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1)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
辛弃疾的豪放词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风格多样,技法高超,特色鲜明。
辛弃疾笔下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用的手法,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文学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使辛词成为雄视词坛的典范。
辛弃疾的词的特点如下:
1、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
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
2、辛词题材宽广。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3、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如: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
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辛弃疾词的特点
辛弃疾词的特点
首先,辛词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
无疑,豪放是辛词的主要风格,除此之外,他有的作品秾纤华丽似花间体,有的明白通俗如白乐天体,有的轻巧尖新,有的婉丽清畅,有的缠绵婉约,更有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的作品。
多样的风格表现了辛弃疾兼收并蓄的才情与胸怀。
其次,辛词的艺术境界阔大而充满流动感。
这主要表现在豪放的情感、阔大的空间、久远的时间、富有力量和阳刚之气的意象等方面。
再次,辛词在语言上融会贯通,既从古代各种文体的不同作家作品,如《诗经》《史记》《庄子》《楚辞》《世说新语》、陶诗、杜诗、韩柳散文中广泛地撷取精华,使词具有典雅之气,同时,又大胆地吸取民间口语,使词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另外,辛词已表现出了浓厚的以文为词、以议论为词的特点。
以《清平乐》为例,浅析辛弃疾词作的多样风格
以《清平乐》为例,浅析辛弃疾词作的多样风格比如就拿下面这一首《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来说,我们便可以看到辛弃疾的另一种风格特点,说不出是豪放,说不出是婉约,更不是田园、山水、归隐,总之,并不是单一的风格。
大图模式另外,这首词很大的一个特点,便是辛弃疾所描绘的画面感和情感的统一。
每一个景物,每一个镜头,都起到了想要表达的效果,它们组合在一起(甚至连动词都可以省略),构成了一幅图景,通过这幅图景,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辛弃疾那颗颤抖、凄苦的心境,而这种心境,不仔细品味,是很难体味到的,因为辛弃疾在这里有意进行了掩藏。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全篇只有8句46个字,但是表现的内容却十分丰富,犹如一个老电影的镜头:夜晚出来觅食的老鼠,绕着床铺到处爬行,几只蝙蝠从室外飞到了室内,围着灯影翻飞;屋外,风雨交加,被风吹破的窗纸哗哗作响;屋内,一位忧愁的老人,独自一人躺在床上,被惊醒后久久不能睡去。
这是辛弃疾看到的、听到的景象,是辛弃疾独宿“博山王氏庵”的真实写照。
大图模式作为一个一生都为国家大事而在江南塞北奔波的人,如今失意归来,早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再遇上这样的景象,辛弃疾的心境,可想而知。
但他没有丝毫抱怨眼前的景象,因为他心中所想的,是“万里江山”,或许他被惊醒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老鼠、蝙蝠、风雨,而是因为“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中的他,心忧祖国,才会突然醒来。
大图模式辛弃疾的这首词,从风格上来看,很难归结为确切的类型,同他几首著名的豪放词相比,更是相差甚远,这首词,甚至都算不上辛弃疾的代表作。
可是,这首词却能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带给我们不同的艺术享受。
大图模式刘克庄便曾在《辛稼轩集》中说过:“公所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天下,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
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从辛弃疾词风的多样性看词之美学特质
从辛弃疾词风的多样性看词之美学特质辛弃疾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人物,但他的作品风格,并非只有豪放一种。
《稼轩长短句》收录辛弃疾词作600多首,其题材、风格大体有以下几类:一. 气概豪迈、慷慨激昂的“豪放”风格二. 才气横轶的散文体词三. 传统的柔媚婉约风格四. 清新的田园词下面就以上风格分别举例说明。
一.纵横开阖、气概豪迈、慷慨激昂的“豪放”风格毫无疑问,此种风格的词是辛词中最为人熟知、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种。
我认为,这类风格的词,还可以再细分为两种:一种是饱含强烈感情、沉郁顿挫、力拔千钧之作,这种作品,无论思想性或艺术性,均最能代表辛词典型风格,是辛词中最有价值的作品。
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稼轩“更能消几番风雨”一章,词意殊怨。
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
起处“更能消”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
关于该词,笔者拟稍后再详细论述。
辛词另一种“豪放”的细分风格,可概括为“雄深雅健”。
这类词缺少沉郁顿挫之致,但纵横跌拓、放收自如,亦是辛词的上佳之作。
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二. 别开天地、横绝古今的散文词苏轼以诗为词,革命性地扩展了词的题材风格,辛弃疾更发展至“以文为词,以论为词”,推动这种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
刘熙载《艺概.词概》云:“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理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冯金伯《词苑萃编》云:“词至稼轩,经子百家,行间笔下,驱策如意“,均言稼轩善于运用古书入词。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该词的艺术特点 内容感情的雄壮 词的结构布局的奇变
• 第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列:
山是“叠嶂西驰,万马回旋” 雪是“千里玉鸾飞” 剑是“倚天万里” 桥是“千丈晴虹”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骑来无数”《菩 萨蛮 金陵赏心亭》
• 第三,以文为词,用经用典
苏轼----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 移植到词中,在苏词中主要表现为题 序和用典两方面。 辛弃疾----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 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到 词中。
“觅” “英雄” “风流” “金戈铁马” “气吞 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
情感: 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
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 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
心愿 : 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ຫໍສະໝຸດ 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
刘义隆
• 故事简介:
用典的用意何在?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 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列: 《永遇乐》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破阵子》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 弦惊”的场景和“醉里挑灯看剑”的将军
问
一.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 感叹? 二.全词描写了战争的哪些场面? 并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品分析
结构
1: 1-9句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 时的壮盛的场面与投入战斗的惊险场 2 : 10句写了自己的现实感叹
(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 辛词不受分片约束
(二)手法上,大量运用典故
全词用了哪些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 廉颇五个典故
孙权 刘裕
•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 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 刘义隆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 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 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前言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诗人。
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词作品,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辛弃疾的词作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独到的思想深度,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第一章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辛弃疾的词作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在南宋词派中独树一帜。
1.1 雄浑豪放的词风辛弃疾的词作具有雄浑豪放之气,他以铮铮铁骨、慷慨激昂的情感表达为特点。
这种词风与他多次投身于抗金战争、为国家尽忠的经历紧密相连。
他的词语中融入了对于国家兴亡、民族大义的忧思之情,展示出他的爱国情怀和男儿本色。
例如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处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久行人矣,故都成此凄凉泪空如雨,冷滞鸦鸦。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凰彩,云雨难舍。
蜀江水,绿到底,行看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词揭示了他对国家家破人亡的深深忧思,通过豪放的笔触和雄浑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悲壮之情。
1.2 抒情与咏景的独到融合辛弃疾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丰富的个人情感,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丽的自然景色。
他善于将抒情与咏景的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加鲜活。
以他的《青玉案·元夕》为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夜晚的静谧和浪漫。
他通过抒情和咏景的结合,形容出了夜晚的凉爽、流动的灯火以及令人遐思的天空。
辛弃疾的词作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片段,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他的情感世界。
第二章辛弃疾词的情感表达辛弃疾的词作展现了极为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他运用独特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
2.1 激昂忧国的爱国之情辛弃疾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在词作中表达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族大义的追求。
辛弃疾的诗风
辛弃疾的诗风
辛弃疾的诗风如下:
辛弃疾的诗风是:豪放派、爱国思想、战斗精神、怀才不遇、语言自由、清新自然。
辛弃疾的诗词以豪放为主,但是其诗词语言自由、不拘一格;他善于使用民间语言,也常用典或者引用古人的文与言;不同语言风格的运用,使其诗词既沉郁又明快,既豪放又婉约。
同时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时爷爷已经供职于金国,但是家人对他的期望是可以回归南宋击破金国,家庭教育的熏陶使他从小心中就充满了爱国思想;他心中的爱国热忱自然在其诗词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也明目张胆;在他的诗词中,爱国思想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南宋苟安于江南的反感和批判,二是对国家统一的歌颂。
辛弃疾诗歌语言风格
辛弃疾诗歌语言风格辛弃疾,那可是词坛的一位猛人。
他的诗歌语言风格相当独特,就像他这个人一样,充满了魅力和力量。
一、豪放大气辛弃疾的词里常常是那种大开大合的感觉。
就好比他站在高山之巅,对着广阔天地大声呼喊一样。
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一句,“金戈铁马”四个字一出来,那股子战争的硝烟味儿就扑面而来。
你仿佛能看到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奔腾厮杀,而“气吞万里如虎”更是把那种英雄的豪迈气概放大到了极致。
这种豪放大气的语言风格,就像烈酒,一口下去,让你浑身热血沸腾。
他不是那种小家子气地描写一点小情小感,而是着眼于宏大的历史事件、广阔的山河大地,用词也特别有力度,像“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读起来就觉得气势磅礴,好像把整个战场的画面都铺展在你眼前了。
二、善用典故辛弃疾可算得上是个“典故小达人”。
他的词里典故那是一个接一个。
不过他用典故可不像有些文人那样,是为了故意显摆自己读书多。
他是用典故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比如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就用了廉颇的典故。
他把自己比作廉颇,廉颇老了还想着为国家效力,而自己也是一腔报国热血,却得不到重用。
通过这个典故,既表达了自己的壮志未酬,又有一种对朝廷的不满和无奈。
但是他用典故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就像是一个老朋友在给你讲故事一样,一边讲着古人的事儿,一边倾诉着自己的心事。
三、质朴自然与细腻并存虽然辛弃疾很多词都很豪放,但他也有质朴自然又细腻的一面。
像“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画面感多强啊。
一个调皮的小娃娃在溪边躺着剥莲蓬,简单几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温馨画面。
用词特别质朴,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但是却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这就显示出他语言风格的多样性,既能在描写宏大场面时豪放大气,又能在刻画生活小景时如此细腻入微,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不仅会耍大刀,绣花针也能玩得转。
四、富有情感张力辛弃疾的词在语言上很有情感张力。
他可以从激昂的壮志豪情一下子转到深沉的悲愤之中。
辛弃疾词的多色调风格论析
文学之光ENXUNZHIGUANG W 24 Jul. 2016 July辛弃疾词的创作兼备众体,集大家之长,并且可以做出别具一格之味。
其词的多色调风格主要体现在豪放词中的叱咤风云,婉约词中的细腻幽思,乡村词中的恬淡闲适等三大方面。
辛弃疾以词为人生的画笔,描摹出或明亮,或灰暗,或豪放苍劲,或细腻独到,或清新脱俗的画作。
辛弃疾的词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题材多样,风格呈现多样化,有爱国词,爱情词,农村词,怀古词等等。
或“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的豪放悲壮,或“玉觞泪满却停觞,怕洒似,郎情薄”的妩媚婉约,或“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的清新优美,或“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的欢快跳跃。
总之他的词带给了读者多样化的视野与惊喜。
一、豪放词中的叱咤风云辛弃疾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所以他的词中充溢着一种豪迈壮阔之气。
由于从小就被灌输的抗金复国的伟大使命,再加上辛弃疾在看到国家积贫积弱,国破山河碎,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心中的英雄情结就被激发得异常炽烈。
英雄之心,可以说从小就被培养,熟读兵书,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卓识远见。
所有这些原因使他的词中富有一种英雄气概的的昂扬,男性崇高美与力度美的展示。
宋孝宗淳熙八年即一一八八年,辛弃疾被台臣弹劾,罢职后长期寄居信州。
《清平乐·独病博山王氏庵》是作者闲居带湖期间投宿博山脚下一户王姓人家所作。
《清平乐》中辛弃疾对周遭的环境作如此描写:饥饿的老鼠在床上绕来爬去,蝙蝠在灯前翩翩飞舞,老鼠与蝙蝠这两个意象的摄入可以说透露了茅屋是多么破败不堪,以至于闲置很久,无人问津。
而后两句描写屋上由于狂怒的松风斜吹雨点敲击着瓦片,破窗上的纸已被吹得抵挡不住。
通过这些环境的渲染,塑造了一个冷落凄凉的氛围,为下面的抒情做了极好的铺垫。
下片开始进入抒情篇幅:一生征南闯北,为朝廷奔波,为了完成平生的夙愿。
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怜白发生。
当时的意气风发,昂扬斗志,到如今的叹气哀声,满目沧桑。
论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一、辛弃疾的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在政治、军事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以利国利民。
他胸贮万卷,善诗能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是时代的最强音。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以雄浑为基调,亦不乏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二、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他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因而作品中始终充满抗金激情,充溢着豪迈奔放之气;辛弃疾在南宋期间力主收复中原,与朝廷中的主和派政见不和,因此一直辗转任地方官吏,不但不被重用,甚至还受到排挤和打击,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孤危”的境遇使辛弃疾大失所望,悲愤填胸,不平则鸣,蓄之则发,将其倾入词中,便形成了豪放中兼有沉郁悲壮之气;他隐居江西前后达二十余年,他不断参究佛理道书,以求精神解脱,同时寄情于山水,因而他的作品中也有恬淡清丽、婉约妩媚的词风。
然而尽管仕途坎坷屡遭挫折,但他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爱国之心至死不变,因而他的作品中充溢着情意真切、千回百转之气。
最后词人大呼“杀贼”,带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①的绝望心情含恨而逝。
他本想在战场上博取功名,然而历史的错位,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冾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并在词史上建立起一座丰碑。
在辛弃疾的性格中,有作为英雄而为词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一面,也有作为一个文人情感丰富细腻的一面,故豪放风格与旖旎情韵,亦各级其能事。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分析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分析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其流传下来的词作有600多首。
他的词和人生道路紧密相连。
在南归前,他已开始填词,但流传下来的词作较少;南归后到42岁闲居上饶带湖前,他创作了不少风格豪放悲壮的词,表达了想要重整旧河山的愿望;带湖的十年生活直到第二次被罢职前,他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题材和艺术风格都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晚年东山再起,主战派的部分人士被重新启用,该时期他创作的作品虽然较少,但大部分词仍体现了其关心现实、热爱国家的情怀。
一、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颇有建树,他以文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其创作的词大多具有豪迈奔放、沉郁悲壮和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
(一)豪迈奔放自苏东坡开创豪放词之后,宋词风格多元,婉约豪放,各放异彩。
至南宋辛弃疾,将宋词的豪放之风推向新的高潮。
在政治上,辛弃疾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他具有的正义爱国态度,对词作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辛弃疾强调,时代风云、社会变化、思想情感,应该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宗旨。
特别是一个人的豪情壮志,更应成为文学作品的魅力源泉。
他不认同文学作品只是表现“离合悲欢”与“儿女恩怨”,尤其对宋词过于讲究章法、过于追求玲珑的表现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有意雄泰华,无意巧玲珑。
”(《临江仙》)他重情感,讲气势,推崇铿锵有力、雷霆万钧的豪放词风。
辛弃疾一生怀有豪情壮志,其不少词都描写了他参加抗金斗争的情况,表达了收复中原的热切之情。
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的开头从登亭远望写起,“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在这里泛指江南的天空。
作者极目所见的是这样一种景象:楚天千里,秋色无际,长江之水浩荡无涯,一直流到天的尽头。
阔大的景象表现出词人心怀祖国的博大胸襟。
(二)沉郁悲壮辛弃疾一生以报国为志,但南宋王朝并没有重用他,这是辛弃疾精神上最大的苦闷,因而表现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的词成为辛词爱国思想的另一个出发点,这类词在他的作品中占多数。
论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2)
论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2)一.思想感情的表达苏词对内心痛苦可愤慨的抒写是隐蔽的、含蓄的;苏词种种忧郁的情绪总会在词人超脱和达观的心态中被排除和化解,最终也会表现出坦荡潇洒、乐观的情怀。
如:“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辛词则不然,其抒写痛苦和愤慨是溢于言表的;所流露的悲愤和哀痛总是那么悲壮、深切,那么激越、苍凉!读辛词,自有一种热血奔涌、悲壮慷慨、甚而至于潸然涕下的激情,英雄末路的无限孤独和对现实的怨愤溢于言表,那种孤独和怨愤,是不能排除也是无法排除的!如:“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贺新郎》)说到底,苏词中的悲愤和痛苦,毕竟只是苏轼个人怀才不遇情绪的表露,加之苏轼固有的开朗和放旷的性格,自然会有苏词旷达、飘逸的风格。
而辛词中的忧愤之情,悲伤之意,远非辛弃疾个人之悲痛。
辛弃疾一生以报国为志,却被投闲置散,一腔爱国激情无处可发,他的忧愤不只是从个人得失出发,而与当时的民族灾难是一致的,故有辛词沉郁、豪迈悲壮的风格。
辛词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以敏锐的眼光,深刻的笔触描写。
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其词有了很广阔的社会现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辛词所承载的内容,远比苏词要沉重、深刻!二.风格方面1、同样的豪放风格,在苏词和辛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
苏轼在政坛上大起大落,屡遭贬谪,当时的恐悸、孤独、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却能彻悟人生,乐观对待生活,这使他的词有一种旷达的超脱气势,表现自我疏狂不羁、潇洒飘逸的旷达情怀;能感觉出词人高旷博大的胸襟。
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
2.苏轼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以一种超然旷达的乐观精神,抒写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态度、内心的苦闷等等。
辛弃疾的诗的特点风格
辛弃疾的诗的特点风格(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辛弃疾的诗的特点风格辛弃疾擅长以文为词,其词艺术风格多样,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辛弃疾的诗词特点
总之辛弃疾笔下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用的手法,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文学
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从而使辛词成为雄视词坛的典范。
二、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自己雄伟壮美的理想。如“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骑来无数”这种浪漫主义笔调,不仅给他的词增添了雄奇瑰丽的力。
三、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创新精神,突出表现在语言个谋篇布局上。如“些底子,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
辛弃疾的诗词特点
辛弃疾的豪放词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风格多样,技法高超,特色鲜明。
一、意境宏大,气势雄壮,风格慷慨豪的。把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如〈破阵子〉中,先听其声“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等等,再看其势“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真正是磅礴气势,气吞山河,威势凛然,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高峰。
浅谈辛词的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
浅谈辛词的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辛弃疾是我国古代成就最高的人之一,他一生共存词六百多首,不但数量上是两宋第一大家,而且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水平都把词这种文学形式推到了巅峰地步。
从而历来受到人们的景仰。
关于辛词的思想内容,本文姑且不谈,只想就辛词的艺术风格手法的特点略加讨论。
先谈艺术风格关于辛词的艺术风格,古今论者,多有论述,虽角度不同,也不乏共同之处:即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今不避罗列之嫌,引录几家,以便比较。
刘先庄在《辛稼轩集旭》中说:“公所作大声镗鎝,小声铿,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柳朗之一; (1)辛弃疾的门人范开则说辛词的风格“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舒卷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之词所独也”;(2)今人李修生说得更其明确:“辛弃疾以豪杰之士作词,以淋漓的笔墨抒写英雄的怀抱,形成一种豪雄悲郁的词风。
但作为一名大家,又不主故常,时或在悲凉的主旋律中,奏出婉丽清新之调”;(3)上述这些议论,涉及许多内容,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承认辛词的风格是多样的。
上面所说的“大声镗鎝”“如张乐洞庭之野”“豪情悲郁”是一种风格;而“秾纤绵密”“婉而妩媚”“清新婉丽”又是一种风格。
用词界惯用的话说,是兼有“豪放”与“婉约”的词风。
而上述观点又都认为豪放的词风是辛词诸风格的主体。
上述所论,是一种结果。
可何以辛弃疾会有多样的风格呢,而豪放的风格又占主要地位呢?我们按照“风格就是人”这样一种观点做指导,就不能不去翻一翻辛弃疾的简历,从作家的个性及生平中去找找原因。
辛弃疾的主要生平经历是在双重矛盾中度过的,一是他与外族入侵者的矛盾,这决定了他早年参加抗金斗争,并为驱逐外虏,收复中原奋斗了一生;与之俱来的是他与南宋这个投降政府之间的矛盾,他始终不得重用,游官地方,《十论》《九议》遭搁置;他两次被弹劾落职,过了二十多年赋闲隐居的生活。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幻灯片1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幻灯片2三、辛词的艺术特色:(一)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辛词突出的个性风格。
(二)“以文为词”,是辛词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变革。
引散文的语言入词,使词的语言雅俗并收,骈散兼融,从而大大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三)刚柔相济,构成了辛词多元化的艺术风格。
幻灯片3王国维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情性,有境界。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幻灯片4(一)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来抒发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
《破阵子》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场景;“挑灯看剑”的将军;《永遇乐》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水龙吟》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的景象;幻灯片5(二)、手法多样性,词调上小令慢词兼长,章法上变化出新。
辛弃疾有非凡的驾驭词调的能力,不管是令曲小词,还是慢词长调,他都运用得得心应手。
辛词博辩奇肆,善于在章法上变化出新,他发展了苏轼的以诗为词,进而以文为词。
幻灯片6(三)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惯于使用典典故。
《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则是借廉颇的典故,写出自己暮年不被知赏,壮志难酬的悲愤。
《水龙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借枉温的典故表达光阴虚掷的感慨。
《摸鱼儿》下片,也连用陈皇后、赵飞燕、杨玉环等典,多且贴切,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思想蕴含和艺术感染力。
幻灯片7(四)“以文为词”●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第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他不受分片约束,如《破阵子》前九句写军营生活,直贯而下,末句来一大转折,感慨现实。
●第二,手法上,有时大量运用典故,有时又纯粹采取白描,不仅能抒情、写景,而且能叙事、议论。
●第三,语言上,取径甚广,将六经、楚辞、庄子以及古诗中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
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行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
幻灯片8(五)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辛弃疾词作有着刚柔相济,瑰奇多姿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1)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摘要: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是继苏轼之后又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辛弃疾词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豪放悲壮,然而刘克庄曾在《辛稼轩集序》中这样描述其词风:“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①由此可见,稼轩词并不是单一的豪放,而是多样化并独具特色的。
本文就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解读,并对其风格的形成原因作出探讨,希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原因;影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曾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②除此之外,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因此,他的词多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同时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总之,辛词是卓异的:“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以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了极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③一.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善于陶铸经史子集语言,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进而形成了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1.粗犷豪放,热情洋溢众所周知,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因此,辛词的风格也以豪迈奔放为主。
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表现在他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雄阔壮大的艺术境界,他的笔下,群山是“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潮水是“望飞来,半空欧鹭,须臾动地鼙鼓”(《摸鱼儿》);景象是“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壮丽雄浑;江天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阔大高远;英雄形象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战斗场面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还有“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的壮阔境界。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与思想倾向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与思想倾向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其词作以雄浑豪放、深情细腻的风格而闻名。
他的作品展现了他对国家兴衰、战乱困顿以及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探讨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思想倾向。
1. 风格特点辛弃疾的词作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风格特点:a. 雄浑豪放辛弃疾的词作常常以雄壮、豪气冲天的语言表达他对国家命运和民族荣耀的追求。
他常使用豪放激昂、气势磅礴的描述来表达自己对忠义、英勇奋斗和国家振兴等主题的态度。
例如,在《鹧鸪天·丙辰中秋》一词中,他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两句描绘了明亮圆满的秋日月亮之美,彰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期望。
b. 深情细腻辛弃疾在表达个人情感时,往往以深情细腻的笔触描绘内心世界。
他善于运用婉约、含蓄的语言,表达对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情感的思考和体验。
例如,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他用“半夜鼓声辗转悠”来形容自己思念远方的妻子,更加凸显了他内心深处的愁思与思恋之情。
c. 反抗与抱负辛弃疾在其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政治黑暗、社会困扰的不满,并表现出积极反抗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他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在词作中通过直接或间接揭示现实问题,呼唤社会变革并激发读者关注公平正义等议题。
2. 思想倾向辛弃疾的词作风格与其思想倾向密切相关。
他生活在南宋末年,亲历了北方金国侵略和南宋政治黑暗的时刻。
这些经历使他对国家兴衰深感忧虑,同时也激发了他对民族荣耀和个人奋斗的热情。
在其作品中,辛弃疾反映了自己对国家处境的思考和观察,并表现出对清廉政治、改革复兴的向往。
他通过描写壮丽景色、英雄人物以及战争动荡等题材,展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担忧。
此外,辛弃疾笔下也不乏关注个人情感和真挚友谊的词作。
这些作品体现了他对亲情、友情以及爱情的追求和珍视,表达了善良与智慧并存的人性观。
结论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他风格独特、内涵丰富,作品从多个角度抒发着自己对国家兴衰和个人情感的思考与体验。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及其对后世词坛的影响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及其对后世词坛的影响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宋朝著名的词人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突出的才华成为了宋代文坛上备受关注的重要人物之一。
本文将探讨辛弃疾的写作风格以及他对后世词坛造成的深远影响。
辛弃疾的写作风格辛弃疾在词人中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他的词作大多充满激情和豪气,并富有雄壮和奔放之感。
以下是辛弃疾写作风格的几个主要特点:1.情感奔放:辛弃疾笔下的情感激荡而不羁,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真挚而复杂的情感体验。
他常常通过丰富多变、极具震撼力的描写来展现爱国主义情怀、对遭遇逆境时坚持不懈奋斗精神等。
2.抒写现实:辛弃疾善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慨。
他通过词作中对民生百态、政治动荡等现象的描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3.意境深远:辛弃疾的词作给人以意境深远之感。
他通过精心选用的词语、隐喻和象征手法,将词的表达提升到一种更高层次,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领略到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意义。
辛弃疾对后世词坛的影响辛弃疾不仅在宋代文坛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他对后世词坛造成影响的几个方面:1.开拓了豪放派风格:辛弃疾开创了一种极具豪放特色的写作风格,并为后来一系列豪放派诗人提供了模范和借鉴。
2.探索了新形式:辛弃疾尝试了许多新的词体形式,例如“骚体”和“赋格”,推动了词的发展和变革。
3.影响了后世作家:辛弃疾的作品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在词坛产生了广泛影响。
许多后来的词人都以他为榜样,受到他写作风格和创作手法的启发。
4.传承了爱国主义精神:辛弃疾在其作品中表达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对后世对国家、社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积极影响。
总之,辛弃疾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卓越的才华对宋代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后世词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迪。
他对于豪放派风格的开拓以及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也是后世文人应当学习与尊崇的榜样。
辛弃疾诗风
辛弃疾诗风:1、辛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
其一是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
2、辛弃疾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自己雄伟壮美的理想。
3、其三是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更加丰富多采。
这种创新精神,突出表现在语言个谋篇布局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辛弃疾的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在政治、军事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以利国利民。
他胸贮万卷,善诗能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是时代的最强音。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以雄浑为基调,亦不乏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二、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他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因而作品中始终充满抗金激情,充溢着豪迈奔放之气;辛弃疾在南宋期间力主收复中原,与朝廷中的主和派政见不和,因此一直辗转任地方官吏,不但不被重用,甚至还受到排挤和打击,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孤危”的境遇使辛弃疾大失所望,悲愤填胸,不平则鸣,蓄之则发,将其倾入词中,便形成了豪放中兼有沉郁悲壮之气;他隐居江西前后达二十余年,他不断参究佛理道书,以求精神解脱,同时寄情于山水,因而他的作品中也有恬淡清丽、婉约妩媚的词风。
然而尽管仕途坎坷屡遭挫折,但他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爱国之心至死不变,因而他的作品中充溢着情意真切、千回百转之气。
最后词人大呼“杀贼”,带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①的绝望心情含恨而逝。
他本想在战场上博取功名,然而历史的错位,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冾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并在词史上建立起一座丰碑。
在辛弃疾的性格中,有作为英雄而为词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一面,也有作为一个文人情感丰富细腻的一面,故豪放风格与旖旎情韵,亦各级其能事。
稼轩词的丰富多彩和永久价值,便都在这里。
三、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一)豪迈奔放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继承苏轼的豪放风格,成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因此他的词是以豪放为主要风格的,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①上阕想象沙场点兵的壮观景象。
“挑灯”的动作点出了夜深人静的时刻,而壮士在万籁寂静中思绪翻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饮酒,醉后仍不能平静,于是挑灯看剑。
看来看去,最后终于睡着,却梦见战斗的号角响起,自己就是率领众将的将军,于是一跃而起,准备披挂上阵,要把“醉里”、“梦里”的一切化为现实行动。
下阕幻想血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
描写将军率领有素的铁骑军队,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最后凯旋归来的壮举。
这首词表明辛弃疾渴望在战场上建立丰功伟绩,将自己的战略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词的上阙主要围绕“壮”字,写抗金部队的盛大军容;下部分写战场作战,将满腔激情推向高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手持狠有力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意味着词人看到了大功告成,踌躇满志,调子轻松而又大气磅礴,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然而,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壮志难酬看来收复失地的理想是无法实现了。
想到由自己化身的将军“醉里挑灯看剑”,梦中驰骋疆场,畅快淋漓,可是面对镜中满头白发的自己,不禁悲从中来。
这处境确实“可怜”,可是又有谁来“可怜”他呢?于是作者作下这一首壮词,寄给在军中跟自己一样处境的陈同甫,整首词透露出一种豪迈奔放的悲壮美。
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同时还表现在他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雄阔壮大的艺术境界。
如“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沁园春·叠嶂西驰》),这写的是上饶西部的灵山风景,而这首词把这里千峰万壑的宏伟气象描写的气势奔腾、豪迈霸气。
这里的山峦好象千千万万匹矫健的骏马在广阔的草原上来回奔驰,这就使静止的山活起来了,动起来了!再写近景: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无数晶莹的水珠,犹如数万颗晶莹剔透的明珠弹跳射向四周。
高大、葱郁的松树林,多么像等待检阅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战士。
“望飞来,半空欧鹭,须臾动地鼙鼓。
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
”这句词把潮水描写的壮丽雄浑、扩大高原。
看着半空翱翔的鸥鹭,刹那间便听到如擂动战鼓般轰鸣的波涛声,只见那汹涌的潮水如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而来,如激战中奔驰的貔虎似的大队勇士势不可挡。
还有英雄形象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景象是“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等等。
作者通过奇丽大胆的想象把自然界中的景物写的大气豪迈,比喻奇特新颖,动静结合,境界壮阔。
①本论文所引用的宋词均来自卢晋、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5年版,第510页-537页。
(二)婉约含蓄在婉约含蓄的风格上,首屈一指的要算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的上阕,描写元宵节之夜灯月交辉、歌舞不休的热闹场面。
写灯光,就像一阵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姹紫嫣红;而写焰火,像是被风吹落的漫天星斗,纷乱落下犹如雨滴。
此人将元宵节的夜景描绘的绚丽纷繁,令人目不暇接。
然后接着写入夜之时,佳人们盛装打扮,倾城而出,以至于走过之后满路飘香。
最后写歌舞升平、月光流转。
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眼花缭乱,然而词人之意并不在于此,这仅仅是一个铺垫,重点则是在下阕。
词人“众里寻他千百度”,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忽然柳暗花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惊喜之情,言无不尽。
她不在歌舞之中,也不在灯月交辉的地方,却独自站在远离喧嚣、霓虹的阑珊处,正所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汉书·孝武李夫人传》)①。
词人所苦苦寻觅的人,是一个不随波逐流、安于淡泊、宁静致远却甘于寂寞和承受孤独的人。
眼前的那些光鲜靓丽、衣着华美的佳人并不是词人想要追寻的人,而是对她情有独钟。
就像“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诗经·郑风·出其东门》)②。
那灯光、焰火、佳人……而词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瓮亭记》),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那人”身上,一个安于淡泊、远离喧嚣的人。
而辛弃疾也是以“那人”来自喻的,他力主抗金却受尽排挤,但他仍矢志不渝,坚持抗战,宁可寂寞的闲居,也不趋炎附势、同流合污。
词人就是通过那女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
王国维将这最后四句所描写的意境,比作“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达到的第三种境界,也就是最高的一种境界,“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到”(《人间词话》③,婉约含蓄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词人在《念奴娇》一词中的侠骨柔情,也是婉约含蓄的一种表现形式: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上阕说词人故地重游,回忆当年曾与一位歌女在此分别时的情景,然而现在,时过境迁,不知那位女子现在何处。
下阕峰回路转,意外的听说这位女子仍在此地,于是心中的那份悸动再次涌上心头,但转念一想,当初那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如今或许已经垂垂老矣,白发屡屡。
这意外的欣喜并没有让词人高兴起来,反而更是感叹岁月催人老。
这首词展现了词人侠骨柔情的一面,虽然拥有“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气魄,①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孔子:《诗经》,万卷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但是儿女情长仍然令男子变得柔情似水。
词人不写重逢场面,而写心中忆念,怜其消瘦憔悴,如镜中的花枝。
可是岁月流逝,他又深深理解相见不如怀念或相见不如不见的情意,大丈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却不敢见昔日的恋人,所谓铁血柔肠,百炼钢也化为绕指柔了。
全词风格清新婉约,含蓄委婉,让人回味无穷。
(三)沉郁悲壮辛弃疾的词风格多样,不仅有豪放的,婉约的,而且还有沉郁悲壮的风格,像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典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词是词人在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时年六十六岁。
上阕写词人登楼远眺,触景生情,从时间角度写江山历史,感慨千古江山依旧,而人事却面目皆非,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天下之大,却无法寻觅到有大作为像孙权一样的英雄,表现了对南宋朝廷深深的讽刺和愤慨。
夕阳残照、草树杂生的荒凉街道,是刘裕住过的地方,而当初功绩卓越、气吞万里的他到最后也是如此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对英雄人物的钦羡和对英雄事业后继无人的感慨。
苍凉沉郁的气氛也由浅而深。
下阕用典抒情。
南宋朝廷长期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致使人民斗志松懈,没有一点抗战的气氛,面对战争不做准备工作,表现了词人对北伐的担忧。
最后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流露出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在无限感慨中结束了全词。
这首词叙述、写景、抒情于一体,写的苍凉悲壮,并运用了很多典故,以古论今的词人处于乱世时期,一身才能却无法尽其用,一腔愤恨无处诉说,因此自成一曲慷慨悲歌,沉郁悲壮。
都说时势造英雄,然而时势又在作弄英雄啊!陈廷焯赞美这首词说:“句句有金石声音,吾怖其神力”(《白雨斋词话》)①。
(四)刚柔相济辛弃疾词刚柔相济的风格主要体现在那些抒发作者政治失意的悲伤和怨愤的作品里。
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①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