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选官制度的演变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共37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共37页)

2.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 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 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 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3.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 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 1.世官制: • 时间: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 世官制”逐步走向衰亡,以广泛选贤任能的 官史“选任制”逐步确立,到战国中后期, “选任制”基本确立。 • 含义:“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 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 度。就其所任而言,世官并不等于世职,并 不局限于某家族世代担任某一固定官职,就 其主体而言,世族是世官的基础,只要一个 世家大族不倒,其成员就随时可能有出任重 要官职。
士族: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有着多方面 的历史内涵,缺乏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 成完整意义上的士族。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 社会体系:因祖宗显贵而据一方几百至千余 年的德望乡梓的世家士族。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 门。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中国、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度、科举制 2.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演变 3.外戚、宦官和权臣专权
• 典型例题 1.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 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 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 第一单元 第3课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 第一单元 第3课

思考探究
观察分析左图并结合史实说 明,唐代中书长官和宋代的
参知政事其职责分别是什么?
这反映了中央官制变化的什么特点? 提示:(1)唐中书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掌决策. 宋参知政事是副丞相,分割行政权。 (2)政府通过多设机构多设官员来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 .汉代:推行察举制,令天下郡国每年举 孝廉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 荐人才,__________
2.唐朝
节度使 (1)唐中期,在地方设置____________ ,在政
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 藩镇割据 局面,严重 (2)安史之乱后形成____________
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1)措施
兵权 收归中央,并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______ 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兵权 收归中央,并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________
考试做官,从而可以培养“全国人民对政治 之兴味”。同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儒
家经典,这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也
就有利于封建政府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 治上的统一,
即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分析,钱穆所说的制
度应为科举制。郡县制和行省制不符合题干
“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故可
排除A、D两项。察举制虽是选官制度,但 不符合材料所表达的主要意图。 【答案】 C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 的管理体 (1)措施:确立并完善了__________ 制,相权进一步削弱。 (2)意义: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又增设参知政事、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使和__________ 军权和财权。 中书省 为最高行政机关,其 5.元朝:设_________ 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威胁着皇权。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36张)优质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36张)优质PPT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解读 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 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基本内容。 2.从史料实证角度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提高对 不同选官制度的比较、概括能力,以及辩证客观地论证历史问题的 能力。 3.结合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对政治制度的演进趋 势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并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时空坐标
教材 细研
素养奠基
知识点一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 (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 垄断高官。 (2)察举制 ①形成:汉武帝时期。 ②含义:察举指先 考察 而后推举。 ③影响: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3)九品中正制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官员的③选拔内与管理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
家世
、道德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第二二单 单和元元 官官才员员的的能选选拔拔将与与管管理理州郡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
3.阅读教材P31“思考点”,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 选官制度?它又有什么弊端?
提示:(1)原因: 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得以参与政权;有利 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教育事业和文学 艺术的发展。
(2)弊端: 科举制度严重扼杀追求实际学问的本领;扼杀人的创造精神和 独立的见解;科举考试的内容只偏重人文伦理,轻视自然科学,造 成中国科技逐渐落后;可能会造成官场的不正之风。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到54岁才考进秀才。三年之后,范进进京会试,中了进士。 被授予了部属的职位,又考上了御史,社会地位一路升高。为 官数年后,范进被钦点山东学道,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 按照书中记载,直到范进离世时,家中还是盛景,可见,范进 在官场混得如鱼得水。
思考:假如范进生在明朝以前,他有没有可能做官,理由是?
(一)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 从世官到尚贤 思考:范进做官的梦能实现吗?
思考:下列材料分别反映了何种选官制度,有何标准? 世官制为何会被后两者取代?
材料1: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 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世官制
功劳
材料2:(魏文侯变法)“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 客卿制 而赏必行 、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刘向《说苑》
导入新课
思考:为何范进如此反常?中举对于他又意味着什么?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
与管理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一、生这样的变化?
范进
生在明朝,广东白庙村人。他出身卑微,大半生穷困潦倒, 由于四体不勤,不会营生,范进将自己20到54岁的青春都押在 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
材料3:(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 了一个遥远的榜样。”③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4:“八股④之八害股,取等士于焚禁书锢,人而们败思坏想人,才摧,残有人甚才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
十余人也。”
——顾炎武
⑤知识分子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促进了官本位思想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科
(二)监察制度的演变 指国家对政府官员的监督、考察及检举。 1.秦汉时期

高一历史必修1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ppt

高一历史必修1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ppt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常 科
秀 明 进 明 明 明
才 经 士 法 书 算
从学校、 从学校、科举看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发展
考试制度严密 三级试 “恩归主上” 恩归主上”
皇帝
殿试
状元 省元
中央部门
省试(会试) 省试(会试)
地方
乡试(解试) 乡试(解试)
解元
从学校、 从学校、科举看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发展
科目变迁 唐 秀才 进士 明经 明法 明书 明算
宋朝二府三司制——宰相权力的进一步分割 宰相权力的进一步分割 宋朝二府三司制
明朝
地方:废行省、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三司
布政司 行政 都指挥司 军政
互不统辖 各司其职 权集中央
按察司 监察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
汉 魏晋南北朝 秦 外朝制) 三省体制) 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 (中、外朝制) (三省体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明 (六部) 北宋 元 二府三司” 一省二院) (“二府三司”) (一省二院) 清 (军机处) 六部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科举制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分常科和制举两种,常科每年举行, 分常科和制举两种,常科每年举行,制举则根据需要临 时举行。 同时, 时举行。 同时,门荫入仕和杂色入流也是唐代重要的入 仕途径。 仕途径。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中央集权) 汉初 秦 国 (郡·县) (郡·国) 县 隋 ·县 (州·县) 汉中后期 (州·郡·县) 郡县 北宋 ·州·县 (路·州·县)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ppt课件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ppt课件

2019
-
20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 采用直观演示法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完成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 要以学法为 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知 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 自己的认识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特点
封闭性
开放性
2019
-
27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制度:从贵族政治逐渐发展到官僚政治。 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体现了公平性。 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体现了严密性。 范围:考试范围不断扩大,体现了开放性。
2019
-
28
活动探究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 下英雄,入吾毂(古)中”。但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则 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 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两种相左观点的看法。
2019
-
5
2、作用
专题一古代政治制度
1 中国承早上期启政下治制度的特点
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 治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强化 4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制度
专题八古希腊、罗马政 治文明
1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 希腊 2 卓尔不群得雅典 3 罗马人的法律
相应生辉
2019
-
6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两种相左观点的看法。
2019
-
18
3、练习
2019
-
19
4、小结
本节课讲的是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它作为一种加强中央 集权的手段,我们从选官制度演变、演变趋势及对四种选 官制度的比较分别进行讲解。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下一子目 《行省制度的设立》,了解中央是怎样处理与地方的关系?

高中新教材历史选择性必修一课件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高中新教材历史选择性必修一课件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惩罚措施
对于考绩不合格的官员,古代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如降职、罚俸、罢官等。这 些惩罚措施不仅对失职官员起到了惩戒作用,也维护了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
影响
奖惩措施的实施对古代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奖励措施激发了官员的工作 热情和创造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惩罚措施遏制了官员的腐败和失职行 为,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注重官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要求官 员具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公平竞争
通过考试等方式选拔官员,确保选拔过程 的公平和公正。
选拔方式及程序
考试选拔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包括乡试、会试 、殿试等层级。
举荐选拔
由地方官员或名士举荐人才,经过考核后 任命为官。
征召选拔
由皇帝或中央政府直接征召人才,任命为 官。
加强监督制约力量
完善监督机制
古代官员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导致官员腐败现象严重。现代人才管理 中应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人才选拔、 任用、考核等环节的监督,确保人才管 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VS
加强社会监督
古代官员管理中缺乏社会监督的力量,导 致官员行为失范。现代人才管理中应加强 社会监督的力量,鼓励公众参与人才选拔 和管理过程,提高人才管理的民主性和科 学性。同时,媒体等社会舆论也应发挥监 督作用,对人才选拔和管理中的问题进行 曝光和批评。
实施情况
考核制度在各个历史时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明清时期,考核制度最为完 备,不仅对官员的政绩进行评估,还对其品行、才能等方面进行考察。同时,还 建立了严格的考绩档案,对官员的升降去留都有详细的记录。
奖惩措施及其影响
奖励措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选官制度的演变课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选官制度的演变课件
旧时一副对联生动地描绘了中状元前后的境遇: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 多内戚外亲,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衣禄有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也扬,不 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都来锦上添花。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学习目标:掌握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过程
血缘---德才---出身门第---考试成绩
选官范围的变化: 贵族---平民化,封闭---开放
选才科学合理性的变化:
不公平---公平公正
沙场练兵
1、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
姓名
官职
出身
其出身一览表 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 度有关(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军功爵制 D.九品中正制
世官制
1、时间:先秦 2、特点: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族
子弟世代继承,注重血缘。 3、影响:垄断官场,影响效率
商鞅变法
军功爵制
察举制
1、时间:汉----南北朝 2、特点: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举荐,
最后由中央任用(注重德才) 影响: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效率
九品中正制
科场作弊
科举考试一定程度上等于“富贵荣华”,因此 不少人均企图以作弊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最 常见的作弊有三种,一是贿买 、二是夹带考试 经文入内作弊、三是请人代考。
科举考试作弊
随科举制度消失的书法绝技——细字
▲银杏叶上细书《心经》
▲细字《心经》 ▲小楷《道德经》局部 ▲小楷《岳阳楼记》
结束语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 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 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 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 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 受科举的影响。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3课《中国古代的监察与选官制度》课件(极品)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3课《中国古代的监察与选官制度》课件(极品)

科举制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
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 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 隋代开始实行,到1905
年废除,经历了一千三百
多年。 古代考场重现
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通过考 试择优录取,除了娼、优、隶、皂、 罪户子弟外,原则上一切人都可以 公开报名考试。
选官制度 世官制 时间 特点 察举制 科举制
(二)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选官制度 世官制 时间 先秦时期 察举制 秦汉至魏晋南 北朝 科举制 隋唐至明清 时期
特点
官位世袭, 下层人士一 般没有参政 的机会
由官吏察访合 适人才,至魏 晋南北朝发展 为九品中正制
是一种考试 选官制度, 破除了世家 大族垄断官 场的局面, 为中下层地 主知识分子 提供了机会
世官制,就是官职世袭的制度,官职被限定在 贵族范围内。 顾颉刚:“只见有世官制度,不见有从庶人擢 任大官的,这是一件确然不疑的事实。” 《史记平准书》说,文景时代,天下安定, “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表明察举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备的仕进 途径,作为选官制度的主体地位已经得以确立。
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 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扩大了录 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明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 期
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秋闱 )、会试(礼闱 )、殿试 三级。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 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进士榜称甲榜,进士榜用黄纸 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在唐后期150年 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 度使中,真正由朝廷 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 许多节度使也效法藩 镇,各占一方,唐朝 统一局面破坏,形成 了“藩镇割据”的局 面。
藩镇割据现象的 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中央集权 与地方分权之争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 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 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总特征: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学习延伸
巩固提高
本课测评
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 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 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 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②唐朝时为加强皇权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三省的 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③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 官行使宰相权力。为制约宰相,后又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推恩令”和“酎金夺爵” ——瓦解王国
汉 武 帝
设置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 州郡,各置刺史一 人,刺史位卑权重, 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 行“推恩令”,多立诸侯,王国 领地不过数县,由郡守统辖。结果,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后来,汉武帝又以“酎金” 借口,削夺106个列侯爵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1/8/27
17
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VS地方)
郡县制 郡国并行
推恩令
加强
削弱 加强
节度使(藩镇割据)
削弱
权归中央(文官知州,通判监督) 加强
行省制(宣慰司)
加强
强趋 ,势 地: 方中 权央 力权 不力 断不 削断 弱加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加强君权 威胁君权
汉初:郡国并行制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说一说皇帝的烦恼是什么?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藩为“保卫”之意,“镇”指军镇; (中央与地方)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中 太央祖(集问权 :2的 “)发 天展 下( 自结中 唐央果VS地:方)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内外朝制度 加强君权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三省六部制 加强君权 材料中赵普认为唐以来战争不断的原因是什么?他建议宋太祖从那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2)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专题一第5讲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及监察制度的演变----

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专题一第5讲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及监察制度的演变----

二、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2. 特点
①组织独立,自成系统 ②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 ③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
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
3. 评价 积极 —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
局限
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
➢拓展延伸
谏议制度
——古代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
➢概念辨析
★士族
——自魏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 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的特殊社会阶层。
又称门第、门阀、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拥有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 【文化】崇尚清谈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中央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隋唐 宋
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等

御史大夫

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
东厂、西厂、锦衣卫

都御史
地方 监御史
刺史
监察御史
通判
监察御史
按察司
目的
监督官员,以 保证官僚队伍 的廉洁,维护 封建统治
监察御史
➢知识链接
獬豸(xiè zhì) ❖古代传说中能辨别忠奸的神兽,俗称独角兽 ❖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 ❖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 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 下肚子。后为清代监察官员官服上的图案
❖锁院制:一经任命为知贡举 (即考官)的官员必须立即锁宿, 在大约五十天左右的锁院期间, 不得回家,不准见亲友或与院外 臣僚交往。
如何评价科举制?
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 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 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 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 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 培育了一味顺从的性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
目录
1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2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3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考权阶拔 课
核体段方 程 和制的式了标 监下特的解准 察古征更中: 制代,迭国 度中知过古 。国道程代
的中和官 官央不员 员集同选
1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材料1 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辱,贵有常荣, 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戴圣《礼记》
3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思考:归纳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完成表格
时代
制度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西周至春秋
世官制
血缘
贵族世代为官
战国 军功爵制、养士制 军功、才能 军功、荐举
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才能
向官吏学习

察举制
才能、品德 官员察访、举荐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才能 品评授官
隋唐以后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 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第5 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共20张 PPT)
②发展规律:选拔标准由血缘门第发展为才学;选拔 方式有推选发展为公开考试;选拔原则逐渐制度化, 遵循公平公正客观原则;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 质不断提高。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 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第5 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共20张 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 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第5 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共20张 PPT)
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来自步的”这一结论的依据。
材料8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
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
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

高中新教材历史选择性必修一课件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高中新教材历史选择性必修一课件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自隋唐时期创立,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逐渐成为 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主要包括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涉及经史子集 、诗词歌赋等。
科举制度的衰落
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西方文化的冲击,科举制度逐渐暴 露出弊端,如考试内容陈旧、选拔方式僵化等,最终在清 末被废除。
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
晚清时期官员选拔弊端
01
02
03
世袭制与恩荫制
晚清时期,世袭制和恩荫 制使得大量无能之辈进入 官场,导致官员素质普遍 低下。
科举制度僵化
科举考试内容陈旧,脱离 实际,选拔出的官员往往 缺乏实际富裕阶层通 过捐纳获取官职,进一步 加剧了官场腐败。
民国时期政治制度变革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
选拔官员时,注重候选人的品德 和道德素质,将其视为首要标准

强调官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 质、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
在选拔过程中,注重考察候选人 的言行举止、家庭背景、社会信 用等方面,以全面评估其德行。
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
选拔官员时,重视候选人的工作实绩 和贡献,注重其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 。
废除科举制度
政治派系与军阀干预
民国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从根本上改 变了传统官员选拔方式。
民国时期政治派系和军阀势力强大, 对官员选拔和管理造成严重影响。
建立现代文官制度
引入西方文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 员,注重专业知识和行政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体制改革
建立党管干部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党管干部 原则,保证了干部队伍的政治素
促进社会流动
选拔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机会 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政治地位,促进了社会的流 动。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阶 级矛盾;抗日战争爆发,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2)革命主要任务的变化:由推翻国民政府变为团结一切力量,实现全 民族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 (3)中共理论认识的深化:中共斗争理论和政权建设理论不断深化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制度建设,这些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 度体系中分别处于怎样的地位?保障的对象分别是谁?
(2)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选举政府委员 (3)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材料: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 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 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思 考:抗日根据地为何采取“三三制”的政权模式?
◎五色旗
早期民国政府时期
1913年10月,袁任正式大总 统。 1913年11月4日,解 散国民党。1914年1 月10日,解散国会
1914年5月1日,废除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1915年12月11日,参 议院开会,全部拥护 “君主制”
(袁世凯亲信梁士诒)收买各方, 组织各种请愿团,如京师请愿团、教 育1“9会1(5年请中8愿国月团,人美、)国妇大人女多古请数德 愿之人团民、智乞识丐不代甚表高尚” 请筹诺 袁“发 世安愿(表 凯会团中《 同的、国共时各人和组人与织省)力君“请无车主筹愿研夫论安究团》代。政一表治起请之,愿能同团力时…”向…参和 政会“”院(,投辛鼓递亥吹请君革主愿命制书),由掀专起制一了变请而愿为实共行和君, 主此制诚的太风骤潮之。举动,难望有良好的结 果……中国—如—用李君侃主等制《,中较国共近和代制史为》宜”

专题3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一

 专题3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一

比较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项目 继承性
共同点
选才依据 特点
不同点
出现条件 荐举方式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同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在对汉朝察举制继承与改进的基础上创 设的
才、德都曾成为两者选拔人才的依据
以官举士、权谋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在西汉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适应君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
专题3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解读: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3、了解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4、了角西方近代文官制度
选拔:汉前世官制、举荐和军功爵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 汉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隋唐后科举制
选拔:汉前世官制、举荐和军功爵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 汉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隋唐后科举制
中国古代官员 考核: 秦汉上计制→隋唐吏部考核→明朝考满和考察制度→立巡视监察制度
监察
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宋朝台谏合一 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朝时就被东亚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消极:重才轻品——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忽视品德,造成选拔的一些官员道德品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所孕育成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消极影响; 禁锢思想——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科技进步和新知识、新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党分肥制:亦称政党分赃制,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之后,是西方国家政党发展
演变趋势
选官主体—— 从世家大族到中央政府; 选拔标准——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逐渐发展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 由血缘、推荐、地方品评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官制
1、时间:先秦 2、特点: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族
子弟世代继承,注重血缘。 3、影响:垄断官场,影响效率
商鞅变法
军功爵制
察举制
1、时间:汉----南北朝 2、特点: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举荐,
最后由中央任用(注重德才) 影响: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效率
九品中正制
血缘---德才---出身门第---考试成绩
选官范围的变化: 贵族---平民化,封闭---开放
பைடு நூலகம்
选才科学合理性的变化:
不公平---公平公正
沙场练兵
1、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
姓名
官职
出身
其出身一览表 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 度有关(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军功爵制 D.九品中正制
及其各种选官制度的特点、影响。 重点: ⑴察举制的特点及其影响。 ⑵九品中正制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 (3)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
完成表格
项目 世官制 时间 内容 选官特点 影响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一、世官制
二、察举制 三、科举制
萧何
相国
县吏
樊哙
左丞相
狗屠
灌婴
太尉
布贩
2、“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
还秋住,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 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察举制 B.推恩令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D
3、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 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 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场作弊
科举考试一定程度上等于“富贵荣华”,因此 不少人均企图以作弊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最 常见的作弊有三种,一是贿买 、二是夹带考试 经文入内作弊、三是请人代考。
科举考试作弊
随科举制度消失的书法绝技——细字
▲银杏叶上细书《心经》
▲细字《心经》 ▲小楷《道德经》局部 ▲小楷《岳阳楼记》
结束语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 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 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 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 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 受科举的影响。
旧时一副对联生动地描绘了中状元前后的境遇: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 多内戚外亲,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衣禄有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也扬,不 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都来锦上添花。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学习目标:掌握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过程
4.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 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 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 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 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 A.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 B.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C.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科举虽已废除百年,但它所体现的考 试、选拔人才的客观、公平、公正, 仍值得借鉴、承继。在无法限制不正 当权力的时候,只有严格考试才最为 公平,为“底层”提供了改变命运的 可能,虽然弊端明显,但别无选择。
导学与探究
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
选官方式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选官标准的变化:
九品中正制
1、时间:魏晋南北朝 2、内容:地方设“中正”,对当地人物进行
等级评定,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 成为授官的依据。 3、特点:注重出身与门第 4、影响:垄断官场,影响效率
回到了“世官制”
科举制
1、时间:隋-----清末(1905年) 2、特点: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注重考试成绩。 3、影响: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提高了行政效率 体现了公平与公正 形成了重学术的风气 但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尤其是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 了人们的思想

破晓(效)平分(风) 禁锢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 与考试形式,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 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
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 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