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合集下载

痛与美的愉悦——论“优美”与“崇高”

痛与美的愉悦——论“优美”与“崇高”

摘要 :在 西方艺 术哲学 史上 , “ 优 美感 ”与 “ 崇高感 ”曾一度 较 伯克 而言 ,康 德还 看 到了 “ 崇 高 ”和 “ 优 美 ” 的联系 与统 一 。 是许 多学者竞相探讨 的话题 ,论者从西方美 学角度 出发 ,对优 美与崇
“ 崇高 ”与 “ 优美 ”看做 是 两个 各 自独 立 的 审美 范畴 。但 是 , 相
在 《 论 优 美感 与 崇 高感 》 中康 德就 认 为 : “ 崇 高 的情 操 要 比 高所衍 生出的哲学问题进行 了 探 究。希望藉此对 “ 优 美”与 “ 崇高” 优 美 的情 操 更为 强而 有 力 ,只 不过 没有 优 美情 操 来替 换 和伴 随 , 有一个全新 的认 识,从 而揭开 “ 优美感”与 “ 崇高感”这 一论题 之上 崇 高 的情操 就会 使 人厌 倦而 不 能长 久地 感到 满足 ’。 “ 优 美 ”与 的面纱。 “ 崇 高 ”的 区别 在于 “ 优美 ”给 人 以欢愉 的 感觉 ,而 “ 崇 高 ”却 关键 词:崇高感;优 美感;艺术哲学 ;伯克 ;康德 使 人 敬畏 。但 是 ,正 如 上面 引文所 说 ,两 者 的关 系 并不 是 互相 排 斥 的 ,而 是 互为 补充 的。 崇高 如 果没 有优 美 来调 和 ,就 不 可能 持 “ 崇 高 ”与 “ 优美 ” 的美学 起源 久 ,它会 使 人感 到可 敬 而 不可 亲 ,会 使人 敬 而远 之 而不 是 亲而 近 关于 崇 高与 优 美 的论述 早在 古 希腊 罗 马 时期 就 已经 出现 过 , 之 ;另 一方 面 ,优 美如 果 不 能升 华为 崇 高就 无法 得 到提 高 ,就 会 但 这 一 时 期 还 并 未将 崇高 与 优 美 分 而 论 之 。 “ 崇 高 ” 的概 念 形 陷入 低级 趣味 的危 险 ,虽然 可 爱但 却不 可敬 了。 成 在 古 代 的 修 辞 学之 中 ,在 希 腊 文 中 “ 崇 高 ”也 被 称 之 为 “ 高 总 的来 说 ,康德 对 于优 美 感 与崇 高感 的观 点较 之 先前 的学 者 度” “ 庄重 ” “ 雄 浑 ” ,是古 希腊 罗 马 时期 十分 流行 的术语 。但 提高 到 了一 个 新 的高度 ,同 时 ,康德 将 崇高 与优 美 的特 性 与道 德 是 在这 一 时期 , “ 崇 高 ”是被 归 为修 辞 学范 畴 的 ,而 并 不属 于 美 联系 在 了一 起 , 比如在 他 看 来 ,人性 自身 的美 丽和 尊 严 引导着 自 学 范畴 。 己的道 德 生活 ,康 德 认为 这 本身 就 是崇 高 的体 现 。康 德 的观 点在 这一 时期值得 关注 的是古 罗马时期著 名 的修 辞学家 、哲学 家 朗 西方 美 学 史上 占有 重 要 的地 位 ,前人 对 崇 高理 论 的研 究给 康 德 留 基努斯 ,他 的 《 论崇高》是西方艺术史 上一部十分重要 的著作 。 下 一笔 精 神财 富 ,使 康德 进 而丰 富和 扩 展 了崇 高 的 内涵 ,对 崇 高 “ 亲 爱 的朋友 ,有一 点 你一 定要 了解 ,正 如真 正伟 大 的 东西 的研 究达 到一 个 新 的水平 ,康德 对 于崇 高 与优 美 理论 不仅 影 响 了 在 生活 中绝 对不 会 受到鄙 视 ,崇 高也一 样 。 ” 同时代 的 席勒 、 黑格 尔等 人 ,还 影 响 到 了车尔 尼 雪夫 斯基 ,可 以 ’ 在 朗基 努 斯看 来 ,真 正 崇高 的 东西 是神 圣 而伟 大 的 ,在 崇高 说其 对 后世 的影 响是 巨大的 。 的事物 面 前 ,人 的 自身 会感 受 到一种 渺 小 与卑 微 ;人 们追 逐 崇高 四、总 结 的事物 ,征服 、追赶 ,从而 在这 个 过程 中提 升 自己 ,并体 会 到一 论 者 认 为 , 由上 面三 位 学者 可 以看 出西方 哲 学对 崇 高与 优 美 种 自豪感 。 观 点 从起 源 到发 展 ,再 到相 对 完善 的 过程 。由此 基本 可 以将 “ 崇 随 后 , 朗基 努斯 提 到 了崇 高所 应 当达 到 的效 果 ,他 认 为 , 高 ”看做 是 实践 主体 在 征服 和 掌握 现 实客 体 并且 已经 或 必将 趋 于 “ 崇 高 ”应 当是 不可 抗 拒 的 ,拥 有 闪 电一 般 的威 力 ,人们 面 对崇 实现 的条 件 下产 生 的 。崇 高所表 现 的 不是 和谐 统 一 的静 态美 ,而 高 ,会感 觉 到一 种平 庸 与渺 小 。 朗吉努 斯 的 《 论 崇高 》虽 然 在 当 是互 相对 立 冲突 后所 产 生 的动 态美 。而优 美 则恰 恰相 反 , 正是 事 时来 看 来 是 一 篇 修 辞 学 著 作 ,但 是 , 在 一 定 程度 上 ,他 把 “ 崇 物 的和 谐统 一才 给人 带 来 了美 的愉悦 。 高 ”纳 入到 了人 性 的经 验分 析 之 中, 为 “ 崇 高 ”找到 了人 性 的经 崇高 与优 美 所蕴 含 的哲 学 内涵 同样 蕴 含 于我 们 当代 的 美术 创 验来 源 ,从 这一 点看 来 , 朗基 努斯 实 际上 已经 将 “ 崇 高 ”归 入 到 作之 中 ,崇 高 的艺术 作 品 能使 作 品摆 脱浮 于表 面 的 时弊 ; 而优 美 了美 学 的范畴 。这 其 中所蕴 含 的意义 是重 大 的。 则能 使作 品为更 为人 所 亲近 ,给观 者 带来 更 多 的审 美愉 悦 和精 神 二、 “ 崇高 ”与 “ 优美 ”的情 感基础 享受 。 朗基 努 斯之 后 ,关 于 “ 崇 高 ”和 “ 优 美 ” 的探讨 一 直是 西 方 关于 崇 高与 优美 的问题 仅 仅是 开 了一 扇 窗 ,对 其观 点 的研 究 美学 领 域 的一个 重 要论 题之 一 , 当时 的不 少 学者 也 多有 著述 ,但 似 乎 使我 找 到 了朦胧 的方 向 ,但 是 ,更 多 的内容 还 依然 值 得我 们 “ 崇 高 ”与 “ 优 美 ”在 当 时仍 然被 视 为一 个 整体 进行 讨 论 ,直 到 琢 磨 、探 究 。而这 就需 要 以后有 更 多理 论学 者 的共 同努力 。 1 8 世 纪埃 德 蒙 ・ 伯 克 发表 的长 篇论 文 《 崇 高与 美 》 中 ,才 第 一 次 对 “ 崇 高 ”与 “ 优 美 ”进行 了较 为深 入 的 比较 和 区分 。 注释 : 在 《 崇 高与 美 》一 文 中 ,伯 克认 为人 的情 感 可 以分 为 自我 保 1 . 朗基努 斯著. 马文婷 ,宫雪译. 《 美 学三论 :论 崇高 》北京 :光 明 日 持 的情 感与 社会 情 感两 大类 ,前者 可 以看 做 是维 持 自我 生命 的 体 报 出 版 社 。2 0 0 9 . 7 . 第1 2 页. 现 ,而 后者 则 是两 性 以及 人与 人 、人 与物 之 间 的情感 以及维 持 种 2 . 伯克著 ,李善 庆译 . 《 崇 高与 美》. 上海 :三联 书店 出版社 ,1 9 9 0 . 1 1 族繁 衍 的情 欲 。伯 克将 崇 高 归结 为 自我保 持 的情 感 , 当我们 有痛 第1 版. 第5 4 页 苦与 危 险 的概念 而 不 实际 处于 这种 境 遇 时 ,也就 是我 们 与危 险 相 3 . 康德 著 ,何 兆武译 . 《 论 崇高感 和优 美 感 》. 北 京 :商务 印 书馆 出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了许多事情,但有些事情却不平凡。

在这个不平凡的世界里,我们经常会感到优美感和崇高感。

读书是一种习惯,一种明智的方式来理解世界,探讨思想,并享受优美和崇高之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

优美感和崇高感是文学中两种不同的美的观感。

优美感是指美感,它包含了所有美好事物的视觉、听觉和感官的美感。

在文学作品中,这种美感经常通过描述美丽的景色和人物来表现。

崇高感则表现了对伟大、神圣或无限的崇敬感。

它可以被描绘成人物的英勇、行动的伟大,或者是宗教、自然、科学和思维等方面的崇高追求。

崇高感表现出卓越、智慧和尊严的特征,这些特征超越了个人、物质和野心的表现,体现了一个伟大的价值观。

在文学中,这两种美的感受经常相互作用。

例如,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诗歌中,诗人借助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宏大的叙述表现出了崇高的精神。

在这些诗歌中,对自然界的思考和对宇宙和万物的理解也是突出的。

比如,高中生常读到的《天路历程》——约翰·鲍威尔(John Bunyan)的著作。

这本书无论你信哪个宗教,它都不失为一本优秀的道德教育读物。

这本书情节引人入胜,具有高度的叙事性,并且描述了人物在面对困难和试炼时所需的勇气和信心。

这本小说不仅以其幽默、感人和深入的理解赢得了数百年来的读者,而且它也被认为是对道德原则和人类经验的传统阐述。

除了《天路历程》,还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例如《格列佛游记》、《唐吉诃德》等,它们都充满着优美感和崇高感。

在读这些小说时,我们会感到人性、道德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并为主人公的奇妙的经历和影响感到惊叹。

当我们读完一本充满崇高的小说时,我们会感到心情矫健,心灵振奋,振奋精神,也滋养了我们的内心。

此外,我们还可以读一些杰出的演讲,比如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演讲,这是对崇高的清晰表达。

这篇演讲通过英明的用词、声音、姿态、节奏和充满激情的意念,向全球传达了平等和自由的信息,这激励了数百万人们的斗争和奋斗。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含义优美作为美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其蕴含的理性内容上呈现为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的感性显现。

崇高指在审美实践中,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冲突中,并且主体被客体暂时性的压倒,经过尖锐的矛盾斗争,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显示实践主体巨大的力量所体现出的美。

英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博克在他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书中,对美的特性进行了感官性的分析,而他的分析恰切地说是对狭义的美——优美特性的分析:“就大体说,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熔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地现出孔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它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尽管博克的描述带上了鲜明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其所阐释的优美情态中包含着优美的一些基本特性,如小巧、柔和、协调、均衡等。

大致说来,优美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从形态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小而巧。

“小”是相对于“大”而言,侧重于优美对象的形体。

一般说来,优美对象不应该是粗大笨重的,而应是小而轻巧的,所以,优美常与小桥流水的自然景观和小巧玲珑的外形特征联系在一起。

崇山峻岭的雄、险、奇、崛与盆景艺术的奇思巧构,雄伟壮丽的历史建筑或金字塔式的伟观与奇思巧构的微缩景观,显然,后者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秀雅的、优美的。

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

优美对象的色彩比较鲜明,但不强烈,不炫人眼目,各种颜色搭配协调,没有过艳过浓的色调。

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

从本质来看,优美都具有趋向于静的特点,既是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中之静,也是一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静中之动。

从质地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柔和而富韧性的,婀娜多姿、轻柔婉转。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d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d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读书报告班级:10级汉语言文学(非师)2班姓名:郭清座号:07学号:120100102207《论优美感与崇高感》读书笔记一.作品概述《论优美感与崇高感》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前批判时期最重要的美学著作之一。

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人们普遍认为第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是奠定近代美学理论的基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大致看成是通向判断力批判的钥匙,是通向康德哲学深奥殿堂的入门书,也可以将其看成是康德晚年力图打通天人之际努力的早期尝试。

正如书名所示,康德在书中对两个美学范畴优美感和崇高感作了精当的分析,比如他对两者比较的经典概括:“美有两种,即崇高感和优美感。

每一种刺激都是令人愉悦的,但却是以不同的方式;崇高感感动人,而优美感则迷醉人;崇高必定总是伟大的,而优美却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经过装扮和修饰的”。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一是优美与崇高的对立与统一,二是强调美的主观性。

其中还包含了以下几个重要的论点:第一,美感不是快感,但也不是思辨原则所推导出来的结论;第二,人性之中也不尽都是美,这一点康德所深刻了解的;第三,《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的一些提法,有些是当时流行的见解,是作者受时代所制约的。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美学论文,较之《纯粹理论批判》等三大批判易读好懂。

本书在国内的受重视程度比较低,因为大多数人,甚至是大学哲学系的学生都以三大批判为理解康德指标,但就像未来形而上学导言和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分别是第一批判和第二批判的提要和引子,《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作为第三批判的前奏,也应受到相当的重视。

二.作者简况、主要评价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漫谈美学里的优美与崇高

漫谈美学里的优美与崇高

漫谈美学里的优美与崇高要想搞好文学创作就不能不学习美学。

这是一门可以提高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促进日后创作思想成熟和建立独特审美个性的人文科学。

我认为文学应当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大家都知道生活是艺术的根源,一切灵感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但光有实践也是不够的,还要系统的学习文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习“美学”以及哲学。

哲学可以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在创作中可以“心明眼亮”的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生活本身”,“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客观的观察生活,更好的深入实际,写出不可多得的作品,创造出“不可一世”的贴切生活的人物。

下面谈谈美学中的“优美”和“崇高”。

不为了搞文学创作的朋友们,多了解一些“美学”,对理解作家的艺术创作意图、欣赏作家艺术作品也有积极意义,是很有好处的。

优美和崇高是审美实践活动发展中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在审美的领域中,他们建基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体现了人类存在体验的不同方面。

优美的审美形态的审美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对于优美的对象,常常以清新、秀丽、柔媚、娇小、精致、幽静、淡雅、素净、轻盈等加以描述。

优美的审美形态使人产生优美感,优美感一般具有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心理特征。

优美感的心里特征表现为与对象主体之间的和谐。

优美是对人的生命自身、力量的静态直观,使人感到和谐、平静、松弛等愉快和美好。

优美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与自在、主观的合目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审美活动最为特殊的人生存在的实践,无论是在自然还是社会领域,总是具有一定的理性内容合感性形式。

在优美的形态中,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对称、均衡、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是生理的快感、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的共鸣。

例如:中国传统意向花好月圆、芳春柔条、扶疏杨柳等,就基本上属于处在优美状态中的审美对象。

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外在环境中,虽同属于优美,也会有不同的审美特征。

在西方古典美学家康德、黑格尔那里,“优美”大体与“美”同义,康德认为美不包含功利性,是一种不凭借概念而存在的普遍令人愉快的无目的的合目性的形式,它与客观事物的实存无关,也不涉及概念,而仅仅与审美主体的自由创造的“心意能力”相关。

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读书报告

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读书报告

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读书报告《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读书报告(1)文体粗略而言,近代西哲在写作手法上大致有两种:一是笛卡尔那种逻辑性很强的步步为营式的论述,不好说这种写法的好坏,但是像斯宾诺莎那样把书写成几何证明过程大概欠妥,后来康德、黑格尔那些繁复冗长的巨作也很难让门外汉接近;另一种则是想帕斯卡尔那种散文式的,一个洞见接着一个洞见的,生动而富有情感的写法--我们同样也不能说这种写法不好或者缺乏哲学必要的文体的逻辑性。

事实上,哲学的本意或者说智慧的本意恰恰暗含着一种朴素的浪漫性。

我们看到,古代哲学家的著作,大多是诗歌体或是对话录。

诗歌这种文体首先易于抒情,而非叙事;其次理趣,作为组成诗歌价值的重要成分,也是将理寓于趣,而非趣寓于理。

一方面,哲学永远不会,至少暂时不会偏离向外的对世界(或者上天,或者宇宙)的追问以及向内的反躬自问,这两个方向的发问得到的往往多是启示性的或者洞见性的知识。

尤其在古代,在那个更多地向上、向外发问的时代,或者说,在那个更多地向神秘、向热情、向巴库斯发问的时代,形成的是各种各样美妙的、神秘的、怪诞的、时而坚信不疑又时而动摇的神话、宗教、宇宙学、数学、哲学。

无论是历史还是神话,一切都或多或少的具有诗性,即使是运行的天体与算数几何,都体现出一种毕达哥拉斯式的内在的神秘秩序与诗性。

诗性在古代往往起到了打通天人之际的作用,诗歌、神祗、真理、智慧,这些都浸泡在诗性与神秘性中。

另一方面,哲思通过对话的形式呈现;真理寓于引人入胜的戏剧性的对话中:争辩的哲人各执一词,难解难分。

并且,在对话中,洞见像散落的佛珠一样一个个蹦出来,而非经过一番冗长的论证强加给作者并强加给读者。

而当我们将注意力转到对于认识的反思,放到形而上学、逻辑学、认识论、现象学的时候,我们就开始面对另一种形式的哲学了。

我们有时会把那些洞见性的、诗歌式的、戏剧一般的哲学著作当成文学作品。

然而哲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首先,哲学是什么呢?从哲学(philosophy)的本意上来讲,我们不应该对诗歌、对话录,或者散文式的写作有什么指责(如我上面提到的那样);若哲学是更确凿,更严密,更合乎逻辑,更近乎真实的学问,那么笛卡尔式的步步为营的论述就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的,在我读过的著作中,哲学家总是有自己的理论倾向的。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在读了康德的这本美学著作后,我对“美”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书主要是在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如何成为可能”这一问题。

在浅尝此书后,我认为可以通过三个部分去理解:一,优美和崇高这两种美感在人性中的一般表现及其特征:美感是可以培养的,也就是说人性是可以改善、可以提高的(在此,作者把本性难移变成了本性可移)。

当然康德也充分认识到人性中的丑恶面,所以在他看来,能够真正做到高度德行与美的统一的只是少数人。

多样性本身就是美,而不涉及多样性的统一与否。

优美和崇高两者是不同的,其区别就是在于优美使人欢愉,崇高使人敬畏。

但两者的关系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补充,相反相成的。

崇高如果没有优美来补充,就不可能持久,它会使人感到可敬而不可亲,从而让人敬而远之而不是亲而近之;优美感如不能升华为崇高,换句话说,如未能提高,就有陷入低级趣味的可能,虽则可爱但又不可敬了。

一切真正的美,它本身就必须是既崇高又优美的,二者兼而有之,即这两者的结合不但有其审美特征,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还有道德的含义。

二,两性之美是不同的:女性是优美的、美丽的性别;而男性是则是崇高的、高贵的性别。

在两种性别中并不存在“优越性”这一问题,因为他们是没有可比性的。

三,论不同的民族性:各个民族的心灵特征,从一切对他们已成为了道德性的`那些事物中是最能够识别出来的。

所以,康德就以这个为出发点,来探究各个民族对优美与崇高的不同感情:西班牙人是恳挚,沉默和真诚的;法兰西人对于道德美怀有一种压倒一切的感情;意大利人有着西班牙人的某些东西和法兰西人的某些东西的一种混合的感情等等。

作者在后面的文章中谈纯哲学的地方越来越少,更多的是谈与其自身专业仿佛无关却又有关的问题,也许这就是大师吧!使人从他的漫不经心,海阔天空的闲谈中得到思想的启发……。

康德丨论崇高感与优美感

康德丨论崇高感与优美感

康德丨论崇高感与优美感图说图为毕沙罗名作《蒙马特大街》。

那最神圣恒久、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一是头顶的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论崇高感与优美感(节选)康德著何兆武译悟性是崇高的,机智是优美的。

勇敢是崇高而伟大的,巧妙是渺小的但却是优美的。

克伦威尔说过,审慎乃是市长的一种德行。

真诚和政治是淳朴的和高贵的,开玩笑和开心的恭维是精妙的和优美的。

彬彬有礼是道德的优美。

无私的奉献是高贵的,风度(Politesse)和谦恭是优美的。

崇高的性质激发人们的尊敬,而优美的性质则激发人们的爱慕。

其情感主要地是来自优美的东西的人们,唯有在需要的时候才去寻找他们正直、可靠而热心的朋友;但他们却挑选与欢乐的、有趣的和礼貌周全的伙伴们相交往。

有很多人被人评价得太高了,而无法让人亲爱。

他激起我们的敬仰,但他是太高出于我们之上了,使得我们不敢以亲切的爱去接近他。

这两种感觉都结合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人将会发见:崇高的情操要比优美的情操更为强而有力,只不过没有优美情操来替换和伴随,崇高的情操就会是人厌倦而不能长久地感到满足。

在人选良好的一场社交谈话有时会引起的高级感受中,必定要穿插地融合着欢乐的笑话,而笑逐颜开的欢愉会与严肃动人的形态形成优美的对照,它使这两种感受可以无拘无数地相互交换。

友谊主要地是崇高感的宣泄,而性爱则是优美感的宣泄。

然而柔情与深沉的敬意却赋予后者以一种确凿的价值和崇高性。

反之,诡谲的玩笑和信任则提高了这种感受的优美情调。

按我的简介,悲剧不同于喜剧,主要地就在于前者触动了崇高感,后者则触动了优美感。

前者表现的是为了别人的幸福而慷慨献身、处在危险之中而勇敢坚定和经得住考验的忠诚。

这里的爱是沉痛的、深情的和充满了尊敬的;旁人的不幸在观者的心胸里激起了一种同情的感受,并使得他的慷慨的胸襟为着别人的忧伤而动荡。

他是深情地守着感动,并且感到了自己天性中的价值。

相反地,喜剧则表现了美妙的诡谲、令人惊奇的错乱和机巧(那是它自身会解开的)、愚弄了自己的蠢人、小丑和可笑的角色。

行走于“优美”与“崇高”之间——小议康德之《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行走于“优美”与“崇高”之间——小议康德之《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意 ” 词 汇 的形式 出现 , 看作 是 康 德此 后 的批 等 可
著 作 一斑 窥 豹 ,让世 人 对康 德 关 于美 感 的认 识 . 尤 其 是 对 “ 美 ” “ 高 ” 解 读 , 有 了更 新 、 优 与 崇 的 都
更 全 面 的理 解 。


作 为美学 专论 的《 论优 美感 和 崇高 感》

把 人 的心理 功 能分 为“ ” “ ” “ ” 知 、情 、 意 三方 面 。 然
而, 把认 识 局 限在 现 象 界 ( 物 自体 ” 可 知 ) 把 “ 不 , 认 识 功 能 局 限 在 想 象 力 和 知 解 力 …的 “ 大 批 三 判 ” 侧 重哲 学探讨 而 非具 体针 对美 学 问题 。 ,
第1 0卷第 3期
新 疆 艺 术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I JANG N I ART I TI ¥ NS TUTE
性 ” 了理 论先 行尝 试 。除此 而外 ,论美 》 作 《 中亦 有
胡 伊然
( 州大学人文学 院 贵 摘 贵 州 贵 阳 502 ) 50 5
要 :论 优 美感 和 崇 高感 》 康 德 惟 一 一篇 美 学 专论 , 他 此 后 三 大 批 判 的理 论 雏 形 . 有 重要 美 学 研 究 《 是 是 具
价 值 。文 中康 德 以不 同 于严 谨 哲 学 思 考 的姿 态 , 以美 学 观 察 者 的 角度 对“ 美 ” “ 高” 题 及 其 相 互 关 系作 优 与 崇 命 出独到 解读 。 明确 了“ 则 ” “ 自然 ” 作 为优 美 与 崇 高 的根 本 动 力机 制 , 美 与 崇 高相 生相 成 。 且优 美 原 和 大 是 优 并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摘要】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一直是艺术界讨论的焦点。

在典型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通常体现在精致的细节和流畅的线条,而“崇高”则通过宏伟的场景和庄严的氛围来表现。

这两种审美概念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但又有着明显区别。

影响“优美”和“崇高”表现的因素包括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西方美术作品中也出现了更多新颖的“优美”和“崇高”表现。

这些审美概念不仅在艺术创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深刻影响着观众的审美体验。

展望未来,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表现的可能性仍然广阔,值得我们期待和关注。

通过对这些审美概念的深入探讨,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西方美术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西方美术作品、优美、崇高、典型表现、区别、联系、影响因素、现代作品、艺术创作、观众审美体验、未来可能性。

1. 引言1.1 概述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审美概念,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优美一词源自拉丁语“Pulcher”,在美学领域被视作是一种美好、和谐、令人愉悦的审美品质。

而崇高则来自希腊哲学家长期之间的讨论,指的是一种庄严、超越尘世的美感。

这两种审美概念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不同艺术时期和风格中得以体现。

对于艺术家来说,追求“优美”和“崇高”可以帮助他们表达内心的情感和追求更高境界的意义。

对于观众来说,欣赏“优美”和“崇高”作品可以带来审美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丰富他们的视野和感受。

在探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时,我们需要关注这两种审美概念的特点、表现形式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的内容就在于此。

2. 正文2.1 典型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表现典型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表现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观察和分析。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表现在构图和色彩运用上常常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审美水平。

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

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

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
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十分主观,因为每个人对美感和崇高感的理解和感受都可能不同。

美感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审美价值的感受,可以体现在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人的外貌等方面。

有些人可能更偏爱某种类型的美感,例如对于自然风景的欣赏,而对于抽象艺术作品则欣赏度较低。

另一方面,崇高感是一种超越人类常规情感的体验,它涉及到对伟大、庄严、壮丽或威力无比的事物的敬畏和赞美。

崇高感可能来自于面对壮观的山脉、庄严的建筑、宏伟的音乐作品,或者来自于思考人类的能力、宇宙的浩瀚等。

然而,有些人可能对美感和崇高感的体验较为麻木,或者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经历有着不同的观察。

这也是为什么不同人对于一件事物或现象的美感和崇高感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总之,美感和崇高感是十分主观和个体化的体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

这也是艺术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可贵之处。

《论崇高》崇高与美的作文

《论崇高》崇高与美的作文

《论崇高》崇高与美的作文《论崇高》一书中,作者将崇高分为四种:英雄、壮美、悲剧性崇高和日常生活中崇高。

作者在前言里就写道:“我想在历史上找到几个最可靠的关于伟大事物之共性的理论基础,并对它们加以批判地研究”。

我很认真地阅读过《论崇高》,因此有了自己的感悟:丑比美更能打动人心!我读完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丑可以使我们远离罪恶;丑也会让善良战胜邪恶;丑还能带给我们希望……但丑永远无法与崇高相提并论!首先,丑从来没有阻止过罪恶发生。

犯下滔天罪行的海盗从来都是十恶不赦的坏蛋,正义的警察抓他们时,他们却用手枪指着警察开枪。

看到这样的场面,难免会让人愤怒至极!但除此之外,其余的人又怎么办呢?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杀人不眨眼的魔鬼继续逍遥法外吗?即便你冲进监狱将他绳之以法,社会也还是会变得千疮百孔,秩序全无!更何况当今世界仍存在诸多问题,所以要消灭丑根本是一件不切实际的空谈!如果说美是外在的,具体的形象,那么丑则是内涵的、抽象的精神,无处不在,渗透人的灵魂。

你觉得教室的后门总有玻璃碎片,因为班级里总有小偷的身影,于是校长把玻璃换成了钢化玻璃;你抱怨商店东西价格昂贵,老板宰客,服务态度差,生意红火却质量低劣,可你买东西付款时心甘情愿地挑拣价格较低的货品吗?你讨厌公交车上人挤人,推推搡搡,司机脾气暴躁,车厢脏乱臭,出租车随意停放占位置等等,可你坐车时候会注意到这些细节吗?而丑则不同,看似丑陋、不堪入目的现状却藏匿着很多丑陋的勾当,但人们却视若未睹。

于是许多人宁愿去经受内心深处的煎熬,也不愿伸张正义。

原来保护正义需要很多金钱,才能够更快捷更方便的维持正义!比起维持正义的巨额花费,我们可以容忍丑陋。

我们喜欢丑陋,因为每次碰见丑陋的事情,都可以使人触景生情,勾起你对往昔那些令人心酸的丑陋事件的回忆。

就像庄子笔下所描绘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井底之蛙”。

他们宁愿选择默默承受现实的痛苦,也不愿出来澄清事实。

丑可以反衬美,越肮脏黑暗的角落隐藏的越美丽纯洁。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含义优美作为美‎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其蕴含的理‎性内容上呈‎现为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的感性显现‎。

崇高指在审‎美实践中,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冲‎突中,并且主体被‎客体暂时性‎的压倒,经过尖锐的‎矛盾斗争,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显示实践主‎体巨大的力‎量所体现出‎的美。

英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博克在他‎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书中,对美的特性‎进行了感官‎性的分析,而他的分析‎恰切地说是‎对狭义的美‎——优美特性的‎分析:“就大体说,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熔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地‎现出孔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它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尽管博克的‎描述带上了‎鲜明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其所阐‎释的优美情‎态中包含着‎优美的一些‎基本特性,如小巧、柔和、协调、均衡等。

大致说来,优美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从形态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小而巧。

“小”是相对于“大”而言,侧重于优美‎对象的形体‎。

一般说来,优美对象不‎应该是粗大‎笨重的,而应是小而‎轻巧的,所以,优美常与小‎桥流水的自‎然景观和小‎巧玲珑的外‎形特征联系‎在一起。

崇山峻岭的‎雄、险、奇、崛与盆景艺‎术的奇思巧‎构,雄伟壮丽的‎历史建筑或‎金字塔式的‎伟观与奇思‎巧构的微缩‎景观,显然,后者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秀雅的、优美的。

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

优美对象的‎色彩比较鲜‎明,但不强烈,不炫人眼目‎,各种颜色搭‎配协调,没有过艳过‎浓的色调。

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

学年论文 论文题名: 试论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

学年论文 论文题名: 试论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

学年论文论文题名:试论优美与崇高的区别专业: 汉语言文学年级: 2002级一班姓名: 郭洪广学号: 200202045指导教师:崔占华2005年月日中文摘要优美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崇高则是近代美学研究的产物;优美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辩证法,崇高的哲学基础是机械的形而上学;优美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与实现。

崇高偏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是客体对主体的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辨证否定以及主体精神的充分高扬;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高则是内容压倒形式;优美偏于感官的快适和情感的愉悦和谐。

崇高是一种矛盾的混合情感,在痛感之中有快感,不自由中蕴含着自由。

关键词:优美,崇高,区别目录引言一、美和崇高二者相对应的思维方式不同优美与崇高----------------- 4二、美与崇高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的审美范畴------------------------------------ 5三、优美与崇高是两个不同的逻辑审美范畴---------------------------- 6四、优美和崇高的基础特征不同----------------------------------------------7注释-------------------------------------------------------------------------------------10参考文献---------------------------------------------------------------------------------10试论优美与崇高的区别郭洪广(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2002级一班 200202045)指导教师:崔占华优美(狭义的美)和崇高是美(广义的美)的两种不同的具体形态,也是西方美学的两个基本范畴。

分析和把握优美与崇高的区别,是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论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论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论优美与崇⾼的区别优美与崇⾼是美的两种不同的具体现象形态,⼆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

⾸先,⼆者与美的本质的关系不同,⼴义的美是在社会实践上形成的⼈与⼈之间的关系⾃由关系,即主体实践的⽬的性和客观规律的⾃由统⼀,在感受上是⼀种⽆功利⽽普遍令⼈愉快的、轻松的体验,在审美主体上与对象关系上是⼀种和谐的、契合的关系,⽽不是抵触的或者⽭盾的关系,或者说是真与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由性的统⼀。

优美偏重于主客体对⽴中的统⼀,真与善融为⼀体,⼈已从必然王国解脱出来进⼊了⾃由王国。

孔⼦所说的“随⼼所⼼所欲不逾矩”便是优美。

优美是⼈的本质⼒量在和谐中的肯定与实现;崇⾼也是美,但它偏重于主客体统⼀中的⽭盾对⽴。

崇⾼所展现的不是⼈的活动⼀开始就符合规律,⽽是⼈的主体实践活动与客观规律相对⽴,真压倒善,客观规律压倒感性活动,但主体⼜不屈服于客观必然性的强⼤压⼒。

因此,对于崇⾼⽽⾔,⼈的本质⼒量是在冲突对⽴中通过客体主体实践的否定和精神的⾼扬⽽实现的。

如唤起崇⾼感的形式,则往往是巨⼤的、粗犷的、⽆限的、甚⾄是恐怖的;崇⾼的对象所引起的是情绪的恐惧,在这种惊惧的⼼情中,⼼灵的⼀切活动都由于这种惊惧⽽凝固、停顿。

博克对崇⾼感的分析中,明确的将崇⾼与美对⽴起来,崇⾼感远不如优美那么单纯,平和。

其⼆,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看,⼆者具有极⼤的不同。

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则是内容压倒形式。

美作为真与善的⽭盾统⼀,美的内容是感性对善的肯定,美的形式是善的感性对象。

优美不但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和谐,⽽且要求内形式的和谐。

这种和谐,是⼈与对象,⼈与⾃然、⼈⾃⾝内部都处于和谐状态的⼀种美感经验。

没有任何⼈与⾃然、⼈与对象或⼈⾃⾝内部的冲突、争⽃的痕迹,⽽是⼀种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在这种和谐中,⼈⾃⾝的存在得到了⼀种最直接的、也是最单纯的肯定,因此它伴随着舒畅、轻松、欢快明朗的感觉。

崇⾼则不同,它不是以静⽌的⾃由和谐形态体现真与善、合⽬的性的与合规律性的统⼀,⽽是以真压倒善,客观规律压倒实践活动,内容压倒形式,事物激烈动⼒的形态表现这个统⼀。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读后感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读后感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读后感《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理解他的美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本书中,康德探讨了优美感和崇高感这两种审美感受,分析了它们的特征和产生条件,并阐述了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康德认为优美感和崇高感都是人类审美的基本感受,它们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不同。

优美感通常与和谐、平衡、细腻、柔美等特征相关联,而崇高感则与壮丽、宏伟、庄重、肃穆等特征相关联。

这两种审美感受在人类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表现,如音乐、绘画、文学、建筑等艺术形式,以及自然景观和人类行为等。

其次,康德认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产生条件是不同的。

优美感的产生需要满足一些形式条件,如对称、和谐、平衡等,以及一些心理条件,如轻松愉快的心情、对形式的专注和反思等。

而崇高感的产生则不需要这些形式条件,它更多地依赖于对象的宏伟和庄重,以及主体对自我局限的超越和对于更高层次价值的感悟。

最后,康德认为优美感和崇高感在人类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优美感可以使人们感到快乐和满足,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崇高感则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对于人类价值的尊重,促进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康德对于审美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独特见解。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使我对于审美感受和艺术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这本书所探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对于人类生活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深入探讨了审美感受的本质和作用,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生活和文化的重要视角。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于广大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激发我们在生活中更加注重审美感受和艺术价值。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读后感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读后感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读后感
刚读的时候,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大杂烩的情感超市。

康德把优美感和崇高感这两种情感拎出来,就像从一堆糖果里挑出了两颗最特别的。

优美感呢,就像是春天里轻轻飘落的花瓣,那种柔软、细腻的感觉,让人心里痒痒的。

比如说,看到一幅古典的田园画,画里有柔和的阳光洒在草地上,牛儿慢悠悠地吃草,小溪潺潺地流着,这时候心里涌起的那种愉悦和宁静,就是优美感在作祟。

而崇高感就完全不同啦,它像是暴风雨中的大海,汹涌澎湃,充满了力量。

像站在高山之巅,望着脚下连绵的山脉和云海,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让你觉得自己特别渺小,但又有一种莫名的敬畏和豪情。

这时候,崇高感就像个大力士,把你的心撞得砰砰直跳。

康德在书里分析这两种感觉的时候,就像是一个特别细心的侦探。

他从各个方面去探究这两种情感的来源,从人性讲到文化,从性别差异讲到民族特性。

有时候觉得他想得可真够深入的,就像拿着放大镜在看这两种情感的每一个毛孔。

有时候也会被他那些复杂的论述绕得有点晕头转向,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宫,到处都是他的哲学思想在挡路。

但是,读完这本书之后,又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就好像以前看世界是模糊的,现在突然戴上了一副特制的眼镜,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们内心的情感是如何被外界的事物所触发的。

而且,会不自觉地在生活中去寻找优美感和崇高感的影子。

看到一朵盛开的花,会想这是优美感的体现;看到消防员冲进火海救人,就会想到崇高感在他们身上闪耀。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读后感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读后感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读后感
先说这优美感吧。

就好像你走在春天的花园里,看到那些娇艳欲滴的花朵,花瓣上还带着清晨的露珠,微风轻轻一吹,花朵轻轻摇曳,那感觉就是一种优美。

康德说优美是那种让人内心感到和谐、平静、愉悦的东西。

我特别能理解,就像你听一首轻柔的小夜曲,整个人都跟着放松下来,仿佛自己也融入了那美妙的旋律之中。

在生活里,那些优雅的举止也给人优美感。

比如说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轻盈地跳动,每一个动作都像是流动的诗,没有一点突兀,那线条、那姿态,真是美到心坎里去了。

然后再谈谈崇高感。

这可就不一样喽,崇高感更像是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着脚下的万丈深渊,心里既害怕又兴奋。

我觉得暴风雨就很有崇高感,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呼啸着卷过大地,那种强大的力量让人觉得自己特别渺小。

这时候,你不会觉得舒服,但是会从心底生出一种敬畏之情。

像那些英雄事迹也充满着崇高感,英雄们面对巨大的困难和危险,毫不退缩,他们的勇气和信念就像黑暗中的灯塔,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既敬佩又觉得自己的灵魂受到了洗礼。

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康德的论述有时候就像一团复杂的毛线,绕来绕去的。

有时候我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明白他到底想说啥。

但是呢,一旦理解了,就像解开了一个神秘的谜题,特别有成就感。

举例说明舞蹈作品中的优美感和崇高感

举例说明舞蹈作品中的优美感和崇高感

举例说明舞蹈作品中的优美感和崇高感例如民族舞:舞蹈作品中优美感和崇高感相辅相成。

舞蹈优美感由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社会生活的发展、民族的共同爱好情趣以及民族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的思维定势所形成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对于构成人们的舞蹈审美感受方式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而舞蹈的民族性则是增加舞蹈美感的重要因素。

崇高使人敬畏。

和优美感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如果崇高没有优美来补充,就不可能持久,优美不能升华为崇高,就有可能陷入低级趣味的可能,虽可爱但不可敬。

运用美的舞蹈形式表现和反映出美的生活内容。

而观众又必须经过对舞蹈的审美感知,才能体会和理解舞蹈作品,并通过想象再创造,从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在思想上受到影响。

每个人的这种直觉的审美判断都是建立在他过去舞蹈审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性积淀和自然结果,这也体现着一个人舞蹈文化素养、舞蹈审美和能力舞蹈审美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节选)康德在道德品质上,唯有真正的德行才是崇高的。

然而也有某些善良的内心品质是可爱的和美好的,并且就它们与德行是和谐一致的而论,也应该看作是高贵的,尽管它们确切说来并不能够说就是属于道德性的心性的。

有关这一点的判断,是微妙而复杂的。

确实,我们不能称那种心情就是有德的,它只是那些行为的一个来源——那些行为的确也出自德行,但其基础却只是以偶然的方式而与德行相一致,而就其本性来说却往往是与德行的普遍规律相抵触的。

某些温情好意——那是很容易形成一种强烈的同情感的——乃是美好可爱的;因为它表明了对别人命运的善意的同情,而德行的原则也同样地会引导到那里。

不过这种善良的情感同时却是软弱的,而且总是盲目的。

因为假设这种感情在推动着你,要你花钱去帮助一个困苦的人,而你又欠了另一个人的债,这样就把你置于一种无法严格履行正义的义务的地位了。

所以,这种行为就显然不可能是出自任何德行方面的意图,因为这样一种情况不可能诱导你为了这一盲目的幻念而去牺牲一种更高的责任。

反之,当对全人类的普遍的友善成为了你的原则,而你又总是以自己的行为遵从着它的话,那时侯,对困苦者的爱始终都存在着,可是它却是被置于对自己的全盘义务的真正关系这一更高的立场之上的。

普遍的友善乃是同情别人不幸的基础,但同时也是正义的基础。

正是根据它的教诫,你就必须放弃现在的这一行为。

一旦这种感觉上升到它所应有的普遍性,那么它就是崇高的,但也是更冷酷的。

因为要我们的胸中对每一个人的遭遇都充满着温情,对别人的没一桩困苦都激荡着沉痛,这是不可能的事;否则的话,一个有德的人就会像赫拉克利特那样不断地沉浸在伤感的眼泪之中了,尽管他有着这一切好心肠,却无非是成了一个感伤的、无所作为的人而已。

第二种善良的感情——它确实也是美好的而又可爱的,但仍然不是一种真正的德行基础——就是殷勤;这种愿望是要以友好、以同意别人的要求并以我们的行为与别人的意愿相一致去使得别人高兴。

这种迷人的社会性的基础是美好的,这样一种心肠的温柔性也是好意的。

然而它却根本就不是德行。

凡是在更高的原则并没有为它设定界限并削弱它的地方,一切嘴儿就都可能从其中产生。

因为且不提对于与我们有关的那些人的殷勤,这个小圈子以外的其他的人往往就是一种不正之风。

假如一个人只采用这种推动力的话,那么这样一个人就可能会有一切的罪恶——并非是由于直接的品性,而是由于他太喜欢讨好别人了。

他会由于热心社交而成为一个撒谎者、一个帮闲者、一个酒鬼,如此等等。

因为他没有按照普遍的良好行为的准则在行事,儿时按照这样的一种品性在行事——这种品性其本身是美好的,但是当它不受控制而又没有原则的时候,就会是愚蠢的了。

因而真正的德行只能是植根于原则之上,这些原则越是普遍,则它们也就越崇高和越高贵。

这些原则不是思辨的规律而是一种感觉的意识,它就活在每个人的胸中而且它扩张到远远超出了同情和殷勤的特殊基础之外。

我相信,如果我说它就是对人性之美和价值的感觉,那么我就概括了它的全部。

前者乃是普遍友好的基础;后者则是普遍敬意的基础。

而当这种感觉在一个人的心中达到了最大的完满性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就确实该爱他自己和尊重他自己——但这是仅就他乃是他那博大而高贵的感觉所扩及于于一切人之中的一个人而言。

唯有当一个人使他自己的品性服从于如此之广博的品性的时候,我们善良的动机才能成比例地加以运用,并且会完成成其为德行美的那种高贵的形态。

有鉴于人性的弱点以及普遍的道德感对于绝大多数人心所能施加的力量之薄弱,天意便在我们身上安置了这类辅助性的冲动作为对德行的补充;它们在推动某些人并无原则地去做美好的行为的同时,也给另外那些受着原则所支配的人们以一种更大的驱策和一种更强的冲动去趋向于美好的行为。

同情和殷勤乃是美好行为的基础,但它们或许回被一种庸俗的自私自利之压倒的重量所窒息;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它们根本就不是德行的直接基础,尽管它们既然因为与之相关而受到尊敬,于是也就博得了它们的那种名声。

因此,我可以称它们被采用的德行,而把那些有赖于原则的称之为真实的德行。

前者是美妙动人的,而后者却是崇高而可敬的。

受前一种感情所支配的人便是善心的;反之,人们却有权说一个依据原则而有德行的人的心是一颗高贵的心,而称他本人是一个正直的人。

这种被采用的德行和真实的德行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它们对好心好意的行为都带来一种直接的欣慰。

好心的人依据直接的殷勤感,没有其他的想法而自由自在恬然自得地活下去,并对任何别人的困苦都感到由衷的同情。

可是既然这种道德的同情还不足以把怠惰的人性驱向对公共有利的行为,于是天意就在我们身上安置了另一种感情;它是美妙的,能使我们行动起来,并且还能导致庸俗的仔细与共同的享乐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这就是荣誉感,而继之而来的便是羞耻心。

别人对我们的优点都可能具有什么意见以及他们对我们的行为如何判断,乃是一种威力巨大的动机,它诱导我们做出许多牺牲。

一大部分人由于好心肠所直接产生的激动或者是从原则出发所不会做出来的事情,却往往是单纯由于表面上的缘故、由于一种非常有用的但其本身却有时非常之浅薄的幻想而竟然发生了,就仿佛是别人的判断就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和我们的行动似的。

由于这种动力而发生的事,疑点也不是道德性的,因而美意个想被别人认为是如此的人,都小心翼翼地在岩石着自己的荣誉欲的冬季。

折中品性甚至于也不如好心肠那么紧密地与可敬的德行相关联,因为它不是直接由于行为的美好而只是由于它在别人眼中看起来是否合宜而被引发的。

既然荣誉感也很美妙,所以我就可以把由此而形成的与德行相类似的东西称之为德行的闪光。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人们的心灵方式——就这三种感情之中的某一种在驾驭着它们并决定了其道德性格而言——我们便发现热门每一种都与通常所划分的气质中的某一种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此外,对道德感的巨大缺乏还成为这些谨小慎微的人们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并非好像是各种不同的心灵方式的特性的主要标志符合于我们所考察的思路——因为我们在本书中根本不考虑庸俗的感情,例如自私、共同的欢娱等等,但习惯上的分类所首先着眼的正是这类品质——而是因为上述美好的道德感情很容易与这类气质中的这一种或另一种相结合,并且实际上大部分也是与之结合在一起的。

对于人性之美和价值有着一种内心的感情,以及心灵有一种决心与力强要把自己的全部行动都归结于此作为其普遍的基础——这便是真诚,它和轻薄的寻欢作乐、心性轻佻的反复无常是无缘的。

它甚至于很接近于沉痛;就其是建立在那种畏惧感之上而言,那时一种甜美而高尚的感情。

那种畏惧感是一个手束缚的灵魂,当其怀着一种伟大的意图但又看到他所必须要加以克服的种种危险以及自己眼前的艰辛而又巨大的自我克服的胜利时,所会感受到的。

这样,由原则而产生的真正的德行其本身就有着某些东西,看来是与温和意义上的忧郁的心灵状态相一致的。

好心肠、一种依所遇到的情境而在每中个别情况中都被同情或善意所感动的内心之美及其敏感性,是非常之衣服虞情况的变化的;而且灵魂的运动既然并不有赖于一种普遍的原则,所以它就轻易地会随着对象所呈现的这一方面或另一方面而采取变化不同的形态。

而且既然这种品性是趋向于优美的,所以看来它就是与那种心灵方式是变化多端的而且是屈服于享乐的。

我们所以称之为被采用的德行的那种可爱的品质,就必须是向这种气质里面去寻求。

荣誉感往往都被当作是激动型的情绪的一个标志,而我们就可以由此采取一种描述那样一种性格的立场来探索那种美妙感觉——它们大部分只不过是以炫耀为目的——的道德的后果。

从来都不会有人是没有任何美妙感受的痕迹的,然而在谨小慎微的性格之中却呈现出严重地缺乏这种东西,那也可以称之为比较地麻木不仁吧;这样的人我们甚至于可以剥掉他的庸俗的动机,例如贪财等等,可是我们却仍然可以把它和其他密切相关的品性都留下给他,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属于本书的计划之内。

现在让我们对气质所采用的分类来进一步考察崇高感和优美感,主要地是就它们都是道德的而言。

一个在感情上是属于忧郁型的人之所以被如此称呼,并非因为他被剥夺了生活的欢乐而忧虑着自己会陷入阴郁的沉痛,而是因为当他的感情被扩大到超出一定程度时,或者是由于某种原因而走上了错误的方向时,他的感情就更容易趋向于这一种状态而不是另一种状态。

于是首先他就有了一种崇高感。

即使是优美——他也同样对它是有感受的——必定也不仅是使他迷恋,而且同时还引起他的惊奇,从而使他感动。

享乐在他也是真诚的,而并不因此就来得少一些。

一切崇高的情操都要比优美那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媚力更加令人沉醉。

他的幸福首先是满意而不是欢乐。

他是坚定的。

因此之故,他就使自己的感情听命于原则。

他们所服从的这种原则越是具有普遍性,而且把低级的感情也包括在内的那种高级感情越是广阔,他们也就越是因此而不屈从于种种无偿的变化。

品性的一切特殊的基础都是要服从各种例外和变化的,只要它们不是从这样一个更高一级的基础之上腿出来的。

那位快活而友好的阿尔塞斯特说:我热爱并且珍惜我的妻子,因为她美丽动人而又聪明。

但是当她由于疾病而形象改变、由于年老而粗鲁并且在最初的陶醉消失之后对于你也并不再显得比任何别人更为聪明时,那时候情形又会怎么样呢?如果是基础已经不再存在了,那时侯人的品性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相反地,让我们举出那位善良而坚定的阿德拉斯特为例,他自思自想道:我要满怀爱情和敬意来对待这个人,因为他是我的妻子。

这种心情是高贵的和慷慨的。

此后,偶然的魅力可能发生变化,然而她却永远都是他的妻子。

高贵的基础是始终如一的,并不是那么屈服于外界事物的变化无常。

与冲动相形之下,原则就具有这样的特性,而冲动则只不过是由个别的机缘所激发的而已;因此,一个有原则的人就与一个偶然被好心或怜爱的动力所控制的人,是处在相对立的地位的。

但是假如他内心深处的秘密的话是在这样地向他说:“我必须要帮助那个人,因为他在受苦难,而并非因为因为他是我的什么朋友或伙伴,或者是我以为他能有一天怀着感激之情来报答我。

现在没有时间来推理、拿问题来拖延时间了;他是一个人;凡是人所遭遇的,我也都会碰到。

”那么又将如何呢?这时候他就把自己的作为——以其不变性,同时也由于他那普遍的适用性——维持在人性中的善意的最高基础之上,并且那是极为崇高的。

我将继续我的论述。

一个属于忧郁型心灵结构的人,不大关心别人是怎样判断的,别人认为什么是善或真,他在这方面依靠的仅仅是他自己的看法。

因为他的动机出自于原则的本性,所以他不轻易同意别人的想法,他那坚定性却也有时候退化成为自以为是。

他以漠然的态度看待风尚的变化,他以鄙视的态度看待风尚的炫耀。

友谊是崇高的,因此他是有感情的。

他或许会丧失一个善变的朋友,可是后者却不讳那么快就忘记他。

即使是对于已经消失了的友谊的回忆,对他也是可贵的。

娴于辞令是优美的,而深思的缄默则是崇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