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香事:宋代香文化的高峰时代
卧看萦帘一炷香,苏轼与香有关的日子
![卧看萦帘一炷香,苏轼与香有关的日子](https://img.taocdn.com/s3/m/ae163a47856a561252d36fe5.png)
卧看萦帘一炷香,苏轼与香有关的日子宋代文人雅好熏香,当时文人创作香方、调配合香之风气盛行。
宋代文人翘楚苏轼,对用香之事也颇有造诣,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很多苏轼与香的逸事。
宋代著名的梅花香“韩魏公浓梅香”之所以流传,就与苏轼有关。
此香调和之法由韩魏公传于苏轼,再由苏轼传给诗僧惠洪。
黄庭坚被贬广西宜州,途径长沙于惠洪那闻的此香,还吐槽苏轼有好香居然不告诉自己,黄庭坚“韩魏公浓梅香”香跋云:东坡得于韩忠献家,知子有香癖而不相授,岂小鞭其后之意乎。
韩魏公浓梅香,因与苏轼、黄庭坚等名士有关而声名大噪,成为宋代文人阶层流行的香方。
苏轼的杂文《香说》中,还曾点评过温成皇后制作的“阁中香”:温成皇后阁中香,用松子膜、荔枝皮、苦练(楝)花之类;沉、檀、龙、麝皆不用。
或以此香遗余,虽诚有思致,然终不如婴香之酷烈。
贵人口厌刍豢,则嗜笋蔽;鼻厌龙麝,故奇此香,皆非其正。
温成皇后的阁中香,没有使用名贵香料“沉檀龙麝”,而是以松子膜、荔枝皮、苦楝花等自然朴素的材料制香。
苏轼对“温成皇后阁中香”的评价很有意思,他虽然认为此香很有意趣,但觉得这是富贵之人熏多了名贵香料,产生嗅觉“审美疲劳”,出于好奇才制作了此类熏香。
苏轼并不是对“廉价”香材有偏见,他自己也经常熏焚“廉价”的柏子香,苏轼《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诗曰: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
一杯赏月露,万象纷醻酢。
苏轼病中所焚的柏子香,以侧柏的果实制作,柏实虽然不起眼,但很受古人赏识,《名花谱》:“拾柏子合百和香,烧之,逈非人境。
”柏实的芳香气体主要成分为菘萜、柠檬萜,具有松弛精神、稳定情绪的作用,非常适合病中、清修时焚烧。
古籍中记载柏子香有两种,一是《香乘》中以整颗柏实制作,适合隔火煎香之法焚爇;二是《陈氏香谱》中将柏实切成碎末“以沸汤焯过,细切,以酒浸宻封”,制作成末香,适合埋炭散烧之法。
文人基于个人对气味的偏好,常亲自己调配合香,苏轼就有自拟的香方——苏内翰贫衙香:白檀香四两(砍作薄片,以蜜拌之,净器内炒如乾,旋入蜜,不住手搅,以黒褐色止,勿令焦。
宋代用香的特征
![宋代用香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819abdc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76.png)
宋代用香的特征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香在生活、文化、宗教方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宋代用香的特征。
一、治疗作用中国古代医学很早就开始使用香料来治疗各种疾病,宋代更是香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宋代医家李时中在他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中详细介绍了香品的产地、性味、功效和使用方法。
李时中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桂香、沉香、檀香等香品具有许多治疗作用,包括镇静、祛风、祛湿以及帮助消化等。
因此,香在宋代的医学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美容与防疫宋代的美容观念与现代不同,宋人认为“梳妆乃女子之功”,认为女子需要讲究日常护理和化妆,其中香在宋代的美容护肤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宋代的文化生活中,香品也用于防疫和预防疾病。
宋代医家认为香烟能够杀灭空气中的病菌,对于疫情防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宋代的文化生活中,香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宗教信仰宋代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兴盛时期,香在这段时间里也得到了很高的重视,香在佛教中有着特别的地位。
在宋代文化生活中,人们制作各种不同香品供奉佛、道神明,或者在佛教寺庙和道教道观燃烧香烛。
宋代的宗教文化生活中香的使用,也让这种文化在信仰方面变得更加丰富。
四、礼俗用途宋代礼俗的兴盛与发展,让香在这一时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仪器。
在宋代孝文化中,香被用来表示孝心。
同时,在婚礼和祭祀等重要场合,香也被用来表示人们的敬意和祝福。
香在这些仪式中的使用,不仅体现了宋代礼仪文化的精髓,也让香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总之,宋代是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香在医学、美容、防疫、宗教信仰和社会礼俗等方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让香文化在更广泛更深入的透视中得到了展现。
宋人四大雅事——焚香
![宋人四大雅事——焚香](https://img.taocdn.com/s3/m/308e0e4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8e.png)
宋⼈四⼤雅事——焚⾹
“焚⾹点茶、挂画插花”宋⼈四⼤雅之⼀的焚⾹:
《⼭馆读书图》局部
宋故宫博物院藏
在宋代,⾹⽂化融⼊⽇常⽣活,⽂⼈雅⼠相聚品⾹读书,⼀边享受氤氲⾹⽓,⼀边读经谈画论道。
《焚⾹听阮图》局部
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这些描绘宋⼈的⽇常⽣活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焚⾹仿佛是⽂⼈墨客雅集时必不可少的⼀个点缀。
在宋⼈周密的“⽇记”《癸⾟杂识》中这样记载:”今⼈燕集往往焚⾹以娱客”。
再到后来,明代陈继儒在《岩栖幽事》中也说:掩户焚⾹,清福已具。
如⽆福者,定⽣他想。
更有福者,辅以读书。
错⾦铜博⼭炉西汉刘胜墓出⼟
河北省博物院藏
因为⾹⽂化的远远流传,⾃汉代以来,各式各样⾹器也随之孕育⽽⽣,⾹炉,⾹薰,⾹筒,⾹插,⾹球等等,⽽这些⾹器,也成为了⾹⽂化源远流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明嘉靖陨铁嵌⾦错银龙纹⾹薰
⾼约37.5cm,直径约46cm
龘藏3⽉拍品
胁⽥真⼀Wakita Shinichi先⽣旧藏
明万历铁错⾦银团寿暗⼋仙龙纹四⾜花器
对⽐图
清乾隆松下⾼仕图镂雕⾹筒
⾼约20cm,直径约5cm
龘藏3⽉拍品
明末清初青花海⽔纹⾹薰
⾼约8.8cm,最⼤直径约6.1cm
龘藏3⽉拍品。
从晏殊涉香词管窥宋代香文化
![从晏殊涉香词管窥宋代香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23649c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4b.png)
从晏殊涉香词管窥宋代香文化作者:郑静静来源:《美与时代·下》2024年第03期摘要:宋代是中国传统香文化发展到鼎盛的时代,各类香料大量输入,制香、赠香、品香等活动成为宋代文士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焚香带来嗅觉上的官能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隐藏着关于生命的哲思。
《珠玉词》中描写熏香活动的词展示宋人居室熏香、宴席焚香、礼仪用香等场景,通过居室浓香氤氲一缕生命哲思,寿宴瑞香传达美好祝愿,宴席暖香助力宾主尽兴,大小场合的普遍用香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取向。
关键词:晏殊;《珠玉词》;香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熏香传统,中国先人很早便懂得使用香草进行清洁、祭祀,以达到驱虫保健、敬奉神明的效果。
据《周礼》记载:“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
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
”[1]说明了早在上古时期先人就学会了通过焚烧天然的刺激性植物来驱除虫害。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中国通商贸易往来的国家增多,大量香料成批输入,大大刺激了当时社会的香药消费,全社会形成了尚香的风气,香文化发展达到顶峰。
焚香所代表的高雅清静與宋代文人追求的理性克制相一致,因而深受宋代文士青睐,他们咏香用香,互相赠香往来,甚至亲自动手制香,香文化与文学的交融也异常精彩,香及用香活动成为重要创作题材。
涉香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包含与用香活动相关的焚香、熏香、佩香以及相应的香料和香具描写的词。
晏殊《珠玉词》中就有不少涉香词。
一、形式多样:《珠玉词》香的呈现形态(一)典雅蕴藉的香料宋人陈敬《新撰香谱》:“然香者一也,或出于草,或出于木,或花,或实,或节,或叶,或皮,或液,或又假人力而煎和成。
有可供焚者,有可佩者,又有可充入药者。
”香料的来源、种类很多,人们应用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在晏殊的笔下也出现了丰富多样的香料,有贵重浓郁的动物性香料龙涎香,“金炉暖,龙香远。
共祝尧龄万万”(《喜迁莺》);也有中国传统的原土芳草植物蕙草,“一声檀板动,一炷蕙香焚”(《拂霓裳》);还有域外传入用于熏烤衣物的清新淡雅的沉香,“宿酒才醒厌玉卮。
倒流香—似水行云,烟如灵
![倒流香—似水行云,烟如灵](https://img.taocdn.com/s3/m/19c726f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1d.png)
人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香悦人悦己,并能从中调动内在的灵性,于有形无形间让身心得以舒展,妙用无穷。
香,是一种传承性的文化,在古时,作为文人墨客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品茗论道,书画会友, 无香何以为聚?到现代,香呈现的形式趋于多元化, 所承载的人文精神也更为丰富,逐渐发展成空间美学的经典元素之一,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
品香从古至今都是文人雅士的爱好尤其是现在,不仅香道爱好者喜欢品香 普通老百姓也越来越青睐于熏香现代人们生活压力大迫切需要找到一个舒展身心的渠道 熏香恰恰能够让人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偶尔邀三五知己于茶室畅谈、于书房挥毫书 优哉游哉的品茶熏香观赏倒流香缓缓而下的意境是生活中莫大的享受泡一壶茶,点上一粒倒流香——倒流熏香,烟雾萦绕;如伊人缓缓前行的步伐,不急不慢,倒流而至。
没有大海瀑布的壮阔,却如细水般长流;雪白轻盈如薄纱的烟雾,缓缓往下落,如流水,如烟,如雾,如尘!将一切浮躁,随烟飘散。
如此意境,甚是享受。
此香形似水流,颇具清新典雅之风、 高山流水之美,让人流连。
——它便是当下越来越风靡的 倒流香 。
何为倒流香?倒流香,又被称为“ 下流香 ”此“下流”并非广义上的“残格下流”,而是产生的烟雾不会像一般青烟一样往上飘,而是像水流一样向下行水流一样向下行,在视觉上给大家一种烟往下流出的境象,看起来很是雅致,闻起来也是淡淡幽幽的感觉,非常有趣。
倒流香的历史倒流香是一种特制的塔香,内部有一小孔,利于烟顺槽下流。
烟含有微粒比空气重,同时塔状外形隔离开外围上升的热空气,不让热空气带着烟往上升,只要室内没有风、空气相对静止,烟便会下沉。
倒流香,作为塔香的延伸,最早可追溯到 战国时期 ,当时人们用的是一种小鼎作为香炉,带有盖子,三足中空(开口在足侧而非正下方)与鼎膛相通。
点燃香后,放入鼎腹内,合上盖子,片刻后香便会顺鼎足倒流向下。
那么塔香是怎么转变成倒流香的呢?现人推测是香炉本身做成山石等景观,香由上往下倒流似瀑布流水,置于案上,成为一道微缩之景,更便于欣赏与享受。
宋代文人雅士的精神文化生活作文
![宋代文人雅士的精神文化生活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c6fcf47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8f.png)
宋代文人雅士的精神文化生活作文
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写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这里面提到的“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种闲事,其实就是宋代的「文人四艺」,即「四雅」。
今日我们就来说说四雅的其中之一——烧香,来看看宋人的香文化生活。
宋代是我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焚香”是社会各阶层共享的风尚。
在《清平乐》这部剧中,书房、阁中随处可见精致巧思的各式香炉,雅致曼妙,充满了美感。
在宋代,焚香是雅事,亦非易事。
古人焚香,往往借助炭火、使用香炉焚烧,所以要减少烟气,才能保证香气的醇正悠长,焚香方式十分繁琐:
首先,要把特制的小块炭烧透,放在香炉中,用特制的细香灰埋起来,还要在香灰上戳些小孔,让炭块能够接触到空气不至于熄灭;在炭火上,要放银叶、云母等薄而硬的东西“隔火”以降烟;最后将香丸、香饼等香料放在隔火板上,借灰下炭火的微火烤焙,使香芬缓缓挥发出来。
燃烧过程中,还要随时观察火势大小,否则香气将无法得到最好的挥散效果。
通常若有贵客登门,主人会拿出珍藏香材,用隔火熏香的品香方式,慢慢煎烤沉香、奇楠、檀香、香丸、香饼等上等香品,在见香不见烟的意境里,品茗雅谈。
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读书,一边享受氤氲香气,一边读经谈画论道,甚至有文人感叹“无香何以为聚”。
苏东坡晚年与弟子就是终日焚香作赋,以沉香为伴。
中国古代香文化(宋代)
![中国古代香文化(宋代)](https://img.taocdn.com/s3/m/ce6a185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2.png)
中国古代香文化(宋代)一、两宋概况公元960年,经过五代十国的乱世,赵匡胤[yìn]建立北宋,一统中原。
契丹族建立辽国早于宋,是宋北方的强敌,双方签订澶[chán]渊之盟后相对安定。
1115年,女真族建金,灭辽与北宋。
1127年,赵构建南宋,后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称臣于金。
1206年,蒙古铁木真建国,号成吉思汗。
1279年,崖山海战,元灭宋。
二、宋代用香情况宋代对外贸易更加发达,巨大的商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把南亚、西亚的各种香料,源源不断地运输到泉州、广州港。
1973年,在泉州湾后渚[zhǔ]港发掘了一艘宋代末年的沉船,是远洋归来的商船,装载最多的是各种香料木,总重达(未经完全脱水)4700多斤。
宋代香料的进口量大大超过唐代,是最主要的进口商品,宋代进口香料中最多的是乳香。
乳香是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及同属乳香树的树干伤口渗出的树脂,主产地是阿拉伯半岛东南部和非洲的索马里。
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因为广泛用于药物、洗浴、合香、宗教等,且价格亲民(北宋神宗时最末等的乳香一斤三百文),用量很大。
占城(越南中南部国家)在乾道三年(1167年)一次性进贡乳香100730斤,创下单次朝贡10万斤香料的最高纪录。
另一些常用的香料:没[mò]药,是橄榄科植物地丁树或哈地丁树的干燥树脂。
安息香:是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的干燥树脂,产于印尼、越南、泰国等地。
降[jiàng]真香:芸香科的降真香、豆科的降香檀和印度黄檀,都称降真香,焚香、药用的都是树的心材。
宋代最常用的还是合香,以合理的配方、严格的工艺配制而成的香丸、香饼,使用更加方便。
三、宋代用香方式宋代的用香群体扩散到普通市民,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刘家上色沉檀揀[jiǎn]香”铺,香广泛应用于生活,从皇室到市民,所差只是品级价格。
在宋代,焚香、烹茶、插花、挂画被称为文人四艺。
最能代表宋代香文化特点的是文人用香,黄庭坚总结了《香之十德》,香也是李清照词中的常客,《醉花阴》中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宋代文人的四大雅事
![宋代文人的四大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9ea1fc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b.png)
宋代文人的四大雅事宋代文人的四大雅事是焚香、品茗、插花、挂画。
奢华到极致的宋人,对于优雅生活的着意,比之今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香与茶对于那时文人雅士来说,更是生活中无所不在之物。
这两样本不相关的东西放到一起,成就了宋人可疗愈身心的最高风雅。
焚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放松身心,带来愉悦的体验。
隔火熏香,是焚香的一种方式,就是在香炉中燃一些炭火,等到炭火化成滚烫的灰烬,将炭墼埋进热灰中。
炭墼是用炭末制成的圆柱形燃料,在灰下能接触到氧气不至于熄灭,这样慢慢等炭墼热起来,再在香炉上放一个隔火,香丸就放在隔火上用炭墼烤,从而发出香味。
隔火的材质有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
隔火熏香的炭火热度没有标准,需要不停观察,用手试香,温度太高容易产生烟,香味很快散尽,需要试香者考量要不要添一些香或者调整炭火的温度来控制香气的挥发。
品茗,在民间有斗茶、分茶的活动,成为一种娱乐方式。
宋徽宗也爱好品茗,还曾为茶著书立说,他所写的《大观茶论》轰动一时,里面很多观点引领了当时的一波风尚。
在这一风气的影响下,茶艺甚至成为了女子考核的标准之一。
插花,在宋代主要分为宗教插花、宫廷插花、文人插花和世俗插花。
从创作的形式、使用的花材、盛放的器皿以及创作的意境方面,各有特色。
插花完美地体现了庄重的仪式感,以华丽、大气取胜。
文人插花清雅脱俗、有不与世人争之态,世俗插花则就是当今人们最爱表达的接地气儿了。
挂画,在宋代主要是指在室内悬挂字画,用以装饰墙面和营造文化氛围。
在宋代,挂画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尤其在文人雅士和富贵人家中更为常见。
宋代挂画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各种题材。
这些画作通常由当时的著名画家或书法家创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挂画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
通过挂画,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品味和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以欣赏到优秀的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千年香事话磁州——磁州窑香炉的演变
![千年香事话磁州——磁州窑香炉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e1663f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d.png)
香炉起源于何时,至今未有明确的定论。
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云:“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
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
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
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千年香事话磁州——磁州窑香炉的演变西北工业大学 齐浩博磁州窑博物馆 齐守明中国古代香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人雅士的重要推动,历代文人诗词、画作和香学著作都记录了大量文人与香的密切关联。
文人雅士不仅品香,很多还亲自编撰香谱、设计香具、制定香席仪规等,并将其内化为一种生活美学和哲思。
可以说,用香是古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风雅之事。
“”图1 唐 黑釉行炉标本 2015年冶子窑址出土图2 唐 青白釉点彩行炉 2015年冶子窑址出土图3 唐 青白釉点彩行炉 2015年冶子窑址出土图4 五代 白釉绘彩香炉 2015年冶子窑址出土“焚香沐浴”,是奉天敬神、祭祀祖宗的一种最普通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袅袅香烟、氤氲香气可以令人心醉神迷将祈祷者的请愿带往缥缈的上苍之神,以获得庇佑。
中国用香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大量引进各种香料以及用香的观念、方图5 五代 白釉香炉 2015年冶子窑址出土图6 北宋 铁锈斑行炉 2015年冶子窑址出土图7 北宋 酱紫釉行炉 2015年冶子窑址出土法,于是,香从生活中的祭祀用品,一跃而成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香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人雅士的重要推动,历代文人诗词、画作和香学著作都记录了大量文人与香的密切关联。
文人雅士不仅品香,很多还亲自编撰香谱、设计香具、制定香席仪规等,并将其内化为一种生活美学和哲思。
可以说,用香是古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风雅之事。
吟诗颂香、品香参禅、雅集斗香、怡情悦性都是文人雅士参与用香的方式,对香文化的发展图8 北宋 白地素面行炉 1987年观台窑址出土图9 北宋 白地绿斑行炉 1987年观台窑址出土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55d356d25c52cc58bd6be20.png)
文化史
肇始于春秋,成长于秦汉, 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
中国香文化之发展
春秋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 隋唐时期: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
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盛与普及
现当代时期的香文化
春秋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 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 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 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 料逐渐进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 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 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 及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长沙 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陶制的熏炉和熏烧的香草。 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 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
中国香文化的意义
明窗延静昼, 即将无限意, 当时戒定慧, 我岂不清友, 炉烟袅孤碧, 悠然凌空去, 世事有过现, 应是水中月,
默坐消尘缘; 寓此一炷烟。 妙供均人天; 于今心醒然。 云缕霏数千; 缥缈随风还。 熏性无变迁; 波定还自圆。 ——陈与义《焚香》·宋朝
中国香文化的定义
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 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 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对香文化的研究也应从多方 入手,涉及一系列课题,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 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 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焚香之美,放下凡俗,让心安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焚香之美,放下凡俗,让心安](https://img.taocdn.com/s3/m/c926cfedf90f76c660371a14.png)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焚香之美,放下凡俗,让心安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席。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宋人有四般闲事乃当时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四艺”焚香正是为首曾几何时,燕居焚香士大夫们聚于庭院幽室把盏闻香,以香为媒寻找的却是共同的精神追求焚香如品茗,是雅士高妙的享受士子们红袖添香夜读书晨钟暮鼓,香气氤氲“修蛾慢脸,不语檀心一点,小山妆。
蝉鬓低含绿,罗衣淡拂黄。
闷来深院里,闲步落花傍。
纤手轻轻整,玉炉香。
”斜霏动远吹,暗馥留微火懂得享受生活中的意趣才会将这般的美事植入宅中这一个色香声味俱全的寒冬之夜才会变得如此撩人又如此宁静。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香料自古伴随着我国先民的精神和生活由此产生了香文化《现代汉语词典》对香料的解释是在常温下能发出芳香的有机物质分天然产和人工制造两大类图:动脉影《香乘》中说:“或生于草,或处于木,或花或实,或节或叶,或皮或液,或又假人力煎和而成”。
上古时期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已开始焚香用沉榆香灰与珪玉之屑混合为泥用以甄定氏族部落间的地位尊卑宋朝香茗大家丁谓在《天香传》中写到:“香之为用,从上古矣。
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
三代禋享,首惟馨之荐,而沉水薰陆无闻焉;百家传记,萃众芳之美,而萧芗郁鬯不尊焉……”然而,上古时期焚香只是传说先秦香料的真正运用是在先秦时期那时,香料仅包含天然草本芳香植物例如,兰、萧、艾、蕙兰花为兰科兰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叶多数丛生,细长而尖,平行脉屈原《离骚》有这样的描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将香料植物用作可餐食的对象以示君子追求芳香净洁,不与世俗同污战国时已开始用熏炉焚烧芳香原料陕西雍城遗址出土凤鸟衔环铜熏炉河南鹿邑出土战国鸟擎博山炉都是此说例证陕西雍城遗址出土凤鸟衔环铜熏炉也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对香不甚爱好且无焚香之举唯有佩戴香囊之说可信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信期绣香囊汉代到了汉代香文化才真正流行开来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加之外邦使节朝贡质量上乘的西域香料成贵族奢侈品人们相信香料有着诸多用途驱除病疫、美化空气、温暖居室、保养姿容图:动脉影西晋张华《博物志》中就记载了西使献香的故事,“汉武帝时,弱水西国,有人乘毛车以渡弱水来献香者,帝谓是常香,非中国之所乏,不礼其使,留久之。
宋朝民间的佩香风俗
![宋朝民间的佩香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cc752bc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6.png)
宋朝民间的佩香风俗熏香香料是很宝贵的,在古代,香料属于上层人士玩的东西,百姓其实能接触的并不多。
当然除了皇亲国戚,宫里的人物以及一些文人雅士也会把玩香料。
宋代文人的熏香文化与今天的中国人不同,对于传统的上层社会来说,生活中的任何一刻如果没有香气氤氲,都是不可接受的。
经过汉唐的发展,到了宋代,海外香料的进口贸易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制香业也发达到后人难以想象的水平。
在宋代的中国,就早已建立起了非常发达与复杂、精致的体系。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一首《烧香诗》,讲述一次焚香的亲历: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
素馨欲开茉莉拆,低处龙麝和沉檀。
就像当时的所有的文人士大夫一样,杨万里把焚香当作最高雅的审美享受,对于“香道”也很娴熟。
因此,他亲手在炉中焚炷了一枚“古龙涎”香饼。
所谓“古龙涎”,在宋代,实际是各类高档人工合成香料的一个通称。
“素馨欲开茉莉拆,低处龙麝和沉檀”,恰恰写出了宋代上等合成香料的原料之奢侈,更写出了这些香料在香气层次上的丰富——素馨花构成了香芬的前调,中调是茉莉花香,尾调则以天然沉香、檀香为主打,但混和有少量龙脑、麝香。
宋代的合成香料,包括顶着“古龙涎”名目的各种制品,配制方式繁多,其香氛效果也各自有异,这使得我们无法完全还原《烧香诗》中所焚“古龙涎”的制作工艺。
不过,相传宋人所做的《香谱》足以证明,诗中的描写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
如相传宋人陈敬所著的《陈氏香谱》中有一个“四和香”方:沉、檀各一两,脑、麝各一钱,如法烧。
正是以沉香、檀香为主料,辅以龙脑和麝香。
或许无妨推测,这四样贵重香料的组合,在宋代,是一种公认为“最优组合”的经典香型。
至于杨万里所焚的“古龙涎”香饼中蕴涵着不止一层的花香,这正是宋代制香业的一大特色、一个划时代的成就。
在这个时代,茉莉、素馨等海外香花植物在广州一带广泛引植,南方地区原有的本土芳香花种如橙、橘、柚花等也得到开发,宋人便“更将花谱通香谱”(程公许《和虞使君“撷素馨花遗张立,蒸沉香”四绝句》),开始了把花香引入香料制品的实践。
从点茶中学习宋代极致美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从点茶中学习宋代极致美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潍坊工程职业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d823408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0.png)
从点茶中学习宋代极致美学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宋代文人的生活四艺包括()A:插花 B:焚香 C:挂画 D:点茶答案:ABCD2.北宋建立之初,统治者实行()的国家政策,使国家在政治上趋于稳定。
A:崇武抑文 B:休养生息 C:屯兵备战 D:崇文抑武答案:D3.宋徽宗提倡写实主义的花鸟画风,被称为“宣和画风”。
()A:错 B:对答案:B4.书法上的“瘦金体”产生于南宋。
()A:错 B:对答案:A5.下列哪一项成就不是产生于宋徽宗执政时期()?A:大观茶论 B:宣和北苑贡茶录 C:宣和画谱 D:茶具图赞答案:D第二章测试1.下列对于中国主流饮茶方式的演变,按照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泡茶-点茶-煎茶 B:点茶-煎茶-泡茶 C:煎茶-点茶-泡茶 D:泡茶-煎茶-点茶答案:C2.唐代最主要的饮茶方式是()。
A:煎茶 B:点茶 C:茗粥 D:泡茶答案:A3.点茶法在()时期发展到鼎盛。
A:明代 B:宋代 C:唐代 D:五代答案:B4.宋代蔡襄()中饮茶法描写的是宋代点茶法。
A:茶经 B:茶谱 C:茶录 D:茶疗答案:C5.径山茶宴的发源地位于()。
A:浙江杭州 B:福建建阳 C:江苏苏州 D:江西修水答案:A6.宋代点茶的烧水过程非常讲究,被称为()。
A:候汤 B:烧水 C:煎水 D:择水答案:A7.宋代斗茶的颜色以()为最佳。
A:青白 B:灰白 C:黄白 D:茶白答案:D8.茶百戏是一种以茶和清水为原料使点茶茶汤的表面,幻变出各种文字和图案的独特技艺,在宋代又被称为()。
A:点茶 B:泡茶 C:水丹青 D:分茶答案:CD9.茶圣陆羽认为,煮茶用水的最佳选择是()。
A:山泉水 B:井水 C:江河水 D:雨水答案:A10.宋代是中国制瓷业发展的高峰,以下属于宋代“五大名窑”的是()。
A:柴窑 B:磁州窑 C:汝窑 D:钧窑答案:CD11.《大观茶论》全书一共包含()篇,对北宋时期贡茶的生产、采制、茶叶品质的鉴定、饮茶风尚等进行了详细阐述,是研究宋代点茶的重要资料。
宋代有四雅:点茶、焚香、插花、挂画
![宋代有四雅:点茶、焚香、插花、挂画](https://img.taocdn.com/s3/m/a8b82ad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f8.png)
宋代有四雅: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宋代被称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
在社会人文艺术浓郁的熏陶下,宋代士大夫逐渐追逐于归隐生活。
宋代吴自牧笔记《梦梁录》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点出宋代文人雅士对生活“四雅”或“四艺”的追求。
此四艺者,可透过嗅觉、触觉及味觉、视觉品味日常生活,将生活不断提升至艺术境界。
点茶一壶沉香好茶,款待远道而来的友人宋代时期流行的点茶法,将茶碾压成粉末之后放入茶盏中,注水后,用力搅拌使茶水混合成乳状再饮用。
日本的茶道就是承燃宋代的点茶。
中国茶道博大精深,是一门饮茶艺术,深入日常生活,于诗词歌赋、绘画中彰显其风韵。
乾隆皇帝就曾对这门艺术进行评价;“君不可一日无茶”,此间话语成为茶融入生活的真是写照。
点茶是唐朝和宋朝时期的煮茶方法,也是日常斗茶的进行方式。
它可以在二人或者多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单独煎(水)、自点(茶)、自品给人带来身心灵上的愉悦。
焚香一缕馥郁馨香,舒缓俗世烦忧中国香道文化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春秋之前,远在盛唐时期,人们对于调香、熏香及评香已成为一项高雅的艺术,有着特殊的情怀。
宋代香文化达到鼎盛,香文化逐渐融入日常生活,文人雅士相聚一起品香读书、著书,一边享受这氤氲香气,一遍读经论道。
历代帝王、文人墨客都有爱香的癖好,以至于有人感慨道“无香何以相聚”。
苏东坡在晚年与沉香为伴,终日焚香,创作诗词歌赋,度过一段有“香气”的日子。
插画一盆理念之花,品味人生百态中国插画艺术主要来源于隋朝以前,主要作用于佛堂的祭祀供奉,而唐代的花艺在宫廷内十分受欢迎,到了宋代更为普及。
一般的文人雅士,对于插花的喜爱尤为之极,于日常生活中入眼可见。
宋代插花技术逐渐突破,区别于唐代的富丽堂皇、绚丽多彩。
宋代插花多以清新、舒雅、庄重的线条美、赋予花朵以生命,走内涵路线。
注重花朵的品德节操,将插花视作“理念花”,对后世的花艺风格产生深远影响。
延续至今,插花已经演变成一种生活情趣,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中国香道文化简介
![中国香道文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662a70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0b.png)
中国香道文化简介香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元素,是一种通过使用香料来达到精神和身体健康的方法。
香道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香道的起源、发展、特点、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香道的起源及发展香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当时人们将香作为祭品,用于向神灵祈求平安和健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香的烟雾不仅可以祭祀神灵,还可以驱除蚊虫和消除异味。
因此,香的用途逐渐扩展,成为一种精神和身体健康的工具。
在唐代,香道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当时的皇帝和贵族都非常喜欢使用香料,他们将香料视为一种奢侈品,用于装饰宫殿和家居。
同时,一些文人墨客也开始关注香道文化,将其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来研究和推广。
到了宋代,香道文化进一步发展壮大。
当时的文人墨客开始将香道文化与诗歌、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道文化。
同时,一些香道家也开始系统地总结和研究香道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香道经典和香道理论。
二、香道的特点香道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精神修养香道强调香料的精神作用,认为香料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因此,香道注重精神修养,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涵养。
2.追求自然和谐香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香料是自然界的馈赠,应该珍惜和保护。
因此,香道注重与自然的联系,追求自然和谐。
3.讲究仪式和礼仪香道是一种仪式性的文化艺术,注重仪式和礼仪。
在香道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礼仪,以显示对香料的尊重和敬意。
4.强调个性和创新香道是一种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的文化艺术,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不同的香料和香道方式,以达到个性化的效果。
三、香道的意义香道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承中华文化香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香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优秀传统。
香的起源及兴盛历史文化
![香的起源及兴盛历史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d89d359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4.png)
香的起源及兴盛历史文化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远古,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
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传统文化的许多部类都可溯至先秦,香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以至遥远的先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
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有了“祡(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
而中国的香还有一条并行的线索——生活用香,其历史也可溯及上古以至远古时期。
早在四五千年之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已出现了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陶薰炉。
到春秋战国时,祭祀用香主要体现为燃香蒿、燔烧柴木、烧燎祭品及供香酒、供谷物等祭法。
在生活用香方面,品类丰富的芳香植物已用于香身、薰香、辟秽、祛虫、医疗养生等许多领域,并有熏烧、佩带、熏浴、饮服等多种用法。
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沐浴香汤等做法已非常普遍,薰香风气(生活用香)也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开来,并出现了制作精良的薰炉。
此外,以先秦儒家“养性”论为代表的“香气养性”的观念已初步形成,为后世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西汉生活用香的跃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香文化的发展史上有两个高峰格外引人注目:一是1000年前的宋代,堪称香的鼎盛时期;再就是2000年前的汉代,中国的香文化初具规模。
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广泛流行起来,而且有了专门用于熏香的熏炉,长沙马王堆汉墓就有陶制的熏炉和香茅出土。
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
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
香文化在汉代的快速发展,汉武帝有很大贡献。
他在位期间大规模开边,遣使通西域,统南越,开海路,使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的丝绸之路真正畅通起来,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同时也便利了南部湿热地区及海外香料的传入。
汉武帝本人也很喜欢薰香,更是大大带动了汉代的用香风气。
宋代描写四雅的诗句
![宋代描写四雅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bf94708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91.png)
宋代描写四雅的诗句在在宋代文人艺术的氛围影响下,宋代士大夫普遍追求雅致隐逸的生活,这一现象充分体现在所谓的“四大雅事”中。
据宋人吴自牧的笔记《梦梁录》记载,这四件事包括焚香、点茶、挂画和插花。
这些活动不仅代表了宋代文人雅士在日常生活美学上的追求,更是一种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的表现。
在焚香中,宋人追求的是一种沉馥馨香、舒缓俗世烦忧的感受。
香文化在宋代达到了顶峰,成为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文化形式与心灵活动,甚至已经成为了平民文化的生活美学。
点茶则代表了中国茶道的发展。
宋代流行点茶法,将茶叶压碾成粉末后放入茶盏中以水注点,用力搅拌使茶水混合成乳状再饮用。
这种饮茶方式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味觉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挂画则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宋朝的士大夫多有收藏名家书画的喜好,在雅集、文会、博古的时候,就会展挂出自己收藏的名画佳作,供宾客交流鉴赏。
这个过程,就叫做“挂画”。
这些书画作品不仅展示了主人的文化品味,更是一种对自然与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最后是插花艺术。
在宋代之前,插花艺术主要流行于宫廷与贵族家庭或佛堂供花中。
然而在宋代,插花艺术得到了普及与进步,成为了一种追求线条美、内涵重于形式的活动。
插花者通过花艺作品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哲理与品德节操,这种风格被称为“理念花”,对后世的花艺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关于宋朝四雅的诗句:插花吟[宋代] 邵雍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
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
望江南【作者:欧阳修】江南柳,花柳两相柔。
花片落时粘酒盏,柳条低处拂人头。
各自是风流。
江南月,如镜复如钩。
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
长是照离愁。
白云泉煮茶【作者:韩奕】白云在天不作雨,石罅出泉如五乳。
追寻能自远师来,题咏初因白公语。
山中知味有高禅,采得新芽社雨前。
欲试点茶三昧手,上山亲汲云间泉。
物品由来贵同性,骨清肉腻味方永。
宋代四雅事
![宋代四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fbf9545856a561253d36f41.png)
宋代四雅事宋代被称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
在社会人文艺术浓郁的熏陶下,宋代士大夫逐渐追逐于归隐生活。
宋代吴自牧笔记《梦梁录》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点出宋代文人雅士对生活“四雅”或“四艺”的追求。
此四艺者,可透过嗅觉、触觉及味觉、视觉品味日常生活,将生活不断提升至艺术境界。
点茶一壶沉香好茶,款待远道而来的友人宋代时期流行的点茶法,将茶碾压成粉末之后放入茶盏中,注水后,用力搅拌使茶水混合成乳状再饮用。
日本的茶道就是承燃宋代的点茶。
中国茶道博大精深,是一门饮茶艺术,深入日常生活,于诗词歌赋、绘画中彰显其风韵。
乾隆皇帝就曾对这门艺术进行评价;“君不可一日无茶”,此间话语成为茶融入生活的真是写照。
点茶是唐朝和宋朝时期的煮茶方法,也是日常斗茶的进行方式。
它可以在二人或者多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单独煎(水)、自点(茶)、自品给人带来身心灵上的愉悦。
焚香一缕馥郁馨香,舒缓俗世烦忧中国香道文化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春秋之前,远在盛唐时期,人们对于调香、熏香及评香已成为一项高雅的艺术,有着特殊的情怀。
宋代香文化达到鼎盛,香文化逐渐融入日常生活,文人雅士相聚一起品香读书、著书,一边享受这氤氲香气,一遍读经论道。
历代帝王、文人墨客都有爱香的癖好,以至于有人感慨道“无香何以相聚”。
苏东坡在晚年与沉香为伴,终日焚香,创作诗词歌赋,度过一段有“香气”的日子。
插画一盆理念之花,品味人生百态中国插画艺术主要来源于隋朝以前,主要作用于佛堂的祭祀供奉,而唐代的花艺在宫廷内十分受欢迎,到了宋代更为普及。
一般的文人雅士,对于插花的喜爱尤为之极,于日常生活中入眼可见。
宋代插花技术逐渐突破,区别于唐代的富丽堂皇、绚丽多彩。
宋代插花多以清新、舒雅、庄重的线条美、赋予花朵以生命,走内涵路线。
注重花朵的品德节操,将插花视作“理念花”,对后世的花艺风格产生深远影响。
延续至今,插花已经演变成一种生活情趣,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寻香问古之七:宋代古法合香珠的使用体验及文化背景
![寻香问古之七:宋代古法合香珠的使用体验及文化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09ba0d15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cd.png)
寻香问古之七:宋代古法合香珠的使用体验及文化背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于香的喜爱和研究从未停止。
从《诗经》中的“采艾叶以为药,聚之以为香”的记载,到《红楼梦》中的“妙香续炉”,都反映了香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而宋代,更是香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宋代士人以焚香、品香为乐,合香珠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本文将带您领略宋代古法合香珠的使用体验,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宋代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鼎盛时期,那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科技发展都达到了顶尖水平。
各类工艺美术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其中包括香艺。
参照《宋史》等古籍,可以发现宋代的香文化十分盛行,而合香珠则颇受贵族士人的喜爱。
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使用体验,囊括了那个时代的工艺精粹以及深深的文化底蕴。
合香珠的制作过程既繁复又讲究,“合香十步”就是其集大成的体现。
首先,合香珠的原料选择非常严格。
在《云间香谱》中,记载了制作合香珠的药用香草和香木有20余种,并且要求其质地均匀、色泽光亮、气味芳香。
这些香材经过多次研磨、熬煮、揉和,将香草的本质提取出来,最后在果渣中加入金箔、银末,制成珍贵的合香珠。
这样制成的合香珠,不仅有独特的香味,而且有明亮的色泽,精巧的形状,仿佛一颗颗珍珠,显露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一、宋代古法合香珠的使用体验1.合香珠的制成合香珠,顾名思义,是由多种香材经过精心炮制、混合而成。
宋代陈敬《陈氏香谱》记载:“合香珠,以沉香、檀香、芸香、降真香各一两,捣罗为末,炼蜜和剂,杵捣千余下,丸如梧桐子大。
”这是宋代制香工艺的典型代表。
在制作合香珠的过程中,香材的选择和炮制非常重要。
宋代香学家曾三异在《同话录》中提到:“香材贵真,真则气清而味浓,非真则气浊而味薄。
”由此可见,宋代人对香材质量的要求之高。
2.合香珠的使用合香珠使用简便,只需将香珠放入香炉,点燃后即可享受美妙的香气。
宋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作画、抚琴时焚烧合香珠,以助兴致。
此外,合香珠还常用于宴会、茶会等场合,增添气氛。
宋朝四雅,领先世界一千年
![宋朝四雅,领先世界一千年](https://img.taocdn.com/s3/m/cd73cf9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ec.png)
宋朝四雅,领先世界一千年宋朝流行“四般闲事”,哪四般?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这些对于后人来说,是一门非常高雅的艺术,对宋朝人来说,不过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焚香、点茶、插花传入日本后,成就了日本传统三雅道:香道、茶道、花道。
焚香我国的香事有着久远的传统,一是礼制中的祭祀之用。
二是日常生活中的焚香,即焚于室内,以祛秽气;熏衣与被,以取芳馨。
宋代,是香文化的顶峰。
宋人把香事的诗意化、日常化推向极致。
焚香是宋朝文人雅士,在嗅觉、味觉、视觉、心灵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形式与心灵活动。
他们在读书、闲居,或是雅集、宴客之时,都会焚一炉香。
当然,宋朝市井中也有香道。
在市集酒馆喝酒,也有“香婆”会把点着的香炉,放在客官的酒桌上。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杭州的酒楼“各分小阁十余,酒器悉用银,以竞华侈。
……及有老妪以小炉炷香为供者,谓之香婆。
”可见在宋代,焚香已然是生活中一种普遍习惯,是平民文化的生活美学。
宋人杨万里在《焚香诗》中,写道:“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似纸”,首句写如碧水般色泽的香炉,后句的银叶则是今日的隔火砂片。
八百年前宋人发明的“隔火焚香”品香法,是现今日本香道的前身。
点茶中国茶史上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点茶就是宋代的茶道。
据史料记载,宋朝人用一套复杂的工艺将茶叶制成茶饼,烹茶的时候再将茶饼敲碎,研磨成茶末,用沸水冲点,这个过程就叫做“点茶”。
宋朝点茶和现代的咖啡拉花有些相似。
但它仅仅用茶末和水,就能绘出复杂的山水云雾、花鸟鱼虫,可以说难度系数更高了。
相传,宋徽宗本人就是一名点茶的高手。
他深谙饮茶之道,对茶的研究可与陆羽、蔡襄并列,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写茶书的皇帝。
他曾说:“咱大宋的茶道,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但是宋人点茶,更多的是将茶饼研成细末,与之冲水送服。
到了明清时代,饮茶方式改为冲泡,往后就没有继承和发扬宋朝的点茶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人香事:宋代香文化的高峰时代宋李嵩绘《听阮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的士大夫代表人物黄庭坚有一帧《制婴香方帖》,现在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这张便笺如今被视为书法艺术的杰作,当初却是黄庭坚凭记忆为朋友录写的一个制香的配方。
可见,那时,像他这样的文人士大夫脑子里都储着些经典制香方子,这大概是最好的一条证据,显示宋代上层社会对于品香一事热衷到了奋勇上阵、亲力亲为的地步。
宋代文化的特质可说是明净素朴中蕴含着极度的高雅与精致。
可惜的是,充分体现这一特质的文化成就中,只有诗词、瓷器、绘画等得以留存至今,彼时高度发达的香事却和当时的音乐、舞蹈一样,只能通过文献记载意会。
即使如此,即使仅仅窥见那时文人笔墨里的残影片阕,有宋一代在香事上的繁盛绮丽依然足以令后人惊异与羡慕。
实在该有人来为大家仔细讲一讲宋人品香的高端故事。
在那个时代的上层社会,香炉里焚爇名香,是24小时不能间断的一项常规设置,氤氲的香氛差不多就和当今某些公共场所或咖啡厅的环境音乐一样,是人生展开的一个基本背景,仿佛没了它,生活便不能正常流动。
既然生活本身的内容多种多样,那么,相应的,也就该有韵调足以相衬的香品来搭配。
于是乎,在两宋时代,原料不同、工艺不同因而香型各异的合香制品花样琳琅,或宜于熏衣,或宜于待客,或宜于户外,或宜于夜晚的寝帐,乃至解酒的、安神的,大概也只有宋人的灵敏鼻子能够精确接受那种种香气在微妙区别中传递出的、足以影响心灵的密码。
花香型合香因为热爱内涵丰富的香型,所以宋人很少采取直接焚烤沉香片、檀香片的做法。
不管焚香的作用多么背景化,所用的香品也一定要经过精心调制,当时称为“合香”。
所以说,出现在宋人生活中的均为复合型香料制品,现代香水业爱唱的主调、前调、尾调之类概念,其实八九百年前的中国人早就熟悉。
当时,文人雅士热衷编写品香指导书籍“香谱”,其中有两本宋人编制的香谱流传下来,一为洪芻的《洪氏香谱》,一为陈敬的《陈氏香谱》。
根据这两册重要文献,再结合诗词、笔记中的记载,我们得以对彼时的合香工艺约略有所了解。
宋时的合香工艺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把多种香料经过加工处理,捣成碎粉,混在一起,用蜂蜜、白芨、蔷薇露(天然玫瑰香水)等加以调和,然后封闭在容器内,埋入地下静置一段时间。
最终将香料取出,做成小饼、小丸乃至捣成粉末,即得到成品。
黄庭坚凭记忆写下的婴香制方就是这种工艺的典型一例。
不过,非常显著的是,宋代是花香型香品的一个黄金时代。
为了将花香结合入高档香料,宋人发展出一种简单而又迷人的特殊工艺“花蒸香”,其大致方法是:选一种树脂类原料如沉香或檀香、栈香,切成小片或小块,叫作“香骨”,将它们与香气浓郁的新鲜花朵一起密封到容器里,放入蒸锅中,在灶上小火缓蒸。
这样就让沉、檀诸香染上各种不同的花气,形成明确的、自成一格的复合香型。
当时常用于蒸香的有荼蘼、瑞香、茉莉、素馨、栀子花、柚花、橙花、柑花、桂花、梅花等等,花种不同,形成的香氛自然也各异。
这一独特的合香方式,让宋人的香炉中花香浓泛:“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
”(张元干《浣溪沙》)沉香片经带露的芳花蒸透之后,彻骨都是久驻不去的春意,一旦入炉焚爇,碧锈斑驳的古铜鼎中顿时是繁蕊竞绽的气象,那蓬勃的香氛仿佛还带着露水的新鲜,也像露水一样明净。
花蒸香工艺的极致,是把一批香片加工一年,在这一年当中,逢到任何一种芳香名卉开花的时候,都拿这种花与那一批香片密封在一起蒸一遍,最终让香片浸透四季花香。
这种芳息堆叠的精品一旦炷爇于香炉内的隔火片上,过去一年四季所开过的百花的香气便纷纷升起,仿佛在引导品香人回想才逝的时光、才逝的经历,以致被牵动得思潮暗涌,心绪复杂:“和露摘来轻换骨,傍怀闻处恼回肠。
去年时候入思量。
”(张元干《浣溪沙》“求年例贡余香”)南宋马远绘《西园雅集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香水业说来也许难以相信,香水从来都不是中国人陌生的东西。
公元9世纪晚期,伊斯兰世界的科学家将蒸馏工艺加以完善,制造出利用鲜玫瑰花蒸馏成的香水,这种美妙的香品及其相关制造术随即受到其他文明的欢迎。
在宋代,来自异域的天然玫瑰香水形成稳定的进口,称为“蔷薇露”、“蔷薇水”、“大食水”。
不过,进口货无法满足消费需求,于是,蒸馏技术也被引入到广州,只不过当时这里没有阿拉伯世界的玫瑰花,只能利用茉莉、素馨代替,蒸馏而成的晶莹香液名曰“花露”。
据宋代消费者的反馈,与大食原装正品相比,广州高仿花露的香气很遗憾地始终略逊一筹。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始终没有引入直接将花露擦在耳边、洒在衣上的习惯。
在宋朝,无论进口蔷薇露还是广产花露,一部分用于女性美容之用,如用蔷薇露梳理洗后的头发、调湿脂粉,另外最大的功能就是用于合香,与多种香料兑在一起,形成香调复杂的高档香丸、香饼。
因此,宋词所描写的炉香斜袅中,往往荡漾着玫瑰香水的艳韵,这是今日读者应该心中有数的细节。
进一步的,宋代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天才调香师们还将蒸馏鲜花香水的工艺与花蒸香工艺结合到一起,把饱沾露水的香花与香片一起放在专制蒸馏器内蒸馏,再用蒸馏出的香液浸泡香片。
这样反复几个回合,就可以一举得到两种香品:染上花香的香片,以及染上沉、檀等树脂香料气息的花露。
如此带有双重香气的花露会盛在小碟、小钵里,置于香炉内,经炭火熏烤,从容挥发:“炉烟浥浥,花露蒸沉液。
”(高观国《霜天晓角》)也就是说,与今天利用香熏炉加热香精油的方式颇为相近。
从宋人诗作中可以看出,“花露蒸沉液”曾经盛放在床角落的小香炉里,于长夜中腻芬消弭,洇润寝帐。
如此芳气低回的夜帐内,绽放的将是怎样的良宵呢。
黄庭坚《制婴香方帖》(台北“故宫博物馆”藏)果香型合香宋人研发花香型香品的成绩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其实当时的“果香系列”也非常发达。
调动香气鲜明的水果,以果液、果肉、果皮作为天然香料,配制清新活泼的合香制品,是宋人非常喜爱的制香途径之一。
可以说,花香型产品因韵息郁艳动人,果香体系则以风调清新取胜。
总体说,果香类合香制品就是用各种香气强烈的果实代替鲜花,与树脂类香料发生结合。
在这一方面,宋人于具体实践中发明出来的种种巧法,即使仅在纸面上读来都惹人动心。
如一款“江南李主帐中香”,是把大香梨挖去内核,装入沉香末、檀香末,密封,然后上火蒸——这是把原料之一的香梨直接发展为盛香料的容器了。
蒸过后,削去梨皮,梨肉连同其中的香末一起研碎、和匀,做成饼儿、丸儿,经过“窨”的程序后,就可以焚烧。
又有一款“笑梅香”,把榅桲果的顶部截切掉一部分,从截面下刀挖出内核,然后将沉香与檀香的细末填到空腔里。
再把截切下的部分当作盖子一般重新扣合到果实之上,以麻线纵横缠缚,接下来,则是用生面团在榅桲果外厚厚糊裹一层。
包在面团中的榅桲果会埋入火炉的炉灰之内,用慢火缓缓煨透。
最终,把面团去除,而对烤过的榅桲果直接加以研磨,让果肉与其内的香末混在一起,形成氛息独特的香膏。
实际上,宋代制香业最看重的一种香果,是今人已经基本遗忘的榠楂果。
调香师们把这种香果压榨出汁液,作为一味配料添加到合香制品中,甚至采用类似“花蒸香”的工艺,以这种果液蒸香。
有一款名为“意可”的高档香品,便是把骰子大小的沉香粒在榠楂果液内浸泡三天,然后再一起上火蒸制。
另外,尚有一种会令我们今人极为意外的果类香料,那就是荔枝壳。
它可以与麝香配在一起,捣碎成末,用蜜拌和成丸,形成一款气息独特的香品。
不过,荔枝壳主要是作为一款辅料,加入多种配方内,以其浓烈的辛香为合香制品增添活泼的生命力。
丸香私房香若论水准最高、制品最精的制香工坊,当然莫若专为宫廷服务的皇家专设作坊。
文献中就记载,北宋宣和年间,曾经在皇宫内的睿思东阁设立香坊,专门按照徽宗的喜好研发新香型。
南宋初,高宗也曾在宫内设立作坊,在他亲自授意下开创新款。
这两所宫廷香坊所出的产品如“东阁云头”之类,“香味氤氲,极有清韵”,不仅当时被民间视为珍物,此后很长时期都是名香收藏者着意搜罗的对象。
宋代上层社会浸淫在丰富的香品世界中,也就锻炼出对香息异常敏感的分辨力,从而格外具有这方面的审美要求。
在那个时期的士大夫生活中,焚一丸佳香,与吟诗作词、鉴赏书画文物、闻歌观舞、听琴、谈禅、辩论历史或政治话题一样,是不可或缺的雅享之一。
随之而出现的独特现象则是,上层社会的风流人士普遍时兴研制私家配方的香品。
如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在宫中特设香坊,其实就是为了指挥制香匠人按照自己的意旨开发新香调。
甚至宫中的皇妃们也会加入到这样一场高雅的竞争中来,通过创制风味新鲜的香型,来加强自己的优势。
此外,王公大臣、文人士大夫也均以研发芬韵新颖独特的香品为乐事,若是自家创出的某种香型及其制作方法流传天下,那是极为得意的风流佳话。
《陈氏香谱》就记载了一则非常优美的轶事。
一次,以画梅著称的花光长老派人将两幅新作送给黄庭坚,黄庭坚便与好友惠洪一起在灯光下欣赏。
望着绢素上寒姿凌欹的梅影,黄庭坚不禁感叹道:画面如此生动,让人仿佛真的置身初春清寒的梅林间,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花香!结果惠洪当即笑着从随身包囊中取出一小粒香丸,焚于炉内。
很快,黄庭坚当时所栖宿的舟中便有鲜明的梅花香气轻浮暗溢。
这一种芳韵于黄庭坚来说乃是首次体验,绝妙的效果引他赞叹不止,见此,惠洪也就很有兴致地道出了此款“韩魏公浓梅香”的来历。
原来,它的配方与工艺竟是名臣韩琦府中创制出来的成果,又由苏轼掌握后传授给惠洪。
黄庭坚闻言不禁玩笑地抱怨道:苏轼明明知道我有“香癖”,当年居然不曾告诉我,简直不够朋友嘛!并特意为这种香品易名为“返魂梅”。
如这则事迹所展示的,宋时的风雅之士普遍熟练掌握制香的技巧,讲究亲自炼制合香成品,并以发明独家秘方为乐趣。
雅集之时,忽然拿出一款私家秘制的佳香,当场于香炉中焚爇起来,奉献上无形的、然而却直入肺腑的美感体验,这在宋代文人聚会时是经常上演的节目,也是极能让大家感到快乐尽兴的节目。
馈赠珍佳的香品,甚至传授独家秘方,也被认为是真挚友谊的表现。
苏轼(左)、黄庭坚(右)实际上,关于如何让品香的体验趋于完美,宋代士大夫并不止于研发香品,而是展开了全面研究,比如他们发现绵纸能吸附香气,让香味留贮更久,于是就喜欢把冬季保暖用的纸阁、纸帐当作焚香的最佳场所,所谓“席帘纸阁护香浓”(范成大《雪寒围炉小集》)。
堪称奇妙的是苏轼,喜欢奇石又有设计天分的这位东坡居士利用香炉生烟的特点,竟创制了一款名为“小有洞天”的袖珍室内景观。
他为自己特别喜欢的一块美石配了个木质底座,但特意将底座的内部做成空膛,又在座侧不留痕迹地安设一道活门,然后将一只小香炉放置在底座的膛内。
同时,底座的表面上、紧贴山石根脚的地方,开有若干小孔。
如此,暗藏于底座内的香炉一旦焚起香品,便会见到烟缕丝丝袅袅,从石根畔的各个孔窍中悄溢不绝,依着石体冉冉上升,宛如云烟缭绕岩岫,只是这细细云丝乃是携着幽雅的芳息,洇熏着诗人的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