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
《白鹿原》的新历史精神初探《白鹿
![《白鹿原》的新历史精神初探《白鹿](https://img.taocdn.com/s3/m/3b5b7bda76a20029bd642de7.png)
《白鹿原》的新历史精神初探摘要:《白鹿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并以全新的话语诠释了历史。
从小说主题到思想内容,从叙事方式到人物格调,《白鹿原》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新历史精神,《白鹿原》也正是在新历史精神的指引下,开辟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因此,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发现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白鹿原》;新历史精神;主题;家族寓言;叙事角度;人物格调新历史精神,是相对于旧历史主义而言的。
旧历史主义小说“严格地按照历史本来的情况出发加以创作的小说”(1)P27,“特指当代那些受到特定政治与意识形态因素影响限定的历史小说”(2),旨在突出“善与恶、进步与反动、革命与反革命的简单二元对立”(2)新历史主义小说撇开了历史文本,抛弃了旧的政治与意识形态观念,彻底实现了“让历史的差异性以自身的本来形态发言”(1)P26。
《白鹿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的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巨著,它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话语,重新审视历史,体现出鲜明的新历史精神,创造了一个魅力无穷的神话。
下面我们就从《白鹿原》的主题、思想对象、叙事角度、人物格调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它所体现的新历史精神。
新历史精神小说主题强调从正史到野史,强调主题的多元性倾向。
《白鹿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白鹿原》在描写对象上界定了四种势力:以鹿兆鹏为代表的共产党势力,以岳维山、田福贤为代表的国民党势力,以黑娃、白狼为代表的土匪势力,以及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宗族势力。
对于这四种势力,《白鹿原》在描述时把他们放到了自然的原生态去认识,让人物以自身的行为发言。
《白鹿原》跳出了正史框束,淡化了革命主题,把大量的笔墨泼在了党史、革命史以外的野史上,如黑娃的土匪生涯,白鹿两家的家族秘史、白狼小翠的轶闻野趣,白鹿精灵的神秘传说以及小娥的风流人生等。
小说所关注所大量描写的,不是他们的阶级觉醒和政治斗争,而是他们吃喝拉撒,生老病死,是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活特点。
试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
![试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https://img.taocdn.com/s3/m/8f22bf4ca26925c52cc5bfca.png)
试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作者:殷伟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5期【摘要】本文将立足于新历史主义视角,对《白鹿原》进行简要分析评述,希望能够帮助人们加深对《白鹿原》这一优秀作品的理解与认知。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视角;《白鹿原》;历史气息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061-01与以往其他传统历史小说不同的是,新历史主义小说摒弃了一直以来对我国灿烂辉煌的悠久历史以及典型英雄人物的描绘,反而将目光放置在家族、村落的兴衰历史上,用以展现人们真实的生活风貌,反映民间真实的风土人情。
其对于我国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一种全新的批判方法。
本文正是基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以陈忠实的《白鹿原》为例展开分析与评论。
一、新历史主义的简要概述新历史主义是一种用于对文学文本中的历史以及文化内涵等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和批评的方法,因此也被人们称作是“文化诗学”[1]。
在新历史主义之风的盛行之下,我国文坛上也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思潮即新历史主义创作思潮,在这一思潮之下诞生的一系列优秀小说,譬如陈忠实的《白鹿原》等均以政治题材为主,并且着眼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透过普通人物的视角完成对历史的客观描绘。
二、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分析(一)历史虚构。
在《白鹿原》一书的扉页上,陈忠实为此书写下了题记即“小说是被认为一个民族的秘史”,这也反映在《白鹿原》当中。
作家所描绘和刻画的各种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情节等并非是对真实历史的全部还原,而是基于真实历史的一种虚构。
作者在结合清末民初历史的基础之上,虚构了白家与鹿家两大家族,并刻画了两个家族在社会以及自然变化当中,将近五十年的挣扎与奋斗史,并一一展现了在此过程中人类的自然本性同社会道德产生的矛盾、文化遗产以及革命之间的冲突[2]。
以虚构出的“仁义白鹿村”在当时社会历史中的起起伏伏,再现了抗战和解放前后中国的社会以及历史情况,使得读者能够根据白鹿村发生的变迁进而感受到当时真实的社会历史环境。
回不去的历史,触不到的未来——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蜮下的《白鹿原》
![回不去的历史,触不到的未来——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蜮下的《白鹿原》](https://img.taocdn.com/s3/m/2b7f0eb93b3567ec112d8a1e.png)
回不去的历史,触不到的未来——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蜮下的《白鹿原》作者:陈景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12期摘要:出版于20 世纪90 年代的《白鹿原》至今热度不减,因其横跨近半个世纪的叙事架构被冠以“史诗”的头衔,过誉的评论也伴随着诸多争议。
本文试用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从《白鹿原》产生的历史语境、立意构思、模糊的叙事呈现出发,揭示小说文本存在的诸多“断裂”,进而解读夹藏在文本裂隙中的话语,在“新”历史的视野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关键词:陈忠实《白鹿原》新历史主义中国当代文学一切的过去和现在都曾经是未来/一切的未来都会成为现在和过去a——T.S. 艾略特一、引言《白鹿原》自出版发行以来,就与“删减”两字有着不解之缘,20 世纪90 年代末该小说在申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时,根据评委会“应适当廓清易引起误解的政治斗争描写”、“修改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性描写”等建议删减了数千字。
2012 年的电影版《白鹿原》经改档后,最终公映版本删减了54 分钟;2017 年4 月16 日电视剧版《白鹿原》首播,却在播出一集后停播,历经近一个月的断档,“尺度问题”“炒作”“市场收益”等猜测纷至沓来。
小说、影视、历史在某种层面上呈现出命运的相似性,“删减”造成“断裂”,不再是表面意义上的减少,而是历史永远无法还原的本原。
在小说《白鹿原》的扉页上,陈忠实以巴尔扎克的一句“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作引,有意导入一段边缘于正史的家族史,由此被冠以“新历史主义小说”之名。
新历史主义“假定人不存在普遍的、超历史的人性的本质”b,历史所呈现的不过是一个个断裂的碎片,构成历史碎片的个体在喧嚣世代中浮沉、虚无而迷茫,回顾宏伟的历史架构时更感其空洞无所依。
历史的完整性被打破,残留下的碎片却如绝地重生般带来个体性的彰显,拼凑出更具人性关怀、关乎每个个体灵魂的历史,这是新历史主义“新”之所在,也是借以解析出文本新意的关键。
基于《白鹿原》存在的“经典性”争议,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的深度介入对思考这一部小说的文学价值有切实的意义。
秘史的探寻:《白鹿原》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秘史的探寻:《白鹿原》的新历史主义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94b268fdd88d0d233d46abe.png)
的苦难命运与隐蔽的生活状况。在 《 白 鹿原》的卷首,
作者便 引用 巴尔扎克 的一句名 言 , “ 小说 被认为是一个
民族秘史” … 。 “ 秘史”是隐蔽在一个 民族风起云涌
顺 德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第 1 5卷
革命斗争历史转为对历史存在的主观叙述 ,文本成为
塑造历史 的能动力量 ,具 有特定 的社会历史性 。
治 化倾 向 ,而 张扬 非 意识形 态 的人 性化 倾 向” [ 7 J ,作
品尽管涉及 了大量的历史事件 , 但却并没有多少正面描 写革命斗争场面,不再以复现革命历史真实作为创作 目
这种特定视角来回归历史 、审视历史 , 又通过对过去主
流意识形态史 、革命斗 争史 的消解而探寻复杂化 的民族
逸 闻秘史 ,表现出强烈 的新历史主义精神。所谓 “ 新
历史 主义” , “ 它是一种 阐释文学文本的历史 、文化 内
包括批评家所研究 的文本 和我们处 身其中研究其他文本
的文本—— 的历史具体性和社会物质性 内容;因此,
中图分 类 号 :I 2 0 7 . 4 2 文献 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2 — 6 1 3 8 ( 2 0 1 7 ) 0 3 — 0 0 5 7 — 0 4
D ol :1 0 . 3 9 6 9 6 . i s s n . 1 6 7 2 ~ 6 1 3 8 . 2 0 1 7 . 0 3 . 0 1 3
它在 2 0 世纪 8 0 年代兴盛于美国,之后流传甚广,但仍 是 “ 一个没有确切指涉的措辞” _ 3 j 。蒙特罗斯将其概
《2024年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范文
![《2024年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d9aef5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b.png)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篇一一、引言《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重要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和历史背景,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新历史主义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
本文将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白鹿原》中文化、权力与命运的多重交织。
二、新历史主义与《白鹿原》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的主观性和多元性,认为历史是由人的行为和思想构成的,而不仅仅是客观事件的记录。
在《白鹿原》中,这一观点得到了充分体现。
小说通过描绘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展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人们的命运起伏。
家族、村落、国家等多个层面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三、文化与权力的博弈在《白鹿原》中,文化与权力的博弈贯穿始终。
一方面,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家族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新的价值观和权力结构也在不断涌现。
这种文化与权力的博弈导致了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四、命运的多重交织《白鹿原》中的人物命运各不相同,他们或悲或喜,或苦或甜,但都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着种种磨难和考验。
通过他们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在新的历史主义视角下,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物的命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人选择等。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人物命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五、结论通过对《白鹿原》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文化、权力与命运的多重交织。
小说通过丰富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追求,以及他们对于命运的无力和无奈。
然而,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才更加珍惜生命、追求真理和美好。
因此,《白鹿原》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作品。
《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
![《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bf930679c281e53a5902ff22.png)
15神州文化《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李思琪郏县第一高级中学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历史主义的小说开始在中国文坛上出现。
新历史主义小说抛弃旧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以历史本来的形态来讲述历史,这代表着文学界的革命性转变。
《白鹿原》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历史,体现出鲜明的新历史精神。
本文在讲述新历史主义的基础上,从《白鹿原》的主题内容、叙事方式、人物塑造和语言表征出发,分析了《白鹿原》的新历史精神,以加深人们对新历史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白鹿原》;新历史主义;新历史小说;新历史精神一、新历史主义与新历史小说新历史主义,也就是新历史精神,是相对于旧历史主义而言的。
旧历史主义的小说是完全遵照历史的真实情况而创作的小说,受到当时政治与意识形态所影响,旨在突出“善与恶”、“进步与反动”和“革命与反革命”的二元对立。
新历史主义的小说,抛弃了旧历史主义小说的二元对立模式,利用全新的虚构的话语来讲述历史,在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显出来的同时,注重历史的反思,塑造民族意识,形成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
二、《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白鹿原》是一部与以往小说有诸多不同的长篇历史巨著,它以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话语来重新审视历史,远离政治与意识形态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民族命运与心理加以反思。
因此,《白鹿原》不论是从主题内容、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还是语言上都体现出鲜明的新历史主义精神。
(一)主题内容《白鹿原》跳出正史的框束,注重对文本呈现出来的历史的描述,强调了主题的多元化倾向。
这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主题是一致的。
《白鹿原》的历史涵盖了清末民初、抗战和解放前后期等诸多历史阶段,可以说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看,有以鹿兆鹏为代表的共产党势力;以岳维山、田福贤为代表的国民党势力和以黑娃、白狼为代表的土匪武装力量。
从民间文化传统角度来看,有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宗教势力和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
论作为_新历史主义_小说的_白鹿原_王晓平
![论作为_新历史主义_小说的_白鹿原_王晓平](https://img.taocdn.com/s3/m/ee3a12c049649b6648d747ca.png)
论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白鹿原》王晓平内容提要:《白鹿原》的成败得失需要将其文本放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时代思潮中进行审视。
它在描述乡土治理与儒家传统在现代中国的命运,即礼教传统下的主奴关系构成的宗法制总体,以及现代性带来的欲望闸门的开启、体制内外的反叛者上,都比先前的各种历史小说更忠实地呈现了更为复杂的画面,但对于乡土中国的裂解,在对现代中国三股政治势力的书写上,却是极不完全的呈现。
这与传统文化残存的心理结构有关,也与现代历史的未完成性有紧密关联。
关键词:《白鹿原》 新历史主义 乡土中国 现代性DOI:10.16287/11-2589/i.2015.04.002一 乡土治理与儒家传统(伦理)在现代中国的呈现五四以降的家族小说中,传统的保守知识分子是思想迂腐、僵化的典型。
但自上世纪80年代“寻根小说”以后,在传统(尤其是儒家传统)中寻找民族复兴的灵感,随着据说以儒家思想治国而勃兴的“亚洲四小龙”的意识形态魅惑,渐渐成为时尚。
于是,《白鹿原》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一个标志是: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在关中大儒朱先生身上得以体现。
他是小说中的“圣人”,种种情节意在显示他不仅重视文化的传承,还致力于精神价值体系的建构工作。
儒学伦理道德学说是伴随着中国特有的宗法家族制度产生并不断成熟化、完善化的体系。
在历史上,由孔子及后代儒家学士设立的“仁义”价值及“和谐”理想原来是为了限制统治者之间对于利益的倾轧争夺,维护社会秩序和封建统治而提出。
它既逐渐被统治者接纳成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那些真心实意遵循它的人又被普通民众所崇敬,但内在于“仁义”的“忠孝一体”的伦理道德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一体”体制,以及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观。
但这一似乎非历史的“普世”价值及其化身在现代中国却遭遇坎坷,它脱离转变了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人际关系而导致的无效给人以迂阔之感:朱“圣人”始终局限在封建的传统文化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4期识体系中,坚持小农经济,宣传仁义思想,想以此来矫正时弊匡正世风。
_白鹿原_中的新历史主义锋芒
![_白鹿原_中的新历史主义锋芒](https://img.taocdn.com/s3/m/1aca8f5d77232f60ddcca1aa.png)
即争斗、矛盾冲突,是对永恒秩序的破坏,是对安宁祥和的否定, 作者显然是在借朱先生之口传达出一些意味深长的东西。 书中对 于鹿兆谦(黑娃)带领农会的“革命者”砸烂祠堂中的刻有“乡约” 的石碑也是持明显的否定态度, 后来白嘉轩接受朱先生的建议, 没有重新刻碑,而是把砸碎的石碑重新拼凑后立起来,则寓示着 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延续的倔强与面对日益陷入混乱的时局时 的无奈。 无论是过去的白嘉轩、朱先生,还是现在的陈忠实,要为 一度被全部视为腐朽没落的封建糟粕的儒家思想正名,都必须对 抗强大的政治压力。
宗法制度是封建时代帝王家族政治的产物,延伸到民间就成 为维系家族统治的基本线索并具有约定俗成的凝聚力。 白嘉轩做 为一族之长, 具有宗法家族制度所赋予的有形无形的至高权力。 这种浸润了传统儒家“家天下”文化意味的无形的宗法力量维系 着小农经济下的封建秩序。 小说展示出白嘉轩以一种超出常人的 意志力与使命感坚守白家的社会地位。 做为族长,他在竭力以身 作则并尽量公正地维护宗法制度、家族利益的同时,又与现实政 治势力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对他认为的肤浅荒谬的政治争斗采取 审慎的敬而远之的态度。 这种描绘与以往历史或者小说中将族权 与腐朽统治阶级刻画为沆瀣一气的情况不同,带有还原历史真实 面貌的巨大勇气。 在白鹿原上所谓的“阶级”之间的搏斗白热化之
参考文献 〔1〕 “文化研究网”吴戈《新历史主义的崛起与承诺》。 〔2〕 孙春旻教授 《文学的返璞归真》,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47 页。 〔3〕 福 柯 《真 理 与 权 力 》,见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出 版 社 1981 年 版
《法国社会科学》第 293 页。 〔4〕 孙春旻教授 《文学的返璞归真》,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
其他新历史主义小说, 并作为一座里程碑屹立在二十世纪末的 中国文坛上。
《白鹿原》中的新历史主义锋芒
![《白鹿原》中的新历史主义锋芒](https://img.taocdn.com/s3/m/6b89b23fee06eff9aef80752.png)
为 代 表 的 白 鹿 原 的 精 神 领 袖 。 家 族 纷 争 、 欲 和情 欲 的 角逐 与 所 利
谓 的“ 阶级 ” 盾 融 汇 交 织 在 一 起 , 成 白鹿 原 半 个 多 世 纪 的 “ 矛 构 民
部包 蕴 深 厚 的 小 说 杰 作 中得 到 清晰 的 印证 。
谓的“ 史” 历 中的 诸 多 悖 沦 。而 这 一质疑 与解 构 可 以在 《 白鹿 原 》 这
稍 远 离政 治纠 缠 而 相 对 自由地 表达 自 己的 观 点 。他 对 于 民族 历 史
的 深 刻 反 思体 现 了 一个 负 责 任 的 作家 面对 历史 时 的冷 峻 与客 观 .
的。作 者 引 用 巴 尔扎 克 的 话 作 为题 记 :小 说 被 认 为 是一 个 民族 的 “
秘史。” 既是 秘 史 , 者 便 会 更 关 注 于 民族 文 化 的 展示 与挖 掘 . 作 稍
实之 间, 永远 不 能 划 等 号 。 从 这 个 角 度 出发 , 们 就 可 以 发 现所 ” 我
这 也 是作 品最 具 价 值 和最 有 力 度 的地 方 。
小 说 中叙 述 的 白鹿 原 的历 史 涵 盖 清 末 民初 、 战 和 解 放 前 后 抗
“ 历 史 主 义 ” 这 一 术 语 最 早 见 之 于格 林 布 莱 特 1 8 新 9 2年 为
等 诸 多 历 史 阶 段 , 以 视 为 民族 历 史 发 展 的一 个 缩 影 。从 政 治 文 可
文 学 界 ・ 学 评 论 文
《 自鹿 原》 中的新历 史主 义锋芒
董 长 江
( 东技 术 师 范 学 院 文 学 院 , 东 广 州 51 6 5 广 广 06 )
摘要 : 上世 纪 八 十 年 代 后 期 . 历 史主 义 小 说 在 中 国 文 坛 兴 新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https://img.taocdn.com/s3/m/7aa4b81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2.png)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白鹿原》是中国当代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对山西平原一个家族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深入的描绘,展现了近百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剧变。
本文将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白鹿原》在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相互渗透与影响。
这种批评方法提出了在文学作品中关注历史记忆、权力斗争、文化象征等问题的观点,倡导多元视角的解读。
《白鹿原》采用了多重叙事的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经历,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在不同时期的变迁。
小说首先以白鹿村的建立为开篇,通过讲述草原下山的传说,展现了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的压迫与统治。
这一部分凸显了历史中的权力斗争与中央政治对边疆地区的影响。
接着,小说以白嘉轩的一生为线索,以白鹿村近百年的变迁为背景,深入描写了农村社会的层层关系和复杂心理。
白嘉轩经历了战乱、国共内战和土改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他的一生充满了权力的较量与命运的起伏。
通过白嘉轩的故事,小说展示了在社会变革和政治斗争中,普通人的命运常常被历史的洪流所决定。
此外,小说还通过对城乡关系和家族观念的描绘,展现了中国社会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白鹿村的存在象征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封闭性和传统,而城市的发展则带来了现代化的冲击。
小说中,白恩培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象征人物,代表着新时代的追求和变革。
他的出现标志着传统观念与现代化的碰撞,将小说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白鹿原》以其深刻的文学描写和历史题材的处理方式,引起了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
正是在新历史主义的视野下,人们更加关注文学作品中隐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以及对个体命运与大历史背景的交融。
通过《白鹿原》,读者可以看到中国农村社会的百年变迁,历史的沉浮如同呼吸一般鲜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不仅是陈忠实对历史事件进行再创造的产物,更是对历史人物的赋予与创作。
论文-对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解与遐想——结合陈忠实小说《白鹿原》
![论文-对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解与遐想——结合陈忠实小说《白鹿原》](https://img.taocdn.com/s3/m/91a459336294dd88d1d26b55.png)
对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解与遐想——结合陈忠实小说《白鹿原》一、整体理解与学习解读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这种阐释文学文本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日益得到文论界的认可。
“新历史主义批评”是指由美国批评家史蒂芬·格林布拉特所代表的一种文化批评,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
这是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强调文学本体论的批评思潮的一种反拨,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新历史主义强调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行一种综合性解读,把文学与人生、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作为自己分析的中心问题,使历史意识的恢复成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另外,新历史主义关注文学的政治功能及其运作方式,把文学看作是一种揭露、批判和反抗的行为。
其次,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的维度,所以在进行文学批评和文本阐释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文化批评特色。
再者,新历史主义批评与旧历史主义的区别还在于视角转移,新历史主义批评多数通过描写家族史发展来当时影射社会。
强调历史无主角、无主流,是百姓日常性的存在,源于小民百姓近乎本能、无意识的生存活动。
新历史主义下的文学正如是用文学来书写历史、创造历史,形成一种新的历史文本——精神史、心灵史。
历史小说所描绘的是作家想象虚构的世界,历史的背景和事件空虚化,但是它又始终关注着历史意识和历史精神全新角度切入去描绘另一层历史的真实,用现代的历史方式艺术地把握历史。
《白鹿原》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主要侧重于巨细无遗地描绘日常生活琐碎。
长篇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
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同时作品摆脱一元论的论述,全书叙述呈现出四元论甚至多元论的局面。
通过学习新历史主义批评以及对《白鹿原》的理解,我们从以下五点作了一些探讨(详见课件内容):(一)人物格调:反崇高倾向——人物命运千变万化,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走进历史。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https://img.taocdn.com/s3/m/a2330834bd64783e09122bab.png)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刘珍 河北大学文学院摘 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新历史主义小说出现在中国文坛,这些历史小说不同于以前中国的历史小说,他们不再是描述辉煌的历史和“高大全”英雄形象,更多着笔描绘的是家族和村落的兴衰,民间风俗,宗教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中的传说等。
本文以陈忠实的一部“秘史”作品《白鹿原》为参照,分析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一些特征。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小说;历史气息;反英雄;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68-01一、新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它在70年代末已初露端倪,并日益得到西方文论界的认可,领袖人物是美国著名学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他受福柯解构主义的影响,“新历史主义”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他1982年为《文类》杂志文艺复兴研究专号写的一篇导言上。
新历史主义之“新”是相对于历史主义之“旧”和形式主义批评之“冷”而出现的[1]。
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历史主义批评,又不同于形式主义批评,它是一种阐释文学文本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特定的批评方法,又称“文化诗学”。
而受其影响,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继伤痕,反思,寻根,新写实创作思潮之后出现了新历史主义创作思潮,并且影响非同凡响直至当下文学。
它不同于其他历史小说,为政治代言,描写“高大全”人物,而是采取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待历史,选择了地主,资产者,妓女,小妾,土匪等作为小说的言说主体;此外它又是寓言化文化化的历史,是作家自我体验的历史,是作家心魂冥灵的外化形式,是作家个体对历史的“重新书写”[2]。
其代表作品与作家有苏童的《妻妾成群》,莫言的《红高粱》,陈忠实的《白鹿原》……二、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白鹿原》(一)“真实”的历史气息王彪在《新历史主义小说选》的前言中写到:“1986年后,中国文坛出现了一批写往昔年代的,以家族颓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小说,表现了强烈的追寻历史的意识,但这些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不同,它往往不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的,历史背景与事件完全虚化了,也很难找出某位历史人物的真实足迹……但是,这些小说在往事叙述中又始终关注了历史意识与历史精神,他是以一种新的切入历史的角度走向另一层面上的历史真实的,他用现代的历史方式艺术地把握历史。
《白鹿原》新历史主义解读
![《白鹿原》新历史主义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cf3ce627e21af45b307a8ba.png)
摘 要:白鹿原》 《 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 并以全新 的话语诠释 了历史。从 小说主题到 思想内容 , 从叙事方式到人物格调以及语言表征 ,白鹿原》 《 无不表现 出鲜明的新历史精神。 关键词:白鹿原》 新历史精神 ; 《 ; 语言表征
中图分类号: 0 . I 6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6 2—3 0 ( 0 6 0 —0 4 17 6 0 2 0 ) 4 0 0—0 3
表征历史 , 出鲜 明的新历史精神 , 而开辟 了广阔的艺术 又非 常弱势的边 缘文化 、 体现 从 民间文 化 ,白鹿原》 现出浓厚 的兴 《 表
寄予 了极大 的关 注。如修 祠堂 、 章法 、 立 刺刷 犯者 的宗族 领域 , 了一个魅 力无穷 的神话 。下 面我 们就从 《 创造 白鹿 原》 趣 , 的主题 、 思想对象 、 叙事角度 、 物格调 以及 小说 语言 等五个 文化 ; 人 有独立的 内部黑话 的 土匪文 化; 有性赞 美诗 , 男女 调情
收 稿 日期 :0 6 4 l 2 0 —0 一 0
族 的浓厚兴趣 首先表现在这里 。我们不妨 来解读并 印证一下
作者简 介 : 王少栋( 9 7 , , 17 一)男 河南登封人 , 主要从 事文艺理论 与写作学研究 。
维普资讯
第4 期
王少栋 :白鹿原》 《 新历史 主义解读
反动 、 与反革 命的简单 二元对立 ” 革命 - 。新历史 主义小说 撇 霖 、 2 J 土匪黑娃 、 儿 、 工鹿 三、 女小 娥 , 芒 长 妓 以及其 他形形 色 色
开 了历史文本 , 抛弃 了旧的政治与意识形态 观念 , 以一种全 然 的人物像自家孝文 、 孝武 、 鹿家兆海 、 兆鹏 , 还有 一些 姓名不全 虚构的话语来讲述历史 , 彻底实现 了“ 历史 的差 异性 以 自身 的女性人 物 : 惠 氏、 让 鹿 鹿冷 氏、 白吴 氏、 白氏等 。在 他们 身 朱 的本来形态发言”1 。 【( ] 上, 看不到抽象的 阶级 间的意味 , 小说所关注 、 所大量描 写的 ,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https://img.taocdn.com/s3/m/3e6a2f6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f.png)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白鹿原》是中国作家陈忠实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白鹿原这个虚构的乡村为背景,通过多代人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变迁。
而在新历史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探讨其中呈现出的历史意义和历史记忆。
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主张将文学作品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相结合进行分析,认为文学作品是历史和意识形态的产物。
在这个视角下,《白鹿原》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折射中国历史的文学作品。
小说通过描绘白鹿原这个土地的变迁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相互交织,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和无奈。
首先,小说通过白鹿原的变迁揭示了农村社会的历史变革。
白鹿原从一个宁静、贫瘠的土地逐渐发展为一个富饶的农业示范区,再到大规模的农田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行,直至最后的破产和荒芜。
这个变迁过程反映了中国农村在近百年中所经历的农田改革、土地私有化,以及农村社会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旧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还是农村的农田改革,或是新时代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白鹿原都是一个微缩的中国农村社会的写照。
其次,小说中呈现的各个人物形象也代表了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和社会群体。
从乡村官员到地主家族,从军阀到革命者,从部队上山抗击日军到土改斗争,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他们的命运和选择,反映了不同阶级和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定位和决策,并塑造了小说中不同的人性面貌。
正是这些人物的塑造,使得小说具有了鲜明的历史记忆和社会意义。
最后,小说中对于历史事件的描写也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的反思和观点。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共内战,从抗日战争到土改运动,小说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叙述手法,将这些历史事件融入到白鹿原的故事中。
通过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命运,作者对于这些历史事件提出了思考和质疑,揭示了历史对于个人命运和家族命运的影响力。
新历史主义分析《白鹿原》
![新历史主义分析《白鹿原》](https://img.taocdn.com/s3/m/49532fe2f705cc175527099a.png)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新历史主义分析《白鹿原》秦赞 河北大学文学院摘 要:新时期以来,新历史主义小说于文坛上异军突起,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及表现形式,再现日常的平民的历史。
陈忠实的《白鹿原》以一种全新视角来审视历史,并以全新的话语演绎了历史。
无论从主题到内容,还是从叙事方式到人物及语言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新历史主义。
本文是从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全面分析和解读《白鹿原》。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白鹿原》;全新视角作者简介:秦赞(1991.5-),女,汉族,祖籍河北邢台,硕士学历,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57-01一新历史主义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是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强调文学本体论的批评思潮的反驳。
它旨在寻找文学史的基础,恢复文学的历史意识,对旧历史主义进行了颠覆和解构,尤其对“历史”的概念进行重新阐释建构,它的“新”在于对历史性质的理解。
新历史主义成为一种文学思潮存在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二《白鹿原》是20世纪90年代文坛上出现的一部史诗性的长篇巨著。
它以全新视角和话语重新审视历史展现人物,体现出鲜明的新历史主义。
首先,在描写对象上安排了四种势力,并能以全新的眼光去审视他们,让各方人物以自身的行为展现;其次,它跳出正史的框架,运用大量笔墨在野史上。
如描写黑娃的土匪生涯、白鹿两家的家族秘史和白鹿精灵的神秘传说以及田小娥的风流人生等。
作者别具匠心地对白鹿这两个家族的命运进行了对比,他想要找出支配家族秘史的规律。
《白鹿原》成为了一则家族寓言,它竭力地表现着历史认识不可知的因素以及历史进化中的倒退和反复,显示出历史发展的具体性、复杂性。
这个神秘的家族寓言明显昭示着强烈的新历史主义个性。
《白鹿原》在叙事角度上强调历史的虚构叙事。
首先,它把故事背景放在“白鹿精灵”这个虚幻的基础上,一开始就刻意渲染“白鹿显灵”的神秘色彩。
试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
![试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https://img.taocdn.com/s3/m/a0b1d115f12d2af90242e66e.png)
与 以往 其 他 传 统 历 史 小 说 不 同的 是 ,新 历 史 主 义小 说 摒 是 ,而 这些 小说 人 物 恰 恰 也 是 现 实 人 物 的缩 影 ,使 得读 者 能 弃 了 一 直 以 来 对 我 国灿 烂 辉 煌 的 悠 久 历 史 以 及 典 型 英 雄 人 够 产 生 一种 真 实 的 、熟悉 的 阅读 体 验 。
这 一优 秀 作 品 的理 解 与认 知 。
【 关键词 】 新历史 主义视角 ; 《白 鹿原 》;历史气息
中图分类号 :I 2 0 7 . 4 2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7 ) 0 5 — 0 0 6 1 一 O 1
神话 ” 和绝 对 是 “ 文 化 诗 学 ”…。在 新 历 史 主 义 之 风 的盛 行 之 下 ,我 国文 人 生道 路 ,这 与 传 统 历 史 小 说 对 于 此 种 情 景 “ 坛 上 也 由此 诞 生 了 一 种 全 新 的创 作 思 潮 即 新 历 史 主 义 创 作 化 处 理 有 着 明显 的不 同 。 ( 四) 语 言通 俗 。 以《 白鹿 原 》 为代 表 的新 历 史 主 义 小 说 , 接 地 气 ” ,通过 运 用 的 《白鹿 原 》等 均 以 政 治题 材 为 主 ,并 且 着 眼 于普 通 人 的 日 语 言 比较 通 俗 、松 散 ,也 就 是 所 谓 的 “ 大量 世 俗 化 的语 言对 农 村 中 的悲 喜 事 进 行 描 绘 , 让 “ 白鹿 村 ” 常 生 活 ,透 过 普 通 人 物 的 视 角 完 成 对 历 史 的 客 观 描 绘 。 中 发 生 的故 事显 得 更 加 真 实 、 生 动 。不 仅 如此 , 在 《 白鹿 原 》 二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 《白鹿原 》分析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https://img.taocdn.com/s3/m/44849a6b5acfa1c7aa00ccda.png)
之家》 , 余华的《 活着》 、 《 一九八六》 、 《 往事与刑罚》 , 叶
兆言 的《 状 元 境》 、 《 追月楼》 , 格非的《 青黄》 、 《 风琴》 、
《 迷 舟》 , 王安忆 的《 纪实与虚 构》 、 《 长恨 歌 》 , 刘 恒 的《 苍 河 白 日梦》 等, 都将新 历史 主义 的特点 融入 了作 品 中 , 从 家族历 史或个人命运 的沧桑变 迁 , 捕 捉 和描绘 历史 局部 的景象 , 体 现 出对 权 威 历 史话 语 建 构 的 集 体 记忆 的 消
解, 谱写 出 了一 曲 曲古 老 的人 性 悲 歌 和永 恒 的 生存 寓 言 。然 而 , 1 9 9 o年代 以来 , 在 新历史 主义小 说 中堪 称 最
具典 型的 范 本还 是 1 9 9 3年 由人 民文 学 出 版社 出版 的
《 白鹿原》, 这部 陈忠实用多 年心血铸就 的经 典之作 后来 获第 四届茅 盾 文学 奖 的 长 篇小 说 杰作 , 被 认 为是 1 9 9 0 年代 中国小说创作最 重要 的收获之一 , 其 思想 深度 及文 坛价值 获得 了国内外 学者 的一致认 可。 《白鹿原 》 作为社会 历史 小说 , 被 人们 称 为具 有 “ 史 诗一样 的艺术品位 ” 、 “ 丰赡 厚重 的历 史 内涵” 、 “ 全景 式 反映生 活的框势 ” 等, 其 扉页便引用 了 巴尔扎克 的话 : 小 说被认 为是一个 民族 的秘史 。然 而 , 因为 新历史 主义 史
国当代小说 在现代 历史 题 材 的创 作上 离 不开 中共 党 史 教材的藩篱 的尴 尬境地 , 摆脱 了从狭 隘的 政治命 题切 入
现当代文学史第三节 新历史小说与陈忠实的《白鹿原》
![现当代文学史第三节 新历史小说与陈忠实的《白鹿原》](https://img.taocdn.com/s3/m/b3c5c41a10a6f524ccbf8537.png)
鹿子霖:争权夺利、缺乏操守、卑鄙下 流的不良乡绅,是传统文化的负面典型。 鹿子霖与白嘉轩的较量争斗,是仰仗权 势、投机钻营。辛亥革命时的“绞辫 子”,当乡约,为了击败白家,为了报 复农协对他的游斗,极其卑劣地设下美 人计将白家子弟拖下水,以此动摇白嘉 轩的威望、地位。
他乘人之危,霸占田小娥,而又采取纯 粹玩弄的态度。这就与白嘉轩的进取方 式截然不同:白嘉轩出头靠的是“交农” 事件,他远离政治,只在振兴家业、治 理家族方面努力逞强。白嘉轩是悲剧人 物,鹿子霖则是小丑。
白嘉轩的长子白孝文从族长继承人到家 族败类、弃儿,再摇身一变为国民党保 安团团长,最后率部倒戈当上了滋水县 县长。但是,当他把同路的黑娃处死时, 就意味着他已完全抛弃了“仁义之乡” 的文化精神。
鹿子霖曾是“仁义白鹿村”的缔造者, 实际却热衷于名利声色的追求。田小娥 遭迫害,他首先假意探访装作关心,然 后软硬兼施让田小娥委身于他,为了自 己和白嘉轩的恩怨,他恶施美人计,叫 田小娥诱拐白崇文。他口口声声喜欢田 小娥,可是在田小娥面对惩罚的时候又 做出事不关己的模样。
二、《白鹿原》对特定历史状态下人的 命运与人性内涵的深刻探索。 小说描写的“仁义白鹿村”本是儒家精 神理想的标本。但是,一方面是仁爱、 道义、操守这些儒家行为规范对乡民精 神人格的塑造、导引,另一方面却是在 “仁义”的幌子下不断上演的丑剧、闹 剧与历史悲剧、人性悲剧。
包括白嘉轩在内的大多数,他们的人生 取舍、人生态度通常表现出了人们在实 际利益和精神取向上的矛盾。 如白嘉轩为了为了获取鹿家风水宝地时 的工于算计、狡狯圆滑;为了获取最大 利益甚至曾经种植罂粟。
然而,儒家文化固有的保守性又使这一 人格染上了几分血腥和冷酷的色彩。如 对黑娃、小娥自由爱情的扼杀与惩罚、 对忤逆儿女的绝情。 白嘉轩形象暗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矛 盾心态。
《白鹿原》的新历史精神初探(一)
![《白鹿原》的新历史精神初探(一)](https://img.taocdn.com/s3/m/4334eb58a26925c52cc5bfb5.png)
《白鹿原》的新历史精神初探(一)摘要:《白鹿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并以全新的话语诠释了历史。
从小说主题到思想内容,从叙事方式到人物格调,《白鹿原》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新历史精神,《白鹿原》也正是在新历史精神的指引下,开辟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因此,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发现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白鹿原》;新历史精神;主题;家族寓言;叙事角度;人物格调新历史精神,是相对于旧历史主义而言的。
旧历史主义小说“严格地按照历史本来的情况出发加以创作的小说”(1)P27,“特指当代那些受到特定政治与意识形态因素影响限定的历史小说”(2),旨在突出“善与恶、进步与反动、革命与反革命的简单二元对立”(2)新历史主义小说撇开了历史文本,抛弃了旧的政治与意识形态观念,彻底实现了“让历史的差异性以自身的本来形态发言”(1)P26。
《白鹿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的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巨著,它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话语,重新审视历史,体现出鲜明的新历史精神,创造了一个魅力无穷的神话。
下面我们就从《白鹿原》的主题、思想对象、叙事角度、人物格调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它所体现的新历史精神。
一新历史精神小说主题强调从正史到野史,强调主题的多元性倾向。
《白鹿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白鹿原》在描写对象上界定了四种势力:以鹿兆鹏为代表的共产党势力,以岳维山、田福贤为代表的国民党势力,以黑娃、白狼为代表的土匪势力,以及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宗族势力。
对于这四种势力,《白鹿原》在描述时把他们放到了自然的原生态去认识,让人物以自身的行为发言。
《白鹿原》跳出了正史框束,淡化了革命主题,把大量的笔墨泼在了党史、革命史以外的野史上,如黑娃的土匪生涯,白鹿两家的家族秘史、白狼小翠的轶闻野趣,白鹿精灵的神秘传说以及小娥的风流人生等。
小说所关注所大量描写的,不是他们的阶级觉醒和政治斗争,而是他们吃喝拉撒,生老病死,是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活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
作者:李思琪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10期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历史主义的小说开始在中国文坛上出现。
新历史主义小说抛弃旧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以历史本来的形态来讲述历史,这代表着文学界的革命性转变。
《白鹿原》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历史,体现出鲜明的新历史精神。
本文在讲述新历史主义的基础上,从《白鹿原》的主题内容、叙事方式、人物塑造和语言表征出发,分析了《白鹿原》的新历史精神,以加深人们对新历史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白鹿原》;新历史主义;新历史小说;新历史精神
一、新历史主义与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主义,也就是新历史精神,是相对于旧历史主义而言的。
旧历史主义的小说是完全遵照历史的真实情况而创作的小说,受到当时政治与意识形态所影响,旨在突出“善与恶”、“进步与反动”和“革命与反革命”的二元对立。
新历史主义的小说,抛弃了旧历史主义小说的二元对立模式,利用全新的虚构的话语来讲述历史,在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显出来的同时,注重历史的反思,塑造民族意识,形成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
二、《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
《白鹿原》是一部与以往小说有诸多不同的长篇历史巨著,它以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话语来重新审视历史,远离政治与意识形态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民族命运与心理加以反思。
因此,《白鹿原》不论是从主题内容、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还是语言上都体现出鲜明的新历史主义精神。
(一)主题内容
《白鹿原》跳出正史的框束,注重对文本呈现出来的历史的描述,强调了主题的多元化倾向。
这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主题是一致的。
《白鹿原》的历史涵盖了清末民初、抗战和解放前后期等诸多历史阶段,可以说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看,有以鹿兆鹏为代表的共产党势力;以岳维山、田福贤为代表的国民党势力和以黑娃、白狼为代表的土匪武装力量。
从民间文化传统角度来看,有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宗教势力和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
各个家族之间的纷争、利欲与情欲之间的抗争和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构成了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
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既然是秘史,小说中更多关注的是个人的历史思考和见解,着力从历史文化的情境中揭示民族和文化的命运,这与正史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白鹿原这片充满变化的土地上,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纠葛、土匪的洗劫、对宗法礼教的反抗和男女之间的爱情等反映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存在,他们拥有自然人的性格和性情,也构成了白鹿原的历史,折射出白鹿原的社会生活。
(二)叙事方式
在新历史小说,历史真相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在历史的叙说中,向人传达出一种历史情绪。
而《白鹿原》利用大量的虚构和想象来进行历史的描述,采用联想、魔幻等叙事方式来升华基于历史上的不同的深刻性。
《白鹿原》以“白鹿精灵”这样一个虚幻的点作为故事的背景,从一开始就努力渲染着“白鹿精灵”的神秘色彩。
《白鹿原》中总共描述了三场大雪,在第一场大雪中,白嘉轩发现了白鹿这块风水宝地,白家从此发达;第二场大雪中,积年的瘟疫被雪送走,“白鹿乱世”的局面也就此结束;第三场大雪中,“白鹿精灵”的形象化身为朱先生的升天,白家孝文有了仕途上的进展。
这三场大雪亦是小说情节的索引,白露显灵的过程中总伴随着雪的到来,美好的景象与虚幻的东西相互交映,也使白鹿这片土地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让人有所憧憬。
《白鹿原》与旧历史小说中针对历史必然性的描述是有所不同的,它是通过设置大量看似偶然的事件或者是异乎寻常的外来事物,将具体的人物命运与历史进程相结合,从而使历史具有了灵动性。
比如鹿兆海、白灵通过投掷硬币来决定各自的前途大事。
另外,《白鹿原》喜欢就事物本身的荒诞性进行细致性的描述,比如从朱先生口中得出活人愚昧是因为前世死时脸上被蒙上蒙脸纸。
(三)人物塑造
人类是历史活动的主体,而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任务。
与旧历史小说不同的还有《白鹿原》对人物的塑造。
《白鹿原》以白嘉轩作为叙事的核心人物,他德高望重,意志坚强,而且深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但是在白嘉轩身上,我们看不到革命的身影,他展示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在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男人,与阶级和阶层无关。
《白鹿原》中表现的是各个人物作为人:男人或者是女人的一些人性特点,没有明显的阶级倾向,充满世俗化、民间化,这就是新历史小说具有的不同的人格魅力。
(四)语言
从语言表征上来看,《白鹿原》更多的是采用粗俗的、世俗化的且具有日常口语甚至是调侃的充满悲喜色彩的农村化语言来表现事情发展的流程和历史的真相。
从叙事语言上来看,《白鹿原》没有用规整、严谨的语句,而是一些松散零碎的日常语言的整合,特别突出人物的特点与地域的特色,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亲切,具有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三、总结
《白鹿原》是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它突破了旧历史小说的局限,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过去的历史事件,从主题内容、叙事方式、人物塑造和语言等方面展现了历史生活的面貌和人性的特点,以达到卷首所引用的巴尔扎克“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的目的,让人关注已被遗弃的人性,加深对政治、历史的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董长江,《白鹿原》中的新历史主义锋芒[J],文学界(理论版)2011(1):88-89
[3]罗克凌,《白鹿原》历史感的创获与缺失[J],绥化学院学报2012(1):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