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合集下载

浅谈《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及金融危机

浅谈《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及金融危机
经 济 科 苑
・ 1 6 3 ・
浅谈《 资本论》 中经济危机理论及金融危机司,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0 0 ) 摘 要: 马克思著作 的 《 资本论》 中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是 资本主义社会有影响力的经济规律之一。理论的核心 内容表现在 引起 经济危机的直接 诱 因, 马克思 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逻辑和经济危机 的周期性规律。在 《 资本论》 中马克 思认为金 融危机 的根源是资本主 义 生产方式和 自由主义经济政 策。在 第一 次扩 张货 币、 刺激经济之后 , 全球 经济的通胀 水位 已经抬高 , 各 国债务危机暴露 。因此重读《 资本 论》 对破解金 融危机具有 重要 的理论指导和现 实意义。 关键词 :资本论 ; 经济危机 ; 金 融危机 1概述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分析逻辑是否经得住现实的考验呢姗 对当 在 论》 中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 今经济危机具刁 獬 释能力呢惋 的答案也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轮 的 由主义经 镪《 策。 ‘ 融危6 几 ’ 指地区、 国家 甚 至整个世界的经 再 5 星 , 表 现实价值所在。 现为企业倒闭, 失业率提高 , 金融处于动荡和接近崩溃的状态 , 还可能出现 4 1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 义 经济危机的本质依然适应。 从1 9 2 9 年大危机 社| 翎 国家的动荡。因此使 ^ 们刚经滴- 爿 出勋 口 悲观的预期。金融 演变为 2 0 0 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只不过是把‘ ‘ 皮球” 从供给方踢给了需求 危机越来越表现出混合形式的危机, 并蔓延到实体经济, 对全球经济形成 方。 面 的生产能力, 消费衄 膨胀, 以致出现了大量夥 泛应 巨大冲击, 同日 寸 也 陧度的影响我国的经济 。 有的收 入 基础的过睦 需求, 进而出现了过度膨张的恶陛 循环。 于是, 马克思 2 蹄仑 c 》 中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 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逻辑:有效需求不是——生产过乘 ! 卜 _ _ — 透支消费一 马克思的 从商品开始就分析了商品的两重l 生和商品生产过 违约率 匕 升——经济危机 , 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 对于肆虐全球的经济危 程的两重性 ,5 l 而揭露了资本 主义 社 毖 的矛盾 以及翼拨 l 圭 见 律, 机也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 4 . 2资本 主义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适应。 Z 1 资本的本性握绍舅 姚 的直接诱因。资本是能 股产生 b 拿 } 价 生产过剩市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 而导致有 值的价值 ,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它是某 啭 定的政冶经济范畴, 它体现 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则是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定陛, 即资本主义 社会的基本矛 了资本豸 谢 工^ 的剥削关系。货币、 钱、 则售期 资本 , 只有它们作为生 盾。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 社会盼基橱 唇是经 期. 的根源。而团 世 钱的工具的时候, 才是资本 。马克思曾援引英国评沦 宁的语说: “ 资本 为‘ 华 尔街的贪婪” , 危机的根源最终锁定在 ^ 性 害怕 没有 利润或者利润太少, 就像自 然界怕真奎 羊 。 一旦 有j 置 当自 阔 , 的贪婪 E 。 然而这— 翩瑟 力。 科技革命 侮胡j : 会生产力大 资本就胆大起来。” 也是因为资本对利润的贪婪 , 推动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发展 的同时又造成结构性问题, 失业率高居 下, 贫困差距鲍睦 扩大 , 财政 并且因为财富中的大部分是资本家占有 , 是资本的绝对拥有者 , 对于不断 金融体制过度自由化, 体制不健全, 缺乏 效监 扩张的企业产能而言, 劳动者的购买力是趋于下降的, 因 此就会导致商品 督等, 产I 生了新的矛盾 , 力 Ⅱ 速了社 扮化 。 而经霸耸 又进—I J 助唰 了各 卖不 出去 , 资本则完不成周转 , 企业被迫 闲置生产力, 最终引起危机的发 种矛盾。 鉴于这 循 , 发达资 本 主义国家也 对经济体制进行 醛: 例姐同 生。于是 , 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的本 是景 酬. 白 勺 直接诱因。 整经济攻策、 建立国家宏观调控机制、 调整所有制形式。尽管 匕 述的游整政 2 2 经 的 窆 辑。马克思的 的核 掇 策产I 生了— 的 噪 , 但是壹 琦 本主义 基本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 济危洮 实质, 经 期. 的根源和经 机 自 g 特征。其中生产 刚星 经济 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危机的本质体现。 马克屉 沩 , 资本主义经 . 的实质是生产相 寸 过剩。 4 3经济] 就 憎句 周期隆 张是 适用。 晒方, 人1 f 礞. 主 要 劲 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菱 现出来的生产过剩并不意味着资本 主义 生产的增 机周期的长短 , 而不黝 q 同斯 陛的原因。西力经霸学 家主要 猬j 三种观点 长已经超过了劳动群众的实际需要 , 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 而是一种 相x 寸 过剩 , 是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f 啪 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这是资本 远行贽长时间; 而 W型是 主义 特有的经济现象。 3 据。 尽管资本主义国家进f 亍 干预, 包括对经济的某些 和蓓 恻 等, 危 3 . 1 金融危饥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 在1 9 世纪中后期马克思针对资本 机爆发的具 隋况有所缓解 , 但危机爆发仍然呈现周期性, 这—事实就确 主义 全对 过; 陧中逐渐加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谜行 了更全面的分析 , 在 凿地证明马克思危机理论的有效 性。 5 结论 劳动价值论和商品与货币关系理论的基础 E 形成了科学的金融危机理论。 马克思总是将金融危机的研究与资本主义联系在—起, 他在批判资本时揭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是由 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露了资本家剥削工 ^ 剩余价值的秘密 , 指出资本需要增值 , 扩张资本的动 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 私人 占有之间的矛盾狭定的。 资本主 力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在资本不断扩张过程中展现了资本是如何贪婪和 义的陛质决定了资本和劳动收入的两 } 分化, 导致群众购买力不足和需求 疯狂。这—切都源于生产社会化于私 ^占有之间的矛盾, 体现为计划与放 不足, 最终影响到生产领域, 引起生产过剩。 这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的核 任 自己的矛盾 , 也可视为劳资的对立, 而贫富分化加剧就会导致危机的爆 心i 墅 辑。 此内稿 骶 主 义 社会的基本矛盾 向 , 如果 确夹 矛盾, 经 发, 而 自由主 义 政策会辅 期激化。 危乇 『 L 亩 殊 着资本主 拔 展自 , 勺 破灭, 为 济危机 会与资本主义 有极大 9 关联。 —次 过后, 随肴 隧 济的复苏, 其 马克思研究运用新的视角和实现新的超越创造了机遇。 基本矛盾又会渐潮重新激化起来, 使另夕 } —移 隧晚 的发生。 3 . 2 资本论对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实质的阐述。金融危柳产生的直接原 参考文献 因是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 节而存在的矛盾。《 资本论 人 为, 随着商品经 『 1 碍 克思恩格斯全集呻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7 捣2 9 . 济的产生 , 特别是货币的出现, 生产过程之前和之后的交换产生了时间上 【 克思恩格斯全集 4 卷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l 9 7 2 : 3 . 和空间上的分离 , 一旦 有这种分离就会导致商品卖出受阻, 商品价值不能 【 q 宁全集 2 卷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他1 9 6 3 : 1 3 5 - 1 3 6 实现 , 危机就会出现。 金融危机的实质 王 危机, 马克雇 沩 : ‘ 确 业信用, f 4 玛 克思恩 陷 斯 选集 1 卷 北京: 北京人民出 版他1 9 7 2 = 2 5 即从事再生产的资本家互相提供的信用。 这是信用制度的基础。 ” 马克思指 [ 5 ] - 5 - 克思剩 余协值理论( 第2册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弄 土1 9 7 5 : 6 0 2 出商业信朐 芎 两个鄹 艮 , 无法克服。 第一, 只能资本家的个人财富 宦 备资 【 克& 资拳 第3 卷 匕 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7 5 5 . 4 & 本。 第二, 回流过佶 身 。 金融 c 『 【 的眼源 颤. 本主义 生产的基本矛 辩断 [ 7 / -  ̄ - 克思恩格其 中 全集 3 卷 北京: 北京人民出 版社, 1 9 7 5 3 . 1 5 . 自由主义政策。2 0 世纪 8 0 年代初英 国回归了自由主义传统 , 并雕 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经济危 颜( 文章摘编 q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 行一系列新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放松政府对金融的监管、 过度相信市场的 社 . 1 9 7 5

《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D cmbr2 l ee e O O
经济分析与观察
《 资本论 》中经济 危机 理论对我 国的 启示
赵 英 阳
( 川 大学 经济 学 院 ,四川 成都 四 6 06 ) 10 5
[ 摘
要]2 0 0 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 ,国际上引发 了一场 “ 马克思热” ,各国都试图在 《 资本论》中找到解决经济危
变 为现 实 。
我 国确 实 可能 发生 经济 危 机 。 ( )经济 危机 的 全球 性 二
化 改 革 ,实现 经 济 的科 学 发 展 ,真 正 实
《 本论 》第 3卷 中 ,马克 思深 入 阐 资 述 了资本 主义 经 济危 机 的 根 源 ,即 资本
现 科 学 社 会 主 义的 目标 。在 科学 社 会 主
产社 会化 和生 产资 料私人 占有的矛 盾 , 这 个 矛盾 同样 在社 会 主义 市场经 济 中存在 ;
分 析 了 《 本论 》 中经 济危 机理 论对 我 资
国的启 示 。 二 、{ = 资本 论 >中 的经 济危 机理 论
很多人认为 《 资本论》中讨论的经 ( )个别 生 产 的组 织 性 和 整个 社 会 生产 2
马 克思 认 为 全 球性 首先 是 经 济 的全 义 理 论 的指 导 下 ,我 国规 避 和防 范 经 济
主义 生产 方 式 的 内在 矛 盾 ,也 就 是 资本 球 性 ,经 济危 机 也 不 例外 。在 当 今全 球 危机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主 义经济 运 动 中 物质 生 产 能力 发 展 和它 化的思潮中 ,任何危机的发生都具有全 的社会 形 式 之 间 的冲 突 。 同时 ,马克 思 球性的特点 ,即使作为 以科学社会主义
【 图分 类号】F l.; 13 【 中 l 3 F 2 文献 标识 码】A 7 [ 文章 编号 】10-66( 0 0 20 1-2 0 994 2 1 )1—0 70

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当今世界经济危机

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当今世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与经济危机抗争的历史,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引发了人们对其根源与必然性的探究,西方资本主义此时重读《资本论》也定会倍感亲切。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资本论》这样一部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中,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分析了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货币产生之前,一次商品交换行为既是买进又是卖出,买卖行为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步进行,鲜少出现生产过剩,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

但在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买卖成为了两个阶段,商品所有者要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换成货币,再用货币买进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商品买卖脱节、生产过剩的情况,这其中也就酝酿着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首先,一方面,每一个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想方设法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这使得企业生产存在无限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家长期的剥削使得无产阶级越加贫困。

因此,市场的发展必定落后于生产的发展。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有其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因此,生产过剩的危机就在所难免了。

最后,与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相对应的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这意味着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了阻碍者,这必然会导致资产阶级的“被革命”。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的生产过剩。

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其对资本的无限追求导致了资本积累以及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张,继而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矛盾的升级,生产过剩的危机也就出现了,主要表现为: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灵;失业率和利率上升。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一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漫谈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漫谈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往往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和 政治动荡,引发社会不稳定和冲突。
详细描述
经济危机期间,失业、贫困和社会不 平等现象加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此外,经济危机还可能引发政治动荡 和冲突,对国家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
05
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建议
政府宏观干预与财政货币政策调整
政府宏观干预
货币政策调整
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降息 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缓解经济危 机的影响。
漫谈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目录
• 引言 •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 • 经济危机的根源 • 经济危机的表现与影响 • 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建议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 济高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周期性 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观察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 在矛盾,提出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 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
当生产和流通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经济危机,表现为商品过剩、生产过剩和 信用危机等。
有效需求不足与供给过剩
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之一,它导致了供给过剩的现象。
当有效需求不足时,企业会面临销售 困难和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而引发经 济危机。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财富积 累与贫困积累的冲突,有效需求往往 不足,难以支撑生产的增长。
产业结构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向高技 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高产 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增强抵 御经济风险的能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缓解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 素。
收入分配制度

《资本论》对经济危机的启示

《资本论》对经济危机的启示
经 济 全 球 化 又进 一 步 加 剧 了 各种 矛 盾 。 于这 种 矛 盾 , 达 资本 鉴 发
《 本 论 》 一 次 引 起 人 们 的关 注 , 资 再 它在 西 方 世 界 也 随 着 这 次 危
机热销起来了 !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 义国 家 也 对 经 济 体 制 进 行 调整 : 如 调 整 经 济政 策 、 立 国家 例 建
币 的流 通 手 段职 能 使 商 品 的 买 卖 在 时 空 上 发 生 了 分 离 与对 立 、
货 币 的 支 付 手 段 职 能 形 成 了 蕴 含 货 币 危 机 的债 务 链 条 等 方 面 , 阐述 了 经 济 危 机 爆 发 的 可 能性 ,而 这 种 可 能 性 是 由生 产 商 品 的 社 会 劳 动 和 私 人 劳 动 之 间 的 矛盾 所 决 定 。而 当进 入 商 品 经 济 占 主 导 地 位 的 资 本 主 义社 会 ,生产 社 会 化 和 生 产 资 料 私 人 占有 形 式 之 间 的 矛 盾 成 为 社会 基 本 矛盾 。具 体 表 现 为 个 别 企 业 生产 的
要09 cnd.aae n sac cl _a ngmeteerh n M r
《 资本论》 对经济危机 的启示
口 温 晓 年
( 南理工大学 思想政 治学院 广 东 广州 5 04 ) 华 16 0
【 摘要 】 马克思的《 资本论》 中的周期性 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
主 义社 会 重要 的经 济规 律 之 一 。 马克 思 经 济危 机 理论 对 于 席卷 全 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 能力,其 中有 关经济危机的本质、 经济 危机 的根 源 以及 危 机 的周 期 性 发 生等 方 面 的科 学 论 断 , 受 经 过度 膨 胀 的恶 性 循 环 。于 是 , 克 思 生 产 过 剩 的 危机 的逻 辑 : 马 有 效 需 求 不足 — — 生 产 过 剩 — — 透 支 消 费— — 违 约 率 上升 —— 经 济 危机 , 受 住 了现 实 的 考验 , 于 时 下 这 场肆 虐 全 球 的经 济 危 经 对

从《资本论》视角看当代经济危机

从《资本论》视角看当代经济危机

从《资本论》视角看当代经济危机摘要: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有关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有影响力的经济规律之一,《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对于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周期性规律、理论本质、产生根源等的深刻分析和科学论断,对于我们现时代如何认识和应对经济危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者整个世界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在西方经济学的总供求曲线图上有一个交点,这个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在这个点上,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然而,马克思指出,资本家供给的商品价值,总是大于他对商品价值的需求。

因为资本家的目的在于赚钱,也就是追逐剩余价值,那么他们的目的就不在于使总供给和总需求相抵,而是使他们的总供给超出社会的总需求。

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差额越来越大,它们之间的平衡只能通过爆发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使生产出来的商品和资本强制贬值,即牺牲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实现,从而形成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再危机的周期循环。

1.《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理论内容1.1《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诱因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出了资本的本性是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

那资本的本性是什么?正如我们所知,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能够生产钱的工具。

资本家对于金钱的追求是无限的,也就意味着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是无限的,由此推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但绝大部分的资本是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的,留在劳动者手里的资本会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减少,劳动者的购买力会随之变弱,这样一来商品卖不出去,资本就无法运转,随之而来企业就会闲置生产力,这样便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其次,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导致的社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资本所有者卖不出去产品就不能给员工发工资,这样购买力就会更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短期的利润追求将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以下是他关于经济危机的一些核心观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相对滞后会导致经济危机。

新的生产力水平需要适应的生产关系,但这种适应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其中包括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

2.利润率下降趋势:马克思提出了“利润率下降趋势”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资本的积累,相对不变资本(如机器和设备)的增加导致利润率下降。

这使得资本家在追求短期利润的同时,削弱了长期的利润潜力。

3.过剩生产力和市场不足:马克思强调了过剩生产力和市场不足的问题。

他认为,由于工人的相对贫困和剥削,市场上的需求不能充分消化生产的商品,导致生产过剩,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4.周期性的经济循环: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循环的核心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这一过程中,由于内在矛盾和不平衡的发展,经济会经历周期性的繁荣、衰退、危机和复苏。

5.金融资本的角色:马克思关注了金融资本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

他认为金融领域的资本运作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和扩大。

总体而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理论主要围绕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生产关系的不平衡展开。

他的理论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在学术界有多种流派,而马克思的观点仅是其中之一。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科学分析,被归结为马克思崛起的里程碑。

在他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中,他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过程出发,对危机的发生进行了科学分析。

他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产品价值形成的自然规律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展是不断加剧危机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有五个基本要素:资本的投资、生产的技术进步、资本的积累、市场的扩张和劳动力的拆分。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过程中,资本的投资和生产的技术进步,使生产力提高,使资本家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大量生产商品,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推动资本的积累。

而资本的积累又会推动市场的扩张,劳动力的拆分,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从而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利润。

但是,马克思也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也会导致危机的发生。

由于资本的积累,使得资本家们拥有越来越多的资本,他们会把资本投入到更加赚钱的行业中,从而使得投资和生产的技术进步减缓,从而导致利润率下降,从而导致危机的发生。

此外,当资本家们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之后,他们会把资本投入到更多的行业中,不仅会加剧生产力的提高,也会加剧劳动力的拆分,从而导致就业率下降,从而导致市场的扩张也减缓,从而进一步加剧危机。

总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科学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产品价值形成的自然规律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展是不断加剧危机的过程,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展中出现的双重矛盾。

马克思的科学分析,给了人们一个客观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普遍性的根据,也为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探究《资本论》中的经济学思想与理论

探究《资本论》中的经济学思想与理论

探究《资本论》中的经济学思想与理论介绍《资本论》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所著的重要经济学著作,被广泛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指导。

它集结了马克思多年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和批判,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原理和内在矛盾。

本文将着重探讨《资本论》中涉及的核心经济学思想与理论。

第一部分:价值与剩余价值理论1. 商品与劳动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提出了商品和劳动价值概念,并明确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商品价值取决于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这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实质。

2. 剩余价值与剥削•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其自身生活必需品消耗所得到报酬之外的部分。

•马克思通过剥削这个概念来揭示资本家利用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机制,以实现自身利益。

3. 剩余价值率与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所投入的可变资本(工人工资)之间的比例。

•高剩余价值率对于资本家来说是赢利的来源,并推动了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二部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1. 商品生产与交换•马克思探讨了商品生产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剖析了商品交换所隐藏的阶级关系。

2. 货币与货币形式•钱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经济交换中起到媒介、计量单位和价值储藏手段等多重功能。

•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货币如何成为流通媒介和社会财富的集中表现形式。

3. 资本循环和金融资本•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描述了资本循环的过程,包括购买劳动力、生产商品和销售商品三个环节。

•同时,他也提出了金融资本概念,强调了金融领域对实体经济的控制和影响。

第三部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 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会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他剖析了危机的原因,包括过剩生产能力、无法实现价值实现等方面。

2. 劳动力增殖与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提出劳动力增殖是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手段之一,通过延长工作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取更多剩余价值。

3. 垄断资本主义与国家干预•随着垄断形成,马克思指出国家干预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运行的常态。

经济学论文: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启示分析

经济学论文: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启示分析

经济学论文: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启示分析摘要: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表现。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经受住了历史和现实的检验,强大的生命力经久未衰。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依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依然具有双重性的影响。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有机结合、生产和消费的全面激活、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动态平衡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架构经济危机,从表面上看,就是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工厂停工或倒闭,大量的工人失业,经济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

《资本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完整系统地将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架构展现给世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货币的产生引发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商品生产规模不大,用来交换的产品有限。

所以,最初的交换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时间和空间都是统一的,即买就是卖,卖就是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日益增长,商品生产规模和交换范围逐步扩大,直接的物物交换带来诸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黄金和白银成为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具有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蕴含着经济危机的可能。

一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商品的交换不再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而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买和卖成为独立的两个过程,但也会出现买和卖的相互脱节或商品卖不出去的可能。

《资本论》的经济危机理论新阐释——以结构与主体分析为视角

《资本论》的经济危机理论新阐释——以结构与主体分析为视角
因 的 , 为基本 矛 盾 , 作 只有 在 经过 一段 时 问的积 累 后, 才会 因为某 种 即 时的 、 常规 的原 因 而突然爆 非 发 危机 。所 以这 样解 释 比较 抽 象 。毕竟 经济 危机 不 是每 时每 刻 都 发 生 的 , 而且 每 次发 生 都 有 比较
融衍 生工具 太多 太滥 , 府 失灵 , 国政 府对 金融 政 美
主义 基本 矛盾 即生 产资 料 的 私人 占有 与 社会化 大 生产 之 间 的矛 盾 的 必 然 产 物 , 个 别 企业 生 产 有 是
近年 发生 于美 国并 冲击 全 世 界 的金 融 危 机 、
经 济危机 , 术 界 做 了许 多 研究 。撇 开 那 些 带 有 学 偏见 、 有 用心 的议 论 不 说 , 这 些 研究 中 , 别 在 涉及 的原 因有不 同层 面 : 有 的分 析只 涉及其 直接 原 因 , 场失 灵 , 市 如金
Se . 2 1 p 00
《 本论》 资 的经 济 危机 理论 新 阐释
— —
以 结 构 与 主 体 分 析 为 视 角
陈俊 明
( 泉州师范学院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 福建 泉州 3 2 0融危 机、 经济 危机引发 的关于 经济危机理论 的研讨 中 , 有的流 于表面和浅显 ,
具体 的原 因。如果 用 以直 接联 系实 际 , 有“ 则 强制 抽 象” 嫌 。在经 济思 想 史上 , 种 用最 基本 的理 之 这
论 直接联 系 实 际 的 例 子 不 少 , 嘉 图是 其 中 的典 李 型 。他要 用最 抽象 的价 值 理论 来 直接 联 系 已经发
场、 政府、 文化的分析 , 但如果仅限于现象的分析 , 则 还可 以有 更 多 的 角度 。更 关 键 的 是 , 样 分 析 这

从资本论中分析经济危机

从资本论中分析经济危机

从资本论中分析经济危机从《资本论》中分析经济危机与中国经济危机是当今世界的热点经济问题。

马克思的伟大著作《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经济规律之一。

经济危机爆发后,全世界曾引发了一场学习《资本论》的热潮。

可见,《资本论》中的某些观点对当代社会经济仍有着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我们将从《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入手,分析我国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并根据我在研读过《资本论》的相关内容后对经济危机的理解,谈谈中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危机,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一、《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简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首先明确,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社会生产的产品相对于劳动人民的购买力或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它反映了危机的最基本的现象和特征。

从制度上来看,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会是始终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

同时,《资本论》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根源于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是由于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盲目提高生产力和扩大生产规模,破坏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其次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因此,只要资本主义存在, 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马克思认为经济周期由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组成。

另外,信用制度的发展和商业过度投机也是促成经济危机的重要推动力。

对于经济危机的影响, 马克思是辩证看待的。

马克思指出, 危机一方面是旧的生产平衡破坏的结果, 但另一方面, 又反过来成为解决原有冲突的力量。

二、中国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产物,“现实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

《资本论》中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资本论》中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资本论》之前,马克思就已开始研究经济危机问题。

但都只是部分地研究,散见于一些手稿和著作,未形成理论体系。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问题的研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提出。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1]。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开始探寻到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对于经济学研究开始进行体系的构建。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完成,标志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体系构建已经成熟。

本文将系统分析《资本论》Ⅰ—Ⅲ卷中整体性的经济危机理论,从上述分析中总结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价值,以求获得有益启示。

一、《资本论》中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一卷主要论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并且这种生产过程需与流通过程相联系看待。

马克思由最简单且人们最常见的商品开始入手,提出了经济危机发生的最一般可能。

《资本论》第二卷主要论述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

主要考察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资本论》第三卷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目的是“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2]29。

前两卷主要说明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问题,第三卷则是考察各种资本形式对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一)经济危机的原因经济危机的表层原因在于生产相对过剩导致经济危机。

资本家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进行原始积累,占据了生产资料,工人无以依靠,只能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求得生存。

由于资本的逐利性,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作为“人格化的资本”[3]260的资本家便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进行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的革新,进行扩大再生产。

而工人所受剥削便不断加深,属于自己那部分剩余价值相对来说越来越少,进一步限制了工人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再生产中,工人生产的商品越来越多,多到已经超出自己所消费商品的数量。

在整个社会上,就出现了生产大于消费的情况。

《资本论》中的经济理论与社会现象分析

《资本论》中的经济理论与社会现象分析

资本论中的经济理论与社会现象分析1. 引言《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被视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本文将详细讨论《资本论》中的经济理论以及对社会现象进行的分析。

2.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2.1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核心概念之一,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和资本生产过程的剖析,揭示了剥削和利润形成的根源。

文章将深入探讨这一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2.2 商品与货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进行了广泛研究。

他解释了商品交换背后隐藏着的价值量问题,并阐述了货币作为价值媒介和流通手段的重要性。

文档将展开讨论这些内容并联系实际案例加以说明。

2.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形态变迁的核心。

他详细阐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这一部分将探讨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相关观点。

3. 《资本论》中的社会现象分析3.1 资本主义社会结构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视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入剖析。

文档将围绕私有制、雇佣劳动等方面,从不同角度解读《资本论》中对于资本主义结构的分析。

3.2 劳动力市场与阶级斗争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力市场是阶级斗争的舞台,它反映着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

我们将探讨《资本论》如何揭示劳动力市场运作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其中所涉及到的阶级斗争问题。

3.3 市场经济危机与批判马克思笔下描绘了市场经济中周期性危机和矛盾激化的情景。

文章将详细解读这些观点以及马克思对于市场经济的批判,亦可将现实案例与理论进行联系,深度剖析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问题。

4. 结论《资本论》中的经济理论与社会现象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视角。

通过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梳理和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经济问题的本质,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文章在此做出总述结尾,强调马克思对于经济和社会领域影响力的重要性。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报告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它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深刻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及其影响。

本报告将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和分配的矛盾、商品生产和货币生产的矛盾、资本与劳动的矛盾等方面的内部冲突所引起的。

其中,最根本的冲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市场萎缩、收入不平等等问题的出现。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内在矛盾。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由于生产者只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而消费者的购买力却没有相应提高,从而导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产生了过剩和浪费。

这种过剩和浪费最终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当代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重心。

1. 金融化的影响在当今经济学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金融化是经济危机的一个主要因素。

金融化是指资本主义经济中金融资本的过度发展所带来的一种变化,它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并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但是当金融化过度时,它可以增加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从而导致经济危机。

2. 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国家间的贸易、投资、劳动力流动等经济活动的发展,它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市场逐渐变得全球化。

一些学者认为,全球化加剧了经济危机的传播和扩大,而且还加重了财富和收入不平等,推动了危机的爆发。

3. 制度变革的研究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需要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

近年来,一些研究主张通过控制垄断和促进竞争、税收调节以及金融管制等方法,从制度上解决经济危机的问题。

经济危机论文:资本论视角下的经济危机分析

经济危机论文:资本论视角下的经济危机分析

资本论视角下的经济危机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席卷全球,金融海啸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使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对经济危机问题予以了重点关注。

经济危机的产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周期性。

为有效控制经济危机及其所带来危害的范围和程度,须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

从当下经济危机的产生过程来看,世界各國经济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世界上大的经济体出现经济危机,势必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牵连,如美国的次贷危机、欧洲债权主义危机等。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上存在不足。

为此,人们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予以了重点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经济危机的产生,让人们重新对《资本论》予以了关注,《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存在的经济矛盾和经济发展规律进行了揭示,并充分考虑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必然性和周期性问题。

在对经济危机相关问题的分析过程中,结合《资本论》有关论述,对经济危机进行审时度势的分析,有利于对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和规律进行把握,并以此做出有效的应对。

1世界性经济危机回顾1.1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海啸美国次贷危机产生于2007年8月份,并且在2008年开始向世界范围蔓延,最终形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

美国经济危机的产生,对美国经济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金融领域逐渐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使经济危机的影响范围扩大,危害不断加深。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使美国金融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造成了美国经济的萧条。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让人们对经济危机有关问题的考虑不断加深,对全球性的经济衰退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其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在对经济危机问题思考过程中,必须全面、综合地加以考虑。

1.2全球性经济衰退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和高速发展,相互依存的各国经济使得“地球村”现象更加突出,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强化。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由资本主义现实经济危机的产物,它将随着经济危机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

《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

由于马克思没有在《资本论》中以专门的篇幅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论述,而是将这个问题的阐述分散于《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有关章节中,西方一些经济学者便认为马克思没有创立一种完整连贯的经济危机理论。

自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便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运行,由此而产生了各种解释经济危机成因的理论。

其中,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西方各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更为深远。

其突出贡献是运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解释了自由市场调节下的均衡为什么在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对经济危机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下面就二者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生产(供给)、交换(市场)、消费(需求)到社会经济制度对经济危机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在交换上,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力低下条件下的直接产品交换,是不具有供给和需求严重脱节的可能性,但随着产品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此时,(1)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2)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使商品的买卖在时空上发生了分离与对立;(3)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形成了蕴含货币危机的债务链条。

由此,一方面使商品“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另一方面又使“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

当然,“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

这里的关系,笔者认为,既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制度关系,又有在此经济制度度下得以充分发展的大工业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供求关系或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资本论视角下的经济危机分析

资本论视角下的经济危机分析

资本论视角下的经济危机分析作者:徐润琳来源:《卷宗》2017年第33期摘要:经济危机问题逐渐成为当下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在这一过程中,做好对经济危机的把握,对于经济健康、平稳、快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从资本论视角,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内在机理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结合《资本论》,对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资本论;经济危机;周期性;宏观调控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席卷全球,金融海啸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使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对经济危机问题予以了重点关注。

经济危机的产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周期性。

为有效控制经济危机及其所带来危害的范围和程度,须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

从当下经济危机的产生过程来看,世界各国经济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世界上大的经济体出现经济危机,势必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牵连,如美国的次贷危机、欧洲债权主义危机等。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上存在不足。

为此,人们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予以了重点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经济危机的产生,让人们重新对《资本论》予以了关注,《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存在的经济矛盾和经济发展规律进行了揭示,并充分考虑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必然性和周期性问题。

在对经济危机相关问题的分析过程中,结合《资本论》有关论述,对经济危机进行审时度势的分析,有利于对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和规律进行把握,并以此做出有效的应对。

1 世界性经济危机回顾1.1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海啸美国次贷危机产生于2007年8月份,并且在2008年开始向世界范围蔓延,最终形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

美国经济危机的产生,对美国经济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金融领域逐渐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使经济危机的影响范围扩大,危害不断加深。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使美国金融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造成了美国经济的萧条。

简述《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价值

简述《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价值

《资本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其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逻辑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科学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对于中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马克思的《资本论》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开始,分析了商品的两重性和商品生产过程的两重性,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特别是他的经济危机的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生命力和科学内涵。

1.资本的本性是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诱因。

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货币、钱、财富都不是资本,只有这些东西被用来当作生钱的工具的时候,它才是资本。

西方经济学家将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资本家的贪婪”,但是资本家只是“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因此,资本家表现出来的本性只是资本的本性,而资本的本性就是“为发财而发财”。

也正是资本对利润永无止境的贪婪,推动着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而且由于财富中的大部分由资本家占有,他们是资本的绝对拥有者,劳动者的购买力相对于不断扩张的企业产能是趋于下降的。

于是,商品就卖不出去,资本就无法完成周转,企业被迫闲置生产力,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的本性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

2.经济危机理论的核心逻辑。

关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说:“生产很快就超过了消费。

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来到了。

”即生产过剩,社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社会购买力的增长。

导致生产相对过剩,消费者有需求却没有购买力,于是生产者卖不出产品或服务,不能给员工发足够的工资,一部分人失业,失业的人更缺乏购买力的恶性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作者:陈杰来源:《财讯》2016年第14期在马克思的经典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经济规律之一。

《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对于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理论本质、产生根源、周期性规律等的深刻分析和科学论断,以及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解释,对于我们现如今如何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资本论马克思经济危机所谓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者整个世界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不断收缩,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

《资本论》中有这样的叙述:“一切现实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的界限。

”而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便是资本的本性,对经济危机及其理论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则是我们应对当代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

《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及分析(1)资本的本性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导致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诱因是资本的本性。

货币、钱、财富都不不能被称作为资本,而只有当这些东西被用来作生钱的工具的时候,也就是可以做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时,它们才是资本。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所体现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从古至今,资本家们对于金钱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也就说着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马克思曾援引英国评论家邓宁的话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怕真空一样。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如果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也正是资本对利润永无止境的贪婪,推动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

然而绝大多数的资本是被资本家所掌握的,而劳动者手中的资本则会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减少,继而劳动者的购买力会因此而变弱,从而导致商品卖不出去,资本就无法运转,企业就会闲置生产力,这便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其次,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导致的社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资本所有者卖不出去产品就不能给员工发工资,这样购买力就会更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很快就超过消费。

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到来了。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相对过剩,即消费者有购买意愿却没有购买力,就是说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社会实际需要的一种绝对意义的过剩,而是相对于劳动者的无支付能力的一种过剩。

列宁指出:“危机是什么?是生产过剩,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2)经济危机的根源说明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这对基本矛盾,《资本论》中有如下论述:“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的界限。

”在资本主义社会,竞争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是两个长期并存的规律,这两大规律作用的结果便是生产力的盲目提高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则会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越来越高。

生产社会化内在地要求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但资本主义的生产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可能建立起有利于经济良性运转所需要的适当比例关系。

因此,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尖锐的矛盾就产生了。

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对抗性质,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3)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从社会制度层面去寻找经济危机的根源,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于是,资本主义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决定了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

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

”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这种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

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

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

在萧条阶段,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

萧条阶段之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

在复苏阶段,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渐有回升,从而刺激着资本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

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进入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

在高涨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的,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

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下一个周期。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

《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于当今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同时对于当今我们如何应对经济危机也有着现实的意义。

(1)现如今,生产过剩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而后又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危机破坏力非常强大,波及范围十分广泛,影响力极其深刻,2008年年底至2009年年初,全球多个发达国家陆续宣布此次金融危机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危机。

而其本质仍然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从表面上看表现为过于旺盛的有效需求,但透过其表面现象从本质上看则是房地产业的生产过剩,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

为了缓解房地产业出现的生产过剩,通过“透支”来刺激消费者以实现扩大需求的目的,使得相当一部分毫无还款能力或者信用较低的人通过透支来满足自身的过度需求。

面对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消费也进一步膨胀,以致出现了大量缺乏对应的收入基础的过度需求。

从而出现了不负责任的廉价信用所导致的房地产过度膨胀的恶性循环。

于是,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逻辑: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对于时下这场肆虐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合理而客观的解释能力。

(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适应。

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源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则是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定性,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科技革命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又造成结构性问题,失业率高居不下,贫困差距继续扩大,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持续过大、金融体制过度自由化,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督等,产生了新的矛盾,加速了社会分化。

而经济全球化又进一步加剧了各种矛盾。

鉴于这种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例如调整经济政策、建立国家宏观调控机制、调整所有制形式。

尽管上述的调整政策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美国人盛行借贷消费,表面来看是文化乃至所谓价值观问题,而实质是社会大众的“相对贫困” 与“绝对贫困”导致社会购买力日趋萎缩,而资本为了获取更多乃至超额利润,生产出远远超出大众购买能力的商品房、汽车等消费品,为了将这些“剩余产品”转化为利润。

他们又生产出各种金融衍生产品,销售给购买力日趋萎缩的民众。

这恰恰是《资本论》所强调的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大众购买力萎缩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体现。

这一矛盾,其实也是以市场作为主要基础调节手段之社会普遍存在的基本矛盾,只是经济自由主义登峰造极,不断累积与加剧这一矛盾的恶化与爆发。

通过消费信贷提升购买力,缓解生产过剩的措施只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

换言之,只要“透支消费”不停止,即便没有“次贷”问题,也必然出现经济危机,而且在虚拟经济严重超越真实经济的大环境下,这种危机将会越来越频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依然适用。

在西方,人们更主要关注经济危机周期的长短,而往往忽略了危机周期性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家主要用三种观点来观察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U 型、L型和W型。

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固定资本,平均大约10年就需要实行更新,固定资本的这个平均的生命周期,是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间隔时间创造了物质基础。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决定周期长短的因素,除了固定资本的更新以外,还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延缓或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更加错综复杂。

政府为了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往往会采取一系列的反周期措施,包括在危机和萧条阶段的膨胀性政策以及在复苏和高涨阶段的紧缩性政策,使周期发生了变形:危机的来势没有过去那样凶猛,萧条和复苏两个阶段,界限不清;高涨阶段经济增长乏力,有时还发生曲折和波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萧条和复苏两个阶段混淆在一起,不易划分,从表现形式看,整个周期是由危机、“回升”和高涨三个阶段组成的,而不像过去那样由四个阶段组成。

于是,就会出现前面所提到的U型、L型和W型三种危机发展的形式。

“一个长波下降意味着一个萧条的投资时期,当替代性投资重新出现、乘数加速器机制在上升方向上再次起作用时,回升就开始了。

对投资需求的刺激将改变整个经济面貌,为新的创新高潮提供舞台。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仍然是周期变化的基础和前提,资本主义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周期的形态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仍然是认识当前危机现象的基本依据。

尽管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干预措施,包括对经济的某些调解和福利政策等,危机爆发的具体情况有所改变,但危机仍然周期爆发,这一事实就确凿地证明马克思危机理论的有效性。

通过以上分析,对于如何避免和消除危机我们就有了一些建设性的主张,就像马克思所说的:我们要破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度而实行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按照社会需求有计划地调节社会各生产部门,统一地组织与管理全社会的生产,校正社会财富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对产品实行按劳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