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现代礼仪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引言】
一、自我介绍,因为时间关系,不要求同学依次做自我介绍,班长提交班级名单。
二、强调课堂纪律
1.认真听讲,勤做笔记,积极讨论;课前预习,课后反思,多加练习。
2.考查形式:课堂纪律10%,课堂表现(实训)20%,课后作业20%,期末考核50%。
三、介绍课程主要内容(结合学期授课计划总表、教材目录)
四、按照人数安排每节课由2-3个同学讲述礼仪小故事或身边的合乎礼仪或违反礼仪的事情。
五、课间提交课堂建议意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以后每节课都会抽点同学对该节课的内容作评价,说说心得体会等等。
第一章现代礼仪概述
【课堂板书】
(一门课程旨在解决一系列问题。
)
解决:什么是“礼仪”?——什么是“现代礼仪”?
一、礼仪的含义
(一)礼——禮(二)仪
1.起源说——敬神 1.法度、准则。
2.综合说——礼貌、礼节 2.典范、表率。
3.等级说——等级制度 3.礼节、仪式。
4.仪式说——婚礼、葬礼 4.礼物
5.物品说——礼物 5.容貌、风度。
6.人物说——以礼相待
【讲授内容】
礼仪,是我们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和生活中形成的人际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治国安邦、立身处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它既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有无教养的尺度,也是国民精神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
中华民族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礼仪文化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社交面的扩大,礼仪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交往、要工作、要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礼仪。
为此,学校开设现代礼仪这门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包括个人、家庭、社交、学校、职场等方方面面,几乎涵盖到社会交往中可能接触到的所有礼仪范围。
希望同学们在这短短的一学期内,能够学习领会,掌握礼仪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在各种场合应用自如,成为遵守礼仪的模范,进而为自己的人生提供强大的助力。
在学习礼仪之前,我们必须全面掌握礼仪的准确内涵,及其在我们生活和交际中的作用。
这是我们掌握各种礼仪规范的基础。
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开始这门课程的学习,带领大家进入现代礼仪的殿堂。
一、礼仪的含义
礼仪是由“礼”和“仪”两个词素组成的合成词。
(一)礼的含义(参见教材P1)
“礼”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范畴和伦理概念。
许慎《说文解字》:“禮,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豊亦声。
”
“礼”字古时候通“履”字,意为鞋子,鞋穿上了更好走路,但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因此“礼”一定要适度。
当然,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礼的含义也不断延伸,不断拓展,有如下几个含义:
1、敬神、祭神以致福。
礼仪的起源:
现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表明,礼仪起源于人类最原始的两大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对于原始人来说,生存繁衍是他们最强烈的企盼,而粮食丰收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所以礼仪是他们为祭祀神明,保佑风调雨顺,祈祷祖先显灵,降福免灾而举行的一项敬神仪式。
他们希望行了礼,来年就可逃避天灾人祸,就会五谷丰登,有一个好的年成。
2、礼貌、礼节。
礼貌是指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尊重与友好的体现,是言语、行动所表现的恭敬谦虚。
体现一个人的文化层次和文明修养。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
礼节是人们在交往中相互表示问候、祝愿等的惯用规则和形式。
礼节是个人对人或神表示尊重的各种形式,包括动作形式和语言形式。
如,握手,鞠躬,磕头等,是动作形式,问候,道谢,祝颂等,是语言形式。
(注意与仪式的区别,仪式一般是指集体性的尊重形式,而礼节一般是指个人性的尊重形式。
)
礼貌、礼节和礼仪都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重、友好的行为,三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从本质上说,三者是一致的,但又各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和要求。
如果说礼貌侧重于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那么礼节侧重于强调这种品质的外在的表现形式,是一个人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的外化。
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就容易失礼,虽有对他人尊敬友好的心意,却不知如何去表达,就会在与人交往时出现尴尬、紧张和手足无措等现象。
不懂礼貌,只学些表面的礼节形式,就难免机械模仿、故作姿态,让人感到虚情假意。
因此,讲礼貌懂礼节应当是内在品质与外在形式的统一,而礼仪的文化内涵要相对更深些,它既包含礼(即礼貌、礼节)又侧重仪(即程式化了的礼仪)。
3、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
君臣之礼——跪拜礼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礼节之一,不仅中国古代如此,亚洲大多数国家都如此。
按照现代人的习惯,除非在特殊的场合,如今几乎没有人愿意再行跪拜礼。
跪拜礼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一是不方便,二是在心理上不太接受。
但是,如果理解了古代社会跪拜礼的起源,我们就会发现,跪拜礼是当时生活习惯下最方便、最简捷的礼仪方式,没有屈辱的意思。
跪拜礼的起源,与古代人的起居方式有关。
中国古代最早是没有凳子、椅子的,当然连桌子也没有,只有很矮的“几”。
——古人“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双腿放在前面的盘腿而坐。
在古代社会,坐下时双腿放在前面却不盘起来,而是大大咧咧地伸开或张开,是非常不礼貌的举止。
另一种方式是跪坐,也就是臀部坐在自己的双脚后跟上。
理解了古人的这种起居方式,就很容易懂得跪拜礼为什么会产生。
正常跪坐的时候,双手一般是放在膝盖上。
在这种坐姿下,如果要行跪拜礼,只要身子稍往前倾,双手放到地上或席上就行了。
因此,对于跪坐习惯来说,跪拜礼是一种十分方便的礼节。
但是,凳子、椅子在中国出现后,起居方式的彻底改变,并没有改变长期形成的跪拜礼习惯,跪拜礼作为一种固定的礼节,依然被保留下来。
不同的是,由于人们不再采取跪坐,跪拜礼就显得不太方便了。
时间长了,这种不方便也变成了礼节的一部分。
向坐在椅凳上的人或者站着的人行跪拜礼,地位高低的差别就很明显了。
由此,跪拜礼的不平等性才真正出现。
欧洲人很早就是悬足而坐的,因此,他们没有跪拜礼的习惯。
面对君王等地位高的人,一定要显示出不平等,大都只用单膝跪。
所以,清朝某些迂腐的中国人会误以为欧洲人膝盖不能打弯,实际上是不了解不同起居方式造成的不同习惯。
然而,习惯往往是文明的一部分,当欧洲文明开始主导世界的时候,跪拜礼似乎也变成了落后文明的野蛮行为。
4、表达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丧礼。
提问——
1.中式婚礼仪式繁复,西式婚礼仪式简洁
中国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的礼节。
这种礼仪只在中国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西式婚礼:讲究的是神圣和简单。
在神父面前,许下神圣的誓言就算结婚了。
2.中式婚礼红色为主,西式婚礼以白色为主
中国传统:婚礼中,红色的花轿、红色的凤冠霞披、红盖头、红色的喜字,一切都是喜气洋洋。
虽然现在的婚礼形式改变了许多,但红色还是不变的主色。
西式婚礼:白色是婚礼上独一无二的主色调,白色的婚纱、白色的布置、白色的蛋糕、白色的婚车……一切的物品都会成为西式婚礼上最受欢迎的装饰物。
3.中式婚礼喜庆,西式婚礼浪漫
中式婚礼:是喜庆、热闹、感动的。
热闹的场面能充分照顾到新郎新娘以及双方亲友的情感,体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西式婚礼:简洁、浪漫。
在神父、亲朋见证下的肺腑誓言,让婚礼显得庄重而浪漫,西式婚礼更注重结婚当事人浪漫的感受。
4.中西方国家婚礼亮点不同
中式婚礼:最典型的是花轿、凤冠霞披
西式婚礼:则是抛绣球。
5.中西方国家婚礼中最经典的仪式有区别
中式婚礼:是三拜九叩的拜堂大礼
西方婚礼:是在神父的见证下,许下爱的誓言
6.中西方国家喜宴形式不同
中式喜宴:酒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亲朋好友热闹地聚集在一起进餐,出席婚宴的人向新郎新娘祝贺,另外会有一些余兴节目。
西方婚宴:通常是在教堂的结婚典礼结束之后举行。
婚宴中通常伴随着舞会,婚宴舞会可能会有一些特别模式。
7.中式婚礼是“人”前的婚礼,西式婚礼是“神”前的婚礼。
中式婚礼:讲究“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在中国传统意义上,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还是两个家族以及社会关系的事。
需要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的庄重,引起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士的重视。
所以,又叫“人前婚礼”。
西式婚礼:讲究的是神圣和简单,又叫“神前婚礼”。
许下神圣的誓言、统一着装的男女傧相以及天使一般的花童,众星捧月般地把一对新人衬托得像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满足了许多新娘儿时的美梦。
5、礼物,表示敬意的赠品。
你认为哪些场合应该送礼物?私人场合、公务场合、赠送来宾……
你在不同的节日最想收到什么礼物?
(一)送礼物的注意点:
1.选择礼物不但与众不同而且还要非常有纪念意义。
礼轻情意重,心意最重要。
2.做个预算。
3.谨慎送礼。
赠送礼物本是为了表达心意,因此礼物送出之前,要审核一下,免得所赠送的礼物让人反感。
有人在赠送礼物时想幽默一下,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弄不好反倒会碰一鼻子灰,到头来谁都不开心。
记住礼物要符合当地的习俗和文化。
例如,绝对不能把钟(谐音“终”) 当作礼物送给老年人。
4.精美包装,附上卡片。
去掉标价,精美包装——破烂包装,
(二)各国送礼习俗:
日本: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
礼不在厚,赠送得当便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送日本人礼品要选择适当,中国的文房四宝、名人字画、工艺品等最受欢迎,但字画的尺寸不宜过大。
所送礼品的包装不能草率,哪怕是一盒茶叶也应精心打理。
中国人送礼成双,日本人则避偶就奇,通常用1、3、5、7等奇数,但又忌讳其中的“9”,因为在日语中“9”的读音与“苦”相同。
按日本习俗,向个人赠礼须在私下进行,不宜当众送出。
美国:与美国人交往,有两种场合可通过赠礼来自然地表达祝贺和友情,一是每年的圣诞节期间,二是当你抵达和离开美国的时候。
如是工作关系可送些办公用品,也可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工艺品。
在美国,请客人吃顿饭,喝杯酒,或到别墅去共度周末,被视为较普遍的“赠礼”形式,你只要对此表示感谢即可,不必再作其他报答。
去美国人家中做客一般不必备厚礼,带些小礼品如鲜花、美酒和工艺品即可,如果空手赴宴,则表示你将回请。
欧洲国家:送礼在欧洲不大盛行,即使是重大节日和喜庆场合,这种馈赠也仅限于家人或亲密朋友之间。
来访者不必为送礼而劳神,主人绝不会因为对方未送礼或礼太轻而产生不快。
德国人不注重礼品价格,只要送其喜欢的礼品就行,包装则要尽善尽美;法国人将香槟酒、白兰地、糖果、香水等视为好礼品,体现文化修养的书籍、画册等也深受欢迎;英国人喜欢鲜花、名酒、小工艺品和巧克力,但对饰有客人所属公司标记的礼品不大欣赏。
阿拉伯国家:中国的工艺品在这一地区很受欢迎,造型生动的木雕或石雕动物,古香古色的瓷瓶、织锦或香木扇,绘有山水花鸟的中国画和唐三彩,都是馈赠的佳品。
向阿拉伯人送礼要尊重其民族和宗教习俗,不要送古代仕女图,因为阿拉伯人不愿让女子的形象在厅堂高悬;不要送酒,因为多数阿拉伯国家明令禁酒;向女士赠礼,一定要通过她们的丈夫或父
亲,赠饰品予女士更是大忌。
6、以礼相待、礼遇、敬重。
礼贤下士——礼,尊敬;贤:有美德有才能的人;下,放下自己的身份地位谦恭地对待;士: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如士大夫,今指?士兵。
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非常尊敬。
在封建时代,指帝王或大臣降低自己的身份,敬重和结交那些有才德的人,使其为自己效劳。
举例:《三国演义》中经典历史故事:三顾茅庐
东汉末期,战火风云四起,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在众多的割据势力中,刘备起兵较晚,势力最小,一直寄人篱下,没有一块稳定的地盘。
尽管他身边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忠心耿耿的骁勇战将,但是缺乏一个运筹帷幄、把握全局的军师,故而始终打不开局面。
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襄阳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
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二)仪的含义
《说文》:“仪,度也。
从人,义声。
”教材给出了5个含义:
1、法度、准则。
2、典范、表率。
3、礼节、仪式。
4、礼物。
5、容貌、风度。
(三)小结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以确立和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目的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沿袭的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俗话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
”又如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仪使我们的生活更有秩序,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为和谐。
礼仪不仅是社会生活的要求,也是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礼仪的内容和形式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但它始终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二、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人类在原始社会形态下的历史至少有一百万年,如此漫长的历史,加上没有可供记载的文字,拿不出有关的历史遗存作为佐证,所以原始社会的礼仪只能是礼仪的萌芽。
1、礼仪的形成阶段:
礼仪的正式形成,应当始于奴隶社会。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这时的“礼”也就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奴婢主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为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并专门制定了一整套礼的形式和制度。
周代出现的《周礼》、《仪礼》、《礼记》,即“礼学三著作”,标志着周礼已达到了系统、完备的阶段。
2、传统礼仪阶段:
从春秋战国时期至辛亥革命(1911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属于我国传统礼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逐步形成,开始对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理论阐述,如《礼记》说:“人之所以为人,礼义也。
”强调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懂不懂得礼。
封建社会的礼仪,标志着礼仪已进入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时期,其特征就是把礼仪纳入道德规范,用伦理道德阐述礼仪,形成了以儒家学派学说为主导的正统的封建礼教。
具体做法化为“三纲五常”。
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就是仁、智、礼、义、信。
这些礼仪规范对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封建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3、近代礼仪阶段
从辛亥革命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为近代礼仪阶段。
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上也掀起了一场改革传统礼仪的热潮。
人们迫切要求推翻陈旧、落后的旧礼仪,倡导相互尊重的新礼仪。
“除旧迎新”——例如剪掉男人的辫子,废除女人缠足,取消跪拜礼而改为鞠躬、握手、鼓掌等新式的问候方式。
4、现代礼仪阶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开始当家作主。
由此而建立起来了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我国礼仪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现代礼仪阶段。
三、礼仪的特征与原则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的行为准则,人们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协调和制约人际间的相互关系。
与其他行为准则相比,礼仪具有以下特点:
(一)等级性
1.古代君臣之礼:
2.现代社会:长辈与晚辈、上级与下级、宾客与主人等。
(二)综合性
虽然礼仪是通过人的外化行动体现出来的,但它是以人的思想素质为基础,与人的道德情操密切相关。
(三)普遍性
1.跨越时间空间,礼仪有国别,但礼仪无国界。
2.运用于各个领域、各个场合,大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小到人与人的交往,都需要遵守礼仪规范。
(四)差异性
国家间、民族间因受不同的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时代潮流、风俗习惯各种因素的影响,礼仪的形式大不相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0K手势——OK,“数字0”、“3”
点头YES摇头NO——中摇头YES点头NO——保加利亚
(五)实践性:校园礼仪、社交礼仪、职场礼仪、商务政务礼仪。
第二节现代礼仪
一、现代礼仪的概念
现代礼仪是指现代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既可以单指为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一种仪式,又可以泛指人们交往的礼节,礼貌.
二、中国现代礼仪的特征
1.国际性
尽管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制度所构成的礼仪有一定差异性,但在讲文明,懂礼貌,相互尊重原则基础上形成的完善的礼节形式,已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并共同遵守.
2.民族性
礼仪作为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在拥有共性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较为明显的民族差异性.
3.继承性
礼仪的形成和完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经过一个又一个时代,不断地去粗取精,剔出糟粕,吸取精华,最后渐渐固定下来.
4.时代性
礼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人际交往日益频繁,礼仪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时代特色.
三、外国现代礼仪的特征
1.强调个人至上
2.强调女士优先——绅士风度
3.强调交际务实
四、现代礼仪的原则
1.遵守
遵守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自觉遵守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
2.自律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自我对照反省,自我约束控制,必须从我做起。
3.敬人
强调交往双方要相互谦让、相互尊敬,更强调要首先重视、尊敬对方。
在人际交往中,只要不失敬人之意,哪怕具体做法一时失当,也不能算是失礼。
4.宽容
要求人们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不可求全责备,过分苛求,得理不让人。
5.平等
对任何交往对象都要予以同样尊重、不应分贵贱,也不必考虑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等因素。
6.从俗
要谦虚谨慎,学会入乡随俗,与绝大多数人的做法保持一致。
切不可自以为是,指责挑剔他人。
7.真诚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当面背后不一样,就会违背我们学习礼仪的初衷,当然也不会为交往对象所接受。
8.适度
在应用礼仪规范时,特别要把握好分寸,恰如其分,适中得体,过犹不及。
五、学习现代礼仪的意义
1.有助于美化个人形象
2.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文明程度
3.有助于促进人的社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
4.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礼仪背后深藏德
什么是礼仪?
礼仪是由两字组成的.“礼”讲的是尊重,“仪”讲的是仪式,是一种表现形式。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明白既要尊重自己,又要尊重别人。
在心里产生出来的这种既要尊重自己,又要尊重别人的欲望。
需要表现出来,需要表达出来,这就是礼仪。
所以礼仪实际上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规范的表现形式。
例如上班见面时打个招呼,说声“你好”或“您好!”朋友、同事或上下级之间久别重逢,大家握握手。
这都是互相尊重的一种表现,都是常用的一种礼仪。
1.恭敬
敬是礼仪的核心,孔子说“礼者敬人也”。
为什么礼仪的核心是尊敬。
如何理解尊敬的内涵?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假如我们正在室内上课,温家宝总理走进来了,我问在坐的学员,见到我们非常尊敬的总理,一刹那间你会做什么?站起来。
还会不由自主地做什么?鼓掌欢迎。
总理来讲话,你是端坐听还是歪着身子听?端坐认真听。
这时手机响了,你是拿起来接还是怎么处置?关机。
当总理和你讲话时,是不屑冷漠的,还是脸上充满欣喜和热情、笑容?
给总理倒杯水,你端着这杯水,是单手还是双手?
放在桌子上是随手一放放还是小心翼翼地放?
走路时是噼里啪啦走还是小心翼翼地走?
你内心有一份小心翼翼和肃穆吗?……
即使从来没学过礼仪,因为心里有敬,刚才的场景中我们依然会做出正确的合乎礼仪的选择。
外在的行为举止受着内心“敬”的驱使。
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
”当我们出门见到熟悉或不熟的人,内心有一份敬在,就不会斜睨人家,也不会因此招致怨恨,进而不会受侮辱,就不会有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产生,人际关系自然圆润而和谐。
2.微笑
很多老师在讲这堂课时都讲到笑有多少种形式,笑露几颗牙齿,如果不会笑,就用筷子夹在两颊嘴里,来强迫笑。
教学中会发现这种手段治标不治本,而且技巧的东西对人没有吸引力,有些人打心底里根本不愿意这么做。
我就去找这背后的根源。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帮父母做事,有好吃的给父母吃,你以为这就是孝了吗?不是!你是否真的是心甘情愿为父母做,怀着欢欣愉悦的心情去做?真正对父母的孝心体现在做事情时候的脸色上。
在《礼记》里还说,“夫有孝者,必有深爱,有深爱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外容。
”一个孝顺父母的人是内心有深爱的人,一个人有深爱,他内心才会充满一团和谐,内心充满和谐的人,脸上才会有愉快的神色,长期保持愉快神色的人,才会有漂亮的面容。
由此笑孝到彼笑,面部的笑其实是内心的笑孝。
推己及人,由孝养自己的父母开始然后以这种情怀对别人。
弟子规上说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如果用在家里对待父母的情怀去对待他人,以对待兄弟姐妹的情怀去对顾客,自然是发心的笑。
但是,今天孝道的缺失,我们可以把微笑给别人,但是不可以给父母。
给别人,因为可以获得利益;不给父母,因为他们是我们情绪的宣泄桶。
所以解决笑的根源问题,也要解决孝敬父母的问题,解决仁爱的问题。
为什么要对人微笑?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为什么还能对人笑?这些不是表面上8颗牙齿的问题。
一个人如果有仁爱致信精神,会随时考虑别人比自己多一点。
我此时不高兴,但这是我个人的事情,一个客户站在我面前,考虑到别人的心情,考虑到我的工作职责,尽管不高兴,不能因此就给对方脸色看。
拿出我应有态度对待人家,所以我还是会笑一下,这个微笑的背后是考虑别人的感受。
3.握手
握手礼的规范之一:男士和女士握手,女士要伸手,男士再伸手。
男士和女士握手要握手的指尖部分。
握手的目的是什么?是传递一种感情。
西方提倡握手指尖有他们的社会背景,但是中国是一个感情社会,非常重视人情,我们可以去体会一下握你的指尖是什么感觉?如果感觉非常不舒服,就要想握手到底为的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握手的规范之二:必须尊者先伸手,然后下级伸手,握手要轻轻握住指尖部分,不能双手握,否则有巴结之嫌,握手时间不能超过3~5秒。
但是,假设温总理到农村去视察,村民们看到总理来了,老远就会把手伸出来,满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