是主观的。

2.美学本质的客观性:另一些人认为美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因为个人的感受和观念而改变。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有其自身的属性和规律。

3.美学本质的主客观统一:还有一些人认为美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美不仅存在于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同时也与个人的感受、认知和情感有关。

总之,个人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主观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无论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如何,我们都可以欣赏美、体验美、感受美,并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

1。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第三专题_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美

第三专题_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美

3、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 、
“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手稿〉) 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手稿〉
第三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 美本质的探讨
(四)美和生活 1、内涵: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 内容的感性形象,实际上也就是表现着一定生活内容的 感性形象。“美是生活”(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2、外延:美是生活,但并非任何生活形象都是美的。只 有肯定着人的自由创造的活动,肯定着人的目的、力量、 智慧与才能的实现,人在其中能感受到自由创造的喜悦 的那种生活形象,即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表现社会市价 的前进要求,肯定人的进步理想的生活形象,才是美的。 3、变化与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瞬息万变,历史的 长河淘金涤沙,美也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的,永恒的、绝对的美根本不存在。
自然美会随社会变化吗? 两点质疑 善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 。 美的基本特征 (二者统一) 客观社会性 具体形象性
第三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美 本质的探讨
(四)“心理距离”说 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1880—1934) 1902年发表《“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 则》的论文,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提出 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其观点虽是唯心主义,但在 现代西方美学史是却为人共知,是心理学美学重要流派。
第三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美 本质的探讨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
(1)美的客观性指的是“美的不依赖于被反映被感知的个人主观 )美的客观性指的是“ 的客观存在性质” ;(2)美的社会性并不是指主观性, 的客观存在性质” ;( )美的社会性并不是指主观性,而是强 美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是这生活本身, 调“美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是这生活本身,而不是指美依存于 人的主观条件的意识形态、情趣。 人的主观条件的意识形态、情趣。” ;(3)“美就是包含社会 “ 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 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 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 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包 括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 )。” 括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美的本质1

美的本质1

圣母神情凝 重,面目端 庄,散发着 一种高贵雍 容之美。 《圣母子》
拉斐尔
3.主客观统一说
以朱光潜为代表。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 与物的关系上面。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以李泽厚为代表。美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形 象、规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第三节 美是一种价值
1.美的美学含义
第二节 当代中国美学家的解答
1.主观说
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客观的美并不存 在,美是主观的,人的心灵是美的源泉。
2.客观说
以蔡仪为代表。美是独立于主体的意识之外的,美感是对客观 的美的反映。 美是典型,即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
画面半明半暗, 给人以鲜明的 立体感、质感。 人物的微笑和 她清澈明亮的 眼神给人安详、 宁静、温柔的 感觉。
第四节

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
现实世界的事物纷繁多样,只有美的对象才能引
起人的美感。

审美对象应具备的条件:
(一)物象性与意味性的统一
1、物象性


所谓物象性,就是物与象的结合。即具体存在的 物质形象。 任何一种审美对象正是由于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 了一个具体的形象,欣赏者才能凭借自己的感官 直接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进而体验到它的美。 没有可见的形象,尽管这些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但它们也不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如空气、X射 线、电子等。抽象的思想、概念等,更不能成为 审美对象。
三种主要含义(李泽厚):审美对象、审美性质
(素质)、美的本质(根源)
2.美的日常含义
非美学含义包括:一是用于生理需要满足时的感叹和 对满足生理需要的对象的肯定性评价;二是用于伦理评
价,是对人的言论、行为、思想等肯定性评价与赞同。

中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探讨述评

中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探讨述评

中西⽅美学家对美的本质探讨述评中西⽅美学家对美的本质探讨述评⼀、何谓柏拉图之问与结果柏拉图之问:什么是美?不是问的什么是具体美的东西。

⽽是问为什么这些东西是美的?不同的事物我们都说它美,说明这些不同的事物中有⼀种共同的东西决定着我们要叫它为美?是什么东西决定了它们是美的?这就是美的本质问题。

柏拉图问的就是决定每⼀具体美的事物之为美的美的本质是什么?美的本质问题追问的结果:1、使西⽅⽂化产⽣了美学美是什么之问意味着,只有把握了美的本质,才能把握形形⾊⾊、各不相同的审美对象。

这样追求美的本质,是理解各种具体之美的基础。

这是从美本⾝,⽽不是从美之外去理解美创造了基础。

其他⽂化之所以没有美学,原因之⼀是其思维⽅式允许从美之外去⾔说某⼀具体之美所以为美,⽽古希腊⼈的逻辑产⽣了从美本⾝去讲美。

不管这⼀逻辑向前运⾏时产⽣了多么难以想象的困难,两千年来,从追求美的本质开始去建⽴⼀个美学体系,是⼀种美学得以产⽣和完成的基础。

正是西⽅历史上⼀次次对美的本质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经典的西⽅美学史。

例⼦:“⽺⼤为美”:是从味的感性愉悦去⾔说美的;“充实之谓美”:是从⼈格完善去⾔说美的;“天地有⼤美⽽不⾔”:是从⾃然本真的⾓度去⾔说美的。

2、改变了关于美的观念柏拉图之问意味着⼀种对美是什么的思维⽅式的确⽴。

没有两⼤类,具体之美和美的本质。

具体之美和美的本质的关系:其⼀,⼆者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美的现象是⼈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美的本质却是要经过思考,要⽤⼼灵才能体悟出的。

⼀般⼈只是在现世中感受、谈论、把握着具体的美,⼆者学家却应该思考、体悟、把握具体美物后⾯永恒的美的本质。

其⼆,具体之美和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是被决定者和决定者的关系,美的本质是决定者,决定着⼀切具体事物之为美,具体事物是被决定者,它们靠了美的本质才成为美。

由此才可以理解,为什么⼀些事物⼀会美,⼀会不美,⼀些⼈觉得美,另⼀些⼈觉得不美。

由此⼜可以得出:具体事物的美是暂时的,美的本质才是永恒的;具体事物的美是有个性、阶级性、时代性、⽂化性的,美的本质才是超个⼈、超阶级、超时代、超⽂化的。

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是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困难主要不在于说明“什么是美的”,困难在于回答“美是什么”。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这美本身,加到任何意见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

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

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康德(1724-1804 年)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几点: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

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第二,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第三,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黑格尔(1770-1831 年)黑格尔(1770-1831 年)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在美学上,他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可以看出,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论美、美感与美的本质

论美、美感与美的本质

论美、美感与美的本质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它既是一种感受,也是一种价值。

美感则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

美的本质则是指美感的客观实在,即美的本体。

本文将从哲学、心理学和艺术等多个角度探讨美、美感与美的本质的关系。

一、美的哲学探讨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美的本质、价值和意义。

在美学中,美被认为是一种客观的实在,是一种超越主观感受的存在。

美学家康德认为,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色和事物中,也存在于人类创造的艺术品中。

美不是主观的感受,而是客观的实在,是一种普遍的价值。

美学家海德格尔则认为,美是一种存在方式,它是人类对存在的一种理解和表达。

美是一种揭示存在本质的方式,是人类对存在的一种回应。

美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和外观,而在于它所揭示的内在本质。

例如,一张画作的美不在于它的外观,而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美感的心理学解释美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

美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感知和情感两个方面。

感知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感知的过程包括感觉、注意、记忆和思考等多个阶段。

感觉是人们对外部刺激的直接反应,例如,人们对颜色、形状、纹理等视觉刺激的反应。

注意是人们对某个刺激的关注和集中,是感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记忆是人们对已经经历过的美的经验的保留和再现。

思考是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评价过程,是感知过程的最终阶段。

情感是指人们对美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情感是美感的核心,是人们对美的主观体验。

情感涉及到人们的喜好、情感、情绪等多个方面。

情感的产生和表达与人们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美的本质的艺术解释艺术是一种表达美的方式,是人类对美的创造和表达。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表达。

艺术作品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在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艺术家们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各不相同。

浅谈我对美的本质的几点看法

浅谈我对美的本质的几点看法

浅谈我对美的本质的几点看法
一、美的本质,从孔子和黑格尔对美的定义来看。

可以说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把握了美与丑。

美即合目的性而又超越于形式之上;也就是外部客观事物所包含或反映到人们心灵深处的某种东西,符合我们自身需要并能引起愉快的感情。

因此真正意义上讲的美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1)它必须存在着差异,不同便没有统一,如果只有相
似哪还会产生区别呢?世界上怎么会出现完全相像的双胞胎!
在《论语》中有这样两句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这些都是强调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二、关于美的特征。

一般地认为美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

…………总之,美无处不在。

…………后记。

- 1 -。

美的本质探论

美的本质探论

美的本质探论/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高考试题中考试题高考课件中考课件高考教案中考教案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文艺美学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美的本质探论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指向有关。

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审美的主体。

美在主体之外,不是主客观的统一。

将美界定为关系属性,可最终揭开美的本质和审美现象的谜底。

分析意念正方向指向和美的构成关系,可阐释美及美的观念的形成及其变化与异同。

关键词:关系属性意念正方向指向高度和合一身而二任目前,美学界对美的本质尚无一致的结论。

因此,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依然还有必要。

探讨美的本质,先要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

就客观性来说,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自身的独有的规定性(或曰特有属性的集合);就人的认识来说,本质是对这种独有的规定性的正确反映。

这种反映形成概念,需用定义表述。

根据逻辑学的原则,定义应符合“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这一公式。

其中的“种差’,即是在“属”中显示独有的规定性的最经济的表达形式。

寻求美的本质,质言之,也就是要寻求美之所以成为美的质的独有的规定性。

美,作为一种存在,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是独有的,所以,我们所寻求出的美的本质,也应该是唯一的。

有学者认为,美的本质不可能有终极结论,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永无穷尽的。

本文不同意这种观点。

诚然,人对物质的有无穷层次的事物,认识永难穷尽,永无终极。

但是,人对“锁定”的事物对象的某一层面、某一性质,对事物间的非物质性存在,如成分结构、长短轻重等等,认识是可形成终极结论的。

美的本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美的本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罗丹:思想者198×129.5×134cm,
青铜,创作于1880-1900年,它是被预 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 的。后来独立出来,放大3 倍。最初罗 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 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 考。
罗丹:地狱之门
罗丹在1880年接受了制作《地狱之门》的 艰巨任务。雕刻家为此耗费了近20年的时 光。他为了表现那些运动中的生命,雕塑 了186个分别为情欲、恐惧、理想而不断争 斗、折磨自己的形象。这当中,有雄健的 躯体,也有柔美的裸身,其中的主要形象 后来成为独立的作品。《思想者》便是其 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安排的关系。
(2)相对美:属于对象与其他事物相比较的联系。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 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 是美的。”(《生活与美学》,第6-7页)
电影《柳堡的故事》剧照
陶玉玲饰二妹子
在普通人民(农民)看来美好 的生活是“丰衣足食而又辛勤 劳动,因此农家少女体格强壮 ,长得很结实——这也是乡下 美人的必要条件。”
3.荷迦兹(William Hogarth,1679—1764)
• 他分析各种美的事物的特征,从而得出结论说:“美正 是现在所探讨的主题。我所指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 、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 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 他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如果从一座优秀的古代雕塑上除去它的弯弯曲曲的蛇形线,它就会从精 美的艺术作品,变成一个轮廓平淡、内容单调的形体。”
·美在事物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 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 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

第2章、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索

第2章、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索

贡献有:
1.努力追问美本身,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 么是美”. 2.讨论了各种美的定义.启发思考,批判错误观点.如 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等等.
错误有:
1.客观唯心主义错误.美的理式来自于对客观的美 的认识.
2.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美的理式存在于客观 的美的事物中.
(二)康德:德国大哲学家、美学家. 1724至1804,出生于德国的哥尼斯堡小城.一生单 身.生活多彩但极有规律. 早上5点钟起床,喝茶、 写作、讲学、散步都有固定的时间,如钟表一样 准时.墓前至今鲜花不断,哥尼斯堡小城的习俗,青 年男女结婚,一定要到康德墓前献花. 1790年出版《判断力批判》是其美学代表作.
2、贡献与不足。
比如家境平凡,长相普通,并不聪明伶俐的女孩,善良 上进.引发了文学创作者的自由想象.她遇到了高大 英俊的富家公子.富家公子因为讨厌出于金钱、家 庭地位考虑的爱情,而对朴素真诚的女孩产生了好 感.最终女孩麻雀变凤凰、丑小鸭变白天鹅. 再比如出身贫寒,地位低微的笨小子,善良努力.引发 了文学创作者的自由想象.他因为偶然的原因,获得 了武林秘籍或者武林至宝,成为一流高手,制止了武 林浩劫,赢得美女芳心,从此笑傲江湖.
2.贡献与不足:
(1)审美与功利(实用功利与道德功利)、概念无关. 审美活动独立了,但审美与真、善的联系削弱了— —审美其实是有功利意义的,它以客观功利为前提, 它能完善人格.
(2)审美的依据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则,这肯 定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但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3)审美鉴赏判断是普遍的,能够要求别人的赞同,但 这只是主观的普遍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B.理论贡献与不足:
理式论:柏拉图论爱情
(1)爱情就是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人原本生活于理式世界,是男女两性 同体的,后因犯罪被下降到尘世,因世人保留有对上界理式世界的记 忆,所以人会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事物包括美的事物都是摹仿理式而 产生的,美的事物摹仿美的理式.——床有三种:床的理式,木匠做的床, 画家画的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遏抑可迫使观众的心灵反逼内省,达到一种严肃的理性的清醒;从情感上讲,逆向遏抑能触压性地激发道德良知的情绪,悲悯同情的泪水能洗涤心灵的尘垢,还可以使观赏者由于处于悲悯同情他人的地位从而获得一种道德的尊严感与崇高感。

喜剧,其特性是“可笑”。

喜剧主人翁不一定要是坏人或是“应该送进坟墓者”,也可是好人。

坏人好人,只要具备好笑有“味”的特性就行(如印度文学即讲求“味”)。

喜剧不论描写什么人,剧情均是好笑有味,而人类天性中亦有求索这种情味的意愿指向,故喜剧能有美可供欣赏。

而喜剧人物,则不一定有美可供欣赏。

喜剧所描写的可予嘲笑鞭挞的坏人,其本质是人们所否定的、不能正面肯定的,因此这类人物本身不美。

从理性上看,喜剧多使用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错位”(幽默)或使某部分夸张裸露(漫画)等手法,使观众对喜剧人物的本质容易“一眼看穿”,从而获得理性认识的不经意的轻松与满足;从情感上看,喜剧对其人物采取非郑重的态度,对好人加以调侃,对坏人加以讽刺,使观众也产生一种“彼可供我开心调侃或嘲笑讽刺”的意识,从而获得某种凌越他人的优胜感。

可以说,喜剧是应人类“醉酒式忘忧狂放恣意欢谑”这种心态需求而形成的,人们期以获得的不是悲悯与庄敬,而是一种开心与轻松。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分析人类精神心理需求指向的辩证二致,完全能够阐释优美与崇高、悲剧和喜剧它们的美形成的原因,完全能够说明这些形态的美本质上都是一种关系属性。

四分析了美的基本形态,我们再从意念指向与美的构成的关系角度进行论述,以加深对美的本质的真谛的理解。

意念愿望正方向的指向,自人的心灵出发之后,“行程”不远的一段,与“平常”靠近,不易被人们惊讶察觉;“行程”较远的部分,则进入高雅空灵的境界,形成一种“极致”。

这种“极致”,往往因神圣空灵的氛围而模糊其生活中的现实性,使人们虽有意念指向而难以自知。

但是,对象若有特性吻合指向“极致”,则必然形成客观之美。

所以,本文在美的本质的定义中,特意使用“极致”一词。

意念指向对于关系属性“美”的构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富贵是常人之所欲,故某原始部落有人佩戴数十斤重铁以显其美。

因为在该部落,铁象征财富的特性吻合了人们爱富显富的意念指向,形成了美。

现代文明社会的士女,佩戴金银珠玉而求显其美,道理亦与此相同。

人们理解意念指向在构成关系属性“美”的条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时,下面三个因素,需要着重指出。

第一,超前性因素。

意念指向,自人的心灵出发后,像射线一样,朝认可为好的方向无限地延伸,没有尽头。

相对于现实世界来说,指向能具备超前性。

超前性因素的存在,使得现实世界没有与超前性指向对应的对象特性,这是许多人(特别是西方一些哲学家)感叹纯粹的美只存在于理想和艺术之中的主要原因。

第二,本能性因素。

意念指向,有一部分根源于人的先天性的生理机制,其产生具有本能性。

弗洛伊德认为美这一概念植根于潜意识本能和性欲望中,⑤虽有泛性论倾向,但意念指向中的本能性因素,的确是无可否定的。

本能性因素的存在,是人们自有意念指向而常不能自知的重要原因,也是小孩都能感知一些美的重要原因。

第三,前导性因素。

人们的意念指向,在汇集成整体趋向的过程中,除社会积淀的影响外,社会精神生活中居统领地位的阶段阶层的意念指向会施予前导性影响。

前导性因素的存在,可以解释楚王爱细腰而宫中多束腹、裹脚流传千余年等现象产生的缘由,也可解释曲高和寡但人们仍要以阳春白雪为美等现象的成因。

纵现历史,我们还可看到,与意念指向有关的人们的追求、欲望、理想、时尚等等,都是一定的社会时代环境条件的产物,一定的人类生存繁衍实际需求的产物。

它们作用于意念指向,影响美这种关系属性的构成与人们美的观念及美的标准。

在人类社会,时代不同,美亦有所不同。

原始社会,存在图腾崇拜。

这是因为,图腾象征氏族与血统的特性,吻合了氏族部众怀念先民尊崇本部氏族的意念指向,形成了美。

奴隶社会,出现人面狮身的雕塑,出现饰有虎头纹饕餮纹的青铜器,是因为当时居统治地位的奴隶主,崇尚兽性的野蛮和凶猛。

这类形象,其特性契合了统治阶层需凭借兽性的凶猛和神异的恐怖性力量进行残暴统治的意念指向,成了当时美的形象。

中国封建社会,龙凤视为祥瑞,为人心所倾慕,故龙凤图案成了美的图案。

至于上个世纪毕加索的怪异绘画,荒诞派的戏剧,西方人视为美的杰构,都与这些作品
的特性吻合了西方一个时期内人们变态荒诞的心理倾向有关,都能从战争的恐怖症后遗症中找到原因。

凡此种种,说明意念指向的社会性变化,决定了相应的美的构成的变化,也引起美的观念美的标准的变化。

在自然界,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普遍特性。

人类和高等动物的趋利避害,一般是受意向支配的。

由于人类和其他高等动物适应自然环境的生存方式不同,所以,所趋向的有利于生存幸福的自然对象也会有所不同,意念指向也会随之有所差异(当然,也有共性)。

因此,拟定高等动物的意念指向成为构成关系属性美的条件因素的话,那么,人类和其他高等动物,在自然界是各成其自然之美,各爱其自然之美。

但是,我们人类往往将自身“物种”的审美观念迁移于其他“物种”而不能自悟,无法解释天鹅很美而猩猩很丑。

如果我们不以“一已的观念”否定其他高等动物存在美感,许多问题就可以回归到正确的认识方面来。

而我们人类所对应的自然美,也是人类在适应环境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和自然界中有利于生存幸福的对象,如艳阳明月,碧水青山,形成了稳定和谐的适应关系。

人类的意念的正方向,必然倾向于这些对象;这些对象因有对人类有益的特性,形成客观的自然之美。

此外,人类还能赋予许多自然对象(如青松、太湖石)以联想的象征意义,在自然对象上搜寻引发奇情异趣的属性。

这些意义或属性转化为对象特性,如果吻合人们的意念指向,也能成为自然之美。

有学者认为,人体美是自然美中程度最高的美,这是不无道理的。

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体本身永远具备生物性,人是万物的灵长。

可以想象,人类因生物性本能产生的意念正方向越强烈、越撩人心弦,对象因吻合这种指向而形成的美也就越强烈、越动人。

有时,这种生物性美还会和道德精神美形成一种交互的融汇与激发。

不难理解,除上面所述意念指向的形成与变化外,对象特性的形成与变化,也能影响关系属性美的构成。

但是,人们一般对“女长十八变”这类对象特性的形成与变化影响美的构成推究甚少,而对意念指向这一人类存在的特性影响美的构成感受较深,故容易造成美是社会人的一方单独决定的错觉。

如果我们处处界定美是关系属性,就不会再产生这种错觉,就会自觉排除美是主观存在这类误解。

归根结底,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人类意念指向与关系属性美的构成的关系呢?本文认为,我们人类,彼此之间,存在着人种的、时代的、国家的、民族的,阶级的等等的差异,导致意念指向存在着差异,因而美的构成存在差异,连带美的观念与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同时,我们人类,彼此之间,也存在着时间历史纵向继承的共性和空间地域横向联系的共性,导致意念指向存在着共性。

因此,人类美的观念与美的标准有广泛的共同点,整个人类面前,能够呈现出共同的美。

本文所论,都是围绕美的本质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所作的探讨。

笔者不揣浅陋,祈盼所有的读者特别是专家的指导与帮助。

【注释】①狄德罗:《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文艺理论译丛》1985年第1期,第18页。

②何楚雄、贺纪元:《美》,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26页。

③《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第164—165页。

④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第1982年版,第142页。

⑤《近代美学史评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2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