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坚持立足首都、服务全国,侧重研究首都区域经济、城乡关系、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培养适应在首都及大城市地区从事经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人才。坚持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风,综合运用经济学、地理学、环境生态学及规划技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和手段,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能够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解析区域经济问题、具备一定的制订和实施区域发展规划或战略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力求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决策咨询等部门相关领域的研究或行政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设置“首都区域经济”、“城乡关系与城郊经济”、“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4个专业方向。首都区域经济方向着重研究首都及首都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城乡关系与城郊经济方向着重研究大城市地区城乡格局的发展演化与城乡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方向着重从学理上研究区域经济理论,探索创新区域政策构建方法与体系;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向着重研究首都及大城市区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制为3年。学生在标准学制年限内提前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经批准可提前1年毕业。

在修读年限内,学生按照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即获得毕业资格。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课程分为必修课(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学院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修课程。

2.研究生最低学分要求为42学分。

其中:必修课为28学分,

选修课为14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选择本教学计划所列的选修课应不少于6门课程。

3.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与考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采用考试方式,其他

课程考核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自行选择,经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后确定。

4.必修课成绩达到70分(含)以上,其他课程的成绩不低于60分,才有资格申请硕士学位。

5.补修课程

跨专业考生以及同等学力考生应补修2门以上本科阶段核心课程,不计学分。补修形式及课程需要经过导师和学院同意。

五、培养方式

1.在导师负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必要时采用导师小组的培养方式。导师要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履行职责,做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

2.教学方式除了教师授课外,可根据课程性质、特点采取专题讨论等合适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和课堂讨论;可结合研究方向及培养方案,选择产学研基地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

六、必修环节

1.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安排在4-5学期,时间3-6个月。入学前已有一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社会实践,但需提交相应证明。免修社会实践的学生应更多地参加科研实践,并提交相应科研成果。

2.科研实践

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进行科研活动,潜心学术研究,除参与导师所从事的课题研究项目外,还应参加校内外组织的不少于10次的学术活动,填写科研实践报告卡,并提交一份与本专业学习有关的实习、实践或调研报告。

3.论文发表

毕业论文答辩前在公开刊物(正刊)上独立发表或与导师合作(学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发表至少1篇3000字以上本专业研究领域内的学术论文。

4.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之后,论文开题之前,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具体程序见相关规定。

七、毕业论文与学位授予

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论文选题、开题、研究及写

作均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通过论文答辩后方可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程序见相关规定。

本专业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计划

院系: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科门类:经济学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

附录: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1、沃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艾萨德,《区位与空间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藤田昌久,《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藤田昌久,《集聚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93

7、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

8、奥古斯特·勒施,《经济空间秩序》,商务印书馆,2010

9、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0

10、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1、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

12、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商务印书馆,1997

13、曼昆,《宏观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4、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2000

1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

16、J.M. 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7、阿特金森、斯蒂格利茨,《公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8、戴利,《生态经济学:原理与应用》,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

19、彼得·尼次坎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0、威廉·阿郎索,《区位和土地利用》,商务印书馆,2007

21、阿姆斯特朗和泰勒,《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2、埃德温·S·米尔斯,《城市经济学(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2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3、埃德温·S·米尔斯,《区域经济学(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1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4、埃德温·S·米尔斯,《应用城市经济学(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5、亨德森和蒂斯,《城市和地理(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4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6、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

27、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8、诺南·帕迪森,《城市研究手册》,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9、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第6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0、陈栋生,《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1、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2、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第2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3、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修订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34、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