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作业指导书
项目部制梁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项目部制梁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d0e5488d84254b35effd3442.png)
项目部制梁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制梁场生产期间制梁台座、存梁期间存梁台座的沉降观测,预制箱梁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2.2外业技术准备电子准仪、两米条码尺均经过相关检测部门鉴定合格。
3.技术要求梁场建立独立的水准网,共布设6个工作基点,定期对水准网进行复测,若高差值之差在1mm以内,则认为工作基点稳定。
制存梁台座各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制梁台座:如连续观测的当次沉降量小于2mm时,可判定其沉降稳定。
以后每台座每生产10片梁进行一次观测。
存梁台座:有相邻两次的沉降量均小于0.5mm,并且不均匀沉降量小于2mm,则判定沉降已稳定。
4.施工程序和工艺流程4.1梁场水准监测网的建立;4.2制、存梁台座沉降观测标的埋设;4.3预制箱梁梁体徐变变形观测标的埋设;4.4生产期间制梁台座的沉降观测;4.5存梁期间存梁台座的沉降观测;4.6预制箱梁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5.施工要求5.1施工准备检查工作基点完好情况,定期对水准网进行复测。
5.2施工工艺5.2.1水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梁场建立独立的水准网,共布设6个工作基点,定期对水准网进行复测,假如高差值之差在1mm 以内,则认为工作基点是稳定的。
5.2.2存梁台座观沉降观测(1)观测点布设在存梁台座设置4个观测点,台座浇筑前预埋直径18钢筋,钢筋外露混凝土面2cm 。
观测点位于横桥向台座中心线,距离存梁台座地基端部10cm 处,见图5-1。
图5-1 存梁台座沉降观测点布设示意图(2)观测周期每个存梁台座在首次存梁前进行观测并记录标高,落梁后立即观测,1h 、2h 各观测一次、第2天观测两次,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各观测一次;之后3天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汇总整理沉降观测记录。
(3)沉降评定相邻两次的沉降量均小于0.5mm ,并且不均匀沉降量小于2mm ,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的要求,则判定沉降已稳定,可停止连续观测。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终)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终)](https://img.taocdn.com/s3/m/73369a265901020207409cff.png)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箱梁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目的主要针对施工中的具体操作过程、操作要求进行阐述,依据此指导书使沉降观测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
二、适用范围三、组织机构四、工作流程1. 根据沉降变形相关要求埋设水准点及观测标。
2.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全面。
3.根据测量资料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数据分析。
五、沉降变形观测基本要求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针对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
8.测段观测完成后数据,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9.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10.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六、沉降变形观测具体要求1.沉降变形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
2.沉降观测测量时,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应相对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前、后半小时内或其他不宜观测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质量。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d975855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a.png)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xx路基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对技术人员及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前应先编制专项观测方案,其主要内容有:沉降观测网的建立等级、路基沉降观测变形监测系统的设置原则、沉降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测量仪器的配置及主要技术要求、观测组织结构、职责及管理制度,以利于观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外业技术准备2.2.1准备二等水准测量仪器,作业仪器要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期限内使用。
2.2.2购置或制作沉降板、测杆及沉降观测桩、边桩,确保进行沉降观测时有桩可用。
3.技术要求3.1沉降观测应采用三等水准测量,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01mm;沉降观测应符合关于印发《东南铁路公司、京福闽赣公司、向莆铁路公司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的通知,东南铁工(2017)100号。
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2006)有关规定。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表1规定执行。
表1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者施加预压荷载后沉降变形观测时间应该满足评估要求,一般不小于6个月。
3.3在软土、松软土等特殊路基段设置观测断面,间距不应大于100m。
3.4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在地基处理完成后立即埋设沉降板,每2个观测断面应设置1个沉降板,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3.2m处,在基床表层以下施工完成后,应立即设置临时观测标,进行观测,待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进行转标处理,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
3.5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一般地段≤150mm,年沉降速率应≤40mm/年,桥台台尾地段路堤工后沉降≤80mm。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工艺流程布设沉降观测点→埋设观测元件→进行沉降观测→收集观测数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估。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完成)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完成)](https://img.taocdn.com/s3/m/f7245de1856a561252d36f09.png)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编制目的为做好路基及桥梁的沉降观测,得出真实详细的沉降观测数据,为后续施工工序提供依据。
二.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总体要求2.1.1 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施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评估路基施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后续工序施工的的安全。
2.1.2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2.1.3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2.1.4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2.1.5 路基沉降观测内容分为路基面的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
2.2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2.2.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2.2.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每间距50m设置一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过渡段的断面设置按过渡段的技术规定执行。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按25米的间距加密设置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且地形、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的点位的附近1米处必须设加密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因过渡段观测断面或加密断面的设置而导致一般路基区段间距不足50m时,不设断面;超过50m而不足100m时,按等分间距设置断面;超过100m时,按50m倍数的四舍五入原则来设置断面数量,断面间距宜一致均匀。
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及无砟轨道测量作业指导书
![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及无砟轨道测量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987c4d17fad6195f312ba690.png)
目录无砟轨道精测网复测作业指导书 (1)无砟轨道CPIII精密测量作业指导书 (6)无砟轨道加密基桩GRP控制点测量作业指导书 (18)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测量作业指导书 (26)无砟轨道CRTSⅠ型板精调测量作业指导书 (32)无砟轨道CRTSⅡ型板测量作业指导书 (41)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路基、桥涵、过渡段、隧道) (48)附表1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69)附表2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70)附表3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71)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72)附表5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73)附表6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74)附表7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75)附表8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76)附表9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77)附表10 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78)附表11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79)附表12 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 (80)附表13 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 (81)附表14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82)无砟轨道精测网复测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条文适用无砟轨道基础平面控制网CPI,线路平面控制网,CPⅡ及二等水准点复测。
2 作业准备2.1资料准备2.1.1 项目上场后,应立即组织交接桩和复测。
交接桩一般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共同参加,由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现场桩橛点交,同时进行线下工程测量成果资料的移交,并签订交接桩协议书。
交接协议书一式三份,应附有交桩资料详细清单,清单中应分类说明交桩点号明细、等级、坐标(投影带、投影面等)和高程系统等。
2.1.2 设计单位提交的测量成果应包括:2.1.2.1 CPI、CPⅡ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成果、点之记。
2.1.2.2 平面和高程控制桩橛的外型交接。
2.1.2.3 线路平纵断面资料,线路平纵曲线参数。
2.2 人员准备复测人员应符合相关规定。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指导书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cb4b89f74028915f804dc2a3.png)
一、总则 (1)1.1编制目的 (1)1.2编制依据 (1)1.3适用范围 (1)二、人员、设备情况 (2)2.1人员及职责划分 (2)2.2设备 (2)三、观测组织机构 (2)四、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 (3)3.1沉降变形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3)3.2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及实施方法 (5)3.3桥梁变形沉降观测 (12)3.4涵洞变形沉降观测 (15)3.5隧道变形沉降观测 (16)3.6过渡段变形观测 (19)五、资料整理与文件提交 (20)4.1观测数据处理文件 (20)4.2 施工单位提交文件夹命名规则 (21)4.3环境、天气及其他情况 (23)4.4 观测点编号 (23)4.5里程填写 (24)4.6观测过程中的点号输入 (25)4.7 观测点属性信息表录入要求 (25)一、总则1.1编制目的为统一新建杭州至长沙铁路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咋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指导书。
1.2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咋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09)3.《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5.《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6.《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7.《客运专线无咋轨道铁路设计指南》(TZ216-2007)8.《客运专线无咋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新建杭州至长沙客运专线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0.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江西有限责任公司文件。
11.铁道部有关规定。
1.3适用范围使用于新建杭州至长沙铁路客运专线江西段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决定。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f8185bfab9f3f90f76c61b42.png)
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铁路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Ⅲ标段(电化局段)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技术主管组织现场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相关内容。
审核施工图纸,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和有关技术要求,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质量保证措施,有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
确定现场测量技术小组,对参加测量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2外业技术准备确定沉降观测测量水准控制点位置、测量路线。
检查测量仪器,熟悉仪器性能,进行明确分工,固定司镜、前视、后视人员。
3、技术要求3.1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分为三级:基准点、工作点、沉降变形点。
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在原有控制网的基础上对水准点进一步加密。
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坐标系统一。
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
工作基点采用Ф20mm光面钢筋长1.2m顶端刻十字丝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径上部4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
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⑴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⑵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⑶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⑷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cecd01f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6e.png)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沉降及变形作业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土地的稳定性和建筑物的安全性。
本指导书旨在为工程师和施工人员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南,确保沉降及变形作业能够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
二、任务目标1. 确定沉降及变形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2. 制定沉降及变形监测计划。
3. 进行沉降及变形监测。
4. 分析监测数据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三、任务步骤1. 确定监测点位置和数量1.1 根据工程设计和地质勘察报告,确定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1.2 监测点应覆盖整个工程范围,并考虑到不同地质条件和建筑物类型的影响。
2. 制定监测计划2.1 根据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制定监测计划。
2.2 确定监测频率和监测时间,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3 确定监测方法和设备,包括使用测量仪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等。
3. 进行沉降及变形监测3.1 在监测点进行沉降测量,使用测量仪器进行精确测量。
3.2 在监测点进行变形测量,包括建筑物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等。
3.3 按照监测计划的要求,记录监测数据。
4. 分析监测数据4.1 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沉降和变形的数值。
4.2 对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和对比,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4.3 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四、任务要求1.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沉降及变形监测的原理和方法。
2. 监测设备和仪器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并经过校准和检验。
3. 监测数据应准确可靠,记录详细完整,并妥善保存。
4. 监测过程中应注意安全,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五、任务风险与应对措施1. 地质条件复杂,可能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应加强地质勘察工作,提前了解地质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监测方案。
2. 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可能导致监测数据的错误。
应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3. 监测数据异常,可能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15e5581a6c85ec3a87c2c5e9.png)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阜蒙制梁场生产期间制梁台座、存梁期间存梁台座的沉降观测,预制箱梁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2.2外业技术准备电子准仪、两米条码尺均经过相关检测部门鉴定合格。
3.技术要求梁场建立独立的水准网,共布设6个工作基点,定期对水准网进行复测,若高差值之差在1mm以内,则认为工作基点稳定。
制存梁台座各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制梁台座:如连续观测的当次沉降量小于2mm时,可判定其沉降稳定。
以后每台座每生产10片梁进行一次观测。
存梁台座:有相邻两次的沉降量均小于0.5mm,并且不均匀沉降量小于2mm,则判定沉降已稳定。
4.施工程序和工艺流程4.1梁场水准监测网的建立;4.2制、存梁台座沉降观测标的埋设;4.3预制箱梁梁体徐变变形观测标的埋设;4.4生产期间制梁台座的沉降观测;4.5存梁期间存梁台座的沉降观测;4.6预制箱梁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5.施工要求5.1施工准备检查工作基点完好情况,定期对水准网进行复测。
5.2施工工艺5.2.1水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梁场建立独立的水准网,共布设6个工作基点,定期对水准网进行复测,假如高差值之差在1mm 以内,则认为工作基点是稳定的。
5.2.2存梁台座观沉降观测 (1)观测点布设在存梁台座设置4个观测点,台座浇筑前预埋直径18钢筋,钢筋外露混凝土面2cm 。
观测点位于横桥向台座中心线,距离存梁台座地基端部10cm 处,见图5-1。
图5-1 存梁台座沉降观测点布设示意图(2)观测周期每个存梁台座在首次存梁前进行观测并记录标高,落梁后立即观测,1h 、2h 各观测一次、第2天观测两次,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各观测一次;之后3天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汇总整理沉降观测记录。
(3)沉降评定相邻两次的沉降量均小于0.5mm ,并且不均匀沉降量小于2mm ,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的要求,则判定沉降已稳定,可停止连续观测。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版)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78939ef2f90f76c661371a42.png)
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版)为了加强中铁五局武广客专项目经理部路基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路基边坡变形监测、桥梁墩台、涵洞、桥梁预应力张拉徐变上拱、隧道基底沉降变形管理,及时监控各项结构物的变形量,通过对变形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变形沉降、边坡变形监测、桥涵、桥梁张拉徐变上拱、隧道基底变形、过渡段变形监测值达到规定的要求。
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的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为了方便现场操作,特制定作业指导书。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为了加强对监测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局经理部和各总队分别成立沉降变形监测室和沉降变形监测组。
沉降变形观测室职责:1、协调、监督、指导各总队的沉降观测工作;2、负责项目部管段《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的报告》的汇编工作。
3、负责汇总各总队管段的《区段铺设无碴轨道申请报告》(附评估报告资料),并报送公司项目部及武广公司。
沉降变形监测组职责:1、负责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和边坡变形监测工作;2、变形观测网的建立;3、埋设观测元器件,设臵沉降变形监测点,进行观测,并及时采集、观测数据并提交观测数据和相关资料;并对观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负责;4、负责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施工过程不受扰动和破坏;5、负责各总队管段《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报告》的汇编工作,并上报项目部。
6、负责编写各自总队管段的《区段铺设无碴轨道申请报告》(附评估报告资料)报送项目部。
7、负责各自总队观测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监测工作程序根据设计图纸,结合实际地形条件,各监测组对每个工点(路基沉降观测)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数量,埋设观测元件的种类、数量,根据设计要求和《实施细则》要求由施工、监理、设计三方在现场确定,监测组制定适宜的监测方案,报经理部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各种准备工作。
监测小组在动态跟踪检测时,采集的数据经判别后,及时反馈路基稳定信息;如果出现失稳信号,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加大监测频率。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3a0e742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a.png)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一、任务概述本指导书旨在提供关于沉降及变形作业的详细指导,以确保作业过程的安全、高效和准确性。
本作业涉及土地基础的沉降和变形监测,主要包括监测设备的安装、数据采集和分析等内容。
二、作业前准备1. 确定监测区域: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需要进行沉降和变形监测的区域,并进行详细的测量和勘察工作。
2. 设计监测方案:根据监测区域的特点和要求,设计合适的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点的布置、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方法等。
3. 准备监测设备:根据监测方案,准备好所需的监测设备,包括沉降仪、变形仪、测量仪器等,并确保其正常工作。
4. 基础处理:对监测区域的土地基础进行必要的处理,确保其稳定性和适宜性。
三、作业流程1. 监测点布置:根据监测方案,在监测区域内合适的位置选取监测点,并进行标记。
监测点的选择应代表性好,能够反映整个监测区域的沉降和变形情况。
2. 监测设备安装:根据监测方案,将沉降仪、变形仪等监测设备安装在选定的监测点上。
安装时需注意设备的水平和垂直度,并确保其固定可靠。
3. 数据采集:根据监测方案,定期对安装的监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频率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包括计算沉降量、变形量等指标,并绘制相应的监测曲线和图表。
5. 结果评估:根据分析得到的监测结果,评估监测区域的沉降和变形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或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
6. 报告编写: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估,撰写监测报告,包括监测过程、结果分析和建议等内容。
四、安全注意事项1. 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守作业规程和操作规范。
2. 在作业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安全帽、安全鞋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3. 作业现场应保持整洁有序,避免杂物堆积和障碍物阻挡,以免影响作业效果和安全。
4. 对于监测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准确性。
C1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C1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937c6509650e52ea55189851.png)
郑万铁路河南段ZWZQ4标段(DK132+509.42~DK180+813.84)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郑万铁路河南段ZWZQ4标项目部二○一六年八月目录一、编制依据 (1)二、工程概况 (1)三、人员仪器配臵及工作职责 (2)四、沉降变形控制网的建立 (3)1、沉降变形测量点按以下原则及布设方法: (4)a) 基准点: (4)b) 工作基点: (4)2、工作基点的命名原则: (5)3、沉降观测水准网网图 (6)4、沉降变形点 (8)5、桥涵工程观测点的设置 (8)五、沉降变形观测的观测路线及观测方法 (21)1、路基观测路线 (23)2、桥梁观测路线图 (23)3、水中、河中墩的观测方法 (24)六、涵洞、路基、连续梁和过渡段沉降观测频次桥梁 (25)1、墩身沉降观测频次 (25)2、涵洞沉降观测频次 (25)3、路基沉降观测频次 (26)4、过渡段观测频次 (26)七、沉降观测内业资料整理及提交 (27)1、沉降观测内业资料处理 (27)2、观测点点号命名说明 (27)4、文件命名说明 (29)5、资料上报程序 (30)6、资料上报其他要求 (31)八、资料上报格式 (32)1、沉降观测文件上报管理 (32)2、沉降观测原始记录格式 (34)3、内外业点号对比记录格式 (35)4、观测点影像资料 (36)九、附表的填写: (38)附件 (40)附件一:准备工作检查表、结果验收表及评估申请表 (40)附件二: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 (43)附件三:附表 (44)附表1 观测断面信息表 (44)附表2 监测点信息表 (45)附表3 沉降观测监测网使用台账 (46)附表4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47)附表5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 (48)附表6 桥梁沉降观测记录表 (49)附表7 梁体徐变观测记录表 (50)附表8 梁体徐变观测汇总表 (51)附表9 沉降设计值表 (52)附表10 断链表 (53)中铁二十局集团郑铁路河南段ZWZQ4标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一、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4)《高速铁路竣工验收办法》(铁建设[2012]107号);(5)《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6)《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2]241号);(7)《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2]241号);(8)《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2009);(9)《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10)《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11)郑万客专工程设计图纸、文件;(12)铁路总公司及郑万客专相关规定。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ad203038376baf1ffc4fade8.png)
一、说明客运专线各种结构物(路基、桥涵、隧道)工后沉降控制精度、系统的监测以及系统的评价,是武广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施工成败的关键。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综合考虑路基填高的差异,地基土成因类型、地层结构的复杂性,地基沉降估算的复杂性和精度控制的难度,工后沉降控制标准以及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的艰巨性等,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对全段路基进行沉降变形动态监测系统设计。
在路堑基床和路堤基底、填筑层中、路基面布臵监测点构筑纵横向立体监测网络,并在施工期间进行系统的沉降监测与系统的分析评估,以保证工后沉降量满足无碴轨道对路基工后沉降的特殊要求。
为了保证路基施工按照公司要求对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实施,在无碴轨道施工前提供合格的监测数据便于对路基的工后沉降进行正确的评估,在进行变形观测系统实施时,要保证各种元器件按照要求进行埋设并保证功能正常,采集正确的能反应实际情况的沉降数据,因此制定本作业指导书,希各总队在实施时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位臵及时埋设。
本作业指导书在实施过程中如有不符请及时通知工程部,本书解释权归工程部。
二、编制依据1、武广函【2007】52号《关于加快无碴轨道先行段建设的通知》2、武广工【2006】119号“关于发布《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系统实施细则》的通知”3、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4、铁建设【2006】189号《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5、新建铁路武汉至广州客运专线乌花段新建工程施工图设计(乌韶段)《路基设计图集》及《路基设计图集补遗》6、工点施工图纸及公司有关文件、标准、技术要求等三、各类型变形观测元器件埋设说明1、单点沉降计1.1 单点沉降计测量原理单点沉降计由位移计、锚头、法兰沉降盘、测杆等部件组成。
适用于测量锚头与沉降盘之间土体的变形位移,可进行长期监测和自动化测量。
其锚头设臵在相对不动点(基岩),沉降盘设臵在监测高程,导线从侧面集中引出。
10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10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18f452d8941ea76e58fa042b.png)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
2 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掌握桥涵工程沉降变形作业相关内容及要求。
2.2外业技术准备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反复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 技术要求3.1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应符合下列规范和文件规定:⑴《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⑵《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⑶《客运专线基础工程沉降观测指导方案》⑷《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⑸《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⑹《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3.2 技术指标⑴测量精度不低于±1 mm,读数取位至0.1 mm。
⑵沉降观测周期为:施工期间每天观测一次,施工结束后2~3个月5d一次,3个月后7~15d一次,6个月后30d观测一次,工程移交同时移交观测记录。
⑶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2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施工程序为:制作观测元件→墩台(梁体、涵洞)浇注→埋设观测元件→进行沉降观测→收集观测数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估。
5施工要求5.1桥涵变形观测标志的设置5.1.1梁桥为满足桥梁变形观测的需要,应在梁体及每个桥梁墩身上设置观测标。
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⑴墩身观测标埋设:观测点设在墩身两侧上,分别设在每个墩的墩身四角,每墩设4处,观测点距地面(水面)高度应在1m左右,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方便观测、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⑵当墩高小于等于4m或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墩身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
墩身观测标埋设⑶桥台观测标埋设:观测点设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每个台设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3.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作业指导书
![3.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b91fb20f7cd184254b35350f.png)
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作业。
2 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本作业指导书,并编制具体的施工作业书。
熟悉测量规范和技术标准。
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作业仪器要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期限内使用。
3 技术要求⑴《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⑵《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⑶《客运专线基础工程沉降观测指导方案》⑷《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⑸《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⑹《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4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沉降监测网设计——变形测量点布设——沉降监测网观测——内业处理——成果评估5 施工要求5.1 变形监测网设计5.1.1 高程系统高程基准采用工程设计与施工一致的高程系统,即1985国家高程基准。
每个标段建立一个基于施工高程系统的独立沉降监测网。
5.1.2 沉降监测网的建立方式沉降监测网由基准网和变形点测量网组成。
基准网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变形点测量网由工作基点和变形点组成。
沉降监测网的建立方式是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及一般水准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变形点测量网为变形点测量起闭于临近的工作基点,在不同位置处的变形点各自自成一条观测线路进行观测。
5.1.3 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
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
且基准点的间距不应大于1公里。
沉降观测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f2b4b3405727a5e9846a617d.png)
沉降观测、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一.任务接收
检测中心综合办公室接受任务,由项目负责人,明确任务的技术要求和作业工期,对其进行评审,能接受时,综合办公室主任下达测量任务。
二.仪器准备
1.项目组长在作业前指定专人按《城市测量规范》 CJJ 8-99 P32 3-3-1要求对水准仪、水准标尺进行校验和校正。
2.不定期检查、校正仪器,特别是i角。
3.测量人员检查水准仪整平、读数及不同标尺的刻划情况。
三.观测标志、工作基准点的设计
1.了解自然条件及变化,即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的物理性质。
由于基础的地质条件不同,有的稳定,有的不稳定,会引起建筑的不均匀沉陷,使其发生倾斜。
2. 了解与建筑物本身的荷重,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及动荷载的作用。
3. 根据基础的地质条件,建筑结构,内部应力的分布情况,标志、工作基准点布设在最有代表性的地点,同时考虑便于观测,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连结牢靠,使观测点的变化能真正反映建筑物的沉陷情况。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6d59c853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9.png)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沉降及变形作业是在土木工程中常见的施工过程,用于控制建造物或者结构物的沉降和变形情况,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详细的作业步骤和要求,以确保作业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二、作业前准备1. 确定作业区域:根据工程设计图纸和实际情况,确定沉降及变形监测的作业区域。
2. 安装监测设备:根据设计要求,安装沉降仪、测斜仪等监测设备,并确保其准确固定在相应的位置。
3. 校准仪器:在进行作业前,对监测设备进行校准,确保其准确度和稳定性。
4. 制定作业计划:根据工程进度和监测要求,制定详细的作业计划,包括作业时间、人员配置等。
三、作业步骤1. 测量基准点:在作业区域内选择合适的基准点,并使用测量仪器进行精确测量,确定基准点的坐标和高程。
2. 安装监测设备:根据设计要求,在作业区域内安装沉降仪、测斜仪等监测设备。
确保设备的固定坚固且位置准确。
3. 进行初始测量:在安装完监测设备后,进行初始测量,记录下各个监测点的初始沉降和变形数据。
4. 定期监测:根据作业计划,定期进行监测作业。
使用仪器测量各个监测点的沉降和变形情况,并记录数据。
5. 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算出沉降和变形的速率和累计值,并绘制相应的监测曲线和图表。
6. 制定措施: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措施,用于控制和调整工程的沉降和变形情况。
7. 调整施工方案:根据监测结果和制定的措施,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四、作业要求1. 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监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2. 作业人员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并确保作业现场的安全。
3. 监测设备的安装和校准应严格按照像关标准和规范进行,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监测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应及时进行,确保数据的完整和准确。
5. 监测结果和分析报告应及时上报给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调整施工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应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
2 作业准备2.1 资料准备图纸审核、资料收集、建立沉降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2.2 现场核对现场核对基准点、工作基点及线下工程构筑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涵洞、隧道、过渡段等构筑物观测点里程。
2.3 仪器配置2.3.1 标称精度不低于2″、2mm+2ppmm的全站仪。
2.3.2 不低于DS05级的精密电子水准仪。
2.4 测量人员配备每4~5km设沉降变形监测网,测量小组一个,小组成员4人,其中测量工程师1名,测量工3名。
2.5 测量人员培训测量人员上岗前均经过培训,主要测量人员要持有铁路建设测量工程师或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业务培训结业证书,持证上岗。
2.6仪器设备检定和日常检校所有测量仪器、设备均有法定计量检定证书,并在有效期内。
测量仪器有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均要进行检校。
13 主要技术要求号)3.1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及196 号《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3.2 铁建设[2009 条文说明《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 号文)3.3)(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3.4GB/T12897-2006()3.5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JGJ/T8-2007)3.6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2007]85《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3.7 号)。
贵广铁路公司《贵广铁路无砟轨道线下工程变形观测技术交底会议纪3.8期要》2010年第13贵广铁路设计文件3.93.10 铁道部相关规定。
4 测量程序及工艺流程4.1 测量程序测量准备观测网布设观测网测量观测网复测与维护4.2 测量工艺流程24.2 测量工艺流程框图图测量要求及质量标准5测量方法5.1二等水准测量5.1.1。
1 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见表5.1.1-1 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5.1.1-1每千米高)限差(mm每千米高差偶然中差全中误等级 M误差检测已测测段左右线高附合线路或)(mm差MΔ往返测不符值 mm)(W差不符值环线闭合差高差之差LLL-4 4≤二等≤126。
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注:1.表中检测测段长度小对于单程检测或往返检测均适用, 2.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的限差, 。
计。
检测测段两点的距离不宜小于按于1km1km1km 35.1.1-2 二等水准主要技术标准见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5.1.1-2往返较每千米水准路线或闭合水准等差全中与已知等度k附合或环m差m联二往D因往24005.1.2 高程测0K注:表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量作业要求 1 技术要求水准网的观测按照《高速铁路工程测规范》中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 1)进行。
水准仪及水准尺在使用前应检校合格,水准仪及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过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管的夹角均不得大于″,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的要求在仪器中设15 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水准测量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同一区段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 2)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数字水准仪测段往返起始测站仪器设置:3)仪器设置主要有:①;—测量的高程单位和记录到内存的单位为米(m);—最小显示位为0.00001m —设置日期格式为实时年、月、日;小时制。
—设置时间格式为实时24 测站限差参数设置:②—视距限差的高端和低端;455.1.2-2 二等水准观测计算取(返往(返)往(返)测(返测各测站高高差总距离中等km差中数m差m离总和km0.1二等水0.010.10.010.10.01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前-观测时,一般按后-前-6) 电子水准仪,每一测段必须为偶数测站结束。
按以下顺序进行: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往测:偶数站为前—后—后—前奇数站为前—后—后—前返测:偶数站为后—前—前—后应分另在上午与下午进或往测) (同一测段的往测(或返测)与返测7)行。
在日间气温变化不大的阴天和观测条件较好时,若干里程的往返测可同 30%。
在上午或下午进行。
但这种里程的总站数,不应超过该区段总站数的)一测站操作程序如下(以奇数站为例):8①首先将仪器整平(望远镜绕垂直轴旋转,圆气泡始终位于指标环中央);标尺应按圆水准器整置于垂直位置),(此时,②将望远镜对准后视标尺用垂直丝照准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再按测量键;③显示读数后,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④显示读数后,重新照准前视标尺条,按测量键;⑤显示读数后,旋转望远镜照准后视标尺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显示测量成果,测站检核合格后迁站。
69)间歇与检测①观测间歇时,最好在水准点上结束。
否则,应在最后一站选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
如无固定点可选择,则间歇前应对最后两测站的转点尺桩(用尺台作转点尺承时,可用三个带帽钉的木桩)做妥善安置,作为间歇点。
②间歇后应对间歇点进行检测,比较任意两尺承点间歇前后所测高差,若符合限差要求,即可由此起测;若超过限差,可变动仪器高度再检测一次,如仍超限,则应从前一水准点起测。
③检测成果应在手簿中保留,但计算高差时不采用。
④数字水准仪测量间歇点要可用建立新测段等方法检测,检测有困难时最好收测在固定点上。
10)水准测量作业结束后,每条水准路线应按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偶然中误差MΔ,MΔ≤±1.0mm;当水准网的环数超过20个时,还应按环线闭合差计算Mw, Mw≤±2.0mm;否则应对较大闭合差的路线进行重测。
MΔ和Mw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M?L4nWW1?[]M W LN——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式中:L ——测段长(km);n ——测段数;W ——经过各项修正后的水准环线闭合差(mm);7N ——水准环数。
2 水准作业基本要求: ,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要求如下1)在气象条件变化稳定时进行观测不应进行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
下列情况下, 观测:内;①日出后与日落前30min内(可根据季节和气象情况,适当增减,最短间2h②太阳中午前后各约):歇时间不少于2h ③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剧烈时;④气温突变时;⑤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
2)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水准线路一般沿坡度小的道路布设,以减弱前后视折光误差的影响。
3昼避开跨河流、湖泊、沼泽等障碍物。
若与高压输电线或地下电缆平行,则以外进行测量,以避免电磁场对水准50m使水准路线在高压输电线或地下电缆测量的影响。
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跨越较大河流或水域时,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4 GB12897-2006)跨河水准测量有关技术执行。
(,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30min5)进行观测前一致,并进行仪器预热。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尽量避免视线被;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遮挡,要求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 仪器需装遮光罩。
86)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7)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 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确保水准尺垂直。
3 成果的重测及取舍1)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应先就可靠程度较小的往测或返测进行整测段重测,并按下列原则取舍:①若重测的高差与同方向原测高差的不符值超过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的限差,但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不超出限差,则取用重测结果;②若同方向两高差不符值未超出限差,且其中数与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亦不超出限差,则取同方向中数作为该单程的高差;③若①中的重测高差(或②中两同方向高差中数)与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超出限差,应重测另一单程;④若超限测段经过两次或多次重测后,出现同向观测结果靠近而异向观测结果间不符值超限的分群现象时,如果同方向高差不符值小于限差之半,则取原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往测结果,取重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为返测结果。
92)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时,应就往返测高差不符值与区段(路线)不符值同符号中较大的测段进行重测,若重测后仍超出限差,则就重测其他测段。
3)符合线路和环线闭合差超限时,应就路线上程度较小(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较大或观测条件较差)的某些测段进行重测,如果重测后仍超出限差,则应重测其他测段。
4)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Δ超出限差时,应分析原因,重测有关测段或路线。
5.1.3 全站仪导线测量1 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各级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见5.1.3-5.1.3-1 各级导线测量作业技术要测角中测量回数导线全长相方位角闭测距相对中误差等级合差(″)误差对闭合差0.5″级仪器 1″级仪器 2″级仪器(″)10 6 1/150 000 1/55 000 4 1.8 三等L 3.66四等1/40 0002.51/80 00043L 52)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5.1.3-2。
表5.1.3-2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主要技术要求一测回内各方同一方向各测回半测回归零差(″)仪器等级等级向2C较差(″)差较差(″)8 ″级仪器二等0.5 4 46 三等1″级仪器9 6913四等″级仪器2 83)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0①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②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值不得超过1格;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宜有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
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限制。
③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数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右角。
4)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一测回内2C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②下半测回归零或零方向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③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