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需要关注的心血管代谢相关疾病
心血管学基础心脏与血管系统的功能与疾病

心血管学基础心脏与血管系统的功能与疾病心血管学基础:心脏与血管系统的功能与疾病心脏与血管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们协同合作,维持着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
心血管学是研究心脏与血管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学科。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脏与血管系统的基本功能、常见疾病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心脏的功能与疾病1. 心脏的基本功能心脏是一个中空肌肉器官,位于胸腔中,通过收缩与舒张的运动,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
它由四个心腔组成: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心脏的主要功能包括收缩和舒张,通过心房和心室之间的有序收缩,将血液推向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2. 心脏疾病心脏疾病是指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脏血液供应不足、心脏收缩力下降或心律不齐等问题,严重时可能引发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二、血管系统的功能与疾病1. 血管系统的基本功能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和微血管组成,它们负责输送氧、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至全身组织。
动脉将氧合血送往身体各处,而静脉则将脱氧血返回心脏。
微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使血液能够在组织间进行物质交换。
2. 血管疾病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脉管炎等。
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血管疾病,其特点是血管壁内层的胆固醇沉积,形成动脉斑块,阻碍了血液流动。
高血压是指静脉血压持续升高,长期不加控制会对心脏和其他器官造成损害。
脉管炎则是指血管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血管壁的损坏和血液供应不足。
三、心脏与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 预防方法心脏与血管疾病的预防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包括合理饮食,控制摄入脂肪和盐的量,增加蔬果和纤维的摄入。
定期体检并控制体重、血压和血脂,适度运动,戒烟,限制酒精摄入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2. 治疗方法心脏与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和介入治疗等。
药物治疗常用于控制血压、降低血脂和改善心脏功能。
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移植等,用于改善心脏供血和修复心脏结构。
3大心血管常见病防治指南

心血管疾病已经是世界公认的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世界各国都将其预防视为重中之重。
2013年8月,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协会(IAS)发布了一项全球性的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13年11月21日,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学会等机构又联合发布《降低血胆固醇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指南》。
那么,这两项指南对我国有什么参考价值呢?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心血管疾病专家在参考这两个指南基础上,针对心血管病中常见的心力衰竭、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疾病,为大家提出适合我们中国人的最新健康指导和相关疾病的防治指南。
大心血管常见病策 划: 本刊编辑部执 行: 西 捷指导专家: 上海市东方医院心衰专科主任、教授、博导 范慧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张海澄/李晓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 谢海波3编辑/西捷 ****************在刚刚过去的新春佳节,“血脂”一词在餐桌上被不断提起,成为人们在觥筹交错之间,拒酒挡肉的一面挡箭牌。
的确,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血脂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不少人因为“三高”而苦恼不已,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并不在意,直到出现心梗、脑卒中等严重后果才意识到血脂控制的重要性,但已经为时已晚。
患者此时不但要花费数倍的人力、财力,且疾病导致的后果往往无法逆转。
因此,关注血脂健康已成为现代人不可回避的问题。
那究竟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己的血脂呢?首先,应该明确自己要做的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针对未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人群,目的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针对所有已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包括冠心病、卒中、外周动脉疾病、颈动脉疾病和其他形式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
其次,要明确自己的控制目标。
1.一级预防:高危人群的理想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2.6 mmol/L(100 mg/dl)或非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总胆固醇减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3.4 mmol/L(130 mg/dl);而在低危人群或缺乏其他危险因素的个体中,理想LDL-C 水平为2.6~3.3mmol/L(100~129 mg/dl)或非HDL-C 水平3.4~4.1mmol/L(130~159mg/dl)。
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作者:李曼辉马庆庆卢林科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6期摘要: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061基地1500名职工进行代谢综合征的检查,对其行人体基本参数的测量和生化指标的检测,依据诊断标准确定其中615人进行MS和非MS相关数据研究,以找出MS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MS 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为15%,Non-MS人群CVD发病率为5.2%。
分析表明:MS人群与Non-MS人群发生CVD存在显著性差异(P关键词:代谢综合征MS;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防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与代谢相关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等的发病率也呈快速上涨的态势。
临床上把这类疾病统称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种合并有高血压以及葡萄糖与脂质代谢异常的综合征,伴有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特征。
MS流行性强患病率高,有数据显示,美国成人中MS患病率达23.7%,年龄50岁以上的成人患病率更是高达44%[1,2]。
而近年来中国成年人MS的患病率每年也呈快速的递增趋势 [3]。
随着近年来对MS研究的不断进展,发现早期MS患者具有极高的心脑血管疾病(CVD)发病率,由于心脑血管疾病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因而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当前已经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普遍关注。
061基地职工近年来MS发病率也呈快速上涨态势,为找出本基地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及早进行干预治疗,减少心血管危险事件,降低病残和死亡的发生率。
2012年-2013年,笔者对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061基地员工体检信息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对061基地员工代谢综合征的流行情况的了解,以探讨MS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2023年国际多学科专家共识:_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摘译

·指南与规范·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10.010《2023年国际多学科专家共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摘译周晓东1a,田娜1b,郑明华1b,2,31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a.心脏中心,心血管内科, b.感染内科,浙江温州 325000;2 温州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浙江温州 325000;3 浙江省慢性肝病重症化精准诊治与转化重点实验室,浙江温州325000通信作者:郑明华,***************.cn(ORCID: 0000-0003-4984-2631)摘要: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肝病,影响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口。
MAFLD特征是肝脏脂肪变性和代谢紊乱共存。
作为一种代谢功能障碍性疾病,MAFLD与心血管疾病(CVD)有着相似的发病机制。
这两种疾病都与肥胖、2型糖尿病和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等公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MAFLD与CVD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CVD危险因素,MAFLD与传统的CVD危险因素不同,仍待进一步研究。
在这一背景下,本共识使用德尔菲法则,通过两轮调查就MAFLD和CVD风险之间的联系达成一致意见,并探讨了MAFLD与CVD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及病理生理机制、监测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心血管疾病;共识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070588);浙江省卫生厅高层次创新人才项目(2032102600032)Excerpt of an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consensus statement on MAFLD and the risk of CVD (2023)ZHOU Xiaodong1a,TIAN Na1b,ZHENG Minghua1b,2,3.(1. a.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The Heart Center,b.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Zhejiang 325000,China;2. Institute of Hepatology,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Zhejiang 325000,China;3. Key Laborator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in Zhejiang Province, Wenzhou, Zhejiang 3250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ENG Minghua,***************.cn(ORCID: 0000-0003-4984-2631)Abstract: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 is a common chronic liver disease around the world, affecting more than a quarter of the adult population worldwide. MAFLD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occurrence of hepatic steatosis and metabolic disturbance. As a metabolic disorder, MAFLD shares a similar pathogenesi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and both disease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well-establishe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such as obesity,type 2 diabetes, and atherogenic dyslipidemia.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evidence has shown that MAFLD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VD; however, as a new risk factor for CVD, MAFLD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for CVD, which requires further investigation.In this context,this consensus statement used the Delphi method to achieve a consensu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FLD and the risk of CVD through two rounds of surveys and discuss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FLD and CVD in terms of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a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surveillance, and management.Key words: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onsensusResearch funding: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82070588);High Level Creative Talent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in Zhejiang Province (2032102600032)亚太肝病学会官方杂志Hepatology International在2023年在线正式发布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国际多学科专家共识”[1]。
心脏淀粉样变-心血管内科医生需要关注的疾病

述评专家简介:严卉,医学博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浙江大学内科学心血管专业硕士生导师。
主攻学科: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心肌病,罕见病。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心脏精准医学与罕见病学组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营养与代谢分会委员,擅长心肌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
主持和参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以及厅级科研项目多项,曾经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外学术期刊发表SCI 收录论文十余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大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发言交流。
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和三等奖若干。
心脏淀粉样变-心血管内科医生需要关注的疾病严卉 胡申江DOI:10.3969/j.issn.1009-816x.2022.02.002作者单位:310006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 )越来越被关注,然而常规改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用药对HFpEF 来说治疗反应不佳。
心脏淀粉样变(cardiac amyloidosis, CA )通常会导致HFpEF ,然而至今,国际上与HFpEF 相关的临床研究并没有常规筛查CA ,而导致了部分改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HFpEF 后再入院和心血管事件无改善的阴性结果[1]。
淀粉样变性是一类临床疾病的总称,可由30多种三级结构不稳定的前体蛋白引起。
这些蛋白错误折叠并以不溶性淀粉样原纤维的形式聚集,沉积在器官和软组织的细胞外间隙[2]。
1838年,Schleiden 首次使用“amyloid ”一词来描述植物淀粉。
20世纪20年代,Bennhold 发现经刚果红染色的淀粉样沉积物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呈现出典型的苹果绿双折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一、本文概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是一份全面审视中国心血管健康现状及其相关疾病趋势的重要报告。
本报告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临床诊疗、预防控制等多方面的数据,揭示中国心血管健康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为政策制定者、医疗卫生工作者和公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报告将重点关注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影响因素、防控策略及其实施效果,同时探讨未来心血管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能够对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的整体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化研究和改进实践提供指导。
二、心血管健康概况近年来,中国心血管健康状况呈现出一系列复杂的趋势,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不少挑战。
总体而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心血管健康水平有所提升,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高位,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从积极方面来看,公众对心血管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健康生活方式逐渐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饮食、运动、心理健康等方面,定期体检和早期干预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不断加强心血管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然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成为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仍然是主要的健康杀手,且呈现出年轻化、高发化的趋势。
这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网络,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仍有待提高,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衔接和协作,形成全链条的防控体系。
中国心血管健康状况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不少挑战。
未来,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共同努力,加强心血管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同时完善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临床分析中的心血管疾病分析技巧及其诊断意义

临床分析中的心血管疾病分析技巧及其诊断意义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简称CVD)是指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临床工作中,准确分析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断技巧及其诊断意义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心血管疾病的分析技巧及其诊断意义进行详细探讨,以期对临床医生们有所帮助。
一、心血管疾病的分类及发病原因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等多种类型。
这些疾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其中遗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都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冠心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与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高血压患者往往伴随着内皮功能紊乱、血浆中脂肪代谢的异常等病理改变。
心房颤动的发病原因可能涉及到心肌纤维化、心脏结构异常和电生理改变等因素。
二、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技巧1. 病史采集: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详细的病史采集是初步诊断的关键步骤。
临床医生应该询问患者的家族史、既往史、药物史、症状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等信息,以帮助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 体征检查:心血管疾病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特殊的体征。
例如,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听诊可以发现心脏杂音、心律不齐等异常,高血压患者的动脉搏动会出现明显的增强,心力衰竭患者则常伴有水肿、心音遥远等症状。
3. 实验室检查:通过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血管疾病的类型和发展程度。
例如,心肌梗死患者可通过心肌酶谱检查来确认心肌损伤的程度。
血脂水平的检测可以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4. 影像学检查:心血管疾病的诊断离不开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核医学心肌灌注显像等技术可以提供关于病变部位、病变程度和功能状态等信息。
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意义心血管疾病的及早诊断对于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临床分析中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现潜在疾病:通过临床分析,我们可以及早发现患者存在的潜在心血管疾病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代谢性疾病的管理(完整版)

代谢性疾病的管理(完整版)人体内产生的脂肪酸主要储存在皮下脂肪组织中,然其容量是有限的。
当皮下脂肪组织无法储存过多能量时,脂肪将会沉积在内脏脂肪组织、腹膜前脂肪组织以及心脏、肝脏、胰腺和骨骼肌等非脂肪组织中,即异位脂肪沉积[ 1 ]。
近年来,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仍在不断升高,异位脂肪沉积问题也开始备受关注。
异位脂肪沉积可能与能量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等机制密切相关,可影响器官功能,因而带来了一系列健康问题,并已成为心脏代谢疾病、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等疾病发生、进展甚至死亡的重要标志[ 1 , 2 ]。
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对异位脂肪沉积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临床病理变化的识别[ 3 ],而通过改善异位脂肪沉积的干预措施,未来能否成为一种管理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新策略,值得深入探讨。
一、异位脂肪沉积的临床影响1.正常生理状态下脂肪组织的作用:脂肪组织可分为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 WAT)、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 BAT)、米色脂肪(WAT棕色化)和粉色脂肪,其中WAT和BAT均在调节脂质代谢和全身能量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 4 ]。
人体摄入食物后,WAT通过胰岛素激活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水解循环中的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 TG),进而摄取和储存膳食脂质[ 5 ];而在禁食状态下,WAT中储存的TG经脂肪酶分解成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释放到循环中,用作代谢活跃组织的能量来源[ 5 ]。
BAT可燃烧多余脂肪和葡萄糖,产生热量,防止体内储存过多的脂肪[ 6 ]。
从脂肪组织在体内的分布来看,一般皮下脂肪组织约占总脂肪的80%,代谢异常风险低;而内脏脂肪组织引发代谢异常的风险则较高[ 4 ]。
2.异位脂肪沉积可能带来的健康问题:在长期能量正平衡(即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和肥胖状态下,WAT的储存能力受限。
心脑血管疾病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个体化治疗的重 要性
个体化治疗是针对每 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和 生活习惯制定的治疗 方案。通过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可以更好 地控制心脑血管疾病 和代谢综合征,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 疗效果。个体化治疗 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 药物不良反应和提高 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 05
第五章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基因与环境因素
发现3
影响疾病发展的 因素
发现4
治疗方面的启示
发现2
心脑血管疾病和 代谢综合征之间
的关联
问题与挑战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 题和挑战包括研究数 据的不足、研究方法 的局限性、患者群体 的选择等。如何克服 这些问题,对于未来 的研究至关重要。
未来展望
研究方法
临床实践
社会影响
技术创新
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研 究 深入探究心脑血管疾病和
药物管理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 焦虑和抑郁情绪 鼓励患者参与康复训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提高生活质量
制定符合患者病情的膳食 方案 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调整饮食内容
设计个性化的运动计划, 提高体能和心肺功能 监测运动后的身体反应,
防止运动不当引发问题
教育患者正确服药方法和 注意事项 监测药物效果和副作用,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研发
个体差异
营养调整
个性化配方
基因检测
精准诊断
研究策略
01 多中心合作
数据共享
02 长期追踪
观察效果
03 跨学科交叉
创新思维
未来研究方向
遗传因素
基因突变 家族史
环境因素
饮食习惯 生活方式
治疗方案
药物研发 手术治疗
冠心病的心血管代谢与调控机制

冠心病的心血管代谢与调控机制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它的发生与心血管代谢以及相关的调控机制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心血管代谢的角度探讨冠心病的发生机制。
1. 心血管代谢的基本过程心血管代谢是指心血管组织维持正常结构和功能所需要的物质合成和分解过程。
它包括能量代谢、脂质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等多个方面。
1.1 能量代谢心血管组织的正常功能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
能量主要通过氧化磷酸化的方式产生,其中三磷酸腺苷(ATP)是最主要的能量储存物质。
当心血管组织的能量代谢出现异常时,会导致供能不足,进而影响心脏和血管的正常功能。
1.2 脂质代谢脂质代谢紧密与冠心病的发生相关。
脂质主要指脂肪和胆固醇,是能量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构成细胞膜和合成激素的重要物质。
脂质代谢异常会导致血液中脂质水平升高,进而使血管内皮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1.3 糖代谢心血管组织的糖代谢失调也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糖是细胞生成能量的重要物质,它需要通过胰岛素的调节来保持正常稳定。
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时,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进而损伤血管内皮。
1.4 氨基酸代谢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对于心血管组织的正常代谢和功能至关重要。
氨基酸的代谢异常会导致蛋白质合成和分解的平衡失调,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
2. 冠心病的心血管代谢异常冠心病的发生与心血管代谢的异常密切相关。
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机制,它与脂质代谢异常、炎症反应以及血液凝结等多个因素有关。
2.1 脂质代谢异常冠心病患者常常伴有血脂异常,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等。
高水平的LDL-C在血管壁中逐渐沉积,形成斑块,妨碍了血管平滑肌的正常功能,导致血管狭窄和血流不畅。
2.2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血管内皮受损时,炎性细胞会聚集在受损区域,释放炎症介质,进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代谢综合症

什么是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包括:(1)腹部肥胖或超重,(2)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下,(3)高血压及(4)胰岛素抗性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
有些标准中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促炎症状态(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促血栓状态(纤维蛋白原增高和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增高。
这些成分聚集出现在同一个体中,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为增加。
1988年Reaven注意到脂质异常、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常汇集一起,提出了“X-综合征,X-Syndrome”的概念,并把胰岛素抗性作为X综合征的主要特点。
鉴于本综合征与多种代谢相关疾病有密切的联系,1997年Zimmet等主张将其命名为代谢综合征。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对代谢综合征进行工作定义,随后6年来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NCEPA TPⅢ)、欧洲胰岛素抵抗工作组(EGIR)和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等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和适用目的,对代谢综合征的定义各有不同,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也提出了中国人的工作定义即CDS标准。
这些定义各有特点及其实际意义,如WHO的定义精确,诊断率高,但是需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IR)及确定背景人群,临床应用中有一定难度,ATPⅢ定义简单易行、经济实用。
WHO和EGIR的定义偏重于基础研究,NCEPATPⅢ和AACE的定义偏重于临床应用。
这些定义的差别造成了学术交流和临床研究的混淆(特别是在比较不同研究资料时),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代谢综合征定义。
基于上述原因,2005年4月14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综合了来自世界六大洲糖尿病学、心血管病学、血脂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和代谢病学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代谢综合征工作定义,这是国际学术界第一个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全球统一定义。
我国心血管代谢疾病流行病学现状分析及长期体重变化与代谢健康的关联性研究演示稿件

如何通过控制体重来改善代谢健康
保持稳定体重
维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体重的剧烈波动,有 助于维护代谢健康。
合理饮食与运动
保持均衡的饮食,适量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 改善代谢指标。
定期监测与干预
定期监测体重和代谢指标,对于异常情况及时采 取干预措施,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发生。
04
我国心血管代谢疾病的研究 进展和未来展望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国际合作与交流
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心血管代 谢疾病的诊疗水平和治疗可及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诊疗技 术和经验,提高我国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防 治水平。
03
长期体重变化与代谢健康的 关联性研究
体重变化与代谢健康的关系
体重变化与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
体重的长期变化与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风险密切相关,体重增加或减少可能导致 血压、血糖和血脂等代谢指标的异常。
研究进展
心血管代谢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我国已开展多次大规模心血管代谢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了大量 的人群数据,为研究提供了基础。
危险因素研究
研究集中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代谢疾病的主要危险 因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诊断与治疗进展
在心血管代谢疾病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方面,我国也在不断探索 和改进。
生活方式干预
对已经患病的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包括饮食调整、运动指导等,以控 制病情。
长期随访
对心血管代谢疾病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政策建议
制定相关政策
健康教育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健康饮食和适 量运动,减少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发生。
加强心血管代谢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 育,提高公众的认知和意识。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措施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措施摘要: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引起心脏病、心肌梗塞、中风等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等。
治疗措施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措施。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治疗措施危险因素1.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可导致血管硬化、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等,进而导致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发生。
2.高血脂高血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当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过高时,会导致血管硬化、血栓形成等,增加发生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
3.吸烟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收缩等,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肥胖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肥胖可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治疗措施1.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适当的运动、健康饮食、戒烟等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
如降压药、降脂药等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3.手术治疗在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病情。
如心脏搭桥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威胁人体健康的疾病,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也可以有效地缓解病情。
关注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发病具有重要意义。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measur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bstrac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a common disease that can cause harm to human health, including heart diseas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roke, etc. Its risk factors include hypertension, hyperlipidemia, smoking, obesity, etc. Treatment measures include changing lifestyles, drug treatment, surgical treatment, and so on.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measur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etail.Key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 treatment measures Risk factors1. HypertensionHypertension is the main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ypertension can cause arteriosclerosis, increased blood viscosity, thrombosis, etc., and further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heart disease, stroke, and other diseases.2. HyperlipidemiaHyperlipidemia is also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disease. When the 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 content in the blood is too high, it can cause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increase the risk of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3. SmokingSmoking can cause damage to endothelial cells of blood vessels, vasoconstriction, and accelerate the occurr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4. ObesityObesity is one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besity can cause hypertension, hyperlipidemia, and other diseases, increasing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Treatment measures1. Changing lifestyleChanging lifestyle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ppropriate exercise, healthy diet, quitting smoking, etc., all help reduce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2. Drug treatmentDrug treatment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controll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tihypertensive drugs, lipid-lowering drugs, etc.,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3. Surgical treatment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urgical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condition. For exampl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leeve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Conclusion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a disease that threatens human health. Its risk factors include hypertension, hyperlipidemia, and so on.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e should change our lifestyle. Drug treatment and surgical treatment can also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condi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and controlling the risk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disease.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病变和损伤,如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中风等。
代谢综合征与相关疾病

代谢综合征与相关疾病
都健;崔丽娟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年(卷),期】2007(014)008
【摘要】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高血糖、肥胖、高凝状态、微量蛋白尿和高尿酸血症等多种代谢异常的集合。
目前认为,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与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是一种随着肥胖发生率的增长而日益常见的代谢紊乱现象。
其病理生理缘于伴随过度释放脂肪酸的胰岛素抵抗,促炎状态参与其中。
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非常高,预计未来十年内还会进一步提高。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都健;崔丽娟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内分泌科,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内分泌科,沈阳,11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
【相关文献】
1.胆囊疾病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J], 李义亮;冶琴;克力木;李赞林
2.重庆市4 162例不同身体质量指数代谢综合征及其他相关疾病患病率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J], 陈鸣放
3.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报告结果分析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的探讨 [J], 息裴琪;田凤石
4.代谢综合征青少年代谢组分与心血管疾病间的相关性 [J], 刘琳;金文波;林玉玲;黄文平
5.老年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征与外周动脉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J], 高璐;秦明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道菌群参与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物苯乙酰谷氨酰胺

肠道菌群参与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物苯乙酰谷氨酰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肠道菌群是人体内存在的微生物群落,它对我们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心血管疾病。
而苯乙酰谷氨酰胺是一种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代谢物,它的生成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苯乙酰谷氨酰胺(p-cresylglucuronide,pCG)是一种由肠道细菌代谢产生的代谢物。
研究表明,苯乙酰谷氨酰胺的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中,苯乙酰谷氨酰胺的水平明显升高,这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关。
在动物实验中也发现,苯乙酰谷氨酰胺可以促进心脏肌肉细胞肥大和心力衰竭的发生。
肠道菌群是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在肠道内生活,通过代谢物的产生和与肠道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肠道菌群可以分解食物中的复杂碳水化合物,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其中就包括苯乙酰谷氨酰胺。
苯乙酰谷氨酰胺是由苯乙酸通过肠道细菌群的代谢生成的,它会被吸收到血液中,进而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导致苯乙酰谷氨酰胺的水平升高,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一些研究发现,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可以降低苯乙酰谷氨酰胺的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维持肠道菌群的健康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期运动、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方式来促进肠道菌群的健康。
一些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补充也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降低苯乙酰谷氨酰胺的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第二篇示例:肠道菌群是人体内部最大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它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心血管疾病。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苯乙酰谷氨酰胺(PAG)是一种重要的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哪些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哪些
心血管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种类繁多,包括但不
限于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
1. 冠心病:这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由于冠状动脉供血
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可能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
2. 高血压:血压持续升高,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脏、脑、肾等器官的
损害。
3. 心力衰竭:心脏泵血功能减弱,不能满足身体对血液供应的需求,
可能由多种心脏疾病引起。
4. 心律失常:心脏搏动的节律、频率或起源异常,可能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心房颤动等。
5. 心肌病:心肌组织发生病变,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可能表现为心脏
扩大、心室肥厚或心脏功能不全。
6. 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瓣膜的异常,如狭窄或关闭不全,影响血液流动,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增加。
7. 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就存在的心脏结构异常,可能影响心脏的正
常功能。
8. 血栓性疾病:血液在血管内形成血栓,可能阻塞血管,导致局部缺
血甚至组织坏死。
9.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内沉积脂肪、胆固醇等物质,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10. 周围血管疾病:影响四肢等身体其他部位血管的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深静脉血栓等。
了解这些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于预防和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和血压,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
同时,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也是维护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措施。
如果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避免病情恶化。
代谢综合征病症PPT演示课件

控制相关疾病
积极治疗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 疾病,如肥胖、高血压、高血 脂等,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 状态。
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 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
最佳的治疗效果。
03
代谢综合征与肥胖关系探讨
肥胖对代谢影响及机制阐述
脂肪组织增加
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大量堆积, 导致脂肪细胞分泌多种脂肪因子 ,如瘦素、脂联素等,影响机体
代谢性肥胖者除体重增加外,还伴有 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紊乱表现, 与代谢综合征发生密切相关。
全身性肥胖
全身性肥胖者多伴有体脂分布异常, 如皮下脂肪增多等,也可导致代谢综 合征发生风险增加。
减重策略在改善代谢综合征中应用
通过控制饮食总热量摄入、减少高脂肪和高糖食物摄 入等饮食调整措施,有助于减轻体重并改善代谢综合
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随访和效果评价结果,及时调整 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生活方式的干 预措施和药物治疗方案等。
提高患者依从性
通过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等方式,提 高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从而提 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反应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血管弹性,从而导致血压 升高。
降压治疗策略选择及效果评价
01
非药物治疗
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是代谢综合征患者降压治
疗的基础。
02 03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ACEI/ARB类药物、钙离子 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 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同时 结合力量训练提高身体代谢水平。
心梗发作时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心梗发作时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摘要】心梗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心血管疾病,发作时必须及时处理。
本文从心梗发作前兆的重要性入手,介绍了心梗的常见症状、紧急处理步骤、监护与康复、预防措施和可能引发的并发症。
文章强调了重视心梗危害性的重要性,要及时关注心梗发作时的关键问题,以及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心梗发作。
对于患者来说,及时识别心梗症状并采取有效措施至关重要,可以减少心脏损伤并提高康复的成功率。
通过加强对心梗发作的了解,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风险。
【关键词】心梗发作,危险性,前兆,常见症状,紧急处理,监护,康复,预防措施,并发症,重视,几个关键问题,健康生活方式,预防。
1. 引言1.1 心梗发作的危险性心梗发作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心梗不仅会导致患者猝死,还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
一旦发生心梗,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紧急救治和长期康复,甚至有可能出现并发症。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心梗发作的危险性,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应对心梗的发生,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安全。
心梗发作的危险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心梗发作会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甚至坏死,严重者会发生心力衰竭。
心梗往往发生突然,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心脏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等,情况非常危急。
心梗发作后的并发症也可能会给患者带来长期的健康问题,如心律失常、心脏瓣膜问题等。
必须高度重视心梗发作的危险性,做好预防和应对的准备工作。
1.2 心梗发作前兆的重要性心梗发作前兆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提醒人们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心梗的发生。
一旦出现心梗的前兆,如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就需要立即就医,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因为心梗的发作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后果可能非常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了解和重视心梗的前兆对于保护自己的健康至关重要。
心梗发作前兆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代谢心脏病学

代谢心脏病学摘要:一、引言1.代谢心脏病概述2.代谢心脏病的重要性二、代谢心脏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肥胖2.糖尿病3.脂质代谢紊乱4.炎症反应三、代谢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1.临床表现2.诊断方法四、代谢心脏病的治疗和预防1.药物治疗2.非药物治疗3.预防措施五、代谢心脏病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1.研究领域的发展2.未来治疗策略正文:代谢心脏病是一类与代谢紊乱密切相关的心脏疾病,主要包括肥胖、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
随着全球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代谢心脏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一、引言代谢心脏病概述:代谢心脏病是指一组与代谢紊乱相关的心脏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肥胖、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等。
这些疾病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代谢心脏病的重要性: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代谢心脏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深入了解代谢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代谢心脏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肥胖:肥胖是代谢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过多的脂肪沉积在心脏和血管壁上,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心肌功能受损。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可导致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病变、冠心病等。
3.脂质代谢紊乱: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脂质代谢紊乱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4.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反应在代谢心脏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炎症细胞因子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平滑肌细胞增殖等。
三、代谢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1.临床表现:代谢心脏病的表现与一般心血管疾病相似,包括胸痛、胸闷、心悸、气促等。
2.诊断方法:诊断代谢心脏病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
四、代谢心脏病的治疗和预防1.药物治疗:针对代谢心脏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ACEI(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需要关注的心血管代谢相关疾病
相关疾病
心血管代谢疾病包括但不仅是超重和肥胖、糖代谢疾病(2型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脂代谢疾病(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原发性高血压和由这些疾病风险性集簇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
还可能包括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和骨软化、妊娠相关疾病、神经和肌肉病变甚至皮肤病。
与免疫激活增强和全身炎症相关的疾病,包括银屑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即使在调整了传统风险因素之后,心脏不良事件的风险仍高达未罹患疾病人群2-7倍。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NAFLD的全球患病率为25%(22个国家超过850万人的荟萃分析)。
我国NAFLD的患病率为29%(200万中国人群的荟萃分析)。
CVD和NAFLD的合并症或靶器官损伤互为常见。
NAFLD患者CVD风险升高64% (16项观察性研究、3.4万人,随访近7年)。
大部分NASH患者由于心血管代谢疾病,而不是肝脏相关原因而死亡。
NAFLD 代表异位脂肪的积累;NAFLD 患者通常超重或肥胖,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异常的情况并不少见;CVD和NAFLD两者患病率呈同步上升趋势。
近期的一项旨在调查NAFLD 是否超越传统风险因素增加CV风险的研究表明,在调整已明确的风险因素后,这种关联并未持续存在。
尽管如此,推荐应计算NAFLD 患者的CVD风险,筛查糖尿病,并减少酒精摄入量的健康生活方式。
类风湿性关节炎
慢性炎症增加CVD 风险的较佳证据是类风湿性关节炎(RA),
它使 CVD 风险明显增加并超出已确定的风险因素。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有114342名妇女参加的护士健康前瞻性队列研究就发现:与普通人群相比,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增加38%。
2016年荷兰研究人员报告,已确定的RA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两倍以上。
对于病史超过10年的类风湿病人心肌梗死发病率增加3.1倍。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资料也提示:与普通人群相比,类风湿患者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高50%-60%,而且发生更早,更加致命。
在具有RA的人中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风险与具有2型糖尿病的个体相当。
研究显示,即使在调整传统心脏病风险因素后,RA患者与一般人群相比风险仍增加高达70%。
估计130万美国人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并且通常该疾病在女性中发病的频率是男性的两倍。
虽然关节是受类风湿性关节炎影响的主要身体部位,但是炎症也可以在其他器官中产生。
强直性脊柱炎的CVD风险也可能增加。
RA中的慢性全身性炎症增加这些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对于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成人,评估总体 CVD 风险的低阈值是合适的,并且应考虑根据疾病活动水平增加风险估计。
有效地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活动是有效管控心血管危险的必然选择,病人将从科学有效的治疗中获益。
虽然甲氨喋呤会导致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障碍而可能有促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但患者服用甲氨蝶呤后24小时服用小剂量叶酸(5mg/周)可降低甲氨蝶呤所致血浆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
此外,硫酸羟氯喹被证明可以减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患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风险。
来氟米特亦有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作用。
银屑病
银屑病的严重程度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外的血管炎症有关;银屑病增加了中性粒细胞活化和中性粒细胞标志物,S100A8/A9与皮肤病和血管炎症的严重程度均明显相关。
在过去的十年里,银屑病已经被作为一种人体模型来研究炎症引起的心脏代谢功能障碍,并更好地理解炎症引起的残余风险。
银屑病心血管疾病的高患病率和早期发病增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血管疾病进展新途径的可能性。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银屑病治疗包括细胞因子抑制剂(抗肿瘤坏死因子、抗白细胞介素17、抗白细胞介素12/23),在治疗皮肤病的同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描述炎症途径如何影响动脉粥样硬化。
有证据表明,活动性炎症性肠病患者的CVD风险增加约 20%。
然而,证据的强度不那么强,这种增加的风险与经典ASCVD 风险因素的独立性相似。
尽管如此,对有任何慢性炎症的患者,至少要考虑CVD 风险评估,并在对预防性干预措施的启动存在疑问时,考虑到此类疾病的存在似乎是明智的。
累积疾病负担和近期炎症程度是风险增强效应的重要决定因素。
除了较佳的抗炎治疗外,炎症性疾病中的 CVD 风险应采用与一般高危人群类似的干预措施,因为有证据表明降低风险的传统方法(例如降脂治疗)同样有益于预防 ASCVD。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