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网络化的远动系统_1

合集下载

基于CAN总线的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基于CAN总线的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ss m a da bc , a sd c m n a o h r tr t ff lb o t l ytm,n s n d口 yt h rw ak n l e o mu i t n c aa ei i o i d u c nr s a d d i e e s a y ci c s c e s os e e g
e i o r a ieo x rm n s a ert e z n e pe i l e t.
Ke r s M o in c n r l y wo d : to o t o;CANb s Co m u ia in S A1 0 u; m nc t ; J 0 0 o
中 图分类 号 :T 2 文献标 识码 : P7 A
幽 5 机 器人 控 制 系统
检测装置的载体。 结果证 明达到了最初 的设计指标 , 为进一步的 研究实验提供了依据 。
4实验与结论
研制 了一种尺蠖式爬行机器人 , 了样 机( 6 , 制作 图 )在水平
和垂直方向进行 了多次 的样机试验 , 实验表明 :
() 1 能适应管径 西(6 ~ 7 ) m; 10 10 m () 2 移动速度 1 / i ; m r n a () 3 最小运载能力 10 。 0N 所研制 的尺蠖式爬行机器人 , 在同类爬行机器人 中, 更适合 .
基 于 C N总线 的网络化运动控 制 系统的研 究 A
舒 志兵 张 杰 ( 京工 业大 学 自动化 学 院 ,南京 2 0 0 ) 南 109
Re e r h o e wo k d mo e s a c fn t r e v me t s s e b s d o n - y t m a e n CANb s u S h— ig Z N e( o ee f uo t n N ni nvr t o T c n l y N ig 10 9 C ia HUZ ibn , HA GJ C l g A t i , aj gU i s y f eh oo , n 0 0 , hn ) i l o ma o n e i g 2

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中调度与控制协同设计的研究

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中调度与控制协同设计的研究

2 网络化运动控制 系统 的典型结构
传统 的多轴运 动控 制 系统主 要采 用分层 结构 实 现 ,即各 轴 具 有独 立 的控 制 器和 传 感器 及 触 发器 , 再 由主控 制 器对 各轴 进行 协调 控制 ,分 层结构 具 有
明 显 的缺点 :不 便 于节 点 的加入 和功 能 的扩充 ;在
特 殊 的网络 控制 系统 。网络 化 运动 控制 的性 能不 仅
性提 了更高的要求;这类设备 中很大一部分是运 动控 制 系统 ( 即对机 械运 动 部件 的位 置 、速 度 等进 行实时的控制管理 , 使其按照预期的运动轨迹和规 定 的运 动 参数 进行 运动 ) 而 运动控 制 系统 是一种 典 。 型 的控制 循环 周期 短且 具 有高 精度 、高 动态 响应 要 求 的控制 系统 ,除 了要求 高性 能 的传 输之 外 ,它要 求 系统能 在极 短 的时 间 内做 出响应 。过 去 的单机 系 统和 点对 点 的连接 方 式 ,不 能满 足 各节 点对 实 时性
和快 速 性 的要 求 和需 要 交换 的信 息 量 的迅 速 增长 。
取 决于 控制 算法 设计 ,而且 与网络 和计 算资 源 的调
度 密切 相关 。所 以 ,有必要 专 门针对 运 动控 制 系统
在 网络化 环境 下 的资源 调度 和性 能优化 进行 深入 研 究 ,这对 促进 我 国高性 能装 备制 造 业 的发展 有较 强
1 研 究 意义
装备 制造 业 的快 速发 展 ,对 设 备 的性能 和可 靠
中的很 多假 设条件 ( 等时 间采 样 、同步控 制 、无 延 迟 的传感器 和执行 器信号 ) 不再 成立 , 系统 的分析 使 和设 计增加 了很大 的难度 :网络 时延 、数 据丢 包等 。 网络化 运 动控 制 系统 ( NMCS 就 是构 建在 控 制 ) 器 与 多轴 电机驱 动器 之 间 ,能够 实时 、同步地 传 送 运 动控 制指 令和 接 收运动 状 态 的控制 系统 ,是 一类

基于ADRC的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高精度轮廓跟踪控制

基于ADRC的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高精度轮廓跟踪控制

基于ADRC的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高精度轮廓跟踪控制吴祥;王军晓;王瑶为;董辉;俞立【摘要】本文研究了具有重复任务性质的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高精度轮廓跟踪控制问题.首先,分析了网络时延给系统带来的影响,基于自抗扰控制设计了单轴跟踪控制器,将时变时延带来的不确定性建模为系统总和扰动的一部分,设计扩张状态观测器对总和扰动进行估计,并在前馈通道中对其进行补偿,消除时变时延影响,得到稳定的单轴跟踪控制.其次,基于迭代学习交叉耦合控制设计了轮廓误差补偿控制器,实现高精度轮廓跟踪控制.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这种控制方法在设计过程中不依赖于系统模型信息,为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轮廓跟踪控制方法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期刊名称】《高技术通讯》【年(卷),期】2018(028)009【总页数】8页(P835-842)【关键词】网络化运动控制;时变时延;自抗扰控制(ADRC);迭代学习控制;轮廓跟踪【作者】吴祥;王军晓;王瑶为;董辉;俞立【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3;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3;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3;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3;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3【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运动控制系统作为制造设备的核心部件,是决定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近年来,随着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由于传统运动控制系统具有连线复杂、维护困难、扩展性差、抗干扰能力差等诸多缺点,限制了其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所以,现场总线技术在运动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如 CAN、Ethernet POWERLINK、Ethernet/IP、SERCOS III、EtherCAT 等[1-5]。

基于ADRC的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高精度轮廓跟踪控制

基于ADRC的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高精度轮廓跟踪控制

基于ADRC的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高精度轮廓跟踪控制吴祥;王军晓;王瑶为;董辉;俞立【期刊名称】《高技术通讯》【年(卷),期】2018(028)009【摘要】本文研究了具有重复任务性质的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高精度轮廓跟踪控制问题.首先,分析了网络时延给系统带来的影响,基于自抗扰控制设计了单轴跟踪控制器,将时变时延带来的不确定性建模为系统总和扰动的一部分,设计扩张状态观测器对总和扰动进行估计,并在前馈通道中对其进行补偿,消除时变时延影响,得到稳定的单轴跟踪控制.其次,基于迭代学习交叉耦合控制设计了轮廓误差补偿控制器,实现高精度轮廓跟踪控制.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这种控制方法在设计过程中不依赖于系统模型信息,为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轮廓跟踪控制方法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总页数】8页(P835-842)【作者】吴祥;王军晓;王瑶为;董辉;俞立【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3;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3;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3;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3;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基于EPL的网络化嵌入式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J], 赵赛;杨志义;张凯龙2.基于DSP和CAN总线的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研究 [J], 马东;肖金壮;王洪瑞3.基于改进型ADRC的一级直线倒立摆高精度控制 [J], 洪金文;刘丙友;王力超4.基于改进型ADRC的一级直线倒立摆高精度控制 [J], 洪金文;刘丙友;王力超;;;5.NI为您提供高精度的PXI运动控制系统新款运动控制系统集成了数据采集功能[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育行业智能赛事管理与观众服务系统

体育行业智能赛事管理与观众服务系统

体育行业智能赛事管理与观众服务系统第一章体育行业智能赛事管理概述 (3)1.1 智能赛事管理发展历程 (3)1.1.1 起源阶段 (3)1.1.2 发展阶段 (3)1.1.3 成熟阶段 (3)1.2 智能赛事管理的重要性 (3)1.2.1 提高赛事组织效率 (3)1.2.2 优化赛事运营 (4)1.2.3 提升观众服务体验 (4)1.3 智能赛事管理的技术基础 (4)1.3.1 互联网技术 (4)1.3.2 人工智能技术 (4)1.3.3 物联网技术 (4)第二章赛事信息采集与处理 (4)2.1 赛事信息采集技术 (4)2.1.1 视频采集技术 (4)2.1.2 数据采集技术 (5)2.1.3 语音识别技术 (5)2.2 赛事信息处理方法 (5)2.2.1 信息过滤与预处理 (5)2.2.2 数据挖掘与分析 (5)2.2.3 信息可视化 (5)2.3 赛事信息管理系统 (5)2.3.1 数据库管理系统 (5)2.3.2 信息查询与检索系统 (6)2.3.3 信息发布与推送系统 (6)2.3.4 用户权限管理系统 (6)第三章赛事智能分析 (6)3.1 赛事数据分析技术 (6)3.1.1 数据采集与清洗 (6)3.1.2 数据存储与管理 (6)3.1.3 数据挖掘与分析 (6)3.2 赛事趋势预测 (7)3.2.1 基于历史数据的趋势预测 (7)3.2.2 基于机器学习的趋势预测 (7)3.3 赛事智能决策支持 (7)3.3.1 赛事组织决策支持 (7)3.3.2 赛事运营决策支持 (7)3.3.3 赛事安全决策支持 (8)第四章智能赛事安全保障 (8)4.1 赛事安全风险识别 (8)4.3 赛事安全管理系统 (9)第五章观众服务系统概述 (9)5.1 观众服务系统发展历程 (9)5.2 观众服务系统的重要性 (9)5.3 观众服务系统的技术基础 (10)第六章智能观众引导与服务 (10)6.1 观众行为分析 (10)6.1.1 引言 (10)6.1.2 观众行为数据收集 (10)6.1.3 观众行为分析方法 (11)6.2 观众个性化推荐 (11)6.2.1 引言 (11)6.2.2 个性化推荐算法 (11)6.2.3 个性化推荐应用 (11)6.3 智能观众服务 (12)6.3.1 引言 (12)6.3.2 智能观众服务的技术架构 (12)6.3.3 智能观众服务的应用场景 (12)第七章赛事直播与互动 (12)7.1 赛事直播技术 (12)7.1.1 直播信号传输 (12)7.1.2 直播画质 (12)7.1.3 直播互动技术 (13)7.2 赛事直播互动平台 (13)7.2.1 电视台 (13)7.2.2 网络直播平台 (13)7.2.3 社交媒体 (13)7.3 赛事直播数据分析 (13)7.3.1 观众行为分析 (13)7.3.2 赛事传播效果分析 (13)7.3.3 运动员表现分析 (13)7.3.4 赛事营销分析 (14)第八章智能赛事营销 (14)8.1 赛事营销策略 (14)8.2 赛事品牌推广 (14)8.3 赛事营销数据分析 (14)第九章赛事智能评价与反馈 (15)9.1 赛事评价方法 (15)9.1.1 数据挖掘方法 (15)9.1.2 指标体系法 (15)9.1.3 主成分分析法 (15)9.2 赛事满意度调查 (15)9.2.1 调查方法 (16)9.3 赛事改进措施 (16)9.3.1 完善赛事组织流程 (16)9.3.2 提高赛事服务质量 (16)9.3.3 加强赛事宣传与推广 (16)9.3.4 促进赛事商业化发展 (16)9.3.5 重视观众反馈 (16)第十章体育行业智能赛事管理与观众服务系统发展趋势 (16)10.1 智能技术发展趋势 (16)10.2 赛事管理与观众服务创新 (17)10.3 体育行业智能化发展前景 (17)第一章体育行业智能赛事管理概述1.1 智能赛事管理发展历程1.1.1 起源阶段智能赛事管理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末,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体育行业逐渐开始摸索将这些技术应用于赛事管理之中。

简报:电子竞技的未来发展

简报:电子竞技的未来发展

简报简报:电子竞技的未来发展近年来,电子竞技逐渐跻身于主流体育之列,成为一种备受瞩目和趋势性的文化现象。

据统计,电竞人口已经超过了2亿,而且还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因此,本文将就电子竞技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电子竞技的现状电竞已经不是一款简单的游戏,而是一种严格的体育运动。

现在,各种游戏赛事的奖金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许多主流体育联赛(例如足球、篮球等)。

目前全球最大的电竞赛事公司是Riot Games,其旗下最受欢迎的游戏为《英雄联盟》,其世界总决赛的观众数量超过了1亿人次。

此外,随着全球游戏娱乐市场地位的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公司争相进入电竞市场,例如英特尔、戴尔、中国移动等。

在电竞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赛事运营、直播平台、游戏研发等方面都存在延展性,网络直播、赞助商机会等方面也具有无限潜能。

二、电子竞技的增长趋势根据行业分析师的数据显示,2022年,电子竞技市场的规模预计将达到22.45亿美元。

电竞市场还在细分和纵深发展中,有线上和线下的市场,也有PC和主机移动端的市场等。

这些市场的增长都非常迅猛,尤其是电竞相关配套的服务和产业链,显然远没有到达天花板,务实的投资者和企业家们应可以看到巨大的发展潜力。

此外,尽管电竞尚未被列入奥运会,但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大势所趋,国际奥委会已经开始牵头探究电子竞技是否能够成为奥运会官方项目的可行性并进行了先期调研。

届时,电竞的发展趋势将迎来全方位的普及和增长。

三、电子竞技的挑战和机遇电子竞技作为一项年轻的文化产业,还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正经历着各种挑战和机遇,例如文化认同问题、政策监管、法律规定等方面。

这些都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推动整个电竞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电竞的跨越式提升。

此外,电竞作为一项具有多元化理念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引领未来青年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电竞文化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态系统,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众化的文化趋势,这也为跨界和多元化的文化发展铺平了路。

Unix的发展史(精选)

Unix的发展史(精选)

Unix的发展史Unix是一种多任务、多用户、支持多种编程语言的计算机操作系统。

它的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是现代操作系统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本文将介绍Unix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对计算机领域的重大影响。

1. 起源Unix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9年,当时肯·汤普森(Ken Thompson)和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开发了第一个Unix原型。

起初,Unix是作为一种小型操作系统,用于支持贝尔实验室的PDP-7机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Unix迅速发展,并被移植到其他计算机系统上,逐渐走向商业化。

2. 发展过程2.1 Unix版本的演变Unix的发展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演变。

最初的Unix版本称为Unix Version 1(简称V1),它是基于汇编语言编写的。

随着硬件的升级和编程语言的发展,Unix逐渐从汇编语言转向C语言,并相继推出了V2、V3等版本。

而后,贝尔实验室发布了第一个通用的商业Unix版本——Unix System III,其后又推出了Unix System V,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商业Unix版本。

2.2 Unix的开放性Unix的开放性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作为开源操作系统的先驱,Unix的源代码逐渐向大学和研究机构开放,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学习和改进Unix系统。

这也催生了众多的Unix变种,如BSD(伯克利软件发行版)和Linux等。

Linux基于Unix的设计思想,成为了当今最受欢迎的开源操作系统之一。

3. 对计算机领域的影响3.1 Unix的设计哲学Unix的设计哲学影响了后来的操作系统。

Unix提倡简洁、模块化的设计,并倡导将复杂的任务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工具进行处理,每个工具只专注于一件事情。

这种设计思想在Unix系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成为了后来操作系统发展的重要参考。

3.2 网络和互联网的崛起Unix的网络功能对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动化专业导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工程大学

自动化专业导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工程大学

自动化专业导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是()A:韩国 B:中国 C:英国 D:日本答案:英国2.在工业信息化的阶段划分中,系统化的主要特征是()A:应用计算机 B:通信、网络 C:数据、控制 D:系统、管理、集成答案:系统、管理、集成3.()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石A:自动化技术 B:自动化科学 C:自动化 D:自动化科学技术答案:自动化科学技术4.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英文简称是()A:CIES B:CIPS C:CINS D:CIMS答案:CIMS5.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中,自动化的主要特征是()A:应用网络 B:电子控制器 C:应用电机 D:使用机器答案:电子控制器6.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中,电气化在工业化中的主要作用是形成刚性自动化生产线。

()A:对 B:错答案:错7.自动化是指设备、过程或系统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参与下,按照人的期望和要求,通过自动运行或自动控制,完成其承担的任务。

()A:对 B:错答案:对8.“工业化”是指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A:错 B:对答案:错9.在“机”的基础上通过“网”与“流”分别构成()A:网络化 B:先进自动化 C:电气化 D:基础自动化答案:先进自动化;基础自动化10.工业信息化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哪几个阶段()A:计算机化 B:系统化 C:数据化 D:网络化答案:计算机化;系统化;网络化第一章测试1.控制系统中,如果输入量和反馈量的极性相反,两者合成的过程是相减,则称为()A:串联 B:正反馈 C:负反馈 D:并联答案:负反馈2.用于表示测量系统的输出值与被测量间的实际曲线偏离理想直线型输入输出特性的程度的物理量是()A:线性度 B:重复度 C:精确度 D:灵敏度答案:重复度3.下列元件中,不属于放大元件的是()A: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 B:晶闸管 C:电子管 D:偏差传感器答案:偏差传感器4.1945年,美国学者波特将反馈放大器的原理应用到了自动控制系统中,出现了()A:开环负反馈控制 B:开环正反馈控制 C:并联控制 D:闭环负反馈控制答案:闭环负反馈控制5.下列属于自动控制系统的最基本控制形式的是()A:扰动控制 B:随机控制 C:闭环控制 D:状态控制答案:闭环控制6.执行元件的职能是将比较元件给出的偏差信号进行放大。

plc的最新发展趋势

plc的最新发展趋势

PLC的最新发展趋势一、前言长期以来,PLC始终处于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主战场,为各种各样的自动化控制设备提供了非常可靠的控制应用.其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为自动化控制应用提供安全可靠和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适合于当前工业企业对自动化的需要.另一方面,PLC还必须依靠其他新技术来面对市场份额逐渐缩小所带来的冲击,尤其是工业PC所带来的冲击.PLC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是新技术的采用、系统开放性和价格.PLC技术展的最终趋势仍然是人们所争论的焦点之一.大多数人认为,PLC将会继续失去市场份额;更有甚者认为,在工业PC面前,PLC 将会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但也有一部分人相信,一些特殊工业应用领域仍将为PLC提供一定的市场份额.在全球工业计算机控制领域,围绕开放与再开放过程控制系统、开放式过程控制软件、开放性数据通信协议,已经发生巨大变革,几乎到处都有PLC,但这种趋势也许不会继续发展下去.随着软PLCSoftPLC控制组态软件技术的诞生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安装有SoftPLC组态软件和基于工业PC控制系统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得到增长,这些事实使传统PLC供应商在思想上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们必须面对现实,在传统PLC的技术发展与提高方面作出更加开放的高姿态.对于控制软件来讲,这是PLC控制器的核心,PLC供应商正在向工业用户提供开放式的编程组态工具软件,而且对于工业用户表现得非常积极.此外,开放式通信网络技术也得到了突破,其结果是将PLC融入更加开放的工业控制行业.二、开放和基于工业PC控制PLC制造商已经开始注视基于工业PC控制技术所带来的强大冲击.有专家甚至认为,新商务活动所带来的新技术和开放技术规范将会埋葬传统PLC.PLC制造商认为,虽然在工业现场安装有大量的PLC控制设备,但他们仍然需要联合工控软件公司,以便开发他们自己的基于工业PC的过程控制软件.诚然,几年前在工业现场明显存在着新旧PLC混合使用的情况,工业用户不得不同时学习相关的新旧知识,甚至彼此借鉴学习.大多数PLC制造商为工业用户仅仅提供了软逻辑和一种操作平台.在高端应用方面,很难进一步区分PLC控制系统和工业PC控制系统之间的差异,因为这两者均采用了同样类型的微处理器和内存芯片.形象地打个比喻,如果你忘掉工业PC和PLC这些词语字面上的含义,那么在箱子里所能够观察到的恰恰是一些基本计算机硬件技术,我们更多观察到的却是那些基本技术的复杂化和混合体,这些技术被有效地组合到控制系统中去.另外,采用开放控制的原因一方面是系统功能集成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些工业用户对功能过分苛求所致.如果能够给予高度的重视,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基本技术知识.PLC制造商专注于系统功能化,而工业用户则专注于系统应用.人们可以看到,将来的发展趋势是将更多的功能进一步集成到一个控制箱内.因而像顺序控制和过程控制这样的事件将会采用功能化方式进行处理,其他像运动控制等也能够共享到相同的控制结构体系中.可以相信,PLC技术将继续向开放式控制系统方向转移,尤其是基于工业PC的控制系统.后者除了在灵活性方面比传统PLC具有截然不同的优势外,还具有其他优点,如能够缩短系统投放到市场的周期,降低系统投资费用,提高从工厂底层到企业办公自动化的数据信息流动效率等.工业PC控制系统的实时响应问题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也许其主要的东西仍然隐藏在技术背后,但缺乏相应的跟踪记录.对于PLC来讲,坚固性是其主要特点之一,这已经有相当多的跟踪记录来验证.工业用户仍然非常小心地对待PLC,他们正在对PLC作不同的技术测试工作.在利用一种新技术时,工业用户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要冒多大的风险,同时需要考虑对其商务活动能够带来多少机会和收益.但工业用户不完全相信开放式控制系统所带来的好处.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逐渐淡化这些思想观念.工业用户正在平衡采用新技术所存在的风险和给他们的商务活动所带来的收益,以便为今后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保障.工业PC技术提供了许多功能,能够增强PLC的功能特性,包括内藏视频和高速浮点数字协处理器.尽管Microsoft公司没有进一步提升该项功能特性的计划,但新的Windows CE 完全能够更好地满足过程控制的需要.不久前,Siemens公司公布了一套新的基于开放式控制系统的软件产品,即版本的SIMATIC WinACWindows自动化中心.WinAC是基于Windows NT,与SIMATIC S7 PLC兼容的适合于工业PC的控制系统解决方案.WinAC 提供了具有较高集成度的Profibus现场总线局域网的连接性能,以及远程程序设计.此外,它还为现场控制设备本地化集成提供了一种新的DeviceNet I/O设备驱动程序,用于连接所安装的DeviceNet I/O设备.Steeplechase软件公司也已推出了一套支持硬实时过程控制的嵌入式Windows NT操作系统接口部件.该部件进一步结合了Steeplechase公司采用SBS技术并运行于Windows NT环境的工业Compact PCI的硬实时控制软件.现在,Steeplechase公司的可视化逻辑控制器已经升级到版.该控制器适合于Windows NT 和Windows 2000两种操作系统,它的实时引擎能够直接与普通的Ethernet和TCP/IP集成在一起.版本的控制器利用了一种增强型OPC服务器驱动程序,因而比以前的版本具有更快的运行速度.其他一些特点还包括新OI网络特性,以及能够让工业用户自己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动态图形画面等.Transysoft公司最近推出了新版本的ISaGRAF系列工业控制组态软件包,即ISaGRAF PRO,它是基于IEC 61131-3国际标准,并独立于任何硬件平台的软逻辑自动化控制软件包.在一个网络化过程控制系统环境中,该软件包能够应用于多种组态和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开发,它包含了一套开发工具、应用程序工作平台,以及相应的“虚拟机器”运行时目标.该运行时目标能够运行于各种各样的硬件平台.CTC自动化工程公司已经发布了一套新的控制软件包MachineLogic PCLC工业PC逻辑控制器,该软件可以让工业PC扮演PLC的角色,且仍然保持着工业PC的功能特性.该软件能够完成一台PLC所确定的控制任务,并且与程序执行时间一样快,均在1 ms以内;还能够同时处理多任务工作,但不能同时超过16个控制任务.一种具有优先级和多任务处理内核的机制保持着对每一件控制任务的跟踪,确保控制任务能够取得最高的优先权.该软件能够运行全部5种IEC 61131-3标准程序设计语言和PID控制程序,支持两种类型的I/O控制设备.一种是像Profibus和DeviceNet等这样的现场总线I/O设备;另一种是像ISA和PC/104这样的工业PC I/O模板.另外,该软件还提供了对控制系统的在线编辑组态功能.程序可以在Windows95/98和Windows NT下开发并运行,但也能够在RTXDOS下执行.SoftPLC公司也提供了一种工控软件产品Tealware,有人非常形象地把这种软件产品称作穿着工业PC衣服的PLC.那些安装在支架上的控制系统已经有了小型PLC的形状系数,但SoftPLC公司的控制软件已经被嵌入到CPU中.Tealware软件能够满足各种类型工业用户的需要,从小型、单机系统到大型、分散多控制工作站应用.其特点包括全系列I/O模件、内藏Ethernet和工业串行通信接口.最近,Tealware软件已经升级到版本.其中,控制软件提供了事实上无限的梯形图逻辑控制步序,同时允许有超过百万字的数据表;许多OI/SCADA应用接口;内藏J ava引擎和FTP服务器用于远程维护与管理;支持用户自己编写的C、C++、J ava程序和设备驱动程序;适合于嵌入式Web服务器用;程序设计的在线运行模式;坚固的I/O 模件支持能力和许多其他标准PLC功能;可以运行所输入的,或者是经过转换的A-B公司的PLC-5、PLC-2/PLC、PLC-3和SLC-500程序.三、Ethernet的扩展与进一步容纳Web技术当前,在所有过程控制领域,最大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Ethernet技术的扩展.PLC也例外,现在,越来越多的PLC供应商开始提供Ethernet接口部件.在最近的几年间,我们已经看到,发展比现有普通小快灵PLC更加强大的PLC是种趋势.Ethernet将会成为PLC的通信标准吗也许最终结果是这样的,但现在还为时尚早.对于在PLC上提供Ethernet接口将能够解决所有通信问题,人们普遍存在着误解.Ethernet仅仅定义了OSI参考模型底部的几层协议标准,如果上层协议相互之间不能兼容,那么仍然不可能进行相互之间的通信处理.打个比方,这如同一个不懂英语的中国人与一个不懂汉语的美国人之间是不能够通过电话进行对话一样.因此,协议就是设备之间相互通信的语言.另一方面,前进的步伐已经迈出,我们只有迎着困难而上,为了将Ethernet技术应用到工厂底层的现场过程控制设备中去,ODVA协会为此建立了一套全球性标准技术规范,即Ethernet/IP标准,以便能够解决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向Ethernet靠近的一个目的在于通过Internet能够连接到所希望的任何地方.实际上,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Web服务器正在显露出其应有的威力.几年前,有一些PLC系统已经内藏了Web服务器,这无疑又为PLC系统增加了更多的特点.其他类型的控制设备也正在准备进一步集成Web服务器.例如,Square D公司已经有一个具备Ethernet连接接口的发动机控制中心,并正在准备开发一种内藏Web 服务器连接接口的变速装置.内藏Web服务器所体一风的益处包括开放网络、商业工具的影响、客户机/服务器关系.在过去,工业用户可能会有代表性地询问一些有关PLC方面的信息,但在现在,由于新技术的不断诞生和发展,工业用户很容易就可以得到有关这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随着芯片和处理器大规模的生产,PLC生产制造商能够生产并提供开放网络的产品,让工业用户花较少的费用就能够购买到功能非常完善的PLC产品.在为将PLC连接到Ethernet和Web上提供技术支持方面,Schneider公司已经成了先驱者之一.最近,该公司推出了一种运行于Premium PLC平台的新型快速Ethernet100 Mb/s模件.该模件为PLC能够连接到TCP/IP的Ethernet提供了全双工自适应10/100Mb/s 的连接速度,现场过程控制器之间可以共享实时数据信息,自动扫描Momentum I/O模件和其他任何基于Modbus通信协议的现场控制设备,采用一个嵌入式Web服务器提供HTML通信服务,同时提供了SNMP用于标准网络通信管理.在一次展览会上,Schneider公司还向工业用户展示了他们有关透明工厂的观念.另外,Schneider公司最近还推出了基于Modicon公司的Momentum MIE系列处理器的适配器,该适配器提供了标准IEC程序控制性能,进一步为e-制造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该适配器还提供了将智能化I/O系统和其他现场过程控制设备连接到Internet和Ethernet的能力,现场过程控制设备包括所有功能化实时过程控制器.几年前,Rockwell自动化公司也在其PLC产品中提供了Ethernet 接口,而且正在坚定不移地稳步提高Ethernet的功能特性.该公司最近已经公布了一种柔性I/O模件解决方案,这种柔性I/O模件利用非专利版本的Ethernet技术能够提供实时过程控制性能.A-B公司提供的1756型ControlLogix I/O也是基于标准Ethernet TCP/IP和UDP 数据传输协议的组件,其应用层使用了一种开放式、面向对象、基于生产者/ 消费者的技术.这种技术在ControlNet、DeviceNet和FF现场总线H1网络系统中也能够找到.同样,其他许多公司也已经推出了Ethernet通信接口模件.例如,来自于IDEC公司的OpenNet PLC控制器所提供的通信接口,实现了与DeviceNet、LonWorks和Interbus等现场总线设备的兼容.该控制器利用一个Interbus远程I/O主卡件能够处理不超过480点本地I/O 和512点远程数字量I/O.Sierra公司所提供的8051型工业通信桥路能够让彼此之间互不兼容的PLC、DCS、RTU和SCADA系统很好地集成在一起.这种工业通信桥路通过RS-232、422、485,或者Ethernet通信链路实现了高速网络应用.该桥路控制器同时提供8个RS-232串行通信接口,2个RS-485/422隔离串行通信接口,2个10Base-T Ethernet接口,以及一个用于冗余热备份桥路的连接器.来自于ProSoft公司的多制造商接口套装组件为A-B公司的PLC、SLC、ControlLogix和FLEX I/O包括1771、1746、1765和1794平台提供了串行通信能力.每一个模件包含了一个80386处理器,并同时嵌入有DOS操作系统,因而,可以被看作是具有I/O能力的工业PC,另外,该控制器同样具有“A>”磁盘操作提示符,以及和文件.应用程序可以是从简单的ASCII通信到复杂的32位控制算法.另一家通常从事运动控制方面研究的公司Giddings & Lewis也为其PiC可编程工业控制和MMC机械与运动控制系列应用于运动控制方面的产品增加了Ethernet TCP/IP接口.这些单元部件提供了可以连接到工厂内部Intranet和Internet的能力,允许现场过程控制器之间共享数据信息.现场过程控制器与工业PC之间通常采用OPC服务器设备驱动程序来连接实时数据信息,利用Ethernet网络系统和Web 技术可以进行远程文件传输、程序设计和系统维护.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计划将其所有自动化控制设备逐步连接到企业范围内的信息系统中去.对于工业用户来讲,也许他们已经注意到有关Ethernet for Control系列控制解决方案,该技术更加依赖于Ethernet和Internet.几乎所有PLC供应商在其部分系列化产品中均提供了Ethernet连接特性,而且有些公司已经确定将Web服务器彻底嵌入到他们的设备内部,以便充分展现PLC的性能特点.利用PLC的Web连接特性,工业用户不但可以从任何地方监控控制系统的运行状况,而且还可以像利用系统手册一样获取所需要的任何数据信息.当然,如果工业用户正在着手将其控制系统连接到Internet,则必须为此设置安全的信息发布地址.另外,为了防止黑客进入到控制系统中去,还必须安装一套安全性能较好的防火墙软件.SoftPLC公司在网络安全性方面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将一个具有实时和确定性的J ava虚拟机器嵌入到过程控制器中去.J ava使其不仅能够运行基于Web的Active X控件对象,同样也能够运行Servlets.Servlets是个运行于Web服务器任务高度集成在一起,能够提供动态Web页面内容.Servlets程序代码清晰可见、面向对象设计、模件化,开发起来非常简单明了,Servlets也提供了数据信息安全性能,允许进一步限制实时数据信息,如仅仅是所选定的工业用户,或者是所选定的注册数据信息.如果过程控制器被有效地连接到Internet,那么安全性对其是非常的重要.黑客的入侵还不是唯一的烦恼,如果网络系统瘫痪,我们首先需要干什么呢黑客入侵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冗余.在过程控制器中采用冗余IP地址、冗余网络系统、冗余通信电缆,以及热备份等方式,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很好地为过程控制系统提供服务.许多PLC供应商在其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仍然继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通信性能,其开发方向主要面向于Ethernet技术和基于Web技术.Omron公司在其产品中提供了全部Ethernet连接能力,借助于TCP/IP数据传输协议,其产品完全适合于所有Ethernet技术规范.另外,该公司最近还发布了几个新的基于Profibus-DP的产品.在CS1控制器平台上,提供了主单元部件允许建立在Profibus-DP网络上所有过程控制器设备在亡命产台上的运行特性;同时还提供了一套新的Sycon-DP组态工具软件包,允许工业用户很容易就能够进行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态和网络的委托管理;此外,一种新的多I/O终端可以作为Profibus-DP从部件,所组成的通信单元提供了一个接口用于连接一个或者更多的I/O模件单元,有Ethernet技术规范.另外,该公司最近还发布了几个新的基于Profibus-DP的产品.在CS1控制器平台上,提供了主单元部件允许建立在Profibus-DP网络上的所有过程控制器设备在该平台上的运行特性;同时还提供了一套新的Sycon-DP组态工具软件包,允许工业用户很容易就能够进行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态和网络的委托管理;此外,一种新的多I/O终端可以作为Profibus-DP 从部件,所组成的通信单元提供了一个接口用于连接一个或者更多的I/O模件单元,与该公司的C200H系列PLC还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工作.Rockwell自动化公司在其产品中也积极地增加了对Ethernet连接性能的支持,包括专门提供用于ControlLogix的Ethernet/IP、FLEX I/O、MicroLogix和PanelView系列产品.类似产品还有ProcessLogix、PLC和SLC 500过程控制器系列.通过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其产品能够同时支持隐式和显式两种数据信息的传输,借助于隐式数据信息传输方式,其数据字段仅仅包含了实时I/O数据信息.在ControlLogix Ethernet/IP阵容中包含了一个Ethernet/IP 桥路模件、一个Ethernet/IP通信接口模件、RSLinx软件包和一个Ethernet/IP通信接口收发器.FLEX I/O网络接口模件适合于Ethernet/IP,包括一个10/100Mb/s Ethernet/IP,包括一个10/100Mb/s Ethernet/IP光纤适配器.对于MicroLogix、CompactLogix、SLC500过程控制器和其他利用DF1协议的过程控制设备,支持显式数据信息传输方式的是1761-NETENI Ethernet接口.公司为其D2-240和D2-250型PLC推出了一种新的Ethernet远程主模件H2-ERM.这种新模件通过高速Ethernet链路可以将本地CPU 基本单元连接到远程从I/O子系统.每个模件能够支持16个附加的DL205模件单元、16个终结器I/O子系统、4个全扩展DL405子系统,或者此3种类型中任何之间的混合体.使用五类UTP电缆连接的子系统内部之间不能超过100m.采用中继器可以对传输距离和节点数量进行扩展,若采用光纤传输介质其距离能够达到2000m.Advantech公司最近推出了WebLink 2040/SDA产品,该产品嵌入了Web服务器软件,通过它可以将任何机器、过程控制器和智能传感器与基于Web技术的HMI-SCADA软件一起连接到Internet或者Intranet.该产品还可以允许工业用户从全球范围内的任何地方通过Internet安全访问实时数据信息,以便监视和控制任何现场过程设备或者系统.此外,通过该公司的Advantech Studio套装软件可以让工业用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就能够将所完成的实时动态图形画面、趋势记录、报警记录、报表和配方转换到标准浏览器.另外一种来自Newport公司的Web服务器模件是iServer,该模件有可能实现将现有的PLC和其他控制设备连接到Internet.这种DIN 架装式模件单元允许不超过32个具有串行通信接口的控制设备连接到Ethernet和Internet,担当一种Web服务器和与RS-232、422、485兼容的Ethernet串行桥路.但是,并非所有PLC通信性能的改善都是针对Ethernet或者Internet的.不久前,Rockwell自动化公司就针对ControlNet公布了新版本并适用于A-B公司的PLC-5C现场控制器和SLC 500适配器模件.1747-ACN15和1747-ACNR15适配器模件为SLC1746I/O所提供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网络连接特性现在与其PLC-5C现场控制器完全兼容.Moeller电子公司先前一直采用具有自主版权的通信协议,而现在也已经开始转向开放网络协议.他们所推出的被叫做XI/ON的新一代I/O结构体系将成为其PLC开发完整的一部分.利用该结构体系可以进行片段和模块式的设计工作,它所集成的网关允许连接到Ethernet、Profibus-DP、DeviceNet、CANOpen以及更多的网络系统.PLC相关通信性能的增强除体现在硬件方面以外,还充分体现在软件方面.例如,KEPware公司为其KEPserverEX系列产品推出了新一代32位Control-Logix Ethernet OPC服务器驱动程序.该OPC驱动程序软件改善了OPC和DDE客户与A-B公司的ControlLogix现场控制器之间的速度和连通性;还提供了一套灵活的人机界面;可以自由利用A-B公司的OPC服务器套件.它还包括PLC5/SLC505 Ethernet驱动程序.它也进一步优化了1756的ENET接口,改善了通信性能,并支持该公司的自动化标识符数据库.PLC的最新发展趋势二四、过程控制应用尽管传统PLC被应用于离散过程控制领域,但现在,PLC已被广泛应用于连续过程控制领域,而且基于连续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正在进一步得到增长.通信是PLC应用的关键技术,这种技术在PLC领域已经得到扩展.同系统一样,对PLC进行分散化处理已经成为可能,所以更容易进行管理,以便能够更好地集成在一起.面对传统工业过程控制市场所存在的巨大竞争压力,许多PLC供应商正在开始主动转移他们所服务的过程控制应用领域,而且必须放弃传统PLC应用已经占据的一些市场份额.经过较短时间的努力开发,Siemens公司便陆续推出了基于过程控制的PLC产品,1990年以前就推出了SIMATIC PCS产品,而在1997年便将产品提升到了PCS 7. 这种开发工作一直要持续到Siemens公司满意为止,但随着各种各样新技术的不断诞生和发展,所开发工作不会停止的.尽管离散和连续过程控制应用都使用了同样的硬件产品和网络系统,可能还需要额外增加一些特殊模件,但它们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差异.只要将不同类型的应用软件装入到同样的系统之中,就能够完成不同的过程控制应用.任何PLC供应商将会继续全神贯注于批量和混合型过程控制的研究开发.作为一个很好的例子,Schneider自动化公司正好给我们带来了其QPCQuantum Process Control产品,在过程控制领域能够使得一个控制系统真正实现完全目标化.QPC利用一套网络化分布式PLC系统来完成过程控制应用.QPC完全基于Quantum PLC和Momentum I/O 操作平台,能够从单个Quantum PLC逐步延伸到分布式系统中去,并且也能够全部与Ethernet、Internet和TCP/IP技术完全集成在一起.Rockwell自动化公司计划进一步增强A-B公司的ControlLogix 多功能控制器的过程控制性能,同时增加一套冗余解决方案和流量仪表模件.其1756-CFM可组态流量仪表模件将提供支持两通道0-120kHz范围内频率输入的能力,可以接受大多数涡轮或者质量流量仪表的输入信号.在版本的RSLogix 5000中,将同时提供功能模块图表FBD和过程控制指令表两种编程方式.其ControlLogix平台也同时集成了RSView可视化HMI软件部件.在ControlLogix中,ActiveX面板显示控件与过程控制指令表同时工作,并在RSView的基础上为过程控制应用提供完美的画面显示.另外,其RS系列批量控制应用也提供了集成化S88批量处理能力.Toshiba公司发布了其V系列集成化过程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进一步结合PLC系统、DCS和工来控制计算机.其主要特点包括:为所有3种操作平台模式提供了一套公共的组态工程师工具包;为任何顺序控制器、回路控制器和计算机模件的结合提供了一种公共的底板总线结构体系;为全局过程变量和Windows NT 提供公共的标识符数据库;还提供了一套公共的基于Ethernet的LAN网络系统.该控制器程序设计语言兼容IEC 61131-3标准.其Web连接性能有助于工业用户进行远程组态、发现并修理故障等工程化活动.Siemens公司的PLS 7过程控制系统最初是基于SIMATIC S7-400型PLC,最近已经升级到版本.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柔性分布式服务器/多客户结构体系,完美地结合了开放式总线结构.基于Profibus和HART现场总线的通信协议被广泛用于现场控制设备的集成;Profibus现场总线、工业Ethernet、TCP/IP被用于系统总线;Ethernet TCP/IP和快速Ethernet被用于终端总线和企业集成的连接.同样,Rockwell自动化公司也推出了增强型ProcessLogix分散型控制系统.随后,又公布了其FlexLogix分散型控制系统,其中内藏有5430型FlexLogix控制器和现有的Flex I/O控制设备产品.5430型控制器与A-B公司的ControlLogix多功能控制器使用了与Rockwell 自动化公司相同的过程控制软件包RSLogix5000.Rockwell自动化公司的ControlLogix 5550多功能控制器,为满足运动控制的需要已经增加了3种新指令,同时也增加了两种新的坐标类型.通过允许RSLinx软件用一个请求命令能够接收全部标识符数据列表的方式,网络数据吞吐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另外,OI工具现在具备了图形化接口,允许对趋势图表和柱状图的数值进行监控,大大增加了一个系统的浏览工具.。

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是指将传统的运动控制系统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远程监控、数据共享、系统维护等功能的一种新型技术。

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具有实时性要求高、稳定性要求高、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其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网络通信技术。

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需要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因此需要研究网络通信协议、通信接口等相关技术。

如何实现低延迟、高带宽的网络通信,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稳定性是关键问题之一其次是远程监控技术。

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运动控制设备的远程监控,包括实时监测运动状态、收集运动数据等。

需要研究如何通过网络实现设备远程控制和数据的实时传输,以及如何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再次是数据安全技术。

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涉及大量的机密数据和敏感信息,因此需要研究数据加密、访问控制、身份验证等安全技术,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此外,还需要研究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的通信协议的设计和实现。

传统的运动控制系统通常使用专用的通信协议,而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需要与互联网实现连接,需要研究如何设计具有高效性和稳定性的通信协议。

另外,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还需要研究分布式控制技术。

传统的运动控制系统通常集中式控制,而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可能包含多个分布式的运动控制设备,需要研究如何实现多设备之间的同步性和协同控制。

此外,还需要研究实时性保证技术。

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对实时性要求高,需要研究如何在网络传输延迟较大的情况下,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最后,还需要研究系统维护和故障诊断技术。

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通常包含大量的设备和复杂的网络结构,需要研究如何进行系统维护和故障诊断,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网络通信技术、远程监控技术、数据安全技术、通信协议的设计和实现、分布式控制技术、实时性保证技术、系统维护和故障诊断技术等方面。

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的经典调度算法应用研究

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的经典调度算法应用研究

sh d l g o e rs u c ( r c so , e o k . s n c say t s ra t c e uig t e r n N C . a e n te s . c e ui f t e o r e po e sr n t r ) t i e e sr o u e e l i sh d l h o y i M SB sd o h t n h w I - me n a
ZHA O W e - ua , Di, AN i.u , iq n LI W J a f HU ANG Pe. a ic n
1 南理工大 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 华 广州 5 4 60 1 0 2东莞理工学院 计算机 学院 , . 广东 东莞 53 0 288
l r is n d f r n e o e o k c e u i g n CP a i e a d i e e c s f n t r s h d l a d t w n U s h d l g, e o k c e u i g c e ui n n t r s h d l me h d n a p ia in e h o o y w n t o a d p l t t c c o n lg a e t d e . i al t e p l ai n o M a d E r s i d F n l u y,h a p i t f R c o n DF c e u i g l o i m i NM CS, c e u i g o t z to a d h p l a s h d l ag rt n h n s h d l p i a i n n t e a p i - n mi c to r b e a e smu ae . i n p o l m r i l td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知识点题库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知识点题库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知识点题库单选题1、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中国政府牵头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2015年3月12日,英国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截止2015年4月15日,亚投行创始成员国扩至57个。

这表明A.中国经济国际化进一步发展B.经济区域集团化向纵深发展C.中国村世界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D.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宣告瓦解答案:A解析:据材料“亚投行是中国政府牵头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创始成员国已扩至57个”可知中国经济国际化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据材料“亚投行创始成员国已扩至57个(其中不少欧洲发达国家)”排除B项;中国村世界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说法错误,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1973年,排除D项。

故选A项。

2、如图表明经济全球化A.使世界各国都获得了利益B.在利益分配中不平等程度在加剧C.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抵制D.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富裕国家与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比整体呈增长趋势,其中21世纪初增长明显,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利益分配中不平等程度在加剧,B项正确;世界各国都获得利益从图示材料无法得出,排除A项;图示材料没有体现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抵制,排除C项;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图示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

故选B项。

3、漫画常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反映时事,如图漫画标题《地毯式扩张》,其反映的是A.迅速兴起的不结盟运动B.不断扩大中的欧洲联盟C.日益发展的北美自由贸易区D.不断东扩的北约组织答案:B解析:依据图示信息和“《地毯式扩张》”可知,图示中代表欧盟的地毯在不断推开,这反映了欧洲联盟不断扩大,B项正确;材料中的十二星围成圆圈是欧盟的图标,不是不结盟运动、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北约组织,排除ACD三项。

基于DSP和CAN总线的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DSP和CAN总线的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研究
闭输 出功能 ,总线 上其 他节 点 的操作 不 受影 响 。
司DS P T MS 3 2 0 F 2 8 3 3 5 为 运 动 控 制 器 核 心 的 网络
化 运 动 控 制 系统 的 原 理 及 其 实现 。CAN总 线 是 有
效 支 持 分 布 式 控 制 或 实 时 控 制 的 串 行通 信 局 域 网 络 ,其 具 有 高 性 能 、高 可 靠性 、 实 时性 好 、 开 发
MA Do n g , Xl A0 J i n . z h u a n g 。 V \ / ANG Ho n g . r u i
( 河北大 学 电子与信息 工程学院 ,保定 0 7 1 0 0 2 )

要 :针对 目前运动 控制系统 的局 限性 ,结合 其网络化发展 趋势 ,本 文提 出了一种基于 D S P 2 8 3 3 5 和 C A N 总线 的网 络化多 轴运 动控制 系统 的原 理和 实现 ,并重 点详 细介绍 了基于 D S P 2 8 3 3 5 集成 e C A N 控制器 的通信 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方法 。 关键词 :多 轴运 动控制 ;D S P2 8 3 3 5 ;C AN 总线
1 C A N 总线技术
CAN总 线 最 早 由德 国Bo s c h 公 司 提 出 ,应 用 在 汽 车 行业 ,在 1 9 9 3 年 形成 了C AN的I S O1 1 8 9 8 标 准 ,随 着 其 不 断 完 善 和 发 展 ,应 用 范 围逐 步 扩 展
到 了工 业 自动 化 、医 疗 器 械 、家 用 电器 及 传 感 器
中国分 类号 :T P3 9 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9 —0 1 3 4 ( 2 0 1 3 ) 0 3 ( 下) 一0 0 0 5 — 0 3

大一运动系统知识点总结

大一运动系统知识点总结

大一运动系统知识点总结一、简介运动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和关节系统组成。

下文将对大一运动系统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二、骨骼系统1. 骨骼的构成:骨头、韧带、关节和软骨等。

2. 骨骼的功能:提供支持和保护器官,参与运动和姿势调节。

3. 骨骼结构: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等。

4. 骨头连接方式:固定关节和可动关节。

5. 骨骼发育:骨骼发育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三、肌肉系统1. 肌肉的类型: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2. 骨骼肌的结构:肌纤维、肌束和肌肉。

3. 肌肉收缩:肌肉的原理和机制。

4. 肌肉组织的代谢:肌肉疲劳和恢复。

5. 肌肉的训练:肌肉的增长和发展。

四、关节系统1. 关节的类型:滑动关节、球窝关节和齿轮关节等。

2. 关节的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和滑膜等。

3. 关节的运动:屈曲、伸展、旋转等。

4. 关节的保护:关节的保护方法和常见运动损伤。

五、运动系统协调与训练1. 运动系统的协调: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和关节系统的协同工作。

2. 运动系统的保护:运动前准备活动和运动后恢复活动的重要性。

3. 运动系统的训练:如何进行适当的运动训练以增强运动系统功能。

六、总结通过对大一运动系统知识点的总结,我们了解到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和关节系统在运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了解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运动的原理和机制,为日常健康和运动训练提供指导。

以上是对大一运动系统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提高运动能力和保持身体健康。

运动控制系统的历史与发展

运动控制系统的历史与发展

运动控制系统的历史与发展一、运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运动控制系统发展经历从直流到交流,从开环到闭环,从模拟到数字,直到基于PC的伺服控制网络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运动控制的发展过程。

从运动控制器件的发展看,大致经历下列阶段:①模拟电路。

早期运动控制系统一般采用运算放大器等分立元件,以模拟电路硬件连线方式构成。

这类控制系统具有响应速度快、精度较高、有较大带宽等优点。

但与数字系统比较,存在老化和环境温度的变化对构成系统的元器件参数影响很大;元器件较多,系统复杂,使系统可靠性下降;采用硬接线,修改困难;受系统规模限制,难以实现高精度、大运算量的复杂控制算法等缺点。

②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集成了CPU、RAM、ROM等,具有运算速度快、功率消耗低、集成度高、抗扰性强等优点。

但总体集成度仍较低,不具备运动控制所需的控制算法,处理速度和能力有限等缺点。

③通用计算机。

它采用高级编程语言和相应的控制软件,配合计算机通信接口和驱动电动机的电路板,可独立组成运动控制系统。

可以实现高性能、高精度的复杂控制算法,程序修改方便。

但受到通用计算机的限制,其实时性较差,体积大,难于在工业现场应用。

④专用运动控制芯片。

专用的运动控制芯片将实现运动控制所需的各种逻辑功能和运动控制功能集成在一块专用集成电路板内,提供了一些专用控制指令,并具有一些辅助功能,使用户软件设计工作量减小到最小程度。

但由于软件算法固化,所以复杂控制算法实现困难,程序扩展性和灵活性较差。

⑤数字信号处理器。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SignalProcesser)是集成极强数字信号处理能力和电动机控制系统所必需输入、输出、模数变换、事件捕捉等外围设备的能力的专用芯片。

是一个实时处理信号的微处理器。

具有体积小、功耗低、运算速度快等特点。

近年推出的超长指令字(VLIW)结构、超标量体系结构和DSP/MCU混合处理器是DSP结构发展的新潮流。

⑥可编程控制器。

早期可编程控制器以逻辑运算为主,不具有运动控制算法。

基于调度的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调度的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研究

制造业 的发展有 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0 引言
随着装备制造业 的快速发展 , 对设备 的性能和可靠性提 出
1 网络 化运 动控 制 系统 的典 型结 构
传统 的多轴运动控制 系统大多采用分层结构实现 , 即各轴
具 有独立 的控和 网络化 的反 馈控制系统 , 这种结构就是典型的 网络化
讲, 网络化运动控制 系统 属于 一类特 殊 的网络控 制系 统 , 目前 网络控制 系统 的研究 已取得 了一 系列研 究成果 , 是大多数 的 但 研究都是针对 一般意义的 网络控制 系统 , 门针 对网络化运动 专
控制系统 的研究并 不多见 。而 网络 化运 动控制 系统 除具有 一 般 网络控制系统 的共性 外 , 还具有 自身的特点 : 需要 通过反 馈
赵维俭 , 李 迪 徐钦桂 ,
( .华 南理 工 大学 机 械 工程 学 院 , 1 广州 504 ; .东莞理 工 学院 计 算机 学 院 , 东 东莞 530 ) 160 2 广 288

要 :网络化运动控制 系统是资源受限( 带宽、 时限) 的系统, 资源的有效调度对系统性 能至关重要 。在分析
NMC osh d l el tdrsu cso U a dn t r .Bae ntet ia t cuea dmah maia d l fN S, S t c e uet mi eo re f h i e CP n ewok s do pcls u tr n te t l h i r c mo e o MC
s mma ie e e r h s t so c e u i g o MCS a d p o o e o d sg e e r h meh d o c e u ig a d c n r lfr u r drsac t u n sh d l fN z a n n rp s d a c — e i n r s a c t o fs h d l n o to n o NMC . S Ke r s n t r e y wo d : ewo k d;d ly c e u i g;C — e i n ea ;s h d l n O d sg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网络化教学的探讨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网络化教学的探讨
( colfatm t n otes U iri , n n 10 6 hn ) Sho o uo ai ,Suhat n esy Ⅳ g2 0 9 ,C ia o v t
Ab t a t Mo in C n r lS se i o re w t h r ce si so d a g f n w e g n t n r ci ai , sr c : t o to y t m ac u s i c a a t r t f o s h i c wi e r n e o o l d e a d sr g p a t l y k o c t t e meh d f n t o k a e e c i g fr t e c u e b s d o h s h r ce s c r ic se n t i p p r h t o s o ew r b s d ta h n o h o r a e n t o e c a a tr t s a e d s u s d i h s a e , s i i
提 供帮 助 。
化程度高和实践性强 的特 点 , 和本科 阶段 的“ 电力 电子技术” “ 、 自动控制原理” “ 片机原理” 模 、单 和“
拟 电子技 术 ” 等课 程 关 系 紧密 。例如 针 对 直 流 电 动
h t x e me t h e t trc n r la d mo o o to ic i b a r d c i .T e d s u so f t t e Malb e p r n ,te r mo e mo o o to n trc n rlcr u t o d p o u t n h ic si n o e — a i r o n w r e c i g f rt ii n r a ii ,a d i r v h e c i g l v 1 o k t a h n h o re c n e p o e su e t e r i g a t t a d c e t t o l vy v y n mp o e t e ta h n e . e

高校田径运动会管理系统网络化的研究

高校田径运动会管理系统网络化的研究

文 章 编 号 :0 0 5 1 lO 6 0 — 0 4 — 0 i0 - 8 1 20 )4 1 9 3
高校 田径 运动会管理 系统 网络化 的研 究
佟艳华 ,郭树 涛
( 尔滨 工 业 大学 ( 海 ) 育 部 , 哈 威 体 山东 威 海 240) 6 2 9

要: 目前 , 高校 田径 运 动会 的组 织 管理一 直 限 于手 工 操 作 。随 着 比 赛规 模 的扩 大 , 工操 手
2 2 各 个 模 块 的 功 能 概 述 .
袭l ll=蓁 ll羹 慧 羹 l l l篓l ll 蓁 l l l蠢 g ̄
图 1 运 动 会 管 理 系 统 模 块 结 构 图
( )报 名模块 : 要 完 成 各 个 参 赛 单 位 的报 名 任 务 , 括 随 1 主 包 从人 员报 名 ( 教练 和领 队) 学 生 运动 员报 名和 教工 运 动员报 名 。 、
作 已不 能满足及 时 、 准确 了解 比 赛信 息 的要 求 。鉴 此 , 者运 用 P we ule 作 o rB i r和 Mi o ot d c sf r
S evr编程技 术 开发 了 田径 运 动 会 信 息 管 理 系统 。 文章 详 细论 述 了 系统 体 系 结构 、 QLSre 功 能、 流程 , 同时对 系统 的测 试与运 用做 了进 一 步说 明 , 最终 实现 了运 动会 的 筹备 、 织 、 组 管理 、 协
维普资讯
N 4 o.
陕 西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J OURNAI OF H AANXIUNI S VERS TY I OF CI S ENCE & TECH NOLOGY
Au 2 0 g. 0 6

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的动态带宽分配策略

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的动态带宽分配策略

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的动态带宽分配策略
赵维佺;李迪
【期刊名称】《控制理论与应用》
【年(卷),期】2010(027)008
【摘要】针对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带宽限制和静态分配无法有效利用带宽资源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控制性能指标和当前网络状态的动态带宽分配策略.在保证各控制环最小可用带宽的前提下,根据定义的代价函数优化分配剩余带宽资源,实现带宽使用的最小化和系统性能的最大化.从算法实现的角度,按平衡状态、扰动状态和最大需求状态给出了3种典型的带宽分配方案,仿真结果证明了方案的有效性.
【总页数】7页(P1023-1029)
【作者】赵维佺;李迪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640;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东莞,523808;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02.7
【相关文献】
1.网络化多轴运动控制系统消息调度策略研究 [J], 吴钦木;李叶松
2.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动态带宽分配方法 [J], 赵维佺;李迪
3.CAN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J], 赵维佺;李迪
4.有向拓扑下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的容侵同步控制 [J], 董云帆; 朱俊威; 顾曹源
5.分布式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协同调度方法研究 [J], 张东方;薛凌云;饶欢乐;徐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网络化的远动系统洪宪平(国家电力公司华东电力设计院,上海200063)摘要:随着数字通信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常规的远动系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文中从保证电网调度自动化功能和远动信息的实时性、可靠性、正确性和准确性的要求出发,分析了远动信息的采集方式和传输模式,讨论了通信通道的组织和路由设计,指出应积极推广TCP IP 技术,以实现远动信息的网络化传输。

关键词:远动;SCADA ;数据通信;TCP IP 中图分类号:TM 764收稿日期:2001201231。

0 引言远动系统是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远动系统可以使电网调度中心及时获取厂站的运行信息;同时调度中心通过远动系统把遥控、遥调命令传送到发电厂和变电站,实施电网的安全、优质、经济运行。

常规的远动系统是指独立完成远动信号的采集、处理、发送和接收的一套电气装置,包括遥测变送器、遥信转接柜、独立的远动终端装置(R TU )以及点对点的远动通道等。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厂站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电力数据网络(SPD net )的建设和发展,常规的远动系统将被融合计算机、保护、控制、网络、通信等技术于一体的网络化的远动系统所代替,并终将打破现行的专业分工,引起远动系统设计的一场革命。

1 远动信息采集方式随着变电站和发电厂升压站监控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常规独立R TU 的远动功能已经融入了站内自动化系统,电网的远动系统是涵盖了整个站内自动化系统的一个大系统。

远动信息的采集将由集中采集向就地分布式采集的方向发展,并应用CAN bu s ,L on W o rk s ,P rofibu s 等现场总线和E thernet 局域网技术。

当采用厂站监控系统实现远动功能时,其系统的设计和选型必须保证电网调度自动化的功能要求和对远动数据的实时性、可靠性、正确性和准确性的要求。

111 与厂站监控系统合用数据采集装置方式厂站远动与站内监控系统合用一套数据采集装置(见图1)。

按照远动装置的功能和性能要求,配置满足厂站规模要求的大容量的数据采集装置。

该数据采集装置可采用集中组屏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分布式布置的方式。

调度中心所需的远动数据由数据采集装置直接发送。

远动规约在满足相应主站通信协议的前提下,应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的远动通信协议IEC 60870—5—101、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协议IEC 61850。

图1 与厂站监控系统合用数据采集装置的方式F ig 11 RTU m ode with big capac ity该模式不仅兼顾了远动和厂站自动化的数据采集和控制功能,避免了设备的重复投资,而且保证了远动信息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可在新建的变电站和参加电网A GC 的火电厂自动化系统中积极采用。

112 采用厂站监控系统前置通信单元方式厂站监控系统的所有数据采集装置或间隔级的I O 单元通过串行接口或现场总线等控制链路与监控系统的前置通信单元通信,调度中心所需的远动数据由前置通信单元汇总后用远动通信协议直接向调度中心发送(见图2)。

远动规约可采用相应调度中心主站的通信协议,推荐采用IEC 60870—5—101和IEC 61850协议。

该模式适应于厂站改造工程。

12001年3月25日M ar .25,2001图2 采用厂站监控系统前置通信单元的方式F ig 12 Fron t -end un it m ode113 采用站控层通信工作站方式厂站监控系统间隔层的数据采集装置负责采集站内监控及远动所需的信息,并向站控层的局域网上传送,通信工作站负责汇总调度中心所需的远动信息,并按照部颁DL 476—92《电力系统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或IEC 61850协议,经路由器或数据网络的IP 设备送至调度中心(见图3)。

图3 采用站控层通信工作站方式F ig 13 Co mm un ication workst ation m ode该模式尤其要注重远动信息传输环节中时延的控制,按照远动信息直采直收的原则,远动数据不能经过站控主机的处理,而应组织从测控单元经过通信工作站到调度中心的直达数据链路,保证远动信息传输的实时性。

同理,调度中心对厂站的控制和调节命令亦通过此链路发送至站内监控系统执行。

此方式适用于水电站的自动化监控系统。

114 保护、控制、测量、信号一体化方式“十五”期间可在35kV 及以下的低压变电站中推行保护、控制、测量、信号(“四合一”)的一体化方式。

此方式可大大简化二次回路,节省保护屏、控制屏、仪表屏和中央信号屏的设备费用及大量的二次电缆,减少变电站的占地面积。

一体化方式的“四合一”装置可采用多CPU 配置,分别管理保护、控制以及与调度中心的通信。

与调度中心的通信接口可采用串行接口方式,也可以采用局域网络接口方式。

2 远动信息传输模式“十五”期间远动信息的传输模式是常规远动点对点通信和通过数据网络传输并存的时期,应积极利用数据网络来传递远动信息,改变调度中心对厂站放射状组织的远动通道和基于电路交换方式、独立占用64kb it s 通道的现状,优化远动信息传输网络结构,充分利用电力数据网络分组交换、按需占用带宽的优势。

各级调度中心应根据被调厂站在电网中的重要程度和远动信息实时性的要求,结合本电网数据网络的建设情况和网络设备的配置,提出实现方案。

远动信息接入SPD net 应按就近入网的原则组织接入通道,要做好数据网络的拓扑规划和接入方案,保证远动信息在网络中的迂回节点及路由不影响远动数据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

远动信息传输协议应积极采用IEC 60870—5—101或IEC 61850协议。

211 常规远动模式对尚未建立电力数据网络的电网,远动信息的传输仍按常规的远动通道方式组织,并根据被调厂站在电网中的重要程度,确定通道是否采用主备方式。

调度中心对直接调度的厂站采用直接组织远动通道的方式,其他相关调度中心所需该厂站的远动信息可通过调度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获取。

对具备数字微波或光纤通道的厂站,应积极利用现有通道进行点对点的计算机数据通信,做好国际标准的远动通信协议和计算机数据通信协议的应用开发工作,以便于数据网络建成后可立即实现远动数据的网络传输。

212 数据网串行接口通信模式厂站R TU 按就近入网方式直接接入SPD net 数据网络接入层设备的串行接口,然后,通过数据网络建立一条透明的逻辑通道,再接入调度端的远动前置机,该模式对R TU 和调度主站端的前置机都不需做任何改动,仍采用原有的串行接口和原有的通信协议(见图4)。

图4 串行接口通信模式F ig 14 Ser i al i n terface co mm un ication m ode该模式的优点是,原有的R TU 硬件设备和通信协议不变,远动通道只需组织到就近的网络节点,2而不必直接组织到两个调度中心主站。

缺点是,主站前置机仍需较多的串行口与厂站R TU 进行一对一方式的通信,而厂站端如一发多收也要占用多个串行接口,同时,要求数据网络接入层的设备提供R S —232 R S —422接口。

该模式适用于主站和厂站均不能改动的情况。

213 网络接口通信模式该模式要求厂站的R TU 具有以太网接口,支持TCP IP 协议,并支持IEC 60870—5—104或IEC 61850协议,直接接入厂站端数据网络边缘交换机的局域网端口。

该模式适用于新建厂站的分布式自动化系统(见图5TCP IP 模式)。

图5 TCP I P 模式F ig 15 TCP I P m ode对于大部分已投运的厂站,可在R TU 上加装TCP IP 协议转换器再接入SPD net ,以使原有的通信协议和R TU 的结构保持不变,但要求各主站端配置支持TCP IP 协议的网络通信前置系统和相应的应用层协议(见图6协议转换器模式)。

图6 TCP I P 协议转换器模式F ig 16 TCP I P protocol tran sducer m ode通过远动信息的网络传输,可使各相关主站同时共享厂站的实时信息,从根本上解决困扰远动领域多年的远动信息一发多收和信息转发的问题,使电网安全分析应用软件的运算数据基于同一时间断面,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3 入网通道组织现有远动通道按厂站到调度中心点对点的方式直接组织,PC M 的通信接口一般是64kb it s ,采用基于时分复用的电路交换方式,通道中继带宽的利用率十分低下[1]。

目前,各级电网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的SPD net 基本上是基于统计复用的分组交换方式的网状结构网。

核心骨干交换机一般设置在省局和各地区局,中继通道采用光纤,速率可达622M b it s 甚至215Gb it s ,在厂站一般设置了边缘交换机。

尽管近几年电力系统的光纤网络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厂站接入SPD net 的通道仍将以PDH 和SDH 的微波为主要传输介质,因此边缘交换机应按接入最近两个骨干交换机的方法组织两路独立的通道,以保证远动数据以及厂站其他网络业务传输的可靠性(见图7)。

通道可采用2M b it s ,如有条件也可以采用155M b it s 。

鉴于远动信息传输采用IP 技术,而IP 技术无连接的机制使服务质量(Q oS )难以保证[2],为减少远动信息在网络路由中的传输延时,应采用支持多协议标签交换(M PL S )技术的边缘交换机。

图7 厂站远动入网方案F ig 17 RTU jo i ned to SPDnet4 结论a 1整个厂站监控系统将作为一个广义的R TU 取代逐步走向消亡的独立的R TU 装置。

因此,在厂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中应注重远动数据采集和传输流程中各种环节的控制和链路的设置,保证电网运行数据的实时、可靠、正确和准确。

b 1积极推广TCP IP 通信模式,实现远动信息的网络化传输。

对已建厂站可加装协议转换器解决入网问题。

对暂不具备数据网络通信的电网,也应积极做好主站端数据通信应用层软件接口的开发工作。

c 1厂站远动信息应按就近接入SPD net 骨干交换机的方法组织通道,并优化网络路由。

(下转第8页 con tinued on page 8)3・专题报告・ 洪宪平 走向网络化的远动系统D iscreteSystem s w ithH ybridPetri N ets.In :P 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 onal Engineering in System s A pp licati ons(CESA ’98).H amm am et :199810 Chouikha M ,W egele S ,Schnieder E .M odelling andA nalysis of Continuous 2D iscrete System s w ith H ybridPetriN ets .In :14th W o rld Congress of IFA C .Beijing :199911 M ariam E ,M urtly S S .Contro l of M odern IntegratedPow er System s .L ondon :Sp ringer 2V erlag ,199712 E ssel m an W H ,Sobajic D J ,M aulbetsch J S .H ybrid D iscrete and Continuous Contro l fo r Pow er System s .D iscrete Event D ynam ic System s (T heo ry andA pp licati ons ),1999,9(4):297~31813 F ink L H .D iscrete Events in Pow er System s .D iscreteEvent D ynam ic System s (T heo ry and A pp licati ons ),1999,9(4):319~330吕书强,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混杂控制系统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