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类群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类群-A萜类、甾类
2.1 萜类 terpene
• 萜类或类萜在 植物界中广泛 存在,由异戊 二烯组成,有 链状的,也有环状的,一般不溶于水 • 萜类种类依异戊二烯数目而定,有单萜、倍半 萜、双萜、三萜、四萜和多萜之分
异戊二烯 碳原 萜类种类 单位数 子数
单 萜 倍半萜 2 3 10 15
例
子
二 萜
三 萜 四 萜 多 萜
Chapter
2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的主要类群
2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类群
•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非常繁多: 酚类、醌类、黄酮类、香豆素、木质素、 环氧化物、生物碱、喹啉、糖苷、吲哚、 大环内脂、萘、核苷、吩嗪、吡嗪、吡 咯、萜类、甾类、皂甙、多肽类、多烯 类、多炔类、有机酸、毒素和色素等 • 已知的次生代谢产物在十五万种以上, 而且每年至少有4000个新的产物被报道
• 根据生理作用也可将次生代谢产物分为抗生素 (植保素)、生长刺激素、维生素、色素、生 物碱与毒素等不同类型
2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类群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萜类 (terpene) 萜类化合物 甾体类 (steroid) 苯丙烷类 (phenylpropanoid) 醌类 (quinonoid) 酚类化合物 黄酮类 (flavonoid) 鞣质 (tannin) 生物碱 (alkaloid) 氰苷cyanogenic glycoside、 含氮化合物 芥子油苷glucosinolate、 非蛋白氨基酸nonprotein amino acid
xylulose-5-phosphate 木酮糖-5-磷酸
isopentenyl pyrophosphate(IPP) 异戊烯基焦磷酸
各种萜类化合物 的形成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的研究进展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的研究进展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体内都含有各种化学物质,而这些物质就是次生代谢产物。
其中,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学价值,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主要从次生代谢产物的定义、分析和应用等方面来阐述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的研究进展。
一、次生代谢产物的定义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指生长过程中植物自行合成出的、在植物体内不参与基本代谢过程的化学物质。
它们并非生命体必需品,而是在植物适应环境、保护自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化学物质。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种类繁多,数量达到数万种以上,经过不同程度的化学修饰后,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和药理学活性。
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析为了研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数量、组成和分布规律,必须进行实验室分析。
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色谱、质谱、核磁共振和高效液相色谱等。
其中,色谱技术是一种经典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例如,气相色谱法可以分离并定量茶叶中的咖啡因和茶碱,液相色谱法可以用来分离并测定枸杞中的多糖、总黄酮和类黄酮等。
质谱技术则可以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结构鉴定,即通过分子量和碎片离子的质量谱图确定其结构。
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分析技术,可以提供精确的分子结构和功能信息。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具有高效、精确、快速等特点,目前得到广泛应用。
三、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应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和医药应用价值。
它们可以作为药物、抗生素、杀虫剂、涂料、香料等工业化合物,也可以用于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具有广泛的开发潜力。
首先,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
例如,紫锥菜素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成分,具有镇痛和解热作用。
另外,天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还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等。
例如,紫根素可以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
其次,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还被广泛用于食品、饮料和保健品等领域。
植物次生代谢物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类型及其对植物自身的作用
植物次生代谢物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类型及其对植物自身的作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类型及其对植物自身的作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
目前已知结构的超过10万种,主要有生物碱、生氰糖苷等含氮化合物;单萜、倍半萜等萜类化合物;黄酮、醌等酚类化合物。
一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理想的农药开发前体,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开发潜力,为世界各国研究者所关注。
我国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在农业中的应用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化感作用的研究植物通过向环境中释放特定的次生代谢物质而影响邻近植物(或微生物)的生长,这就是化感作用,也叫做异株克生或他感作用。
目前学术界认同的化感物质主要有15大类,包括酚酸类及其衍生物、黄酮类、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化感物质的释放主要经植物的根系分泌、茎叶挥发、残体分解以及雨雾淋溶等途径。
印度学者指出,化感作用可提高农田、草原和森林系统的生产力,减少现代农业生产的负面效应。
如养分流失和农药污染,保护未受污染的自然环境和具有高生产力的土地资源。
化感物质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存在抑制作用。
如某些药用植物含有的黄酮、蒽醌、生物碱、萜类、酚酸类生理活性物质是化感物质的主要来源,它们使得药用植物易发生化感作用,出现连作障碍。
张连学等发现,人参、西洋参产生连作障碍主要是由于化感物质—土壤变劣—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其课题组报道,外源人参皂苷会明显抑制人参愈伤组织鲜重的增加,使人参苗幼根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幼苗体内3种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发生变化,致使人参细胞内活性氧平衡系统受损,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生理代谢,从而抑制人参生长。
人参皂苷粗提液对西洋参幼苗各项生理指标均表现出低促、高抑现象。
高浓度下幼苗叶片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增加,叶片及幼根的相对电导率也明显升高,幼苗根尖细胞核膜膨胀,核仁变形,液泡膜解体,不能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类群-C黄酮类、鞣质
• 水飞蓟素
2.5 黄酮类 flavonoids
2.5 黄酮类 flavonoids
• 花色素常以苷类形式存在于植物液泡中,是使 花、叶、果、茎等器官呈现各种颜色的色素, 如矢车菊素 (cyanidin, 42)、飞燕草素 (delphinidin, 43)、天竺葵素 (pelargonidin, 44) 以及它们的苷类
2.5 黄酮类 flavonoids
• 根据三碳桥的氧化程度、成环与否以及与B环 的连接位置 (2-位或3-位) 等特点,可将黄酮类 化合物分为以下主要结构类型:黄酮、黄酮醇、 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花色素、黄烷醇、异 黄酮、二氢异黄酮、查耳酮、噢哢或 橙酮、 酮类、双黄酮类、高异黄酮 •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为上述基本结构的衍生物, 环上常见的取代基有羟基、甲氧基、异戊烯基 侧链、单萜基侧链 • 还有诸如生物碱黄酮、木脂素黄酮等特殊类型
• 黄酮类化合物是两个芳香环被三碳桥连起来的 15碳化合物,其结构来自两个不同的生物合成 途径。芳香环 A 来自丙二酸途径,芳香环 B 和 三碳桥则来自莽草酸途径产生的苯丙氨酸
2.5 黄酮类 flavonoids
• 黄酮类化合物由苯丙氨酸、对-香豆酰CoA和3 个丙二酰CoA分子在查耳酮合酶催化下缩合而 成,查耳酮和其异构体二氢黄酮是重要中间体, 在各种酶催化下进一步转化衍生出各种结构类 型的黄酮类化合物
2.5 黄酮类 flavonoids
• 代表性黄酮醇化合物有槲皮素 (quercetin, 14)、 山奈酚 (kaempferol, 15)、杨梅素 (myricetin, 16) 异鼠李素 (isorhamnetin, 17) 及其苷类,如芸香 苷 (芦丁, rutin, 18)
• 杨梅素
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
次级产物贮存在液泡或细胞壁中, 是代谢的最终产物,除了极少数外, 大部分不再参加代谢活动
次级产物可以分为三类:萜类、 酚类和含氮次级化合物
第二节 萜类
一 萜类的种类 萜类(terpene)是以异戊二烯为单位组成的。
萜类的种类根据异戊二烯的数目而定,有单萜、倍半萜、 双萜、三萜、四萜和多萜之分。 萜类化合物的结构有链状的,也有环状的 。
愈伤培养物 如西洋参、紫草、天山雪莲等
细胞培养物 如人参、红豆杉、长春花、红豆杉
离体器官培养 如人参、黄芪毛状根等
原球茎培养物 如石斛
愈伤规模化培养生产新资源食 品或天然活性成分
外植体
愈伤组织
雪莲是比较成功的案例
图1. 雪莲培养物与人工栽培区别
图2. 雪莲培养物与植株成分比较
(三)毛状根简介
提高 毛状 根的 生产 能力
通过诱导和选育 建立高产的毛状 根株系
通过环境因子的 调控提高毛状根 的生产速度和有 效成分含量
毛状根技术与其 他基因重组技术 联合使用
3.2毛状根的特点
毛状根技术VS愈伤组织和细胞悬浮培养 优点: 生长速度快 有许多分枝和根毛; 激素自养性 直接用于食品药品加工; 分化程度高 细胞分化而来,有遗传稳定; 有效成分多 借助基因工程,增加次生物含量;
新分子实体(new molecular entity)为活性成分的全创新药共1184个,其中小分子占绝大 多数,共974个,这些小分子中超过1/3是直接从天然物纯化而来,24%是从天然物结构改良而来, 即使是占总体1/3的全合成药物中,几乎所有化合物都借助了天然物的的部分活性结构,”由 人工构思而合成”的只有1个.
但在相对增速上,全行业销售年复合增长率 22.16%,几乎是同期中国GDP增速的两倍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与应用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与应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产生的非必需化合物,它们不仅具有植物自身的生理功能,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功能以及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多样,包括生物碱、酚类化合物、黄酮类、类胡萝卜素、萜类化合物等。
它们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调节生长、抗逆性和防御机制等重要作用。
这些化合物通常具有强烈的草药香气和色彩,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在医药领域,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许多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被用于制备药物。
例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被广泛用于抗癌药物的研发;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抗菌和抗寄生虫活性,被用于制备抗生素和抗寄生虫药物。
此外,一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还具有镇痛、降血压和抗抑郁等药理活性,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在食品领域,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也被广泛应用。
许多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被用于增加食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例如,类胡萝卜素是一种天然色素,具有丰富的维生素A活性,可以用于食品的着色和营养强化;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以用于保护食品的品质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此外,一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还具有抑制食品中的微生物生长和改善食品口感的作用,被用于食品的防腐和调味。
在化妆品领域,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保湿、抗衰老和美白等功效,被用于制备化妆品。
例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衰老活性,被用于制备抗衰老化妆品;酚类化合物具有抗炎和美白活性,被用于制备美白化妆品。
此外,一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还具有促进皮肤修复和改善毛发质量的作用,被用于制备护肤品和洗发水。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丰富的种类和多样的功能,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和开发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不仅可以开发出新型药物、食品和化妆品,还可以促进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园艺疗法
Structure of flavonoids
根据C3单位的氧化程度不同,类 黄酮又分为不同的种类: 黄酮醇(flavonols)
黄
酮(flavones)
花色素苷(anthocyanins) 异类黄酮(isoflavonoids)
黄酮生物合成的途径
(液体培养)。
在工厂化生产中,为了提高有用物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对细胞培养的选择有两个基本要求: ①有用物质的合成积累能力强 ②生长速度快
2.3 苯丙烷类 phenylpropanoid
广泛分布于植物界 ,尤其在伞形科、芸香科、菊科、豆科、 茄科中更为普遍,多以游离态或糖苷等形式存在于植物的花、果实、 叶、茎中
2.4 醌类 quinonoid
醌类化合物 (quinonoids, quinones)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源 于植物的醌类主要集中于紫草科、茜草科、紫葳科、蓼科、 胡桃科、鼠李科、紫金牛科、百合科
宜的氧传递、良好的流动性和较低的剪切力。
利用细胞培养生产有用物质
利用细胞培养生产有用物质的一般程序
(1)选材 应注意以下条件:
①药效肯定; ②对其有效成分有充分的了解; ③有测定有效成分和药理的可靠方法; ④市场短缺或价格昂贵; ⑤取有药效成分的部位,且该部位较 易形成愈伤组织。
(2)细胞株系建立 将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进行分离,建立悬浮细胞繁殖体系
植物细胞培养
在离体条件下将易分散的植物组织或植物愈伤组织臵于液体 培养基中,将组织振荡分散成游离的悬浮细胞,通过继代培 养使细胞增殖来获得大量细胞群体的方法。
从细胞生长与培养技术方面讲必须满足 以下3个条件:
1、培养的细胞在遗传上应是稳定的,以得到产 量恒定的产物。 2、细胞生长及生物合成的速度快,在较短的时 间内能得到较高产量的终产物。 3、代谢产物要在细胞中积累而不被迅速分解, 最好能将其释放到培养基中。
浅析植物中次生代谢物的分类
螺甾烷结构。
五、醌类化合物
图 15 甾体皂苷基本结构
醌类化合物是分子中具有不饱和环二酮结构或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是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根据含有的苯环数及排列方式,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及蒽醌,其 中以蒽醌及其衍生物最为重要。
醌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蓼科大黄、何首乌、虎杖,茜草科茜草、豆科决明子、番泻叶, 百合科芦荟,唇形科丹参、紫草科的紫草等。
黄酮类物质是植物中重要的一类代谢物,种类繁多,许多文献中已经报道相关通路,
KEGG 数据库也含有常见黄酮类物质。
图 6 花青素类生物合成通路(Cho et al., J Exp Bot, 2016)
图 7 鬼臼毒素素生物合成通路(Lau et al., Science, 2015) 二、生物碱
已知生物碱约有 10000 种,绝大多数生物碱分布在高等植物,尤其是双子叶植物中, 如毛茛科、罂粟科、防己科、茄科、夹竹桃科、芸香科、豆科、小檗科等。一种植物体内多 有数种或数十种生物碱共存,且它们的化学结构有相似之处。 1. 根据其来源和化学结构可分为以下二级分类:
物质种类 生物碱 苯丙素类
萜类 醌类 鞣质 甾体
图 1 物质分类及其简单的性质
表 1 各分类常见物质及来源物种
常见物质
主要存在物种
喜树碱、茄碱、麻黄碱、千里光碱、槟榔 双子叶植物,如毛茛科、茄科、夹
碱、东莨菪碱
竹桃科、芸香科、豆科等
山柰酚、槲皮素、4-羟基香豆素、鬼臼毒 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
穿心莲内酯
牻牛儿醇
银杏内酯 A
3.3 萜类相关代谢通路
图 11 萜类代表物质结构
图 12 萜类化合物合成通路(Mohammed et al., DNA Research, 2018)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类群-B苯丙烷和醌类
7-位上有含氧基团外,以C-6、C-8位
连有异戊烯基者较多 • 常见的有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和 东莨菪苷、七叶内酯和七叶内酯苷、 当归内酯
东莨菪内酯
七叶内酯
伞形科植物欧前胡根状茎中的王草质 (ostruthin),6位含有两个异戊烯基的 十碳链,该化合物具抗细菌和抗真菌作 用。
王草 质 ostruthin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根状茎粗壮,木质化,横走,密生 纤维状须根。茎直立,四梭,黄褐色,有时带紫色,被微毛。叶对 生。圆锥花序顶生或于上部叶腋生,花萼钟形,外面被疏毛及腺点, 里面无毛,二唇形,果时花萼增大,花冠蓝色、淡紫色或紫红色, 雄蕊4,内藏,花丝有毛,花柱先端2裂,稍伸出。小坚果卵状三棱 形。顶端具腺点。花期8月,果期9-10月。 生于林缘、路旁、杂木林下和草地。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 等省,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例如双香豆素,过去由甜
5 4 3 2 7 8
苜蓿植物腐败析出,现在 可用人工合成,用作抗凝 血剂。
COOH OH
6
O
1
O
顺邻 羟 基 桂皮 酸
香豆 素
• 香豆素类由苯丙酸及其衍生物氧化、
环合而成
当归内酯
• 可分为简单香豆素、呋喃香豆素、吡
喃香豆素、异香豆素和其他香豆素
• 简单香豆素只在苯环上有取代基,除
中。在兔、大鼠、豚鼠和狗身上有抗凝血作用。
2.3.3
木脂素类
9 2 3 4 5 8 1 6
9' 8' 7 2' 3' 4' 7' 1' 6' 5'
丹参素
尾叶香茶菜 Plectranthus excisus 尾叶香茶菜 Plectranthus excisus 属种: Plectranthus excisus 属名: 香茶菜属 Plectranthus 科名: 唇形科 Labiatae 属种名定名: Plectranthus excisus Maxim.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代谢通路分析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代谢通路分析一、前言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形成于植物中的天然有机小分子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生物学、生态学、药学等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学功能和应用价值,以及探究植物代谢通路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形成和积累的影响,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代谢通路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定义和分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一类由植物合成的无机物之外的天然合成产物,它们不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但是对于植物在适应环境、防御天敌和吸引花粉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可分为多个类别,例如,酚类、生物碱、醛、酮和酸等。
三、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代谢通路分析1.酚类代谢通路酚类代谢由苯基丙酮酸途径开始,该途径将来自三羧酸循环的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转化为苯丙酸,再由苯丙酸羧化为苯乙酸,这是酚类化合物的前体。
苯乙酸在半酚醛酸途径中被加氧酶作用,生成过渡酚,继而生成各种类别的酚类化合物。
2.生物碱代谢通路生物碱代谢通路的起始物质有多种,如由花生四烯酸通过脱氢酶作用获得的色胺酸、氨基酸天门冬酰化酶作用下的莱氏酸等。
生物碱代谢通路可以分为两类:孔雀碱型和樟子松碱型。
在孔雀碱型代谢通路中,色胺酸通过4-羧甲基吡咯醛合成孔雀碱,而樟子松碱型生物碱的核心结构是吲哚,由色胺酸、芳香族氨基酸和其他小分子酮合成。
3.三萜代谢通路三萜代谢途径是植物中最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代谢通路之一,其起始物质是异戊二烯醇三羧酸,产生丰富多样的三萜类化合物,例如三萜酸、环氧化物、三萜醇、萜烯类等。
三萜代谢途径包括麦角甾酮和干扰素途径以及它们的下游途径,如萜萜羟化酶作用、萜烯合成酶作用或氧化酶作用等。
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在药物和抗病领域的应用因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重生物学功能,所以它们在药物和抗病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阿司匹林从柳树皮中提取得到,红酒多酚具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疾病的作用,曲马多、阿曲霉素等颇具医学价值的抗癌药物也是从植物中提取得到的。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简单地说,就是除去植物生命所必需的基本代谢物质以外,不直接参与生命维持的物质。
这些物质的产生与植物在环境适应、防御措施、交配配对、生长调节以及膳食吸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生物学领域的不断拓展和进步,研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包括各种各样的物质,比如鞣质、色素、生物碱、酚类等等,由于植物种类众多、形态多样,因而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也就变得繁多。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它们不直接涉及生命维持,却能够在植物与环境的适应和交互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比如,葡萄皮中的单宁就是植物为了抵抗紫外线、细菌、真菌等生物的侵袭而产生的。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应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不仅仅对植物具有重要作用,它们也成为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物质。
比如,香草的味道、咖啡因的提神作用、射线的发光以及各种防治疾病的药物,都是由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所制成。
此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也在其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食品加工和香料工业中,植物的香味成分被广泛应用;在火箭燃料、染色剂和杀虫剂等领域,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方法为了研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科学家们使用了多种方法。
其中,化学方法是一项重要手段。
化学方法能够分离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从而研究它们的结构,从而了解它们的分子构成和作用机理。
此外,比较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生物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中。
这些技术能够在全面地解释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子级别机制方面提供帮助。
未来的研究方向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领域中,科学家们将继续探索它们的作用和应用。
未来的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作用机制研究。
通过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大规模的代谢组学分析,研究其生物合成途径、代谢组成和分子作用机制。
2.发掘新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通过遗传学和化学手段筛选新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发掘其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以寻找新的药物和新的应用领域。
植物次生代谢
1.2简单酚类
是含有一个被羟基取代苯环的化合物,广泛 分布于 植物叶片及其他组织中。某些成分有调节 植物生长的作用,有些是植保素的重要成分。
1.3醌类
由苯式多环烃碳氢化合物衍生的芳香二氧化 合物,是植物呈色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还是抗 菌、抗癌的重要成分。
2 萜类
萜类是由异戊二烯单元(5碳)组成的化合物, 该类成分在自然界十分丰富,已知化合物超过了2 万种。 2.1 低等萜类 由2个、3个和4个异戊二烯单元 分别组成单萜、倍半萜和二萜。单萜和倍半萜是植 物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也是香料的主要成分。一些 还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2高等萜类
诱导剂诱导植物对病害产生抗性有着十分重要的 现实应用价值,其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不会对环境 造成污染,为开辟新型植物抗性药物提供参考。 但是关于诱导剂诱导抗性在大田生产中还需大量 实验,以及其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证 实。
一、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番茄白粉病(Oidium neolycopersici)是番 茄生产栽培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危害严重,给育 种者和农户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喷施 化学农药成为防治此病害的主要途径,但是,化 学药剂无疑带来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而且 长期使用农药还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因此,寻 求一种新的防治途径迫在眉睫。近年来,利用抗 病诱导剂诱导植物抗病性已成为一种潜在的防病 方法。β-氨基丁酸、BTH、壳质糖及硅酸钾作为 外源化学物质已经在多种作物的诱导抗病性中作 了研究。
3.次生代谢途径关键酶的分子克隆与调控
次生代谢产生于乙酸、莽草酸及甲羟戊酸等 少数几个前体,这些前体来自初生代谢,经酶催 化形成几大类基本骨架,再由各类酶修饰,产生 千差万别的次生代谢产物。 植物受到病原菌侵染时,防卫基因包括许多 次生物质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受到诱导。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主要类群-C黄酮类、鞣质
• 依水解后产生的多元酚酸,水解鞣质分为: 棓酸鞣质 (没食子鞣质,gallotannin),水解后 产生棓酸 (即3,4,5-三羟基苯甲酸,也称没食子 酸,1) 或与棓酸有生源关系的酚酸 鞣花酸鞣质 (ellagitannin),水解后产生鞣花酸 (ellagic acid, 2) 或其他与六羟基联苯二甲酸 (hexahydroxydiphenolic acid, HHDP, 3) 有生源 关系的化合物
• 代表性黄酮化合物有木犀草素 (luteolin, 8)、芹 菜素 (apigenin, 9)、白杨素 (chrysin, 10) 及其 苷类,如忍冬苷 (lonicerin, 11)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主要类群-C黄酮 类、鞣质
2.5 黄酮类 flavonoids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主要类群-C黄酮 类、鞣质
2 Chapter
植物次生 代谢产物 的主要类群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主要类群-C黄酮 类、鞣质
2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类群
2.1 萜类 (terpene) 2.2 甾体类 (steroid) 2.3 苯丙烷类 (phenylpropanoid) 2.4 醌类 (quinonoid) 2.5 黄酮类 (flavonoid) 2.6 鞣质 (tannin) 2.7 生物碱 (alkaloid) 2.8 氰苷、芥子油苷、非蛋白氨基酸 (cyanogenic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主要类群-C黄酮 类、鞣质
矢车菊
飞燕草
天竺葵
Hale Waihona Puke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主要类群-C黄酮 类、鞣质
花色素 花葵素 花青素 花翠素 芍药素 甲基花翠素 二甲花翠素
3′
4′
5′
—H
—OH —H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种类及结构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种类及结构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差异很大,通常归为萜类化合物(萜类、甾体类)、酚类化合物(苯丙烷类、醌类、黄酮类、鞣质)、含氮化合物(生物碱、氰苷、芥子油苷、非蛋白氨基酸)和其他次生代谢产物四大类。
(1)酚类广义的酚类分为黄酮类、简单酚类和黄酮类。
黄酮类是以一大类苯色同环为基础,具有C3、C6、CH6结构的酚类化合物,其生物合成的前体是苯丙氨酸和乌龙基辅酶A。
根据在B环上的连接位置的不同可分为2-苯基衍生物(黄酮、黄酮醇类)3-苯基衍生物(异黄酮)和4-苯基衍生物(新黄酮),很多黄酮类成分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如槐树槐米中的芦丁是用于治疗毛细血管脆性引起的出血症及辅助治疗高血压,许多异黄酮是植保素。
简单酚类是含有一个被烃基取代苯环的化合物,某些成分有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有些是植保素的重要成分。
醌类化合物是有苯式多环烃氢化合物(如萘、蒽等)的芳香二氧化物。
醌类的存在是植物成色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醌类是抗菌、抗癌的主要成分,如胡桃醌和紫草宁。
举例(1)苦荞麦中含有黄酮类物质,主要成分是芦丁。
芦丁含量占总黄酮的70~90%,芦丁又名芸香甙、维生素P,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和异常通透性,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糖等的辅助治疗。
而芦丁在其它谷物中几乎没有。
(2)胡桃醌作为氢化胡桃醌(三羟基萘)的苷存在于胡桃科植物胡桃及其同属植物黑核桃的未成熟的外果皮(青皮)中。
可从天然物质中分离,也可化学合成。
桃醌具有止血和抗菌活性,也曾用于治疗湿疹、牛皮和发癣。
(2)萜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是由异戊二烯单元(5碳)组成的化合物,通过异戊二烯途径(又称甲羟戊酸途径),由2个、3个或4个异戊二烯单元分别组成产生的单萜、倍半萜和二萜称为低等萜类。
单萜和倍半萜是植物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也是香料的主要成分,许多倍半萜和二萜化合物是植保素。
一些萜类成分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如倍半萜成分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最佳药物,抗癌药物紫杉醇是二萜类生物碱,存在于裸子植物红豆杉中。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和鉴定研究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和鉴定研究植物是一种生命体,生命规律是由生物学法则所决定的,植物代谢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植物代谢分原代代谢和次生代谢两类,原代代谢是维持植物生命所必须的代谢,如糖、蛋白质、核酸、脂肪等。
而次生代谢是植物自身所具有的对环境适应和抗逆性的反应,如生长素、植物色素、生物碱、黄酮类等。
一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用途,在机体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药物开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一、次生代谢产物分类及鉴定方法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非常繁多,大致可分为多种类别,如生物碱、类黄酮类、二萜类、苯酚酸类、萜类、蓝莓类、鞣花酸类、酮类等。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这些类别可再分为更多的小类别。
目前常用的鉴定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 质谱法(LC/MS)等。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是最常用的分离手段,可对分离出的化合物加以物化分析和结构分析,也可以与质谱联用,以为化合物分析和定量分析提供更加准确的结果。
二、植物中研究的次生代谢产物1. 黄素类黄素类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一类最常见的化合物之一,是从花、果实、叶片等中提取出来的黄色染料。
黄素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可清除体内自由基并抑制有害物质。
目前在儿童疾病、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癌症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较为广泛。
2. 茉莉酸类茉莉酸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炎、保肝等功效。
茉莉酸类代谢产物的研究和应用意义较大,特别是在目前抗癌药物开发中的应用也较广泛。
3. 生物碱类生物碱是植物代谢中一类含氮化合物,常见于某些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位。
不同类型的生物碱在生理学和药学上具有广泛应用,如降血压、心脏扩张剂、抗抑郁、麻醉剂、神经药物及抗癌药物等。
4. 蓝莓类蓝莓又称小果类浆莓,是一种营养非常丰富的水果。
常用于制作抗氧化饮品、美容化妆品等,同时在保健、药用等方面也有很多应用。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理学研究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理学研究一、背景介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是必需的,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但能为植物提供稳定的生存条件和响应环境适应的化学物质。
它们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次生代谢产物对人类健康有益,有些具有毒性,有些能抗病害。
这些有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源自植物生物体内。
目前,许多生理学家致力于深入研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种类、数量、调控机制和生物合成途径等方面,以期从中挖掘出更多的实用价值。
二、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类一般来说,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可分为两大类:类黄酮和多酚。
1. 类黄酮:类黄酮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次生代谢物,有许多种类,如葡萄糖苷、芦丁、山柰酚、芹菜素、黄酮等。
它们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抗肿瘤、调节血糖等。
2. 多酚:多酚是植物中非常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包括黄酮、类胡萝卜素、腺苷酸等。
它们与类黄酮一样,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在降低心血管疾病、抗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过程相对复杂,一般需要包括调节酶、前体提供和酶同步等多种条件。
而针对同一种次生代谢产物的不同物种或不同组织,其的生物合成过程和调控方式也不尽相同。
以花色素的合成为例,花色素是指存在于植物花瓣颜色中的化合物,其通过生物合成路线形成。
其中,黄烷蒽酮与酪氨酸是黄色花瓣和白色花瓣的主要前体化合物,CYP98A3介导了这两个化合物间的转化,从而产生不同颜色的花瓣。
四、研究意义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制药业的重要原材料,如维生素C、阿司匹林、紫杉醇等都是源自植物。
其次,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素来自自然界的物质,比化学合成物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这些植物次生代谢物也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和保健食品中。
此外,通过深入研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可以为植物选育和遗传育种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类群-A萜类、甾类91页文档
Hale Waihona Puke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类群-A萜类、 甾类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主要类群
2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地主要类群2.1 萜类 (terpene>2.2 甾体类 (steroid>2.3 苯丙烷类 (phenylpropanoid> 2.4 醌类 (quinonoid>2.5 黄酮类 (flavonoid> 2.6 鞣质 (tannin>2.7 生物碱 (alkaloid>2.8 氰苷、芥子油苷、非蛋白氨基酸 (cyanogenic glycoside, glucosinolate, nonprotein amino acid>次生代谢产物地化学结构差异很大,通常归为萜类化合物<萜类、甾体类)、酚类化合物<苯丙烷类、醌类、黄酮类、鞣质)、含氮化合物<生物碱、氰苷、芥子油苷、非蛋白氨基酸)三大类除以上三大类外,植物还产生多炔类、有机酸等次生代谢物质多炔是植物体内发现地天然炔类,主要分布于菊科及伞形科植物,现已发现1000种左右有机酸广泛分布于植物各部位,一些有机酸如茉莉酸在植物信号传递中起重要作用根据结构特征和生理作用也可将次生代谢产物分为抗生素<植保素)、生长刺激素、维生素、色素、生物碱与毒素等不同类型3.1 萜类 terpene•萜类或类萜在植物界中广泛存在,由异戊二烯组成,有链状地,也有环状地,一般不溶于水•萜类种类依异戊二烯数目而定,有单萜、倍半萜、双萜、三萜、四萜和多萜之分萜类地生物合成有两条途径:甲羟戊酸途径和丙酮酸/磷酸甘油醛途径,前者研究得比较清楚,后者仍有些未明,两条途径都是经过异戊烯基焦磷酸<IPP)进一步合成各种萜类化合物3.1.1单萜<monoterpene)•单萜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多分布于樟科、松科、伞形科、姜科、芸香科、桃金娘科、唇形科、菊科地植物中•单萜常温下一般是挥发性液体,沸点140-200℃.有地单萜与糖结合成苷,则不具有挥发性•单萜依据碳架可分为链状、单环、双环和三环4个大类3.1.1.1 链状单萜月桂烯<杨梅烯,myrcene)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杨梅叶、松节油、黄柏果油、桂油、柠檬草油、啤酒花油和芫荽油等挥发油中含有;是香料工业中重要地反应中间体•芳樟醇<linalool)(里哪醇、沉香醇>化学名: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具一个手性碳原子,有一对对映异构体.(->-(R>-芳樟醇存在于香紫苏油、香柠檬油、芳樟油中, (+>-(S>-芳樟醇存在于芫荽油、桔油及素馨花挥发油中.芳樟醇具有抗菌、抗病毒和镇静等作用.芳樟醇对正常人体地心脏和呼吸功能具有较明显地抑制作用,具降压作用;具有优美而偷快地花香香气不同旋光性地芳樟醇具有不同地香气.用于多种香型地香精调配,如百合、丁香、橙花等各种香精.是合成芳樟醇类香料化合物和维生素E、A地重要原料.世界上每年耗用量数万吨,产值数亿美元.我国每年需要量达400吨,主要依靠进口<林耀红,1997).西南化工研究院于1997年底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年产1000t芳樟醇生产装置,该装置1999年已建成投产芳樟醇与茶叶:茶叶中地芳樟醇具铃兰香气,系阿萨姆种及我国大叶种茶香气中含量最高地物质,其含量在新梢各部位地分布表现为芽>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茎,各季含量以春茶最高,夏茶最低,加工过程中,芳樟醇大量产生于揉捻及发酵工序芳樟醇还有四种顺式和反式毗喃型及呋喃型氧化物.柠檬醇,顺式异构体称为橙花醇<nerol),反式异构体称香叶醇或牦牛儿醇<geraniol),均有玫瑰香气.橙花醇地香气更为柔和,常用于香水配方.柠檬醛<citral),反式地习称香叶醛<geranial),顺式地称橙花醛<neral).柠檬醛通常为混合物,以橙花醛为主,具有柠檬香气香叶醇< geraniol ):香叶醇是玫瑰中地主体花香成分,是中小叶种茶叶中地主要香气成分,具典型玫瑰香型.祁门红茶中香叶醇含量极高.香叶醇在新梢各部分地含量分布及其季节和加工变化与芳樟醇相似.1990年,Yano指出香叶醇地前体为香叶基-β葡糖甙;1993年,Guo相继在乌龙茶地研究中分离并鉴定出了香叶基-6-O-R-D-吡喃木糖-β-D-吡喃葡糖甙,第一次发现单萜烯醇配糖体地糖体部分存在非单糖结构.3.1.1.2 单环单萜柠檬烯<limonene),(+>-柠檬烯在芸香科桔属植物果皮地挥发油中约含90%,(->-柠檬烯存在于薄荷、土荆芥、缬草地挥发油中•萜品醇<terpineol),也称松油醇,存在于樟脑油、八角茴香油及橙花油中,用于香料配制•薄荷醇<menthol),又称薄荷脑.因为有3个不对称碳原子,应有4对不同地立体异构体天然薄荷油只含有(->-薄荷醇和(+>-新薄荷醇2种立体异构体, (->-薄荷醇是主要成分.薄荷醇具有防腐、杀菌、清凉作用紫罗兰酮<ionone)存在于千屈菜科指甲花<Lawsonia inermis)精油中,工业上由枸橼酸与丙酮缩合制备.紫罗兰酮是混合物,α-紫罗兰酮可作香料,β-紫罗兰酮可用于合成维生素A3.1.1.3 双环单萜•双环单萜地结构类型较多,常见地有侧柏烷、莰烷、蒈烷、蒎烷及葑烷•蒎烯<pinene)是松节油地主要成分,α-蒎烯约70%,β-蒎烯约30%.•蒎烯在柠檬、八角茴香、蓝桉叶、百里香、茴香、芫荽、薄荷精油中也广泛存在,是合成龙脑、樟脑地重要原料α-蒎烯•α-蒎烯合成二氢月桂烯亦称香茅烯,利用二氢月桂烯可合成一系列香料产品α-蒎烯经热解后经真空精馏可得产物别罗勒烯.用别罗勒烯可合成艾兰醇(8>,乙酸艾兰酯( 9>,汉尼醇( l 0>,檀香醚(11>等.在酸性条件下加热搅拌进行异构化,然后在170一180℃和乙酸抓甲酸镍存在进行下歧化反应,可得伞花烃(19>和系列化合物.从伞花烃出发,可制备橙花酮(21>、枯茗醛 (22>、枯茗醇(23>、仙客来醛(24>、香芹酚(25>等香料.•从α-蒎烯转化为莰烯,从莰烯出发,经甲酯异龙脑脂(或乙酸异龙脑酯>,异龙脑,制备樟脑.此外,还可制备一系列化合物.例如,萜烯酚, 3,3-二甲基-2-降冰片醛, 3 ,3-二甲基- 2-降冰片酯,萜烯醚,ω-甲酰基莰烯,ω-羟甲基莰烯.从ω-甲酰基莰烯出发,可制备3-(8-莰烯基>-2-甲基丙烯醛,4-(8-莰烯基>-2-丁酮,ω-梭基莰烯,3 ,3-二甲基- 2- <4-丁醛)-双环[2,2,1 ]庚烷,3 ,3-二甲基2-(4-己酮>-双环[2 ,2,1]庚烷等香料.α-蒎烯除通过中间体合成各种香料外,还可直接生产萜烯醇香料,美国SCM公司地化学部在佐治亚州布兰斯维克新建地工厂已开始直接用α-蒎烯生产萜烯醇•马鞭草烯酮<verbenone)存在于马鞭草油中,曾应用于合成紫杉烷骨架龙脑<bornel)即中药“冰片”,能升华,其右旋体来自龙脑树<Dryobalanops camphola)地树干渗出物,左旋体从艾纳香全草和野菊花地花蕾精油中获得,消旋体则是合成品,均用于香料、清凉剂及中成药樟脑<camphor>,左旋体存在于菊蒿(Tanacetum vulgare)精油中,右旋体在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挥发油——樟脑油中约占50%,合成品为消旋体.樟脑有局部刺激作用和防腐作用,并可作为强心剂,其强心作用可能是因为在体内氧化成对-氧化樟脑<p-oxocamphor)和π-氧化樟脑<π-oxocamphor)所致茴香酮<fenchone)是樟脑地异构体,其右旋体存在于小茴香<Foeniculum vulgare)挥发油中,左旋体存在于侧柏油中莰烷衍生物(+>-angelicoidenol-2-O-β-D-glucopyranoside存在于生姜中,该化合物可用龙脑为原料制备得到芍药苷<paeoniflorin),以芍药苷为代表地一系列蒎烷骨架衍生物是芍药科植物特有地化学成分,已发现近30个类似单萜苷成分来自该科植物,其中芍药苷在该科植物根中地含量高达 1.8%-7.3%,是常用中药白芍<Paeonia lactiflora)、赤芍<P. obovata)根地主要活性成分,具镇痛、镇静、解痉、抗炎等药理作用3.1.1.4 三环单萜•比较少见,如檀油酸<teresantalic acid),含于檀香挥发油中,含量不高3.1.2倍半萜<sesquiterpene)倍半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在菊科、唇形科、樟科、豆科、木兰科、桃金娘科、龙脑香科、芸香科及松科植物中最为丰富无论从数目上还是从结构骨架地类型上看,倍半萜类都是萜类中最多地,目前发现地结构骨架有200多种,化合物数量达数千种倍半萜具有广谱地生物活性,如驱蛔虫、强心、抗炎、镇痛、抗肿瘤、抗疟等,同时又是重要地香气成分,是医药、农药、食品、化妆品工业地重要原料按碳环数,可分为:无环、单环、双环、三环、四环;按环上碳原子数可分为:五元环、六元环、七元环,直到十二元大环倍半萜化合物是由法呢基焦磷酸<farnesyl pyrophosphate, FPP)衍生地含15个碳原子地化合物,常见地结构类型及其生物合成途径见图青蒿素<qinghaosu, artemisinin)是从中药青蒿<黄花蒿,Artemisia annua)中分离到地抗恶性疟疾地有效成分.以其为先导物,合成地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和蒿甲醚<artemether),抗疟活性强于母体化合物•青蒿琥酯<artesunate, ATS)是临床上抗疟新药,是目前唯一有效地青蒿素水溶性衍生物鹰爪甲素<yingzhaosu A)和鹰爪丙素<yingzhaosu C)是从民间治疗疟疾地有效草药鹰爪<Artabotrys uncinatus)根中分离出地抗疟有效成分•没药烷型倍半萜 heliannuol H存在于向日葵叶中,具有化感作用藁本酮<ligustilone)和藁本酚<ligustiphenol)分离自中药藁本<Ligusticum sinense),后者有强地免疫抑制作用藁本,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有中空而直立地茎,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花白色,根状茎呈不规则块状.根和根状茎入中药,有散风寒、止痛等作用白果内酯<bilobalide)含于银杏<Ginkgo biloba)叶及根中,有抗炎、镇静、拒食等作用,是一种脑神经治疗剂除虫菊内酯<pyrethrosin),存在于杀虫植物除虫菊<Chysanthemum cinerariaefolium, Pyrethrum cinerariaefolium)白鲜苷<dictamnosides H~M)是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根皮中所含地桉烷型倍半萜苷,对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用于治疗黄疸、咳嗽、关节炎及一些皮肤病泽兰苦内酯<euparotin)是圆叶泽兰<Eupatorium rotundifolium)中抗癌活性成分大苞雪莲内酯<involucrato lactone)是从新疆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中得到地堆心菊内酯<helenalin)含于堆心菊<Heleniummicrocephalum)中,具细胞毒活性hydroxychillin是小叶艾菊<Tanacetum microphyllum)地活性成分,为抗炎、抗溃疡药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又称落叶酸,天然地植物生长抑制剂,Addicott等于1964年从未成熟将脱落地棉花果实中分离出,次年确定结构•棉酚<gossypol)存在于棉籽中<约0.5%),棉地茎、叶也含,有较强地杀精子抗生育作用3.1.3二萜<diterpene)二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松柏科植物较为普遍,也较多地分布于菊科、大戟科、豆科、唇形科、防己科、毛茛科、杜鹃花科、卫矛科及茜草科各属植物中许多二萜含氧衍生物如穿心莲内酯、丹参醌、闹羊花毒素、佛司可林、雷公藤素、甜菊苷等,具有较强地生物活性,如抗菌、消炎、抗肿瘤、杀虫、免疫抑制等,有地已是重要地药物,有地是食品添加剂•按碳环数可分为链状二萜、单环二萜、双环二萜、三环二萜、四环二萜二萜化合物一般是由牻牛儿牻牛儿焦磷酸<geranylgeranyl pyrophosphate, GGPP)转化而成,常见地结构类型及其生物合成途径见图3.1.3.1 链状二萜西红花为鸢尾科植物藏红花<番红花,Crocus sativus)地干燥柱头,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疗效.提取物具有亮丽地黄色和特殊地香味,常用于食品添加剂、香料和丝绸及羊毛染料.西红花有效成分为西红花酸<crocetin)和西红花苷<crocin),西红花苷Ⅰ含量最高,作为标准品3.1.3.2 单环二萜西松烷型化合物<cembranoid)是具有代表性地单环二萜,广泛分布于海洋生物,在植物如大戟科巴豆属、Echinodorus属、烟草中零星存在.泰国传统草药Croton oblongifolius用作泻药,从其茎皮中分离鉴定出2个西松烷型二萜crotocembraneic 和 neocrotocembraneic3.1.3.3 双环二萜佛司可林<forskolin)及其类似物是从印度唇形科药用植物毛喉鞘蕊花<Coleus forskolin)中分离得到地劳丹烷型二萜化合物,有明显地降压、强心作用,其水溶性衍生物colforsin daproate在日本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哮喘中药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叶中含有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新穿心莲内酯<neo- andrographolide>、14-去氧-11,12-脱氢穿心莲内酯(14-deoxy-11,12-dehydro-andrographolide>等,穿心莲内酯是其中主要地抗炎有效成分,临床上用于急性菌痢、胃肠炎、咽喉炎、感冒、发热等症地治疗银杏内酯A、B、C、J<ginkgolides A, B, C, J)是银杏根皮及叶地强苦味成分,为银杏制剂地主要有效成分,萜内酯含量6%是质量指标之一土荆皮酸乙<pseudolaric acid B)是由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feri)根皮中分离出地抗真菌、抗生育活性成分3.1.3.4 三环二萜三环二萜中最具代表性地化合物有紫杉烷型和松香烷型衍生物,前者如紫杉醇,后者如丹参酮、雷公藤甲素、迷迭香酚等紫杉醇<taxol, paclitaxel)从红豆杉科植物如太平洋紫杉<Taxus brevifolia)、东北红豆杉<T. cuspidata)、云南红豆杉<T. yunnanensis)树皮、枝叶中分离得到,含量很低<0.1 mg/kg),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卵巢癌、非小细胞肺癌等紫杉醇水溶性差,目前临床用药只能靠植物直接提取,或由植物中含量较高地巴卡丁Ⅲ<baccatin Ⅲ)或10-去乙酰巴卡丁Ⅲ<10-deacetyl baccatin Ⅲ)半合成获得,也可使用类似半合成品多西紫杉醇<docetaxel, taxotere)丹参酮类化合物是活血化瘀中药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根中地活性成分,从中分离出地丹参酮ⅡA< tanshinone ⅡA)地磺化产物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溶于水,临床上治疗心绞痛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为治疗冠心病地新药迷迭香酚<rosmanol, A)、表迷迭香酚<epirosmanol, B)、鼠尾草酚<carnosol, C)是从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中分离得到地,对人血 LDL 中地脂质过氧化和apo B 蛋白地氧化均有抑制作用,其抗氧化机制与其对脂自由基清除活性有关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 A)及16-羟基雷公藤内酯醇<16-hydroxytriptolide, B)是从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地根中分离出地抗癌活性物质,前者对胃癌和乳腺癌细胞系集落形成有抑制作用,后者具有较强地抗炎、免疫抑制和雄性抗生育作用3.1.3.5 四环二萜菊科植物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叶中含有甜菊苷(stevioside, A>、甜菊苷A (rebaudiodide A, B>等一系列四环二萜甜味成分,后者甜味较强,但含量较低.总甜菊苷含量约6%,其甜度为蔗糖地250-300倍,而能量只是蔗糖地1/90,被广泛用作食品添加剂冬凌草甲素<oridonin)是由冬凌草<Rabdosia rubescens)及延命草<Isodon trichocupus)中得到地抗肿瘤有效成分作为抗HIV药物开发地先导化合物木瓣树酸<xylopinic acid)含于秘鲁产地番荔枝科植物Xylopia sp.果实中澳杨亭(prostratin)来源于大戟科植物下垂澳杨(Homalanthus nutans)茎皮或瑞香科植物平卧稻花<Pimelea prostrata)地根、茎,具有镇静、镇痛、抗HIV及抗炎作用闹羊花毒素Ⅲ<rhodojaponin Ⅲ)是有毒植物黄杜鹃<Rhododendron molle)中地主要杀虫有效成分3.1.3.6 二倍半萜类化合物<sesterterpene)二倍半萜类化合物多在菌类、地衣、海绵及某些某些昆虫地分泌物中发现,为数不多,约200多个,70%以上来自海绵.植物中报道较少,略见于唇形科植物Salvia mirzayanii和S. sahendica,如代表化合物salvimirzacolide(A>和 salvileucolide methylester (B>3.1.4三萜<triquiterpene)三萜类化合物在植物界中主要存在于被子植物,以石竹科、五加科、豆科、七叶树科、远志科、桔梗科、玄参科等植物中分布较为普遍,且含量较高许多重要地中草药如人参、甘草、柴胡、黄芪、桔梗等均含有三萜类化合物,并表现出多样化地生理活性,如人参皂苷能调节机体代谢、增强免疫功能,柴胡皂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明显地抗炎症作用,对脑外伤及心血管病有较好地治疗作用三萜类化合物以游离、苷或酯地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已发现地结构类型达30余种,除少数为无环三萜<鲨烯)、单环三萜、双环三萜及三环三萜外,主要是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两大类,其中最为常见地是三萜皂苷<triterpenoid saponin),有时也称为酸性皂苷从生源上看,三萜类化合物可看作是有鲨烯<squalene)通过不同方式环合而成地,而鲨烯则是由法呢基焦磷酸<farnesyl pyrophosphate, FPP)尾尾缩合生成3.1.4.1 四环三萜目前发现地四环三萜骨架类型主要有达玛烷<dammarane)型、羊毛甾烷<lanostane)型、葫芦烷<cucurbirtane)型、环阿吨烷<cycloartane)型、甘遂烷<tirucallane)型、大戟烷<euphane)型、原萜烷<protostane)型和降解四环三萜类等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皂苷是人参<Panax ginseng)、三七<P. notoginseng)等五加科药材地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人参含30余个人参皂苷<ginsenosides),三七中含40多个人参皂苷 Rb1(A>和Rg1(B>及其衍生物是人参属植物中主要成分三七根中地皂苷特别是Rb1和Rg1地含量比人参和西洋参高得多,但目前为止三七中尚未发现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地存在,这是三七与其他人参属植物包括人参和西洋参地主要化学区别葫芦烷型四环三萜皂苷是葫芦科植物地主要特征性成分,茜草科、花葱科、梧桐科、瑞香科、杜英科、大戟科等少数植物中也有存在,主要有葫芦苦素类<cucurbitacins)和罗汉果甜素类葫芦科许多属植物所含地苦味成分总称为葫芦苦素类.由雪胆属植物曲莲<Hemsleya amabilis)根中分离得到地雪胆甲素和乙素<cucurbitacin Ⅱa、Ⅱb),临床用来治疗肠炎、菌痢、慢性气管炎罗汉果是重要地镇咳、清热中药,其主要成分为罗汉果甜素Ⅴ<mogroside Ⅴ),约占鲜果地0.5%,其0.02%水溶液地甜度大约是蔗糖地257倍,属天然食疗低热甜味剂•降解三萜类主要有柠檬苦素和苦木素两类柠檬苦素类<limonoids)也称楝苦素类<meliacins),目前已从芸香目植物中分离出300多个该类化合物,具有显著地抑制昆虫进食、调节生长活性及抗癌、抗疟、抗菌、抗病毒、杀虫等作用鹅耳枥楝素<meliacarpinin E)存在于楝树<Melia azedarach)地根皮,抑制昆虫进食3.1.4.2 五环三萜已发现地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中,有15种以上结构类型,主要包括齐墩果烷<oleanane)型、乌苏烷<ursane)型、羽扇豆烷<lupane)型及木栓烷<friedelane)型等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为齐墩果烷型地代表,在植物界分布较广,有降转氨酶作用,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癌变,是柴胡、商陆、远志等许多中药地主要成分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地主要成分是具有甜味地甘草甜素即甘草皂苷<glycyrrhizin),又称甘草酸,由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与2分子葡萄糖醛酸结合而成.如黄甘草<G. eurycarpa)中地黄甘草皂苷<glyeurysaponin, A)、甘草酸<B)、甘草次酸<C)3.1.5四萜<tetraterpene)四萜类化合物由牻牛儿牻牛儿焦磷酸<geranylgeranyl pyrophosphate, GGPP)尾尾缩合而成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 carotinoid)是胡萝卜素<carotin)和胡萝卜醇<carotenol)等地总称,目前已知300种以上,颜色从黄、橙、红到紫都有,植物中除花以外,叶、根、果皮等部位都含有这类色素3.1.6多萜<polyterpene)•橡胶是由橡胶树地乳汁管流出,对植物具有保护作用,如封闭伤口和防御食草动物取食3.2 甾体类 steroid甾体类化合物又称为类固醇类化合物,结构上地共同特征是含有具A、B、C、D 4个稠合环地甾核,也称甾环,上有3个侧链:C-10、C-13位地2个角甲基和C-17位地8~10个碳地烃链•甾体类化合物在动植物生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被称为“生命地钥匙”目前用于治疗地甾体药物超过150种,正在进行安全性或临床研究地超过50种- 维生素D族- 强心苷类- 穿龙薯蓣,C-27甾体皂苷类化合物-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地松、氢化可地松芸苔素内酯<brassinolide)——甾醇类植物内源激素,20世纪70年代从油菜花粉中得到,已开发为商品推广应用•甾体类化合物能够活化染色体<控制转录)、传递信息、调控性别,也能调控中枢神经系统地活动•自然界地甾体都是右旋地,而人工合成地左旋体或消旋体没有生理活性•根据侧链结构,甾体又划分为多种类型•从生源上讲,甾体与三萜类似,在生物体内也是由鲨烯以不同方式环化而成,即通过甲羟戊酸途径衍生而来3.2.1 C-27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甾体皂苷<steroidal saponins)是C-27甾体化合物与糖链结合地皂苷,在植物中广泛分布,已发现10 000多个,在百合科、薯蓣科、龙舌兰科、菝葜科植物中较普遍,许多常用中药如知母、麦冬、穿龙薯蓣、七叶一枝花、薤白等都含有大量地甾体皂苷•甾体皂苷地主要用途是作为合成甾体激素及其相关药物地原料•薯蓣皂苷(dioscin>在薯蓣属植物根茎中含量最高,苷元为合成避孕药、其他甾体激素药地原料洋菝葜皂苷<parillin)存在于百合科洋菝葜<Smilax aristolochiaefolia)根中重楼苷存在于延龄草科重楼属植物五指莲<Paris axialis)、海南重楼<P. dunniana)、滇重楼<P. polyphylla var. yunnanensis)中,有止血活性3.2.2强心苷类化合物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由具有甾核地强心苷元<cardiac aglycones)与糖缩合而成地甾体苷类,主要存在于百合科、萝摩科、十字花科、卫矛科、豆科、桑科、毛茛科、梧桐科、大戟科、玄参科、夹竹桃科等十几个科几百种植物中,特别以玄参科、夹竹桃科植物最普遍•强心苷具强心作用,是治疗心力衰竭地重要药物强心苷甾体母核17位地侧链R是一个不饱和内酯环,依其结构将苷元分为甲型强心苷元<五环内酯)和乙型强心苷元<六环内酯)强心苷中地糖均与苷元地3-OH成苷,可多至5个糖单元,以直链连接.除葡萄糖、鼠李糖、6-去氧糖、6-去氧糖甲醚和五碳糖外,还有强心苷多特有地2,6-二去氧糖、2,6-二去氧糖甲醚3.2.3其他甾体化合物C-21甾体化合物,主要分布于萝摩科、夹竹桃科、玄参科、毛茛科植物,萝摩科鹅绒藤属<Cynanchum)、牛奶菜属<Marsdenia)和萝摩属<Metaplexis)中分布更为普遍蜕皮激素<ecdysterone, β-ecdysone, A),即蜕皮甾酮属于昆虫生长代谢调节激素.1954年,Butenandt 等从蚕蛹中分离出昆虫变态活性物质蜕皮酮<α-ecdysone, B)蜕皮激素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包括蕨类>,如中药牛膝、露水草、桑叶等,且一般含量较高,露水草中高达2%以上醉茄内酯类<withanolides)是具有高度氧化地C-28麦角甾烷骨架地甾体内酯,只存在于茄科,主要集中在叶片,含量一般占干重地0.001%~0.5%.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微生物、抗病毒以及用于免疫调节剂和蜕皮激素拮抗剂3.3 苯丙烷类 phenylpropanoid⏹又称笨丙素类,是一类由一个或两个及两个以上地C6-C3结构单元连在一起构成地天然产物⏹如苯丙烯、苯丙醇、苯丙酸及其缩合物木脂素和木质素、香豆素等⏹苯丙烷类化合物多数由莽草酸经芳香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再通过脱氨、羟基化、偶合等反应而形成⏹简单苯丙烷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木质素3.3.1简单苯丙烷类⏹有苯丙酸类、苯丙醇类常见地苯丙酸类有: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桂皮酸<cinnam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芥子酸<sinap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等⏹常以游离、酯或酰胺、苷地形式存在,很多具有较强地生理活性⏹最常见地是咖啡酸衍生物.如绿原酸,含于杜仲、茵陈、金银花等中草药,是抗菌、利胆地主要成分云南苦丁茶<Ligustrum purpurascens)中地主要成分是阿克苷<acteoside),含量高达1%以上,具抗氧化、保肝、抑制HIV-1整合酶活性,能引起白血病细胞HL-60程序性死亡尾叶香茶菜<Isodon excisus)中所含地3-(4-羟基-3-甲氧基苯基>-N-[2-(4-羟基苯基>-2-甲氧基乙基]丙烯酰胺、3-(3,4-二羟基苯基>丙烯酸-1-(3,4-二羟基苯基>-2-甲氧基羰基乙酯,是程序性细胞死亡地抑制剂丹参素为R-(+>-β-(3,4-二羟基苯基>-乳酸,又称丹参素甲,是丹参治疗冠心病地主要水溶性有效成分之一常见地苯丙醇类有松柏醇<coniferol)、芥子醇<sinapyl alcohol)、肉桂醇和对羟基肉桂醇<p-hydroxycinnamyl alcohol)及其苷类化合物,如从云南拟单性木兰嫩枝中地丁香苷<syringin)和云南普洱茶中地松柏苷<coniferin)3.3.2香豆素类香豆素<coumarins)是具有α-吡喃酮结构骨架地次生代谢产物地总称,是由顺式邻羟基桂皮酸形成地内酯,绝大多数在7-位有羟基或烃基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尤其在伞形科、芸香科、菊科、豆科、茄科中更为普遍,多以游离态或糖苷等形式存在于植物地花、果实、叶、茎中⏹香豆素类由苯丙酸及其衍生物氧化、环合而成⏹可分为简单香豆素、呋喃香豆素、吡喃香豆素、异香豆素和其他香豆素⏹简单香豆素只在苯环上有取代基,除7-位上有含氧基团外,以C-6、C-8位连有异戊烯基者较多⏹常见地有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 13>和东莨菪苷、七叶内酯和七叶内酯苷、当归内酯呋喃香豆素<furocoumarins)是指香豆素苯环上地异戊烯基与其邻位地酚羟基环合而成地香豆素类化合物如补骨脂内酯<psoralen, 20)及异补骨脂内酯<21)、花椒毒内酯<xanthotoxin, 22)吡喃香豆素类<pyranocoumarins)是由香豆素苯环上异戊烯基与其邻位酚羟基环合形成2,2-二甲基-α-吡喃环结构地化合物,如花椒内酯<xanthyletin)(+>-绵毛胡桐内酯A[(+>-calanolide A, 29]、(->-绵毛胡桐内酯B[30]、(->-7,8-二氢绵毛胡桐内酯 B [(->-7,8-dihydrocalanolide B, 31]存在于藤黄科植物南革绵毛胡桐<Calophyllum lanigerum)叶中,具HIV-1抑制活性,国外已进入二期临床实验⏹异香豆素<isocoumarin)是香豆素地异构体,分布不同于香豆素,零散且局限在少数科属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类群2.1 萜类 (terpene)2.2 甾体类 (steroid)2.3 苯丙烷类 (phenylpropanoid) 2.4 醌类 (quinonoid)2.5 黄酮类 (flavonoid) 2.6 鞣质 (tannin)2.7 生物碱 (alkaloid)2.8 氰苷、芥子油苷、非蛋白氨基酸 (cyanogenic glycoside, glucosinolate, nonprotein amino acid)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差异很大,通常归为萜类化合物(萜类、甾体类)、酚类化合物(苯丙烷类、醌类、黄酮类、鞣质)、含氮化合物(生物碱、氰苷、芥子油苷、非蛋白氨基酸)三大类除以上三大类外,植物还产生多炔类、有机酸等次生代谢物质多炔是植物体内发现的天然炔类,主要分布于菊科及伞形科植物,现已发现1000种左右有机酸广泛分布于植物各部位,一些有机酸如茉莉酸在植物信号传递中起重要作用根据结构特征和生理作用也可将次生代谢产物分为抗生素(植保素)、生长刺激素、维生素、色素、生物碱与毒素等不同类型3.1 萜类 terpene•萜类或类萜在植物界中广泛存在,由异戊二烯组成,有链状的,也有环状的,一般不溶于水•萜类种类依异戊二烯数目而定,有单萜、倍半萜、双萜、三萜、四萜和多萜之分•萜类的生物合成有两条途径:甲羟戊酸途径和丙酮酸/磷酸甘油醛途径,前者研究得比较清楚,后者仍有些未明,两条途径都是经过异戊烯基焦磷酸(IPP)进一步合成各种萜类化合物3.1.1 单萜(monoterpene)•单萜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多分布于樟科、松科、伞形科、姜科、芸香科、桃金娘科、唇形科、菊科的植物中•单萜常温下一般是挥发性液体,沸点140-200℃。
有的单萜与糖结合成苷,则不具有挥发性•单萜依据碳架可分为链状、单环、双环和三环4个大类3.1.1.1 链状单萜•月桂烯(杨梅烯,myrcene)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杨梅叶、松节油、黄柏果油、桂油、柠檬草油、啤酒花油和芫荽油等挥发油中含有;是香料工业中重要的反应中间体•芳樟醇(linalool)(里哪醇、沉香醇)化学名: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具一个手性碳原子,有一对对映异构体。
(-)-(R)-芳樟醇存在于香紫苏油、香柠檬油、芳樟油中, (+)-(S)-芳樟醇存在于芫荽油、桔油及素馨花挥发油中。
芳樟醇具有抗菌、抗病毒和镇静等作用。
芳樟醇对正常人体的心脏和呼吸功能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具降压作用;具有优美而偷快的花香香气不同旋光性的芳樟醇具有不同的香气。
用于多种香型的香精调配,如百合、丁香、橙花等各种香精。
是合成芳樟醇类香料化合物和维生素E、A的重要原料。
世界上每年耗用量数万吨,产值数亿美元。
我国每年需要量达400吨,主要依靠进口(林耀红,1997)。
西南化工研究院于1997年底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年产1000t芳樟醇生产装置,该装置1999年已建成投产芳樟醇与茶叶:茶叶中的芳樟醇具铃兰香气,系阿萨姆种及我国大叶种茶香气中含量最高的物质,其含量在新梢各部位的分布表现为芽>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茎,各季含量以春茶最高,夏茶最低,加工过程中,芳樟醇大量产生于揉捻及发酵工序芳樟醇还有四种顺式和反式毗喃型及呋喃型氧化物。
•柠檬醇,顺式异构体称为橙花醇(nerol),反式异构体称香叶醇或牦牛儿醇(geraniol),均有玫瑰香气。
橙花醇的香气更为柔和,常用于香水配方。
•柠檬醛(citral),反式的习称香叶醛(geranial),顺式的称橙花醛(neral)。
柠檬醛通常为混合物,以橙花醛为主,具有柠檬香气•香叶醇( geraniol ):香叶醇是玫瑰中的主体花香成分,是中小叶种茶叶中的主要香气成分,具典型玫瑰香型。
祁门红茶中香叶醇含量极高。
香叶醇在新梢各部分的含量分布及其季节和加工变化与芳樟醇相似。
1990年,Yano 指出香叶醇的前体为香叶基-β葡糖甙;1993年,Guo相继在乌龙茶的研究中分离并鉴定出了香叶基-6-O-R-D-吡喃木糖-β-D-吡喃葡糖甙,第一次发现单萜烯醇配糖体的糖体部分存在非单糖结构。
3.1.1.2 单环单萜•柠檬烯(limonene),(+)-柠檬烯在芸香科桔属植物果皮的挥发油中约含90%,(-)-柠檬烯存在于薄荷、土荆芥、缬草的挥发油中•萜品醇(terpineol),也称松油醇,存在于樟脑油、八角茴香油及橙花油中,用于香料配制•薄荷醇(menthol),又称薄荷脑。
由于有3个不对称碳原子,应有4对不同的立体异构体•天然薄荷油只含有(-)-薄荷醇和(+)-新薄荷醇2种立体异构体, (-)-薄荷醇是主要成分。
薄荷醇具有防腐、杀菌、清凉作用•紫罗兰酮(ionone)存在于千屈菜科指甲花(Lawsonia inermis)精油中,工业上由枸橼酸与丙酮缩合制备。
紫罗兰酮是混合物,α-紫罗兰酮可作香料,β-紫罗兰酮可用于合成维生素A3.1.1.3 双环单萜•双环单萜的结构类型较多,常见的有侧柏烷、莰烷、蒈烷、蒎烷及葑烷•蒎烯(pinene)是松节油的主要成分,α-蒎烯约70%,β-蒎烯约30%。
•蒎烯在柠檬、八角茴香、蓝桉叶、百里香、茴香、芫荽、薄荷精油中也广泛存在,是合成龙脑、樟脑的重要原料α-蒎烯•α-蒎烯合成二氢月桂烯亦称香茅烯,利用二氢月桂烯可合成一系列香料产品•α-蒎烯经热解后经真空精馏可得产物别罗勒烯。
用别罗勒烯可合成艾兰醇(8),乙酸艾兰酯( 9),汉尼醇( l 0),檀香醚(11)等。
•在酸性条件下加热搅拌进行异构化,然后在170一180℃和乙酸抓甲酸镍存在进行下歧化反应,可得伞花烃(19)和系列化合物。
从伞花烃出发,可制备橙花酮(21)、枯茗醛 (22)、枯茗醇(23)、仙客来醛(24)、香芹酚(25)等香料。
•从α-蒎烯转化为莰烯,从莰烯出发,经甲酯异龙脑脂(或乙酸异龙脑酯),异龙脑,制备樟脑。
•此外,还可制备一系列化合物。
例如,萜烯酚, 3,3-二甲基-2-降冰片醛, 3 ,3-二甲基- 2-降冰片酯,萜烯醚,ω-甲酰基莰烯,ω-羟甲基莰烯。
•从ω-甲酰基莰烯出发,可制备3-(8-莰烯基)-2-甲基丙烯醛,4-(8-莰烯基)-2-丁酮,ω-梭基莰烯,3 ,3-二甲基- 2- (4-丁醛)-双环[2,2,1 ]庚烷,3 ,3-二甲基2-(4-己酮)-双环[2 ,2,1]庚烷等香料。
•α-蒎烯除通过中间体合成各种香料外,还可直接生产萜烯醇香料,美国SCM公司的化学部在佐治亚州布兰斯维克新建的工厂已开始直接用α-蒎烯生产萜烯醇•马鞭草烯酮(verbenone)存在于马鞭草油中,曾应用于合成紫杉烷骨架•龙脑(bornel)即中药“冰片”,能升华,其右旋体来自龙脑树(Dryobalanops camphola)的树干渗出物,左旋体从艾纳香全草和野菊花的花蕾精油中获得,消旋体则是合成品,均用于香料、清凉剂及中成药•樟脑(camphor),左旋体存在于菊蒿(Tanacetum vulgare)精油中,右旋体在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挥发油——樟脑油中约占50%,合成品为消旋体。
樟脑有局部刺激作用和防腐作用,并可作为强心剂,其强心作用可能是由于在体内氧化成对-氧化樟脑(p-oxocamphor)和π-氧化樟脑(π-oxocamphor)所致•茴香酮(fenchone)是樟脑的异构体,其右旋体存在于小茴香(Foeniculum vulgare)挥发油中,左旋体存在于侧柏油中•莰烷衍生物(+)-angelicoidenol-2-O-β-D-glucopyranoside存在于生姜中,该化合物可用龙脑为原料制备得到•芍药苷(paeoniflorin),以芍药苷为代表的一系列蒎烷骨架衍生物是芍药科植物特有的化学成分,已发现近30个类似单萜苷成分来自该科植物,其中芍药苷在该科植物根中的含量高达1.8%-7.3%,是常用中药白芍(Paeonia lactiflora)、赤芍(P. obovata)根的主要活性成分,具镇痛、镇静、解痉、抗炎等药理作用3.1.1.4 三环单萜•比较少见,如檀油酸(teresantalic acid),含于檀香挥发油中,含量不高3.1.2 倍半萜(sesquiterpene)•倍半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在菊科、唇形科、樟科、豆科、木兰科、桃金娘科、龙脑香科、芸香科及松科植物中最为丰富•无论从数目上还是从结构骨架的类型上看,倍半萜类都是萜类中最多的,目前发现的结构骨架有200多种,化合物数量达数千种•倍半萜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如驱蛔虫、强心、抗炎、镇痛、抗肿瘤、抗疟等,同时又是重要的香气成分,是医药、农药、食品、化妆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按碳环数,可分为:无环、单环、双环、三环、四环;按环上碳原子数可分为:五元环、六元环、七元环,直到十二元大环•倍半萜化合物是由法呢基焦磷酸(farnesyl pyrophosphate, FPP)衍生的含1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常见的结构类型及其生物合成途径见图•青蒿素(qinghaosu, artemisinin)是从中药青蒿(黄花蒿,Artemisia annua)中分离到的抗恶性疟疾的有效成分。
以其为先导物,合成的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和蒿甲醚(artemether),抗疟活性强于母体化合物•青蒿琥酯(artesunate, ATS)是临床上抗疟新药,是目前唯一有效的青蒿素水溶性衍生物•鹰爪甲素(yingzhaosu A)和鹰爪丙素(yingzhaosu C)是从民间治疗疟疾的有效草药鹰爪(Artabotrys uncinatus)根中分离出的抗疟有效成分•没药烷型倍半萜 heliannuol H存在于向日葵叶中,具有化感作用•藁本酮(ligustilone)和藁本酚(ligustiphenol)分离自中药藁本(Ligusticum sinense),后者有强的免疫抑制作用•藁本,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有中空而直立的茎,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花白色,根状茎呈不规则块状。
根和根状茎入中药,有散风寒、止痛等作用•白果内酯(bilobalide)含于银杏(Ginkgo biloba)叶及根中,有抗炎、镇静、拒食等作用,是一种脑神经治疗剂•除虫菊内酯(pyrethrosin),存在于杀虫植物除虫菊(Chysanthemum cinerariaefolium, Pyrethrum cinerariaefolium)•白鲜苷(dictamnosides H~M)是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根皮中所含的桉烷型倍半萜苷,对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用于治疗黄疸、咳嗽、关节炎及一些皮肤病•泽兰苦内酯(euparotin)是圆叶泽兰(Eupatorium rotundifolium)中抗癌活性成分•大苞雪莲内酯(involucrato lactone)是从新疆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中得到的•堆心菊内酯(helenalin)含于堆心菊(Helenium microcephalum)中,具细胞毒活性•hydroxychillin是小叶艾菊(Tanacetum microphyllum)的活性成分,为抗炎、抗溃疡药•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又称落叶酸,天然的植物生长抑制剂,Addicott等于1964年从未成熟将脱落的棉花果实中分离出,次年确定结构•棉酚(gossypol)存在于棉籽中(约0.5%),棉的茎、叶也含,有较强的杀精子抗生育作用3.1.3 二萜(diterpene)•二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松柏科植物较为普遍,也较多地分布于菊科、大戟科、豆科、唇形科、防己科、毛茛科、杜鹃花科、卫矛科及茜草科各属植物中•许多二萜含氧衍生物如穿心莲内酯、丹参醌、闹羊花毒素、佛司可林、雷公藤素、甜菊苷等,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如抗菌、消炎、抗肿瘤、杀虫、免疫抑制等,有的已是重要的药物,有的是食品添加剂•按碳环数可分为链状二萜、单环二萜、双环二萜、三环二萜、四环二萜•二萜化合物一般是由牻牛儿牻牛儿焦磷酸(geranylgeranyl pyrophosphate, GGPP)转化而成,常见的结构类型及其生物合成途径见图3.1.3.1 链状二萜•西红花为鸢尾科植物藏红花(番红花,Crocus sativus)的干燥柱头,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