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平衡和协调训练
运动治疗技术—平衡与协调训练(康复治疗技术课件)
4.棉垫上训练 在棉垫上进行重心转移、外力干扰训练、抛接球训练和行走 等。棉垫是软的支撑面,因而在棉垫上进行训练平衡,有助于改善本体感觉 。 5.复杂行走 练习前进、后退、侧向走、8字走及S形走,绕过障碍物行走, 上下楼梯等。速度需快慢交替。 6.复杂地面上行走 在行走的路线上放置高矮不同的台阶,或硬度不同的小 棉垫,或台阶和棉垫交替放置,让患者在上面行走
辅助站立训练 在患者尚不能独立站立时,需首先进行辅助站立训练。可以由治疗师扶助患 者,也可以由患者自己扶助肋木、助行架、手杖或腋杖等,或者患者站于平 行杠内扶助步行。
独立站立训练 患者面对镜子保持独立站立位,这样在训练时可以提供视觉反馈,协助调整 正确的姿势。独立站立并可保持平衡达到一定的时间,就可以进行自动态站 立平衡训练。
平衡测试仪训练 平衡测试仪除了可以用来客观地评定平衡功能,还可以用于平衡功能的训练。
硬而大的支撑面上训练 患者站在平地上,双足分开较大的距离,有较大的支撑面,利于保持平衡。 治疗师站于患者旁边,向不同方向推动患者,可以逐渐增加排难度。
软而小的支撑面上训练 随着平衡功能的改善,可以由硬的支撑面改为小而软的支撑面,例如站在气 垫上或软的床垫上等,也可以缩小支撑面,并足站立,或单足站立。然后治 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使其失衡后再恢复平衡。
向各个方向活动 站立时足保持不动,身体交替向侧方、前方或后方倾斜并保持平衡;身体交 替向左右转动并保持平衡。
左右侧下肢交替负重 左右侧下肢交替支撑体重,每次保持5~10s,治疗师需特别注意监护患者, 以免发生跌倒,也需注意矫正不正确的姿势。
太极拳云手式训练 可以采用太极拳的云手式进行平衡训练。云手式是身体重心一个连续的前后 左右转移过程,同时又伴随上肢的运动,因而是个训练平衡的实用方法
运动治疗技术 平衡与协调训练 平衡功能概述
3 稳定极限
稳定极限是指在不失衡的条件下,重心在支撑点上方摆动时所允许的最大角 度,其大小取决于支撑面的大小和性质,大、硬、平整时稳定极限大,小、 软、不平整时稳定极限则小。
4 摆动的频率
摆动的频率越低,平衡越好,反之摆动的频率越高,则越容易失去平衡。
5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视觉、本体感觉、前庭感觉与平衡有重要关系。正常情况下在睁眼时控制平 衡以本体感觉和视觉为主,反应灵敏,而在闭目时则需依靠前庭感觉,但反 应不如本体感觉、视觉灵敏。
6 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主要有牵张反射、不随意运动和随意运动。
平衡反应是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平衡反应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 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平衡功能概述
平衡
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 稳定的状态。
人类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得多,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 ,并能在运动或受作用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平衡功能
指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的支撑面时,能立即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 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的支撑面内的能力。
保持人体平衡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
感觉输入
躯体感觉 视觉系统 前庭系统
踝调节 髋调节 跨步调节
中枢整合 运动控制
视觉 前庭功能 本体感受效率 触觉的输入和敏感度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视觉和空间感知能力 主动肌和拮抗剂的协调 肌力 肌耐力 关节灵活度和软组织柔韧度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指训练中要密切监控以防止出现意外,但不能牢抓患者,否则 患者因无需做出反应而失去训练效果;训练中一定要让患者有安全感,否则 因精神紧张而诱发全身痉挛出现联合反应,加重病理模式。
7 平衡与协调训练
平衡功能康复训练技术
简易设备平衡训练
定义 借助于平衡板和球等简易设备训练动态平衡
适应证与禁忌证 同无器械训练
设备与用具 体操垫、治疗球、泡沫筒、坐椅、治疗台、平行杠、平衡板 体重秤,镜子、滑板、踩踏板
平衡功能康复训练技术
简易设备平衡训练
平衡板训练:治疗师与患者均立于平衡板上,治疗师双足缓慢地摇动平衡板,双 手调整患者的立位姿势,诱发患者头部及躯干向中线的调正反应以及一侧上肢外 展的调正反应
相关基本概念
控制 协调 平衡 共剂失调
平衡功能康复训练技术
人体平衡的基本概念
平衡 指物体或系统的一种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或系统,除非受到外界的影响,
它本身不能有任何自发的变化。在不同,维护身体稳定的能力----本讲义 平衡 是指身体所处在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
持姿势的一种能力------康复医学教材(第3版)
姿势 躯体的一种非强制性、无意识状态下的自然状态--------康复医学(第三版)
从人体力学方面来说,身体各器官,尤其是骨骼、肌肉以及神经系统互相关联所 构成的反应及形成规律
出生6个月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人体平衡的维护机制
平衡功能康复训练技术
仪器平衡训练
定义 采用平衡训练仪训练平衡功能 适应证与禁忌证 同无器械平衡训练 设备与用具 平衡训练仪
平衡功能康复训练技术
仪器平衡训练
操作方法与步骤 患者站在平衡仪平台上,按平衡仪屏幕上各种图形要求完成重心的调 整。图形的设计可根据患者的年龄、平衡水平,采用数字、图案、彩色 图标等
给予足够时间休息,练习时间与休息时间相等。所有训练要在可动范围内进行, 并注意保护
《平衡与协调训练》课件
平衡和协调训练的注意事项
1 逐步增加难度
2 始终保持平衡
训练时应逐步增加动作的难度,避免过度 挑战导致受伤。
进行平衡训练时要保持双脚着地或平衡器 械稳定,避免摔倒或失去平衡。
3 保持正确的姿势
4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训练方法
训练时要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避免造成 不必要的压力或伤害。
根据年龄、健康状况和训练目标选择适合 自己的平衡和协调训练方法。
结论及实践建议
平衡和协调训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且有益的。将平衡和协调训练融入 日常生活和运动训练中,可以改善健康状况,提升生活质量。
《平衡与协调训练》PPT课件
适用人群介绍 平衡和协调的定义 为什么平衡和协调训练很重要 平衡和协调训练的好处 平衡和协调训练的常用方法 平衡和协调训练的注意事项 结论及实践建议
适用人群介绍
无论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如何,任何人都可以从平衡和协调训练中受益。无论是职场上的团队建设, 还是个人健康管理,平衡和协调都是关键的能力和素质。 图片:运动中的团队合作
平衡和协调的定义
平衡是身体在运动中保持稳定的能力,而协调则是各个身体部位共同运动的能力。平衡和协调是身体整 体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运动员进行平衡器械训练
为什么平衡和协调训练很重要
平衡和协调的训练可以改善身体的稳定性和整体运动能力,减少运动伤害的 风险。它还可以提高运动表现,增强心肺功能,增加身体柔韧性,促进身心 健康。
平衡和协调训练可以促进身心放松,减轻 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平衡和协调训练的常用方法
平衡板训练
通过站在平衡板上进行各种 动作,如前后晃动、旋转等, 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球类运动
参加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 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反 应能力。
平衡与协调训练
平衡与协调训练学前教育教案:平衡与协调训练引言:学前教育是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关键阶段。
在学前教育中,平衡与协调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平衡和协调的训练,可提高孩子的身体控制能力、大脑发育和感知能力,为孩子的综合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案将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平衡与协调训练的介绍。
一、身体平衡的训练(700字左右)1. 平衡感觉的培养:幼儿期是培养平衡感觉的关键时期。
通过骑平衡车、走钢丝等活动,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身体平衡感,锻炼大脑的神经系统,提高孩子的身体控制能力。
2. 平衡器械的使用:利用平衡器械进行训练,如大球、小球、平衡垫等。
通过不同形式的平衡器械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体会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二、眼手协调的训练(700字左右)1. 抓握能力的训练:通过拼插积木、搭积木等活动,练习孩子的手指灵活性和握力,提高孩子的手指运动能力和眼手协调能力。
2. 活动游戏中的眼手协调:通过拍球、接力赛等活动,让孩子在动态环境中锻炼眼和手的协调能力,提高反应速度和灵敏度。
三、肢体协调的训练(600字左右)1. 身体协调动作的训练:通过音乐舞蹈、体操等活动,可以让孩子在动感的音乐中进行舞蹈和体操动作,提高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
2. 手脚协调的训练:通过跳绳、踢毽子等活动,可以提高孩子的手脚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锻炼孩子的动作协调性和眼脑手的配合能力。
四、感官协调的训练(600字左右)1. 触觉感官的训练:通过触摸不同质地的物品、触摸盲人图书等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触觉感官,提高孩子对物体质地的认知和感官协调能力。
2. 视觉感官的训练:通过观察图案、找出异物、识别颜色等活动,提高孩子的视觉感官和观察能力,培养孩子的视觉协调能力。
五、平衡与协调的游戏活动设计(500字左右)1. 动物跳跃游戏:模仿不同动物的跳跃动作,培养孩子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2. 走钢丝比赛:利用走钢丝器具,进行比赛,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和勇气。
平衡与协调训练
✓ 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 稳定极限由大变小 ✓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 从睁眼到闭眼 ✓ 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三、平衡训练方法-训练顺序
➢ 截瘫患者: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 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
➢ 偏瘫患者:仰卧位→坐位→站立位。
仰卧位训练
✓桥式运动目的: 训练腰背肌和提高骨盆的控制力
5
➢ 日常生活活动中大部分动作的完成都需 要依赖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的维持能力。
➢ 静态平衡是动态平衡的基础,没有静态 平衡的稳定,就没有动态平衡的发展。
3.平衡反应 ➢ 平衡反应是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
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 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7
4.平衡反应形成规律 ➢ 平衡反应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 ① 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② 7 ~ 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③ 9 ~ 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④ 12 ~ 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 握拳试验 ➢ 拍膝试验 ➢ 跟-膝-胫试验 ➢ 旋转试验 ➢ 拍地试验
02 平衡功能训练
一、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
➢ 支撑面积 ➢ 平衡的条件 ➢ 稳定极限 ➢ 摆动频率 ➢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 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 机体应付姿势变化的策略
二、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 安全性 ➢ 循序渐进 ➢ 个体化原则 ➢ 综合性训练
小脑性共济失调
二、协调维持机制
感觉输入 协调的感觉输入主要包括视觉和本体感觉,前庭觉
所起的作用不大。
中枢整合 中枢的整合作用依靠大脑反射调节和小脑共济协调
系统,其中小脑的协调系统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要依靠肌群的力量。
平衡与协调的训练
第三十一页,共38页。
站立位平衡训练
2.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面对镜子保持 独立站立位,治疗师对其进行外力干扰 训练 ➢硬而大的支撑面上训练: 如在地面上, 并可逐渐缩小两足之间的支撑面积 ➢软而小的支撑面上训练:如气垫或软 垫上
➢活动的支撑面上训练:如平衡板上
1.感觉输入
2.中枢整合
3.运动控制
第六页,共38页。
第一节 概 述
一、平 衡
(三) 平衡的评定 1.观察法:观察坐、站和行走等过程中的平衡状态。 2.量表法: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主要有Berg平衡 量表,Tinnetti量表 ,以及“站起-走”计时测试。 3.平衡测试仪: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较快的定量评定 平衡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其种类包括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 ( BPM ) ,balance master, smart balance,equitest等
(三) 协调的维持机制(了解)
感觉输入 中枢整合 运动控制
第十页,共38页。
第二节 平衡功能训练
一、平衡的影响因素
(一)平衡的维持机制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1.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2.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第十一页,共38页。
第二节 平衡功能训练
一、平衡的影响因素
(二)重心和支撑面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第三节 协调功能训练
上肢协调训练
1. 轮替动作Leabharlann 习:双上肢交替上举或交替摸肩 上举、双上肢交替前伸、交替屈肘、前臂旋前、 旋后、腕屈伸、双手交替掌心拍掌背。动作练 习注意节律性,先慢后快 2. 方向性动作练习:指鼻练习、对指练习、指 敲桌面、画画、下跳棋等。动作练习注意节律 性,先慢后快
平衡与协调训练课件
平衡与协调训练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体育与健康》教材第七章第三节,主题为“平衡与协调训练”。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平衡与协调的概念,掌握基本的平衡与协调训练方法,通过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平衡与协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衡与协调的概念,认识到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基本的平衡与协调训练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训练中。
3. 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平衡与协调能力,增强身体稳定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平衡与协调训练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重点:平衡与协调能力的提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瑜伽垫、平衡木、体操棒、绳梯等。
学具:瑜伽垫、平衡木、体操棒、绳梯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学生在操场上进行简单的平衡游戏,如闭眼单脚站立、两人三脚跑等,让学生体会平衡与协调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平衡与协调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2)介绍基本的平衡与协调训练方法。
3. 例题讲解(5分钟)以瑜伽垫为例,讲解如何进行平衡训练。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单脚站立,尽量保持身体平衡。
(2)两人一组,进行平衡木练习。
(3)使用体操棒进行协调性训练。
(4)绳梯训练,提高协调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平衡与协调训练2. 内容:(1)平衡与协调概念(2)基本训练方法(3)实践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设计一个适合自己的平衡与协调训练计划。
2. 答案:(1)心得体会:学生需结合自身实际,写出训练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2)训练计划:学生需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设计训练项目和时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平衡与协调训练,提高自身能力。
(2)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相关比赛,展示训练成果。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与协调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平衡和协调训练
返回
17
平衡训练方法
仰卧位
桥式运动分类:双桥运动、单桥运动。 桥式运动方法:完成伸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
的动作。
桥式运动训练:治疗师可将一只手放在患者的患
膝上,然后向前下方拉压膝关节,另一只手拍打 患侧臀部,刺激臀肌收缩,帮助患髋伸展。
返回
18
平衡训练方法-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适合截瘫患者,是上肢和肩部的强化训练及 持拐步行前的准备训练。 患者取俯卧位,前臂支撑上肢体重,保持静 态平衡;然后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的肩部, 进行他动态平衡训练;最后进行自动态平衡训练, 患者自己向各个方向活动。
1
内容
一、概述
二、平衡功能训练
三、协调功能训练
2
一 、概述
返回
3
平衡的定义
平衡( balance, equilibrium )是指物体 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 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顿第 一定律)。
人体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得多, 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 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 种能力。
返回
20
平衡训练方法-
双膝跪位和半跪位
主要适合于截瘫患者 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然后 保持平衡。 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患 者可先跪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 平衡功能改善后,再在平衡板上训练。 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患 者自已向各个方向活动或和治疗师进行抛接球训练。
返回
35
四 协调训练的注意事项
1.协调功能训练适用具有协调功能障碍的患者。 2.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或严 重感染,或严重的痉挛等,则暂不宜训练。
平衡与协调训练
平衡与协调训练平衡与协调训练对于学前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平衡和协调的训练,儿童可以培养身体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提升他们的动作技能和空间感知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平衡与协调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开展这些训练。
一、平衡的重要性(500字左右)平衡是人类身体运动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它能够保持身体的稳定性,使我们能够正常行走、跑跳和进行各种身体动作。
在学前教育中,平衡的培养对于儿童的身体发展和运动技能的提升非常关键。
1. 发展身体控制能力:平衡训练可以帮助儿童提高身体的控制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身体,减少摔倒和受伤的风险。
2. 培养动作技能:平衡训练有助于儿童发展各种动作技能,如行走、奔跑、跳跃、跳绳等。
通过平衡训练,儿童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技能,并提高协调性和灵活性。
3. 促进空间感知能力:平衡训练可以帮助儿童提高空间感知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自己的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协调训练的重要性(500字左右)协调是指人体各个部位的动作和动作组合的有序性和协调性。
在学前教育中,协调训练对于培养儿童的身体控制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1. 发展身体控制能力:协调训练可以帮助儿童提高身体的控制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进行各种复杂的动作和活动。
2. 提高认知能力:协调训练有助于儿童发展认知能力,如注意力、集中力和判断力等。
通过协调训练,儿童可以提高自己在运动和学习中的表现。
3. 培养社交能力:协调训练可以帮助儿童培养社交能力,促进他们与他人的合作和互动。
在协调训练中,儿童需要与他人一起进行各种活动,这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平衡与协调训练的游戏和活动(1000字左右)为了开展平衡与协调训练,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 平衡游戏a) 走钢丝:在平坦的地面上放置一条绳子,让儿童尝试走在上面,各种方式走,如直线、踮起脚尖、闭眼等。
《运动治疗技术》第七章 平衡和协调训练(协调功能训练)
协调训练的注意事项
1.协调功能训练适用具有协调功能障碍的患者 2.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或严 重感染,或严重的痉挛等,则暂不宜训练。 3.训练前、训练中要注意协调功能评定,以了 解问题所在,制定或修改训练方案。 4.协调功能训练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同时进行 相应的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等其他训练
第三节协调训练方法 上肢协调训练
2. 方向性动作练习:指鼻练习、对指练 习、指敲桌面、画画、下跳棋等。动作 练习注意节律性,先慢后快 3. 手眼协调:插拔木棒、抓物训练、画 画、写字、下跳棋、拼图或堆积木等。 这些作业训练均有助于提高手眼协调能 力
下肢协调训练
1. 轮替动作 交替屈髋、交替伸膝、坐位 交替踏步、拍地练习。 2. 整体动作 原地踏步走、原地高抬腿跑、 跳绳、踢毽子等。 下肢协调训练时也需注意动作的节 律性,先慢后快逐渐练习,训练开始时 在睁眼的状态下进行,功能改善后,将 有些训练项目改为闭眼状态下进行,如: 指鼻练习、对指练习等等。
第七章 平衡与协调训练
第三节 协调功能训练
协调的影响因素
1.与协调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视觉、本体感觉 与协调有重要关系。视觉对协调功能有补偿 作用,本体感觉同样有益于协调的维持 2.与协调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和肌肉骨骼系统的功能越接近正常,则协调 功能越接近正常 3.动作的频率 协调动作的频率越低,越易保 持协调,反之,协调动作的频率越高,则越 易失去协调性 4.其他因素 如精神、心理、认知和患者的主 动性等
协调训练目的
是改善动作的质量,即改善完成
动作的方向和节奏、力量和速度,
以达到准确的目标
协调训练原则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重复性训练
3.针对性训练 4.综合性训练
第七章 平衡和协调训练讲解
练 3.自动态平衡训练 向各个方向活动、抛接球训
练 无论是患者自己活动,还是抛接球训练,都
可以先在治疗床上进行,然后在平衡板上进行,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站立位平衡训练
静态平衡训练 他动态平衡训练 自动态平衡训练
站立位平衡训练
静态平衡训练:先进行辅助站立训练,然后 进行 独立站立训练。
3
平衡反应及其形成规律
平衡反应是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
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
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平衡反应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 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 ~ 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 ~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4
保持人体平衡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 •感觉输入 •中枢整合 •运动控制
6
平衡训练方法的分类
按训练时的体位分类:仰卧位、前臂支撑下的 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 和站立位训练。
按是否借助器械分类:徒手、借助器械训练 按患者保持平衡的能力分类:静态、自动态、
他动态训练。 按疾病类型分类:脊髓损伤、中风、脑外伤、
帕金森综合征等的平衡训练。
7
协调的定义
9
协调的维持机制
感觉输入 中枢整合 运动控制
协调的评定
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轮替试验、 食指对指试验、拇指对指试验、 握拳试验、拍膝试验、跟-膝-胫试验、 旋转试验和拍地试验
第二节 平衡功能训练
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
平衡的维持机制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重心和支撑面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第七章__平衡与协调训练
第七章平衡与协调训练第一节概述平衡和协调都属于运动功能的范畴。
许多疾病都会导致平衡和协调功能障碍,最常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脑卒中、脑外伤、小儿脑瘫、脊髓损伤,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合症等,其他如骨科疾病、外周神经系统疾病等也会影响平衡与协调功能。
临床上如果发现平衡功能和协调功能出现障碍,要对其进行积极的治疗,而治疗方法应是综合性的,除了针对病因进行药物或手术等治疗外,最为直接有效的治疗就是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和协调功能的训练。
要更好的掌握平衡功能训练和协调功能训练的方法,首先要对平衡和协调的定义、分类、维持机制和评定方法等知识有所了解。
一、平衡(一)平衡的定义与分类1.定义平衡( balance, equilibrium )在力学上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顿第一定律)。
人体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得多,平衡在临床上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2.分类人体平衡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1)静态平衡:指的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例如坐或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的状态。
(2)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①自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各种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
②他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3.平衡反应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动的时间;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立新平衡的时间。
平衡反应使人体不论在卧位、坐位、站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或姿势,是一种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控制,属于高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
人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以提高或改善平衡能力,例如体操、技巧等项目的运动员,或舞蹈杂技演员的平衡能力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各种原因引起平衡能力受损后,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平衡训练,可以使平衡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衡与协调训练
金冬梅
金冬梅
1
第一节
概 述
平衡的定义
平衡( balance, equilibrium )是指物体 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 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顿第 一定律)。 人体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得多, 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 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 种能力。
6
平衡训练方法的分类
按训练时的体位分类:仰卧位、前臂支撑下的 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
和站立位训练。 按是否借助器械分类:徒手、借助器械训练 按患者保持平衡的能力分类:静态、自动态、 他动态训练。 按疾病类型分类:脊髓损伤、中风、脑外伤、 帕金森综合征等的平衡训练。
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循序渐进
支撑面由大到小 重心由低到高 从睁眼到闭眼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综合训练 注意安全
训练方法分类
按训练时的体位分类:仰卧位、前臂支撑下
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 坐位和站立位训练
按是否借助器械分类:徒手、借助器械训练
按患者保持平衡的能力分类:静态、自动态、 他动态训练 按疾病类型分类:脊髓损伤、中风、脑外伤、 帕金森综合征等的平衡训练
协调训练目的和原则
协调训练的目的 是改善动作的质量,即改善 完成动作的方向和节奏、力量和速度,以达到 准确的目标
协调训练基本原则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重复性训练 3.针对性训练 4.综合性训练
第三节协调训练方法
上肢协调训练
1. 轮替动作练习:双上肢交替上举或交替摸肩上 举、双上肢交替前伸、交替屈肘、前臂旋前、旋 后、腕屈伸、双手交替掌心拍掌背。动作练习注 意节律性,先慢后快 2. 方向性动作练习:指鼻练习、对指练习、指敲 桌面、画画、下跳棋等。动作练习注意节律性, 先慢后快 3. 手眼协调:插拔木棒、抓物训练、画画、写字、 下跳棋、拼图或堆积木等。这些作业训练均有助 于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14
训练顺序
训练顺序:仰卧位→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 位→坐位→双膝跪位→半跪位→站立位 偏瘫患者:仰卧位→坐位→站立位 截瘫患者: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坐位 →双膝跪位→半跪位→站立位
仰卧位平衡训练
平衡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躯干的平衡训练
1.桥式运动
2.重心转移 床上翻身、床上移动
桥式运动
下肢协调训练
1. 轮替动作 交替屈髋、交替伸膝、坐位交替 踏步、拍地练习。 2. 整体动作 原地踏步走、原地高抬腿跑、跳 绳、踢毽子等。 下肢协调训练时也需注意动作的节律性, 先慢后快逐渐练习,训练开始时在睁眼的状态 下进行,功能改善后,将有些训练项目改为闭 眼状态下进行,如:指鼻练习、对指练习等等。
3
平衡反应及其形成规律
平衡反应是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 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 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平衡反应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 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 ~ 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 ~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4
保持人体平衡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 •感觉输入 •中枢整合 •运动控制
2
平衡的分类
静态平衡:指的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 种特定的姿势,例如坐或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
的状态。
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
(1)自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 动,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各种姿势间的 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 (2)他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 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独立站立来自练:患者面对镜子保持独立站立位。
站立位平衡训练
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面对镜子保持独立站立 位,治疗师对其进行外力干扰训练
硬而大的支撑面上训练: 如在地面上,并可 逐渐缩小两足之间的支撑面积
软而小的支撑面上训练:如气垫或软垫上
活动的支撑面上训练:如平衡板上
站立位平衡训练
自动态平衡训练 项目:重心转移训练、左右侧下肢交替负重、太 极拳云手式训练、触碰物体训练、抛接球训练、 伸手拿物训练、平衡测试仪训练、减重步行训练 等等。
站立位平衡训练
静态平衡训练 他动态平衡训练 自动态平衡训练
站立位平衡训练
静态平衡训练:先进行辅助站立训练,然后 进行 独立站立训练。
辅助站立训练:可以由治疗师扶助患者,也可以
由患者自己扶助肋木、助行架、手杖或腋杖等, 或者患者站于平行杠内扶助站立。当患者的静态 平衡稍微改善后,则可以减少辅助的程度。
注意:进行站立位平衡训练时,要注意随时纠正 患者的站立姿势,防止患膝过伸等异常姿势。
第三节
协调功能训练
协调的影响因素
1.与协调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视觉、本体感觉与协调 有重要关系。视觉对协调功能有补偿作用,本体感 觉同样有益于协调的维持 2.与协调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 骨骼系统的功能越接近正常,则协调功能越接近正 常 3.动作的频率 协调动作的频率越低,越易保持协调, 反之,协调动作的频率越高,则越易失去协调性 4.其他因素 如精神、心理、认知和患者的主动性等
坐位平衡训练
静态平衡训练:辅助坐,独立坐 他动态平衡训练:外力干扰训练。患者开始可坐于 治疗床上,后坐于平衡板或Bobath球上,通过支 撑面的改变增加训练难度
自动态平衡训练:向各个方向活动,侧屈或旋转躯 干,或同时活动上肢,触碰物体训练,抛接球训 练
双膝跪位和半跪位平衡训练
这两种训练体位主要适合于截瘫患者 双膝跪位平衡掌握后,再行半跪位平衡训练 1.静态平衡训练 2.他动态平衡训练 治疗床上训练、平衡板上训 练 3.自动态平衡训练 向各个方向活动、抛接球训 练 无论是患者自己活动,还是抛接球训练,都 可以先在治疗床上进行,然后在平衡板上进行,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协调训练的注意事项
1.协调功能训练适用具有协调功能障碍的患 者 2.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或 严重感染,或严重的痉挛等,则暂不宜训练。 3.训练前、训练中要注意协调功能评定,以 了解问题所在,制定或修改训练方案。 4.协调功能训练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同时进 行相应的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等其他训 练
33
34
5
平衡的评定
观察法:观察坐、站和行走等过程中的平衡状态。 量表法: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主要有Berg平衡量 表,Tinnetti量表 ,以及“站起-走”计时测试。 平衡测试仪: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较快的定量评定 平衡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其种类包括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 ( BPM ) ,balance master, smart balance,equitest等
桥式运动定义:病人仰卧位,双手放于体侧,或 双手交叉组指相握,胸前上举,注意患手大拇 指放在最上面,以对抗拇指的内收和屈曲,下 肢屈曲支撑于床面,患者将臀部抬离床面,因 完成此动作时,人体呈拱桥状,故而得名“桥 式运动”。 双桥运动:双侧下肢同时完成此动作 单桥运动:单侧下肢完成此动作
床上翻身-从仰卧位到患侧卧位
患者取俯卧位,前臂支撑上肢 体重,保持静态平衡
2.他动态平衡训练
3.自动态平衡训练
外力干扰训练,治疗师向各 个方向推动患者,力度由小到大
向各个方向活动
肘膝跪位
适用于截瘫患者,也适用于运动失调症和帕 金森综合征等具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 1.静态平衡训练 2.他动态平衡训练 外力干扰训练,治疗师向各个 方向推动患者,力度由小到大 3.自动态平衡训练 患者取肘膝跪位 (1)整体活动:患者自己向前、后、左、右各个 方向活动身体并保持平衡,也可上、下活动躯干 并保持平衡 (2)肢体活动:治疗师可指示患者将一侧上肢或 下肢抬起并保持平衡,随着稳定性的增强,再将 一侧上肢和另一侧下肢同时抬起并保持平衡,逐 渐增加训练复杂性
床上卧位移动
患者体位:仰卧位 操作方法:患者先将健足置于患足下方;健手 将患手固定在胸前,利用健下肢将患下肢抬起 向一侧移动;用健足和肩支起臀部,同时将臀 部移向同侧;臀部侧方移动完毕后,再将肩、 头向同方向移动。反复练习后患者可以较自如 地在床上进行左右方向的移动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适用于截瘫患者:是上肢和肩部的强化训练 及持拐步行前的准备训练 1.静态平衡训练
7
协调的定义
协调 ( coordination ) 是指人体产生平滑、
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所完成运动的质 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 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协 调与平衡密切相关。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 失调(dystaxia)。
8
协调的分类
小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性共济失调
患者体位:仰卧位 操作方法:患者双侧髋、膝屈曲,双上肢Bobath 握手伸肘,肩上举约90°,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 肢先摆向健侧,再反方向摆向患侧,同时向患侧 用力转动躯干、摆膝、转头,完成肩胛带、骨盆 带的共同摆动,以借摆动的惯性翻向患侧
床上翻身-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
患者体位:仰卧位
操作方法:患者用健足从患侧腘窝处插入并 沿患侧小腿伸展,将患足置于健足上方。然 后Bobath握手进行上举后向左、右两侧摆动, 利用躯干的旋转和上肢摆动的惯性向健侧翻 身
感觉性共济失调
9
协调的维持机制
感觉输入
中枢整合
运动控制
协调的评定
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轮替试验、 食指对指试验、拇指对指试验、 握拳试验、拍膝试验、跟-膝-胫试验、 旋转试验和拍地试验
第二节
平衡功能训练
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
平衡的维持机制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重心和支撑面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人体应付姿势变化的对策 包括踝对策、髋对策和迈步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