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报告
信息化与就业发展战略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周宏仁
2004年5月
文章中专家的观点,不代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立场。
目 录
一、 对我国就业问题的认识
二、 信息化与就业发展的关系
三、 以信息化推进就业的国家战略
四、 大力发展内容数字化产业
信息化与就业发展战略
今年四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与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主题为“信息化与就业发展战略”的第三届国家信息化专家论坛。与会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企业家就我国信息化发展与促进就业的有关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同志执笔对会议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和政策建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总结,现刊登如下,供领导同志参阅。
一、对我国就业问题的认识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的21.3%,劳动力则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5.9%,是世界上劳动力最多的国家,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
造成我国就业压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积极的方面看,改革和技术进步(包括信息化)促进了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国民经济呈现高增长、低就业的格局。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能拉动的就业增长量,由80年代的0.32个百分点下降至目前的0.1个百分点。我国的许多产业部门出现了就业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现象。在37个制造行业中,35个行业的绝对就
业人数下降;两个绝对就业人数增加的行业,一个是计算机与通信业,另一个是建筑业。从消极的方面看,由于拥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存在着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并因而成为世界上待业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尚不属于世界高失业率的国家)。
从更深的层次看,发达国家正在利用当代的信息革命和信息化浪潮实现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而我国则尚处于工业化的进行时期。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的同时,我国又不能错过信息革命这个机遇,不能等待工业化的问题解决以后,再来解决信息化和向信息社会过渡的问题。换言之,中国必须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同时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两个转变,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事实上,工业化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蒸汽机发明以后的工业化是机械化的工业化;电发明以后的工业化是电气化的工业化;二战前后的工业化是自动化的工业化;目前则向着信息化的工业化发展。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当然是实现信息化的工业化,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水平。
我国目前遇到的就业问题,既有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造成的(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又有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造成的(产生大量的城市剩余劳动力)。这种双重转变造成的失业问题,使我们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都大。
总的看来,我国的就业问题是与发展俱来的问题,无疑将伴随我国现代化的整个进程。发展俱来的问题必须依靠发展来解决。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同时处理好上述的两个转变,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真正机遇。
二、信息化与就业发展的关系
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的真正动力源于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然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简单地意味着更多的失业。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目前美国60%以上的劳动力在信息部门工作1,远远超过在制造业和农业就业的劳动力的总和(20%)。1993年1月至2000年11月的约八年间,美国计算机和数据服务产业的就业人数翻了一番以上,是社会平均就业增长率的4.35倍。OECD国家的统计表明,1995至2000年间,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就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4.1%和6.3%,是经济整体就业增长率(1.4%)的2.9倍和4.5倍。OECD 国家近年来增加的6500万个就业机会中,95%均与信息和知识产业有关。因此,从国际经验看,信息化非但不会导致社会就业总量的减少,相反地,利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进行的调整,实际上使工业社会剩余的劳动力找到了新的就业出路,总体上看,是有利于就业发展的。
1这里的信息部门指参与信息的加工、记录、分析和传播的部门,也包括对信息部门研究开发人员的培训在内。
我国国家信息化的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对粗放型经济进行信息化的改造;第二,建立支撑我国信息化的新的产业体系,催生新兴的产业部门,其中,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以微电子、计算机、通讯和软件产业为核心)、信息内容产业以及信息服务产业;第三,掌握信息化的核心科学与技术,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四,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普及信息化应用,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推动国家和民族走向信息社会。上述四个方面的目标的实现,无一不直接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或者通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产生新的就业增长点。因此,即使从发展就业的观点来看,大力推进信息化也是重要的战略举措之一。
信息化既有强烈的增长效应,又有强烈的分配效应,其双刃剑作用值得我们重视。增长效应包括信息化所导致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其潜力迄今为止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分配效应的客观结果则是强国更强,弱国更弱。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基尼系数1由90年代初期的0.63跃升至90年代后期的0.66。在短短的几年内,贫国和富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如果不能紧紧抓住信息化提供的发展机遇,不仅有可能将这些机遇拱手让给印度,
1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的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还有可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被边缘化,其代价将是极为沉重的。
三、以信息化推进就业的国家战略
我国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为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总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为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服务。其中,当然也包括国家信息化必须为促进就业、创造和扩大就业空间服务。换言之,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首要问题是以国家政策的形式明确界定国家信息化的优先级和优先领域,有效地利用国家可能用于信息化的有限资源,防止盲目地、无选择地推进信息化。
在国家信息化优先领域明确的情况下,以信息化推进就业的国家战略的核心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有大力推进各种应用,才有可能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解决我国粗放型经济中的许多问题;才有可能形成和发展我国新的信息产业体系,催生新兴的产业部门;才有可能为我国信息化核心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需求。相应地,也才有可能创造各种新的就业机会,在发展中解决发展带来的就业问题。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在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环视全球,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不能例外。这些问题和困难,只能在推进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和信息化的实践中解决,而不能用减缓或推迟信息化进程的办法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