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修一全册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全册精华版)
高考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必背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主要知识点:1、天体的类型有恒星、行星、卫星、星云、彗星、流星等。
2、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3、请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
4、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5、请用图示意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和位置。
6、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
7、八大行星按照结构特征可以分为行星(包括、、、)、行星(包括、)、行星(包括、)。
8、地球是太阳系中特殊行星的原因是。
9、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1)太阳光照;(2)八大行星。
内部条件:(1)适宜的(原因:日地距离);(2)适合生物呼吸的(原因:地球有适中的和;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球,主要成分是和。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成为。
3、太阳能量来源于。
请写出反应过程。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资源;(2)维持地表,促进地球上的、运动和活动的主要动力;(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等矿物燃料来源于太阳能。
5、太阳大气层的结构,从里向外依次是层、层、层。
6、太阳活动最主要的标志是(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7、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是年。
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干扰大气中的层,使地球上通讯受到影响,甚至;(2)使地球磁场出现“”现象;(3)两极地区出现。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3、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4、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
2021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2021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地理是高考文科的必考科目之一,但实质上地理是个半文半理的学科,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思维都要与其他科目不同。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2021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1。
3 地球的运动(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长短的变化: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021最新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精华版)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了解).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 140 亿光年。
【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
1 光年=94608 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重要)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
(重要)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
(很重要)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地球和月球)地月系 太阳系其他行星系( 2000 多亿个)银河系其他恒星系 总星系 ( 140 亿光年)河外星系 ( 1250 多亿个)4.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
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 太阳。
(重要)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 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 ,木土天海(冥) 。
(很重要)Ⅰ . 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 . 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重要) 1. 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 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很重要) (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 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 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 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 (大小)适中,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了解)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 4H ——— He+能量 (重要)2.电磁波范围: 0.15~0.4微米——紫外线, 0.4~0.76微米——可见光, 0.76~4 微米——红外线。
2021年高三地理总复习必修一考纲考点整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考纲:1.地球地图2.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5.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考点:1.地球仪:方向、纬度、经度、距离、最短航线、北极星与纬度2.地图:(1)三要素:比例尺(2)等值线:等高线(与河流流向)、等温线(与洋流)、等压线(近地面与高空、风向)(3)特点及描述、判读、计算、应用3.宇宙环境、普通性、特殊性4.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影响因素、分布(时空)、影响(2)太阳活动:类型及分布、周期、影响5.地球运动6.圈层:内部(分布及地震波)、外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考纲:1.地球受热过程2.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4.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6.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考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1)过程:能量来源、三个过程、(2)2个作用:削弱保温——大气逆辐射:大棚、烟雾防冻、泼水防冻、(3)应用:太阳能(削弱)、气温日较差(削弱+保温)——铺沙或鹅卵石(4)逆温:概念过程(地图册23)类型条件:无风、空气稳定影响——雾、污染、生活(5)雾形成条件:逆温(陆地)+洋流(海洋)+空气稳定2.热力环流:过程+等压面判读+常见形式(注山谷风逆温)3.大气的水平运动:近地面+高空(数值)、风向与风速4.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绘制——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高地气压中心5.季风环流:分布、成因、绘图理解过程、风向与性质、影响(我国南方被称为沙漠带上的绿洲)6.气候(1)气温:描述特征——时间+空间、影响因素、日较差、年较差(2)降水:描述特征——时间+空间、影响因素、类型、形成条件(3)气候A.指标:气温、降水、热量(积温)、光照(太阳辐射)、温差、风B.理想模式图:分布、成因、特征、植被C.特征描述:气候直方图+区域图D.积温与生长期、无霜期E.判断:地理位置、气候直方图、区域特征F.特殊气候:气压带风带移动/风带性质改变+地形+洋流G.气候类型的区别:热季与热草、温大与温季7.天气系统:(1)锋面:类型、形成、绘图、天气变化、实例、中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2)高压、低压系统、气压、气流运动(水平、垂直)、天气、实例(3)锋面气旋——左冷右暖8.气象灾害:寒潮、台风——、原因、危害、措施9.全球气候变化:(1)CO2增多对气温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3)带来的影响:注意农业(4)答题关注尺度(5)采取的措施:减少来源、增加吸收、适应、科技10.环境保护:大气污染成因、过程、危害及措施——雾霾、噪声污染、光污染(光化学烟雾)、酸雨第三章地球上的水考纲: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4.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5.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6.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考点:1.水圈2.河流的补给形式3.河流径流量影响因素:城市化、水库、植被与河流径流量(流量曲线图)4.水循环(1)环节及各环流影响因素(2)意义(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植被、城市化、水利工程)(4)沼泽地成因及湿地生态效应、断流原因及措施(5)利用水循环原理——答题方向:类型+环节(过程)5.水资源:分布、影响因素、短缺原因及解决措施——开源、节流、适应6.洋流:(1)分布规律:注季风洋流与索马里洋流(2)影响:气候、渔场(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航行(海雾与洋流)(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了解)7.水文灾害:洪涝、8.流域开发:(1)条件: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2)水文水系特征(水文与人类活动、自然要素关系)(3)河流的综合开发——建立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利用、与治理(河流治理:水土流失、洪涝、污染、凌汛、断流、咸潮)9.水污染(泉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水华)、赤潮、海洋死亡地带第四章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纲: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3.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4.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5.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考点:1.内力作用三种类型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分布、观点、板块运动与地貌(注:海岭与海沟)(2)地质构造与地貌、应用(3)岩石形成先后顺序2.外力作用与地貌(1)外力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湿润地区、干旱地区、高纬高海拔地区(2)外力过程: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3)河流地貌:形成过程、凹凸岸、河流流向(等高线、直河道与弯曲河道)(4)风力地貌:沙丘(注湿润地区的沙丘)(5)海水地貌(6)冰川地貌3.地质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4.地形(1)判读及特征描述(2)成因:内力+外力(过程性描述)(3)影响——区位4.岩石圈物质循环(1)岩石圈(2)三大类岩石:代表、特征(3)岩石循环(注意变式)5.地形对交通影响:方式、选址、走向6.地形对聚落影响——趋利避害:聚落区位7.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成因、危害及措施8.地质资源与地质作用:矿产、地热能9.固体废弃物污染——循环经济第五章整体性与差异性考纲: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021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基础知识点全套汇编提纲(精华版)
2021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基础知识点全套汇编提纲(精华版)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紫外光短波,红外长波。
地球自转角速度各地相等,15°/h(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同纬度,线速度相同;两极为0自转地理意义①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②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③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⑴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⑵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更替;1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光照图的判读⑴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⑵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⑶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四个关键的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⑷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2021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2021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学好地理还是有很多知识需要去记忆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2021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一地理复习提纲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4、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5、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6、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7、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5个。
8、渤海有我国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的渔场舟山渔场。
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1、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积的新疆省。
16、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18、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复习提纲 - 必修一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复习提纲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一、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a.天体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右图所示)b.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②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③有液态水。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a.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b.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c.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上生物的生长提供光和热;②维持地表温度;③大气运动、水循环等运动的主要动力;④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d.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e.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发生的大规模的运动。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耀斑是太阳活动最剧烈的显示。
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黑子和耀斑。
f.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产生极光;④产生自然灾害:地震、水旱灾害。
(3 )地球运动的意义。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速度a.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0/小时。
b.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b.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
地方时和区时:东多西少,东加西减(15º/小时,1º/4分钟)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月系其他恒星 2021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修一全册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全册精华版)第一单元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1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宇宙的组成物质----天体类型多样,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天体。
二、天体系统的层次概念: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饶转,构成不级别: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2.对地球的影响其他行星系A.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B.太阳能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一种新能源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分层与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其中最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周期约为11年,具体如图1-1所示:2.太阳活动的影响(1)原因:太阳活动强烈时,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粒子流对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状况均有影响。
(2)表现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磁暴, 极光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与不同纬度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周期相关一、普通性1.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2.表现(1)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①方向一致②轨道近似圆形③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2)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测试目标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二、特殊性1.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1)宇宙环境 ①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地表水多以液态存在。
②体积和质量适中,引力能使大量气体聚集形成地球大气层,经漫长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③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使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都不太大,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发育。
第2讲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的自转1.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2周期: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3. 速度(1)角速度:每小时15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一、昼夜交替1.原因①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只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晨昏线分地球为昼半球和夜半球)②地球自转2.周期:约24小时二、时差1.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时刻较早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2.地方时换算:经度没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换算原则:东加西减3.区时(1)时区的划分: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2)测试目标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3)换算①每相差1个时区,区时就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②公式:T 某=T 已+(-)两地时区差×1小时(东“+”西“—”) (4)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5)北京时间=东8区时=120°的地方时≠北京地方时第3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方向:自西向东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1速度 cdba 个恒星年1.公转特征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近日点快,时间为1月初远日点慢,时间为7月初轨道: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2.与地球自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度数23°26′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①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 ②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变化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变化规律① 纬度变化:同一时刻,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 季节变化测试目标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2.昼夜长短的变化(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晨昏线(圈)以地心为中心在地轴两侧来回摆动所致。
(2)判断①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②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3)规律①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②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达最大(南半球相反)③冬半年情况与夏半年情况相反3.四季更替(1)原因:一年中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
(2)纬度差异①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②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④ 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且两者同时达最大值或最小值,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辐射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导学案4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地球的圈层结构1. 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 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分层地壳——莫霍界面(地下约17KM ) 地幔——古登堡界面(地下约2800KM ) 地核(3)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组成一、岩石圈的组成 三大类岩石:①岩浆岩 成因: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玄武岩)、②沉积岩 成因: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③变质岩 成因: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矿物成分和核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大理岩、片麻岩、板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过程测试目标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岩浆岩浆岩冷凝重熔沉积岩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重熔变质岩变质作用 风化 侵蚀 搬运熔重 用 变 质 作2.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地表形态,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③实现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地表的环境1.内、外力作用2.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3.外力作用表现(1)主要表现: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2)主要外力作用导学案5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2.大气直接吸收的——很少,且有选择性①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②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③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向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其中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被称为大气逆辐射,把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1.方式①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②水平运动,表现为风2.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2)形成过程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风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如右图)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从谷底吹向山顶形成谷风。
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山坡下滑,流入谷地,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形成山风。
(如图)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形成因子①太阳辐射对不同地表纬度加热不均②地转偏向力2.分布气压带、风带在全球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且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如图5-2所示:3.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季风环流1.季风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变化的风2.成因(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①特点②表现(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3.典型的季风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的影响, 气候特点:温暖湿润。
(2)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气候特点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气候特点温和湿润。
(3)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气候特点高温多雨;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气候特点低温少雨。
一、锋面系统1.概念:冷气团与暖气团的交界面2.特征:水平范围广,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3.分类: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运动状况分为三类定义: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冷锋过境时的天气:阴天、刮风、下雨过境后的天气: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定义: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暖锋过境时的天气:阴雨天气过境后的天气: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准静止锋:概念:冷暖气团相遇,势力均衡,锋面相对静止天气:多形成连续性多云或降水天气受冷锋影响:寒潮、沙尘暴天气;受静止锋影响:梅雨天气二、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气旋(低压)垂直气流:上升气旋与反气旋天气:阴雨天气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反气旋(高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天气受气旋控制:台风现象;受反气旋影响:伏旱,“秋高气爽”的天气导学案6 水圈和水循环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1.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2.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3.意义 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改造地表形态,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定义: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 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二、洋流的分布规律中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分布 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纬40度附近海区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三、洋流的地理意义调节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寒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上升流海区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对航运的影响:顺流航行比逆流航行速度快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降低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导学案7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1.形成陆地自然带:①形成条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热量和水分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气候②产生:不同的气候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③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2.分布模式(以北半球为例)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带的分布具有相对应的关系,即不同温度带的气候对应不同自然带的类型,现在以北半球为例对应如下: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1)影响因素: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2)表现:形成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热量带及相应的植被、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