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居建筑之碉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层或 四层多为经堂 、 面东或南与晒廊 、晒 台相 连。平屋面又是 藏民凉晒谷物的 地方。
四川藏族碉房的厕所安排非常特别,除了少数设在底层牲畜圈内,大部 分厕所都悬挑在楼层室外,上下层重叠,但蹲位错开,粪便直接落入屋 外粪坑,方便卫生。
•装饰
在建筑色彩上 ,藏民们习惯在大片石墙上粉白 或涂浆 ,嵌L梯形黑框小窗形成 鲜明的对比 ,使 其具有鲜明的线条。
•举例:西藏囊色林主楼
囊色林是西藏地区一家古老的贵族,囊色林庄园位于西藏山南地区。 主体建筑为碉楼形式。建于吐蕃王朝末期,迄今已有1000多年。
主楼主要平面呈长方形, 东端前部又向前部东凸 出一块。主体6层,局部 7层。 建筑面积共约1440平方 米。底层的层高约5米。 开窗很窄,成通风口, 位置较高,距地约4米。
•材料来源
材料是极突出表现藏地民居特色的形式之一。藏族地区盛产石料, 以碉房等民居建筑多以石为主要建材。
石料除了片石、毛石、碎石等,还有一种西藏特有的土,被称为 “阿噶土”,它由岩石风化而成。以这些石料为主结合当地出产 的柳木、杨木、松柏木、杉木等木材建造。
石材料主要作为墙体砌筑材料,多 为自然形态略施打磨,砌筑后的墙 体风格粗犷、自然。这样的石与木 质的建筑材料与组合,正适应了当 地雨水少而气候干燥的特点。
•结构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
剖透视
楼层为木梁密肋,上铺树枝, 并铺一层20厘米厚的土层。 富裕人家在土层上还要铺一 层木楼板。剖透视 Nhomakorabea木梁
剖面图
•布局
碉楼的布局 : 一般底层为牲畜圈和 贮藏草料的地方 。 二层卧室、灶房之用 , 小间作贮藏室 或楼梯 间大间是藏民生活中 心 ,当中设坑灶 ( 火 塘 )。
藏族民居建筑——碉房
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风景园林 1301 成丹卉、赵怡
内容
• 碉房的简述以及防御性特征形成
• 碉房建筑: 外观、形式、结构、装饰 • 举例:西藏囊色林主楼
简述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在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 在。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 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 (公元1736年)。
从院内正面上较陡的石阶 到二层入口的门廊,面阔 4柱3间,进门后有一个 过道,即为楼梯间。 二层的功能主要是为共供 贮存加工后的粮食、油脂、 盐、糖、茶等食品的库房, 也是供农奴缴租纳税的场 所。
西面是佛堂,中部有 一个直通空间到顶层。 其余除东北角的厕所 外,房间均为管家、 佣人住所和手工操作 间
•历史延续性
藏族碉房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的藏族碉房,仍然保持了早期堡垒 的很多特征与特色。 已知文献记载最早的藏族防御性堡垒是山南雅隆的雍布拉康宫堡, 是西藏吐蕃王朝祖先雅落部落的第一座宫堡。吐蕃王朝最强盛是在 松赞干布时,那时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但据考证,其并不是 西藏最早的宫堡建筑,而只是雅落部落最早的一座宫堡而已。由此 可见藏族堡垒式建筑的历史悠久。
藏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 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无 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 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 设施。最简单的可以仅设 置供案,敬奉佛祖。
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 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 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 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 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 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 部位则是红、白、蓝、黄、 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 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 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 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 的愿望。
西面为藏经 室,东面同 3层。
主要是庄园主的 生活用房,东面 北方为厨房。
中央为敞廊,东端两间 为起居室。出出挑的部 分其余为屋顶平台,户 外活动场所。
结语:
藏族的民居建筑风 格充分表现了藏民 们对理想的热烈追 求和崇高豁达的气 度、博大的胸怀与 民族伟大的审美意 识。
谢谢观看
2014.12.17
碉房民居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块的米 黄、青色、暗红色,木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色调的墙面屋顶形成对 比。粗石垒造的墙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带有彩色的 出檐。在高原上的蓝天白云、雪山冰川的映衬下,座座碉房造型严整而色 彩富丽,风格粗犷而凝重。
藏民居室内墙壁上方多 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 内壁则绘蓝、绿、红三 色,寓意蓝天、土地和 大海。富有浓厚的宗教 色彩是藏族民居区别于 其他民族民居最明显的 标志。
藏族的碉房是我国防御性居民类型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区域在西藏、 青海,以及四川部分地区。关于它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气 候与地理条件,二是材料来源,三是历史延续性。
•气候与地理条件
总的来说,各藏族地区都是风多,并且多刮大风,气候干杂寒冷; 日照多,辐射强;温差较大等。基于这些因素,民居在选址、朝向、 窗户开设等方面,都以适应这些因素为考虑。 藏族碉房一般背山面路或背山面水而建,即选址大都在山南,这样 可以较好的回避寒风侵袭,前部的开阔场地空间方便出行与居家使 用;民居的开窗也多较小,窗口上沿还多带有遮阳蓬式的设置,这 种形式不但是当地民居具有功能性与实用性的设置,而且也成为当 地民居区别于其他地区民居的一个特色装饰。
这种悠久的堡垒式建筑一直影 响到了近代藏地民居,延续着 其所具有的重要的防御性特征。
碉房建筑
外形
结构
透视图
布局
装饰
•外形
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 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 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 形的平面。
因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 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 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 小,而向空间发展。西藏那 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 形,中间设一小天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