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从众的影响因素
(6)有无事前承诺
面临群体压力,你会放弃原来的意 见吗?
个体一旦在公众面前做出承诺, 就会坚持到底。最多,也是在以后的 情景中改变自己的判断。
如果你能找到某个人和你立场一致的话那么你为某件事站出来就容易得多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从众行为
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
(1)群体规模
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一 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越多,则 个体受到的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 从众。
(2)群体的一致性
如果你能找到某个人和 你立场一致的话,那么你为 某件事站出来就容易得多
(3)群体凝聚力
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 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个体会为了群体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
(4)群体中的地位
地位高的人,往往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一般来说,个体在群体中的权威 和地位越高,就越不容易顺从于群体 的压力。
(5)从众的公开程度
人们在公开场合中要比私底下更可 能从众吗? 从众行为的公开程度越高,人们做 出的独立行为就越少,从众倾向就越大。
从众行为
能发现买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真横需要的,但是利益在前,又使自己控制不
住跟风随大流的心理。一旦这种利益减少,这种从众的行为也会减少,这 就是好处利益驱动下的从众行为。 电视剧鄙视链:英剧>美剧>日剧>韩剧>港剧>台剧>内地剧>泰剧 浏览器鄙视链:谷歌chrome、firefox>苹果safari、opera>遨游>IE系列>360 电影鄙视链:冷门国家文艺片>欧洲文艺片>日韩台小清新>老港片>好莱坞内地
出现于各类投资者中,它是投资者心态模型的重要形式,是“群体压力”
或“社会影响”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对风险 资产的价格具有重要影响。
(1)学生现象:
学习从众
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
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优等生、 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宿舍成员集体出
就是大规模的从众心理显现,失去理智的人们陷入激情之中,从而酿成持
久的劫难。 第三,文艺上的从众心理降低了文艺的高雅品位。大量媚俗作态的文艺作 品充斥文艺园地。 第四,从众心理造成了经济生活中的“一哄而起”。“重复建设”屡禁不 止;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公款吃喝玩乐猖撅;企业经营困难,大批职工下岗, 国有资产流失愈演愈烈。有人还归纳了这样一个句式:不……白不……,众 人都这么干,我不……白不……”,把这类从众者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从众行为? (Conforming Behavior) 如何避免从众行为
-------- (cullen)
1
从众行为
1.1 从众行为定义、特点及表现形式
教基软文:究竟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你的从众行为(河北-心理学知识点)
究竟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你的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我们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一个常考知识点。
那么,你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人们会更倾向于做出从众行为吗?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帮助你解答这个疑惑哦。
一、什么是从众行为呢?从众即由于群体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二、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从众行为呢?1.群体规模研究发现,3-5人的群体比只有1个或2个人更从引起人们的从众能引发更多的从众。
给大家说一个有趣的实验,你也许听说过。
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及其同事,让1、2、3、5、或15个人组成的群体停留在纽约熙熙攘攘的人行道上,并抬头仰望天空。
随着群体规模增加到5个人,路人模仿群体抬头仰望的从众行为的比例快速提升。
除此之外,多个小群体的一致意见更容易引发人们的从众。
研究者戴维让学生判断一个案子。
在学生判断前,先让他们观看由4个陪审做出判断的录像。
当这四个陪审以两组(每组2人)出现时,学生的从众人数要更多。
同样,当陪审以两组(每组3人)出现时,学生的从众人数比一个6人组陪审要多,而以三组(每组2人)出现时学生的从众人数更多。
这说明,多个小群体的一致意见更容易使人从众。
2.一致性如果有人破坏了群体的行为或信念的一致性,会降低你的从众行为。
假设你参加某个从众实验,几乎所有的人都给出了同样错误的答案,但你前面的那个人说出了你的心声,给出了正确答案。
此时,你说错误答案的可能就会降低,也就是你会更少出现从众行为。
3.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大,人们就越容易从众。
比如,和你关系很好的两个朋友都选择去A食堂吃饭,这个时候你虽然想去B食堂,但是还是会选择和你的好朋友去A食堂。
4.地位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
5.公开的反应人们在公共场合要比私下做决定更容易从众。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大学教师提出某些有争议的问题时,如果让学生匿名回答,他们给出的答案会比举手回答时更多样化。
这说明在公开场合做出反应时,我们更容易从众。
从众效应的原因
从众效应的原因
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态度或观点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从众效应的原因:
1. 社会认同感:人们往往希望被社会接受和认同,因此当他们发现大多数人持有某种观点或行为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有压力去跟随以获得社会认同感。
2. 信息缺乏: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可能缺乏足够的信息或知识来做出独立的决策。
他们可能依赖他人的行为作为指导,认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可能是正确的。
3. 群体压力:当个体处于一个群体中时,他们可能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表现为直接的劝说、同伴的期待或群体规范的影响,促使个体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
4. 寻求安全感:人们可能会认为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他们承担风险或错误决策的可能性。
5. 文化和社会影响:社会和文化背景也会对从众效应产生影响。
某些文化可能更强调群体的一致性和社会和谐,从而促使个体更倾向于跟随大众。
6. 心理因素:个体的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从众效应。
例如,一些人可能具有较低的自信心或决断力,因此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从众效应并不总是负面的。
在某些情况下,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可以带来积极的结果,如遵循交通规则或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然而,在其他情况下,过度从众可能会抑制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保持独立思考,避免盲目从众。
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从众,是人类由于其社会性而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经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于互相影响,因此他们往往具有类似或者相近的思想。
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社会心理学已经证实,人们具有从众心理(conformity),当决策者行动时,常常考虑他人的判断和行为,即使知道其他人是一种从众行为,完全理性的人也会参与其中并采取类似的行为。
如果脱离了大多数,会让人产生不安感,尤其是对自己缺乏自信的时候,这种心理效应会更加显著。
(也称为“同调行为”)管理心理学认为,从众行为的产生受个体对事物的了解程度、情境因素、个体特征多方面因素影响。
人们的从众行为有表面与内心两个层面,表现为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四种情况。
比如,在风险资产市场上,从众行为(羊群行为)的心理偏差常常出现于各类投资者中,它是投资者心态模型的重要形式,是“群体压力”或“社会影响”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对风险资产的价格具有重要影响。
从众(conformity)是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
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人们为什么会从众?社会心理学家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导致从众的因素:一是信息性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过程------希望准确无误,想了解给定情境下正确的反应方式;二是规范性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过程------希望被别人喜欢、接受、支持。
本文拟从经济学角度对从众行为进行一些简要分析。
从众隐含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承认别人也是“经济人”。
由于任何人都是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和最佳追求者;所以,某人从事某种行为,肯定符合某人的效用最大化法则。
既然别人的行为都是对自己负责,所以我模仿别人的行为很大可能是对自己有利的,除非别人是傻瓜,而这种可能性又是较小的。
影响从众的因素
影响从众的因素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
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
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从众心理”。
影响从众的因素有的人容易从众,有的人不容易从众;有的情境中容易产生从众现象,有的情境中则不容易发生从众现象。
那么,从众行为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对此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一)群体因素1.群体的规模。
如果只有两个人反对你,你很可能会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如果有100人反对你,你多半会惊慌失措,内心不安,最终从众了事。
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
、2.群体的一致性。
如果群体中只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则他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而如果群体中另外还有一个人持反对意见,则使前者所面临的从众压力大大缓解,从而明显降低从众的程度。
阿希在进一步的实验中,让一位假被试作出不同于其他多数人的反应,结果被试的从众行为减少了3/4,因为被试有了一个“合作者”,从中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力量。
即使这个假被试并没有发表与被试相同的意见,但只要他与群体的意见相异,就会增强被试的信心,削弱从众心理。
总之,增设一致性程度越多,个体越倾向于从众。
3.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之间的依恋性及对群体规范和标准的从众倾向也越强,个体会为了群体的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
有人曾经特意设计了一个阿希式的实验,但是以小组式的方式,使五个实验小组相互竞赛。
在线段对比实验中,出错最少的小组,其成员将得到两张戏票。
结果表明,个体在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中更容易从众,因为不如此就可能达不到目标。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我观察到的从众现象:现象1 4月20号上午,西政有一群学生正准备英语过级考试,我英语老师正是5楼一个班的监考老师。
当老师发现地震时就疏散考生出考场,结果考生都站在门口就无动于衷了.过了一会儿有一同学说“反正也是死”,然后就进了考场。
据老师描述,当时就两个考生在门外犹豫,其他都是毫不犹豫的重新进入考场。
那两个学生商量了一会儿,得出“反正大家都进去了,死就死吧!"后来老师就告诉了我们,这也是一种从众行为吧。
现象2 4月21号一群考生自考完后,由于对考场周边不熟,第一波出考场的人选择了各个不同的方向。
后来我和舍友出出来,开始闲逛,都问对方要去哪里,结果就听到回答“哪条路人多我们就去哪儿”。
其中一条路上考生最多,后面的人估计就是种从众行为.现象 3 每个去旅游胜地的游客都喜欢带特产回来。
即使拿东西长相一般或味道一般,抑或是自己根本不喜欢,但仍然会买。
我自己有时和同学出去玩,看见心仪的东西想买,但不是当地出名的东西,就会被对方念叨“买这个作甚,要买就应该买XX,谁来这里会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东西啊!"结果遭到鄙视,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盲目的从众行为。
分析原因:⑴现象1说明有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问题,人们的思想都被教条束缚得命都可以如此轻视,考试的重要性比生命更甚。
而两名考生则说明是人们的意志不坚定,思想不明确,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没有主见。
⑵现象2说明人在陌生地方没有什么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容易跟随大众潮流,认为人多就是好的,那个大众目的地就是自己的目的地。
这种情况也是情有可原的,也是出于人们心里对于安全因素的思考,也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从古至今都是这样.⑶现象3说明文化习俗亦可以影响人们的判断,这些行为是很久以前就积累下来的。
变成了一种传统,我们呢,身处其中就要遵循里面的法则,顺其自然。
从众行为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他人行为、意见或态度的影响,从而产生与之相似的行为、意见或态度的一种心理现象。
从众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对于个体和群体都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探究从众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我们设计并实施了本次从众行为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行为的基本特征;2. 探究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3. 分析从众行为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某高校大学生60名,男女各半,年龄在18-22岁之间;2. 实验材料:从众行为实验材料(包括图片、文字等);3. 实验程序:(1)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2)对每组被试进行从众行为实验,实验分为三个阶段:① 图片识别阶段:展示一组图片,要求被试判断图片中的人物是否在笑;② 意见分歧阶段:向被试展示一组图片,要求被试判断图片中的人物是否在笑,并询问被试是否同意其他被试的观点;③ 从众行为阶段:展示一组图片,要求被试判断图片中的人物是否在笑,并询问被试是否受到其他被试观点的影响;(3)记录被试在每个阶段的判断结果,分析从众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图片识别阶段:在图片识别阶段,被试的判断结果与实际图片中人物的表情基本一致,说明被试具有较好的图片识别能力。
(2)意见分歧阶段:在意见分歧阶段,被试的判断结果与其他被试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部分被试仍能保持自己的判断。
(3)从众行为阶段:在从众行为阶段,被试的判断结果与其他被试的观点基本一致,表明从众行为在实验中得到了体现。
2. 实验分析(1)从众行为的基本特征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从众行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 从众行为在意见分歧阶段较为明显,当其他被试观点不一致时,个体更容易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② 从众行为在从众行为阶段更为明显,当其他被试观点一致时,个体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① 意见分歧程度:意见分歧程度越高,从众行为越明显;② 个体认知水平:认知水平较高的个体,从众行为相对较低;③ 群体压力:群体压力越大,从众行为越明显。
浅析从众效应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从众效应的成因及对策摘要:从众属于心理学范畴,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心理倾向。
一直以来,人们对从众效应的评价褒贬不一,教师研究从众效应及成因,有助于更好地利用从众效应的积极影响,防止消极作用。
关键词:从众效应成因对策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既可以产生积极的正效应,又可以产生消极的负效应,主要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想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发挥从众行为的正效应而有效规避其负效应的影响,就必须对从众效应产生的原因和功能作深入的研究。
一、从众效应的影响因素1.群体因素(1)群体成员的一致性越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景不确定时,个体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是为了寻找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2)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和对偏离的惩罚制度,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就接纳、喜欢和优待,对背离者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
2.个体人格因素(1)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个体的自我评价越低,从众行为越容易发生。
(2)个体独立性较强的,较少从众;个体依赖性较高的,容易从众。
3.情景的明确性情景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清晰,从众行为会减少;情景模糊,个体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能性会增加。
4.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从众效应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学生常常会因为害怕受惩罚、被孤立,碍于情面和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在特定场合表现出假从众行为。
教师(特别是学生管理者)要做有心人,用心管理,细心观察,注意风平浪静的湖面下可能涌动的“暗流”,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将问题巧妙地加以解决,做到防微杜渐。
1.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加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
从众心理心理学解释
从众心理心理学解释
从众心理是指一个人受到他人言行的影响,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现象在社会中非常普遍,深层次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
人们常常会通过模仿和接受他人的观点和行为来减少不确定性和获得认同感。
- 社会心理学家
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
从众心理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群体压力:当个体身处在一个群体中时,为了避免被排斥或孤立,个体更有可能从众。
•不确定性:在不确定的情境下,个体更愿意相信和跟随他人的观点,以降低自己的不确定感。
•社会认同:人们往往希望被社会接受和认同,因此会遵循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从众心理的实际应用
从众心理在许多领域都有实际应用,例如:
1.广告营销:广告经常使用明星或普通人作为代言人,以激发从众心理来吸
引更多消费者。
2.社交媒体影响: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分享数经常会影响人们对内容的评价
和转发行为。
3.群体行为:事件现场的群体行为往往受到从众心理的驱动,导致情绪和行
为的传播。
以上只是从众心理的一些方面,它在社会心理学中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的从众行为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的从众行为关键信息1、从众行为的定义2、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3、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4、从众行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5、应对从众行为的策略1、从众行为的定义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观点或信念,以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这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例如在时尚潮流、消费选择、道德判断等方面,人们往往会受到他人行为和意见的影响。
11 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从众行为可以表现为顺从和接纳两种形式。
顺从是指个体表面上遵循群体的规范,但内心并不一定认同;接纳则是个体不仅在行为上与群体一致,而且在态度和信念上也真正接受了群体的观点。
111 从众行为的程度从众行为的程度可以从轻微到强烈不等。
轻微的从众可能只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跟随大众,而强烈的从众可能会导致个体失去自我,完全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2、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从众行为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21 信息性社会影响当个体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缺乏足够的信息来做出决策时,他们往往会参考他人的行为和意见。
因为他人的行为被视为一种潜在的有用信息,有助于个体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211 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例子比如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不知道哪家餐厅更好,人们可能会选择那些顾客较多的餐厅,认为那里的食物更可能美味。
22 规范性社会影响个体希望被群体接纳和喜欢,避免因与众不同而受到排斥或批评。
为了符合群体的规范和期望,个体可能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221 规范性社会影响的例子在工作场合,为了融入团队文化,员工可能会遵循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如着装风格、工作习惯等。
3、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从众行为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31 群体的规模和一致性群体规模越大、一致性越高,个体越容易从众。
311 群体规模和一致性的影响原理大量一致的群体成员会给个体带来更大的压力,使其认为群体的观点更可能是正确的。
32 个体的特点个体的性格、自信心、独立性等因素也会影响从众行为。
从众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从众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从众(Conformity)是指个体在面对团体压力的时候,倾向于与群体的意见、价值观和行为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
它是群体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社会行为和互动起着重要的影响。
从众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众是普遍存在的,几乎每个人在特定情境下都会表现出一定的从众倾向;其次,从众是一种适应性的行为,通过迎合群体的意见和期望,个体能够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再次,从众有时可以是一种理性的行为选择,个体通过采纳他人的意见和决策,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和知识。
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个体因素、群体因素和情境因素三个方面来解析。
在个体因素方面,个体的性格特质、自我认同、心理需求和自尊等因素会影响其对从众的倾向。
比如,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从众,因为他们注重与他人的联系和社会认同;而自我认同较高的人则更倾向于保持独立和原创。
此外,个体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也会影响从众的程度。
相对于缺乏知识和智力水平低的人,具备高知识和智力水平的人更有可能对从众行为进行反思和独立思考。
群体因素是从众行为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群体的规范和期望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当个体感知到群体内具有一致的意见和期望时,为了避免与群体产生冲突和获得认同感,个体会倾向于从众。
同时,群体的凝聚力和亲密度也会增强从众行为。
群体越紧密,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影响就越频繁,从而增加了从众行为的可能性。
此外,群体大小对从众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当群体规模较大时,个体可能更容易从众,因为个体会感到自己的意见和行为很容易被淹没在群体中。
情境因素也可以影响从众行为的发生。
具体而言,情境中的不确定性和压力会增加个体从众的倾向。
在不确定和模糊的情境下,个体更倾向于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减少自己的决策风险。
同时,当个体处于压力较大的情境下,为了减少心理压力和责任感,更可能从众。
总的来说,从众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的时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
群体从众原因分析报告
群体从众原因分析报告群体从众现象是指个体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倾向于模仿大多数人的行为和观点。
群体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也在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认知方面、情感方面和社会认同方面三个方面进行群体从众原因的分析。
首先,从认知方面来看,群体从众行为可以部分归因于个体的认知限制。
在不确定的情境中,个体容易受到信息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的影响,缺乏全面的信息来做出理性判断。
此时,个体会倾向于参照他人的观点和行为来进行决策,以降低认知负担和不确定性。
例如,在购物决策中,个体可能会参照他人的购买经验和评价来选择产品,因为他们相信集体的智慧。
其次,在情感方面,个体面临不确定的情境时,常常会感到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
眼看周围大多数人都在采取某种行为或持有某种观点,个体会希望通过从众行为来减少焦虑和获得安全感。
这是因为个体存在着一种天性的群体归属感,他们渴望获得社会认同和接受。
因此,在不确定的情境中,个体更容易选择从众,以满足情感上的需求。
最后,社会认同是群体从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个体为了满足群体认同感,往往会调整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来适应周围的群体。
个体怕被边缘化和排斥,因此往往会选择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社会认同是个体尊重和接受他人观点和行为的一种方式,也是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力量。
因此,个体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境时,为了获得群体认同,往往会选择从众。
综上所述,群体从众的原因主要包括认知的局限性、情感上的安全感和社会认同的需求。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个体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境时更容易选择从众行为。
了解群体从众的原因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和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从众的因素文章
影响从众的因素文章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根据其他人的意见、行动或态度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态度。
影响从众的因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因素:
社会认同:个体倾向于从众是因为他们想要被社会接受和认同。
他们希望与群体保持一致,避免与群体产生冲突,以获得社会支持和认可。
社会规范:个体对于社会规范的遵循感到重要,并希望通过从众表达对它们的尊重。
社会规范是群体所接受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集合,个体往往会通过从众来符合这些规范。
信息不完全:当个体面对一项复杂任务或问题时,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做出独立的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倾向于从众,以便利用他人的意见和知识来做出决策。
一致性:个体倾向于从众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与群体中的其他人保持一致的压力。
当他们发现与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他们可能会改变自己的看法或行为,以减少与群体的差异。
权威影响:个体往往会受到权威人士或专家的影响,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和更好的判断能力。
当权威人士支持或提倡某种观点或行为时,个体会更容易从众。
总体而言,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个体的决策往往是由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从众行为,并对其进行合理引导和管理。
群众中的从众现象
群众中的从众现象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社会心理学中把群体从众性定义为:在群体情境下,个人受到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与行为上,和群体中多数人趋于一致的倾向。
从众就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群体因素和其他情境因素。
第一,个体因素的影响1.个体特质差异:如果一个人的智力较差,情绪不稳定,缺少自信心,则在群体中经常要依赖别人,比较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2.性别差异:女性在相应的困难程度下比男性更倾向于从众。
3.年龄差异:青少年期及其以前的年龄的阶段是易从众时期,个体处于发展阶段,通常称为可塑期。
4.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人们在意见表达后,在相关选择上的自我卷入水平会有实质的增加,并由此直接导致从众性的降低。
第二,群体因素的影响1.群体自身的一致性:如果群体的意见一贯比较一致,那么该群体成员就容易在群体压力之下产生从众行为。
2.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之间的依恋性,意见的一致性以及对群体规范的从众倾向就越强烈。
3.群体规模:3至4人的团体从众最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第三, 其他情境因素的影响1.刺激物的性质:整体来说,愈不熟悉的任务从众行为愈明显2.社会地位:中层度社会地位的人较高从众;高地位的人自认处于较高的地位,所以无需从众;低地位的人觉得没希望,所以不必从众3.时间因素:在交互作用的早期阶段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因为双方都在相互适应,试图建立规范。
从众行为
•
小组讨论。
End
广告与从众
•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 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 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 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生活 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 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但也有 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 众关注的。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 易跟着“热”。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 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 跟着“凑热闹”。 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 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 至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 态了。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 目从众,以免上当受骗,方为健康的心 理。——明天的哲学
• 学习从众
• 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 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 集中。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一男生直言:哥儿几个都在 拼命学,我不上进,岂不丢人?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寻求行为参照 • 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他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 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 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个体从众,指向多数人 的行为,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二)对偏离的恐惧 • 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任何群体均有维 持一致性的倾向及相关的执行机制。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 体的反应是接纳、喜欢和优待;而对偏离者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 在社会生活中,多数人实际上已有尽量不偏离群体的习惯。个体从 众性愈强,其偏离群体时产生的焦虑亦愈大,也就愈不容易偏离。从跨 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看,东方文化更倾向于鼓励人们的从众行为,因 而东方人较容易产生对偏离的恐惧。 • (三)群体凝聚力 • 群体凝聚力措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之间的吸引水平。 凝聚力高的群体中的成员,群体认同感较强,与其他群体成员之间有密 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做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自我要求。
从众的影响因素有群体的因素、个体的因素和()
从众的影响因素有群体的因素、个体的因素和()
社会环境因素。
群体因素指的是社会群体中人们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和社会规范等群体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形成集体行为,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
此外,群体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
例如,群体内部的支持性和社会约束可能会促使个体屈从于群体行为,从而形成一致的集体行为。
个体因素是指个体的性格特点、个人经验以及个人的价值观等,这些因素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并造成屈从于群体的行为。
个体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倾向,而个人的经验和价值观则可以帮助他们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期望,从而在群体中形成一致行为。
社会环境因素是指个体所处环境的性质和特点,如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法律法规、社会政策等,这些因素可以对群体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可以影响个体对群体行为的看法,而法律法规和社会政策则可以对群体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可能会使群体中的个体更愿意屈从于集体行为,而法律法规和社会政策则可能会强制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
总之,群体、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都可能会影响个体对群体行为的屈从。
群体因素可以形成一致的行为标准,而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则可以促使个体屈从于群体行为。
因此,要想减少从众现象,就需要引入改变群体、个体和社会环境的措施,从而改变个体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原理。
名词解释从众
名词解释从众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对于群体观点、行为或价值观的模仿和追随。
当个体面对不确定性或无法作出决策时,往往会依赖群体中的多数人,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和选择,以此来减少自我风险和内心的不安。
从众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被认为是人类群体行为的普遍现象,对于个体和群体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从众行为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由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个体往往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在行为和观点上选择和遵循社会规范,以便获得群体接纳和认同。
2. 信息不确定性:当个体面对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的情况时,往往会通过观察群体中的多数人,以获取有关正确决策或行为的信息。
个体依赖群体来减少自身的不确定性,并通过模仿他人来作出决策。
3. 社会比较: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以便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评价。
如果个体发现自己与群体中的多数人观点或行为不一致,往往会选择调整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便保持一致性和获得认同感。
4. 判别和认知省思:从众行为并不意味着个体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个体在从众时仍然会思考和评估自己的决策,但倾向于选择与他人相似的观点和行为,以减少不确定性和认同感。
个体从众的行为对个体和群体有一定的影响:1. 个体效应:从众可以提供个体内心的安全感和认同感,减少个体的孤立感和不安全感。
个体往往会表现出与群体主流观点相似的行为和观点,以便获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2. 群体效应:从众行为可以加强群体凝聚力和一致性。
当成员之间有相似的观点和行为时,可以增强群体的合作和协作,减少冲突和分歧,有利于群体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从众行为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1. 缺乏创新和独立思考:从众行为可能导致个体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过分依赖他人的决策和行为,缺乏自己的主见。
2. 被动随从和群体压力:从众行为可能导致个体无意识地在群体中随波逐流,过度依赖他人的决策和行为,以至于失去自我主张和独立性。
3. 错误决策和误导:当个体盲目从众时,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和误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我观察到的从众现象:
现象1 4月20号上午,西政有一群学生正准备英语过级考试,我英语老师正是5楼一个班的监考老师。
当老师发现地震时就疏散考生出考场,结果考生都站在门口就无动于衷了。
过了一会儿有一同学说“反正也是死”,然后就进了考场。
据老师描述,当时就两个考生在门外犹豫,其他都是毫不犹豫的重新进入考场。
那两个学生商量了一会儿,得出“反正大家都进去了,死就死吧!”后来老师就告诉了我们,这也是一种从众行为吧。
现象2 4月21号一群考生自考完后,由于对考场周边不熟,第一波出考场的人选择了各个不同的方向。
后来我和舍友出出来,开始闲逛,都问对方要去哪里,结果就听到回答“哪条路人多我们就去哪儿”。
其中一条路上考生最多,后面的人估计就是种从众行为。
现象3 每个去旅游胜地的游客都喜欢带特产回来。
即使拿东西长相一般或味道一般,抑或是自己根本不喜欢,但仍然会买。
我自己有时和同学出去玩,看见心仪的东西想买,但不是当地出名的东西,就会被对方念叨“买这个作甚,要买就应该买XX,谁来这里会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东西啊!”结果遭到鄙视,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盲目的从众行为。
分析原因:
⑴现象1说明有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问题,人们的思想都被教条束缚得命都可以如此轻视,考试的重要性比生命更甚。
而两名考生则说明是人们的意志不坚定,思想不明确,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没有主见。
⑵现象2说明人在陌生地方没有什么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容易跟随大众潮流,认为人多就是好的,那个大众目的地就是自己的目的地。
这种情况也是情有可原的,也是出于人们心里对于安全因素的思考,也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从古至今都是这样。
⑶现象3说明文化习俗亦可以影响人们的判断,这些行为是很久以前就积累下来的。
变成了一种传统,我们呢,身处其中就要遵循里面的法则,顺其自然。
这些想法牢牢扎根于人们心中思想中,似乎违背就会成为异类。
所以有的人真心遵循,就像对待真理一样;有的则是被迫遵循,迫于外界压力,为了不被成为“异类”。
以上就是我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我认为的引起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