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朝百脉与主治节
朝百脉是指肺具有接受百脉之气的作 用,全身的血液通过血脉汇聚于肺, 再通过肺的呼吸作用进行气体交换, 然后输布全身。主治节是指肺对全身 具有统领作用,能够调节气机升降出 入,维持全身气机调畅。
肺腑的病理变化
咳嗽
当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调时,会导致咳嗽。咳嗽通常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 嗽、痰湿咳嗽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咳嗽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是指肾脏功能部分或完全 丧失,导致代谢废物及毒物在体内蓄 积,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
肾脏系统的调护与养生
饮食调理
保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优 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的食物,如鱼、肉、蛋、奶 、豆类及其制品。
适量运动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 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促进新陈代谢。
三焦腑
总结词
三焦腑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促进 脏腑功能的作用。
VS
详细描述
三焦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组织,它被认 为是全身气机和脏腑功能的核心。三焦腑 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促进脏腑功能 的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
THANKS
感谢观看
胆腑
总结词
胆腑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参与消化功能。
详细描述
胆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器官,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是肝脏分泌的 一种液体,可以帮助消化脂肪。胆腑通过调节胆汁的分泌量来参与消化功能,同 时还能排泄一些体内代谢产物。
小肠腑
总结词
小肠腑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详细描述
呼吸功能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具有通气 和换气的功能,为全身组织和器官提 供充足的氧气,并排除二氧化碳。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
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生发、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
比如怒则伤肝。
范进中举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脾的,但味过于甘,又能呆胃滞脾。
五行的生克关系实线表示相生;虚线表示相克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为叙述方便,生者称为母,被生者称为子)。
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
西医学所说的“内脏”则是指解剖形态上的具体脏器与他的生理病理功能。
02
二、中医脏腑概念的特征
五脏 六腑 五液 汗、涕、 泪、涎、唾
五体
皮、肉、 脉、骨、筋
五官
耳、目、 鼻、舌、口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将心包络也称一脏,合为六脏。藏象学说习惯将心包络附属于心,故一般称为五脏。
七、五脏与食物
绿色食物养肝 绿色食品指:花菜、芹菜等。这类食品水分含量高达90%-94%,而且热量较低,对希望减肥的人,它既可填饱肚子,而又不会使人发胖。花菜,西方人很早发现它,称它为“天赋的良药”和“穷人的医生”,与之类似的有西兰花。长期食用可爽喉开音、润肺止咳。花菜还可减少乳腺癌、肠癌、胃癌的发病率。另外还可以杀死胃中的幽门螺旋杆菌、降低胆固醇、防止血小板凝结成块、减少心脏病和中风病的危险。芹菜:含铁量较高,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最佳蔬菜。芹菜含丰富的钾,能降低血压、促进尿酸排泄、软化血管、治疗便秘。因此高血压病人、高血脂病人和高尿酸病人可常服。
七、五脏与食物
白色食物养肺 白色食品,例如山药、燕麦片、雪梨、银耳、百合、莲子等。近些年,燕麦的好处渐为人知,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E,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血糖,治疗便秘改善血液循环,是减肥的最佳食品。梨子自古被尊为“百果之宗”,有润肺、止咳、消痰、降火等功用。在秋季若因气候过度干燥,继而出现口渴、便秘、干咳等;或因内热导致烦渴、咳喘及痰黄等症状,可多食梨。现代营养学认为,山药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还富含钾、镁等矿物质元素,具有营养滋补、诱生搅扰素、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还能改善冠状动脉及微轮回血流,可治疗慢性气管炎、冠芥蒂、心绞痛等。天气枯燥,易伤肺津,招致阴虚,出现口干、咽干、唇焦、干咳等病症,此时进补山药最为适合,因山药是安然平静之品,为滋阴养肺之上品。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脏腑的相互关系
脏腑相合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与六腑之间存在 相合关系,即心与小肠相合,肝与胆 相合,脾与胃相合,肺与大肠相合, 肾与膀胱相合。这种相合关系体现了 脏腑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同作用。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 部分,包括木、火、土、金、水五行 。脏腑之间也存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 系,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 属金,肾属水。相生关系表现为某一 脏腑功能的增强可促进另一脏腑的功 能,相克关系表现为某一脏腑功能的 抑制可制约另一脏腑的功能。
六腑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主要功能 是消化食物、排泄废物。
五脏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主要功能是贮藏 精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 态上中空有腔,功能上贮藏精气。
脏腑的功能
五脏功能
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贮藏精气,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维持生命活动。具体来说,心主血脉, 主神志;肝主疏泄,主藏血;脾主运化,主统血;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肾主水, 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谢平衡。
THANKS
谢谢筋脉
详细描述
肝在五行中属木,主疏泄,藏魂,为刚脏,恶抑郁而喜调达。肝主疏泄,调畅气 机,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的作用。“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脾
总结词
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详细描述
脾在五行中属土,主运化水谷和水液,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脾 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头目和心肺,化生气血以滋养全身。“脾者,仓廪之官,五味 出焉。”
肺
总结词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概说(一) 脏腑的名称与分类脏,古作臟,又作藏。
其义有二:一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二是指五脏主贮藏精气。
腑,古作府,有府库之意。
腑多为中空器官,类府,又多与饮食物的贮藏、消化有关。
脏腑,主要指人体的内脏。
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生理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大类器官。
藏象学说,即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运用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的系统联系及与自然界相互通应的关系,构成自己的理论系统。
通过脏腑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来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的活动规律。
(二)脏腑的生理特点及其区别1.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五脏主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均贮藏于五脏。
贮藏于五脏的精气,越充满越好,而不能过度耗散,故称藏而不泻。
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五脏除贮藏精气外,还藏神,如《灵枢·本藏篇》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故又有“五神脏”之称。
2. 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六腑主传化水谷,泻而不藏。
中医学认为,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及传导排泄糟粕。
因其摄入饮食物,在吸收水谷精微后,要及时把糟粕排泄到人体外,称为泻而不藏。
故《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3. 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也是“藏而不泻”与五脏类似。
4. 五脏与六腑的区别5. 奇恒之腑与五脏六腑的区别6. 掌握脏与腑的区别,有一定意义。
如中医认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等。
(三) 小结通过本章“脏腑”概说的学习,应当指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学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中医学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课件
(1)在志为喜:本为良性情绪,可以促进血脉循行。 过喜则心神涣散。
(2)在液为汗:心主血脉,血脉循行皮毛肌肤,血化 生汗液,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则心气、心 血虚。反之亦然。
(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4)在窍为舌。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7、肺与肾: 生理:水液代谢: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
与肃降;肾为水之下源,主蒸腾汽化。呼吸调 节:肺为气之主,主呼气; 肾为气之根,主纳 气。阴液互生:肺阴肾阴相互滋生。
病理:水肿尿少,喘呼;肺肾气虚;肺肾 阴虚。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主脉:脉是心的延伸,从脉搏测心 力、心率、心律(人迎、寸口、趺 阳)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心主神志: 广义之神: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面色、眼
神、反应、声音、活动等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狭义之神: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对于脏腑的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一、脏腑(脏象)学说脏腑学说是研究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前人称脏腑为“脏象”。
主要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同时包括起物质基础气、血、精、津液等。
五脏:心、肝、脾、肺、肾;“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传化物质”。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胞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二、脏腑功能及关系心与小肠:(实证用药:清瘟败毒散、整肠安;虚证用药:倍利乐、脾胃健)心,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主血脉,藏神,主汗,开窍于舌;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联系构成的表里关系。
例:心火亢盛,机体不但有心病,还有小肠病变,这是心移热于小肠的缘故,可以用诺达清瘟败毒散加整肠安,清热泻火,调理肠道湿热病。
肺与大肠:(实证用药:感克康、整肠安;虚证用药:心肺健、脾胃健)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主一身之表,外主皮毛,开窍与鼻;与大肠相表里,传送糟粕,排泄粪便。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联系构成的表里关系。
脾与胃:(实证用药:毒特威、整肠安;虚证用药:脾胃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开窍与口,外应于唇;胃,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异常”,食欲减退,肚腹胀满、呕吐。
两者的关系: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胃气主降,喜润恶燥。
两者相反相成,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营养和输布津液的全部过程。
肝与胆:(实证用药:木梳清、整肠安;虚证用药:肝肾健、脾胃健)肝,藏血、主疏泄,主筋、其精华在爪、开窍于目;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消化食物。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构成表里关系。
胆属表,肝属于里,内藏精汁来源于肝,只有肝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化生及排泄畅通。
肾与膀胱:(实证用药:肾畅通;虚证用药:肝肾健)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骨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司二阴;膀胱,贮留和排泄尿液。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在五脏中居于首要地位。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同时,心主神志,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如果心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
比如说,心血不足时,会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多梦、易惊等;心阳不足时,则可能出现畏寒肢冷、心胸憋闷等。
肝,被喻为“将军之官”。
肝主疏泄,能够调畅人体的气机,使气血运行通畅,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节情志。
此外,肝还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部分血液就会贮藏于肝;而在活动时,肝又会将所藏之血输送到全身各处,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如果肝气郁结,就容易出现情绪抑郁、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肝血不足时,则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
脾,被誉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就是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吸收和输送到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
脾还主统血,能控制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
脾气虚时,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脾不统血时,则会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
肺主气,司呼吸,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肺还主宣发肃降,宣发是指将肺气向上向外布散,肃降是指将肺气向下向内清肃和下降。
肺通调水道,能够调节水液的代谢。
若肺失宣降,就可能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肺气不足时,容易出现气短、自汗、易感冒等情况。
肾,被视作“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ppt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脏象学说概述 • 五脏六腑的功能与关系 • 脏腑与经络的关系 • 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 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 案例分享与讨论
01
脏象学说概述
脏象学说的定义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一种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人体内脏腑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脏 腑与外在表现的联系。它认为人体内部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外在表现反映 出来,因此通过对外在表现的观察和诊断,可以推断出内脏的健康状况。
。
当脏腑功能失调时,经络可以起到传递病邪、反映病证的作用
03
,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04
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诊断中的应用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眼 神等外在表现,判断内脏的健康 状况。例如,舌象的变化可以反 映内脏的寒热虚实。
切诊 通过切脉,了解脉象的变化,从 而推断内脏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康复调理
在疾病康复期,根据脏象学说进行调理,促 进身体恢复健康。
心理健康指导
根据脏象学说,指导病人调整心态,保持情 绪稳定,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05
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现代医学对脏象学说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脏象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体系的科学验证和临床应用方面。通过现代科学技术 手段,如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对脏象学说中的脏腑功能、病因病机等理论进行深入研 究,探究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脏腑与经络的联系
1
脏腑与经络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
2
经络是脏腑与体表之间沟通的桥梁,脏腑的功能 活动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第6页
臟腑
臟,藏也
–器官結構:實質性臟器 –生理功效:貯藏精氣器官
腑,聚也
–器官結構:空腔器官 –生理功效:是司消化、吸收或排泄有出有入
「府庫」。
奇,異也;恒,常也。
–器官結構:類似於腑密閉器官 –生理功效:類似於臟之貯藏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第7页
奇恆之腑:
與五臟同異: 同–功效同為藏而不瀉。 異–五臟多為實質器官,此多為中空器 官
第27页
肺藏象現代醫學觀
肺 呼吸系統 鼻、咽喉(難
經:肺主聲) 皮、毛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第28页
肺與大腸
肺氣障礙→咳嗽、氣喘、乏力、語音低、 少氣懶言。
肺失肅降→水濕停留→小便不利、水腫 肺衛不固→毛孔疏鬆→外感、自汗盜汗 肺竅→鼻塞、流涕,鼻翼煽動呼吸困難 肺氣足→聲音洪亮;虛→聲音低微;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第3页
臟腑
心合小腸,主脈,開竅於舌; 肺合大腸,主皮毛,開竅於鼻; 脾合胃,主肌肉四肢,開竅於口; 肝合膽,主筋,開竅於目; 腎合膀胱,主骨,開竅於耳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第4页
臟腑
藏象:藏─深藏在內意思;儲藏、蘊藏 象─表現於外生理、病理現象
–唐‧王冰:象,謂所見於外,可閱者也。 –明‧張介賓‧類經:象,形象也。藏居於內,
風寒犯肺→聲音嘶啞;肺癆→失音 大腸病→燥結便秘腹痛或下痢膿血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第29页
腎與膀胱
生理功效
–1.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 –2.主水:腎為水臟 –3.主納氣 –4.主骨生髓、通於腦 –5.腎主命門之火
膀胱生理功效:貯尿和排尿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不良情志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引发各种疾病。
情志调养的方法包括调节情绪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情
绪波动等。
饮食调养对脏腑影响
饮食是脏腑养生保健的基础,合理的 饮食调养有助于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
不同脏腑对食物的需求不同,应根据 脏腑特性选择合适的食材。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 原则,避免过度油腻、辛辣、生冷等 刺激性食物。
一旦发现脏腑疾病,应尽早进行 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控制病情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控制病情发展。
阻断病传途径
了解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 影响,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愈后防复,重视巩固疗效和康复期调理
巩固疗效
生活调养
脏腑疾病治愈后,应继续巩固疗效, 避免复发。
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注意饮食、运动、 情志等方面的调养。
运动锻炼应注意适量、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 伤。
按摩保健对脏腑影响
按摩是一种有效的脏腑养生保 健方法,可促进气血流通、舒
缓身心紧张。
针对不同脏腑的按摩手法有所 不同,应根据个人体质和脏腑
特性选择合适的按摩方式。
按摩时应注意力度适中、频率 适当,避免过度按摩导致身体 不适。
按摩前可适当进行热身运动, 按摩后应注意保暖和休息。
响。
02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形成表里关系。例如,胆与肝相表里,胃
与脾相表里,小肠与心相表里等。这种表里关系体现了六腑在生理功能
上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为用。
03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形成阴阳表里关系。例如,心与小肠相
表里,肝与酸、绿色、春季等相应等。这种阴阳表里关系体现了脏与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医学
3、肝在志、在液、在体、在窍-1在志为怒:大怒伤肝;肝阴血不足易于发怒。-2在液为泪:目干涩或目眵增多、迎 流泪。-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甲:依赖肝血濡养-4开窍于目:-19
肝-肝特水妙-夫流世-52-疏通水-分还服汁号-办助消化-静脉-好畅情志-肠-主疏世-肝藏血-③3器架器腔静脉-开窍于曰-肝小叶模式图-牌静水-中央净脉-轩与但相麦迅-肠系其上弹水-肠系典下静脉-小叶问静脉-平 叶间动脉-其华在爪-肝田胞本-汇许区罗-20
牌-开窍于口-清力充沛-肌几肉菱次-纳差感心-肌肉丰满-倦总无力-腹胀更唐-内脏下垂脱肛-其华在唇-失健运 骨格几-肠平滑肌-水谷精微-脾主肌肉-头登目眩-血压下降-牌主运化-血度平骨几-脾气不开戏下陷-其中液-神 网相表里-经聊运化至-牌的细微结构-小梁-牌失建运-水湿浦留-中央动脉-红髓-↓-脾实-白陆-0-胸水-腹 -世冯-淋巴小结-浮肿-收缩-非出-脾树-打张-产生琳巴细胞-Y-含吞速细胞-调节血量-各种出血-血管-脆 青-产生优木-脾失统血-通透性不-血小板减少专一-细烟免座-生紫极-体液免疫-啤痿血-《抗体↑-吞噬襄老红 胞-易感染-免疫功能-生痰-牌统血-·13--16
2、主升清:-脾脏的运化趋势和形式以“升清”为主。升,向上(头面、-心肺输送、提升;清:营养精微。营养头面 焦,维持内脏-位置。-3、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溢出脉外。-4、脾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1在 为思:过度思虑,气滞气结,脾气不行。-2在液为涎:-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肌肉的丰满健壮和四肢的正常活与脾的运化密切相关。-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口味食欲的正常与否。-15
肺-肺开窍于鼻-水谷精微之气-市主-碑运化-肺及入之清一气-肺泡状如蜂窝-分亲-肺主肃降、通调水道-量性市 族心-经心脉板布全身-垃怅-失肃降-肺毛细血管床-变细-闭寓-右心室负荷个-品润肌陵皮肤胶血)-不足时-肺主皮毛-少尿(野括血)可,息微-语言低微-身倦无力-浮肿-肺与:场村相表出-·15·-12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生之本
神之舍
心脏
心主神志之“心”
中国古代的思维器官
2、脑为元神之府说
精神之府—精细明察,审视判断 生命主宰—脑不可伤 思维器官—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 脑为元神之府
3、五脏藏神说
五神为神、魂、魄、意、志的统称,分 别为五脏所藏,故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 五脏有密切关系。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2)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助心行血
肺助心行血
结构基础——肺朝百脉 功能基础——肺主气
血非气不运
3、肺主宣肃:肺主宣发和肃降的合称
(1)肺主宣发
向上宣发 向外布散
排出浊气 输布精微和津液 宣发卫气
(2)肺主肃降
肺气清肃 向下通降
吸入清气 输布精微和津液 清肃异物
气、 血、 水
4、肺主行水
含义:疏通水道,调节水液代谢。肺为水之上源。
1、肝喜调达而恶抑郁
条达
木之本性
条畅、通达、舒展
肝
气机调畅
抑郁
抑制、遏制、郁滞 肝 气机郁结
木性条达、舒畅 肝属木
肝之性条达舒畅——气机条畅
2、肝为刚脏:
刚强急暴
将军之官
肝
刚强之性
其气主升主动,易亢易逆
为五脏之贼
3、体阴而用阳
肝居膈下,其位属阴
体阴
血、静、阴
肝
肝主藏血,血属阴
肝主疏泄,其性属阳 用阳
下安,全身各脏腑功能协调
二、肺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马上派精兵部队 卫 气作为先锋到边防
先抵御敌人
敌人 来了
(一)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
中医脏腑学理论基础
顺应四时,调和阴阳
根据四季变化调整饮食起居,有助于 调和阴阳平衡。例如,春季宜养肝, 夏季宜养心,秋季宜养肺,冬季宜养 肾。
良好的作息习惯对肝肾健康有积极影 响。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 度劳累,有助于肝肾的修复和再生。
运动锻炼对脏腑功能促进作用
适量运动有助于气血流通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脏腑功能。例如,散 步、太极拳等轻度运动适合大多数人,有助于改善气血循 环。
05
治疗原则与方剂选用
治未病思想在脏腑治疗中体现
未病先防
在脏腑功能失调之前,通过调理饮食、起居、情 志等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既病防变
在脏腑疾病发生后,及早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及 传变。
瘥后防复
在脏腑疾病痊愈后,注意调摄,防止复发。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原则在方剂选用中体现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选用相应的方剂。如春季多风,宜用祛风类方剂;夏季多暑 热,宜用清热解暑类方剂等。
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多为痰湿内盛;形体 消瘦、肌肤甲错多为瘀血内阻。
闻诊在脏腑辨证中应用举例
听声音
声音低微、气短懒言多为肺气虚;声音高亢、急躁易怒多为肝火旺。
嗅气味
口中异味、口臭多为胃火炽盛;体臭、汗臭多为湿热内蕴。
问诊在脏腑辨证中应用举例
问寒热
01
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多为外感风寒;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多为
肝气郁结
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 痛等。
02
肝火炽盛
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 干等。
03
肝阳上亢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 赤等。
04
肝风内动
眩晕欲仆、肢麻震颤、手足蠕 动等。
脾胃系疾病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7
37/42
大肠生理功效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收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食物残渣,
再吸收其中多出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 肠末端,经肛门而排出体外。“传导之官”。 大肠传导糟粕功效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 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心主血脉生理表现:
A 面色红润光泽 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 C 脉象和缓有力 D 胸部舒畅。
8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8/42
2.心主神志(又称 心藏神或心主神明)
(1)神含义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表现。 普通称之 为广义神。即 “形征”,包含面色表情,目光眼
神,言语应答,意识思维,肢体活动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1
11/42
肺
解剖形态: 肺位于 胸腔,居横膈之上, 上连气道,与喉相通。 肺在五脏六腑中居位 最高,覆盖于心,故
称“华盖”。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2
12/42
肺生理功效
1.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
含义:又称肺“司呼吸” 是指肺经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清气,
呼出体内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功效。 (2)肺主一身之气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概述
脏象, 古作“藏象”
藏——指隐藏于人体内脏腑器官,内脏。 脏腑器官形态结构, 如“心象尖圆,形
如莲花”
象 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
表现于外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反应 于外征象
2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2/42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 织器官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 及其相互关系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课件
肾(膀胱)
尿
24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 布,五经并行。”
肺失宣降
失于宣散 失于肃降
无汗,皮肤水肿 小便不利,水肿
2021/11/14
治肺以利水,“提壶揭盖”法
25
3、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吸清,呼 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助心行血。
2021/11/14
44
2、喜燥恶湿 生理:
脾体干燥有利于脾气升运。
病理:
湿邪容易困遏脾气。
治疗:
“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
2021/11/14
45
(三)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生理:
脾化生精气以养肌肉。 脾气健运 → 肌肉丰满壮实,四肢运动有力。
病理: 脾气虚 → 肌肉消瘦萎软,四肢失用。
2021/11/14
11
心主宰精神 意识思维活 动异常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 狂躁谵语
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嗜睡、意 识朦胧甚至昏迷、不省人事
2021/11/14
12
治疗方面
治法
清宫汤、清 营汤、安宫 牛黄丸
补心气、温心阳、滋心阴、 养心血、清心火、活血化 瘀、祛痰开窍
清心开窍
多种外感热病的危重阶段 热病神昏、危重急症等
生理:
脾之运化旺于长夏。
病理:
长夏之湿气容易困脾。
治疗:
长夏季节用药,往往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燥湿之 品。
2021/11/14
51
四、肾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肾的生理特性 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心在志、在液、在体、在窍:
(1)在志为喜:本为良性情绪,可以促进血脉 循行。过喜则心神涣散。
(2)在液为汗:心主血脉,血脉循行皮毛肌肤, 血化生汗液,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 则心气、心血虚。反之亦然。
(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4)在窍为舌。
(二)肺脏
特点: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喜清 润、恶燥热。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五脏
心:君主之官 肺:相辅之官 脾:仓廪之官 肝:将军之官 肾:作强之官
生命活动的中心,行使生 命活动的主要功能。藏精 气而不泄。
(一)心脏
特点:心主阳气;心恶热;心主喜
心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 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1、心主血脉
主血:推动血液循环。三大
要素:心气充沛是关键、血液充盈、
脉管通利。心气不足则血流不畅或虚 或瘀
主脉:脉是心的延伸,从
脉搏测心力、心率、心律 (人迎、寸口、趺阳)
2、心主神志:
广义之神: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面 色、眼神、反应、声音、活动等等。“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狭义之神: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对于脏 腑的功能有深刻影响。
心主血脉,供养神志活动,是神志活动的物 质基础。心血虚、心血热、心血瘀均会出现神的 异常变化:失眠、多梦、烦躁、神志不宁,狂躁 不安;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昏迷、不省 人事。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 调水道。开窍于鼻,其华在毛,在志为 忧,在液为涕。
1、肺主气,司呼吸:
一身之气
先天精气(肾) 水谷精气(脾)
自然清气(肺) 2、主宣发和肃降:
肺的呼吸均匀和调深 入是气生成和气机条畅 的根本条件
宣发:宣发和布散。肺气向上向外的功能趋势。 有助于营养的布散。(浊气、皮毛、汗出)
有关。 (五)膀胱:
贮尿和排尿。与肾的蒸腾气化相关。 (六)三焦:
主持诸气,通行水道。
脏腑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生理:心主血脉,肺司呼吸。心主
血,肺主气。两者是气与血的关系、呼 吸与循环的关系。在气血的运行方面, 两者要密切配合,气行则血行。
病理:肺气不畅则心血瘀阻(肺心 病);心血瘀阻则肺失宣降(心力衰竭)
肝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其 华在爪甲,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1、主疏泄: 疏通、发泄、升发。主升主动,刚脏。
(1)调畅气机(郁结、横逆) (2)推动血液、津液运行(瘀血、痰湿) (3)促进脾胃运化 (4)调畅情志 (5)月经周期 2、主藏血:
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意义:制约肝阳 过亢;防止出血;调节外周循环血量;月经;
藏精是指肾脏对于精气有闭藏作用,不使 精气无辜流失,使精气能够发挥正常的生理作 用,确保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精气是构成 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物 质基础。
人体 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和肾精的盛衰 直接相关。
肾精的功能活动生理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 面:肾阴、肾阳。是一身阴阳的调节中心根本。 肾阴虚、肾阳虚。水不涵木、心肾不交、肺肾 阴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
肃降:清肃、洁净、下降。肺气向下的通降,有
助于呼吸道的通常和洁净。(清气、清气精微下送、 肃清呼吸道)
3、通调水道: 肺的宣发肃降对于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
调节作用。宣肺气能发汗,降肺气能利尿
4、肺朝百脉: 肺朝百脉(肺循环)有助于心主血脉的功能,推动血液循行。
5、肺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在志为忧:悲忧伤肺。 (2) 在液为涕: (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皮肤、汗腺、毫毛)依赖 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滋润,成为抵御外邪的屏障。和肺的宣发 密切相关。
3、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溢出脉外。
4、脾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在志为思:过度思虑,气滞气结,脾气不行。
(2)在液为涎:
(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肌肉的丰满健壮和四肢的正常活 动与脾的运化密切相关。
(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口味食欲的正常与否。
(四)肝脏
特点:主升发;喜条达,恶抑郁 ; 体阴而用阳。
2、心与脾:
生理:血液发挥正常的营养功能要依赖于脾的化 生、升清以及心气的推动运行(充盈与畅通) ,缺 一不可。心主血、主神依赖脾的化生和统血;脾的运 化依赖血脉的滋养。
(4)在窍为鼻:
(二)脾脏
特点:脾主升清;脾喜燥恶湿
脾主运化、升清,统血。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1、主运化: 运化是指脾脏具有把饮食物化生为精微,并将精微
运送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1)运化水谷精微:
营养脏腑、四肢百骸、筋骨皮毛。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湿:
2、主水: 蒸腾气化是津液循环不息以及尿液生成和排泄的主要动力。
3、主纳气: 有助于肺的吸气,防止呼吸表浅,保证体内外气体交换。肾为气之
根。
4、肾在志、在液、在体、在窍 (1)在志为惊恐:惊恐令人气下气乱,影响肾“藏”的功能。 (2)在液为唾:唾液中较为稠厚的部分。 (3)在体合骨、其华在发:肾藏精,精生髓,髓充骨,齿为骨之余,脑 为髓海。精血互化,发为血之余。
(4)开窍于耳及二阴:生殖、二便
六腑
胆、胃、 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
确保代谢畅通, 排泄糟粕
(一)胆 贮存胆汁,帮助消化。胆汁的化生和
排泄由肝的疏泄调控。 (二)胃
主受纳腐熟水谷。“有胃则生,无胃 则死”。
主通降,以降为和。胃气宜降。 (三)小肠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四)大肠: 形成粪便,传化糟粕。与胃、肺、肾
专指对于水液的吸收、转输与布散作用。 脾脏——肺脏——肾脏。水液停留则生痰湿。脾为生痰之源。
脾胃是后天之本,在防病、养生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起也”。保护脾胃对于健康和长寿 十分重要。
2、主升清:
脾脏的运化趋势和形式以“升清”为主。升,向上(头面、 心肺)输送、提升;清:营养精微。营养头面上焦,维持内脏 位置。
3、肝在志、在液、在体、在窍 (1)在志为怒:大怒伤肝;肝阴血不足易于发怒。 (2)在液为泪:目干涩或目眵增多、迎风流泪。 (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甲:依赖肝血水火 之脏。
肾主藏精、主水。开窍于耳,其华 在发,在志为惊恐,在液为唾。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