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全程发展理论共27页
第11章+人生全程发展
第11章人生全程发展一、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生平让.皮亚杰(1896-1980)生于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专家。
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
11岁发表有关鸟类生活的论文,有科学神童之称。
曾荣格指导下研究精神分析学说,还在比纳测验中心研究儿童智力测验。
对儿童在测验中的一些看来似乎可笑和错误的回答感兴趣,因此开始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学问题。
1969年,73岁的皮亚杰接受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卓越科学贡献奖,是第一个接受此奖的欧洲人。
认为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中是独树一帜且经得住考验的里程碑。
一生发表论文500多篇,专著50多部,主要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儿童的判断与推理》、《儿童的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的智慧起源》、《发生认识论原理》等。
(2)认知发展阶段理论①感觉运动阶段——儿童思维的萌芽(0-2岁)在最初的几个月中,婴儿的大部分行为都是以天生的动作为基础,主要是吸吮、观看、抓握、推等动作。
这些动作逐渐扩展,逐渐开始包含认知活动,例如认知到行为的结果。
最重要的是发展起客体永存性:指儿童理解了物体可以独立于他们的行为和知觉而存在或活动。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最大进步是对不在眼前的物体有了更好的心理表征。
其特点是自我中心(egocentrism),即他们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例如三山问题。
还表现出中心化(centration),即注意力很容易被物体鲜明的知觉特征所吸引的倾向,典型例子是不能理解守恒。
还表现为思维不可逆。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开始心理运算,即在心灵中产生逻辑思维活动。
如果看见A比B高,B又比C高,那么他会说,A最高。
思维是可逆的。
但是,如果用语言描述,则不能分辨。
七岁已经学会守恒。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思维变的抽象,可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脱离具体形象。
2.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艾里克森是弗洛伊德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的学生。
第14章-人生全程发展
词汇的发展
(1)婴儿在1岁到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 批词汇,词汇量约50左右。
(2)此后,词汇量迅速发展,到3岁能 达到1000左右。
(3)与此同时,他们掌握词汇的内涵和 外延的质量也不断提高。
句法的发展
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 时期。3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
其发展过程如下: a.1岁到1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从单词句、双词句到
出生后三天的婴儿能分辨新的语音和他们听 过的声音。
给胎儿上音乐课,从孕满5个月时就可以开始了。 音乐课可以放在每天下班回家后及晚上临睡之前。 孕5个月,每日二次,每次5分钟。音乐内容可重复 训练。 孕6~7个月,每日二次,每次5分钟,可以选择两 首胎教音乐交替播放。 孕7个月~足月,每日二次,每次5~10分钟。 选择适当的胎教音乐给胎儿听,乐曲的选择可以根 据胎动的类型而定。如胎儿活泼好动,可以让他听 节奏缓慢,旋律柔和的乐曲;有的胎儿文静少动, 可以听一些轻松、欢快、活泼的乐曲。
一、出生前(胎儿期的发展) 胎儿的身体发展 十个妊娠月—40周 “十月怀胎”:270-280 天 第一阶段:受精形成合子—卵裂(2-3天)— 着床(5-6天)—空心细胞团(外层滋养、内层 胚胎) 第二阶段:胚胎的发育 3周-8周(外层—形 成皮肤、神经系统等;中层—形成肌肉、骨骼 、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内层—形成消化系统 、耳咽、内脏器官)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摆脱了
具体内容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 来,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 解决抽象问题,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 思维水平。
第四节 社会性的发展
一、依恋行为 依恋: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 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 要标志。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普通心理学 14人生全程发展共64页PPT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பைடு நூலகம்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普通心理学 14人生全程发展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普通心理学第14章人生全程发展
根据年龄特征和主要发展任务,可将 个体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如胎儿期 、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 、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
影响因素与理论流派
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 、社会因素等。
理论流派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 素论、相互作用论等。
人生全程发展的意义
促进身心健康
了解个体发展规律,有 助于促进个体的身心健
康,预防身心问题。
指导教育实践
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发 展特点,有助于指导教 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
。
增进自我认知
了解自己的发展阶段和 特点,有助于增进自我 认知,更好地规划人生
。
推动社会进步
了解个体发展规律,有 助于推动社会进步,提
高社会整体素质。
02 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 展
技能习得
阐述儿童技能习得的阶段和特点,如婴儿期的抓握反射、幼 儿期的模仿行为、儿童期的操作技能等,并解释这些技能对 儿童认知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感知觉发展与认知能力提升
感知觉发展
描述儿童从胎儿到成人的感知觉发展过程,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知觉的发展。
认知能力提升
阐述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如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等,并解释这些认知能力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同时,介绍一些重要的认知能力,如记忆、思维 、想象等,并阐述它们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02
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影响社会性发展
例如,自卑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可能影响个体的社交技能和情感发展,从
而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发展。
03
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相互促进
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是相互促进的,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不良可
第九章 人生全程发展
水平3,后习俗水平: 水平 ,后习俗水平: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主要履行 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阶段5,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阶 段。这一阶段出现了以前阶段所没有的道德信念的可变 性。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它是 一种社会契约,也是可以修正的。 阶段6,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阶段。这一阶段个体为了 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既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 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 平等。这种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达到这一发展 水平的人将具有高度个体化的道德信念。
2011-10-22
13
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人生发展的两次高峰期
胎 乳 儿 儿 期 期 2011-10-22
婴 儿 期
幼 儿 期
小 学 期
青 春 发 育 期
青 春 晚 期
成 年 期
壮 老 年 14 期
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其发展的速度、发展 的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可能 是不同的。 如有的人发育早,心理成熟也早,而有的人 发育晚,心理成熟也晚;有的人思维能力强, 而有的人运动能力强;有的人长于观察,而 有的人长于记忆;等等。
2011-10-22 31
第四节 成年以后的发展
成年期指从20岁左右到衰老、死亡这段漫长的时期。一 般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成年初期或称为成年期(18、 19岁到35-40岁);35-40岁到65岁属于中年期;从65岁 左右到死亡这一时期属于老年期。 整个成年期最典型的特点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充 分的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 稳定,情绪也趋于稳定,人际交往趋向成熟。 另外,随着个体经济地位的独立,个体的诸多心理感受 和生活状态也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恋爱、婚姻以及养育 子女已经成为成年人的重要任务。
《人生全程发展》大全(ppt 84页)
第四节 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1.早期的情绪反应 2.依恋
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 亲密感受以及相互给予温暖和支持的 关系,叫做依恋。 3.怯生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发展指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习得准则并 以这些准则知道自己行为的过程。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 主要研究4-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以说故事的方法进 行研究。“两难故事”。
2.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 “偷药”两难故事
他将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一级水平:前习俗水平(7岁以下) 服从于得到奖励,逃避惩罚的道德原则。
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遵从他人的规则以逃避惩罚, 得到奖赏。
相对功利阶段: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予的 回报来考虑服从原则,他们以被满足的需要来评价行 为。
• 如果这时又出现另一个新刺激,婴儿可 能又产生新的反射行为,吸吮行为再次 发生变化。 (去习惯化)
3.方位知觉与时间知觉
• 早期的婴儿是否具有三维知觉能力 ? • 吉布森和沃克(Gibson & Walk)发明了
一种叫“视崖”(visual cliff)的装置, 用于探索儿童这种知觉的发展。
“视崖”实验
• 研究表明,IQ之间的相似性与遗传基因 之间的相似性的确存在相关。
“智慧”测验相关系数 (8国)
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 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 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 但它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 到的程度。
影响心理发展的 环境因素
• 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 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 必需的自然环境,如食物营养、 地理气候等;另一类是指人类的 社会环境,即个体所处的社会生 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 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各种影响。
人生全程发展理论共29页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人生全程发展理论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谢谢!
人生全程发展理论
(二)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 (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 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 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 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
2、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危机的过程,个体的自我需求与社会规范之间往往存在冲突,教育应该 培养个体应对危机并且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失败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处 理好这些问题,正确面对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渡过这一危机,实现自我人格的发展。
3、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 身发展造成障碍。因此,教师的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帮助学生发 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促进其发展。
海因斯偷药的判断
海因茨的爱人患癌症,生命垂危。医生告诉他说:“服 用某种新药可能还有效,此外别无他法。”这种新药是某 药店老板新近发明的,要价两千美元,十倍于它的成本。 海因茨尽力借钱,勉强凑了一千美元。他找到药店老板请 求减价卖药或者分期付款。可老板说:“不行,我发明新 药就是为了赚钱的。”海因茨很难过,为了救活爱人,当 夜潜入药店,偷走了新药。
他们对海因茨的行为表示同情,并愿出庭为其辩护,请求减刑。有的发问:法律允许老板不顾人的 死活赚钱,对吗?他们把法律、道德准则看做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契约,并持较为灵活的态度。
《人生全程发展》大全
应用:学习失能问题
• 一是视觉--空间知觉障碍。儿童的视力检查正常,但 却有困难。例如,难以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识别图形和 不清字的反转或倒转,典型表现为上与下、6与9、d与 不清;有时单独一个字能认识,放在句子中就难以辨认 空间定位能力也较差,不易分清左与右。由于这种视觉 知觉障碍, 明显影响了儿童的识字和阅读能力。
“视崖”实验
• 当婴儿到能爬行时(一般为7个月左右),表现出逃避 向(36人中27人爬过浅滩,只有3人爬过悬崖)。
• 将2个月的婴儿置于视崖深侧时,他们的心率比处于浅 率为低,说明他们能够从知觉上区分这种差异。他们只 悬崖,而不是害怕。
方位知觉
• 上下(3岁),前后(4岁),左右(5岁) • 从具体方位知觉上升到方位概念需经历较长的时间 • 例:4岁10月,全部完成珠算题后:001
基于此,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时 期:道德他律时期(5-8岁)、道德自律时期(8-1 2岁)
《人生全程发展》大全
第一节 发展及其相关概念
一、 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包括三个大的方面
1.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心理的发展 2.人类历史过程中心理的发展 3.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 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 完善、复杂化的过程
第四节 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1.早期的情绪反应 2.依恋
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 感受以及相互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叫做 依恋。 3.怯生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发展指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习得准则并以 这些准则知道自己行为的过程。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 主要研究4-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以说故事的方法进行 研究。“两难故事”。 结论:
最新第10章-人生全程发展
时间段 主要发展任务和发展特点
产前期 受精-出生 生理发展
婴幼 儿期
儿童 早期
身体成长和动作发展 出生-3岁 社会性依附:亲子关系
初步的认知能力、语言发展
力量增加、粗大和精细动作发展 3-6岁 认知发展:创造力、想象力
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
儿童 后期
6-12岁
力量和运动技能发展
认知发展:有逻辑的具体思维、书面 语言、记忆
发展阶段: 在人的一生中,身心特征的发展既是一个连续
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分为不同阶段,这就是发展 阶段。 发展任务(development task):
个体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与个体 年龄相符合的行为特征。这种社会期待性的行为 特征标准就叫做发展任务。
下表是人生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各个时 期名称
第二节 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
一、胎儿期的发展 二、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三、婴幼儿的动作发展 四、感知觉的发展
一、胎儿期的发展
(一)出生前的身体发展 三个时期:
胚芽期(0-2周): 从单细胞分裂形成细胞团,着床于子宫壁。
胚胎期(2到8-12周): 产生主要身体系统:心脏搏动,脑部、肾 脏
和消化道结构、头颅、眼睛、耳朵、嘴及四肢,性 别已经分化。
例:研究大学生的社会性成熟过程。
优点:
避免了纵向法时间过长、耗资较多和流失被试的 不足
缺点:
不同的群体受环境的影响可能不同,所以他们之 间可能无法比较
四、毕生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
(三)群体—连续研究(cohortsequential research)
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群体进行 研究,然后再对各个群体进行纵向追踪 研究。
二、婴幼儿的生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