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与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比较
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讲课PPT课件
健康饮食:合理安排饮食,保持营养均衡,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 物,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单击
适量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降低血糖、 控制体重,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04
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和 效果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和新型的GLP-1受体激动剂等。 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并需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遗传因素:家族 中有糖尿病病史 的人更容易患上 2型糖尿病性周 围神经病变。
生活习惯:不良 的生活习惯,如 长期高糖饮食、 缺乏运动等,会 增加患上2型糖 尿病性周围神经 病变的风险。
预防和控制措施
单击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变。
单击
控制血糖: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有效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性周 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药物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按 时服药
心理支持:保持乐观心态,积极 面对疾病
对未来研究和治疗的展望
新型药物研发:针 对2型糖尿病性周 围神经病变的特异 性药物将不断涌现
创新疗法:非药物 治疗方法如基因治 疗、细胞治疗等将 为患者带来更多选 择
个体化治疗:精准 医疗的发展将推动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 应用,提高治疗效 果
06
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案例分享和 经验总结
典型案例介绍和分析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性别、
病程等
临床表现:疼 痛、麻木、肌 肉无力等症状
果糖二磷酸钠对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_郑倩
72第13卷 第11期 2011 年 1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11 Nov . ,2011近年来,由于人类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性的改变,全球肥胖人群数量快速增长,与肥胖密切相关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病率也呈快速上升趋势。
据WHO 预计,目前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近2.5亿,2010年3月《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研究论文认为中国国内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果糖二磷酸钠对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郑倩,刘红,陈武宁,刘华,敬华娥(川北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四川 南充 637000)摘 要:目的:研究果糖二磷酸钠(FDP)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
方法:首先建立T2DM 大鼠模型,将实验动物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FDP 高剂量治疗组(5mL·kg -1·d -1,i.p.)和FDP 低剂量治疗组(2mL·kg -1·d -1,i.p.),每组8只。
8周末,测定大鼠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H 反射中H 与M 波的潜伏期,血清血糖(FBG)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
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FDP 干预前,T2DM 大鼠FBG、血清胰岛素(FINS)水平显著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显著降低(P <0.01);②FDP 干预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对照组FBG、FINS 水平显著升高,ISI、SOD、NOS 和MCV、SCV 显著下降,H 与M 波潜伏期显著延长(P <0.01);③与模型对照组比较,FDP 干预后,高剂量组大鼠FBG、FINS 水平显著降低,ISI、SOD、NOS、MCV 和SCV 显著升高,H 与M 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 <0.01);低剂量组大鼠FBG 显著降低,SOD、NOS、MCV 和SCV 显著升高,M 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 <0.01或P <0.05);④与低剂量治疗组比较,高剂量组大鼠FBG、FINS 水平显著降低,ISI、SOD、NOS、MCV 和SCV 显著升高,H 与M 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 <0.01或P <0.05)。
Caveolin-1、2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Caveolin-1、2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研究进展简娇敏;朱涛【摘要】小窝蛋白(CAV)是小窝的主要结构蛋白.研究发现CAV家族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关系密切,CAV-1参与炎症的起始与消退,且在有髓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中起重要作用;CAV-2通过调节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的胰岛素抵抗进程,并且在炎症过程中,CAV-2常与CAV-1起相反的作用.而DPN 与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神经脱髓鞘病变密切相关,DPN患者外周的微炎症状态被认为与DPN的病程发生发展相关,机体的胰岛素抵抗状态被证明是DPN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许多研究表明DPN患者外周神经脱髓鞘病变可导致其相应临床症状.因此,探究CAV在DPN中的作用对明确DPN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24【总页数】6页(P4922-4927)【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小窝蛋白;施万细胞;Toll样受体4;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作者】简娇敏;朱涛【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麻醉科,上海 201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0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一种长期的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多伦多共识会议定义[1]DPN为一种对称性的长期发展的感觉运动多发性神经病变,是在机体慢性高血糖微环境以及相关血管危险因素作用下导致的运动、感觉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糖尿病患者中DPN的发病率高达50%[2]。
其临床表现为伴有一系列感觉和运动异常,如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或迟钝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常可导致足部溃疡甚至截肢。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患者的护理负担[3]。
DPN的发生发展被认为与高血糖、代谢紊乱、炎症及免疫应答反应、有髓神经脱髓鞘、胰岛素抵抗有关[4]。
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的探讨
32 保护内皮细胞功能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满永和等L 研究表 明 , 7 ] 丹红注射液
可 以保 护 内皮 细胞 免 受 L L 低 密度 脂 蛋 白) 缺血 引 发的 氧 D ( 和 化 损伤 , 进 内皮 细胞 生 长 。 促 33 抗 动 脉 粥样 硬 化 作 用 . 丹 红 注 射 液 产 生 抗 动 脉 粥 样 硬
诊时病理改变多 已明显 , 失去 了早 期治疗的机会 , 直接影 响预 后 。电生理检查如神 经传导 ( C 包 括感觉 神经 传 导速 度 N V) (C 和运动神经传 导速度 ( S V) ,是诊断 D N 的标 准。许 ) P 多研究推荐 用电生理 的检查 方法 来发现 糖尿病 周 围神经病 变, 认为其有 良好 的客观性 , 量化性 , 非侵人性 和可靠 性。临 床表现因损伤神经不 同而异 。现对 2型糖 尿病 行 NC V测 定 的结果进行分 析, 并对病 程、 血脂 、 Ac 相关 因素与糖 尿 Hb l等 病周 围神经病变发生发展进行分析 。
文 章 编 号 :0 074 (0 80-730 10-4 X 20 ) 9 9—2 0
近年来我 国糖尿病及其合并血脂异 常症 的发生率有增 多 的趋势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P 是最常见 的慢性 并发症 D N) 之一 , 发病率可达 7 ~9 [ 。启发病机 制不 十分清楚 , O O 1 ] 临 床表现也因损伤的神经和损伤程度不同而异 。其 临床症 状的
[] 陈字洁. 2 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慢性肺 源性心脏病 血液流变学的观 察E] 华西医学 ,0 1 1 ()6—8 J. 20 ,6 1 :46 .
化作用 的机制可能为 :1降低血清 T 总胆 固醇) L H- () C( 和 D C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鉴别诊断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鉴别诊断
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鉴别诊断二、糖尿病的征兆三、治疗糖尿病常见的几大误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鉴别诊断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鉴别诊断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标准:明确的糖尿病病史或至少有糖代谢异常的证据。
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还可有温、痛觉的减退或缺失,随着症状的加重,可以发生肢体远端部位遭受各种意外损伤而全然不知的情况,如烫伤、热水烧伤、足部外伤引起溃疡等等。
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的足不出汗,致皮肤干裂,更易促进溃疡发生。
足部溃疡的继发感染与动脉血栓形成可造成坏死和坏疽,导致最终截肢。
如受累的是粗大纤维,则主要影响关节位置觉和振动觉。
2、自主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往往很少单独出现,常伴有躯体性神经病变。
反之,有躯体性神经病变的糖尿病病例中,通过功能检查,发现某些程度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可高达40%。
可是一旦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则预后可能就比较差。
直立性低血压:当患者从卧位起立时,若站位的收缩压较卧位时下降大于30mmHg以上,则称为直立性低血压。
静息时心动过速:静息时心率90~100次/分,有的达130次/分。
无痛性心肌梗塞:是心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最为严重的表现。
3、糖尿病神经病变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重点要做神经检查,如神经肌电图检查及心血管自主神经损伤等检查。
神经肌电图检查。
神经肌电图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有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鉴别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鉴别
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鉴别1. 出现四肢持续性疼痛2. 会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3. 常伴有躯体性神经病变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饮食1. 患者食物要做到粗细搭配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吃水果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 1. 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 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鉴别1、出现四肢持续性疼痛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主要依靠感觉和自主神经症状为主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症状和体征,常见类型是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四肢持续性疼痛,感觉症状通常子下肢远端开始,主要表现为远端疼痛,还可出现对称性麻木等感觉障碍,可由手套-袜套感觉减退或过敏。
诊断依靠:确切的糖尿病诊断依据;四肢持续性疼痛或感觉障碍;双侧或至少一侧拇指震动觉异常;双侧踝反射消失;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低。
患者糖尿病家族史,并有双侧下肢腱反射减弱,双足疼痛,该病待排外。
2、会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糖尿病可引起身体多系统的损害。
周围神经是指嗅、视神经以外的脑神经和脊神经、自主神经及其神经节。
周围神经疾病是指原发于周五神经系统结构或者功能损害的疾病。
痛性周围神经病自发性症状,持续烧灼、间歇电击或刀割样痛,令人不愉快的感觉:烧灼、抽搐、撕裂。
脊髓性肌萎缩系指一类由于以脊髓前角细胞为主的变性导致肌无力和肌萎缩的疾病。
3、常伴有躯体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
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二、如何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三、几种方法可治糖尿病性神经痛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1、远端型原发性感觉神经病
多起病隐匿,首先累及下肢远端自下向上进展,很少波及上肢。
细有髓纤维受累时表现为痛性周围神经病或痛温觉缺失,主要症状有发自肢体深部的钝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尤甚。
双下肢有袜套样的感觉减退或缺失,跟腱和膝腱反射减退或消失,严重的感觉神经病时可累及躯干下半部分的腹侧,背侧不受累,称为糖尿病躯干多神经病。
2、自主神经病
几乎见于所有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交感和副交感纤维均可受累,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时,表现为心率对活动和深呼吸的调节反应减弱甚至发展为完全性心脏失神经。
由于交感缩血管功能减退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起立时出现头晕、黑蒙甚至晕厥。
胃肠自主神经功能症状包括食管和胃肠蠕动减慢,胃排空时间延长即所谓糖尿病胃轻瘫症。
其他胃肠功能障碍还包括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和腹泻。
泌尿生殖系统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时表现为性功能低下、阳痿、排尿无力,残余尿多和尿潴留,这种低张力性膀胱易诱发尿路感染和肾功能衰竭。
3、糖尿病足
其发生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皮肤干燥皲裂,小血管病导致的肢端缺血以及肢体痛觉缺失和关节变形引发的足端位置觉异常有关。
临床表现为足趾、足跟和踝关节等处经久不愈的溃疡。
4、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
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性神经痛大鼠疼痛的影响
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性神经痛大鼠疼痛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小檗碱(Berberine,Ber)对2型糖尿病性神经痛(DPN)大鼠疼痛及血糖的影响。
方法:实验采用高脂高果糖饲料喂养1个月,再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性神经痛大鼠模型,且随机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
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糖尿病对照组以磷酸盐缓冲液(PBS)1 ml/kg、低剂量组以小檗碱100 mg/kg、高剂量组以小檗碱187.5 mg/kg体重灌胃,整个治疗持续8周(w)。
用热板法测定大鼠舔后足的潜伏期即痛阈,用血糖仪测空腹血糖(FBG)。
结果:(1)建模成功后,模型大鼠FBG≥13.8 mmol/L,痛阈值明显降低(P2.4 小檗碱对糖尿病大鼠不同时期痛阈的影响:建模成功后(小檗碱治疗前),测定大鼠痛阈,糖尿病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痛阈值均明显降低(P<0.05),然后开始用小檗碱灌胃治疗。
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在治疗后第四、六周末痛阈均较糖尿病对照组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与糖尿病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痛阈值明显升高(P<0.01)(见表2)。
3 讨论DPN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并发神经病变(占糖尿病患者的2/3)[7]。
其神经病变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微循环障碍,造成神经缺血、缺氧而逐渐发生的。
目前多认为DPN形成的早期与血糖有关,高血糖可诱发神经节细胞的凋亡、神经突生长抑制、生长锥(growth cone)收缩等变化[8]。
控制血糖是防止DPN的形成和发展最有效的方法,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可以降低69%[7]。
本实验结果表明,小檗碱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3、5、9]。
其降糖作用可能是通过抗升血糖激素,及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与促进其功能恢复来实现的[2]。
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IL-1β、TNF-α的影响
主 题 词 糖 尿 病 神 经 病 变 / 物 疗 法 小 檗碱 白 细 胞 介 素 1 肿 瘤 坏 死 因子 动 物 , 药 , 实验
大 鼠
E f cso e b rn n I — D a d T 一cn t p fe t fb r e i eo L l n NF 0 i y e
ELI A. Re u t :Th o c n r t n o L l n S s ls e c n e t a i f I B a d TNF a d o p d o v o s y c mp r d t o — r p e b iu l o a e o DPN r u ( g o p P< 0 . 0 . Co cu i n: e b rn o l p s e s t e u c i n o e r a i g n l mma o y me it r a t g n zn 5) n l so B r e ie c u d o s s h f n to s f d c e sn i f a t r d a o , n a o ii g
m ec nim sofb r rne o i be i rph r lne op t y. M e ho ha s e be i n d a tcpe i e a ur a h t ds:Fory a ul ae Sw r a do y
2 d a e e a s w ih p r p r lne r p t y i b t s r t t e i he a u o a h
De a t n fPh r c l g ,Yu y n e ia o lg ( h y n 4 2 0 ) p r me to a ma o o y n a g M d c lC l e S i a 4 0 0 e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张露露; 胡晓燕【期刊名称】《《中华保健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21)005【总页数】3页(P436-438)【关键词】周围神经病变; 2型糖尿病; 老年; 影响因素【作者】张露露; 胡晓燕【作者单位】211100 南京市江宁医院老年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糖尿病发病率较高,2011年全球患病人数高达3.7亿[1]。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8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约为1.5亿,患病率高达9.7%[2]。
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极大,其中周围神经病变是较为严重的一种,发生率高达60%~90.1%,是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和病残率高的重要原因[3-4]。
研究证实,微血管病变和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5]。
本研究对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回顾性分析南京市江宁医院2016年7月~2019年1月收治的32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
将符合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的患者归入病例组,其他患者归入对照组。
病例组198例,男性123例,女性75例,年龄63~81岁,病程3~11年。
对照组122例,男性74例,女性48例,年龄61~79岁,病程2~11年。
纳入标准:(1)按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2)年龄≥60岁。
排除标准:(1)1 型糖尿病;(2)继发性糖尿病;(3)妊娠期糖尿病;(4)合并其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5)合并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合并症;(6)药物、手术、其他代谢疾病、颈椎病、腰椎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7)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8)合并脑血管病后遗症。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1)糖尿病病史明确;(2)神经病变在明确糖尿病诊断后出现;(3)伴有感觉异常、麻木和疼痛等症状,温度觉、震动觉、压力觉、针刺痛觉、踝反射中任一项检查异常;或无临床症状者,但任意两项检查异常;(4)四肢肌电图检查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及诱发电位波幅降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评估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评估的研究进展王占华; 周红蔚【期刊名称】《《护士进修杂志》》【年(卷),期】2019(034)012【总页数】4页(P1107-1110)【关键词】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早期评估【作者】王占华; 周红蔚【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8; R745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目前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
WHO研究数据表明,预计到204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将由2015年的4.15亿增加至6.42亿,新增病例主要集中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2-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神经病变原因[4-5]。
国际糖尿病联盟调查显示,DM患者DPN患病率高达30%~50%[6],我国上海地区的患病率约为61.8%[7]。
而DM患者一旦出现神经病变,5~10年的死亡率高达25%~50%[8]。
DPN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而国外研究表明DPN患者早期仅15%~25%的患者有临床症状,且只能通过神经学检查和神经传导研究来检测[9]。
可见DPN通常是一个隐匿、渐进的过程,其病理改变往往在其无症状时即已出现。
有研究[10]表明,对DPN患者早期评估、诊断、治疗,能使下肢溃疡的发生率降低60%,使患者截肢的风险降低85%。
而早期评估作为预防和减少DPN并发症的关键一步,应引起临床学者的重视。
本研究通过对DPN早期评估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学者开展DPN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DPN概念及研究现状多伦多糖尿病神经病变委员会[11]将DPN定义为:由慢性高血糖暴露和心血管风险等共同作用引起的代谢和微血管改变,导致慢性、对称性、长度依赖性感觉运动多发性神经病变。
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的步态行为分析
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的步态行为分析孙宇楠;李二平;董世芬;秦灵灵;孙建宁【摘要】目的:研究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大鼠模型的实时步态行为变化。
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45 mg/kg链脲佐菌素建立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于注射STZ后12周时进行实时步态行为分析检测。
结果注射STZ后12周,与正常组比较,DPN模型大鼠出现了步行周期、速度、足迹平均压强、平衡性和协调性的变化。
平均步行周期和四足步行周期显著延长(P<0.01),速度和四足瞬时速度显著降低(P<0.01),足迹平均压强增加(P<0.05),绝对值平均体转角显著增加(P<0.01),同源协调性和同侧协调性显著降低(P<0.05)。
结论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可见明显的步态行为变化,可为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借鉴。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al-time gait behavioral changes in rat models of experimenta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Methods Twenty-five SPF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 6 males and 7 females) and control group (6 males and 6 females).Diabetes was induced in rats b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streptozotocin ( STZ ) in a dose of 45mg/kg.The gait behavior in all rats was tested at 12 weeks after diabetes modelling.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t walk cycle extension, walk speed, average print intensity, balance and coordination.The abnormal gait behavior of the rat models wa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increased average and each foot walk cycle extension ( P<0.01 ) , average intensity (P<0.05), absolute average body rotation(P<0.01),and shortened both homologous coupling and homolateral coupling( P <0.05 ) .Conclusions Experimental rat models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can exhibit obvious changes of gait behavior, and ma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lated clinical and basic research.【期刊名称】《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6页(P14-19)【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步态行为分析;大鼠【作者】孙宇楠;李二平;董世芬;秦灵灵;孙建宁【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2;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1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约占糖尿病患者的30%~50%,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金属硫蛋白表达意义
i ra e fte MT x rsin i h cai ev frt t a ei rp e a e rp ty ma e a scae t nt xda v u cin a d nce s do h e p eso n te sit n r e o as wih d b t p ih rln u o ah y b so itd wi a i i f e fn t n c i ce h o i o
nu pt . tos odt th Tcn n ad o rsM er a yMe d e c t M t t n i fm ( T一1 n T一3m N xrso e c t e e f i ec a . eut o h h T e e o e MT s o dM a ) R Aepes ni t i cnr d bt t R sl i nh sa i v o a ir s s
大 鼠坐 骨 神 经 M T含 量 及 M T亚 型 ( T一1 M 3 m N M 和 T一 ) R A的 表 达 。结 果 : 着 糖 尿 病 病 程 进 展 , 鼠表 现 血 糖 、 骨 神 经 M 随 大 坐 T含
糖尿病与认知障碍关系综述
综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糖尿病是一组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有关的以高血糖为特征代谢疾病群,同时存在脂肪、蛋白代谢紊乱。
病因未明,遗传、自身免疫、环境均可能参与其发病,累及全身各个系统。
糖尿病患者较正常人更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
在此就糖尿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1.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P) 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糖尿病性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DNP)等微血管病变共同的病理基础,也是糖尿病病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
微血管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直径在100gm以下的毛细血管网。
微血管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2型糖尿病病人DMAP的典型改变,常伴有微循环异常,病变分布非常广泛,以眼底、肾小球、神经等为主,此外还包括皮肤等,最终导致多脏器损害。
2型糖尿病病人DMAP起病隐匿,尤其是DR,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
在DMAP患者中DR约34.3%,DN约33.6%,DNP 约60.3%[2],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与其DMAP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关系,其病程越长,DMAP的发生率越高[3,4]。
各种微血管并发症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
2.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造成很重的负担。
临床主要表现为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5],与脑老化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均有密切联系[6]。
目前,关于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药物治疗的效果十分有限。
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引发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核心为脑神经元受损、缺失和功能下调。
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指标检测
诱 导糖 尿 病 8周 后 , 部
分 大 鼠 出现 神 经 病 变 , 坐骨 神 经 动 作 电位 传 导速 度 显 著 降 低 ( P<O . 0 5 ) , 并 出现 明显 的 脱 髓 鞘 等 病 理 变化 。 结 论 高 脂 饮 食 结 合 关键理 ; 显微 镜 检 查 , 电子 ; 大鼠
C l i n i c a l La b o r a t o r y, Re n h e Pe o pl e 5 Ho s pi t a l , Pa n z h i h u a, S i c h u a n 6 1 7 0 6 1 , C h i n a; 3 . De p a r t me n t o f
国际检验 医学杂志 2 0 1 3 年i 月第3 4 卷第 1 期 I n t J L a bMe d , J a n u a r y 2 0 1 3 , Vo 1 . 3 4 , No . 1
・
基 础 实验研 究 论著 ・
2型糖 尿 病 大 鼠周 围神 经病 变 模 型 的 建 立及 相 关 指标 检 测
Es t a b l i s h me nt of t y p e 2 d i a b e t e s m od e l i n r a t wi t h pe r i ph e r al ne ur op a t hy a nd de t e c t i o n o f i n di c a t o r s
Y / n J u a n , Zh a n g Mi n g h o n g。 , Ya n g Ho n gy i n g。
不同用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比较
不同用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比较
罗梅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2(010)002
【摘要】目的观察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甲钴胺比较有无区别.方法59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腺苷钴胺和甲钴胺治疗3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临床表现均较治疗前减轻,神经传导速度提高,而且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腺苷钴胺可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与甲钴胺相同的疗效.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罗梅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成都,6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不同用药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比较 [J], 赵忠武
2.不同静脉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J], 史正亮;马维;曹光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同给药方案的成本-效果比较 [J], 陈巧辉;陈德志;苏宝燕;王佳坤;陈志民
4.阿奇霉素不同疗程用药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J], 马洁
5.不同病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同模型大鼠的神经病变相关指标的比较研究 [J], 尹烨淋;王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病程中由于高血糖引起的神经损伤,包括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
为了方便临床诊断和治疗,制定了以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1.病史:患者有2型糖尿病病史,病程在5年以上。
2.症状:患者有感觉异常、疼痛、麻木、刺痛等症状。
自主神经病变表现为消化不良、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
3.体征:患者有感觉减退、感觉丧失、肌力减退、肌萎缩等体征。
自主神经病变表现为瞳孔反应减弱、心动过速或过缓、血压波动等。
4.神经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缓慢、迟滞、减弱或消失,反射减弱或消失。
5.神经病理学检查:神经损伤的证据。
根据上述标准,可以诊断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对于已经诊断的患者,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控制血糖、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
同时,积极预防和管理神经病变的进展,以减少患者的不良后果。
- 1 -。
消渴康复丸治疗Ⅱ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
消渴康复丸治疗Ⅱ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
王倩嵘;李根林;冯民生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1998(006)004
【摘要】无
【总页数】2页(P62-63)
【作者】王倩嵘;李根林;冯民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消渴通络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J], 周静;高晟;呼永河;邬金玲;王斌;王世伟;阎冬雪;章清华;李布满;吴深涛
2.消渴丸治疗Ⅱ型糖尿病并发腔隙性脑梗塞63例 [J], 王灿勋;王晓舟
3.消渴康复丸治疗模型大鼠Ⅱ型糖尿病的实验研究 [J], 申虹;桂兴芬;李红明
4.消渴丸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疗效观察 [J], 《中国社区医师》编辑部
5.消渴丸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无症状心肌缺血62例 [J], 王晓帆;陈玉珍;王灿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型与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比较杨丹;崔雅忠;张倩;王超;张改丽;梁晓春;吴群励【摘要】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与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区别.方法 SD大鼠分组,每组各10只,腹腔注射STZ建立1型糖尿病(T1DM)模型;高脂高糖饲养6周后按体质量35 mg/kg单次腹腔注射STZ建立2型糖尿病(T2DM)模型;设立正常对照(Con)组.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的体质量、血糖水平.成模8周后,电子Von Frey仪检测机械痛阈值,热水甩尾试验检测甩尾潜伏期,并取坐骨神经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成模后第1、8周,与对照组及T2DM组相比,T1DM 组大鼠的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T1DM组与T2DM组的血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DM组的甩尾潜伏期均较对照组延长(P<0.01),T2DM组较T1DM组延长更显著(P<0.05).DM组的机械痛阈值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T2DM组较T1DM组降低更明显(P<0.01);DM组大鼠的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排列紊乱,轴索肿胀或皱缩,髓鞘密度不均匀,空泡变性,部分神经纤维髓鞘脱失;T2DM组的神经损害程度较T1DM严重.结论 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的周围神经病变程度严重于1型糖尿病大鼠.【期刊名称】《基础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9(039)001【总页数】5页(P27-31)【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链脲佐菌素;机械痛阈;热水甩尾试验;病理形态【作者】杨丹;崔雅忠;张倩;王超;张改丽;梁晓春;吴群励【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北京协和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北京协和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北京协和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北京100730;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北京100029;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北京协和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北京协和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北京协和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的发病率高达50%以上,而50%以上的DPN患者具有疼痛症状,可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极大影响生活质量。
目前有关糖尿病神经痛的确切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清楚[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第一大国,成年人口发病率高达11.6%,且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体人群的90%以上[2]。
因此,建立理想的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对于研究DPN疼痛的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十分重要。
本研究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导1型和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两者间周围神经病变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动物及饲料:SPF级6~7周龄雄性SD大鼠,体质量180~200 g(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动物许可证号:京2007-0101)。
高脂高糖饲料配方:猪油10%、蔗糖20%、胆固醇2.5%、胆酸盐0.5%、基础饲料67%(北京科奥协力公司)。
1.1.2 主要试剂: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Sigma-Aldrich公司)、血糖仪(Roche公司)。
1.2 方法1.2.1 动物分组及处理:适应性喂养大鼠3 d。
10只于实验开始即第0周喂以高脂高糖饲料,饲养6周禁食12 h后按35 mg/kg单次腹腔注射2% STZ溶液(pH 4.4),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T2DM组)。
20只喂以普通饲料,其中10只饲养6周禁食12 h后按60 mg/kg单次腹腔注射STZ溶液(同上),建立1型糖尿病(T1DM 组);另外10只为正常对照组(Con组)。
造模3 d后测定大鼠尾静脉血糖,随机血糖>16.7 mmol/L者入选实验。
1.2.2 体质量及血糖:各组大鼠于实验第0、6周以及成模后第1、8周时用血糖仪测定尾静脉血糖并称量体质量。
1.2.3 热水甩尾试验:成模8周后,将大鼠固定于固定器露出尾部,在距尾尖5cm处作一记号。
待大鼠状态安静后,将鼠尾持续浸泡在50 ℃的恒温热水中,尾尖浸入热水至记号处,用秒表测定大鼠尾巴快速弹起的时间,即甩尾潜伏期(tail flick latency, TFL, s),鼠尾浸泡时间不要超过15 s以免烫伤组织。
每隔2 min测1次,连测3次。
1.2.4 检测机械痛阈值:成模8周后,在安静环境中,将大鼠单独置入多孔钢丝笼中。
待大鼠适应环境15 min后,以电子von Frey刺激针刺激大鼠后肢足底中部,力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当大鼠出现缩足反应时,记录von Frey电子记录仪上显示的压力数值。
每只大鼠刺激3次,间隔时间大于30 s,取平均值作为大鼠的机械痛阈值。
1.2.5 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变化:完成感觉检测后,腹腔注射12%乌拉坦10mL/kg麻醉大鼠,取坐骨神经,4%甲醛固定,进行HE染色、Luxol fast blue中性红髓鞘染色及Bielschowsky氏改良法神经纤维轴索染色。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2.1 一般情况、血糖及体质量第6周时,高脂高糖组的体质量显著高于普通饲料组(P<0.01)。
DM组大鼠出现多饮、多食和多尿,精神萎靡,活动减少和白内障。
实验过程中,T1DM组死亡2只,T2DM组死亡3只。
第1和第8周,与对照组及T2DM组相比,T1DM组大鼠的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
T1DM组与T2DM组的血糖在成模后第1、8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1)。
2.2 热水甩尾试验及机械痛阈值检测T2DM及T1DM组的甩尾潜伏期均较对照组延长(P<0.01),T2DM组较T1DM组延长更显著(P<0.05)。
T2DM及T1DM组的机械痛阈值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T2DM组较T1DM组降低更明显(P<0.01)(表2)。
2.3 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变化2.3.1 HE染色:对照组大鼠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形态正常,排列整齐,纤维中央深红色区域为轴索。
轴索外包绕有髓鞘,结构完整清晰,因髓磷脂在制片中被溶解,呈紫红色网状结构。
髓鞘边缘可见蓝色的雪旺细胞核。
T1DM和T2DM组大鼠的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排列紊乱,轴索肿胀或皱缩,髓鞘密度不均匀,空泡变性,部分神经纤维髓鞘脱失。
T2DM组的神经损害程度较T1DM重(图1)。
2.3.2 Luxol fast blue中性红髓鞘染色:对照组大鼠坐骨神经纤维分布均匀,排列紧密整齐,有髓神经纤维形态正常。
神经髓鞘染色均匀,结构完整清晰,形态正常,无髓鞘溶解。
T1DM和T2DM组大鼠坐骨神经纤维排列紊乱,密度下降。
髓鞘肿胀,轴索萎缩甚至消失;部分神经纤维髓鞘溶解脱失,染色不均、呈洋葱皮样改变。
T2DM组病变较T1DM组严重(图2)。
表1 各组大鼠体质量及血糖Table 1 Body weight and blood glucose of ratsgroupnbody weight/gblood glucose/(mmol/L)1 week 8 weeks1 week8 weeksCon10440±32537±385.70±0.695.79±0.68T1DM8330±41*409±45*23.69±2. 80*23.82±3.64*T2DM7 421±35△530±38△23.25±2.63*24.02±3.03**P<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P<0.01 compared with T1DM group.表2 各组大鼠热水甩尾试验及机械痛阈检测结果Table 2 Tail flick latency and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of ratsgroupntail flicklatency/smechanical withdraw althreshold/gCon105.95±1.13 84.30±6.64T1DM89.53±2.02*52.80±7.67*T2DM7 11.91±2.95*△ 41.72±6.65*△△*P<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P<0.05,△△P<0.01 compared with T1DM group.2.3.3 Bielschowsky氏改良法神经纤维轴索染色:对照组大鼠坐骨神经纤维形态饱满正常,排列紧密整齐,轴索结构清晰,分布密集,髓鞘薄厚均匀。
T1DM和T2DM组大鼠坐骨神经表现出明显的神经损伤反应,神经纤维排列紊乱,神经纤维变细,密度下降。
部分轴索肿胀,空泡变性,染色变淡;部分轴索皱缩,被变性的髓鞘挤压成不规则型甚至消失。
T2DM组病变较T1DM组严重(图3)。
HE staining of sciatic nerves was indicated by arrows图1 各组坐骨神经组织的HE染色Fig 1 HE staining of sciatic nerves (×400)Luxol fast blue staining of sciatic nerves was indicated by arrows图2 各组坐骨神经组织的Luxol fast blue髓鞘染色Fig 2 Luxol fast blue staining of sciatic nerves(×400)Bielschowsky staining of sciatic nerves was indicated by arrows图3 Bielschowsky氏改良法神经纤维轴索染色Fig 3 Modified Bielschowsky staining of sciatic nerves(×400)3 讨论疼痛是DPN患者最常见、最突出的症状和首要就诊原因[1],但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缺乏有效特异性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