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汉构词法对比研究及德语词汇教学策略
2021德语教学中英德对比法的运用范文2
2021德语教学中英德对比法的运用范文 英语和德语同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在两门相同源头的语言中,单词词形和语法、语序相似度较高。
具备了词汇和语法两大基础和经验,对于学习同体系或相似体系的语言更容易做到融会贯通。
这里涉及到语言迁移现象。
语言迁移是一个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现象,指由目的语和先前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引起“正迁移”和“负迁移”. 迁移不仅仅指传统的语言迁移研究中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也可以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它语言的知识对新语言习得的影响,与此相关的三语习得理论也逐渐发展起来。
利用已有的理论成果和经验,在语言学习中采用对比分析法是具有可行性的。
中国的德语学习者以高校学生和计划赴德国留学或工作的人士为主,这两类人群在中等教育阶段大多已经习得英语并具备外语习得经验,年龄和心理上也较为成熟,学习德语的主动性、系统性和意识性也较强。
系统地对英语和德语进行对比分析,利用正迁移作用,降低负迁移的影响,对于德语学习和英语水平保持都是有所助益的。
一、英德语音规则对比分析 语音学习通常是学习一门外语的第一步。
在初学阶段需要特别注意两种语言中不同的发音方式。
(一)德语语音特点。
虽然英语和德语均采用国际音标注音,发音也具有相似性,但是相比之下德语发音时发音器官更紧张,吐气更有力。
从拼读规则上看,德语较英语规则性更强。
英语单词发音很多需要注明,而除了以外来词为主的个别词汇,绝大部分德语单词遵循固定的拼读规则,一般情况下每个字母或固定字母组合都发音。
(二)音素发音异同。
德语中有与英语相同的音素,有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音素,也有英语中没有的音素。
1.元音音素发音异同。
元音是开口音,发音效果由张开口的形式和程度决定。
若开口形式和程度有偏差,舌位即随之变化,就无法发音标准。
德语中的双元音没有英语中多,但德语中有三个英语中没有的元音字母,即?,ü,?,它们的发音需要注意。
德语学习的技巧与策略 学习资料
德语学习的技巧与策略学习资料一、词汇词汇是语言的血液,没有人会疑心大词汇量对语言带来的好处和便利,这一点在我们做阅读时感觉最为明显,1.为了参加国内的:比方,考职称,或是德语四级之类,这类考试没有口语项,听力几乎没有,即使有也很简单,所以词汇完全是针对阅读、词汇搭配等和语法有关的,单词量要求一般3000左右,这种情况下有两个可以借鉴。
我们在学德语之前都学过,而英语的很多单词和德语非常相近,可用类比法。
如很多英语当中以”c” 的单词,在德语中都转变为以”k” 开头,意思用法几乎完全一样。
再有,德语中很多以”-ieren” 的动词,以“-tion”,“-ssion”,“-sion”等都是英语的外来词,甚至有些单词和英语的写法一模一样。
这时候就应该先从这些单词背,你可以找一本考试大纲或者应试指南之类的,把这些词找出来,比照一下,要特别小心德语拼写和英语的不同,你会发现在一个星期里,你的德语词汇量就增加了好几百。
第二种方法是在阅读当中背单词。
当你的词汇量到达1000左右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这种方法了。
这就是“单词的重现”,它对记忆很有。
你可以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内专门相同的来阅读,例如:“”,你可以每个星期在网上,或者其他渠道找2-3篇和安康相关的德文文章,不需要太长,300-400词就可以了,以泛读的形式来读,在阅读这些文章时先不要急于,只要把不的词划出来就行,你会发现,很多相同的单词在几篇文章中重复出现,这样的单词就是你一定要背过的单词,第二个星期再对这些单词复习一下,就不会很快忘记了。
2.为了或是为了与外国人交流:上面的单词学习方法只是对提高阅读词汇量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真碰到外国人就失灵了,很多情况下都是听得懂,但是不会表达,为了提高口语和听力中的词汇量,就应该换用别的方法。
在背单词的时候,除了背中文意思,还要看德语例句,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还不算自己的东西,要按照例句再造出自己的,并且要大声地读出来,尤其是一些很长的、有多个音节的德语复合词,经常做这种练习,需要开口时就很流利的出口了。
汉德语言对比及偏误分析
汉德语言对比及偏误分析摘要:本文将汉语与德语进行对比,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入手,并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偏误进行分析,找出其偏误的原因和规律,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有所帮助。
关键字:汉语德语语言对比偏误分析第一,汉德语音对比和偏误分析。
汉语、德语中都存在元音音位和辅音音位,这是两种语言中最基本的音位"它们组成语言中的基础音位,通过音质的不同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辅音音位和元音音位统称为音质音位.如ӧ和eu 是德语中特有的元音音位,汉语中没有.汉语中的i在z,c,s,j,q,x,zh,ch,sh,r 之后组成的语素中构成i独特的音位.在辅音音位方面,汉德两种语言相同的辅音音位少,不同的较多。
语言中最基本的语音结构单位是音节,一个音节可能只有一个音位构成,但更多的音节是由两个以上的音位构成的"汉语中在有辅音音位的音节里,辅音音位多半都出现在开头,收尾的辅音音位只限于鼻辅音音位/n/和/ƞ/,而且不可能出现两个辅音音位连续排列的现象.在德语的音节中几乎找不到三个元音连续排列在一起的现象,最多只有两个元音排列在一起,这就是复合元音,辅音音位多半出现在开头,但收尾的辅音音位也很多,而且不限于鼻辅音音位。
在德语音节中两个辅音音位连续排列的现象可谓俯拾皆是,没有连续排列三个元音音位的音节,但有三个辅音音位连续排列的现象。
汉语中的非音质音位最突出的表现是四声,几乎每一个元音音位都可能有“四声”,从而区别意义。
德语中没有四声,但是构成音节的元音却有长短音之分,长音和短音也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在两个音节以上的德语词语中必有一个音节的元音音位是重读的,这就是词重音。
两个音节相同的词因为词重音的不同构成了词义的差别。
1、汉语有,而德语没有的辅音。
汉语辅音中的送气音p〔p'〕、t[t']、k【k'〕,在德语中没有,这是德国学生学习汉语辅音的难点之一。
德国学生面对送气音p[P']、t[t']、k〔r」的时候,常常会犯错,把送气音发成不送气音;在面对不送气音b[P]、d[t]、g[k」时,会按照德语发音的习惯,发成浊音[b][d][g]。
从语法,词汇等方面对德英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和研究
《从语法,词汇等方面对德英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和研究》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因而从前的外语专业学生以第一外语为专业,第二外语为辅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需要了。
为了争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学生,一些院校和专业开始尝试实行以第二外国语(德语、法语、日语)同样作为主修专业,两门外语平行教学的模式。
这样能够使学生在校四年学习中同时掌握两门外国语,并能进行与母语一起的三门语言互译。
二十多年前,马力欧·万德卢思卡就在他的《人的多语言能力》一书中提到:“每一个人都具有多种语言的能力,因为他使用的母语中其本省就相当明显的语言差别……这可被称为“母语中内部多语言性。
”年轻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学习、接收能力,笔者认为在两门外语平行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使学生在两种语言之间建立一种思维或连接的情况。
跨语言教学,对第二外语教学时,必然要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起“点对点”的对应连接,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之间要建立连接起这种对应和连接,必然要以对比、比较的形式,突出语素与语素、语点与语点、语意和语意之间的吸收和排除,使学生建立两种既独立又有相互关联的语言加工和储存系统。
根据人的多语言接收能力,通过比较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多语言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外语。
德语和英语同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西方日耳曼语支,这种亲缘关系决定了两者在字母、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相近性。
正是由于这种相近性,在德语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德英双语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处理得好,两者互相借鉴,相辅相成,教与学都会事半功倍;如处理得不好,则很可能两者互相排斥,或互相混淆,事倍功半。
这两种语言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是渊源关系很相近的语言,常被人们称之为“亲属语言”。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两种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16世纪前后的语言变革奠定了“现代德语”和“现代英语”基本模式,使之有了较明显区别。
德英词汇比较记忆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来。 )嘲 如 ( 注:按照语法要求,德语名词首字母一律大写) :
D ush 德 语) ct ( c
Myh s to T i mp ru h
E gi h英 语) n le ( s
my h t ti mp ru h
在 这种 外 形完全 相 同的情 况下 , 如果 已经 掌握 了这部 分
维普资讯
第 2 4卷 第 6期
f 2 Ⅳ0 6 _ .
唐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T n s a e c es l g o r a a g h nT a h r l e o Co e
20 0 2年 l 1月
Ⅳ 0 2 ) 2
而其 实这 些 区别 是 有 规 律 可循 的 ,在 掌 握 这 些规 律 之 后 ,
即可将 这样 的词汇 视 为外形 完全 相 同的词汇 来记 忆 ,例如 : 德语 bl e
a z pa e k e tb l
英 语 be l
a z pa l k e tb e
德语 僦
Ak i i t t t v a
的概 念 ,并列 出涵盖 范围 较广泛 的统计结果 ,可为 在德语教 学 中应用 “ 德英词 汇 比较 记忆法”提供 可靠 的依 据. 关 键 词 :德语 教 学; 词 汇;全 对应 ;半 对应 ; 统计结果 ;德 英 词 汇 比较 记忆 法
中图分 类 号 :H 3 33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 10 . 15( 0 2)0 .o 6o 0 99 1 2 0 60 7 _3
1 “ . 全对 应” 关 系
在这 两种 语言 中有 一部 分词汇 外形 完全 相 同,例如 :
De tc ( ush ̄ຫໍສະໝຸດ ) A ut om a t
德语母语者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共3篇
德语母语者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共3篇德语母语者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1德语母语者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随着中德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德语母语者开始学习汉语,但由于语言结构和语音差异,德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会出现不少习得偏误。
本文将从汉语的语音、语法、习惯用语等方面分析德语母语者在汉语词汇习得中容易犯的错误,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
一、汉语语音习得偏误德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语音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区分汉语中的四个声调。
由于德语是一个重音语言,而在汉语中每个字都有一个固定的声调,因此德语母语者在汉语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声调习得偏误。
解决方法:加强声调练习,尤其是第二声和第三声的区分,可以通过听力练习和口语练习来提高。
二、汉语语法习得偏误1.名词前缀和后缀的处理。
在德语中,名词前缀和后缀经常用来表示性别、单复数等意义,但在汉语中却很少用到,因此德语母语者在处理汉语名词时会出现习得偏误。
2.虚词的使用。
在汉语中,虚词的使用非常灵活,而德语中的虚词比较固定,因此德语母语者容易在使用汉语虚词时出现错误。
解决方法:逐步熟悉汉语名词的构成和虚词的使用规则,通过大量阅读和书写来加强记忆和练习。
三、习惯用语习得偏误1.词语搭配。
德语和汉语在词语搭配方面有较大的区别,德语母语者容易在使用汉语词语时出现习得偏误。
2.习惯用语的使用。
汉语中有很多固定的习惯用语,而德语中习惯用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因此德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习惯用语时也容易出现偏误。
解决方法:加强习惯用语的学习,尤其是练习常用的习惯用语,可以通过听力、口语和阅读来提高。
综上所述,德语母语者在汉语词汇习得中容易出现不少偏误,但只要加强练习和记忆,逐步熟悉汉语的语音、语法和习惯用语,就能够有效地克服这些问题,实现汉语的顺利习得在汉德语言学习交流中,德语母语者常常会出现词汇、语音、语法和习惯用语等方面的习得偏误。
但是,只要认真分析和理解这些问题的本质,以及加强相关练习和实践,就能够够克服这些困难,实现汉语的有效习得。
德英构词法对比及在德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践_俞丽艳
收稿日期:2012-09-14第一作者简介:俞丽艳,女,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宁波工程学院高教研究所课题《德英构词法的对比研究在德语词汇教学中应用》的阶段成果。
德英构词法对比及在德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践俞丽艳,许齐良(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德语词汇是德语教学过程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鉴于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学生均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本文将通过德语和英语中主要构词法的比较,总结其中的相似之处及区别,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双语的比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而高效的词汇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德语词汇;德英构词法对比;词汇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09(2012)04-0109-05一、德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词汇是言语表达的基础,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学习的进程。
现代德语的专业词汇量十分庞大,且学习者会随着科技和社会生活的进步随时随地接触新的词汇。
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要求学生掌握2600个词汇,高级阶段的要求则提高到6000个以上。
对于德语“零起点”教学来说,要在四年的时间中积累足够的词汇量以满足学习者日常表达和专业工作的需要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语言工作者对于词汇的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
目前,德语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将语法的讲解视作重点。
词汇的教学或成为构筑语法骨架的一个辅助步骤,或成为学生自学的内容,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经常能看到基础阶段的学生天天读背,却在直接的听写检测,或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收效甚微;高级阶段面对庞大的词汇输入任务,学生只能埋头查字典,在运用表达时则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目前词汇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本文试图从英语和德语构词法比较的角度寻求改善德语词汇教学的策略。
二、英语与德语的构词法对比研究的基础德语的专业词汇量庞大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随时随地出现新的词汇。
德语和英语构词法比较研究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德语和英语构词法比较研究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顾雪艳【摘要】德语和荚语同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在语言发展史上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德语和英语的几种主要构词法,探讨其相同之处,指出在教学中采用对比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构词规律,提高学习效率.【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9)012【总页数】3页(P171-173)【关键词】德英对比;构词法;外语教学【作者】顾雪艳【作者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江苏,无锡,2141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39.3;H319.3在印欧语系中,英语和德语同属于日耳曼语族的西部语支,英语来源于英吉利语,而现代德语则来源于古高地德意志语[1]。
因此,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看两种语言具有亲缘关系。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两种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 16世纪前后的语言变革奠定了“现代德语”和“现代英语”的基本模式,使之有了较大的区别。
然而作为语言基本单位的词汇之间还有着紧密的联系。
语法规则上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这种亲缘关系在现代英语和德语的语音、语法、词汇方面均有所反映。
在构词法的研究上,德英两国的语言学家开始于 16世纪,到 17和 18世纪,德语语言学家已经归纳出了约 5 000个左右主干词[2]。
在现代社会中掌握两门外语会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德语是一门较难学习的语言,词汇语法变化纷繁复杂,对于具有英语基础的德语学习者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对比两种语言的异同可以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
在学习和使用一门语言时,掌握一定的词汇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目前我国高中里教授的外语基本都是英语,所以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具备了英语的基础知识,这为德语学习的入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在词汇学习中,英语、德语构词对比学习对于把德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比法帮助学生认清构词规律,提高对两种语言词汇的认识和推敲词义的能力,进而扩大词汇量,使学生能有意识、有效率地学习和记忆词汇,从而掌握学习方法。
德汉构词法对比研究
宋欣珈:德汉构词法对比研究
222
酸甜苦辣等。 三是动宾式复合词,前部分是名词,后部分是及物动
词演变成的名词,后者支配前者,二者构成动宾关系,例 如:Luftverschmutzung 空 气 污 染、Umweltschutz 环 境 保护。这类词的动宾结构都是被动关系,可分解为:Die Luft wird verschmutzt. 中文里,这类词含有两个词素, 一个是动词,另一个是动词的支配的宾语,例如:签约、 写信。
(二)复合词 复合词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直接组合或者是通过 中缀连接(王京平 .2016)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偏正式复合词,前面的词来修饰后一个词,被修 饰的词在后。例如:schneeweiß 雪白的、 Schreibtisch 写字台。多数复合词的词义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推敲出来。 中文里,这类词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比如:奶牛、客房 等等。 二是联合式复合词,指的是两个词素的词类相同、位置 并列。例如:Nordost 东北、nasskalt 湿冷的。中文中也有 不少此类复合词,如:天地、男女以及联合词组:鸟语花香、
甚至可以猜出意思等等,掌握德语构词法,能够有效帮助德语学习者记忆德语生词,扩大词汇量。
【关键词】德语构词法;汉语构词法;词汇理解记忆;辨别词性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221-02
德语是屈折语,名词有单复数之分,动词需变位,形容
词词尾要根据名词词性变化,德语复合词和派生词的数量是
不可计数的。而汉语是孤立语,不需要动词变位,通过特有
的语序来表达句意。本文从派生词、复合词、词类转换、缩
略词四个方面,对此分析德语汉语构词法,以便大家在学习
的过程中,更清晰的认识并掌握德语构词法。
德语和汉语前缀构词法对比
词。 最常见 的两种 构词方法 莫过 于复合法和加 缀派生法。 本
文 从 加 缀 派 生 法 角 度 ,对 德 语 和 汉 语 中 的 前 缀 构 词 法 进 行
对 比。
所 谓加缀派 生法 ,是 指在一个 自由语 素或 以单 词或词
组 形 式 出 现 的 自由语 素 基 础 上 加 词 缀 ,构 成 的 词 叫 做 派 生 词 。根 据 词 缀 在 派 生 词 中 的 位 置 , 可将 词缀分 为前缀 、 中缀
前缀构词 法是德语 常用 的构 词方法 ,用于 构词的前缀
往 往 失 去 了 自由语 素 的功 能 。具 有 语 义 且 赋 予 了 派 生 词 新
的词 义 , 但 没有句法功 能 。在 德语 中 , 前缀 主要包 括名词前 缀( N o m i n a l p r  ̄ i i f x e ) 和动 词前 缀 ( V e r b a l p r a i f x e ) 两类 。
语言文学研究
¨ 蓦 乏≥ ¨ 川 l ¨
¨ :
薹 =
德 语 和 汉 语 前 缀 构 词 法 对 比
钟 秀 慧
( 华 南师范大学 增城学 院 外语 系 , 广东 广州 5 1 1 3 6 3 )
摘 要 : 社 会 的 快速 发展 , 要 求人 类语 言 中的 词 汇 随之 丰 富 和 变 化 。作 为 常 见 的 构 词 手段 , 前 缀 构 词 法 是 扩 大词 汇 量 的
一
、
德 语 前 缀 构 词 法
w e g 一 , z u s a m me n 一; 大部分半 前缀都 属于 “ 可分前 缀 ” , 它们 是
可分割 的 、 与词根 构成 可分 动词 , 词 重音 在前 缀 上 ; 部 分 半 前 缀 既 可 以构 成 可 分 动 词 , 又 可 以构 成 不 可 分 动 词 , 这 样 的 前 缀被 称做 “ 两可 前缀 ” , 如: t i b e r 可与 s e t z e n 构成 可分 动词 ,
论德汉借词的融合-德汉结构特征对比研究
论德汉借词的融合-德汉结构特征对比研究
德汉借词在日常生活和商业交流中非常常见,这种借词并不是简单地将德语单词直接
翻译成汉语,而是融合了德国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
本文将通过德汉结构特征的对比研究,探讨德汉借词的融合。
其次是语言语法方面,在德语中通常将形容词放在名词前面,形成形容词短语。
而在
汉语中,则多数情况下形容词位于名词后面。
在德汉借词中,这种结构混合的现象很常见。
例如,“kostenlos”(免费的)在德语中是一个形容词,但在汉语中常常被翻译为“免费服务”而不是简单的“免费”。
这种中文表达方式使语义更加清晰,同时也符合中文的语
言习惯。
再看词汇的运用,德汉借词往往带有德语的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
其中德语中专有的
名词非常常见,例如“Reichstag”(议会)和“Wanderlust”(漫游欲)。
这些词汇虽然不满足汉语的命名规律,但在德国文化和历史上却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在汉语翻译中往
往不做过多修改。
最后,德汉借词的发音也有一些区别。
德语中的辅音比较重,而汉语则偏重于声调。
在发音上,往往需要注意一些具体的细节。
例如,“Lederhosen”(皮短裤)在德语中的
发音比较重,而在汉语中的发音则偏向于平稳,加强了对听觉效果的体验。
在综合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后,可以看出德汉借词融合的特点。
德语的语法结
构和词汇文化在汉语翻译中得以体现,同时也符合汉语的语言规律和语言文化。
我相信,
德汉借词的研究能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帮助,并且在今后的外语教学中也有着一定
的应用价值。
《德语语言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德语语言学》教学探索与实践导言:语言学是对语言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而德语语言学则是对德语语言系统进行研究的学科。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德语在世界上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因此德语语言学的教学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索德语语言学教学的相关问题,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期为德语语言学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一、德语语言学的特点德语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一种语言,其语法结构和词汇特点与其他日耳曼语族语言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德语语言学的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学习者理解和应用。
1. 语法复杂性德语的语法比较复杂,其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等都有不同的格、数和性,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屈折关系。
学习者在学习德语语言学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其语法规则和用法。
3. 语音和发音德语的语音和发音与中文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德语中的元音音标和辅音音标都与中文不同。
在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学习者的语音和发音练习,以便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发音和表达。
1. 语法教学在德语语言学教学中,语法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水平和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语法教学内容,让学习者逐步掌握德语的语法规则和用法。
可以通过语法练习和实践,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2. 词汇教学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德语语言学教学中的词汇教学也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兴趣,设计多样化的词汇教学内容和活动,帮助学习者扩大词汇量,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 口语和听力训练在德语语言学教学中,口语和听力训练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口语练习和听力材料,帮助学习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与德语国家的实习和交流活动,提高学习者的实际运用能力。
4. 文化背景介绍德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与德语语言密切相关,因此在德语语言学教学中也需要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德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
汉德语气词对比及其对德汉语教学的启示
汉德语气词对比及其对德汉语教学的启示作者:付瑞怡翁震华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22期付瑞怡翁震华内容摘要:汉语语气词作为虚词的分支,依附于实词和语句,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某种语气。
德语语气小品词作为德语中不变化词类的分支,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所说内容持有的态度,同汉语一样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本文将从语音、语法、语用三方面来比较汉语语气词与德语语气小品词的异同,旨在为对德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汉语语气词德语语气小品词对德汉语教学启示一.引言语气词依附于语句,一般出现在句中或句末,不重读。
汉语和德语语句中都存在利用语气词来表明语气的现象,它们不仅具有语法功能,也具有强大的语用交际功能,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来给对德汉语教师的语气词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二.汉语语气词与德语语气小品词的定义汉语语气词属于虚词的一种①,只表示语法意义,没有词汇意义,常依附于实词或句子跟语调一起共同表达某种语气。
中国学者对语气词的界定有:“汉语语气词的作用在于表示语气。
主要用在句子的末尾,也可以用在句中主语、状语后面有停顿的地方,它本身念轻声。
”、“语气词一般用于句末,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永远黏着、后附、轻声。
”“语气词主要用在句尾表示某种语气,有时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由此可以看出它不重读、主要出现在句尾,通过对整句语气进行润色与加工,达到说话的目的。
德语语气小品词也叫情态小品词,最早由德国语言学家Weydt提出,将其定义为:“一些不变化的小词,它们的作用是标志出说话者对所言之事的态度,但不能够用来回答问题,不能位于句首,而是用于句中对整个句子起作用。
在句中若位置或重读发生变化,其含义与功能也随之变化,这种情况下,它们就属于其他功能词。
”②德国语言学家根据不同的理解,还将其称为“调味词(Würzwotrer)”、“填充词(Füllworter)”等,虽然名称表述不一,但是由此可以看出德语语气小品词本身既无实质意义,也无形态变化,它对整个句子起作用,影响整个句子的语气。
汉德词态学语法方面对比
是 一个 简单 动词 , 例如 : m a c h e n ( 做) 。也 可 以是 由两 部 分组 成 的复杂 动词 , 例如 : l o s / g e h e n ( 出发 ) , 也 就是 我们所 说 的可分 动 词。 当然 德语 中的动词 也可 以如 汉语 一样 , 划分 为及 物动 词和 不及 物动词 。 和汉 语 中 的动 词相 比 , 德语 中的动词 有个 重 要 的 特点 : 动 词需 要进行 现 在 时变位 。 在动 词现 在 时变位 中分 为规 则 变 化 动 词 和 不 规 则 变 化 动 词 。在 字 典 “ D u d e n — D e u t s c h e s U n i v e r s a l w  ̄ t r e r b u c h A — Z ,1 9 8 9 ” 中指 出 , 常 用 的 不 可 数 动 词 共有 1 6 1 个。 德 语 中的动词 要按 照 主语 , 即按照 不 同的人 称进 行变 位 。例如 :
一
、
词 类 的 对 比
根据汉语的语法功能将汉语分成两类 , 即: 第一类实义动 词: 名词 、 动词 、 形 容词 、 代词 、 数 词 以及 副 词 。第 二 类 功 能动 词: 介词、 连词 、 助词 、 感 叹词 以及 拟 声词 。德 语词 类是 完 全不 同的 , 德语 的词 也分 为两类 : 可变 化 的和 不可 变化 的。可 变化 的词包 括 : 名词 、 动词 、 形 容词 、 冠词 、 代词 、 副 词 和数 词 。不可 变 化 的词包 括 : 介词 、 连词 、 感 叹词 和拟声 词 。
( 7 ) I c h l e me D e u t s c h . ( 我学习德语 ) ( 8 )D u l e r n s t D e u t s c h .( 你学 习德语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汉构词法对比研究及德语词汇教学策略作者:侯聪聪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1期【摘要】德语词汇由于其特点,对许多德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难点。
在德语中有一些有规律的构词法,可以帮助大家理解一些生词,比如说一些德语的前缀与后缀。
通过了解德语构词法,大家可以很快辨认出一个单词的词性。
本文通过对德语构词法和汉语构词法的对比分析,找出其异同点,并对德语词汇教学进行实践研究。
【关键词】词汇学习;外语教学;德语构词法;汉语构词法;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07-02一、构词法基本概念构词法指的是“由语素构成词的法则,是对既成词的结构作语法分析,说明词内部结构中词素的组合方式。
”①汉语和德语在构词法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德语是屈折语,而汉语是孤立语,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因此它们有着鲜明的对比。
本文拟从复合法、加缀派生法、重叠法、词类转换法、缩略法等五方面对德汉构词法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使德语学习者对德语构词体系的特点和意义有一个清晰了解,掌握德语构词方法,快速高效记忆德语单词。
二、德汉构词法对比分析(一)复合构词法对比。
复合构词法,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成分结合在一起构成新词的方法。
用复合构词法构成的词叫复合词,又称合成词。
不论是德语还是汉语,都有大量的复合词。
复合词是德语构词的最能产形式,现代德语词汇的新词中,复合词的比例最高。
按照词类来分,德、汉语复合词均有以下几类。
1.复合名词。
如德语中的der Fußball(足球)、die Fahrkarte(车票)等;汉语中的“地震”“条件”等。
2.复合动词。
如德语中的danksagen(致谢)、ansprechen(交谈)等;汉语中的“步行”“请示”等。
3.复合形容词。
如德语中的dunkelrot(深红色的)、kinderreich(多子女的)等;汉语中的“年轻”“新鲜”等。
4.复合副词。
如德语中的hinher(到这边来)、vorbei(经过)等;汉语中的“刚才”“反正”等。
德语复合构词法范围很广,除了上述四种词类外,还可以构成复合代词、复合介词、复合连词和复合分词等。
德语里的复合代词和汉语里的复合名词或名词词组、短语相当,其复合介词和复合连词也相当于汉语中的短语或者复合词。
(二)加缀派生法对比。
加缀派生法,即在词干(或基本词)上添加词缀构成新词的方法。
根据词缀在派生词中的位置,可以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
一般来讲,德语中的前缀具有修改和修饰词义的作用,而不改变词类,而后缀除了语义上的作用外,还具有语法作用,即确定派生词的词性。
依据其功能,德语中的前缀有以下几类。
第一,动词前缀。
动词前缀具体还可以分为:不可分前缀,如be-,ge-,er-,ent-,ver-等;可分前缀,如ab-,an-,auf-,bei-, ein-等;既可分又不可分前缀,如durch-, ueber-,um-等;外来词前缀,如de-, des-, dis-, in-等。
第二,名词和形容词前缀。
如ge-, un-,ur-, il-, miss-等。
德语中的后缀有四类。
第一,形容词后缀,如-bar, -voll, -sam, -los等。
第二,名词后缀,如-er, -heit, -keit等。
第三,动词后缀,如-(e)l-, -ig-, -ier-等。
第四,副词后缀,如-s, -ens, -lich, -weise等。
汉语中的词缀并不多,前缀和中缀尤其少。
但是,汉语里类词缀相当丰富,类词缀是比词缀虚化程度差的一种半实半虚类似词缀的词素。
汉语中常用的(类)前缀有:半、超、次、打、大、单、反、泛、非、好、可、类、令等。
常用的(类)后缀有:第一,用于指人的,如夫、家、匠、师、生、士、员、长、手、汉、翁等;第二,其他类,如观、论、学、派、界、度、率、气、品、法、是、米、角、型、式等。
②两者比较,可以看出,汉语中的某些词缀在德语中可以找到对应的词缀,如不、多、非、无、超、次、类、自等前缀;性、员、者、分子、主义、化、学等后缀。
从这些对比来看,汉语和德语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是它们也有不同之处,比如,有些汉语后缀在德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词缀;德语中的某些词缀也没有对应的汉语词缀。
(三)重叠构词法对比。
重叠法,即用一个成分重叠的方法构成新词。
德语重叠法有三种类型。
第一,简单重叠,即同一音节或单词的重叠。
如Kuckuck(布谷鸟)、Bonbon(糖果)。
第二,韵重叠。
如Heckmeck(蠢话,唠叨)、Schickimicki(打扮时髦的人)。
第三,尾音重叠,即词根元音换音后重叠,这类词几乎限于名词,可作为直接成分出现于名词复合词中,。
如Singsang(轻声哼唱,低吟)、Mischmasch(大杂烩,混杂物)。
还有些重叠词来自英语,如Flipflop(啪嗒啪嗒的响声)。
词缀重叠只限于前缀,而且很少,如Ururgroßvater (高祖父)。
汉语重叠法也有三种类型。
第一,词素重叠,即AABB式。
如干干净净、热热闹闹等。
也包括词缀的重叠,即ABB或BBA式。
如圆滚滚、冷冰冰等。
第二,全词重叠,即ABAB 式。
如锻炼锻炼、轻松轻松等。
也包括单音词重叠,即AA式。
如走走、看看等。
第三,嵌缀重叠,即A里AB式。
如啰里啰嗦、糊里糊涂等,这类词都带有贬义。
还有A不BB式,如酸不溜溜等。
比较之下,在重叠构词方面,德语较之汉语要弱一些。
汉语的叠音形式便于发音。
(四)词类转换法对比。
词类转换法是将某个词或者词组,甚至句子,转化为另一种词类,词义可能略有变动的构词方法。
德语的词类转换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介词和连词也有部分可以转换,转换频率最高的是动词和形容词的名词化。
1.动词转换为名词。
这是德语最常见的转换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动词词干转化为名词,这类名词大多数是阳性名词,如bauen—der Bau(建造)、laufen—der Lauf(跑)等;二是许多动词不定式直接转换为中性名词,如schreiben—das Schreiben(书写)、essen—das Essen(吃饭)等。
2.形容词转化为名词。
这也是德语较为常见的转换形式。
形容词转换为名词后,名词的性、数、格仍按形容词来变化,如gut—das Gute(好的方面)、neu—das Neue(新事物)等。
3.形容词转换为动词。
这主要靠加前缀或后缀来完成,如besser—verbessern(完善)、locker—lockern(松动、放松)等。
其他的转换还有名词转换化为动词、形容词、介词、副词等,以及代词转化为名词等。
(五)缩略构词法对比。
缩略构词法,即截取原词的某一部分,构成形式简单、含义不变的缩写词。
德语的缩略构词法主要用于名词,常见的缩略词有以下几种。
1.缩略原词的后面部分,保留其开头部分。
如Universitaet = Uni(大学)、Automobil = Auto(汽车)等。
2.缩略原词的开头部分,保留其后面部分。
如Omnibus = Bus(公共汽车)、Eisenbahn = Bahn(铁路)等。
3.缩略原词的中间部分,新词由原词首尾若干字母组成。
如Kindertagestaette = Kita(日托托儿所)、Wohnungsbau = Wohnbau (住宅建设)等。
4.缩略复合词的第一部分,将其开头字母与后面的基本词用连字符组成一个新词。
如Untergrundbahn = U-Bahn(地铁)、Durchgangszug = D-Zug (普通快车)等。
5.缩略原词的首字母。
一是首字母缩合词,即取单词或词组的首字母,读字母音。
这类缩略词数量较多,各组合字母不能连拼连读,而要逐个读字母音。
如Lastkraftwagen = LKW(载重汽车)、Wintersemester = WS(冬季学期)。
二是首字母拼缩词。
这类词由英语单词的开头字母缩略而成,主要由外来词构成,在德语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如United Nations Organisation (联合国)=UNO、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sation(北约组织)=NATO等。
汉语缩略词主要有四类。
一是缩合,即选取词组里头、中、尾有关语素,复合成词。
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改委)、非典型性肺炎(非典)等。
二是节略,即把原词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些部分略去,只保留其中一部分。
如复旦大学(复旦)、空气调节器(空调)等。
三是简代,包括代称和简称,是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结果。
如河南(豫)、上海(沪)等。
四是统括,即把并列结构短语中原词所共有的一个字或语素抽取出来,在其前面加上表示原词数目的数词或数量短语,将其余部分省略掉。
③如陆军、海军、空军(三军),以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等。
④通过比较可以看到,汉语的缩略语中的缩合和节略,与德语的首字母缩略法有相似之处,除此之外,德语和汉语的缩略语构词法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三、德语课堂中词汇教学实践由于德语名词词性的复杂性,德语词汇的学习对许多德语学习者来说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并帮助学生减轻词汇学习的负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德语学习过程中,文章中出现的一些德语单词可以通过分析构词的方法来了解其含义和用法,从而帮助德语学习者记忆。
从复合法、加缀派生法、重叠法、词类转换法、缩略法等五方面对德汉构词法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一方面可以明晰德、汉语构词的不同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差异,从对比的角度,以简驭繁,更快更准记住德语单词,扩大词汇量,进而提高解词和阅读能力。
注释:①陈光磊.汉语词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19.②张晗.英汉构词法对比研究[D].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2.③王林鱼.现代汉语的缩略语[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54.④潘文国,叶步青,韩洋.汉语的构词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5.参考文献:[1]陈光磊.汉语词法论[M].上海:学林出版出版社,2001.[2]王林鱼.现代汉语的缩略语[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54.[3]潘文国,叶步青,韩洋.汉语的构词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王京平.德语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5]张帆,卢铭君.德语词汇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6]蔡幼生.实用德语构词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7]张晗.英汉构词法对比研究[D].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作者简介:侯聪聪(1988- ),女,汉族,河南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德语教学法及德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