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大师,他的《小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著作之一,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小学》中,朱熹强调了人的成长和教育需要从小学开始,而且一生都在学习,不论是小孩还是成人,都需要教育的熏陶。

他的“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有着深刻的启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朱熹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为了自身修养,还应该包括对家庭、国家和天下的管理和治理。

这个教育理念对当代德育非常重要,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塑造良好的家庭伦理、社会公德和国家荣辱观念,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朱熹强调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诚意正心”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来获取知识,要用心去体会和领悟,要有真诚的心态去学习,要保持真诚和诚信,要修心养性。

这种教育方法对当代德育也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引导学生用心去学习,真诚对待学习,保持诚信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朱熹强调了教育要循序渐进,不断学习。

他提出了“名教三经”、“成育七书”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教育需要系统编排,循序渐进,而且终身学习,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

这种教育理念对当代德育也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教育不应该急功近利,而应该悉心照料学生的全面成长,引导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

朱熹的《小学》中的“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有着深刻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引导学生用心去学习,真诚对待学习,保持诚信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悉心照料学生的全面成长,引导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

朱熹知行统一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朱熹知行统一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朱熹知行统一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朱熹的德育思想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研究在阐述朱熹德育思想形成背景、德育目的、德育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探索朱熹大学阶段的德育方法,即从居静持志、言行一致、循序渐进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

朱熹大学阶段德育方法对高校德育有一定的启示,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并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约束。

高校也要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品质,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

朱熹大学阶段的德育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既是朱熹重要的读书原则,也是他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居敬持志出自《性理精义》:“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居敬即读书时精神专一,不要被外事打扰。

“敬”字功夫乃圣门第一要义。

在道德培养过程中,个体首先应当端正自己的心态,保持诚恳的态度。

就持志而言,朱熹认为无论是读书还是道德的培养都需要先树立一个明确的志向,明确志向才能潜心修养。

第二,言行一致。

在论述知与行的关系中,朱熹将知与行的关系分为三个层次: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知行相顾。

第一个层次,知先行后。

这是因为“欲行而未明于理,则其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为何事也”,人们必须先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才能养成合乎社会准则的道德行为。

第二个层次,知轻行重。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有合乎标准的道德行为,从而建立正常的封建纲常伦理秩序。

将道德认识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既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的落脚点。

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地位论述中,道德行为的重要性高于道德认知。

第三个层次,知行相顾。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在“行”的问题上,朱熹指出,“以理言,人欲自胜不过天理。

以事言,则须事事去人欲,存天理,非一蹴即几,一下即成”,强调人们要立志,时刻注意自省,从而使自己的内心保持澄明,最终达到成为圣贤的理想目标。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朱熹,南宋哲学家、思想家,被誉为“理学大家”,他的思想于中国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朱熹的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强调实践和德育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传统德育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尤其对于高校德育,朱熹的思想更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朱熹的德育方法入手,探讨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朱熹注重以言行示范的方式进行德育。

他认为,言传身教是德育的核心,学生应该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来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在朱熹看来,老师不仅要在言语上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更要以自己的言行示范来影响学生。

他曾经说过:“固老人意,而严厉不为己无过。

”认为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坚守道德底线,用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学生。

对于高校德育来说,老师们应该深刻理解并践行朱熹的言行示范方法,将道德观念融入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自觉遵循道德准则。

朱熹提倡“知行合一”的德育理念。

他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相辅相成,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达到道德修养的目标。

他强调,学生不能光是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付诸实践。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知行合一成为了德育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德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知行合一,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并引导他们将这些观念付诸实际行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朱熹还注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德育。

他认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来进行德育教育,不能一刀切。

朱熹在其著作《朱子家训》中提到:“训子必审己之哀乐哀,则诫之也;知不患淫,未之淫也。

”强调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德育教育,不能一概而论。

在高校德育中,也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烦恼,因材施教,精准施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朱熹强调以仁爱之心进行德育。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烦恼,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在他的著作中,常常提到“爱敬有加则吾不易矣”,表明了他对待学生的态度。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教育思想,其中《小学》中的“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具有重要启示。

在《小学》中,朱熹提出了“成人”教育的概念,他认为成人是一种高度的道德状态,包括人格的完善、智慧的开发和理想的实现。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成人,只有成为了真正的成人,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自己的理想、事业和家庭生活。

这种“成人”教育的思想对当代德育具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成为“成人”作为德育的最终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格、智慧和理想等方面。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格,包括品德、责任感、道德素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律、勤奋、诚信和友爱等品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发展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便他们能够承担社会和个人的责任。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智慧,包括知识、思维能力、学科修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分析、反思和判断等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了解科学、文化、历史等领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最后,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理想和目标,教育他们要有宏大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

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鼓励他们勇敢追求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朱熹的“成人”教育思想提供了德育教育方向和目标的重要理念,对当代德育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智慧和理想,让他们成为具有高度道德状态的“成人”。

这不仅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小学》中所提出的“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而德育工作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朱熹《小学》中“成人”教育思想的解读,探讨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以期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朱熹《小学》中提出的“成人”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朱熹认为,教育应当贯穿于整个人的一生,而不仅仅是在儿童时期进行,更应该在成人时期得到重视和关注。

他提出了“小学”、“中庸”、“大学”、“孟子”四书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强调了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

这种全面、系统的教育理念,对当代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当代的德育工作,不仅仅是要关注学生的德育问题,更应该注重成人的德育教育。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成年人也需要经常接受德育教育,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朱熹《小学》中的“成人”教育思想强调了以德育为根本的教育原则。

朱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德行和品德,因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够成为完善的人。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这一思想对当代德育工作提出了启示,使我们认识到无论是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还是教育目标上,都应该始终将德育作为首要任务。

只有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道德修养方面下功夫,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业走向成功。

朱熹《小学》中的“成人”教育思想强调了以经典为基础的教育理念。

朱熹认为,经典是教育的基本内容,是育人的基石。

他提出了“四书五经”为基本教育内容,这一思想对当代德育工作提出了重要启示。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深入学习经典文化,才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汲取经典的养分,获得道德和智慧的滋养。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摘要】朱熹是中国历史上德育领域的巨匠,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德育的重要性。

在教育方面,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不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

他的德育方法强调以身作则,注重品德修养和榜样力量,并提倡敬畏、谦卑、忠诚等美德。

对于高校德育的启示在于,高校教育应该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让他们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朱熹的德育方法对高校德育有着潜在的借鉴价值,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和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朱熹对于德育的意义在于,德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朱熹,德育方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理念,高校德育,启示,借鉴价值。

1. 引言1.1 朱熹对于德育的重视朱熹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于德育的重视可谓是毋庸置疑的。

在朱熹看来,德育是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才、造就人格的重要途径。

他深信,一个人如果德行不端,无论其学识有多高、能力有多强,都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朱熹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始终把德育摆在首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以及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人生观念。

朱熹在对待德育问题上更是毫不含糊,他认为德育是立身之本,是立德、修身的关键所在。

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人才,首先需要端正自己的德行,修身养性,做到品行端正、待人诚恳、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受人尊敬,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朱熹对于德育的重视和坚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和教育思想。

2. 正文2.1 朱熹的德育方法朱熹强调修身。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做到正直、诚实、宽容、谦虚等,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他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内心品德的提升和修炼。

朱熹注重家庭教育。

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人品德养成的最重要的地方,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教导子女遵循道德规范,注重家庭内部的和谐和教育。

朱熹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朱熹是中国明朝时期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代表性著作之一就是《家训》。

这个作品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发掘到一些宝贵的现代价值,以下将就此展开思考。

朱熹《家训》的道德教育思想朱熹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仁爱”、“孝道”、“忠诚”等思想,这些思想贯彻在他的《家训》之中,使得这个作品不仅仅是一本“教育手册”,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1. 以博爱为基础,教育孩子做一个仁慈的人朱熹认为,仁爱应当是一个人的品性基础,他在《家训》里强调了父母对于孩子仁爱的教育。

例如,他说:“有仁心者,儿女皆知人之惠心;常行善事,儿女拟之而为之;常有恻隐之心,儿女效之而发之。

”这说明,父母应当给孩子以温暖和关爱,让孩子逐渐学会如何去善待他人。

2. 学会孝道,让生命更加圆满在家庭教育中,孝道是一种很重要的道德教育。

朱熹认为,孝道不仅仅是孩子应当去孝顺父母,更是孩子自我修养的一部分。

他在《家训》中说:“孝之为言也,谓事父母、敦宗族以繁衍之家。

”这说明了孝道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还需要孩子去理解其背后的道理。

3. 常怀感恩之心,修身齐家走在苍茫大地上,常常有一种感恩于生命的情感。

朱熹在《家训》中也强调了感恩之道,称,“孝谦者,乃取父母之养而以成,而谦让之心得所从然也。

感物感事者,乃来去之处,焉能不报其恩?”我们应该时刻怀着感恩之心去回应这个世界给我们的爱与温暖,同时把这份感恩之心传递给下一代,成为身教和榜样。

4. 学会外化内化,修德性儒家思想非常强调修养的内在性,朱熹在《家训》中也详细阐述了他对于人的德性的看法。

他说,德性有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

基于内在的德性,德才具备了自我完善、修道和知行合一的基础;外在的德行,则应该体现在和周边人交往、爱护环境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

孩子应该学会外化内化,用道德行为来展示自我的人格魅力。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小学》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经典之一。

其中提出的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我们在当今社会加强德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朱熹强调了“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

对于成年人而言,心智发育已经完全,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其观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只有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成人才能逐渐理解世界,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这种“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可以引导成人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事物、现象和人际关系中汲取知识和智慧,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朱熹提出“知行合一”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知识与行为应当密不可分,只有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实践,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和修养水平。

而对于当代德育而言,这一观念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这就需要从朱熹的“知行合一”思想出发,引导成人在学习了正确的道德伦理知识后,将其运用到日常行为中去,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朱熹在《小学》中还提出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行和修养。

他认为,成年人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情操品质。

这一观念对于当代德育工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引导成人在学习知识的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建设健全的人格结构和道德观念。

朱熹的“成人”教育思想,为当代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正处于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风气多元化的背景之下,需要从朱熹的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为现代德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

通过引导成人深入了解世界,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增强对道德行为的自觉和自律,从而建设和谐和宜居的社会环境。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朱熹,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德育方法在当时备受重视,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德育方法以修身为本,注重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体现了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认真研究朱熹的德育思想,借鉴其方法论,对于促进高校德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朱熹的德育方法朱熹的德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以经典为师,倡导学习朱熹认为,德育的核心是通过学习经典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他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主张通过深入研读经典来悟道通德,使学生能够内化经典中的道德原则,形成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在朱熹看来,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来陶冶性情,提高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

他将经典教育置于德育的核心位置,通过学习经典来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

2. 以言传身教为主,重视榜样力量朱熹的德育方法强调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生的品德修养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老师的言传身教。

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

朱熹还提倡让学生学习古人的榜样,通过模仿古人的品质和行为来提高自己的修养。

他认为,人是在社会中成长和发展的,榜样的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品德。

朱熹主张通过言传身教和榜样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3. 以体验和实践为辅,培养德行除了通过学习和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外,朱熹还强调通过体验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德行。

他认为,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道德原则,增强德行。

在朱熹的教育实践中,他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增强道德感悟和责任意识。

他还提倡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高道德境界。

朱熹强调通过体验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德行,使他们学会在实践中践行道德原则。

以上就是朱熹的德育方法的主要内容,他以学习经典为主,倡导言传身教和以体验和实践为辅的方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德育方法体系。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摘要】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德育的重视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借鉴朱熹的德育方法,以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

朱熹的德育方法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和道德修养。

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展现了重要的意义,对高校德育工作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高校可以通过借鉴朱熹的德育方法,重视德育工作的长远效果,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德育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朱熹的德育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高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未来高校德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深化德育教育内容,注重个性化发展,助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朱熹、德育方法、高校、启示、现状、实践意义、应用、借鉴、局限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朱熹对德育的重视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学家、思想家,他对德育的重视可以追溯至他所倡导的“诚实、正义、谦虚、尊重”等道德观念。

朱熹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德育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优秀人才。

他提倡以“格物致知”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认为德育是立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朱熹强调个体内在的道德追求和自我修养,倡导“知行合一”,强调修身养德、坚守道德规范。

在朱熹看来,德育是社会稳定和共同进步的基础,他认为德行高洁、行为端正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

朱熹的德育理念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倡导“以德化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互助、友爱。

朱熹把德育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主张通过道德规范和榜样力量来塑造学生的品格,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1.2 高校德育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学生的道德观念日益淡化,道德底线不断被挑战。

一些学生对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缺乏认识,出现了道德沦丧的现象。

高校德育工作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实践,往往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缺乏深入和持久的影响。

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道德教育问题,是历代伦理学家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

朱熹作为我国文化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十分重视个体道德教育问题。

在道德教育方面,他建立了十分完整的理论体系,对道德教育的理论根底、目标和方法等问题进展了深入探讨,从而使其道德教育思想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开展的重要组成局部之一,值得我们借鉴。

一、存理灭欲: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就是说,历代圣人都是把"存理灭欲〞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来对待的。

朱熹学说中"天理〞的含义,是与其伦理学说的中心"仁〞相联系的,他的"太极〞论,把"仁〞上升为天理。

朱熹认为,"浑然天理便是仁〞,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仁〞是浑然天理,那么循天理便是义,"义者,天理之所宜〞"礼者,天理之节文〞,所宜、节文,都是天理的存在形态。

天理不仅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而且表达为人伦,"父子、兄弟、妇夫皆是天理自然,人皆莫不自知爱敬,君臣虽亦是天理,然是义合〞,父慈、子孝、弟悌、夫妇敬,都是天理之自然。

同时,天理是心的本然,"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那么其心公而且正〞,心之本然是指心中浑然天理,而无一丝人欲之杂;天理是善,"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

人欲又作"私欲〞,它在朱熹这里是一个专门的概念,是指不正当的"欲〞,与一般的欲是有区别的。

"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那么其心私而且邪〞,心之疾疚,就是心理有毛病,循此而去,其心就私、就邪。

朱熹的教育理念 以德育人 以学育人

朱熹的教育理念 以德育人 以学育人

朱熹的教育理念以德育人以学育人朱熹,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深刻而丰富。

朱熹主张以德育人,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同时,他也注重以学育人,认为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朱熹的教育理念中,德与学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了全面的教育体系。

朱熹认为德是教育的根本,他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观。

在朱熹的理念中,德行是人们的内在品质,它关乎一个人的处世原则和行为准则。

朱熹强调人应该反省自身,通过对外在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得到对自身行为的认知。

只有根据认知的结果,人们才能发展出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此外,朱熹还提倡真诚和正直的态度,认为只有怀抱诚意,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学问和生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朱熹的总体思想,他认为只有关注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才能达到整体的和谐。

朱熹主张以学育人的理念,他将学问视为人们发展才能的基础。

朱熹认为学问是一种提高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工具,而世界的认识又是人们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

因此,朱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主张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问修养。

对于朱熹来说,学问不仅仅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朱熹主张学问应该与德行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德育与学育的统一,他认为德和学是相互依存的。

在朱熹看来,没有德行的学问是没有灵魂的,没有学问的德行是没有根基的。

他强调要将学问应用于实践,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德行。

朱熹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陶冶品德的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朱熹的教育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与当代教育理念相比,朱熹的教育观重在德行的培养和个体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上,这与当代教育倡导的全面发展教育观相契合。

同时,他注重学问的学习与实践的结合,这与现代教育追求学以致用的理念相吻合。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先天之道与后天之学朱熹认为,人的先天天性具有善恶二元性,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先天性的善性。

因此,后天之学成为了实现先天之道的必要途径。

2.教育以“诚”为本朱熹提出了“性之善恶在诚之中”的说法,认为“诚”是人类道德成长的根源。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诚信和品德,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坚守诚信不移。

3.殷勤教诲与示范言传朱熹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强调教育需要殷勤匡导,通过实例化和规范化的言传身教方式,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

4.知行合一朱熹强调,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作用,学习应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5.强化家庭教育朱熹认为,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父母应该从儿童早期开始慢慢塑造儿童的品格,对儿童进行大量的言传身教教育,从而培养出一代道德高尚的人类。

1.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朱熹教育思想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性观念融入了教育理念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对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朱熹教育思想注重个性化教育和精神坚韧,强调以诚待人、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这些教育理念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3. 为当代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朱熹教育思想强调统一知行、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4. 面向未来,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朱熹教育思想广泛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同时对于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成才,具有值得借鉴的部分,这对于当前和未来的教育事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朱熹教育思想以自身独特的理论洞见和实践经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朱熹是中国宋代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他的德育方法对于高校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朱熹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和道德品质,注重以德育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朱熹强调“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言行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他认为,教育者要做到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才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使学生受其影响,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高校德育工作中,教师也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注重自身修养和道德行为,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朱熹强调“教育于道”,主张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

他认为,道德是人的本性和人的根本属性,通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提高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

高校德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将之付诸实践。

朱熹倡导“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来发展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他认为,通过用心观察和思考事物,可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校德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朱熹注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育原则,强调尊重他人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社交素养。

他认为,一个人的德育受其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注重和他人的友善相处和团队合作,使学生不仅具有道德修养,也能够在社会中和他人和谐共处。

高校德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使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朱熹的德育方法对于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高校德育应该注重以身作则,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社交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的《小学》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经典之作,他在其中阐述了成人教育的重
要性和方法。

这对当代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朱熹强调成人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成年之后的人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他们需要不断
学习和成长,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成人教育对于提升个人素质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
义。

朱熹提出了一种积极的成人教育方法。

他主张“致知、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即通过不断学习和修炼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这对当代德育工作
提出了挑战,即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责任感来提升其社会参与能力。

现代德育教育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到自
己的责任和使命,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观念。

朱熹倡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当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启示。

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迅速,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应
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小学》是朱熹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所体现的“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修身立德,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与修身养性,倡导以德育人,以德治国,对于当代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小学”,即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德行道德。

在当代社会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道德风气的败坏、道德底线的淡化成为了当前德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朱熹倡导的“小学”,正是对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要求。

通过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促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从而为未来社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熹的教育思想注重内在修养与修身养性。

朱熹强调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皆有善的天性,但需要借助教育来引导和规范。

当代社会,德育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引导学生坚守道德底线,培养自律、诚信、责任感等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人格素养和精神内涵。

只有在内心深处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才能在面对种种诱惑和挑战时保持清醒和坚守原则,成为具有道德勇气和担当的人。

朱熹的教育思想主张以德育人,以德治国。

朱熹提出“教之以德”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德育为先,培养人的德行、修养和个人内在素质。

在当代社会,教育应当成为道德力量的传播者和塑造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道德成为人们行为的准绳和行为规范,以德治校、以德治教,使学校成为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新风尚。

朱熹的教育思想注重育人成人。

在《小学》中,朱熹提出了“不为艺,但为人”的教育观,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的完善。

当前社会,德育工作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性格、情感、意志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成为具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成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朱熹《小学》是中国古代经典教育著作之一,影响深远。

在这部著作中,朱熹对于成人教育的思想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思想对当代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朱熹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必须先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才能在社会中有所作为。

在当代社会,道德沦丧、虚伪现象层出不穷,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成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品格,弘扬正能量,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朱熹的思想提醒我们,当代德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让他们具有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才能。

朱熹强调了知识与修养的结合。

他认为,知识应该与人格修养相结合,才能真正造福人类。

在当代社会,知识的盲目追求、功利取向屡见不鲜,而缺乏修养的知识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现代德育需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注重自身修养,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使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人的自身提高,同时也更好地造福社会。

朱熹强调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德育人。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品行和修养,使人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能够为社会作贡献的人。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目的与手段问题备受关注。

教育目的是完善人才、建设社会,而非单纯为了升学、就业,这就需要重视德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课业、生活和社会,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朱熹强调了教育的全面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包含道德教育、智育、体育等全方位的培养,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朱熹的思想提醒我们,当代德育应该注重全面培养学生,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身体素质、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朱熹强调了教育的灵活性。

他认为,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培养,不能一刀切。

在当代社会,人的差异性日益凸显,教育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受到关注。

朱熹的思想提醒我们,当代德育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和自主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朱熹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朱熹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朱熹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朱熹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一、引言朱熹(1130年-1200年),字子实,号阳明,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理学家。

他对中国儒家传统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并形成了朱子学派。

本文将对朱熹的德育思想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在当代的价值。

二、朱熹德育思想的内涵朱熹非常强调人的德育,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且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朱熹提出了德治,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认为,只有个人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正确引导家庭,进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朱熹的德育思想中,强调“格物致知”。

朱熹认为,人的德行培养需要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开始,通过观察和研究,洞察事物的规律和道理,从而达到对天地万物的真实认识。

只有真正理解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才能追求真理和道德的最高境界。

此外,朱熹的德育思想还强调修身养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就需要通过修身养性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只有修正自己心灵上的缺陷,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才能超越个人的欲望,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三、朱熹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朱熹的德育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朱熹强调人的德育,这与现代教育改革的追求有着相似之处。

在当今社会,人的综合素质更加受重视,仅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已经远远不够。

朱熹提出的德治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对于培养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也有积极意义。

在当代社会,人们需要具备批判性的思维方法来处理复杂的问题。

而格物致知则是培养人们清晰思维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理性思维,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此外,朱熹的修身养性观念也对当代社会有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焦虑、压力和自我中心的问题。

而通过修身养性,则可以帮助人们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和价值观,使社会更加和谐和平稳。

朱熹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朱熹,中国宋代理学家和文学家,他对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理念和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熹的教育理念注重修身、治学、齐家、治国,强调以德育人、以经世致用。

这些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首先,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现代社会也面临着道德沦丧、伦理价值观混乱的问题,朱熹的思想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规范。

其次,朱熹重视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不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知行合一的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朱熹还倡导“格物致知”的学习方式。

他强调学习应该以实证为基础,要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认识事物。

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与现代教育中的实证主义思想相契合。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朱熹的教育理念还强调了教育的全面性和个性化。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和个性特点的发展。

这一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要以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为出发点,关注他们的全面成长,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最后,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和造福人民。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意识和能力,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用性。

这对于现代教育也提醒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具备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的能力。

总之,朱熹的教育理念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理念强调了道德修养、知行合一、实证主义、全面个性化以及服务社会的教育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南宋大教育家朱熹提倡学校教育应把德育放在首位,主张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实现德育教育的方法主要是立志、克己、内省、涵养、主敬、格物致知等。

总结朱熹的德育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当代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大学的德育教育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朱熹作为一代儒学大师,一生从事教育活动,致力于学校的道德伦理建设。

他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围绕儒家伦理道德开展教学活动。

由于对当时学校风气不满,对学生记诵文词、追求功名利禄的“俗学”和佛老“异端”的不满,朱熹主张从德育入手,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通过标榜先哲时贤、理学名儒,表扬节义志士等来宣扬儒家的纲常伦理,给学生的道德修养以熏陶。

朱熹还试图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科举考试方面进行改革,以挽救世道人心。

朱熹的德育思想对当时及后来的学校教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今天,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当代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大学德育教育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一、朱熹提倡学校教育“德育为首”
朱熹认为办学校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整顿伦理道德,向学生灌输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

他说:“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

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

”[1]就是说,政治的力量、法律的力量都比不上伦理道德的力量,政刑是末,而德礼是本。

朱熹在继承和发展儒家伦理道德传统思想基础上,总结历代的教育经验,结合自己多年教育实际体验,从适应宋代以来强化和调整伦理纲常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思想。

朱熹说:“立学校以教其民,……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朝夕修其孝、悌、忠、信而无违也。

然后从而教之格物致知以尽其道,使知所以自身及家,自家及国而达之天下者,盖无二理。

”[2] “致知之要,当知善之所在,如父耻于慈,子止于孝之类。

如不务此,而徒欲泛然以观万物之理,则吾恐其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也。

”[3]
总结朱熹办学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学校必须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要时刻不放松地给学生灌输“孝、悌、忠、信”的道德观念,其目的在于:对个人则可以起到自我修养的作用,对国家、家族来说,则可以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其次,求学的目的是要把精力放在“父慈”、“子孝”这类道德修养上,而不是离开这一目的去探求“万物之理”或自然的奥秘,舍此就会像远离大军的游骑,而找不到归宿。

再次,“忠君”和“孝亲”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根本,它是赖以强化封建统治的两
根支柱。

只要人们能做到“孝悌”,就必然恭顺君主。

朱熹把道德教育和封建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其观点揭示了封建主义道德教育的本质,揭示了道德教育与巩固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

所以朱熹特别重视封建伦理纲常的灌输和教育训练,而且在不同学习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

“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已。

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

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

”[4]意即在小学阶段,应着重于从具体的德育行为细节入手,学会“事君”、“事父兄”的道德准则。

在大学阶段,则着重于阐明、领会伦理道德原理并实践。

二、朱熹关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德育的原则与方法是完成德育任务和德育内容不可缺少的途径和手段。

朱熹实施德育教育,十分重视德育原则和方法问题,他以仁学思想为指导,以培养“仁人”、“仁者”为目标,在德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提出铸造人格的基本要求,将原则与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他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原因。

朱熹是德育方法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继承了前代儒家的遗产,如为善去恶、致知与践行并重、循序渐进等,同时还有所发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这就是:立志、克己、内省、主敬、涵养、格物致知。

立志。

学贵立志,有志者事竟成。

朱熹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志向水平,教师能否引导学生确立远大的志向,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以“志”为进行道德实践的精神动力,是关系到德育效果的条件之一。

朱熹把立志作为德育必须首先解决的基本问题。

他说:
“学者大要立志。

所谓志者不过将这些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孟子道性善,言必成尧舜,此是真实道理。

……学者立志,须教勇猛,自当有进,志不足有为,此学者之大病。

”[5](卷8) 朱熹要求学者须先确立远大志向才能坚持道德信念,追求道德理想,不为富贵利欲所动,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还须忍受艰难困苦,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

克己。

朱熹注释说:“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父也。

”[5](卷180)意思是说,“克己”就是克胜“私欲”,复归“天理”。

那么“克”与“复”应以什么为标准呢?朱熹认为,“克与复工夫,皆以礼为准也。

”“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则镜自命,瓦砾既扫,则室自清。

”[5](卷13)如何“克”呢?朱熹认为,一是要抓苗头,“纤微处尤其要密察”,或“有纤毫私欲,便能识破他。

”二是要自我警惕,经常提撕唤起,使内心处于一种警戒状态中。

他要求人们一旦内心萌发任何背离道德的思想念头时,就应该像用水去灭火似地赶快扑灭它。

内省。

这是道德教育与修养的重要方法,靠受教育者的自我监督、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来控制自己的道德行为,使之向确定的目标迈进。

受教育者能否内省,是其道德自觉性、主动性与独立性是否确立的标志。

内省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进行反思,所谓“尽心知性”,“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就是指自我认识而言。

朱熹对孔子“操则存,舍则亡”的思想十分重视,认为内省就是“操存涵养”的前提,其要旨也是论证确立道德主体实践精神的重要性,因为这是道德行为自由抉择的主观条件。

涵养。

这是涵蓄存养心性的功夫。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所以,涵养心性是个过程。

“须是平日有涵养之功,临事方能识得,若茫然都无主宰,事至然后安排,则已缓而不及于事矣。

”[6]这里突出的是道德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

朱熹曾以流水骑马作比喻来论证平时涵养心性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师实施德育时,尤其要启发受教育者在平时就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循“仁”的原则去实践。

道德修养是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如流水,长长地流;如骑马,天天地练习,所谓“存乎平日所以涵养之厚薄”,“平日有涵养之功,是以发见著明而扩充大也。

”这都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长期性、艰巨性。

持敬。

也称居敬、主敬,朱熹把持敬的功夫作为培养道德主体自觉性、主动性与独立性,实现“仁”的境界的重要方法。

“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

”[5](卷9)“敬字一字,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

为小学者不由乎此,固无以涵养本原,而谨夫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夫六艺之教。

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聪明,进德修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

”[5](卷8)在朱熹看来,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求学或道德修养,“敬”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必须具备的态度和情绪,是克胜“人欲”的至宝,一“敬”胜“百邪”。

究其实质,就是要人们自觉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胡思乱想,不胡作非为,不受外界物质影响和引诱,务必使人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合乎统治者的道德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