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统计指数

合集下载

统计学习题活页及答案

统计学习题活页及答案
31625.00
31625.00
15
27050.00
33546.41
31665.88
16
40153.54
52682.71
47586.10
17
29100.00
62570.00
59527.27
18
65127.77
65127.78197 Nhomakorabea779.62
71779.63
20
64312.50
64312.50
21
6.(1)
第十二章指数
1. (1)公式:皮鞋、布上衣、呢帽的个体价格指数分别为:
(2)拉氏价格指数公式:
派氏价格指数公式:
(3)拉氏销售量指数公式:
派氏销售量指数公式:
(4)马艾价格指数:
(5)理想价格指数:
2.
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额:(万元)
3.根据:
(1),单位成本下降2.81%(2),工资总额增长15.99%。
3.对化肥因素:;不全为零;对土地因素:;不全为零
对因素化肥和土的交互效应:;不全为零
差异源
SS
Df
MS
F
P-value
F crit
样本
116.77778
2
58.388889
19.830189
0.000503271
4.2564947

15.444444
2
7.7222222
2.6226415
0.126640152
第三章 统计表与统计图
1.根据数据集03,按“性别”和“教育程度”计算相应的平均工资。用标准的统计表表现用Excel操作所得出的结果。
按“性别”和“教育程度”分类的平均工资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证指数深证指数道琼斯指数!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证指数深证指数道琼斯指数!

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
【例】计算销售总额的变动并对其进行因素分析。
计 商品 量
销售量
名称 单 基期 报告期
位 q0 q1
甲 件 120 100
乙 支 1000 1200
丙 台 60
第十二章 统计指数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证 指数、深证指数、道琼斯
指数……!
主要内容
§7.1 统计指数概述 §7.2 综合指数 §7.3 平均指数 §7.4 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法 §7.5 指数数列 §7.6 常用价格指数简介
第一节 统计指数概述
一、问题的提出 二、指数的概念及性质 三、指数的分类
Iq
q1 p0 q0 p0
I p
p1 q1 p0 q1
同度量因素
I p
p1q p0q
同度量因素:综合、 加权
拉氏公式(Laspeyres) 帕氏公式(Paasche) 马-埃公式(折衷公式) 费氏公式(理想公式)
拉氏公式(Laspeyres)
Lp
p1q0 p0q0
Iq
iqq0 p0 q0 p0
⑵ 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适用于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变形
I p
q1 p1
1 ip
q1 p1
(3) 掌握了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分母资料时,可 将综合指数变为加权算数平均指数
(4) 掌握了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分子资料时,可 将综合指数变为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及基本形式 二、指数体系的作用 三、指数因素分析的种类及应用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及基本形式
指数体系
指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并且具有 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 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整体

高二数学十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数学十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数学十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二数学是学习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中数学十二章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集合。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到各种各样的数学概念和技巧,包括函数、极限、导数、积分等。

本文将对高二数学十二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函数与方程函数是数学中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概念,我们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定义域、值域、解析式等。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还将学习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函数的图像等相关知识。

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数学中的其他概念和技巧。

二、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数列是由一系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所组成的序列,而数学归纳法则是一种证明数学命题的重要方法。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到数列的性质、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同时也要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三、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是数学中与选择和安排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生活中经常遇到。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到排列、组合的定义、性质,以及相关的计数原理和应用。

四、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主要研究随机事件的发生可能性以及收集、分类、整理和解释数据的方法。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到事件的概率、条件概率、排列组合概率等,同时也要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五、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研究角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到正弦、余弦、正切等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以及相关的恒等式和解题方法。

六、指数与对数指数与对数是数学中用来表示幂次运算和反运算的概念。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到指数运算、对数运算的基本性质,以及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解法。

七、数域与线性方程组数域是指数域上的运算公理的集合,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到实数域、有理数域、复数域等的定义、性质,以及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和应用。

八、几何向量与圆几何向量是表示平面或空间上的方向和大小的对象,圆则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基本图形。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到向量的定义、性质,以及圆的定义、性质和相关的解题方法。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内容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内容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内容第一章数的开端1.1 正数和负数1.1.1 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正数是大于零的数,负数是小于零的数。

正数和负数统称为实数。

实数可以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两类。

1.1.2 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正数和负数可以用小数、分数和整数来表示。

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有:(1)小数表示法:将数表示为小数形式,如2.5、3.14等。

(2)分数表示法:将数表示为分数形式,如1/2、3/4等。

(3)整数表示法:将数表示为整数形式,如3、5等。

1.1.3 正数和负数的运算(1)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2)同号相乘或相除,结果为正数。

(3)异号相乘或相除,结果为负数。

1.2 整数1.2.1 整数的概念整数是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的总称。

整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

1.2.2 整数的表示整数可以用小数、分数和整数来表示。

整数的表示方法有:(1)小数表示法:将整数表示为小数形式,如2.0、3.0等。

(2)分数表示法:将整数表示为分数形式,如2/1、3/1等。

(3)整数表示法:将整数表示为整数形式,如2、3等。

1.2.3 整数的运算(1)加法: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2)减法:减去一个数相当于加上它的相反数。

(3)乘法:同号相乘,异号相乘,结果为负数。

(4)除法:同号相除,异号相除,结果为负数。

1.3 分数1.3.1 分数的概念分数是表示部分数量的数,由分子和分母组成。

分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两类。

1.3.2 分数的表示分数可以用小数、分数和整数来表示。

分数的表示方法有:(1)小数表示法:将分数表示为小数形式,如1/2、3/4等。

(2)分数表示法:将分数表示为分数形式,如1/2、3/4等。

(3)整数表示法:将分数表示为整数形式,如2/1、3/1等。

1.3.3 分数的运算(1)加法:同分母相加,异分母先通分再相加。

(2)减法:同分母相减,异分母先通分再相减。

(3)乘法:分子相乘,分母相乘。

(4)除法:分子相除,分母相除。

第二章代数初步2.1 代数式的概念代数式是由数字、字母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

《统计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统计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4.用Excel汇总第二季度中三个月份的资料,用()功能。(知识点3.3答案:B)
A.透视表B.合并计算C.单变量求解D.分类汇总
5.小张收集了1957-2007年中国GDP的数据,如果要反映这50年我国生产发展的趋势,用什么图形最为合适?()(知识点3.5答案:D)
A.直方图B.散点图C.饼图D.折线图
37
பைடு நூலகம்33.6
130-140
12
10.9
103
93.6
19
17.3
140-150
5
4.5
108
98.2
7
6.4
150-160
2
1.8
110
100.0
2
1.8
合计
110
100




A.树苗高度低于110厘米的占总数的39.1%B.树苗高度低于110厘米的占总数的84.5%
C.树苗高度高于130厘米的有19棵D.树苗高度高于130厘米的有103棵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1数据的来源
2.2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2.3调查方法
2.4调查的组织方式: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2.5抽样的组织方式: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2.6数据的审定:误差
2.7数据的分组
2.8.编制次数分布表:频数(次数)、频率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小吴为写毕业论文去收集数据资料,()是次级数据。(知识点:2.1答案:C)
A.指标B.标志C.变量D.标志值
8.以一、二、三等品来衡量产品质地的优劣,那么该产品等级是()。(知识点:1.7答案:A)
A.品质标志B.数量标志C.质量指标D.数量指标

《西方经济学》讲义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西方经济学》讲义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十二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一、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的支出和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名义GDP,实际GDP,潜在GDP,GDP的意义及缺陷,与GDP有关的其它宏观经济学概念以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支出法计算GDP。

二、教学重点:重点是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名义GDP,实际GDP,潜在GDP。

三、教学难点: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五、教学安排:本章安排4个学时六、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从绪论中我们知道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首先要有定义和计量总产出或总收入的一套方法。

国民收入核算就研究这套反方法。

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下面加以论述。

(二)授课内容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其中,最终产品(final goods)是指以消费和投资为目的现期生产和出售的产品。

最终产品是和中间产品相对而言的。

GDP不包括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s)——即用于生产其它产品的产品。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特点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这把尺度加以衡量的。

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通常为一年,如2000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另外,大量的地下经济活动在GDP中也没有得到反映。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
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 前提。
n 2、统计整理的步骤(内容)
① 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其方法有:逻辑性 审查、比较审查、
② ③ 将汇总的结果, ④
PPT文档演模板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
n 3、统计分组
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 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部分,统计分组的目 的,就是揭示现象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的差异,认 识它们之间的矛盾,表明本质与规律。
总量指标按反映总体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标志总量 与总体单位总量。
总量指标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时期指标与时 点指标。
时期与时点指标的区别(特点) ① 时期指标可以累计相加,时点指标不能累计相 加。 ②时期指标连续统计,时点指标一般是间断统计。 ③时期指标其数值的大小与研究时间的长短有直 接关系,而时点指标其数值的大小与研究时间
统计分组的作用: ① ② ③ ④
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和划 分各组界限
统计分组中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 ① ② ③ 根据现象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选择
PPT文档演模板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
按机构部门分类可将国民经济中所有的




n 4、分配数列(次数分布)
将总体按某一标准分组,并按一定顺序 排序与列出每组的单位数。
相应的频率。
☆ 连续变量次数分布必须遵循上组限不在内原
则。
n 5、统计表
按形式上看包括四部份:总标题、横行标题、纵 栏标题、
PPT文档演模板
统计表有——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和复合分组表。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

n 1、总量指标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指标。总量指标 是人们认识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础指标,既是人们认 识现象总体的起点,又是计算其他统计分析指标的基础。

《统计学原理》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统计学原理》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设立假设。原假设为 备择假设为
2.给定显著性水平。取显著性水平 ,由于是双侧检验,因此需要确定上下两个临界值 和 。查表得到 ,所以。拒绝区间为小于-1.96或者大于1.96。
3.检验统计量
4.检验判断。
由于z的实际值在-1.96和1.96之间,没有落入拒绝区间,所以接受原假设,认为净重是符合规定
(五)计算题
1.因为2000年计划完成相对数是110%,所以
实际产值=
2000年计划产值比1999年增长8%,
所以1999年的计划产值=
那么2000年实际产值比1999年计划产值增长=
2.(1)
从第四年第四季度到第五年第三季度这一年的时间,实际上这一年的产量达到

这一题规定年末产量应达到170,所以提前时间按照水平法来算。
3..根据题意,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
根据样本信息,计算统计量
4.检验判断。因为 ,所以在显著性水平0.01下,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含量是超过规定界限
第九章相关与回归
(一)判断题
1.×2.√3.√4.√5.×6.×7.×8.×
(二)单项选择题
1.① 2.① 3.③ 4.④ 5.④6.②7.②8.④
2.由题意
=8.89
3.由题意
令这个数为a。则
4.由题意
5.
销售额
售货员人数
组中值
20000-30000
30000-40000
40000-50000
50000-60000
60000-70000
70000-80000
80000以上
8
20
40
100
82
10
5
25000
35000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第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N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2.GDP被定义为在某一既定时期一国之内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3.用货币去度量性质不同的各种产品,才能使各种产品能够进行加总,得出一国产出的总价值。

()4.如果农民种植的粮食用于自己消费,则这种粮食的价值就无法计入GDP之内。

() 5.家庭成员提供的家务劳动要计入GDP之内。

()6.本年生产但未销售出去的最终产品价值不应计入本年的GDP之内。

() 7.最终产品只包括消费品,不包括投资品。

() 8.最终产品是按照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划分的。

()9.某种物品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取决于它本身的性质,例如,汽车一定是最终产品,煤只能是中间产品。

()10.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只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11.用价值增值法计算一国产出的总价值,可以避免重复计算的问题。

() 12.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各种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

()13.对于整个经济来说,所有的价值增值之和必定等于所有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

()14.若某企业年生产20万元的产品,只销售掉10万元的产品,则当年该企业所创造的GDP为10万元。

()15.以前所生产而在当年售出的存货,应当是当年GDP的一部分。

()16.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比少卖掉一些时,GDP增加要多一些。

()17.某人2000年用10万元购买了一辆产于1998年的小汽车,这10万元应该计入2000年的GDP。

()18.一栋旧建筑物的销售额应加到国民生产总值中去。

()19.销售一栋建筑物的房地产经纪商的佣金应加到国民生产总值中去。

()20.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一部分。

()21.国内生产总值是重要的流量变量。

()2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方法,当计算结果出现差异时,以收入法的结果为主。

()23.国民收入的核算中使用的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其内在逻辑是不一致的,因而它们最后所计算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数量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贾俊平统计学第十二章 多元线性回归_09

贾俊平统计学第十二章 多元线性回归_09

12 - 32
Excel 输出结果的分析
SPSS共线性诊断
• • 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观察是否存在自变量的相关系数非 常高。一般,相关系数>0.9将会存在共线性问题;相关系数在 0.8以上可能有问题 容忍度(Tolerance):容忍度即以每个自变量作为应变量对其 他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得到的残差比例,大小用1减决定系 数来表示。该指标越小,说明该自变量被其余自变量预测的越 精确,共线性可能就越严重。陈希孺根据经验得出:如果某个 自变量的容忍度小于0.1,则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严重 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实际上是容忍 度的倒数,VIF越大,说明共线性问题可能越严重 特征根(Eigenvalue):实际上是对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 如果相当多维度的特征根约等于0,则可能有较严重的共线性 条件指数(Condition Index):当某些维度的该指标数值大于 30时,可能存在共线性 12 - 33
12 - 35
多重共线性
(例题分析 例题分析) 例题分析
1. tα/2(25-2)=2.0687,所有统计量 α/2(25-2)=2.0687 ,所有统计量t>t 所以均拒绝原假设, 说明这4个自变量两两之间 , 所以均拒绝原假设 , 说明这 个自变量两两之间 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由表Excel输出的结果可知 , 回归模型的线性关系 输出的结果可知, 由表 输出的结果可知 显著(Significance-F= 1.03539E-06<α=0.05)。 而 显著 = α 。 回 归 系 数 检 验 时 却 有 3 个 没 有 通 过 t 检 验 (PValue=0.074935 、 0.862853 、 0.067030>α=0.05) α 。这也暗示了模型中存在多重共线性 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回归系数为负号(-0.029193) , 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回归系数为负号 与预期的不一致

统计学习题库

统计学习题库

《统计学》习题库(一)绪论一、选择题:1、“统计”一词的基本涵义是()A、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B、统计设计、统计分组、统计计算C、统计方法、统计分析、统计计算D、统计学、统计工作、统计资料2、《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海门尔.康令B、阿亨瓦尔C、威廉.配第D、凯特勒3、根据统计方法的构成,统计学可分为()A、统计资料的收集和分析B、理论统计和运用统计C、统计预测和决策D、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4、统计学是一门关于研究客观事物数量方面和数量关系的()A、社会科学B、自然科学C、方法论科学D、实质性科学统计数据的搜集一、选择题:1、统计调查中的专门调查有()A、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B、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C、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D、普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2、统计调查方案中的调查期限是指()A、调查工作的起讫时间B、收集资料的时间C、时期现象资料所属的时间D、时点现象资料所属的时间3、某些产品在检验和测量时常有破坏性,一般宜采用()A、全面调查B、典型调查C、重点调查D、抽样调查4、不仅能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类型并进行排序,而且可以准确地指出类别之间的差距是多少的计量尺度是()A、定类尺度B、定序尺度C、定比尺度D、定距尺度5、下列哪个测定,既可进行加减运算,也可进行乘除运算()A、定类尺度B、定序尺度C、定比尺度D、定距尺度6、下例调查中,最适合采用重点调查的是 ( )A、了解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B、了解全国人口总数C、了解上海市居民家庭的收支情况D、了解某校学生的学习情况7、普查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 ( )A、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B、专门组织的经常性的全面调查C、非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D、非专门组织的经常性的全面调查8、下列调查中,哪个不属于专门调查 ( )A、统计报表制度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D、抽样调查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一、选择题:1、变量数列的构成要素是()A、分组标志和指标B、分组标志和次数C、数量分组标志数值和频数D、品质分组标志属性和频数2、下列哪一种资料,适合编制单项数列()A、连续型变量且各变量值变动比较均匀B、离散型变量且各变量值变动比较均匀C、连续型变量且各变量值变动幅度较大D、离散型变量且各变量值变动幅度较大3、某组向上累计次数表示()A、大于该组上限的次数有多少B、大于该组下限的次数有多少C、小于该组上限的次数有多少D、小于该组下限的次数有多少4、统计分组时,若某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A、将此数值归入上限所在组B、将此数值归入下限所在组C、归入这两组中任意一组均可D、另立一组5、统计分组后,应使()A、组内具有同质性,组间具有差异性B、组内具有差异性,组间具有同质性C、组内具有差异性,组间具有差异性D、组内具有同质性,组间具有同质性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一、选择题:1、某市2003年底总人口700万人,该数字说明全市人口()A、在年内发展的总规模B、在统计时点的总规模C、在年初与年末间隔内发展的总规模D、自年初至年末增加的总规模2、甲、乙两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分别为18件和15件。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的入门级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理论,它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 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在学习应用统计学之前,应已经完成了高等数 学中的概率部分知识的学习。
This course is a basic course to teach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statistics, and it’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to learn more advanced statistics.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ideas and theories of statistics, which complement other courses of this major and constitute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this major together.Before learning applied statistics, the students should have completed the probabilistic part of college mathematics.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层面上了解应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 基本分析方法。
在技能层面上,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应用统计学 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并识记应用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
-1-
和范畴;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 SPSS、STATA 软件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 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掌握并应用该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科学研究和 实际工作能力。
在态度层面上,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到在在信息需求量日益增多、信息处理技术日 益复杂的形势下,统计方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地位越来越重要。 三、学习要求

大学统计学复习资料

大学统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统计学: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绘和分析的计量活动;简言之,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

总体:指在某种共性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件所组成的整体。

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

总体和总体单位都是客观存在的食物,是统计学研究的客体。

无限总体:总体单位无限多的总体。

有限总体:总体单位数有限而可数的的总体。

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可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

变异:总体单位之间品质和数量的差异,即可变标志在在总体各单位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数量标志:凡反映总体单位数量特征,需要用数字回答的标志。

品质标志:凡反映总体单位属性(品质)特征,只能用文字来回答问题的标志。

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不变标志:所有总体单位都共同具有的特征。

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必然存在差异的标志。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第二章统计调查统计调查误差:指调查所得的统计数字与调查对象的实际数量之间的差异,即调查所得的数量大于或小于调查对象的实际数量之差。

普查:为搜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其特点是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性强、耗费较多、组织工作复杂。

重点抽样:只对总体中为数不多但影响颇大的重点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典型抽样:根据对调查对象的初步了解,有意识地从中挑选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第三章统计整理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取得的各项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和汇总的工作过程。

统计分组:根据社会现象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的要求,按照某种重要标志把总体分成若干部分的科学分类。

全距:总体中的最大标志值与最小标志值之差。

重合式:相邻两组中,前一组的上限与后一组的下限数值相重。

不重合式:前一组的上限与后一组的下限,两值紧密相连而又不相重复。

统计资料汇总:在统计分组的基础萨哈那个,将统计资料归并到各组中去,并计算各组和总体的合计数的工作过程。

统计学加权平均指数

统计学加权平均指数
经济、管理类 基础课程
统计学
第十二章 指数
第一节 指数编制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加权指数 第三节 指数体系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
12 - 1
经济、管理类 基础课程
统计学
学习目标
1. 掌握加权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2. 掌握加权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3. 利用指数体系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4. 了解实际中常用的几种价格指数
12 - 2
经济、管理类
基础课程
统计学
第一节
指数编制的基本问题
一. 指数的性质 二. 指数的分类 三. 指数编制的基本问题
12 - 3
经济、管理类 基础课程
统计学
指数的概念和性质
(概念要点)
1. 指数的概念
广义:任何两个数值对比形成的相对数 狭义:用于测定总体各变量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
的一种特殊相对数
100.0 130.0 24000 23000
4500.0 4300.0 510
612
12 - 12
经济、管理类 基础课程
统计学
个体指数
如果我们需要考察的是个别商品的价格 和销售量的变动情况,那么问题非常简 单;只需将计算期与基期的价格或销售 量资料直接对比,即可得到反映个别个 别商品价格或销售量变动程度的相应指 数(个体指数)。
2. 指数的性质
相对性:总体变量在不同场合下对比形成的相对数
不同时间上对比形成的指数称为时间性指数 不同空间上对比形成的指数称为区域性指数
综合性:反映一组变量在不同场合下的综合变动 平均性:指数是总体水平的一个代表性数值
12 - 4
经济、管理类 基础课程
统计学
指数的分类
指数的分类

指数

指数

目录第十二章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节指数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什么是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为什么要把数据转换成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节指数的构造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简单综合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二、简单平均比率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三、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四、加权平均比率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五、指数公式优良性测试与指数体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三节指数的应用与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一、指数的调整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二、指数数列与基期更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三、拉氏指数与固定权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四、总指数与类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四节几种常用的经济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一、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三、股票价格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英文摘要与关键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习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十二章指数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1.指数及指数的作用2.如何编制和解释拉氏指数3.如何编制和解释派氏指数4.C PI是如何编制的,它说明了什么5.常用的股票指数是如何编制出来的第一节指数概念500种股票指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统计指数
(一)判断题
1、狭义指数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变动与差异程度的相对数。

()
2、广义上说,任何两个不同时间的同类指标的对比都可称为指数。

()
3、在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中,可变构成指数是专门用以反映总体构成变化影响的指数。

()
4、在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中,可变构成指数是专门用以反映总体构成变化影响的指数。

()
5、平均指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一种变形。

()
6、一般说来,质量指标指数是以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的。

()
7、在计算综合指数时,要求同度量因素不变。

()
8、在由三个指数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的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指标是不同时期的。

()
(-)单项选择题
1、综合指数是一种()
简单指数
加权指数
个体指数
平均指数
2、用综合指数公式计算总指数的主要问题是()
同度量因素的选择
同度量因素时期的确定
同度量因素的选择和时期的确定
个体指数和权数的选择
3、平均指标指数中的平均指标通常是()
简单算术平均数
简单调和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
4、在掌握各种商品的个体价格指数和报告期销售额资料的条件下,计算价格指数应采用()。

综合指数
平均指标指数
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5、如果产值增长50%,职工人数增长20%,则全员劳动生产率将增长()
25%
30%
70%
150%
6、某商店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卞,报告期销售量比基朔增长10%,则报告期商品销售额比基期增长()
1%
3%
5%
10%
7、某商店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销售额增长5%,商品销售量增长5%,则商品价格()。

增长
10%
增长5%
增长1%
不增不减
8、单位产品成本报告期比基朔下降5%,产量增长了5%,则生产总费用()。

增加
减少
没有变化
无法判断
9、本年与上年相比,若同样多的人民币少购商品8%,则本年物价上涨()。

8.0%
8.7%
9.2%
12.0%
10、本年与上年相比,若物价上涨15%,则本年的1元()。

只值上年的0.85元
只值上年的0.87元
与上年的1元钱等值
无法与上年比较
(三)多项选择题
1、指数的作用是()
反映事物在不同时间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空间的差异程度
反映相关事物之间的比例关系
分析多因素总体变动中各因素的影响的程度
反映事物的一般水平
2、在下列选项中,作为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是()
简单算术平均指数
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简单调和平均指数
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两期平均数相比较的平均指标指数
3、按确定统计指数同度量因素的一般原则,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的应用条件是是()
掌握了个体指数
掌握了综合指数的分子资料
掌握了综合指数的分母资料
一般用于计算数量指标指数
一般用于计算质量指标指数
4、按确定统计指数同度量因素的一般原则,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的应用条件是()
掌握了个体指数
掌握了综合指数的分子资料
掌握了综合指数的分母资料
一般用于计算数量指标指数
一般用于计算质量指标指数
5、按数量指数十质量指标的顺序排列,若指标E由A、E、C、D四个因素指标的积构成, 则反映因素C变动影响的两个总量应当是()
AoBoCoDo
AIB0C0D0
AlBICoDo
AlBIClDo
A1B1C1D1
(四)填空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数按其编制方法及计算公式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综合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2、同度量因素是将特殊总体中不同度量的事物转化为同度量事物的媒介因素,又称为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联系在于,在一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条件下,两类指数间存在着变形关系。

4、当已掌握了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分子资料时,可将综合指数变为 ___________ 平均指数。

5、用综合法编制的指数,都由两个因素构成,一个是 __________ 因素,另一个是 _________ 因素。

6、平均指数是_________ 指数的平均数。

7、在经济上有联系,在数量上保持一定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称为指数体系,它是
指数_________ 分析法的基本根据。

8、指数体系中同度量因素的选择,首要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 意义上的合理,其次才是
________ 上等式关系的成立。

(五)计算题
1、某市基期社会商品零售额为9560万元,报告期为12850万元,零售物价上涨10.5%。

试计算该市社会商品零售额指数、零售价格指数和零售量指数,以及由于零售物价上涨居民多支出的金额。

2、某企业基期产值为1400万元,报告期上升为1470万元(均按现价计算),同期出厂价格指数为102%,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由16000元增加到16480元。

试确定:
(1)产品物量指数;
(2)劳动生产率指数;
(3)工人人数指数。

3、某工厂生产费用报告期为152万元,比基期多22万元,单位产品成本比基朔降低3%。


计算该厂:
(1)生产费用指数;
(2)产品物量指数;
(3)由于单位成本降低而节约的费用额。

4.据调查,某市甲、乙.丙、丁四种代表商品的个体价格变动情况为:甲、乙商品价格分别上涨12%和8%,丙商品价格保持基期水平,丁商品价格下降5%;现又知这四种代表商品的固定权数分别为20%、30%、10%和40%。

试求这四种代表商品的物价总指数。

5、已知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和非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报告期比基期均分别提高10%,但报告期两类工人的总平均工资却卞降7.5%。

请查明其原因,并列式计算其影响总平均工资增减的百分数。

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并回答:
(1)为什么报告期新老工人平均工资都有大幅度增加,而全部工人的总平均工资却卞降?
(2)如何从相对数和绝对数这两个方面正确反映工人月平均工资的增减变动情况?
ANSWER 12
一、判断题
1.(X)
2. ( V)
4. (X )
5. (X)
7. ( V )
8. ( V)
二.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10.②
三、多项选择题
1.@@
2.@®
3.@@@
4.
4.@®
四、填空题
1.平均指数,平均指标指数:
2.权数;
3.权数;
4.加权调和;
5.指数化,同度量;
6.个体;
7.因素;
8.经济,数学。

五、简答题
(略)
六、计算题
1.(1)零售额指数=12850/9560=134.41%
(2)零售价格指数=10.5%+100% = 110.5%
(3)零售量指数=134.41 %/110.5% = 121.64%
(4)因价格上涨使居民增加的支出=12850-12850/121.64% =3777.7 (万元)
2.(1)产量指数=(1470/1400) /102% = 102.94%
(2)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16480/16000=103%
(3)工人人数指数=(1470/1400) /103% = 101.94%
3.(1)生产费用指数=152/ (152-22) =116.92%
(2)产量指数=116.92%/ (1-3%) =120.6%
(3)因单位成本降低而节约的生产费用= 152/0.97—152=4.7 (万元)
4.物价总指数=(112%*20+108%*30+100%*10+95%40) / (20+30+10+40) =102.8%
5.(1)原因:非熟练工人所占比重上升
(2)工资结构影响指数=(100%-7.5%) / (10%+100%) =84.09%
6.(1)因工人总数中,工资水平较低的新工人的比重由30%上升至6
7.5%,工资水平较高的老工人的比重却由70%下降至32.5%;
(2)平均工资固定构成指数:110%;平均工资结构影响指数:86.11%;工资水平可变构成指数:94.72%
总平均工资因工资水平增加而增加的绝对额:232.5元,总平均工资因工资结构变化而减少的绝对额:375元
总平均工资因工资水平增加而增加的相对额:10%元,总平均工资因工资结构变化而减少的相对额:13.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