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计算机基础班讲义

合集下载

第一节 计算机基础知识讲义

第一节  计算机基础知识讲义

第一节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复习目的: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分类2、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应用、病毒、操作系统3、要求对知识能熟练掌握之处,对重点内容能达到理解应用复习重点:1、计算机的工作原理2、计算机的发展、分类、应用3、计算机的病毒4、操作系统复习难点:计算机的性能指标的理解和应用高考指南:这部分主要题型是用于单选题,多选主要在病毒和操作系统。

计算机专业词汇测试也在这一章节复习过程及内容:一、计算机的工作原理1、概念:计算机是一种能接收和存储信息,并按照存储在其内部的程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把处理结果输出的高度自动化电子设备。

2、计算机工作原理也称冯.诺会依曼原理(称存储程序原理)[典型题型分析]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年,由美国科学家()发明的,其代号为ENIAC。

A、1945B、1946C、1947D、1948E、图灵F、福雷斯特G、莫奇里H、冯.诺依曼2.简述冯诺依曼原理的基本思想?(2004年高考题)二、计算机的发展按电子计算机所采用的元器件将其划分为四代(具体见P2页表1-1),从第四代的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进入微机时代(具体见P2页表1-2)[典型题型分析]1、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的主要元件器件是()A、电子管B、晶体管C、小规模集成电路D、大规模集成电路相对应的第一代、第三代、第四代的电子元件必须记下。

2、微型计算机的分代是根据()划分的。

A、体积B、速度C、微处理器D、内存三、计算机的特点○1处理速度快:用MIPS(每秒执行多少百万条指令)来衡量○2计算精度高:用二进制码数来决定○3记忆能力强○4可靠的逻辑判断能力○5可靠性高,通用性强[典型题型分析]1、下列数据都表示为计算机处理数据的位数,()的精度最高A、16位B、32位C、64位D、128位2、下列哪些是属于计算机的特点的是()(多选)A、处理速度快B、可靠性高,通用性强C、连续性D、计算精度高F、信息管理四、计算机的性能指标○1主频:是指计算机CPU在单位时间内输出的脉冲数,定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单位为MHZ。

全国一级计算机基础及MSOffice应用讲义

全国一级计算机基础及MSOffice应用讲义

全国一级计算机基础及MSOffice应用讲义全国一级计算机基础及MS Office 应用讲义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论选择题)第一节计算机的发展1.1电子计算机简介1、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1946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英国1943年colossus。

ENIAC缺点:(1)没有存储器(2)用布线接板进行控制,电路连接繁琐2、开始研制EDV AC,冯.诺依曼开始加入(1)计算机采用二进制(2)程序存储根据冯.诺依曼的原理和思想,决定了计算机必须有输入、存储、运算、控制和输出五个组成部分(冯.诺依曼计算机),冯.诺依曼也被誉为“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3、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1946-1959):电子管(2)第二阶段(1959-1964):晶体管出现了操作系统,高级程序设计语言(3)第三阶段(1964-1972):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操作系统进一步完善,高级语言种类增多(4)第四阶段(1972至今):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使计算机朝着微型化和巨型化两个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微型计算机我国计算机发展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64年研制出第二代计算机1 天河二号2 泰坦3 红杉1.2计算机的特点、应用和分类1、计算机的特点(1)高速、精确的运算能力(2)准确的逻辑判断能力(3)强大的存储能力(4)自动功能(5)网络与通信功能2、计算机的应用(1)科学计算(2)数据/信息处理(3)过程控制(4)计算机辅助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育CAI 计算机辅助技术CAT 计算机仿真模拟(5)网络通信(6)人工智能(AI)(7)多媒体应用(8)嵌入式系统3、计算机的分类按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类型: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和混合计算机按计算机的用途: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按计算机的性能、规模和处理能力:(1)巨型机(2)大型通用机:企业级计算机(3)微型机微型机分独立式(日常使用)和嵌入式(嵌入式系统)微型计算机的结构:单片机、单板机、多芯片机和多板机(4)工作站高档的微型计算机(5)服务器:描述了计算机的应用角色,而不是刻画机器档次特点:1)只有在客户机的请求下才为其提供服务2)服务器对客户透明3)服务器严格说是一种软件的概念1.3 计算机科学研究与应用1、人工智能:(指纹识别手写输入)2、网格计算研究如何把一个需要非常巨大的计算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分成许多小的部分,然后把它们分配给许多计算机进行处理,最后把这些计算结果综合起来得到最终结果,从而圆满完成一个大型计算任务。

计算机基础讲义 第7章 信息获取处理交换与发布-

计算机基础讲义 第7章 信息获取处理交换与发布-

转发器
两台计算机远距离的网络连接 --------简单广域网
计算机 (家庭) 电话
调制解调器
公共电话系统
电话
计算机 (单位)
调制解调器
1. 计算机网络基础
调制解调器(Modem)的作用
调制 解调
数字信号
调制
电话
模拟信号
解调
电话
数字信号
调制解调器
调制解调器
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连:互联网
电话
计算机 (家庭)
城域网-MAN
广域网-WAN
两台计算机近距离的网络连接 --------简单局域网
电缆 网卡
计算机
网卡
计算机
网 卡
计算机处理器的处理速 度和数据的处理格式 网络的传输速度和 数据格式
为了适应速度的不匹配 和数据格式的转换,连 接在网上的每台计算机 都包含一种称为网络接 口卡(NIC)的特殊硬 件,简称网卡。 网卡负责处理网络上数据发送和接收的细节。 不同类型的设备、不同的网络结构、不同的传输 速度要求、不同的传输媒介对网卡的要求不同。
• 按管理性质分类 公用网 为公众提供商业性和公益性的通信和信息服务的
通用计算机网络(例如Internet)
为政府、企业、行业和社会发展等部门提供具 专用网 有特定应用服务功能的计算机网络(如Intranet)
广播网络
网络上所有机器共享唯一的一条通信信道
IBM Compatible
IBM Compatible
ISP 上网机器 DSL 电话线 The Internet
与Internet互联
4.数字数据网DDN(Digital Data Network )
硬件:计算机、局域网、电缆 软件:操作系统、协议 利用数字信道传输数据的数据传输网。 优点:传输质量高、速度快和带宽利用率高等。 适用于集团用户。

第一章-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知识点

第一章-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知识点
国家开放大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 统考知识点辅导
授课教师:刘玲
齐齐哈尔市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概况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国家开放大学本科各 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是为培养应 用型人才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而开设的。
本课程是一门有关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 程,主要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并兼顾实用 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前沿知识的介 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 基础。
1024MB=1024×1024KB=1024×1024×10 24B
11、软件系统
指令:是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包含 操作码和地址码。
程序: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设计的一系列有序 的指令或语句集合。
软件:能够指挥计算机工作的程序、程序运 行时所需的数据以及文档、文字说明和图表 资料等。
1
1
2
10
1
1
8
1
2
12
2
2
12
2
2
10
2
1
学习建议
每一章节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导学内容、教学辅导,其中 第2-6章还包括实验指导和教学媒体使用指导等。为方便学 生自学,第2-6章均配备了适合个别化、自主化学习和学习 效果测试模块的CAI教学光盘,其目的是:
在缺少教师的情况下也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关于考试
本课程无形考成绩要求,学习完成后,学生须参加试点高校 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若学生已通过北京 市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级B的考试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 ,可以向所在教学单位申请免修、免考。
考试方式:无纸化上机考试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题结构与题型:试题分为选择题和操作题两大类,其中选

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知识点课件

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知识点课件
创建和编辑图表,如柱形图、折线图等。
04
网络基础知识
Chapter
计算机网络是由多台计算机和其他设备组成的集合,通过通信线路和设备连接在一起,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由硬件、软件和通信协议组成的复杂系统。硬件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网络管理软件等;通信协议则是计算机网络中设备之间通信的规则和标准。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体积逐渐缩小,性能不断提升。
机械计算机时代
19世纪,利用齿轮等机械装置进行计算。
电子计算机时代
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标志着计算机进入电子时代。
运算速度快,适用于大规模科学计算和工程模拟。
结构简单,价格低廉,适用于中小型企业和部门的信息处理。
专业性强,适用于图形图像处理和高端计算。
处理能力强,适用于企业级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
普及率高,适用于个人和家庭的信息处理和娱乐。
巨型机
大型机
小型机
个人计算机
工作站
数据处理
企业、政府等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
科学计算
涉及数学、物理、工程等领域,需要大规模数值计算。
自动控制
工业生产、交通管理等领域需要计算机进行实时控制。
人工智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知识点课件
目录
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办公软件应用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技术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
01计算机基础知识来自Chapter互联网时代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计算机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
微处理器时代
1971年,微处理器诞生,计算机进入家庭和企业。
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计算机基础知识完整(课件PPT)精选全文完整版

计算机基础知识完整(课件PPT)精选全文完整版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1946)
10
1.1.3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 第一代:电子管时代(1946-1957) 代表:ENIAC 运算速度:5千-4万(次/秒) 用途:科学计算和军事方面。
电子二极管
2024/11/6
电子三极管
11
1.1.3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 第二代:晶体管时代(1958-1964) 代表: IBM1403机 运算速度:几十万-百万(次/秒) 用途:扩展到数据处理和事物管理。
13
1.1.3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 第四代:大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1972-至今) 代表: IBM370系列 运算速度:几百万-几亿(次/秒) 用途:扩展到所有的行业和部门
进一步集成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2024/11/6
集成晶体管数目约 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5500万个
14
1.1.4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2024/11/6
2
课程考核
课程考试:闭卷考试,满分100分 共三大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
2024/11/6
3
内容提要: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 • 1、计算机的相关概念 • 2、计算机的特点与应用 • 3、计算机系统组成 • 4、数制与编码 • 5、微型机的组成与性能指标 • 6、多媒体技术 • 7、计算机病毒 • 8、键盘使用
不使用而又需长期 保存的程序和数据 CPU不能直接存、 取外部存储器中的
操作。
数据。
2024/11/6
41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流程 l 内部存储器
计算机应用基础
2024/11/6
授课人:
2024/11/6
1
1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 1 二、Windows 7 的基本使用 1 三、Word 2010 的使用 1 四、Excel 2010 的使用 1 五、PowerPoint 2010 的使用 1 六、数据库及Access 2010 的使用 1 七、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

《计算机基础知识》PPT课件

《计算机基础知识》PPT课件
1.1.5 微型计算机
本节首页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字长:计算机一次能并行处理的二进制位数。 主频:微处理器运行的时钟频率 二级缓存 总线频率
1.1.5 微型计算机
本节首页
1.2 计算机中的数据
1.2.1 数制与进位计数制 1.2.2 二进制数的运算 1.2.3 数制转换 1.2.4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327)8
八进制数
(123)10
十进制数
(3B7)16
十六进制数
二进制数
1.2.1 数制与进位计数制
本节首页
常用进位计数制的对应关系
十进制
二进制 (B)
八进制 (Q)
十六进制(H)
十进制
二进制 (B)
八进制 (Q)
十六进制(H)
0
0000
0
0
8
1000
10
8
1
0001
1
1
9
1001
11
9
2
0010
转换方法:按权展开求和。 即:将非十进制数写成按位权展开的多项式之和的形式,然后以十进制的运算规则求和。
【例1.10】将十六进制数2FE.8H转换为十进制数。 解:2FE.8H =2×162+F×161+E×160+8×16-1 =512+240+14+0.5=766.5
1.2.1 数制与进位计数制
进位计数制: 是指按进位的规则进行计数的方法。 进位计数制三要素: ① 数位:指数码在一个数中所处的位置,用±n表示; ② 基数:指在某种计数制中,每个数位上所能使用的数码的个数,用R表示; ③ 位权:指在某种计数制中,每个数位上数码“1”所代表的数值的大小。

专升本计算机基础讲义

专升本计算机基础讲义
广域网技术
广域网常用设备有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广域网中的分组交换网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将用户传送的 信息划分成一定的长度,并在每个信息段前加上地址和控制信息,形成一个个分组,然后依次发送。
互联网接入方式和常见服务
拨号上网
通过普通电话线拨号接入互联网,速 度较慢,已逐渐被淘汰。
宽带接入
通过光纤、DSL、Cable Modem等 方式接入互联网,速度较快,是目前 主流的接入方式。
系统能够在限定的时间 内对外部输入的信息做 出响应,并控制所有实 时任务协调一致地运行 。这种系统常用于工业 自动化控制、航空航天 等领域。
网络操作系统是基于计 算机网络的,其目标是 在网络环境中提供各种 网络服务。常见的网络 操作系统有Windows Server、Linux等。
分布式操作系统负责管 理分布式系统中的所有 资源,为用户提供一个 统一的、透明的使用界 面。这种系统具有高可 靠性、可扩展性等优点 。
计算机网络分类
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进行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三类。
局域网(LAN)
局域网是一种在小区域内使用的,由多台计算机组成的网络,覆盖范围通常局限在10 千 米范围之内,属于一个单念及分类方法
城域网(MAN)
城域网是在一个城市范围内所建立的计算机通信网,简称MAN。属宽带局域网。
编程语言选择
根据实际需求和个人喜好选择合适的编 程语言,如C、Java、Python等。
VS
开发工具推荐
推荐使用集成开发环境(IDE)如Visual Studio、Eclipse、PyCharm等,提高开发 效率和代码质量。同时,也可以掌握一些 常用的文本编辑器和命令行工具,如 Notepad、Sublime Text、Git Bash等。

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课件演示文稿

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课件演示文稿

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课件演示文稿目录1. 计算机基础知识概述 (2)1.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3)1.2 计算机的组成与主要部件 (5)1.3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5)2. 计算机网络基础 (6)2.1 网络的定义与分类 (7)2.2 网络的结构与协议 (8)2.3 网络通信与数据传输 (9)3. 操作系统基础 (11)3.1 操作系统的功能与重要性 (11)3.2 常见操作系统的简介 (13)3.3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13)4. 文件管理与操作系统命令 (15)4.1 文件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15)4.2 结构与文件操作 (16)4.3 Unix/Linux命令行操作 (17)5. 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 (18)5.1 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19)5.2 文档排版技巧与样式设置 (21)5.3 常见文档格式与转换 (22)6. 电子表格软件的基础应用 (24)6.1 Excel等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 (25)6.2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6)6.3 图表的绘制与报表设计 (28)7. 演示软件的使用 (29)7.1 PowerPoint等演示软件的基本操作 (30)7.2 幻灯片的创建与编辑 (31)7.3 动画与过渡效果的应用 (32)8. 网络安全基础 (34)8.1 网络安全的定义与重要性 (35)8.2 防止病毒与恶意软件的基本知识 (36)8.3 网络安全的日常实践 (37)9. 计算机基本操作实践 (38)9.1 日常使用的软件安装与卸载 (39)9.2 计算机病毒的识别与防御 (41)9.3 计算机系统优化与维护 (42)1. 计算机基础知识概述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个人电脑到企业服务器,从移动设备到云计算平台,计算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因此,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计算机应用至关重要。

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知识点课件

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知识点课件

图像处理技术
总结词:图像处理
详细描述:图像处理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采集、存储、编辑和输出等操作的技术。它包括图像的增强、复原、分 析和理解等过程,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安全监控、广告设计等领域。
06
数据库基础
Chapter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数据库是一个存储和管理数据的集合 ,具有组织、可维护、可共享、可靠 等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知识点课件
目录
• 计算机基础知识 • 操作系统基础 • 办公软件应用 • 网络基础与应用 • 多媒体技术基础 • 数据库基础
01
计算机基础知识
Chapter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诞生,体积庞大,计算速 度慢。
1990s,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 使得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更为便 捷。
03
中型机
介于大型机和微型机 之间,适用于中小型 企业和部门。
04
微型机
个人计算机,价格低 廉,普及率高,性能 满足日常需求。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企业、政府等机构的 数据存储、查询、分 析和报表生成。
利用计算机进行产品 设计和仿真分析。
科学计算
数据处理
自动控制
辅助设计
人工智能
利用计算机进行大规 模数值计算和模拟分 析。
常见操作常见的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macOS、Linux等。这些操作系统在功能、界 面、应用支持等方面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使用场景。比较不同操作系统的 优缺点,有助于选择适合个人或企业需求的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总结词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技巧
详细描述: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 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实现人机交互的技术。它具有集成性、交互 性、实时性和数字化等特点。

大工《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辅导资料

大工《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辅导资料

二、计算机基础知识(一)计算机的基本概念1.计算机的发展与分类计算机的发展阶段:4 代(按使用的电子器件或构成元件划分)第一代:电子管,第一台计算机:1946 年、ENIAC第二代:晶体管第三代:小规模集成电路SSI和中规模集成电路MSI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典型代表:微型计算机计算机的分类按照处理数据的方式进行分类①电子数字计算机:用途:科学计算工程、工业控制、数据计算机;大小:巨型、大型、小型、微型、工作站。

②电子模拟计算机③数模混合计算机2.计算机的主要用途科学计算(是最早的应用领域)、数据处理(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早期主要用于军事。

3.计算机的主要特点自动控制能力(自动控制能力的基础是存储程序)、高速运算能力、很强的记忆能力、计算精度高、逻辑判断能力、通用性强,可编程性。

4.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是人们由客观事物得到的,使人们能够认知客观事物的各种消息、情报、数字、信号、图形、图像、语音等所包括的内容。

信息是数据经过处理后所得到的。

信息具有可传递性、共享性和可处理性等特性。

数据是客观事物的属性的表示,可以是数值数据和各种非数值数据。

对计算机而言,数据是指能够为其处理的经过数字化的信息。

(二)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计算机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图2.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中央处理器(CPU):运算器+控制器组成,只能直接读写内存,不能直接读写外存。

主机: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

外部设备: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外存储器。

操作系统是系统软件。

2.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各个部件的主要功能冯·诺依曼提出了存储程序原理,奠定了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计算机都是属于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

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分:运算器: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主要部件;控制器:指挥控制中心;存储器:用来保存程序、数据、运算的中间结果及最后结果的记忆装置;内部存储器(内存或主存储器);外部存储器(外存或辅助存储器)。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讲义(一级B教程)课件【第一章】【WHY8206】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讲义(一级B教程)课件【第一章】【WHY8206】

ibm system x3650刀片服务器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教程) WHY8206 158******** QQ:88888888
6
时间:2013年6 月17日星期一 11时26分23秒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1.1计算机的发展 1.2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1.3计算机硬件的组成
1.4微型计算机的组成 1.5软件系统 1.6多媒体简介 1.7计算机病毒与防治
形字符(控制字符)和94个图形字符(可打印字符)。计算机
的内部用一个字节(8个二进制位)存放一个7位ASCII码,最 高位置为0,预留用于以后的字符集扩充。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教程) WHY8206 158******** QQ:88888888
11
时间:2013年6 月17日星期一 11时26分23秒
QQ:88888888
19
时间:2013年6 月17日星期一 11时26分23秒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1.1计算机的发展 1.2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1.3计算机硬件的组成
1.4微型计算机的组成 1.5软件系统 1.6多媒体简介 1.7计算机病毒与防治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教程) WHY8206 158******** QQ:88888888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教程)
WHY8206
158********
QQ:88888888
13
时间:2013年6 月17日星期一 11时26分23秒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1.1计算机的发展 1.2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1.3计算机硬件的组成
1.4微型计算机的组成 1.5软件系统 1.6多媒体简介 1.7计算机病毒与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结构【考查目标】1. 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其差异,以及各种基本操作的实现。

2. 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对算法进行设计与分析。

3. 能够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方法进行问题求解。

一线性表大纲要求:(一)线性表的定义和基本操作(二)线性表的实现1. 顺序存储结构2. 链式存储结构3. 线性表的应用知识点:1.深刻理解数据结构的概念,掌握数据结构的“三要素”:逻辑结构、物理(存储)结构及在这种结构上所定义的操作“运算”。

2.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定义,常用计算语句频度来估算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3.线性表的逻辑结构,是指线性表的数据元素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主要是指:除第一及最后一个元素外,每个结点都只有一个前趋和只有一个后继。

在顺序存储结构中,元素存储的先后位置反映出这种逻辑关系,而在链式存储结构中,是靠指针来反映这种逻辑关系的。

4.顺序存储结构用向量(一维数组)表示,给定下标,可以存取相应元素,属于随机存取的存储结构。

5.线性表的顺序存储方式及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两种不同实现:表空间的静态分配和动态分配。

掌握顺序表上实现插入、删除、定位等运算的算法。

6.尽管“只要知道某结点的指针就可以存取该元素”,但因链表的存取都需要从头指针开始,顺链而行,故链表不属于随机存取结构。

要理解头指针、头结点、首元结点和元素结点的差别。

头结点是在插入、删除等操作时,为了算法的统一而设立的(若无头结点,则在第一元素前插入元素或删除第一元素时,链表的头指针总在变化)。

对链表(不包括循环链表)的任何操作,均要从头结点开始,头结点的指针具有标记作用,故头指针往往被称为链表的名字,如链表head是指链表头结点的指针是head。

理解循环链表中设置尾指针而不设置头指针的好处。

链表操作中应注意不要使链意外“断开”。

因此,若在某结点前插入一个元素或删除某元素,必须知道该元素的前驱结点的指针。

7.链表是本部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以下几种常用链表的特点和运算:单链表、循环链表、双向链表、双向循环链表的生成、插入、删除、遍历以及链表的分解和归并等操作。

并能够设计出实现线性表其它运算的算法。

8.从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角度综合比较线性表在顺序和链式两种存储结构下的特点,即其各自适用的场合。

二栈、队列和数组大纲要求:(一)栈和队列的基本概念(二)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三)栈和队列的链式存储结构(四)栈和队列的应用(五)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知识点:1.栈、队列的定义及其相关数据结构的概念,包括:顺序栈、链栈、循环队列、链队列等。

栈与队列存取数据(请注意包括:存和取两部分)的特点。

2.掌握顺序栈和链栈上的进栈和退栈的算法,并弄清栈空和栈满的条件。

注意因栈在一端操作,故通常链栈不设头结点。

3.如何将中缀表达式转换成前缀、后缀表达式,了解对两种表达式求值的方法。

4.栈与递归的关系。

用递归解决的几类问题:问题的定义是递归的,数据结构是递归的,以及问题的解法是递归的。

掌握典型问题的算法以及将递归算法转换为非递归算法,如n!阶乘问题,fib数列问题,hanoi问题。

了解在数值表达式的求解、括号的配对等问题中应用栈的工作原理。

5.掌握在链队列上实现入队和出队的算法。

注意对仅剩一个元素的链队列删除元素时的处理(令队尾指针指向队头)。

还需特别注意仅设尾指针的循环链队列的各种操作的实现。

6.循环队列队空及队满的条件。

队空定义为队头指针等于队尾指针,队满则可用牺牲一个单元或是设标记的方法,这里特别注意取模运算。

掌握循环队列中入队与出队算法。

7.在后续章节中多处有栈和队列的应用,如二叉树遍历的递归和非递归算法、图的深度优先遍历等都用到栈,而树的层次遍历、图的广度优先遍历等则用到队列。

这些方面的应用应重点掌握。

8.数组在机器(内存)级上采用顺序存储结构。

掌握数组(主要是二维)在以行序为主和列序为主的存储中的地址计算方法。

9.特殊矩阵(对称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在压缩存储是的下标变换公式。

三树与二叉树大纲要求:(一)树的概念(二)二叉树1. 二叉树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2. 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3. 二叉树的遍历4. 线索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构造5. 二叉排序树6. 平衡二叉树(三)树、森林1. 树的存储结构2. 森林与二叉树的转换3. 树和森林的遍历(四)树的应用1. 等价类问题2. 哈夫曼(Huffman)树和哈夫曼编码知识点:1.二叉树的概念、性质(1)掌握树和二叉树的定义。

(2)理解二叉树与普通双分支树的区别。

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树,这种特殊不仅仅在于其分支最多为2以及其它特征,一个最重要的特殊之处是在于:二叉树是有序的。

即二叉树的左右孩子是不可交换的,如果交换了就成了另外一棵二叉树,这样交换之后的二叉树与原二叉树是不相同的两棵二叉树。

但是,对于普通的双分支树而言,不具有这种性质。

(3)满二叉树和完全二叉树的概念。

(4)重点掌握二叉树的五个性质及证明方法,并把这种方法推广到K叉树。

普通二叉树的五个性质:第i层的最多结点数,深度为k的二叉树的最多结点数,n0=n2+1的性质,n 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深度,顺序存储二叉树时孩子结点与父结点之间的换算关系(序号i结点的左孩子为:2*i,右孩子为:2*i+1)。

2.掌握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和二叉链表、三叉链表存储结构的各自优缺点及适用场合,以及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和二叉链表存储结构的相互转换的算法。

3.熟练掌握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算法以及按层次遍历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和后序三种遍历算法,划分的依据是视其每个算法中对根结点数据的访问顺序而定。

不仅要熟练掌握这三种遍历的递归算法,理解其执行的实际步骤,并且应该熟练掌握三种遍历的非递归算法。

4.遍历是基础,重点掌握在三种基本遍历算法的基础上实现二叉树的其它算法如求二叉树叶子结点总数,求二叉树结点总数,求度为1或度为2的结点总数,复制二叉树,建立二叉树,交换左右子树,查找值为n的某个指定结点,删除值为n的某个指定结点等等。

5.线索二叉树的引出,是为避免如二叉树遍历时的递归求解。

递归虽然形式上比较好理解,但是消耗了大量的内存资源,如果递归层次一多,势必带来资源耗尽的危险。

二叉树线索化的实质是建立结点在相应序列中与其前驱和后继之间的直接联系。

对于线索二叉树,应该掌握:线索化的实质,三种线索化的算法,线索化后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基本线索二叉树的其它算法问题(如:查找某一类线索二叉树中指定结点的前驱或后继结点)。

6.二叉排序树的中序遍历结果是一个递增的有序序列。

二叉排序树的形态取决于元素的输入顺序,二叉排序树在最差情况下形成单支树。

熟练掌握其建立、查找、插入和删除算法,以及判断某棵二叉树是否二叉排序树这一问题的递归与非递归算法。

7.平衡二叉树是二叉排序树的优化,平衡二叉树对左右子树的深度有了限定:深度之差的绝对值不得大于1。

掌握平衡二叉树的四种调整算法。

8.树与森林的遍历,只有两种遍历算法:先根与后根(对于森林而言称作:先序与中序遍历)。

二者的先根与后根遍历与二叉树中的遍历算法是有对应关系的:先根遍历对应二叉树的先序遍历,而后根遍历对应二叉树的中序遍历。

二叉树使用二叉链表分别存放它的左右孩子,树利用二叉链表存储孩子及兄弟(称孩子兄弟链表),而森林也是利用二叉链表存储孩子及兄弟。

掌握树、森林和二叉树间的相互转换。

9.简单掌握等价类的生成算法。

10.哈夫曼树为了解决特定问题引出的特殊二叉树结构,它的前提是给二叉树的每条边赋予了权值,这样形成的二叉树按权相加之和是最小的,一般来说,哈夫曼树的形态不是唯一的。

理解哈夫曼编码的基本原理,掌握基于哈夫曼树生成哈夫曼编码的方法。

四图大纲要求:(一)图的概念(二)图的存储及基本操作1. 邻接矩阵法2. 邻接表法(三)图的遍历1. 深度优先搜索2. 广度优先搜索(四)图的基本应用及其复杂度分析1. 最小(代价)生成树2. 最短路径3. 拓扑排序4. 关键路径知识点:1.图的基本概念,包括:图的定义和特点、无向图、有向图、入度、出度、完全图、生成树、路径长度、回路、(强)连通图、(强)连通分量等概念。

掌握与这些概念相联系的相关计算题。

在基本概念中,完全图、连通分量、生成树和邻接点是重点。

2.图的存储形式。

图是复杂的数据结构,有顺序和链式两种存储结构:数组表示法(重点是邻接矩阵),邻接表与逆邻接表,这两种存储结构对无向图和有向图均使用。

3.熟练掌握图的两种遍历算法:深度遍历和广度遍历。

深度遍历和广度遍历是图的两种基本的遍历算法,这两个算法对图一章的重要性等同于“先序、中序、后序遍历”对于二叉树一章的重要性。

掌握图的两种遍历算法的应用,图一章的算法设计题常常是基于这两种基本的遍历算法而设计的。

例如,在(强)连通图中,主过程一次调用深(广)度优先遍历过程(DFS/BFS),即可遍历全部顶点,故可以用此方法求出连通分量的个数,要会画出遍历中形成的深(广)度优先生成树和生成森林。

又如,“求最长的最短路径问题”和“判断两顶点间是否存在长为K的简单路径问题”,就用到了广度遍历和深度遍历算法。

4.最小生成树的概念。

连通图的最小生成树通常是不唯一的,但最小生成树边上的权值之和是唯一的。

掌握最小生成树的构造方法:PRIM算法和KRUSKAL算法,根据这两种算法思想用图示法表示出求给定网的一棵最小生成树的过程。

5.拓扑排序是在有向图上对入度(先、后)为零的顶点的一种排序,通常结果不唯一。

拓扑排序有两种方法,一是无前趋的顶点优先算法,二是无后继的顶点优先算法。

换句话说,一种是“从前向后”的排序,一种是“从后向前”排。

后一种排序出来的结果是“逆拓扑有序”的。

用拓扑排序和深度优先遍历都可判断图是否存在环路。

6.关键路径问题是图一章的难点问题。

理解关键路径的关键有三个方面:一是何谓关键路径,二是最早时间的含义及求解方法,三是最晚时间的含义及求解方法。

简单地说,最早时间是通过“从前向后”的方法求的,而最晚时间是通过“从后向前”的方法求解的,并且,要想求最晚时间必须是在所有的最早时间都已经求出来之后才能进行。

熟练掌握求解的过程和步骤。

关键路径问题是工程进度控制的重要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理解“减少关键活动时间可以缩短工期”是指该活动为所有关键路径所共有,且减少到尚未改变关键路径的前提下有效。

7.最短路径问题也是为图一章的难点问题。

最短路径问题分为两种:一是求从某一点出发到其余各点的最短路径;二是求图中每一对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解决第一个问题用DIJSKTRA算法,解决第二个问题用FLOYD算法,注意区分。

掌握这两个算法,并能手工熟练模拟。

掌握用求最短路径问题来解决的应用问题(如旅游景点及旅游路线的选择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