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从军生涯与他的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尔斯泰的从军生涯与他的创作
托尔斯泰生于1828年,逝世于1910年,他在世的82年中,曾于1851-1854年有过四年的参军经历,这四年的生涯给他的创作提供了不少经验和素材。同时也为他战争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列夫·托尔斯泰所处的时代,正是帝国主义形成的初期,世界上各大列强都企图通过掠夺别国领土或者建立经济、政治霸权的方式而凌驾于别国之上。沙俄也是积极活跃于其间的灾难制造者。它不光用武力镇压着欧洲的民主势力,而且还不断地向外进行着侵略扩张。
在他所处的时代里曾发生过俄法战争、高加索战争、俄土战争等,这一系列战役大多都是取得了胜利,这让俄国人对于日后的强大以及美好未来充满了盲目信任。他们坚信可以征服一切,而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可能摧毁俄国。所以当俄国面临战争的威胁时,无论是军队将士还是普通百姓都会义无返顾地投身至战争之中。
在参军后,托尔斯泰曾有过建功立业成为英雄的幻想,但在惨烈的战争背景之下,托尔斯泰发现脱去浪漫外衣的战争和他的想象有着天壤之别;身边军官们的卑鄙行为让他心生厌恶;士兵们的麻木让他怒其不争;渴望获得的荣誉更是遥遥无期……
正是因为在战场前线的亲身体验,让他直面了所谓战争英雄的丑恶面貌,而真正的英雄正是那些在前线出生入死的普通将士们。将士们的英勇奉献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战争却夺去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家中老幼妇孺还不能得到合理的照料,这让托尔斯泰感到十分愤怒。
然而在一线战场上,托尔斯泰却也为战士们英勇、舍己精神感动。他认为这些平凡的战士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束高尚而美好的火种,而正是这一火种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英雄。
结合以上的背景,我把托尔斯泰的战争观概括为三点:1.爱国主义。从民族性这一角度出发而言,尽管战争是一场“可怕的事业”,但面对外族侵略,俄罗斯人民在谴责战争的同时也把参战看作是一种“可怕的必要”。他们之所以要参战,是因为战争关系到祖国生死存亡的巨大问题,而他们要“为俄罗斯土地而战斗”。所以,列夫·托尔斯泰也在其描写战争题材的小说中以深沉而又高昂的激情讴歌了俄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一系列朴实、平凡的英雄人物,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民族性和爱国热情。
在托尔斯泰笔下,无论是从总司令到普通士兵,还是从前线到后方,或是从贵族到普通民众……爱国主义都得到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反映。尽管人物形象们爱国主义的表现方式也许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爱国热情却同样的高涨、深沉。
当我们读到总司令库图佐夫“老泪纵横,声音硬咽”地说“敌人到处被打退了,为了这我要感谢上帝和我们勇敢的军队。战胜敌人,明天把他们赶出俄国神圣的领土”③的时候,我们不难体会到,这其中所包含了他对祖国多么的深厚的爱。
参战的士兵在棱堡里受了伤,但他却并不急切着撤离火线。而是要担架停下,仔细去瞧瞧炮台发射排炮的情形。他还表示即使不能再作战,也要回棱堡去训练年轻的一代……
贵族老鲍尔康斯基公爵在文章前半部分给人的印象一向是冷漠而任性乖张的。但是当他得知法国人占领了斯摩棱斯克时,他不仅拒绝离开庄园,还打算武装自己的仆役和农奴们去迎击俄国的敌人。可以说一直到临死之际,老鲍尔康斯基公爵都一直关注着战争。在罗斯托夫伯爵的大家庭里,爱国主义更是热情高涨:尼古拉·罗斯托夫在家信中表现出了他对祖国的挚爱和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娜塔莎不顾自家的损失去请求伯爵腾出大车以便搭乘伤员,而且她并没有因此造成的损失而痛心却感受到了久违的幸福;对于最小的儿子彼佳,家人们支持他参军杀敌,即使他在营救俘虏的战斗中为国捐躯也并不后悔。
当法国人开始逼近莫斯科的时候,出于战略性撤退的需要,普通民众们也都和约好了似的抛掉自己的财产离开了莫斯科。就算是少数没有走的人也“烧掉和毁掉留下来的东西”。其实这样行动的,不仅仅是莫斯科人,而是所有的俄罗斯人。托尔斯泰写道:“从斯摩棱斯克到俄国土地上所有的城市和农村,在莫斯科发生的事,在那里也同样地发生了。”①伟大
的俄罗斯人民以自己“坚壁清野”的实际行动,唱响了一曲燎亮的爱国主义赞歌。对祖国的深沉而热烈的爱,使得他们永远不可能接受法国人的统治,当波拿巴的奴隶。对他们来说,“这比什么都坏”。对于人们离开莫斯科的行为,托尔斯泰进行了这样评价:“他们的行为是出于潜在的爱国精神,而这种爱国精神不是用言词,不是用那为了拯救祖国献出自己的孩子,以及用诸如此类不自然的方式来表现的,而是无形地、简单地、一星半点地显示出来的,因而总是产生最有力的效果。”②朴实的群众,朴素的情感,这些鲜活而又真实的触感往往能让读者深陷其中,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
人道:反思战争的题中之义
正如18-19世纪俄国在泛斯拉夫主义的影响和推动下,不少作家都不断鼓吹着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们欢呼沙皇的辉煌胜利,歌颂俄国对少数民族的征服。这其中也包括当时在文坛上非常活跃的马尔林斯基等一批作家,他们笔下的战争是与胜利、凯旋这些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对于战争的描写进行了更多的英雄主义的、浪漫主义的夸张一一高大的骏马,华丽的军服,闪闪发亮的军刀,威武雄壮的队伍……而这些套话也都被奉为文学中战场描写的圭桌。在这样的作品中敌人一概是被妖魔化和丑恶的,而俄罗斯的战士却一律是勇敢而坚强的。可以说马尔林斯基这类作家的战争文学作品往往是粉饰现实,并且歌颂战争、沙皇以及战争中盲目的英雄主义。此类作品不仅因有利于巩固沙皇的反动统治而得到了沙皇政府的青睐,并且也迎合了当时人们对英雄盲目崇拜的心理,满足了民众狂热的民族情绪。所以这些作品也曾在当时风靡一时,获得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受此思想的影响,托尔斯泰刚开始参战就表现得十分英勇,这也是由他童年时代的信仰所致,甚至有好几次差点把命送掉也在所不惜。但是当他看到战场上横躺的尸体,看到一颗颗致命的子弹穿入身边亲近的人的胸膛时,托尔斯泰开始怀疑战争的必要性并开始思索:“一个人是在怎样一种情感的支配下,才会在得不到明显好处的情况下,使自己去冒险,去杀害和自己一样的人?难道这个美好的人间,在这个无涯的星空之下,人们居住得太拥挤了吗?难道在这个可爱的自然界中,人的内心里能够容纳仇恨、报复和消灭自己同类的那种感情吗?人们心头的恶念似乎应该在跟自然界的接触中消逝,难道自然界不是真善美的最直接体现吗?”
相较于马尔林斯基等人歌颂一切侵略性的战争,致使战争被美化、神话化的沙文主义盲目战争观,托尔斯泰在理性思考了战争的意义后形成了深刻的人道主义战争观。托尔斯泰从一开始就未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狂热漩涡中,他不仅不歌颂扩张侵略,也不赞同各民族之间的搏杀,反而恰恰反对它们。他对战争不美化,不一味歌颂,而是真实地反映战争,表达他在所经历战争中得到的真切感受。出于对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的不苟同和对战争的清醒认识,使得托尔斯泰的战争题材
在托尔斯泰的笔下,有敌我之间友好相处的场景描绘;也有获胜者对俘虏的真情关爱;还有对敌人的美好人性由衷的赞美。我们可以从俄法两国士兵热烈而友好的交流和相互间真诚的赞美中;也可以俄国士兵对法国士兵朗巴莱、莫雷尔的真情关爱中;还可以从那个脸上有黑痣的法国人帮皮埃尔一起寻找留在着了火屋子里的小女孩的热情友善举
阅读托尔斯泰的作品,我们在为这战争期间美好人性的自然流露而感动惊叹时,也被作家敢于真实描绘这一切的勇气所折服,更为作家思想的广博和深刻所惊叹。无可否认,正因为如此,托尔斯泰的作品才能历久弥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托尔斯泰将战争归纳成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血腥屠杀,表达了自身对军事黝武主义和战争强烈的谴责,发出了反战的强音。爱米尔·佐拉曾写过:“我热烈赞美小说家托尔斯泰,”“除开他作为作家的天才之外,我注意到他的善良、他对战争的仇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