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实用的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8篇
![报任安书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54fa4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a8.png)
报任安书教案8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__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作手法。
4.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重点和难点:1.理解__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课前预习一、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作者及作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
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地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它不仅是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__选自 ,是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原名,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130篇,分为表,书,本纪,世家,列传。
报任安书教案3篇
![报任安书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0debf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15.png)
报任安书教案3篇报任安书教案第一篇:《报任安书教案:了解历史背景与意义》【引言】本文将为您介绍《报任安书》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文献的重要性。
【正文】一、历史背景《报任安书》是明代末年的一份重要文献,发生在明朝灭亡之前的崇祯年间。
当时,明朝已经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国家政权的基础岌岌可危。
在这个背景下,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写下了这封《报任安书》。
二、《报任安书》的意义1. 保卫国家《报任安书》是崇祯帝写给他的内阁首辅报任安的信函。
这封信函表达了崇祯帝对于国家政权的担忧和对于国家未来的期望。
通过这封信函,崇祯帝希望能够稳定国家政权,保卫国家免受外敌侵略。
2. 表达决心《报任安书》中,崇祯帝表达了他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和决心。
他表示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这封信函体现了崇祯帝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展示了他作为国家元首的决心和承诺。
3. 反思历史《报任安书》还反映了崇祯帝对明朝灭亡的深刻反思。
他在信中提到了明朝的兴衰历史,对于明朝的衰落感到痛心。
这封信函不仅是崇祯帝的一种自责,也是对于历史的一种反思,希望后人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4. 传承文化《报任安书》作为一份历史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记录了明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思想。
通过研读《报任安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论】通过了解《报任安书》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文献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一份保卫国家的呼声,更是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贡献。
研读《报任安书》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了解文化,并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借鉴和启示。
第二篇:《报任安书教案:解读文本结构与语言特点》【引言】本文将为您解读《报任安书》的文本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文献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报任安书教案7篇
![报任安书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3d94c80b4c2e3f56276325.png)
报任安书教案7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学习重点】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读懂__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学习过程】一、关于司马迁的对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息?二、司马迁的有关资料1、家世和家庭。
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在任太史令时就曾想到利用做官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未能如愿。
临终时,他把这一理想和愿望留给了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做太史,不要忘记他所欲论著的心愿,并认为一个人事亲、事君的最后目的在于自立,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
父亲的话对司马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司马迁流着泪向父亲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2、遭遇李陵之祸,接受宫刑。
这对司马迁影响极大,经历此事,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性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很痛苦、很深切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他对《史记》一书的创作。
司马迁之所以在为名节自杀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选择后者,全是因为《史记》未成。
他发愤著书,以十分刚毅的精神完成《史记》的写作,并通过《史记》一书来鞭挞黑暗,表彰正义,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
读《史记》不能不了解司马迁,了解司马迁,不能不读《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
在这封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述说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的奇耻大辱,倾诉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和愤懑,披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专断不公,委婉地述说了他受刑后忍辱苟活的苦衷。
报任安书教案(精选8篇)
![报任安书教案(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8cccba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2.png)
报任安书教案(精选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报任安书教案(精选8篇)报任安书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报任安书教案3篇
![报任安书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4e7be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a.png)
报任安书教案3篇报任安书教案1: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的融合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的见证。
《报任安书》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诗文,通过对自己的生活感慨和对时局的思量,展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情怀和追求。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报任安书》这篇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杜牧及其时代背景;2. 理解《报任安书》的主题和意义;3. 掌握《报任安书》的基本词汇和句型;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杜牧及其时代背景;2. 理解《报任安书》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报任安书》的复印件;2. PPT或者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唐代文人的画像,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人的形象和他们的追求。
2. 课文阅读(15分钟)学生阅读课文《报任安书》,并回答以下问题:a. 诗文的标题是什么?作者是谁?b. 诗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c. 诗文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量?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对《报任安书》的理解和感受,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
4. 全班分享(10分钟)每一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者补充。
5. 课文分析(15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对《报任安书》进行分析,包括作者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主题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6. 词汇和句型练习(15分钟)让学生分组完成《报任安书》中的词汇和句型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7. 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你对《报任安书》有什么新的认识?b. 你觉得古代文学与历史之间有什么联系?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2. 阅读《报任安书》的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杜牧和唐代文学的知识。
《报任安书》教案(通用13篇)
![《报任安书》教案(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2f87c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b.png)
《报任安书》教案(通用13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报任安书》教案设计2。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同学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谈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
多诵读多领悟。
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同学通过三个故事,体会文章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
4、《屈原列传》重在引导同学与所学过的屈原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以领悟屈原的精神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还有屈原的遭受与的相通之处。
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同学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设想: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支配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学校、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然后将学校、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
然后引导同学学习课本中的一篇学问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
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同学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同学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终让同学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进行一次讨论性学习报告会。
五、课时支配:12课时六、教学步骤:报任安书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021年报任安书教案四篇(精选模板)
![2021年报任安书教案四篇(精选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1ca3a13008a1284ac950436e.png)
2021年报任安书教案四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学习重点】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读懂__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学习过程】一、关于司马迁的对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息?二、司马迁的有关资料1、家世和家庭。
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在任太史令时就曾想到利用做官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未能如愿。
临终时,他把这一理想和愿望留给了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做太史,不要忘记他所欲论著的心愿,并认为一个人事亲、事君的最后目的在于自立,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
父亲的话对司马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司马迁流着泪向父亲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2、遭遇李陵之祸,接受宫刑。
这对司马迁影响极大,经历此事,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性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很痛苦、很深切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他对《史记》一书的创作。
司马迁之所以在为名节自杀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选择后者,全是因为《史记》未成。
他发愤著书,以十分刚毅的精神完成《史记》的写作,并通过《史记》一书来鞭挞黑暗,表彰正义,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
读《史记》不能不了解司马迁,了解司马迁,不能不读《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
在这封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述说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的奇耻大辱,倾诉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和愤懑,披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专断不公,委婉地述说了他受刑后忍辱苟活的苦衷。
报任安书教案(精选5篇)
![报任安书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67073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b.png)
•••••••••••••••••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任安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报任安书教案篇1一、新课导入一个踟蹰独行的士子,正在人生的旅途跋涉。
不料,飞来横祸,差点葬送了旷世奇才。
屈辱,难言的屈辱将他逼向了生命的死角,然而他不屈,不悔!高昂起男儿的头颅,倔强地甩开了世人嘲讽的白眼,毅然提起笔来,挑起了华夏史传的千秋伟业。
“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你那挥笔疾书的身姿已经定格成一幅永远的风景,令后人高山仰止!皇权可以摧残你的身体,却无法剥夺你的思想;命途多舛反而激发你生命的潜能,残缺的仅仅是身躯,飞翔的却是你不朽的灵魂!二、知识介绍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
字于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他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史家之绝唱--《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
三、背景链接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
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
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精选报任安书教案三篇
![精选报任安书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3e4988e9650e52ea54189805.png)
精选报任安书教案三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 学习__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 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附:李陵事件: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
报任安书教案四篇(精选模板)
![报任安书教案四篇(精选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7c55c9fa98271fe900ef9c2.png)
报任安书教案四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作者生平与社会背景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特殊境遇中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作者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作者的品德与操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作家、作平简介__节选自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
47岁时因为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
次年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
中书令是朝廷中掌管机要的职务,所以司马迁的朋友任安曾写信给他,叫他积极向朝廷推荐贤才。
后来任安因事被捕下狱,司马迁才写了这封回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向任安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受刑后的痛苦和怨恨,说明他忍辱苟活完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回答了他不能推荐贤才的原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全文反复曲折,首尾呼应,夹叙夹议,引古喻今,情真意挚,感慨极深,确实是向知心朋友倾吐表情。
__节选了原文的开头一部分及后半部分,重点放在了作者表明自己为什么隐忍受辱苟且偷生的原因,这也是我们理解司马迁伟大人格,理解《史记》先进思想的关键之处,__虽是竹选,但仍白成体系。
__的结尾呼应开头,点明自己不能“推贤进士”。
二、初读文本,把握__脉络,感受情感。
选文逐层深入,叙议结合,援引古代事例比喻当今形势。
叙述中透露出作者遭受腐刑之后的痛苦及怨恨,议论中表现作者“隐忍苟活”而要“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伟大志向。
三、分段朗读全文,注意结合文意中的不同语气表达感情的不同效果。
四、实践与练习。
〖自主梳理掌握文言词语〗【通假字】剔—剃、摩一磨、底一抵、失一佚、责—债、一槍一一抢、以一已、罔一;不—否曷—何箠—棰诎—屈见—现【一词多义】相、畜、极、就、渐、用、见、顾、究、会、之、殆;【古今异义词】勤勤恳恳、戏一弄、树立、罗、下流、妻子、夫人、粪土、恨、谤【词类活用】流俗之轻也,其次不辱身斯不亦远暴肌肤曷足贵衣赭衣第二课时一、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学生合作板书,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评二、由学生提出疑难语句,老师指导疏通文意。
报任安书优质教学设计优秀3篇
![报任安书优质教学设计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c92b0b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b.png)
报任安书优质教学设计优秀3篇报任安书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学习过程:一。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重大的人生命题。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
关于本文及屈原《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
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自沉于汨罗江。
三。
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
报任安书教案4篇_3
![报任安书教案4篇_3](https://img.taocdn.com/s3/m/2676596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4.png)
报任安书教案4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__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点拨。
2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1课文录音。
2投影: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__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解题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8696aabe23482fb5da4c4b.png)
报任安书教案【必备】报任安书教案四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读懂本篇文言文。
2、小组讨论,评价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学生查工具书疏通文意,自行领悟;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重点讲析1.了解文体报:答,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
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
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6f195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9.png)
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来源:]二、解题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报任安书教案3篇
![报任安书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79b6be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8.png)
报任安书教案3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学习重点】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读懂__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学习过程】一、关于司马迁的对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息?二、司马迁的有关资料1、家世和家庭。
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在任太史令时就曾想到利用做官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未能如愿。
临终时,他把这一理想和愿望留给了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做太史,不要忘记他所欲论著的心愿,并认为一个人事亲、事君的最后目的在于自立,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
父亲的话对司马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司马迁流着泪向父亲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2、遭遇李陵之祸,接受宫刑。
这对司马迁影响极大,经历此事,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性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很痛苦、很深切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他对《史记》一书的创作。
司马迁之所以在为名节自杀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选择后者,全是因为《史记》未成。
他发愤著书,以十分刚毅的精神完成《史记》的写作,并通过《史记》一书来鞭挞黑暗,表彰正义,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
读《史记》不能不了解司马迁,了解司马迁,不能不读《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
在这封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述说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的奇耻大辱,倾诉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和愤懑,披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专断不公,委婉地述说了他受刑后忍辱苟活的苦衷。
报任安书教案3篇
![报任安书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61e809f705cc17542709a3.png)
报任安书教案3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
多诵读多领悟。
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三个故事,体会__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
4、《屈原列传》重在引导学生与所学过的屈原的作品进行对照阅读,以领会屈原的精神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还有屈原的遭遇与作者的相通之处。
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学生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设想: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安排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将初中、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一篇知识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
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学生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学生在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后让学生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会。
五、课时安排:12课时六、教学步骤:报任安书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__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报任安书》教案6篇
![《报任安书》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4d4bd3f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09.png)
《报任安书》教案6篇任安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是栏目我花时间整理的内容。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
仅供参考,盼望能为你供应参考!《报任安书》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学问点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殊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大事,以便比较精确地理解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学问:重点把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二、力量点1培育同学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解释读懂文言文的力量。
2评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三、德育渗透1熟悉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熟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解释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精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体会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的生死观、价值观。
二、难点课文篇幅较长,文章内容涉及的家世、古代刑罚、古代王侯将相受辱大事,以及至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名传千古的事例等,同学不太熟识;且司马迁生活的时代与同学距离太远,同学人生阅历尚浅,对司马迁在文中表达的丰富情感、深刻的感受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
三、解决方法1印发司马迁的有关资料及历代学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使同学对司马迁有感性的熟悉和较为完整的了解,为阅读作些铺垫。
2阅读课本中的“相关链接”,让同学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家庭背景有所了解,从而理解他受宫刑后为何依旧发愤著书。
3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同学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解释自读课文,发觉问题,为课堂争论作预备。
[课时支配]:两课时。
[师生互动设计]一、第一课时,师生、同学之间互动答疑,解决疏通大意、读懂基本内容的问题。
二、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或课下阅读《太史公自序》等篇章,进一步理解课文,其次节课评价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精选6篇)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3e44d1e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07.png)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报任安书》教案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报任安书》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篇1一、主备人:通课时间:参加人员:高一语文组全体教师通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通课内容:《报任安书》教学目标:1、积累“务、死、鲜、暴、于、以”等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奋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3、体会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步骤:一、解题导入1、题解:报: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任安,司马迁的朋友。
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二、默读感知在这封回信中,可不可见到来信的一些内容?把原文找出来。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教导我要待人接物要谨慎,以向朝廷推荐贤能的人才为自己的责任。
)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回这封信的?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报任安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1df51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10.png)
《报任安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报任安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报任安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报任安书》是元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赵孟頫所写,它是一份名为“禳灾冀祉”之“安民告示”,内容涉及朝堂政治和民间生活等多个方面,既具有政治性质,又有实用性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其引入课堂教学,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选题背景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其中《报任安书》以其独特的言辞、气度恢宏的涵义、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价值,在中华文化中被赞誉为一部经典之作。
然而,在今日社会中,由于社会转型的原因,很多人缺乏传统文化的观念,因此选起《报任安书》作为教材,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
二、教学目标1.学习《报任安书》的核心内容,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2.借助这一激励性的材料,培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提高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3.通过本次课程的设计,提升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4.切实提高学生们的实际行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们自主探究及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1.了解《报任安书》文本及经典背景通过讲解与阅读,带领学生从字面文字入手,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古代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影响。
2.整体把握《报任安书》这一文献体裁在明确掌握“文言文古典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学习本次文献体裁所特有的文体、语言特点、文学价值及文化含义等。
3. 阅读理解《报任安书》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阐明信息的发掘并加以整合,从而获得个人认知,并同课堂上的组员进行交流和探讨。
4.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将《报任安书》贯穿于语文、历史、艺术以及综合实践课程,通过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实际学习内容的紧密结合。
四、实施方法1.讲解式教学结合学生自己的研究和课堂讨论。
2.学生阅读文本和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及交流和讨论。
3.以小组形式,进行主题研讨和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任安书》实用的教案
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司马迁的遭遇,体会司马迁的情感,感受文章的巨大魅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筛选并整合相关信息来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奋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停靠在历史的港湾,寻觅着千年古国的不朽,追忆着心中的那轮皓月。
他,朝于朝堂之上争了曲直,夕系牢狱残了躯体,一副赤诚被打下了深渊,满腔热血成了千古凝冰。
是壮烈的死去,还是隐忍地活着?黑暗中,他选择了隐忍,选择了苟且地活着。
然而,苟活的路却被世俗的指责谤议弄得险象环生。
他背负着肉体与精神的重担,在死亡的峭崖上苦苦挣扎。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司马迁(板书),体味“著成信史照尘寰”的他曾经走过怎样“幽而发愤”的心路历程。
二、了解作者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同学们对他和他的作品一定有很多的了解。
我请几个同学交流一下。
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全面,从思想、文学价值、影响等方面详尽的介绍了《史记》这部鸿篇巨制,并对司马迁的生平进行了介绍。
的确,作为一位史学家,司马迁遭受宫刑却能忍辱负重,发愤著述,为后世留下了一部文史合璧的煌煌巨著,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解说文题,了解写作背景
文章的标题是《报任安书》,意即写给任安的一封书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担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而任安由于“江充诬蛊案”下狱,被判死刑,写信向司马迁求救,希望他“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搁置了很长时间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四、研读文本
(一)1、接下来我们继续靠近司马迁。
请同学们扫读文章的第二段,回答: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
2
3
对,第四段写到了许多历史上的人物,还把他们的成就与前面他们的遭遇形成对比,由此可以断定一定是他们身上体现的某种东西打动了司马迁。
好,我们一起把第四段朗读一下。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
小结:在古代,宫刑是一种极其惨无人道的酷刑。
对司马迁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忍受的侮辱,是对他肉体和精神上无以复加的摧残。
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在这种情况下,死,的确比活着更容易。
事实上司马迁的确多次想到过死,但是,“述往事,思来者”的伟大目标遥遥引领着他,于是“屈辱萌奇志”(板书)。
(三)再次通读全文,思考:
1、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叙述、议论、抒情。
2、本文作为一封回信,基本思路是什么?
作者对于任安提出的问题作了明确的答复——难以推贤进士,并且把难以推贤进士的原因当作贯穿全文的线索。
然后进行了具体阐释。
行文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段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
第二段从自己卑微的身世和职业谈起,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第三段表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第四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不死的原因还有古代先贤精神的感召。
第五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
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第六段是书信的结尾。
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愧的愤懑之情,并陈述他对余生的看法。
3、作者议论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已经解决了上面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好回答了。
对于受辱,士人应持的态度是引决;而古代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则往往选择隐忍苟活,因为他们心中有比死节更为神圣的目标;对于“我”——司马迁来说,为了完成《史记》,必须学习先贤,选择隐忍苟活,尽管这条路遍布坎坷与荆棘。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
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
对于
4
司马迁来说,等待只因值得,隐忍只为爆发。
4、体味句子的深刻含义。
①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这句话议论兼抒情,表达了司马迁对自己身份和地位的清醒的认识,抒发了司马迁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
②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惕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四不辱五受辱字字泣血,用沉痛的笔触,血淋淋的揭示出自己是一切受刑、受辱中最严重的。
沉痛之情如深井微澜,不易觉察却撼人至深。
③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紲之辱哉!
这句话运用议论的方式表达了司马迁面临选择时以及选择隐忍苟活之后所受的痛苦。
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④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这句话记叙兼抒情,表现了司马迁为了完成著书愿望,隐忍而无怨怼,并遥想得偿夙愿时的痛快酣畅的豪迈激越的情感。
师小结:
本文把难以推贤进士的原因作为叙述的线索,把无资格荐才作为议论的线索,把立志发愤著书作为抒情的线索,条理清楚,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可谓理至而情切。
因而,《古文观止》总结说:“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
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
文情至此极矣!”因而我们可以送它五个字——真情酿奇笔(板书)(四)奇笔生奇效
结合这篇文章以及司马迁的遭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
1、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
同学们的见解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司马迁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大书“长歌当哭”的。
很难想象,如果司马迁在巨大悲痛之后不继之以理性的思考,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兼史学家的。
2、鲁迅先生还说过:“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得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侯的。
”
我佩服同学们刻苦钻研的精神。
鲁迅先生在这里向人们指出了:凡是那些在历
5
史上对自己的时代、对民族、对人民做出过贡献的人物,后来的人们是不会把他们忘记的,总是会用这样那样的方式使他们复生。
最近这些年来,报刊上不但发表了不少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文章,还有历史学家和剧作家用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形式,再现了司马迁的形象。
而在历史名城、司马迁故里陕西韩城市,建有两座司马迁祠。
每年二月初八、初九两天都有纪念活动。
雄才百代犹堪仰,鸿业千秋总不磨。
司马迁精神光照千古,不可忽视他的奇笔生奇效!(板书)
五、课堂小结:
司马迁不是夜莺,擅长花前月下优哉游哉吟唱小夜曲;他是荆棘鸟,在遭受痛苦和不幸、受到荆棘刺入肌肤的深痛之后,用全部生命唱出气冲霄汉的史家绝唱。
《报任安书》可以说是由司马迁的满腔血泪凝成的不朽奇文,可以说是他伟大人格集中而直接、深沉而辉煌的最终展示。
古人说:“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史记》。
盖将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
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文章。
”它留给后世的是无尽的悲壮和无穷的沉思。
六、延伸训练
对生命和事业的崇高信念,使司马迁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矢志进取,成为历史和文化发展历程中的榜样和前驱者。
我想,如果现在让我们来评选中国历史上十大感动中国的人物,司马迁当之无愧。
现在,我们就是评委,我们一起来为司马迁写一段“感动中国”的颁奖词。
学生写完之后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每组推荐出一份优秀作品。
古今之变,凝聚的是古老文字的洗练;一家之言,沉积的是一生的智慧之光。
朝堂上的劝谏,是人格的彰显;宫刑后的执著,是文人的信念。
萧萧声中,长风千年。
千秋太史公,宁静而致远。
曾经身处那样险恶的环境,忍受着世人的嘲讽和内心的痛苦,太史公却凭着自己的奇崛神笔,以刚毅之心、正直之气来书写历史,书写两千年的沧海桑田。
于是,他的名字便与他的不朽著作一起载入史册,那张悬着两滴清泪的脸也与他的精神一起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后人对他的光辉评价: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七、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司马迁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体会司马迁的社会理想。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