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格物致知
国学经典解读 浅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
![国学经典解读 浅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bb342e55376baf1ffd4fad63.png)
国学经典解读浅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浅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王嘉"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即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
《大学》之八条目虽以"格物致知"为首,但长期以来,"格物致知"之说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作为理学思想源头之一,唐代韩愈虽在《原道》中重提《大学》之要,然而重点仍在"正心诚意"而非"格物致知"上。
直至二程才把对《大学》的重视落在了"格物致知"四字上。
南宋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继承了二程对于《大学》的观点,其作《补传》高度概括地论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并把二程的思想作了纵深的推进。
就朱熹哲学而言,"格物致知"论不仅是对一般典籍的整理,更是根据他的"理气论"的哲学结构而阐发的为学方法。
同时,这还是阐述把外在伦理规则内化为个人内在道德的修养论。
所以,朱熹的"格物致知"论是内外本末工夫的一以贯之,"精粗具到,统体兼尽"(钱穆《朱子学提纲》)。
用陈来先生的话说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在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同时,强调外部事物的考察和知识的学习扩展"。
因而,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是求真和求善的结合。
一、格物、致知释义宋明理学在为学或修养之方上都讲格物,但含义各不相同,有于事事物物上求理的格理者,也有"发明本心"的格心者。
总之,"格物"可以被视作理学在认识论关键词。
朱熹的"格物"论是沿习了二程关于"格物致知"的看法,朱熹曾说:"此一书之间要紧只在格物两字上认得","本领全只在这两字上。
教案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及其意义
![教案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9527c58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27.png)
教案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及其意义。
一,“格物致知”的内涵和主要内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简单来说,就是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和途径。
具体来讲,“格”是从事物的本质到现象的特征进行认识和分析,“物”则是指实在的事物本身,“致”则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知”则是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即达到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格物致知”便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和探究,来不断拓展个人认知的边界,从而获取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事物本质:朱熹认为人的认知必须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即追寻事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变化,探寻事物的原理和本质。
2.培育内在情感素质:在认知和探究事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沉稳、内敛、恬静的个性素质,以此进一步提升个人的认识水平。
3.注重经验和实践:朱熹认为,人的认知必须基于直觉的感知和自身的实践经验,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演绎,因此,人要不断进行探寻和实践,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格物致知”思想的意义1.唤醒人们的“自我认知”: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情感素质培养,提醒人们要不断探究自我,通过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探求,让个人能够自我超越和提升,从而得到更为广阔和深刻的认知。
2.建立“知行合一”的价值观: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注重实践和经验,在具体经验中不断地提炼和认知事物的本质,这样的实践和经验是知识和信仰得以相互促进和交织的必要途径。
3.拓展人们的认知边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人要从事物的本质和实践经验出发,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方法可以让人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并且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和认识事物。
4.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支持: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如果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应用,那么将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力量。
大学格物致知原文及翻译
![大学格物致知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30d7dcd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ef.png)
大学格物致知原文及翻译《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以下是《大学》原文以及翻译,欢迎阅读。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存有两个体系:一就是经朱熹选曲整理,分割为经、录的《大学章句》本;一就是按旧有次序排序的古本,即为《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甚广、影响最小,本篇就是使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全文-注释(1)【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慎思(4)而后有定;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恩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够得(5)。
物存有本末,事存有卦辞。
时时处处先后,则将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身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成其身(7);欲修成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荣其意者,先致其言(8);格物在格物(9)。
物格而后Though;Though而后静心;静心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成;身修成而后家魏;家魏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就是皆以五育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厚,而其所薄者薄(13),未之存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ee47cc13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d.png)
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以北宋二程的理学为基础,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学体系。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
他的思想体系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类:第一,理是世界的本源。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是理 ;第二,格物致知理论,他在提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外部事物的考察;第三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想要到天地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朱熹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儒学发展到宋代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他的思想体系,在往后朝代的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熙皇帝说朱熹是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对王阳明的心学的产生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阳明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理论,他在书院一连坐了七天观察竹子,想体验会到竹子的道理,日不食,夜不寐,专注于观察竹子,思考问题,最后终于撑不下去生病了,但也没有出竹子的道理。
王阳明格竹子让他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也对格物致知有了新的理解。
他们对格物致知理解不同在于:朱熹倾向于对外在事物的理性探索,而王阳明则是指向内在的主观体验。
朱熹对后世的影响如何朱熹的理学说是他最大的成就,他认为理是山川河流、鸟兽虫鱼、四季变幻和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世间存在的,不能被破坏的规律,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受到规律的约束,违反规律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的惩罚。
理相对的是欲,欲望要在正常的范围内才被允许,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应该被禁止。
这个学说被统治者截出来,用来约束人民。
短期来看,有利于统治者管理百姓,使百姓能够安分守己,达到国家稳定的目的;长远来看,人的正常欲望得不到实现,人没有积极性,做事很消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朱熹提出的四书,四书是中国古代的四本典籍,他认为这四本书是读书人必读的经典,不读这四本书不能称之为读书人。
这四本书后来被作为封建社会必读的教科书,每次的科举考试都是从这四本书里面找考点,读书人的思想都被这四本书禁锢了,直到封建社会结束才逐渐被废除。
朱熹的主要思想(1)
![朱熹的主要思想(1)](https://img.taocdn.com/s3/m/319aa37d7e21af45b307a8f6.png)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 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 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 才是完美的。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 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谢 谢
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 一,也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文 化思想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从学术 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从他的历史地位 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 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之一
目 录
一、 理学思想 二、 教育思想 三、 科学思想
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 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 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 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 于“朱子读书法”。 论述教育
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思想
朱熹阐述“格物致知”时说:“上而无极、 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 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 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 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天地 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 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 也。然而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 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 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 已。”认为对天文、地理、生物、农业、气 象等万事万物都应该研究。
四丶
美学思想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人欲佛教讲的三毒。 后世人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不 过也有观点认为该句意在强调”反对贪欲,严格要求自己以求更高的道德 修养“。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 象的形而上者。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 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格物致知的朱熹解释
![格物致知的朱熹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2f83f6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be.png)
格物致知的朱熹解释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理学家,他对于格物致知
的解释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阐述。
首先,格物致知是朱熹理学中的重要观念,其中的“格物”意
味着要通过实践和观察事物的本质来认识世界,而“致知”则是通
过对事物的认识来达到真知的境界。
朱熹认为,人们不能仅凭空想
或者主观臆断来获得真知,而应该通过实际经验和观察来深入了解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
其次,格物致知也体现了朱熹对于人的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视。
朱熹强调,人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道德,而不仅仅停留于理论
的层面。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的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道德的
内涵和要求,才能将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
因此,格物
致知也可以理解为通过实际行动来增进人的道德修养和实践。
此外,朱熹还将格物致知与理学的“致良知”相联系。
他认为,通过格物致知,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良知,即内在的道德感知
和判断能力。
通过实践和观察事物,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良知,进
而正确判断事物的是非善恶,从而实现道德的行为。
总的来说,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强调了实践和观察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也将其与理学的“致良知”相联系。
通过格物致知,人们可以通过实际经验和观察来认识世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并实现真知和道德的统一。
这一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浅论朱熹“格物致知”说
![浅论朱熹“格物致知”说](https://img.taocdn.com/s3/m/4b6509174028915f814dc230.png)
浅论朱熹“格物致知”说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理学的集大成者,“格物致知”说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
本文通过对格物致知说基本内涵以及朱熹“格物致知”说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的详细阐述,最后论述了“格物致知”说的意义和价值。
标签:朱熹;格物致知;穷理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程颢和他的胞弟程颐,都曾对“格物致知”进行了解释。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在对程颢、程颐思想作纵深推进的基础上,赋予“格物致知”以新的内容,并按照自己的理学观点作了一篇《补传》,对“格物致知”作了详尽的解释。
一、朱熹“格物致知”说的基本内涵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详细而系统的阐述是在他《大学章句》中做的“窃取程子之意”的《补传》。
在这里,关于什么是“格物”,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对“格物”的解释是:“格,至也,物,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把格理解为“至、穷”之义,表明“格”的活动是一个在范围上不断拓展,在程度上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最终的目标便是对所有事物获得一种彻底贯通领悟。
“格”的对象是“物”。
格物即是穷至事物之理以至其极。
这与程颐的解释基本是一致的。
二人对格物的解释都是以人之心为主体带有一种强烈的意向性而指向物之理的,同时朱熹又明确的把格物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对程颐的发挥。
朱熹对致知的解释为推致吾之知识以至极尽,他把“致”理解为“推极”之义。
还有至于极、尽之义,与二程的解释是一致的。
关于“致知”,朱熹对于致知的解释是:“致,推极也。
知,犹识也。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致知”的关键在于一个“推”字,它是一个把已获得的“知”推衍到有待探求的事物中去以获得新知的过程,经过这一“推”,“知”便像滚雪球一样,不断积累,最后达到“所知无不尽也”的境界。
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旨趣精品文档
![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旨趣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f1ec927763231126edb11fa.png)
•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 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 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
(4)博我以文与約我以禮
• 傅問表裏之說。曰:「所說『博我以 文,約我以禮』,便是。『博我以 文』,是要四方八面都見得周匝無遺, 是之謂表。至於『約我以禮』,又要 逼向身己上來 ,無一毫之不盡,是之 謂裏。」子升云:「自古學問亦不過 此二端。」曰:「是。但須見得通 透。」木之。
(5)仁爱之功用与境界
2. 心、物、理 • 工夫(包含认知)的主体——心 • 工夫(包含认知)的客体——物 • 工夫(包含认知)的方法——格物 • 工夫(包含认知)的目的——穷理
• 论心,朱子指出心能思维,能应万事。 心的思维活动范围,十分广大,该遍万 理万物,上天下地,无所不在。心能藏 往知来——预测机能。就此而言,他对 人的认识能力,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充 分的估计,认为“天理”先验地存在于 人心中。
2020/5/22
14
2. 格物致知是凡圣关
大学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 物未格,知未至,如何杀也是凡人。 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 入于圣贤之域,纵有敏钝迟速之不同, 头势 也都自向那边去了。 (《朱子语 类》卷十五)
知至、意诚,是凡圣界分关隘。 (《朱子语类》卷十五)
2020/5/22
• 他的“知”或“理”是“天理”,其政治 含义指封建伦理道德。即“宇宙之间,一 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纳,其纪之为五 常”。此理先验地存于人心中,也存于天 地万物之间,理一分殊,合则为一,分别 为殊。
朱熹格物致知论
![朱熹格物致知论](https://img.taocdn.com/s3/m/7da6e8b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2.png)
朱熹格物致知论任守愈《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样讲在《大学》这部集中围绕着这些问题论述了儒家以修身齐家为根本的政治伦理哲学中;格物致知是何其的重要..朱熹对格物致知问题有相当深的研究;我们今天就这个问题讨论之..对于这个问题;朱熹专门写了一篇《补〈大学〉格物致知传》;提出了一个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认识论纲要..其文如下:“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按照朱熹的这个解释;所谓致知在格物;就是即物穷理以致吾心固有之知..他说:“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认为人本来有知;天下之舞都有一个理;这样说来人“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是因为他没有穷尽理..那么“格物”和“致知”是什么哪我们来分析一下..朱熹曾说:“此一书之间要紧只在格物两字上认得”;“本领全只在这两字上..”《朱子语类》十四可见“格物”在朱熹《大学》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释经一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补传五章“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格者;极至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穷而至极也..”《大学或问》卷一“及其进乎大学;则又使之即夫事之中;因其所知之理推而究之;以各行乎其极..”《大学或问》卷二在朱熹看来;格物包括三个要点;即“即物”、“穷理”、“至极”..在朱熹的认识当中;理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是天地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本源和根据..所以穷理;就是要探求、穷索一切本源;于是三者的关系就是格物的核心在穷理;穷理离不了居奇的事物;穷理就要穷至其极..这里涉及了格物的方法问题;后面我们再说..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这个“格”字训为“至”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朱门后学车若水加了两个字;“量”和“度”见《宋元学案》六十六《南湖学案》之《玉峰脚气集》..我理解这个“量”和“度”;是使认识达到“适中合宜”;穷极其理;也要“适中合宜”;否则就过犹不及;因为如果真要“极至”;就会使“穷理”意无着落;格至无穷无尽;求索不得;以至居无所定;没有什么标准而言;落到无限求索的空无之中了..什么叫“致知”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致知知识就一物上穷尽一物之理;致知店知识穷得物理尽后我之知识亦无不尽处;若推此知识而致之也..此其文义知识如此;才认得定;便请以此用功;但能格物则知自至;不是别一事也..”《答黄土子耕五》;《文集》五十一这样朱熹的致知就定位在“通过考究物理;使认识的知识得到扩充而所得的结果”上了;于是补格物致知传中又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样人心莫不有知即是致知之识;既有能觉之知;更有知识之知..朱熹认为人本来是有知的;但是由于受到世间事物的蔽塞而不能达到通明;必须进行后天的学习方能达到..他说:“这个道理;本是天所以与我者;不为圣贤而有余;不为愚不肖而不足..但其间节目;须当讲学以明之..”《语类》卷十四天所赋予人的理是完整无缺的;无论是贤、愚、不肖;他们固有的理都没有变;但是由于人禀受的“气”各有不同;有“昏明清浊之异”;所以理也有通明蔽塞的不同..于是朱熹强调;无论资质如何;要明天赋之理;都要下困学、勉行的工夫..参见《语类》卷八从上可知;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赵顺孙篆疏的《大学篆疏》中载:“《文集》曰:格物独可以一事言;知至则指吾心所可知处;不容更有未尽矣..《语录》曰:物格是要得外面无不尽;知至是里面亦清澈无不尽..”这样“格物”和“致知”只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格物”和“致知”不是两回事..知晓了格物致知的关系;我们怎样来格物而达到致知哪先要弄清格物的“物”;这个格物的对象问题..朱熹格物中的“物”;是指一切事物;凡天地之间;无论是客观的物质实体;还是某些思维念虑在内..朱熹说:“圣人只说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且自一念着急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出饮食言语;无不是事..”《语类》十五他还说:“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辩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语类》十八从而要求人通过对外在对象的考究中把握义理;以达到引起内心的波动热达到致知..这样朱熹认为天下的事物莫不有理;无论是大小、轻重、贵贱等等;万事万物皆有理;所以格物是长理论上讲对这些事物的理也要格;当然在实践中有个轻重缓急的问题;那桐油另当别论了..事物的多样性引起格物方法的多样性来;但是归结到一处;就是要求把一切内格物之功合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道德境界上去..但是把朱熹格物学说仅仅归结到道德境界修养方法上是不完全的;他也是对知识学习的根本求知方法..我们下来探讨一下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几个有机的常规方法..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模式就是“博学—积累—贯通—推类”;下来我们看看这个模式..博学..“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语类》卷八博学是无所不学;但又要有先后次序;不可杂而无序..博学的目的就是要穷理;他还提出必须先博而后约;博而不能反于约;就不能穷理;就会流于杂..“务反求者;以博观为外弛;务博观者;以内省为狭隘;堕于一偏;此皆学者之大病也..”《语类》卷九“学之杂者似博;其约者似陋..惟先博而后约;然后能不流于杂;而不厌于陋也..”《答汪太初》;《文集》卷四十六“穷理格物;如读经看史;应接事物;理会个是处;皆是格物..”《语类》卷十五这里说的很明白;就是博学是为了穷理;这种广泛的学习知识就是为其做准备的..他在此中;还提出了这样一条;就是一方面肯定人心有先知;另一方面强调观物、读书不能有私心;旧见的束缚..他指出:“今学者有二种病;一是主私意;一是旧有先入之说;虽欲摆脱;亦被他自来相寻..”《语类》卷十一己意、私见在作怪;难免先入主见;是不可能真正知道彼事的..朱熹有两句诗很有名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之一;《文集》卷二有朱熹的话来解释就是:“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著;且放到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若执著一见;则此心便被此见遮蔽了”同上;“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如去了浊水;然后清者出焉..”同上就是这个意思;其实这对“积累”来说也很重要..积累..程颐讲了这样一句话:“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遗书》十八朱熹很注重这句话;他认为;积累可以达到贯通;贯通须由逐渐积累;关于贯通我下一段再说..朱熹十分强调积累之功;他说:“格物致知;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一物格则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然后胸中判然不疑所行;而意诚心正矣..然所致之知固有深浅;岂遽以为与尧舜同者;一旦忽然而见之也哉此殆释氏一闻千悟;一超直入之虚谈;非圣门明善诚身之实务也..”《文集》七十二这样格物须是一个又一到十;到百的过程;如果不能切实的“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则会一事无成;超越积累而想达到格物是不可能的;虚妄的..在这里积累首先是要切己之实..这里他批判了用禅宗的顿悟方式来达到格物..朱熹的观点是从即物的见闻之知入手;这个“知”要从小的入手;从自己入手..这样今日格;明日格;久之就贯通了..贯通..在运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时;朱熹首先用“理一分殊”的观点批判了程颐的格一物而万物通的观点..“问:一理则万物通;其说如何曰:伊川尝云;虽颜子亦未到此..天下岂有一理而万物通便解万理皆通也须积累将去..如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遂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语类》卷十八“这道理不只是就一件事上理会见得便了;学时无所不学;理会时却是逐件上理会去..”《语类》卷百十七照朱熹的说法;每个事物皆有它自己的理;这个理是十分具体的;但是这些具体的理又受到一普遍原理所支配;普遍原理存在于一切有差别的具体的理之中;一切有差别的具体的理;都是普遍之理的个别表现..这样不可能由只格一物而认识到普遍原理的..他强调由个别具体之理贯通而达到普遍原理;达到认识的飞跃;但我这里要说明一点就是这个“理”;并不是我们现在认识到的规律;也不是宗教认识中的“神”;是朱熹特指的“天理”..这种贯通诚如《大学章句》中所讲的“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推类..实际上前面三个已经达到朱熹所谓的“致知”了;认识到这一阶段似乎可以终结了..但是天地万物千千种种;总不会达到全部都“格”过去了;这样旧有了轻重缓急问题..对于那些没有“格”过的;朱熹说:“物有多少;亦如何穷得尽但到那贯通处则才抬来见便晓得;是为尽也..”《语类》六十这样那些没有经过穷格的事物才会转化为人的现成知识;这个过程就是推类..如何推类;朱熹认为用这八个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一类事物积累而得到一个普遍原理;再用这个普遍原理去推知其他事物之理..他肯定了人在认识事物上的能动性;有认识到一事物与它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有联系;这是很难得的..但是朱熹得人为这种推理而得的知识;只是大体上如此而已;对此也不能全信;他还有疑虑..这里我简单地说说这四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博学为积累做了准备;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贯通而得到一普遍原理;用得到的这个普遍原理推类就可以知道那些未知的事物之理..经过这样一个步骤就可以达到格物致知..朱熹提倡的先知后行在这里很明显的显示出来了..朱熹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的格物致知论;并将他更加完备程颐的格物穷理是多方面的以及其途径和方法是多样性的观点;被朱熹充分发挥;特别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件”的观点..当然也有对程颐格物致知论的某些方面的舍弃;这是必要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在这个问题上;朱熹从不同的角度上展开了比较广泛的论述;在中国思想认识史上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我们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是很成问题的;对于朱熹这样的哲学家;我们不能因为将他定位在唯心主义阵营中;就一棍子打死;对其一分为二的看待是十分必要的..。
朱熹的格物致知认
![朱熹的格物致知认](https://img.taocdn.com/s3/m/d676cb5077232f60ddcca124.png)
太极和万物的关系
• 太极和万物的关系可以归纳为“理一分 殊” ,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 “理一分殊”:太极包含万物之理,万物 分别完整的体现整个太极。 •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用 “月印万川”解释。天空中只有一个月亮, 但是地上的每条河流都可以看见一个月亮。 全宇宙就一个太极,所以每个人,每个物 中也有一个太极。
认识的方法
• 1、 “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渐进 阶段。 • 2、在这个基础上将积累的知识“豁然贯 通”。
对朱熹认识论的评价
• 朱熹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一样,是为了论证 封建伦理的合理性。如上所述,“格物” 乃是“明吾心全体之大用”的。而所谓 “大用”,在他看来就是“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也就是说,“格物”的 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止于至善”。这样在 朱熹那里认识论的问题和道德问题就不分 开了。他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要人们 认识“天理”,提到道德修养的境界。每 个人各安其位,安分守己,不做出超出所 谓“常规”的事。
太极
• 太极就是最根本的、整体的理。是世界万 事万物的最初根源。 • 性质:“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 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 。”太极本身无动 静,无生灭的,而一切具体事物的产生、 变化、消灭都是由它那里来的。 • 太极同时又是道德的最高标准。“其中含 具万理,而纲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 义礼智。”
理一元论
• 朱熹发展了二程的理一元论,建立了一个 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 理的首要意义是事物的规律。但是理的内 容还包括道德的基本原则、基本标准。 • 理包括道德的基本原则的实质是把当时的 社会秩序说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秩序,借以 巩固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形而上之道也,生 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 之具也。” • 形而上是理,形而下是气。 • 朱熹提出了“气”这个概念,并把“气” 定义为创造万物的材料。而“理”是创造 万物的根本。 • 这也看出:朱熹把“理”作为第一性,把 “气”作为第二性。
朱熹的格物 名词解释
![朱熹的格物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780cb9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2.png)
朱熹的格物名词解释朱熹(1130-1200),北宋理学代表人物,其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概括在“格物致知”四个字中。
其中,“格物”是朱熹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将对其进行名词解释。
一、格物的含义“格物”即观察事物,揭示其本质、规律和价值,通过理性思考对世界进行认识,从而实现人的知识和智慧的提升。
朱熹主张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研究和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认识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二、格物与朱熹的思想体系朱熹的格物思想是其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传统儒家学说的一种演绎和发展。
朱熹认为学问的根本在于事实,通过观察和探索事实,可以发现人与世界的关系,达到对世界的真正把握。
基于此,他进一步将格物与致知相结合,主张通过实践和思考来深化认识,从而达到智慧和真理的境地。
三、格物的方法朱熹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途径来实践格物。
首先,要“致良知”,即通过道德修养和修身养性,使自己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
其次,要进行“详实求真”,即进行事物的详细观察和实际探索,尽可能地放下主观偏见,客观地认识事物。
最后,要进行“思辨”,即通过思考和辨析,理性地分析和判断问题,并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启示。
四、格物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朱熹的格物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各个领域的知识都在不断增长和演化,我们必须通过透彻观察和思考,才能掌握和应对这些变化。
其次,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我们具备严密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只有通过格物的精神,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而且,格物的方法也能够帮助我们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起来,朱熹的格物思想是一种观察和实践的方法和态度,强调通过实践与思考来认识世界和提高智慧。
它在儒家学说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代社会,格物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应对挑战。
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含义
![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5cb3e59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2.png)
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含义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理学家,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格物致知”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格物致知”可以理解为“通过观察事物现象来追求真理和知识”。
它强调通过实践和思考来认识世界,强调实证主义的态度。
在朱熹看来,人类应该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证研究来获得知识,而不是仅仅通过书本和理论知识。
朱熹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观察和实践才能尽可能地接近真理。
他主张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事物,用实验去验证观点,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真实认识。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摆脱主观臆断和偏见,真正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朱熹的“格物致知”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践,也包括对人性的思考和研究。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有通过实践和修身养性,才能发挥出人性的最大潜力。
他强调要通过反思自我,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正。
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修正,人们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完善。
在朱熹看来,格物致知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
他提倡“砥砺自律”,即通过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修养。
只有通过不断地改进自己,人们才能达到道德和心灵的升华。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强调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获得知识,强调个体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格物致知”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提醒我们要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获得知识和真理。
总之,“格物致知”是朱熹提出的一种观察事物、实践和修身养性的理念,强调通过实证主义的态度来认识世界和自我完善。
它强调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获得知识,通过自我反省和修正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修养。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提醒我们要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获得真知和真理。
朱熹、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之比较兼论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关系
![朱熹、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之比较兼论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551da8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2a.png)
朱熹、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之比较兼论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关系一、本文概述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朱熹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理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两位思想家分别代表了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朱子学和阳明学,他们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比较朱熹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并进一步探讨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关系。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格物致知论主张通过格物(即研究事物之理)以达到致知(即求得道德认知)的目的。
他认为,通过对事物的深入探究,人们可以逐步把握宇宙间的普遍规律,进而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朱熹强调知识的积累和道德的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构成了其格物致知理论的核心。
王阳明则提出了与朱熹不同的格物致知观。
他主张致良知,即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本然的良知,这种良知是道德的源泉。
通过反省内心、致良知,人们可以直接把握道德真理,而无需通过繁琐的格物过程。
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强调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内在性,与朱熹的格物致知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朱熹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进行比较,包括他们对格物与致知关系的理解、对道德认知的来源和方法的看法等。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位思想家的哲学观点及其差异。
本文还将探讨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关系。
尽管朱熹和王阳明在格物致知理论上存在分歧,但他们的思想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共通之处。
通过对阳明学与朱子学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内在逻辑。
本文旨在通过对朱熹和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的比较以及对阳明学与朱子学关系的探讨,揭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为现代哲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也是唯一一位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学者。
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格物致知思想是其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朱熹的哲学思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朱熹的认识论
![朱熹的认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7835384daef5ef7ba0d3c82.png)
朱熹的认识论
朱熹发挥了《大学》关于“格物致知”的思想,对“格物”的解释,朱熹认为,一是“即物”即接触事物,二是“穷理”即研究物理,三是“至极”即穷理至其极;对“致知”的解释,朱熹认为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大学章句》),即扩展、充广知识,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结果。
总的说来,朱熹的理论是对程颐“格物穷理”认识论的发展。
朱熹为了发挥其思想,提出《大学》篇中缺失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于是还专门作了《补格物致知传》。
与认识论相关的,在知行观上,朱熹提出子“知先行后”的观点,认为知的目的在行,即实地践履,若想践履,必须先知,不过朱熹也强调知和行不能偏废,“知行学相须”;与传统儒家的观点一致,朱熹的知行观主要强调的也是道德的践履问题,而不是认识的来源问题。
朱熹 理一分殊,格物致知
![朱熹 理一分殊,格物致知](https://img.taocdn.com/s3/m/edf8fd1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4b.png)
94文 孙聚成进学术发展的作用。
朱熹在为官的同时,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含、考亭书院。
特别是他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
为封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派。
朱熹提倡“格物致知”,强调“知先行后”。
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说法,并建立了更系统的格物穷理说。
他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他通过对“格物致知”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
“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是为了当圣人,若做不到“格物致知”,无论如何都是凡人。
朱熹提出了自己的知行观,指出在“知”“行”关系上,“知先行后”。
为了培育更多的圣人,指导儒家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实践,朱熹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花费在兴办书院和教书育人上。
公元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的时候,拨款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又遍搜江西诸郡书籍文字以充实藏书,购置日产以供办学之用。
书院得到朝廷的认可,教学活动由朱熹亲自主持,他特为书院订立了学规,又经常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对他们教诲不倦。
公元1194年,朱熹在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任内,又在长沙重建了岳麓书院,他在湖南各地延聘了一些教师,并广招生徒,来此就学者曾达到千人。
因为朱熹的努力,使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朱熹 理一分殊,格物致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古往今来,外面的世界好精彩,滚滚红尘总是让人心有所寄,也让人自生烦恼。
面对各种欲望和困惑,朱熹明确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人要学会节制过度的欲望追求,以保持心灵的宁静和谐,不为物欲所纷乱。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朱熹祖籍婺源县,出生于福建省尤溪,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作为儒学的集大成者,后世像尊称孔子一样尊称其为朱子。
朱熹格物致知的例子
![朱熹格物致知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321fb90e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e.png)
朱熹格物致知的例子朱熹啊,那可是咱中国古代文化里的一位大学问家呢。
他提出的格物致知,就像一把神秘的钥匙,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格物致知是啥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探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取知识。
朱熹自己就特别热衷于这事儿。
他就像一个好奇的小娃娃,看到啥都想弄个明白。
比如说啊,他看到一朵花,可不是只看看这花好看不好看就完事儿了。
他会去琢磨这花为啥是这个颜色,为啥在这个季节开,它的花瓣为啥是这样的形状。
这就好比咱们看到一个新出的手机,一般人可能就看看外观漂不漂亮,功能新不新奇就得了。
可要是按照朱熹格物致知的法子,那就得深究了,这手机的芯片为啥能让它运行这么快呢?屏幕为啥这么清晰呢?电池续航是怎么做到这么久的呢?朱熹在格物致知的道路上可没少下功夫。
他就像一个执着的探险家,在知识的丛林里不断探索。
他会去研究那些经典著作,一字一句地琢磨其中的道理。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读书,如果想要真正读懂一本书,不能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个大概。
朱熹对待学问的态度是相当认真的,他觉得只有把事物的本质弄清楚了,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这就像我们想要知道一个魔术是怎么变的,光看表面的神奇可不行,得去探究背后的手法和原理。
格物致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朱熹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也遇到过不少困惑。
有时候他可能对着一个东西琢磨半天,也得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就像我们解一道数学难题,有时候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解法。
但是朱熹可不会轻易放弃啊,他会不断地尝试不同的方法去理解事物。
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
从朱熹格物致知的例子里,我们能学到好多东西呢。
这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他教会我们要有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保持一种探索的欲望。
如果一个人对啥都不感兴趣,那他就像一潭死水,没有活力。
而有好奇心的人呢,就像一颗充满活力的种子,随时都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而且啊,格物致知还告诉我们要深入研究。
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就像看人一样,不能只看外表长得好看不好看,得深入了解这个人的内心、性格、品德啥的。
论朱熹的格物致知之旨_赵峰
![论朱熹的格物致知之旨_赵峰](https://img.taocdn.com/s3/m/f7d680e4172ded630b1cb625.png)
论朱熹的格物致知之旨赵 峰 长期来,人们对朱熹的格物之说的研究多局限在认识论形式方面,对其中所包含的本体论内容少有涉及,故常常将其与以增加知识为目的的“穷物理”的方法相混同,从而导致从冯友兰到牟宗三对朱熹的修养学说乃至其整个思想体系的严重误解。
本文试图由“张荫麟问题”入手,对朱熹的格物之说重新清理,论证格物之“物”主要指人伦日用之“事”,致知之“知”主要指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和对儒家价值的认同;而格物致知的本体论意义在于:根据社会生活之常道去发现并消除自然生存现象对人的社会本性的遮蔽,以实现某种不同于佛老的儒家式的本真生存。
由此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朱熹的整个修养学体系,并有益于澄清各种误解。
作者:赵峰,男,1964年生,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师。
淳熙二年乙未(朱子46岁)的鹅湖之会以前,朱熹的为学规模已大体形成。
在几经反复的艰苦探索之后,朱熹终于重新确认了格物致知的地位,构筑起了以格物致知为代表的认识型工夫与以克己涵养为代表的实践型工夫互发并进的工夫体系,使长期困扰他的致知与践行矛盾暂时得到了调和。
然而当朱陆在鹅湖相遇,激烈的争论表明问题并未彻底解决。
应当说为了这次聚会,朱陆双方都是有备而来的。
朱熹与吕祖谦通过合编《近思录》取得了共识,并对自己的学问工夫进行了总结和梳理;陆氏兄弟通过会前的致辩剧论,最后也统一了认识。
尽管朱陆双方都是抱着“欲会归于一而定其所适从”的目的而来,然而会上一交锋,双方的立场相距太远,最后竟不欢而散。
鹅湖之争的焦点集中在读书穷理的必要性问题。
陆象山强调发明本心,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表面上看,这完全是一个方法论问题。
后来陆象山也要人读书,朱熹更是反省自己道问学方面多了,似乎这种纯方法论上的分歧就可以消除了。
然而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人们都感觉到问题并非这么简单。
距鹅湖之会七百五十多年以后,在二十世纪三欲明`心之全体大用',反求诸其心就够了。
何以朱子于此更注重`道问学'呢?更注重对外物`用力之久'呢?而且朱子还有理由比象山更不重`道问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朱熹—格物致知
摘要: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对于格物致知的真正涵义,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
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
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
关键词:未解之谜格物致知朱熹穷理
正文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
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一段。
但是,《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其后再未作出任何解释,也没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
过“格物”与“致知”两个词汇。
然而,“格物致知”一直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
它之所
以使儒学界争论达千余年,首先是因为“格物致知”是《大学》八
目的基础功夫、更是“诚意正心”的修持基础,也就设计了心性修
为的根本基础,而超越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深度。
与先秦道家之学相通。
宋儒理学兴起之后,为了排斥佛、道两家,程颐自创“理”以
取代“道”,而朱熹更是无视《史记》记载而硬要认为“孔子访周
所拜见的老子,并非道家老子,而是另有其人”。
其次是因为“格
物致知”的字义解释难以适当,这也是因为缺乏相关《大学》作者
意旨的文献可供证明“格物致知”的正确意义。
这样就使以后诸儒
随意发明而强行解释“格物致知”,从而造成了至今的儒学思想上
的千古难题。
据记载是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
现在关于“格物
致知”的流行诠释多是根据朱熹学说的部分观点而出现的。
其实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
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
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
当时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都大力
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
但元朝中叶,朱熹的《四
书集注》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明太祖时期又独尊
《四书》上的朱熹学说为官方思想权威,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的
科举应试更是以朱熹学说为准。
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朱熹
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
行观点。
朱熹”格物致知”学说在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强调外部事
物的考察和知识的学习扩展。
因而,可以说“格物致知”学说是求
真和求善的结合。
他的“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朱熹看来,“格物“之”格“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至”,“格物”便是“至于物”,也就是达到极致。
另一层是“尽”,“格物”就是“知尽”,而“知尽”就是“理穷”。
因而,“格物”与“理穷”并称。
朱熹沿习二程的说法,认为“格物”之“物”意为“事”,不仅指事体,也指事情。
由此便知,朱熹的
“格物”包括“即物”和“至极”,而且“格物”又是“穷理”。
“格物”目的便是主体考穷事物之理,其核心在穷理。
第二,“致知”与“格物”相联系,单独来看,“致”就是推及、扩充的意思。
知的含义则相对较为复杂,“知”包含“能知”
和“所知”,能知为能觉之知,即主体的认识能力;所知为知识之知,即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
所以“致知”就是推及知识,是认识的知
识得到扩充而所得的结果。
朱熹肯定了人本来是有知的,但是因为
理未穷,受到世间事物的蔽塞而不能到达通明,“惟于理有未穷,
故其知有不足也”,所以必须进行后天的学习方能达到。
第三,朱熹把“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的,“格物”的精义就
在于穷理。
“格物”所穷之理,既是自然之理,又是道德伦理。
因此,“格物”的基本精神就是人通过对外在的对象的考察,从而把
握体现在事物中的义理;或者是通过实践履外在的伦理规范而体认
其真谛。
第四,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善”,他在《大学章句》最后指出“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因而,“格物致知‘论从
这个角度上说就是对于儒家伦理的认识和修养方法,最终当落于达
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上。
朱熹肯定格物致知的工夫是一个由量上的积
累到质变的过程,他侧重认识过程中的"贯通",只有到达"豁然贯通"
的境地,才能“物格”、“知至”、“理穷”。
第五,朱熹的格物致知肯定了耳目之官与思辩对穷理的作用,
肯定了人学习知识和外部事物的重要性,但他"格物穷理"的目的并
不在运用所穷之理,所致之知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改造,不在于把
握世界万物的规律,或应用与技术发明来促进人类的进步。
这与近
代西方认识论兴起的背景目的是完全不同的。
总的来看,朱熹的"格物致知"论既在求真,也在求善。
所谓求
真就是追求真理,求善则是完善自身的伦理道德,使自己成为一个
有道德修养的人。
它不仅获得了对于外部事物的知识,也是对于自
身道德体认的践履。
知识愈多,认识就愈广愈深,心中之知就愈明;推而扩之,便能够达到对事物义理的认识和对“天理”的体认,即
所谓“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所以,通过这样的为学工夫,既丰富了知识,又能正心诚意,达到“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
从“格物致知”是求真求善的途径上可知,朱熹哲学中“穷理”和“明善”是结合在一起的。
最后朱熹所提出“格物致知”的观点最早是讲给皇上听的。
他34岁的时候,孝宗继位之后召见了他。
他就给孝宗讲了“格物致知”,说帝王之学,必须要“格物致知”。
第二年,他又去见皇帝
时说,大学之道,即“格物致知”。
皇上没有做到“即物穷理”没
有做到“即事观理”,所以就没有收到治国平天下的效果。
由此可见,理学提出“格物致知”这些理论,不是用来约束老百姓的,而
首先是针对帝王之学的。
虽然说朱熹的“格物致知”首先是讲给帝王听的,但是现如今
它也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它教育我们要具有探索精神和追求真
理的决心,虽然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无法到达终点,但是我们还是要
向终点靠拢,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应该随
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
同时还要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做
到求真和求善的完美结合。
格物致知作为千古之谜,现在依然存在,然而朱熹在前人的基
础上对其作出了全面、经典的解释,为中国思想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格物致知的解释带来了质的飞跃,现如今我们需要沿着朱
熹的步伐不断探索,努力实现求真和求善的完美结合。
[1]《中国历代哲学智慧》,外文出版社
[2]朱熹.《四书章句》.中华书局.1983
[3]乌恩溥.《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宋元部分程颐语录
[4]《大学章句》《4书章句集注》,上海书店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