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代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8 第八章脂类代谢
第八章脂类代谢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阐述脂类的分布和功能,脂肪动员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理解脂肪酸β-氧化过程,记住特点。
(3)阐述酮体的组成、酮体的生成和利用的部位、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4)阐述甘油三酯的合成部位、原料。
(5)阐明血浆脂蛋白的组成、分类、来源和功能。
(6)阐述胆固醇合成的原料、关键酶及其在体内的转化。
能力目标
(1)联系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解释各血脂测定项目的意义。
(2)根据胆固醇合成原料、影响因素制订出降低血液胆固醇的方法。
(3)对常见的高脂血症进行初步判断分型。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脂肪即甘油三酯或称为三酰甘油,由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组成,是人体重要的储能和供能物质。类脂是指由脂肪酸与各种不同的醇类形成的酯或其衍生物,包括磷脂、糖脂、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类脂可参与生物膜的结构组成、细胞识别及传递信息等。脂类具有共同的物理性质,即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
1.4.8.1 第一节概述
第一节概述
一、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
脂肪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储能、供能。1g脂肪完全氧化可释放38.94kJ的热能,比同等重量的糖和蛋白质约高一倍。当机体需要时,脂肪被及时动员并释放到各组织中被利用。如在空腹时,机体所需能量的50%以上由脂肪氧化供给。若禁食1~3d,则所需能量的80%来自脂肪。因此,脂肪的储存对人体的供能(特别是空腹或禁食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食物脂肪在肠道内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道梗阻的患者不仅脂类消化吸收障碍,还常伴有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障碍;皮下脂肪能防止热量散失,使体温维持恒定;内脏周围的脂肪组织较为柔软,可缓冲外界的机械撞击,减少摩擦,具有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类脂的主要功能是构成生物膜成分,在维持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类脂还参与形成脂蛋白,协助脂类在血液中运输;类脂中的胆固醇可转变为胆汁酸、维生素D3、类固醇激素等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
脂类中的脂肪和类脂分子中均含有脂肪酸。体内脂肪酸的来源有两类:一类是机体自身合成,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靠自身合成;另一类是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脂肪供给,故称为必需脂肪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这些必需脂肪酸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在维持皮肤健康、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它们是合成前列腺素、血栓素、白三烯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原料。
二、脂类在体内的分布
体内的脂肪绝大部分储存在脂肪组织中,如皮下、大网膜、肠系膜及肾周围等处,这些部位通常称为脂库。一般成人脂肪含量占体重的10%~20%,女性稍高。体内脂肪的含量易受营养状况、机体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而有较大变化,故又称为可变脂。
类脂分布于各组织中,是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成分。体内类脂总量约占体重的5%,以神经组织中含量最多。类脂含量不易受营养状况及机体活动的影响,故又称为固定脂或恒定脂。在患有病理性肥胖症时,其含量不会增多;反之,在饥饿状态下也不会减少。
知识链接
棕色脂肪组织
哺乳类动物一般含有两种脂肪组织:一种是含储脂较多的白色脂肪组织;另一种是含线粒体较多、细胞色素较多及血液供应较好的棕色脂肪组织。后者较前者更容易分解供能。人类在出生前棕色脂肪组织就开始发育,婴儿时期达到高峰,棕色脂肪组织随着个体的发育而逐渐减少,到了成人时期体内仅有少量存在;而白色脂肪则在出生后才开始发育,并随着个体的成长逐渐增长发育,同时伴随个体的一生。
婴儿时期棕色脂肪组织主要分布在上躯和颈部,它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由于婴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容易散失,棕色脂肪组织可及时分解生热以补偿体温的散失。
1.4.8.2 第二节甘油三酯的代谢
第二节甘油三酯的代谢
甘油三酯是由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脱水缩合后形成的酯,是机体内主要的脂类。在正常情况下脂肪的合成与分解处于动态平衡。
一、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除成熟红细胞外,其他各组织细胞几乎都有氧化利用脂肪及其代谢产物的能力,但它们很少利用自身的脂肪,而主要是利用脂肪组织中动员的脂肪酸。
1.脂肪动员
储存在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在脂肪酶(包括甘油三酯脂肪酶、甘油二酯脂肪酶和甘油一酯脂肪酶)的依次催化下,逐步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释放入血液,以供全身各组织利用,此过程称为脂肪的动员(水解)。脂肪的动员过程如下:
其中,甘油三酯脂肪酶是脂肪动员的限速酶,此酶受多种激素的调节,故称为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能使该酶活性增强,促进脂肪水解,这些激素称为脂解激素;胰岛素、前列腺素可使该酶活性降低,抑制脂肪水解,故称为抗脂解激素。这两类激素的协同作用使体内脂肪的水解速度得到有效的调节。禁食、饥饿或交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素等脂解激素分泌增加,脂肪分解加速;进食后胰岛素分泌增加,脂肪分解作用降低。
2.甘油的代谢
脂肪动员所产生的甘油溶于水,直接由血液运输到肝、肾和小肠黏膜等组织细胞。一方面甘油经甘油磷酸激酶催化生成α-磷酸甘油后,再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后者可进入糖代谢途径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另一方面,甘油也可异生为葡萄糖和糖原。肌肉和脂肪组织因甘油磷酸激酶活性很低,故不能很好地利用甘油。甘油代谢过程如下:
3.脂肪酸的氧化
脂肪动员所产生的游离脂肪酸释放入血液后,与清蛋白结合形成脂酸-清蛋白,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进行利用。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脂肪酸在体内可分解为CO2和H2O,并释放大量能量。机体除脑、神经组织及红细胞等不能直接利用脂肪酸外,大多数组织都能利用脂肪酸氧化供能,其中,以肝和肌肉最为活跃。脂肪酸在体内的氧化分解是从羧基端β-碳原子开始的,故称为β-氧化。β-氧化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大致可分为活化—转移—氧化三个阶段。
(1)脂肪酸的活化:脂肪酸氧化前先在细胞质中进行活化。在辅酶A(CoA—SH)和Mg2+的参与下,由ATP供能,脂肪酸经内质网及线粒体外膜上的脂酰CoA合成酶催化,生成其活性形式——脂酰CoA。生成的脂酰CoA是一种高能化合物,水溶性强,从而提高了其代谢活性。脂肪酸的活化过程如下:
该反应为脂肪酸分解中唯一耗能的反应。
(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脂肪酸氧化的酶复合体存在于线粒体基质内,而长链脂酰CoA不能直接通过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需由线粒体内膜两侧的特异转运载体——肉毒碱转运,并在位于线粒体内膜两侧的肉碱脂酰转移酶Ⅰ和Ⅱ的催化下,穿过线粒体内膜转入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氧化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