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件第1章第4-6节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 53页)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 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 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 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 的53%。20世纪全球两次死亡20万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 53页)
2021年8月19日星期四
• 地震是一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性极 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地震造成生命、财产损 失的直接原因是建筑物的剧烈震动、破坏倒塌。
• 目前预测工作没有发展到准确预报的程度。随 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和财富向城市高度 集中,基础设施高度发达,地震造成的后果将 日益严重。
因此,破坏性地震常常是突然发生的。
目前,科学技术上还无法控制地震的发生。 每次地震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
二、全世界地震带 主要分布于以下两个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地震 带
这两个地震带 释放的能量,欧亚地震带 约占全球所有 地震释放能量 的3、地核:地球最 里面的一层,半径 约 为 3500km , 是 地球的核心部分。 可分为外核(厚 2100km ) 和 内 核 ( 厚 1400Km ) , 其主要构成物质是 镍和铁。根据推测,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 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 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 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 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
3、按地震序列分类:
地震时弹性应变能,以波的形式释放扩散 射、折射形成持续过程,加之断裂错位不是 故在一定时间内(几十天或数月)相继发生 的一系列大小地震称为地震序列。 在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主 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 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称为余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件
结构分析软件SAP20
适用范围
SAP2000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结构 分析,包括高层建筑、大跨度结
构、桥梁、工业厂房等。
特点
SAP2000具有强大的建模功能, 支持多种类型的结构形式,能够 进行线性、非线性及动态分析, 同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库和连接
模型。
应用案例
SAP2000在许多大型工程项目中 得到广泛应用,如上海中心大厦
抗震加固的方法与技术
增大截面法
通过增加原结构的截面面积来 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
外包钢加固法
在结构的外侧或内侧包裹一层 钢板,以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 延性。
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法
将碳纤维布粘贴在结构的表面 ,以提高结构的抗剪、抗弯和 抗拉能力。
增设支撑和拉杆法
通过增设支撑和拉杆来改变结 构的动力特性和传力路径,提
03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
建筑结构的震害分析
01
02
03
结构整体倒塌
地震时,建筑结构整体倒 塌是由于结构整体性差、 延性不足或构造措施不当 等原因所致。
节点和连接破坏
节点和连接的破坏会导致 结构失稳,影响结构的承 载能力和稳定性。
墙体破坏
墙体在地震中容易发生开 裂、断裂、倒塌等现象, 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 性。
05 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技术
抗震加固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04
安全性原则
加固后的结构应能够承受可能 出现的各种地震作用,确保结
构安全。
适用性原则
加固后的结构应满足正常使用 要求,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耐久性原则
加固后的结构应具有足够的耐 久性,满足设计使用年限的要
求。
经济性原则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套课件446P)
1.1.2
我国的地震情况——续
4.目前的地震形势 地震的发生有间歇性。一段时间内发生较频繁,一段时 间内较平静。世界以及我国目前均处于地震活跃期,抗震 任务不容忽视。
1.1.2
我国的地震情况——续
3.我国的地震活动地区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 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 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 一带、 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1.1.1
地震是群灾之首——续
二、近代历史上大地震 • 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在河北省唐山一带发 生了7.8级强烈地震,震中区烈度11度。150万人口 中死亡24万,伤16万;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震后 重建费用100亿元。 • 集集大地震: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7.3级地震, 死亡24人,经济损失94亿美元。 • 印度大地震:当地时间2001年1月26日上午,在印度 西北部古吉拉特邦发生里氏7.9级的强烈地震。死亡 人数达16000多人,受伤人数达55800多人,经济损 失45亿美元。
课程简介续
• 科学界多年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门学科——地 震工程学。它包含工程地震和结构抗震两方面 内容。 • 工程地震主要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区 划、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规律、地震动工程参 数的选择及估计等。 • 结构抗震主要研究:建筑场地动力性能与抗震 设计关系、构件与结构动力特性、结构动力破 坏机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理论与抗震设计方 法等。
1.1.1
地震是群灾之首——续
三、全世界地震带 主要分布于以下两个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地震带 这两个地震带 释地震带
【精品课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简单的建筑平面
PPT文档演模板
【精品课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4.2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事实上,由于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和使用功能等多方面的要求, 建筑不可能都设计成方形或者圆形。《高层规程》对地震区高层建 筑的平面形状作了明确规定,如下图,并提出对这些平面的凹角处, 应采取加强措施。
PPT文档演模板
【精品课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4.3 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
规范规定: • ①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 途径。 • 受力明确、传力合理、传力路线不间断、抗震分析与实 际表现相符合。
PPT文档演模板
【精品课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4.3 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
②宜有多道抗震防线,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 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PPT文档演模板
【精品课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4.1 场地选择
场地选择的原则:
选择工程场址时,应该进行详细勘察,搞清地形、地质情况, 挑选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尽可能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在抗震危险地段上,建造可能引起人员伤亡或较 大经济损失的建筑物。
1. 避开地震危险地段
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一般是指地震时可能发生崩塌、滑坡、 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地段,以及震中烈度为8度以上的发震段裂 带在地震时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地段。
PPT文档演模板
【精品课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4.2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扭转不规则
凹凸不规则 楼板局部不连续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课件
b. 9度地区,可采用下沉式天窗;
c. 突出屋面的钢筋砼天窗,侧板与柱宜采用螺栓连接。
(5) 支撑系统
(6) 柱 单层砖柱房屋:
6、7度地区可采用十字形无筋砖柱; 8度地区Ⅰ、Ⅱ类场地采用竖向配筋组合砖柱; 8度地区(Ⅲ、Ⅳ类场地)和9度地区的中柱采用钢 筋砼柱。 单层钢筋砼柱厂房:
厂房中的各种柱采用钢筋砼柱。 a. 截面形式和尺寸:矩形、工字形、双肢形、管柱形等。
排架的侧向柔度d11按下式计算:
11
F
a 11
11
F
(1
-
x1
)
a 11
11
F=1
x1
11
11
F=1
x1
11
x2
11
a11
F=1
⑵ 两跨不等高厂房
采用能量法计算并考虑KT影响,计算自振周期:
T1 2kT
Gi ui2
K i ui2
式中
u1、u2-将结构简图转动900,将G1、G2视为垂直于 杆件的荷载,在G1、G2处产生的水
e. 在满足有关抗震构造措施时,规范规定下列建筑 可不进行抗震计算:
(a) . 7度地区Ⅰ、Ⅱ类场地内的柱高不超过4.5m且 两端均有
均有 2.
(b). 7度地区Ⅰ、Ⅱ类场地内的柱高不超过10m且两端
山墙的单跨及等高多跨钢筋砼柱厂房。 设计计算内容 自振周期的计算; 内力计算; 强度计算。
3. 厂房质量集中系数的确定
平位u移1 。 11G1 12G2 u2 21G1 22G2
⑶ 三跨不对称带升高中跨的厂房结构:
T1 2KT
G1u12 G2u22 G3u32 G1u1 G2u2 G3u3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套课件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套课件第一部分:建筑抗震设计概述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设施日益增多,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巨大。
因此,如何设计出能够抵御地震影响的建筑结构,是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抗震设计是指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地质条件、建筑类型和用途等因素,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使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抗震设计的原则1. 以预防为主:在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地震因素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而不是等到地震发生后才进行补救。
3. 材料选择:应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
4. 施工质量: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四、抗震设计的步骤1. 地震烈度评估: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地震活动历史和地质条件,评估地震烈度。
2. 结构设计:根据地震烈度、建筑类型和用途等因素,进行结构设计,包括结构体系、构件截面尺寸、材料选择等。
3. 抗震措施: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如设置防震缝、增加支撑体系、采用减震隔震技术等。
4. 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结构设计的实现。
五、抗震设计的未来发展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步骤,为未来的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抗震设计的具体方法1. 静力设计法:这是一种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考虑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平衡。
设计时,需要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并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2. 动力设计法:这种方法考虑了地震作用的动力效应,通过计算结构的动力响应来评估其抗震性能。
动力设计法需要考虑地震动的频谱特性、结构的自振频率和阻尼比等因素。
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这种方法以建筑结构的性能目标为导向,通过选择合适的性能指标和抗震措施,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达到预定的性能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ppt课件
第一章 绪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烈度表
分为1-12度(不同的国家的分度方法不同)
中国地震烈度表
分项:人的感觉,大多数房屋震害程度,其他现象, 加速度(水平向)厘米/秒² ,速度(水平向)厘米/秒
I度:为无感觉,损坏一个别砖瓦掉落墙体微细裂缝; 河岸和松软土上出现裂缝。
第一章 绪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VI (6)度:惊慌失措,仓惶逃出;饱和砂层出现喷砂冒 水。地面上有的砖烟囱轻度裂缝、掉头;加 速度63厘米/秒² 。
第一章 绪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多遇烈度)
.55度
(设防烈度)
度左右
(罕遇烈度)
第一章 绪论
设计地震分组
6度近震
设计地震分组是新规范新提 出的概念,用以代替旧规范设计 近震、设计远震的概念。 6度远震
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 条件下,处于大震级远离 震中的高耸建筑物的震害 比中小级震级近震中距的 情况严重的多。
第一章 绪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板块说:
大陆漂移假说:它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Wegener) (1880~1930年)在讲课中提出来的。
这一假说在约10年时间内没有受到地质界的重视。在 1922年2月16日有一篇评述魏格纳的书的一无人署名的短文, 发表于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上,说“该书直接应用了物 理学原理,但遭到许多地质学家的强烈反对”。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震级是一次地震强弱的等级。
现国际上的通用震级表示为
里氏震级。(Richter)
查尔斯·里 克特(1900~
用标准的地震仪在距震中100km19处85年记) 录 最大水平位移A(以µm=10-6 m计)。
震级M=logA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共81页)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五、合理的结构材料
• 延性系数(表示极限变形与相应屈服变形之比)高; • “强度/重力”比值大(轻质高强); • 匀质性好; • 正交各向同性; • 构件的连接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较好的延性,并
图 断层和断裂带 “有地震必有断层,有断层必有地震”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断裂及其工程影响
地质调查结果: •沿龙门山中央主断裂 带的地表破裂从映秀镇 至北川长200km; • 沿龙门山山前断裂带 的地表破裂从都江堰至 汉旺镇长40km 。
(图源:张培震, 2008)
汶川地震的 启示和教训
位于地震 断层的建筑, 由于地震断错 和地面强大振 动,带来房屋 毁灭性坍塌。
填充墙。
4层以上平面图
2)竖向不规则:塔楼上部(4层
楼面以上),北、东、西三面布
置了密集的小柱子,共64根,支
承在过渡大梁上,大梁又支承在
其下面的10根柱子上。上下两部
分严重不均匀,不连续。
3)主要破坏:第4层与第5层之 间(竖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周围
4层以下平面图
剖面图
柱子严重开裂,柱钢筋压屈;塔楼西立面、其他立面窗下和电梯井处的空心砖填充墙
• 这里的“规则”包含了对建筑平面、立面外形尺寸,抗 侧力构件的布置、质量分布,直至承载力分布等诸多因 素的综合要求。
• “规则”的具体界限随结构类型的不同而异,需要建筑 师和结构师相互配合,才能设计出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 建筑抗震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 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①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度远震
设计地震分为三组
如:对于Ⅱ类场地,第一、二、三组 的设计特征周期分别为:0.35s、0.40s、0.45s.
如:湖北省各地震设防地区均属第一组。
7度近震 7度远震
距离对峰值加速度ap的定性影响规律:
(1)随距离增加,ap减小;
(2)距离增加,持时增加;
(3)震中距越远,地震动的长周期分量越显著。
§1.5 地震地面运动的一般特征
地面运动的一般特征可用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曲线来说明。
1.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峰值) 2.地面运动的周期(频谱) 3.强震的持续时间(持时)
地震动的特征通过地震动的振幅、频谱和持时三要素 来反映,分析地震动的影响因素,就是分析对地震动 三要素的综合影响的因素。
地震动的影响因素与影响地震烈度、震害的因素大致 相同,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震级:地震震级的大小对地震动三要素的影响明 显,当震中距离相同时,震级越大,则振幅大、持时 长、长周期(低频)分量显著。
2、距离:对峰值加速度的定性影响规律很明确,而 两者之间的定量规律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内容,许多 人进行了研究。
3、场地: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
村的区域范围。
三、工程结构破坏现象
1、结构丧失整体性 2、承重结构强度不足
3、结构变形过大导致倒塌 4、结构构件连接支撑失效 5、地基失效
6、非结构构件破坏
§1.4 设计地震分组
请思考:图中的两座建筑在经历不同周期特点的地震作 用下,那座建筑更易破坏?
§1.4 设计地震分组
6度近震
设计地震分组是新规范新提 出的概念,用以代替旧规范设计 近震、设计远震的概念。
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 条件下,处于大震级远离 震中的高耸建筑物的震害 比中小级震级近震中的 情况严重得多。
§1.6 震害(Earthquake Damage)
一、直接灾害:
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 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有: 1、地面破坏
如:地面裂缝、错动、塌陷、喷水冒砂等;
2、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 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
3、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1)场地土通常是指场地范围内一般深度在15-20m以内的地基 土。一般来说,基岩上地震动小,烈度低、震害轻;软土上地震动 大,烈度高,震害重;硬土上刚性结构震害重一些,长周期结构震 害轻一些,软土上则相反。例如1923年关东大地震,硬土上刚性结 构破坏重,软土上柔性结构破坏重。
场地土对地震动振幅的影响:
其中第(3)点是导致区分近震、中震和远震的原 因。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是:随距离增加,高频波动 衰减快,低频波动(长周期)衰减慢。
单从震级和距离上看,对于大地震、远距离场地, 地震动中的长周期成份显著,对长周期结构震害大, 而短周期结构损坏较小;而对于中小地震,在震中区, 则正好相反,以低层房屋(自振周期短)破坏为主。 这说明在很多情况下地震的破坏是有选择的。
3)地形的影响 (1)对振幅:一般突出山顶地震动放大,山脚缩小;斜坡形场 地,坡顶地震动放大,坡底缩小。 (2)对持时:与无地形影响的结果相比持时略有增长,但变化 不太大。 (3)对频谱的影响:对与山体自振周期接近的频谱放大。
4)局部地质构造的影响:如沉积盆地、土层下基岩大范围 隆起等,对地震动振幅、持时或频谱会产生影响。
2)土层厚度的影响 (1)对振幅的影响:土层厚度对振幅的影响与土层之下入射波 的频率成份有关。确切地说是与场地的自振频率(与土层厚度 关系密切)与入射地震波的卓越频率相关,当两者接近时,振 幅将发生较大的放大。 (2)对持时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土层厚则持时长。因为当土 层变厚时,地震波在土层中的往复传播时间变得更长。 (3)对频谱的影响:土层厚度对频谱的影响可以通过分析场地 的自振周期来讨论。土层越厚则场地的自振周期越长,可以导 致对长周期地震动成份的放大;而土层薄,场地的自振周期短, 更易于放大短周期分量。
对位移影响,软土上比基岩上大; 对速度影响,软土上比 基岩上大; 对加速度影响:一般情况下软土上比基岩上大,但不 总是如此,因为软土上卓越周期长。对于强震非线性反应时,软土 地基可能出现“隔震”现象。
场地土对持时的影响 :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软土上持时长, 基岩上持时短。
场地土对频谱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硬土场地上地震动的高频 (短周期)成份丰富,而软土场地的低频(长周期)成份丰富.
2、水灾 由水坝决口或山崩拥塞河道等引起;
3、毒气泄漏、核泄漏等 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4、瘟疫 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而引起.
三、工程结构破坏现象
1、结构丧失整体性 2、承重结构强度不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结构变形过大导致倒塌
三、工程结构破坏现象
1、结构丧失整体性 2、承重结构强度不足 3、结构变形过大导致倒塌 4、结构构件连接支撑失效
5)断层的影响 断层断裂方向:破裂从一个局部开始,沿断层一个方向 或两个方向传播。破裂传播相当于移动源问题,导致多普 勒效应。破裂传播方向会影响地面运动的特性。
6)地下水的影响 地下水除对地震波的传播有一定影响外,最主要是可以影 响土层的液化。砂土液化时,液化土层对地震波的传播有 阻碍作用,消耗波动能量,使地震地面运动变小。但砂土 液化易引起地基失效,使结构基础破坏,即对结构的破坏 有两重性。
4、海啸。 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可造成沿海地区
的破坏;
二、次生灾害
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了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稳 定状态,从而引发出的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 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
主要的次生灾害有:
1、火灾 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 东京市内227处起火,33处 未能扑灭造成火灾蔓,旧市 区烧毁约50%;横滨市烧毁 80%,死亡10万。1906年旧 金山大地震,大火烧了3天, 508个街区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