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民族间的长期斗争和民族的大规模流动,斗志民族问题错综复杂备受关注。其中对民族关系的探讨以及好汉历史文化的认同观念、统一意识,反映了这一时期各民族在纷争中走向重新融合和政治统一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民族关系;融合;文化认同;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大激荡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其发展经过了三国西晋的和平发展、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武力征服中原和南北朝时期大融合的三个阶段,随着民族的大规模流动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民族矛盾的机会增多了,民族融合的条件也增多了。内迁各族和沿边各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或在中原建立政权,或居边地进行割据,各族间的混居以及各族政权的建立,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进步,为隋唐盛世到来准备了条件。

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追溯本民族根源时大都同华夏族先民联系起来,如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的鲜卑族慕容部认为其先祖是“昔高辛氏由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君北夷,世居辽左,号曰东胡。”另外建立先秦氐族的,后秦的羌族也都有这种认同,这种族源上的认同虽然有传说和假托成分,但其中包含着浓厚的文化认同思想,当这些民族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加剧了各个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对十六国北朝历史有较大影响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被称作“五胡”的匈奴、羯、氐、羌和鲜卑,这些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各自的民族政权。匈奴族原居蒙古草原,后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后南迁,曹魏时期已深入到汾河流域。羯人入塞前属匈奴别部。羌原居青海草原,东汉时部分人口被强徙到关陇一带,被称为东羌。氐人原居西起陇西,东至略阳,南达岷山以北的地区,汉魏之际被曹魏和蜀汉分别徙至关中与巴蜀。再后分裂成三部:东部为段部、宇文部,中部为慕容部,西部为拓跋部。氐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不同,是个以定居农业为主的民族。关于鲜卑族的情况比较复杂,原居大兴安岭山脉一带,后居有匈奴故地,建立过统一的檀石槐汗国。而这些民族政权,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

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比如到了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等到了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之时,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与汉族的融合。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前期的政治制度,行政中枢包括外朝与内行两个部分。内朝的行政对象主要是京畿地区的拓跋人,外朝管理的是其他地区的臣民。其特点是内重外轻,以内制外。地方官制则是分任互督的州郡县三长官制。其武力核心是内行武官中领将军统率的中央禁军和驻扎在地方的八个军府。负责维持统治的还有由城民组成的地方兵。对于归附的其他游牧民族则实行领民酋长制。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审时度势,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倡胡汉联姻。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而迁都至洛阳,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这大大加速了胡汉民族融合,同时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孝文帝可以说既是鲜卑族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改革家。

在南方,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少数民族是分布在东南地区的山越、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蛮族、岭南及西南地区的僚族、赣南粤北地区的溪族以及一度在巴蜀地区建立过政权的巴氐。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地区的汉族人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选择迁往河西陇右,或随晋室南迁而偏居江左,甚至在传统的蛮、俚、僚等族聚居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踪迹。三国时期蜀汉对南中少数民族采取的安抚和怀柔政策最高明,与此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向北推移,荆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

总之,这一时期,是我国民族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时期。活跃在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古老民族,大体上都在这个时期走完了他们的历史行程,融合到汉族中了,一个民族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必然要与其他民族发生关系。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也是一个具有特色的时期;周边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先后

建立各类政权持续近三个世纪,其间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政权林立,取代频繁,战争不断。各族间的关系,特别是各族与汉族间的关系,也在相互结合又相互斗争的矛盾中更加紧密了,最后完成了我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民族大融合。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族简史[M].吕振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05-01.

[2] 中国民族史[M].王桐龄.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