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土质量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土质量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858农场第三管理区第十二作业站王安
摘要
土壤质量是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形成这些性质的一些重要过程的综合体,它在持续农业、人类健康及环境质量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水稻土是我国最重要的耕作土壤,其93%分布在长江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它是在种植水稻或以植稻为主的耕作制下,土壤经常处于淹水还原、排水氧化、水耕黏闭,以及大量施用有机肥等频繁的人为管理措施影响下形成的。基于其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相关研究受到长期重视,水稻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也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耕地土壤类型。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3300多万公顷,占全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4,其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占世界水稻总产量的39%,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粮食缺口依然较大。同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使得我国的粮食安全平稳增长面临严峻考验。依靠科技创新来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进行水稻土质量的研究,对了解我国主要水稻土的质量现状、障碍因子,促进了解水稻土形成过程中肥力的演变规律,充分发挥水稻土的增产潜力,可为制订科学合理的稻田土壤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最终保障粮食需求。
关键词:水稻土质量可持续
第一章绪论
一、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水稻土是一种人工水成土,它的形成和发育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水稻土是我
国重要的土壤资源,亚热带地区是我国水稻土分布较为集中的的地区,但由于目
前不合理的施肥,例如长期施用过量的化肥、过度使用、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
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和非均衡化过程的发生,稻田土壤质量呈现退化趋势,严重影
响我国农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农业技术员我觉得有必要利用已有知
识总结归纳我国水稻土的现状及保护措施,以及可持续发展发面还需努力的方向,并向更多的人宣传这些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水稻土的质量现状,并从
长远角度考虑问题,自觉加入保护我国水稻土的大军,实现我国水稻产业的稳步
增长,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通过已学土壤地理学知识:土壤矿物、土壤有机质、土壤圈物质循环、土
壤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土壤质量评价原理等,对我国水稻土的肥力质量
现状、水稻土质量演变规律、可持续发展对策、防治对策等方面加以研究。将普
适的土壤学理论镶嵌到固定的水稻土是本文的主要思路。
2、研究方法
已有知识套用法:通过近一个学期对土壤地理学课程的学习,对土壤地理知
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并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过讨论和深入学习,这次知识将这
些知识套用到一种土壤体系(水稻土)加以分析。
文献阅读法:对记载有我国水稻土的肥力质量现状、水稻土质量演变规律、
可持续发展对策、防治对策等的资料进行收集、阅读、整理、分析的方法。这些
资料包括图书以及图书馆电子资源网站网站等。
1
第二章水稻土质量的现状与演变
一、水稻土质量研究的重要性
水稻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也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耕地土壤类型。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3300多万公顷,占全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4,其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占世界水稻总产量的39%,我国的耕地面130Mhm2左右,占我国国土面积的约1/8,以占全球耕地的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近1/5的人口,我国农业一直担负着保障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安全的重任,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占很大比例的水稻土额研究,从其质量入手,分析现状,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与意见,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二、我国水稻土的分布特征
我国水稻栽培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尤其以长江、黄河流域为多,从世界范围看,水稻土分布极广。凡气候适宜,又有水源可资灌溉的地方,无论何种土壤均可经由种植水稻而形成。水稻土水平分布的幅度可以从炎热的赤道延伸至高纬度的寒冷地区(北纬53°至南纬40°),横跨几个热量带;其垂直分布可从平原、丘陵、山地直至高达2600米的高原。主要分布在北纬35°至南纬23°之间,其中以亚洲为最多。全世界水稻土的总面积约有20亿亩,中国约3.8亿亩。中国水稻土有90%以上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和台湾西部平原。
由于我国水稻土分布广泛,耕作制度不相同、气候条件不统一等,可以将我国的水稻土进行分区,根据成土条件、基本特征等可分为三类:红壤地区水稻土、黄棕壤地区水稻土、北方地区水稻土。
1、红壤地区水稻土
多分布在我国华南、华东、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广泛,该区高温多雨,无霜期长,一年三熟耕作制度,种植双季稻。由于水淹时间长,因而有机质积累作用强,有机质含量高,由于来自母质的矿质成份少造成土壤有机质的组成简单,因此维持相当数量的有机质是水稻高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2、黄棕壤地区水稻土
秦岭、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北亚热带黄棕壤地区的水稻土,一年多为稻、
麦两熟,也有种双季稻的。冬作物主要是小麦、油菜或绿肥。稻田淹水时间为160~190天。在水旱轮作制度下,有机质的分解作用较红壤地区水稻土强,含量一般不超过2.0%。还原淋溶程度也较弱,铁、锰在剖面中呈斑纹状,结核状的很少见。土壤多呈中性反应,pH6.5~7.5,盐基饱和。土壤胶体部分的硅铝率较红壤地区水稻土高,为2.5~3.4。保肥性能好。矿物养分含量也较高。
3、北方地区水稻土
秦岭、淮河以北暖温带和温带地区的水稻土,如:有“塞上江南”之称的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为一年一季稻,也有进行隔年水旱轮作的。起源土壤主要是草甸土、沼泽土、白浆土和草甸黑土。该区由于年降水量低,所以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江河流域低洼地、河谷盆地,以利灌溉。因冬季气温低,土壤冻结期较长,故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含量较高。土壤多呈中性和微碱性反应,pH7.0~8.0。
第三章水稻土中重要元素与稻米品质的关系淹水土壤最主要发生的化学变化主要有:氧化还原电位下降、酸性土壤pH 增加、水溶性锌和铜浓度降低等,水稻土性状的特异性,周期性的氧化还原等变化,使营养元素具有特有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一、水稻土锌的丰缺与稻米质量
锌是植物必须的微量营养元素,土壤中的锌主要来源于母岩。肥料是认为加入土壤中锌的主要来源,包括锌肥、磷肥、土壤改良剂等。
土壤中锌的有效性受许多因子的影响,如渍水、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含量、有机酸等。水稻土淹水后锌和铁、锰不同,浓度反而一般会降低;土壤pH上升一个单位,锌的溶解度下降100倍,土壤pH越高,水稻缺锌越严重;有机物料增加,加重水稻缺锌。
锌是植物、动物及人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和其他微量元素一样,锌通过有植物进入动物或人体,因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基本上决定了生活在该区域内人群的摄入水平、动物和植物体锌等微量元素的基本含量。江西省农科院教授指出,在139次施锌肥的实验田增产4.4%-15%,而且稻米中的锌含量会增加,人体所需的锌主要由食物供给,因此锌的含量不仅决定稻米的质量,更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