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物理简介

合集下载

核医学复习重点总结

核医学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核医学定义: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

主要任务是用核技术进行诊断、治疗和疾病研究。

核医学三要素:研究对象放射性药物核医学设备一、核物理基础(一)基本概念:元素---凡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核素---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及核能态均相同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变化,同时从核内放出某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这种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具有放射性和放出射线)稳定性核素----能够稳定地存在,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

不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称为稳定性核素。

(无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同),但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为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 核内质子数、中子数相同,但处在不同核能态的一类核素互为同质异能素。

(质量数相同,能量不同,如99mTc和99Tc)(二)核衰变类型四种类型五种形式α衰变释放出α粒子的衰变过程,并伴有能量释放。

β衰变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轨道电子的衰变。

β衰变后,原子序数可增加或减少1,质量数不变。

•β-衰变•β+衰变•电子俘获(EC)γ衰变核素由激发态或高能态向基态或低能态跃迁时,放射出γ射线的衰变过程γ衰变后子核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均不变,只是核素的能态发生改变。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不稳定,随时间发生衰变,衰变是按指数规律发生的。

随时间延长,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数呈指数规律递减。

N=N0e-λtN0:t=0时原子核数N:t时间后原子核数e:自然对数的底(e≈2.718)λ:衰变常数(λ=0.693/T1/2)物理半衰期(T1/2)生物半衰期(Tb)有效半衰期(Te)1/Te=1/T1/2+1/ Tb放射性活度描述放射性核素衰变强度的物理量。

用单位时间内核衰变数表示,国际制单位:贝可(Becquerel,Bq)定义为每秒1次衰变(s-1),旧制单位:居里(Ci)、毫居里(mCi)、微居里(μCi)换算关系:1Ci=3.7×1010Bq比活度单位质量物质内所含的放射性活度。

最新核医学 总论(物理、仪器、药物、防护)-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核医学 总论(物理、仪器、药物、防护)-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我国临床核医学现状
1956年创建,培训师资。
60年代普及推广。 70年代缓步提高,1977年核医学必修课。 80年代加速发展。仪器,药物的引进和研制
及广泛应用。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核医学教研 室
医用核物理基础
原子结构:
+
K L M N O
2n2 质子 Proton (Z)
原子核
自然界中有109种元素:93种天然,16种人工合成。
核素有2000余种,分为稳定核素和放射性核素。
稳定核素:能够稳定的存在,不会自发地变化。
274种,属于81种元素。
放射性核素:不稳定,能自发地放出射线而转变为
另一种核素。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
原子序数在82以下的天然放射性核素较少,原子序 数大于大于83的元素均为放射性核素。人工放射性 核素可由核反应堆、加速器和放射性核素发生器等 生产制成。
临床核医学发展史
序幕(1895~1934年)1895年 M.H.
Roentgen发现X-射线, 1896年Henri Becquerl 发 现放射性, 1898年居里(Curie)夫妇成功提取钋(Po) 和镭(Ra), 1934年人工方法获得放射性30P。
初创阶段(1935
~1945年) 初具规模阶段(1945 ~1960年)1946年核
实验核医学的概念
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物质代谢的变
化,并侧重实验技术的方法学探讨和在 基础医学、生物医学一些学科中的应用 研究。 包括:核测量技术;标记技术、示踪技 术、体外放射分析技术核活化分析技术 等。
临床核医学是研究核素及核射线在临床诊断和治 疗中的应用技术及其理论,是一门利用开放型放 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 临床核医学

【可编辑全文】核医学PPT课件-核医学绪论及物理基础

【可编辑全文】核医学PPT课件-核医学绪论及物理基础
核医学与诺贝尔奖

*
Becquerel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 Becquerel发现了铀的放射性,第一次认识到放射现象。他在研究铀盐时,发现铀能使附近黑纸包裹的感光胶片感光,由此断定铀能不断地发射某种看不见的,穿透力强的射线。 1903年与Curie夫人共获Nobel物理学奖。
History look back
History look back

*
实验核医学之父
美国化学家 Hevesy,最早将同位素示踪技术用于植物的研究、人体全身含水量等生理学研究,并发明了中子活化分析技术。 于1943年获得了Nobel奖金。并被称为The father of experimental nuclear medicine。
放射性活度 分布的外部测量
以图像形式显示 (功能性显像)
半衰期短
核素数量少
灵敏度高
*
显像原理 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与天然元素或其化合物一样,引入体内后根据其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有其一定的生物学行为,它们选择性地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的主要机制有: ① 合成代谢:131碘甲状腺显像 ② 细胞吞噬:肝胶体显像 ③循环通路:99mTc-DTPA脑脊液间隙显像 ④选择性浓聚:99mTc-焦磷酸盐心肌梗死组织显像 ⑤选择性排泄: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 ⑥通透弥散:脑血流灌注显像 ⑦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骨显像 ⑧特异性结合:放射免疫显像及反义显像
*
反应堆 裂变产物、分离纯化 133Xe、131I等 (生产丰中子放射性核素,多伴有β衰变,不利于制备诊断用放射性核素)
*
加速器 15O、18F等 (生产短寿命的乏中子放射性核素)
*
发生器(“母牛”) “从长半衰期核素的衰变产物中得到短半衰期核素的装置” 99mMo-99mTc(钼-锝) 113Sn-113In(锡-铟)

核医学第1章 核医学物理基础

核医学第1章 核医学物理基础

核医学第1章:核医学物理基础1.1 核能的基本概念核能是指核物质中原子核所具有的能量。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量能等价原理,原子核的质量与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核能也可以理解为原子核质量的变化所产生的能量。

1.2 放射性与放射线放射性是指原子核发生变化而自发地释放出射线(如α、β、γ等)的现象。

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衰变到达稳定状态,其半衰期长短不同。

放射线是指放射性核子发生衰变后放出的电磁波和次级粒子。

1.3 α、β、γ射线的特性α射线的质量比较大,能量相对较低,电离能力强,但穿透力较弱,只能被轻质材料遮蔽。

β射线的穿透力较强,电离能力比α弱,可以被金属遮蔽。

γ射线的能量远高于α、β射线,穿透力强,电离能力弱,需要厚密的屏蔽材料。

1.4 核衰变的本质核衰变是指放射性物质中原子核发生自发的转化,通过放出α、β、γ射线等辐射释放能量,从而达到稳定状态的过程。

核衰变与放射性同义,是放射性物质的特征之一。

1.5 核反应的基本概念核反应是指核子相互作用,经过核转化而形成新的原子核的过程。

通常用粒子表示法或核反应方程式来描述核反应。

在核反应中,可能伴随着放出射线或吸收射线,释放出能量。

1.6 核反应堆的基本原理核反应堆是利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产生的热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核反应堆的核心是燃料区,通过控制反应堆中的裂变或聚变过程,可以控制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和运行状态。

1.7 核医学应用的主要方法核医学应用是指利用放射性核素的特殊性质,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进行检测、治疗或研究生命过程的方法。

常用的核医学方法有放射性同位素扫描、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等。

1.8 核医学的危害与防护核医学应用中,放射性物质有一定的辐射危害,如果安全操作不当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因此,核医学应用过程中需要加强防护措施,包括使用防护材料、佩戴防护设备、掌握操作技能等,以最大程度保障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1.9以上为核医学第1章:核医学物理基础的相关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初步了解核能、放射性、核衰变、核反应堆、核医学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核医学 名解

核医学 名解

核医学:核医学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包括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

核素:指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

半衰期:指放射性核素的数量因衰变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又称物理半衰期。

(T1/2=0.693/λ)湮灭辐射:β+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的距离,当其能量耗尽时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相结合,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的γ光子消失,这叫湮灭辐射,是符合正电子显像的基础。

晶体(闪烁体):用于放射性测量的闪烁晶体是在放射线或原子核粒子作⽤下发生闪烁现象的晶体材料,其作用是将射线的辑射能转变为光能,因此又被称为闪烁体。

光电倍倍增管(PMT):是基于光电效应和二次电子发射效应的真空电子器件,其作用是将微弱的光信号转换成可测量的电信号,因此它也是一种光电转换放大器件。

符合探测:利用湮灭辐射的特点和两个相对探测器输出脉冲的符合来确定闪烁事件位置的方法称为电子准直,这种探测方式则称为符合探测。

甲功仪:主要用于甲状腺功能的测定和诊断,它是以甲状腺组织对放射性碘摄取率来衡量甲状腺的功能故而又称为甲状腺吸碘率测定仪。

动态显像:是显像剂引⼊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采集脏器的多帧连续影像。

静态显像:是指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时进行的显像。

阳性显像:指显像剂主要被病变组织摄取,而正常组织⼀般不摄取或摄取很少,在静态影像上病灶组织的放射性比正常组织高而呈“热区”改变。

如心肌梗死灶显像等。

阴性显像:指显像剂主要被有功能的正常组织摄取,而病变组织基本上不摄取,在静态影像上表现为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病变部位呈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

如心肌灌注显像,甲状腺显像等。

负荷显像:是受检者在药物或生理性活动干预下所进行的显像。

有利于发现在静息显像下不易观察到的病变从而提高显像诊断的灵敏度。

正电子显像:是用于探测正电⼦的显像仪器通过显像剂中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正电子进行的显像技术,称为正电子显像。

核医学知识点汇总

核医学知识点汇总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绪论+第一章核物理知识1、湮灭辐射:18F、11C、13N、15O等正电子核素在衰变过程中发射(产生)正电子,正电子与原子核周围的轨道电子(负电子)发生结合,同时释放两个能量相等方向相反的γ光子(511kev),这种现象就叫正电子湮灭辐射现象。

2、物理半衰期(T1/2):指放射性核素数目因衰变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如131碘的半衰期是8.04天。

3、临床核医学:是将核技术应用于临床领域的学科,是用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4、核素:指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及特定能态的一类原子。

5、放射性衰变的定义: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的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

6、放射性活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单位为Ci(居里),1Ci=3.7x1010Bq7、放射性核素发射器:从长半衰期的母体分离短半衰期的子体的装置,又称为“母牛”。

8、个人剂量监测仪:是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用来测量个人接受外照射剂量的仪器,射线探测器部分体积较小,可佩戴在身体的适当部位。

9、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仪器来检测其行踪,借此研究示踪剂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代谢及其变化规律的技术。

10、阳性显像(positive imaging)是以病灶对显像剂摄取增高为异常的显像方法。

由于病灶放射性高于正常脏器、组织,故又称“热区”显像(hot spot imaging)如放射免疫显像、急性心肌梗死灶显像、肝血管瘤血池显像等。

11阴性显像(negative imaging)是以病灶对显像剂摄取减低为异常的显像方法。

正常的脏器、组织因摄取显像剂而显影,其中的病变组织因失去正常功能不能摄取显像剂或摄取减少而呈现放射性缺损或减低,故又称“冷区”显像(cold spot imaging)12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的药物。

核物理基础

核物理基础

X射线 俄歇电子 内转换电子
发生于原子序数>82
的核素
特 征
粒子质量大,带电 核
射程短、穿透力弱, 不适合显像
穿透 力弱
发生于贫中 子核素
射程仅 1~2mm
发生于贫 中子核素
射程短、能量单一,对 治疗,
局部的电离作用强,引 如32P-
入体内后,对其局部的 真性红
应用:显像、体外分析和核素治疗。
γ
P+e- n
特征X线 Auger 电子
3)γ衰变与内转换
γ衰变是伴随其它衰变而产生; 核素由激发态向基态或高能态向低能态
跃迁时放出γ射线的过程也称为γ跃迁 (γtransition) ; γ衰变后子核质量数 和原子序数均不变,9mTc
2.核素(nuclide) :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
序数与核能态的一类原子。
3. 同位素(isotope) :具有相同原子序数,
而质量数不同的核素。
4.同质异能素(isomer) :有相同质量数和
原子序数,处于不同核能态的一类核素。
5. 稳定核素(stable nuclide)
引力
二、基本概念
1.原子核(nucleus)结构 2.核素(nuclide) 3.同位素(isotope) 4.同质异能素(isomer) 5.稳定核素(stable nuclide) 6.放射性核素 (radionuclide) 7.放射性衰变(radiation decay) 8.半衰期,T1/2 (half-life) 9.放射性活度A (radioactivity) 10.母牛
核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之间
静电排斥力
质子之间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比例有 关。

核医学绪论及核物理基础

核医学绪论及核物理基础

α、β、γ三种射线在不同介质中的 穿行
核衰变规律
衰变常数与衰变公式
Nt=N0e-λt
半衰期
λ=0.693/T1/2
物理半衰期 (T 1/2) 生物半衰期 (T b) 有效半衰期 (T e) 放射性活度 单位:贝可(B q ) 居里(C i) 换算关系 1Ci=3.7*1010Bq 比放射性活度、放射性浓度
博士后 流动站
PET 40 PET中心 16
γ照相机 100
硕士点 30
中国大陆
湖北省ECT医院分布
3
1
1 1 1 1
1
9
1
湖北16家医院19台SPECT
北京 房山
四川 夹江
21世纪核医学发展前景
从形态学影像----功能影像 显像及体外分析设备日臻完善 分子核医学的形成及进入分子影像时代 基因显像、诊断、治疗 更多更安全的放射性药物研制使用 体外分析技术进一步发展,更多微量生物 活性物质被检测 核素治疗朝多元化、安全化方向发展
• 放射性核素数目因物理衰变减少到原来的
一半所需的时间。 • 长者可达1010y,短者仅有10-10s。 • 半衰期<10h的核素称为短半衰期核素。

0 . 693 T1 / 2
T1/2=0.693/λ
Biological half life ( 生物半衰期, Tb)
在生物体系中,某种放射性核素或其化
Becquerel
History look back
•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

Becquerel发现了铀的放 射性,第一次认识到放射 现象。他在研究铀盐时, 发现铀能使附近黑纸包裹 的感光胶片感光,由此断 定铀能不断地发射某种看 不见的,穿透力强的射线。 1903年与Curie夫人共获 Nobel物理学奖。

核医学方法与仪器 第一讲 有关核医学的物理知识.

核医学方法与仪器 第一讲 有关核医学的物理知识.

核医学方法与仪器第一讲有关核医学的物理知识金永杰本讲座撰写人金永杰先生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子学会核医学电子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一核医学及其技术基础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来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研究它是核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放射医学也以核辐射为手段但是它使用封闭型辐射源(如X光球管加速器)从人体外进行照射核医学则将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以放射性药物的形式引入体内虽然核医学包括用核辐射的生物效应治疗疾病但是诊断疾病是临床核医学的主要内容诊断核医学可划分为两类:(1) 体外诊断将放射性核素放在试管中(In Vitro)进行放射性免疫测量或活化分析(2) 体内诊断把放射性核素引入活体内(In Vivo)进行脏器功能测量或显像后者为当代核医学最主要的工作领域核医学依据放射性示踪原理进行体内诊断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构成了放射性药物它们保持着对应稳定核素或被标记药物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行为能够正常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放射性药物产生的γ射线能穿透机体可以在体外测量到所以核医学能够无创伤地观察放射性药物在活体中循环扩散聚集排出的过程得到药物分子的图像提供关于机体代谢的生理学的功能方面的信息由于疾病一般先表现在生理功能方面的变化然后才有脏器形态的改变所以核医学方法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核医学涉及核物理化学药学电子学计算机等学科在技术上以放射性药物和核医学仪器为基础从核素的生产标记化合物的研制到新型放射性药物的寻找没有化学人员与药理学家参与是不可能的从放射免疫分析仪功能仪扫描机γ照相机到单光子发射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Tomography SPECT)正电子发射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的设计制造没有物理人员和工程人员参与也是不可能的二关于放射性衰变的一些物理知识1. 同位素和放射性衰变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以及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的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种类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故称为同位素(Isotopes)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及生物性质自然界中存在的核素大多是稳定的但是它们的一些同位素是不稳定的会自发地蜕变成其他的核素或改变其能态并伴随αβγ辐射这个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Radioactive Decay)放射性衰变的发生是随机的我们用单位时间内平均发生衰变的次数来衡量样品的放射性衰变能力称作放射性强度或放射性活度(Activity)它的单位是贝克尔(Bq)或居里(Ci)1Bq=1次核衰变/秒1Ci=3.71010次核衰变/秒不难得出1mCi(10-3Ci)=37MBq随着衰变进行样品中放射性核素逐渐减少其放射性强度呈负指数规律下降A=A o e-t为核素的衰变常数放射性强度减弱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T可以推出T1/2=0.693/除了物理半衰期以外核医学中还有一个生物半衰1/2期的概念它是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生物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 b表示假定生物代谢造成的放射性强度减少也符合指数规律A(t)=Ae-bt则生物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由于放射性衰变和生物代谢共同作用造成的衰减: A(t)=Ae-t.e-bt =A o e-(b)t总衰减速度大于任何单一因素所造成的衰减速度α粒子是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的氦原子核β辐射就是电子流γ射线的本质是与无线电波和可见光一样的电磁波由于它的波长比可见光更短有更强烈的粒子性表现所以我们也常称之为γ光子(Photon)这些粒子所具有的能量用电子伏特(electron V olt eV)来量度1eV就是电子经过1V的电场加速所获得的能量更大的单位是千电子伏特(kilo electron V olt keV)和兆电子伏特(Mega electron V olt MeV)1keV=1000eV1MeV =1000keV2. 同质异能素与辐射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而处在不同能量状态的核素互称同质异能素(Isomer)例如m 9943Tc 和9943Tc 互为同质异能素m 9943Tc 的能态比9943Tc 高它处于亚稳态(Metastable State)处于亚稳态的原子核在回到基态时会放出γ光子这种原子核能态的改变称为同质异能跃迁(Isomeric Transition IT)例如m 9943Tc在跃迁时伴随γ辐射主要产生140keV 的低能γ射线3. 正负电子对湮灭许多缺中子核素会发生质子转变成中子并放出一个正电子的β蜕变结果变成原子序数少1的核素如189F +β188O 正电子是普通电子的反粒子它从原子核放出来以后与周围物质的原子发生碰撞迅速损失能量一般在几个毫米距离内就停止下来然后正电子与普通电子发生湮灭反应它们的质量转变为能量以两个向相反方向运动的511keV 的湮灭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4. 射线与物质的作用αβ是带电粒子它们在人体组织中会与各种分子原子发生碰撞减慢速度失去能量最后被吸收掉而被碰撞的分子原子则被电离和激发获得的能量最终转变为热(分子原子的振动)由于α和β粒子很快就失去了能量所以它们很难穿过人体组织γ光子的本质为电磁波它与物质作用的机理主要有以下三种:(1) 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即γ光子与原子壳层电子相互作用把能量全部交给电子使之成为自由电子的过程γ光子丧失全部能量后消失壳层电子逸出造成的空缺会导致荧光辐射而电子由光电效应获得的动能在与周围物质的作用中迅速耗散(2) 康普顿散射(Compton Scattering)γ光子与原子最外壳层电子发生弹性碰撞将部分能量交给电子使之脱离原子核的束缚从原子中逸出而光子运动方向改变能量减少(3) 电子对生成(Pair Production)能量大于1.02MeV 的光子经过原子核场转化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γ光子消失强度为I 0(Photons/cm 2s)的γ光子束(或称γ射线)穿过物质时一部分光子与物质发生作用被吸收掉穿出厚度为x 的吸收物质后γ光子束强度被衰减为:I=I 0 e -µrc 式中ρ为吸收物质的密度单位为g/cm 3; µ为质量衰减系数(Mass Attenuation Coefficient)单位为cm 2/g 它取决于γ光子的能量E 和吸收物质的原子序数Zµ是上述三种效应的衰减系数之和:µ=τ+σ+k 式中光电效应衰减系数τZ 3/E 3低能γ光子和重元素原子作用时光电效应显著; 康普顿散射效应衰减系数σZ/E 随Z E 变化不大中等能量的γ光子与中等原子序数的物质作用时康普顿散射是主要因素在E> 1.02MeV 时才发生电子对生成其衰减系数k Z logE 高能光子经过重元素核场时才有电子对生成效应图1表示不同能量(E)的γ光子在不同原子序数(Z)的吸收物质中主要的作用机制可以看出对于核医学使用的能量范围为50~500keV 的γ光子来说与Z 20的人体组织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康普顿散射与Z=82的铅主要作用机制是光电效应与αβ相比γ射线能够穿透更厚的吸收物质而且能量越高的γ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越强对于m 9943Tc 产生的能量为140keV 的γ射线来说46mm 厚的人体组织才使它的强度衰减一半然而0.9mm 的铅便可使它的强度衰减10倍γ光子不像带电粒子那样直接引起物质的电离但是它引起的原子壳层电子发射和正负电子对会导致电离效应5. 临床使用的放射性核素用于临床的放射性核素应符合以下要求:(1) 半衰期合适使用较大强度的放射性核素可以缩短数据采集时间减小统计误差为了减少病人的辐照剂量半衰期要尽可能短短半衰期核素还便于在短时间内重复施用而不增加残留本底考虑到操作方便常选用半衰期为几小时到几天的核素现在半衰期为几分钟的放射性核素也开始在临床上使用(2) 射线的种类和能量恰当用于诊断的核素所产生的射线应该能穿出机体被探测到所以常用γ射线其能量如果过低在体内吸收太多; 能量过高则屏蔽准直困难影响空间分辨率探测效率也下降临床使用的γ射线能量一般在50~500keV 之间(3) 产生的射线种类及能量单一以减少散射和其他效应形成的测量本底核素的衰变产物应该是稳定核素以下介绍几种核医学常用的放射性核素a. m9943Tc(Technetium锝)经IT衰变产生140keV的能量γ射线(90%)不伴生β辐射适合用闪烁探测器探测半衰期为6.02h99m Tc标记的化合物络合物几乎可以用于所有器官的显像和血流动力学研究如: 脑血流灌注显像剂99m Tc-HMPAO异腈类心肌灌注显像剂99m Tc-MIBI最近还出现了99m Tc标记的抗体和其他导向药物例如: 浓集于心内膜炎的病损部位的99m Tc-抗葡萄球抗体检测血栓的99m Tc-抗血小板的单克隆抗体等99m Tc是理想的体外显影用核素它的用量占放射性核素总用量的90%左右b. 13153I(Iodine碘)经β-衰变产生605keV的β (90.4%)364keV的γ(82%)和637keV的γ (6.8%)物理半衰期为8.04h适于作甲状腺肾肝脑肺胆的显像功能测量和治疗但由于γ能量偏高γ相机探测效率低图像分辨率差c. 13154Xe(Xenon氙)经β-衰变产生346keV的β(99.3%)和81keV的γ (98%)半衰期为5.29天113Xe 气和113Xe生理盐水用于肺通气灌注显像d. 正电子衰变类放射性核素11 6C的半衰期为20.3min137N的半衰期为10min158O的半衰期为123s18 9F的半衰期为110min它们用于PET显像三γ射线探测器1. 闪烁探测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核医学仪器大多采用闪烁探测器来测量γ射线它的性/价比很好图2是一种闪烁探头的结构它主要由闪烁晶体和光电倍增管组成入射的γ光子在闪烁晶体中发生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把能量传给电子这些电子最终通过电离或激发作用将能量沉积在晶格中然后晶体发生退激释放出被沉积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以可见光的形式释放出来X光增强屏和夜光手表盘使用的就是这类闪烁物质晶体产生的闪烁光非常微弱为了避免光逃逸除了与光学窗接触的表面以外晶体四周都填入白色的MgO或Al2O3反光粉为了屏蔽外界的光线防止潮气侵蚀晶体和机械损伤整个探测器用铝制或薄不锈钢制外壳包裹起来铝和薄不锈钢不透光但对γ射线的衰减很小NaI(Tl)晶体的密度大(ρ= 3.67g/cm3)又含有高原子序数的碘(Z=53)是γ射线的良好吸收物只要有一定厚度就可以将入射的γ光子的全部能量沉积在晶体中它的光产额高每keV辐射能量平均产生40个可见光光子输出的闪光信号强NaI(Tl)晶体产生的闪光亮度与入射γ光子的能量成正比所以可以用来测量γ光子的能量此外NaI(Tl)晶体对它产生的闪光是透明的即使很厚的晶体因自吸收造成的光损失也很小因此核医学仪器广泛使用NaI(Tl)晶体制作闪烁探测器一些核医学仪器中如PET还采用锗酸铋(Bi4Ge3O12也称BGO)氟化铯(CsF)等闪烁晶体光电倍增管(Photo Multiplier Tube PMT)是一种电子管它能够将微弱的光信号转换成电流脉冲NaI(Tl)晶体中的闪烁光经光学窗进入光电倍增管在光阴极上打出光电子离光阴极不远处的第一打拿极上加有200~400V的正电压光电子被它吸引和加速高速光电子撞在打拿极上会产生多个二次电子二次电子又被加有更高电压(+50~+150V)的第二打拿极吸引和加速并在它上面撞出更多二次电子然后第三打拿极使电子进一步倍增经过9~12个打拿极的连续倍增二次电子簇流最后被阳极收集起来形成电流脉冲每个打拿极的倍增因子一般为3~6总倍增因子可以达到105~108从阳极上得到的电子簇流与进入光电倍增管的闪光强度成正比因而也与入射闪烁晶体的γ光子的能量成正比所以闪烁探测器是一种能量灵敏探测器外界磁场能影响在打拿极之间飞行的二次电子的运动轨迹从而使倍增因子发生变化因此在光电倍增管外面通常包裹着高导磁系数材料制造的磁屏蔽层以降低外界磁场的影响2. 光电倍增管的高压供电在光电倍增管工作的时候必须给各个打拿极D和阳极A分配相对于光阴极K依次递增的电位通常采用对高压电源HV(1000V左右)进行电阻分压的方法供电图3是采用正高压供电的情况R1~R8是分压电阻因为最后几个打拿极流过的脉冲电流较大C1和C2并联在相应的分压电阻上可以保持脉冲发生时打拿极电位稳定减少信号噪声和畸变RL给阳极电流脉冲提供通路由于它连在正高压上必须有高耐压的电容Ca把直流高压与后续电路隔离开而让脉冲信号通过由于RL下端不接地输出信号容易引入干扰但是正高压供电时光阴极是接地的这对光阴极的安全有利而且暗电流小输出噪声低图4是负高压供电的电路图它也能给各个打拿极和阳极提供依次递增的电位由于RL下端接地所以不需要高耐压的隔直电容可以克服干扰问题因此负高压供电较为常用但因为紧贴光电倍增管管壁的金属支架或磁屏蔽套通常是接地的负高压供电会使电子撞击光电倍增管内壁产生噪声光电倍增管的放大因子随各打拿极的电压而变化高压HV的1%改变会造成输出脉冲幅度10%以上的变化因此要求高压电源的长期稳定性和温度稳定性都非常好一般应比所要求的增益的稳定度高一个数量级直流高压输出应该不受电源电压和负载电流变化的影响交流纹波应该小于0.1V正确选择工作点很重要让光电倍增管工作在坪区(即灵敏度受高压变化影响最小的区域)不但有利于提高增益的稳定度而且常常能获得较佳的信号/噪声比3. 闪烁探测器测得的γ能量谱γ光子与闪烁晶体作用产生闪光由于作用过程不同各次闪光的强度不尽相同有一定的分布图5a是理想情况下单一能量γ光子入射NaI(Tl)晶体所产生的光脉冲其幅度大小不等图5b是脉冲幅度的统计分布即γ能谱其中右端的高峰是由光电效应产生的称为光电峰(Photopeak)由于在光电效应中γ光子把全部能量转换成可见光所以光电峰的横坐标对应γ光子的能量Er在康普顿散射中γ光子只把部分能量通过反冲电子传递给闪烁晶体被γ光子带走的能量和散射角有关因此探测器的输出脉冲幅度有很宽的分布在光电峰左边的低能区形成康普顿坪如果被散射的γ光子接着又被探测器吸收产生的脉冲也在光电峰里由于γ射线在NaI(Tl)晶体中产生可见光光子的数目可见光光子到达PMT光阴极的数目光阴极释放光电子的数目打拿极的倍增因子都有随机的统计涨落以及PMT光阴极各处灵敏度的不均匀加在PMT上的高压的波动及PMT的电子学噪声都会造成虽然γ光子沉积在NaI(Tl)晶体中的能量相同但是闪烁探测器输出的脉冲幅度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在图5b的脉冲幅度谱上表现为光电峰有一定的宽度也就是说探测器有一定的能量分辨率我们可以用光电峰高度一半处的宽度E来描述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称为半高宽(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FWHM)通常FWHM表示为E与光电峰能量Er的百分比: FWHM(%)=(E/E r) 100%能量高的γ射线在闪烁晶体中可以产生更多的可见光光子相对的统计涨落较小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也较好对140keV的γ射线NaI(Tl)闪烁探测器的FWHM(%)大约为11~15%未完待续。

核物理基础

核物理基础

1. 原子核(nucleus)结构
质子(proton) 原子(atom) 中子(neutron) 电子(electron)
A X Z N AX
131 I 53 78Fra bibliotek131I
A是质量数。 A=Z+N
基态
核反应、核裂变、放射性衰变
很快放出过剩能量
激发态
(ground state)
(excited state)
9.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 ☻
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衰变常数:
●某种放射性核素的核在单位时间内自发衰变的
比率; ●它反映该核素衰变的速度和特性;λ值大衰 变快,小则衰变慢,不受任何影响。
衰变公式
衰变公式:Nt=Noe-λ t; A=Aoe-λ t 特性: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有不同的λ ; 共性:任何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原子核数目 随时间增长按指数规律减少;
☻ 多发生在低能量:<0.5MeV;
☻ 光子被物质原子完全吸收后发射轨道电子;脱
离轨道的电子称光电子,还可产生次级电离;
☻ 原子因电子空位处于激发态,退激时发射标识X
线或俄歇电子。
K L
光电子
X,俄歇e
γ
B、康普顿效益 Compton effect


多发生在中等能量:0.5-1.0MeV
入射光子将部分能量转移给物质核外电子, 并 使之脱离原子轨道成为高速运行的康普顿电子 ,其余部分能量被散射光子带走。
8. 半衰期,T1/2 (half-life)
● 物理半衰期(physical half life):放射性核素减少
至一半,所需的时间。越短说明核素衰变越快。

核医学要点归纳指南

核医学要点归纳指南

绪论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第一章 核物理1.核素(nuclide):是指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2.同位素(isotope):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3.同质异能素(isomer ):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所处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激发态的原子和基态的原子互为同质异能素。

4.核衰变的类型:① α衰变:放射性衰变时释放出α射线的衰变。

这种衰变方式主要发生于原子序数大于82的核素中。

衰变后母核的质子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4,在元素周期表中子核的位置比母核左移两位。

α射线实质上是由氦核组成,用衰变反应式可表示为: ② β衰变:原子核释放出β射线而发生的衰变。

β- 衰变时放射出的β- 射线分为β- 和β+ 射线。

β- 射线的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发生β- 衰变后质子数增加1,原子序数增加1,原子的质量数不变,原子核释放出一个β- 粒子和反中微子(ν),衰变反应式如下:③ 正电子衰变:原子核释放出正电子(β+ 射线)的衰变方式。

正电子衰变发生在贫中子核素,原子核中的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

衰变时发射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粒子(ν),质子数减少1,质量数不变,衰变反应式表示为:④ 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母核经电子俘获后,子核比母核中子数增加1,质子数减少1,质量数不变。

电子俘获衰变时原子核结构的变化与正电子衰变类似,发生在贫中子的原子核。

衰变反应式表示为:⑤ γ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γ光子形式释放过剩的能量,这一过程称为γ衰变。

这种激发态的原子核是在α衰变、β衰变或核反应之后形成的,衰变反应式为:各种衰变的比较5.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A ):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核医学总论(物理、仪器、药物、防护)

核医学总论(物理、仪器、药物、防护)

3 放射性衰变定律
学习放射性衰变定律及其 在核医学中的应用。
核医学的仪器设备
伽玛摄影仪
了解伽玛摄影仪的原理和应用,它是核医学中最常 用的成像设备之一。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
介绍PET扫描仪的工作原理和在肿瘤诊断等方面的重 要应用。
放射性药物
示踪剂
了解示踪剂的作用和在核医 学成像中的应用,如甲状腺 示踪剂和心肌灌注示踪剂。
治疗剂
探索核医学在肿瘤治疗、甲 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等方面 的重要应用。
剂量计算
学习如何计算放射性药物的 剂量,以确保患者接受适当 的治疗。
辐射防护
辐射剂量限制
个体防护措施
了解不同人群在核医学中的辐 射剂量限制,以确保安全使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探索个体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如穿戴防护服和限制辐射接触 时间。
环境防护措施
学习环境管理和辐射监测等措 施,确保核设施和周围环境的 安全。
核医学的临床诊断
1
肿瘤诊断
探索核医学在肿瘤早期诊断、分期和治疗中的关键应用。
2
心血管疾病诊断
了解核医学在心肌灌注、心脏功能评估和器官重建方面的用途。
3
骨科疾病诊断
学习骨显像和骨密度测量等核医学技术在骨科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核医学的科研与发展
核医学总论(物理、仪器、 药物、防护)
核医学总论将介绍核医学的物理原理、仪器设备、放射性药物和辐射防护等 关键概念。我们还将探讨核医学在临床诊断、科研与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核医学的物理原理
1 放射性衰变
2 核反应
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 过程和半衰期等重要概念。
探索核反应和核能释放的 原理,如聚变和裂变。

第一篇核医学核物理基础

第一篇核医学核物理基础

康普顿效应
定义:光子与原子的核外电子碰撞,将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 子,使之脱离原子轨道成为自由电子,光子本身能量降低, 运行方向发生改变,称为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
电子对生成
定义:当光子能量>1022keV时(1022keV相当于两个电子的 静质量),其中1022keV的能量在物质原子核电场作用下转 化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称为电子对生成(electron pair production)。余下的能量变成电子对的动能。
用Teff 表示。 单位:h, min, s。
Teff = T1/2 ∙Tb/( T1/2+ Tb)
放射性活度
定义: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 的核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简称活度(radioactivity)。 即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A=dN/dt
国际制单位:Bq(贝克),KBq(103 Bq),MBq (106Bq),GBq(109 Bq)
散射
定义: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和/ 或能量的过程称为散射(scattering)。
仅运动方向改变而能量不变者称为弹性散射。运动方向 和能量都发生变化者称为非弹性散射。
散射作用强弱与带电粒子的质量有关,带电粒子的质量 越大,散射作用越弱,所以粒子散射一般不明显,-粒 子散射较为明显。
旧的专用单位:Ci(居里),mCi(10-3 Ci), Ci(10-6Ci)
1Bq=1s-1
1Ci=3.7×1010Bq
第三节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离作用
定义:凡原子或原子团由于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而变成离 子的过程称为电离(ionization)。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最终版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最终版

一、前三章: 1、基本概念:①核医学: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②核素nuclide :指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③同位素isotope :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的核物理特性。

④同质异能素isomer :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处于不同核能状态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

⑤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简称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量。

⑥放射性药物(radiopharmaceutical )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

⑦SPECT :即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是利用注入人体内的单光子放射性药物发出的γ射线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影像,构成断层影像。

⑧PET :即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为显像剂,对脏器或组织进行功能、代谢成像的仪器。

⑨小PET :即经济型PET ,也叫SPECT_PET_CT ,是对SPECT 进行稍加工后,使其可行使PET 的功能。

⑩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是指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

⑾放射性核素纯度:也称放射性纯度,指所指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放射性纯度只与其放射性杂质的量有关;⑿放射化学纯度:指以特定化学形式存在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

“闪烁现象 (flare phenomenon ): 在肿瘤病人放疗或化疗后,临床表现有显著好转,骨影像表现为原有病灶的放射性聚集较治疗前更为明显,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消失或改善,这种现象称为“闪烁”现象。

2、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来源:加速器生产11C 、13N 、15O 、18F 、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淋洗99mTc 3、核衰变的类型和用途:①α衰变:放射性核衰变时释放出α射线的衰变,射程短,穿透力弱,对局部的电离作用强,因此在放射性核素治疗方面有潜在优势;②β衰变:指原子核释放出β射线的衰变,穿透力弱,可用于治疗;③正电子衰变:原子核释放出正电子(β+射线)的衰变,可用于PET 显像;④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电子俘获导致核结构的改变可能伴随放出多种射线,因此可用于核医学显像、体外分析和放射性核素治疗;⑤γ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γ光子的形式释放过剩的能量,这一过程称为…,穿透力强,电离作用小,适合放射性核素显像。

核医学物理简介

核医学物理简介

一、核反应的一般概念
1. 核反应 具有一定能量的粒子如氦核[3He或4He( )]、 氘核2H(d)、质子(p)、中子(n)、光子( )等轰击 原子核(靶核),使之转变为另一原子核
A X a A' Y b
Z
Z'
A Z
X(a,
b)A' Z'
1212Na(2.60a)
β+ ( 90 %) 0 . 545 MeV
1.275MeV
13 6
C
(
a
)
13 7
N
22 10
Ne
(
b
)
22 11
Na
N 和13 7
的β+衰2变121图Na
二、β衰变
3.电子俘获EC 发生β衰变的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电子,同时放出一个中微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的衰
二、核衰变有关的物理量
几种放射性核素半衰期
放射性核素 镓-68 锝-99 金-198 碘-131 磷-32 汞-203 钴-60 锶-90 铯-137 碘-125
符号
68 31
Ga
9493Tc
198 79
Au
I 131 53 P 32 15
203 80
Hg
60 27
Co
9308 Sr
137 55
Cs
变过程称为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 EC)。
β衰变时母核俘获一个K层电子称K俘获。有L俘获和M俘获。K层最靠近原子核,K俘获的发生概率 最大。
二、β衰变
3.电子俘获
其过程为
0 1
e
A Z
X
Y A
Z -1

核医学物理基础ppt课件

核医学物理基础ppt课件
对于软组织而言,光子能量为50-90keV 时,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同等重要
康普顿效应的发生率还与材料的Z/A比 值和被照射面积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 成反比
3.电子对形成
光子在穿过物质时,在与介质原子核电 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突然消失而产生一 对正、负电子,这种作用被称为电子对 生成。
电子对形成
放射性浓度为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的放 射性活度
(三)放射系列和放射平衡
放射系列:放出射线而形成衰变的系列 连续衰变: 放射性核素→子核放射性
核素→稳定性核素 连续衰变、放射系列、天然系列衰变
是环境中天然本底辐射来源之一
系列衰变举例
临床核医学使用的99Mo-99mTc发生器 99Mo(T1/2=67h)→99mTc(T1/2=6.02h )
核的原子序数和质量均不改,仅 能级改变,又称为同质异能跃进
γ射线的特点
γ射线的本质是中性的光子流 电离能力很小,穿透能力强
γ衰变与γ射线应用举例●
9942Mo→ β-射线→ 99m43Tc→ γ射 线→基态9943Tc
99mTc 发生γ衰变时,发射能量为 141keV的纯γ射线,已广泛用来显 像诊断疾病
2.康普顿效应
随着光子能量的增加,γ光子与原子中 的电子作用时,只将部分能量传递给核 外电子,使之脱离原子核束缚成为自由 电子发射出来,该电子称为Compton电子, 而γ光子本身能量减少,改变方向继续 运行
康普顿效应
当光子能量在0.5-1.0MeV之间时,对任 何物质来说康普顿效应的发生几率都占 主导地位
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进入生物体内的放射性 核素或其化合物,由于生物代谢从体 内排出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有效半衰期:物理衰变与生物代谢共 同作用。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 所需要的时间

卫生职业学院核医学第一章 核物理知识基础 ppt课件

卫生职业学院核医学第一章 核物理知识基础 ppt课件

• 生物半排期Tb是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 素经由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 的时间。
• 有效半衰期Teff是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 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 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一半所 需的时间。
Te T1/2 Tb T1/2 Tb
第四节 放射性活度
l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是表示单 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 l放射性活度的旧制单位是居里(curie), 1居里表示每秒3.7×1010次核衰变。 l新的国际制单位是贝可(Bq)。1Bq定 义为每秒一次衰变。
• 电子俘获也发生在缺中子核素,但核内转 变能量小于1.02MeVc。从核外内层的电子 轨道上俘获一个电子,使一个质子转化为 中子。
• 一个质子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转变成一 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子核的原子序 数比母核减少一个单位,在元素周期表向 左移一个位置,质量数不变。
• 电子俘获发生后可发生次级辐射:
第二节 放射性衰变
•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由于核内结构或 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 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
一、α衰变(αdecay)
α衰变是放出α粒子的放射性衰变。 α粒子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 实际是氦核42He;α衰变发生于重元素, 其原子序数>82。
• 因而α衰变时,母核放出α粒子后,质量数 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
1、当内层电子被俘入核内,外层轨道电 子则补缺,两电子轨道之间的能量差转换 成特征X线释放出来;
2、该能量差或传给更外层电子使之脱离 轨道而释放,这种电子被称为俄歇电子。
电子俘获衰变图 原子核俘获一个内层电子(1)外层电子向内层补充 (2)两层轨道之间能量差转换成特征X射线(3)或 俄歇电子释放(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医学诊断所用的正电子ECT(简称PET)影像设备 就是利用该原理而成像。
二、β衰变
173N(9.96min)
β+( 100 %)
1 . 24 MeV
1212Na(2.60a)
β+( 90 %)
0 . 545 MeV
1.275MeV
13 6
C
(
a
)
13 7
N
22 10
Ne
(
b
)
22 11
Na
第一节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第一节定性
一、核素及分类
1. 核素 将具有确定数目的中子和质子状态的原子核称为核素
(nuclide)
A Z
X
10 B 10 Be 是两种不同的核素,它们的A相同,但Z不同
7 Be 9 Be 是两种独立的核素,它们的Z相同,但N不同
一、α衰变
用A Z
X
代表母核,AZ--42Y 代表子核,则α衰变反应式为
A Z
X
Y A 4
Z 2
4 2
He
Q
式中Q是衰变时所放出的能量,称为衰变能。
实验表明,发生α衰变的核素中,少数几种核素能 够放射出单能的α粒子,大多数核素将放射出几种不同 能量的α粒子,使子核处于激发态或基态。α射线的能 谱是不连续的线状谱,常伴有γ射线。
一、α衰变
核衰变过程可以用衰变能级图,镭
226 88
Ra
放出α粒子变
成氡222 86
Rn
,其过程为
226 88
Ra(1600a)
2 (5.4%) 4.598MeV
1(94.6%) 4.784MeV
0.32109s
0.188MeV
222 86
Rn(3.82d)
镭的α衰变
226 88
Ra
222 86
Rn
(
a
)
32 15
p
60 28
Ni
(
b
)
60 27
Co
32 15
P

60 27
Co
的β﹣衰变
二、β衰变
2.β+衰变 β+粒子是带1个单位正电荷且静止质量与电子相等的粒子。
这种衰变只有在人工放射性核素才能发生。
β+衰变实际上是核内质子数偏多而中子数偏少,母核中
的一个质子(
1 1
p
)同时发出一个正电子和中微子转变为一个
13 7
N
和 22 11
Na
的β+衰变图
二、β衰变
3.电子俘获EC 发生β衰变的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电子,同时放出
一个中微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的衰变过程 称为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 EC)。
β衰变时母核俘获一个K层电子称K俘获。有L俘获和 M俘获。K层最靠近原子核,K俘获的发生概率最大。
(1)同位素(isotope)
1 1
H
2 1
H
3 1
H
O 16 8
O
17 8
18 8
O
(2)同量异位素(isobar)
99.756%, 0.039%,0.205%
40 18
A
r
40 20
Ca
(3)同质异能素(isomer) 994m3Tc 9493Tc
二、原子核的稳定性
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会自发的衰变,放出一些射线. 影响原子核稳定的因素
4 2
H
e
Q
二、β衰变
原子核内释放出电子或正电子的衰变过程统称 为β衰变过程。
子核与母核是相邻的同量异位素。
β衰变的三种形式
β﹣衰变
β+衰变
β衰变
电子俘获EC
二、β衰变
1.β-衰变 其一般过程为
A Z
X
Z A1Y
0 1
e
νe
Q
式中,ν e 是反中微子,它不带电,其静止质量基本
为零。子核与母核是相邻的同量异位素。
反中微子与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极其微弱,它沿地球 直径穿过能量几乎没有损失。
二、β衰变
1.β﹣衰变
1352p(14.26d)
(100 %) 1 .71 MeV
2670Co(5.26a)
2
(0
.2
%)
1.48 MeV
1 (99.8%) 0.31MeV
1 1.17MeV
2 1.33MeV
S32
16
二、β衰变
3.电子俘获 其过程为
0 1
e
A Z
X
Y A
Z -1
νe
Q
一个内层电子被原子俘获后,原子核的外层电子会 立即将这一空位填充这个能量以标识X射线的形式放出; 或者使另一外层电子电离,成为自由电子,这种被电离出 的电子称为俄歇电子(Auger electron)。
二、β衰变
3.电子俘获 右图放射性核素 发生β衰变或电 子俘获后,母核 和子核的质量数 并未发生变化, 只是电荷数改变 了。母核与子核 属于同量异位素
第五章 核医学物理
核医学影像 (nuclear medicine imaging)是核医学诊断 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原子核物理学是它的物理学理论基 础 。研究内容
一是研究核力、核结构和核反应等基本问题; 二是研究放射性和射线。
原子核物理学 + 医学 = 核医学物理
第五章 核医学物理
第一节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 原子核衰变的类型 第三节 原子核衰变的宏观规律 第四节 原子核反应 第五节 医用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1)中子数与质子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一般排在周期表最前面的“轻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4 2
He
28 14
Si
“重核”一般中子数多于质子数
19 7
7 9
Au
U 238
92
二、原子核的稳定性
Z
1.98
A 0.0155A
2/3
二、原子核的稳定性
(2)核子数的奇偶性 近300种稳定核素,大多数是偶偶核; 质子数和中子数各自成对时,原子核稳定
(3)重核的不稳定性 超过83号元素铋的原子核都不稳定 超过92号元素铀的原子核十分不稳定
第二节 原子核衰变的类型
第二节 原子核衰变的类型
放射性核素自发放出射线变为另一种核素的过 程称为原子核衰变,简称核衰变。
α衰变
放射性核素衰变类型
β衰变
γ衰变
核衰变过程将遵守质量、能量、动量、电荷和 核子数守恒定律。
中子(1 0
n
)的过程。
其一般过程为
A Z
X
Y A
Z -1
0 1
e
νe
Q
式中ν e 是中微子,它不带电,其静止质量基本为零。
子核和母核也是相邻的同量异位素。
二、β衰变
2.β+衰变 β+粒子是不稳定的,只能存在短暂时间,当它被物
质阻碍失去动能后,可与物质中的电子相结合而转化成 一对沿相反方向飞行的γ光子,每个γ光子的能量为 0.511MeV,正好与电子的静止质量相对应。
2565Fe(2.6a)
K EC(100%)
55 25
Mn
55 26
Fe
的电子俘获衰变图
三、 衰变
1. 衰变 原子核从激发态(excited state)回复到基态(ground state),
以发射 光子释放过剩的能量,这一过程称为 衰变。
激发态的原子核常是在α衰变、β衰变或核反应之后形 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