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122134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学期:春季学期总学时:51学时总学分:3分先行课程:高等数学、经济学基础课程简介:《城市经济学》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推荐教材: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目:[1] 周伟林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3]夏南凯等.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城市规划学刊[J]。
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具有解决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概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理论问题,深入进行文献阅读、理论讲解、问题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城市经济运行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经济的概念界定、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城市规划关系描述。
教学目标:重点掌握城市经济、城市开发的概念;熟悉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城市经济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学的含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学涵盖内容与考察对象、城市经济的地位。
城市经济学第一章-2
文化的密集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文化设施;体育设施;中 型医疗机构
美国《福布斯》选出20个全球人口最稠 密的城市,中国5个人口最稠密的城市 包括深圳(第5位)、台北(第7位)、 上海(第10位)、北京(第12位)及天 津(第18位)。
2. 高效性—— 高效率与高效益
高效率
完善的市政设施、便捷的通讯手段、发达的
以行政区划作为标准容易扩大城市的实际规
模、混淆城乡之间的现实差别。
如我国1983
年实行以市带县的行政体制以后, 很多城市管辖范围急剧膨胀。如重庆市, 市 区人口230 多万, 此外还带了川东地区的12 个县, 总人口高达1 500 多万, 这显然与城 市的实际规模相去甚远
4. 职业和产业构成的标准
第三节 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未来趋势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漫 长的岁月里,城市与其所依附的社会经济大背景 一样, 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从而体现出 迥然相异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形态。
一、前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
1. 城市是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 2. 城市是农产品的集散地 3. 城市的规模较小、数量很少 4. 城市的消费性与城乡分离
信息公路;数字城市;第四产业的兴起
第四节 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与内容
一、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病
地价昂贵、能源短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供
水不足、环境恶化、失业上升、犯罪猖獗、贫富 悬殊、阶级矛盾尖锐……
最先涉及城市经济问题的, 是本世纪20 年代对城市 土地经济和土地区位的研究, 其佼佼者有美国经济 学家伯吉斯、黑格、霍伊特等。他们把对城市问题 的探讨从单纯的工程技术领域的“治标”之术, 拓 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 探求“治本”之良策。 1965 年, 美国学者威尔帕·汤普森 (Wilbur ·Thmpson) 编写的《城市经济学导论》 问世。这是第一本有别于一般经济研究的城市经济 专著。它标志着城市经济学从广义的经济学中分离 出来,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第一章 城市集聚经济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集聚经济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三】城市集聚经济的类型
二 城市化经济
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es),主要是由于产业之间存在外部经济,一个产业的发展通 过其前向和后向联系,可能对多个产业降低成本作出贡献。它既可以通过一个行业的地区集中 化,进而带动其他行业发展(即不平衡发展的形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多个相互关联的产业同时 平衡发展的方式实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集聚经济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五】城市集聚经济的度量
对于城市集聚经济的测度通常基于以下城市生产函数:
Q=G(N)F(L,K)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四】城市集聚经济的成因
三 知识信息的外溢
马歇尔--“由于地理上的临近性,具有各种不同技能的劳动力由于相互的接触产生了知识外溢。 而正是这种不受限制的知识溢出推动着经济增长”。
雅各布斯(Jacobs)和卢卡斯(Lucas)--当地化信息和知识溢出既是经济活动之所以在城市 集聚的原因,也是促使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研究与开发以及其他知识溢出不仅会产生 外部性,而且也有证据表明企业倾向于在新知识产生的地区集聚。”。
米尔斯和汉密尔顿认为,假如规模经济存在于某种 经济活动中,那么从事这种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为 了获得规模经济就必须在某地(具体的区位选择取 决于经济活动的性质和内容)进行大规模生产,这 就是经济活动的地方化(localization)过程。这 个经济主体的雇员为了避免通勤成本而在附近定 居,这样就引起了人口(需求)的集中,在需求指向 下,一些相关的经济活动及其从业人员也就近选址 (克服运输成本和通勤成本)。聚集在一起的人口 和经济活动又会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即聚集经济。 聚集经济甚至吸引了那些与最初活动无关的人口 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聚集,从而开始了城市化 (urbanization)过程。
城市经济学-第1章
济。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
三、城市集聚经济的类型
(一)地方化经济 类型:工业群集型经济(吸引相关部门或原有部门生产规 模进一步火大)、购物外在经济(引起交易公司的聚集,从而
导致以市场为基础的聚集体的形成)。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
三、城市集聚经济的类型
(二)城市化经济
城市化经济主要是由于产业之间存在外部经济,一个产业 的发展通过其前向和后向联系,可能对多个产业降低成本作出
规模经济的三个层次:单个工厂的规模决定的经济;单
个公司的规模决定的经济;该产业在某个区位的集聚规模决 定的经济。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
二、集聚经济的性质
(二)集聚经济与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企业在同时经营多种事业时所产生的一种 效果,也有内部范围经济(指同一企业内部生产或经营多样化
产品而带来的成本节约)与外部范围经济(指企业因事业领域
四、城市集聚经济效应
(四)规模效应
概念:规模经济是城市集聚经济的一个主要源泉。 (五)洼地效应 概念: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作用力呈现出距离衰减规 律,即距离城市愈近,场效应愈强;反之亦然。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
思考题: 结合你所熟悉的城市,分析城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
二、集聚经济的性质
总结:集聚经济是由集聚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集聚范 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 济。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
三、城市集聚经济的类型
(一)地方化经济 概念:主要是指同一行业的企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产业, 由于聚集在一个特定区域,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
③ 城市的职能趋于多样化;
④ 城市内部的分工和协作进一步加强; ⑤ 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⑥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得到明显改善
《城市经济学》教案
2
•
• • • • •
•
•
地理学者认为,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 区 域性和综合性; 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 和结合点。 建筑学者认为, 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 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 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生态学者认为, 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 态系统。 统计学者认为, 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聚 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 政治学,如:城市是一个团体的人构成一个在政治上有组织的共同体;城市是 一个矛盾斗争的舞台。 经济学,如:城市是商业、工业、金融、信息、旅游文化和各种服务业等非农 产业和非农业人口的集聚地,是某一地区或国家的生产、消费等经济中心和经 济发展的龙头, 在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城市是人口集中、 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城市是物质生产的分配空间;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 增长极和龙头;城市是一片经济空间;城市是与高密度和经济行为专业化及其 统一制度的条件为特征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产活动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密集性——物质和文化的密集,要素空间分布的高聚集性 – 人口密集 – 物质和资产密集 – 文化密集 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 – 高效率:采购、运输、流通、人才、获取信息等便捷 – 高效益:投入产出的高效益性 3、中心性——吸引力和辐射力 – 吸引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 辐射力 :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二、城市的本质
《城市经济学》教案
1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经济
目标要求:懂得城市的内涵与功能,理解城市的特点和作用,掌握城市的内涵、 城市的基本类型、城市的作用等;了解国内外城市的发展状况,掌握 城市形成机制。 理解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经济机制及其他制约因素, 了解城市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 掌握何为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的特征、 本质、外部环境等。通过学习具备对当地城市的发展现状等进行调查 或分析等能力,能对当地城市的基本模式。 核心概念:城市、城市形成、城市经济、集聚经济 内容提要: 1.城市的内涵与功能 2.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3.城市经济 4.城市集聚经济 本章重点:掌握城市的内涵,城市的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难点:理解城市经济及集聚经济。 教学课时:3 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第1章 城市与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学课件
❖ 社会分工说:随着社会大分工逐渐形成了城 市和乡村的分离。第一次 大分工是原始社会 后期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产生农业为主的 固定居民,带来了剩余产品;第二次 是随着 金属工具制造和使用,引起手工业和农业分 离,产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使固 定居民点脱离了农业土地束缚。第三次 是随 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促使专门 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出现,引起工商业劳动 和农业劳动的分离,形成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
❖ 私有制说:城市是私有制的产物,是随着农 奴制国家的建立而产生的。
❖ 阶级说: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
物,是统治阶级奴隶主、封建主用以压迫被 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
❖ 集市说: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集市
贸易,促使居民和商品交换活动集中,从而 出现了城市。
❖ 地利说:用自然地理条件解释城市的产生和 发展。认为有些城市的兴起是由于地处商路 交叉点、河川渡口或港湾,交通运输方便, 自然资源丰富等优越条件的原因。
❖ 宗教说:认为第一批城市的发展与大规模的 宗教发展相一致。
因此,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 产物,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发展。当然, 生产力的发展也离不开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经济基础离不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归 根结底,城市的产生取决于自然、地理、经济 、社会、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因素。
一、城市经济的内涵
1. 城市经济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一翼。 2. 城市经济是一个大范畴。
3. 城市经济是构成城市社会的基础。
4. 城市经济是一个综合有机体。
5. 城市经济是一个运动过程。
综上所述,城市经济以地理毗连,生产力集 中,经济活动聚集,社会财富涌流为其内涵 的,经常处于动态发展中的综合有机体,是 城市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和 精神生活借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经济学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经济学引言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聚居形态之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是城市内经济活动的特点、规律以及城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章将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解析城市经济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城市经济的定义和特点城市经济是指在城市空间范围内,通过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源配置的一系列现象和过程。
城市经济具有以下特点:1.规模经济效应: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相对较小的空间内实现了高效的生产和交换。
这种规模经济效应使得城市在创造财富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分工与协作:城市内的经济活动呈现出高度的分工和协作特征。
不同行业和部门的企业和个人通过相互合作和竞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增值。
3.人力资本密集: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知识工作者,形成了知识密集型经济结构。
这些人力资源的集聚促进了创新和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4.非均衡性:城市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地域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
一些特定城市成为经济中心和创新枢纽,形成“城市群”或“大都市区”,与其他地区形成明显的差距。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1. 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城市发展是指城市规模、功能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变化和演变过程。
城市化则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关注城市化的速度、规模和空间格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城市产业结构和区位选择城市的产业结构是指城市内不同产业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和分布。
城市的区位选择是指企业在城市内选择生产和办公的地理位置。
研究城市产业结构和区位选择可以揭示产业发展的规律和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
3. 城市劳动力市场和人口流动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城市内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以及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状况。
研究城市劳动力市场和人口流动对于了解城市就业结构和社会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第1章-城市与城市经济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当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 时,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带来更大产 出的经济现象。
➢聚集经济
聚集经济是指因企业或活动选址接近 另一个企业或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活 动中的成本节约。
(二)城市的发展 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 1.早期城市
早期城市产生和存在的年代大处 于奴隶社会,因此城市的兴衰同 奴隶主的统治密切相关。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
工业化率
70
城市化率
50
1800
1850
1900
1950
年份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继动力 ❖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 ❖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四、城市化的实现机制
产业结构转换为城市化提供了动力, 但是只有农业剩余能够向非农产业 和城镇地区流动和集聚,城市化才 有可能变为现实,在工业化初始阶 段尤为如此。
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 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 会经济基础。
➢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 的进一步发展。
➢ 城市的产生是城乡的分离和对立 的运动过程。
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比较利益
比较利益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原动力, 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 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如果各国(人)专门生产和出口其 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会从贸 易中获利。”
2.中世纪城市
中世纪是指欧洲各国的封建社会时期, 年代大约从公元476-1640年,前 后约11个世纪,1100多年。这一时 期的城市称为中世纪城市或中古城 市。
3.近代城市 城市是伴随工业的发展、工业人口
的增长而大量兴起的,社会生产力 和社会物质财富高度集中
工厂的规模面积、城市的集聚经济 与先进的生产手段和集约化的经营 方式的结合,使城市产生出前所未 有的经济效益
城市经济学整理
▪绪论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城市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科相比都是一门年轻而富有活力的专业学科。
正如商品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促使现代经济学形成和发展一样,全球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是城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在西方国家,一般是以美国学者汤普森发表的《城市经济学导论》为标志。
先导性学科:1、古典区位论2、土地经济学兴起的原因:1、空间经济学的分化汤普森的城市发展阶段:出口专门化阶段;出口综合体阶段;经济成熟阶段;区域中心城市阶段;技术—职业精湛化阶段2、专门的研究组织的出现▪第一节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868年,德国学者罗舍尔提出“区位”的概念。
▪1909年,德国学者、现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韦伯提出“工业区位理论”。
▪1924年,美国土地学家赫德提出“楔形理论”。
1936年,霍伊特又对“楔形理论”进行了发展。
▪1925年,美国经济学家帕克、伯吉斯提出了城市土地的价值带理论。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汤普森编著的《城市经济学导论》问世,成为第一部城市经济学专著,标志着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正式成立。
▪第二节城市经济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一、城市经济学的内涵1、国外代表性学者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厂商和家庭区位选择的学科。
2、国内代表性学者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经济的微观系统、宏观系统和管理系统协调发展的科学。
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学者一般是以城市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以对城市问题的求解作为研究的任务和目的。
我国学者早期是以城市经济运动规律或城市经济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揭示规律为任务;近期有的专家提出应以城市经济系统的整体联系和关系作为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书的观点,城市经济学就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第三节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与内容城市经济学既是一门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又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融会综合的边缘科学。
城市经济学-1
13. 丁健,现代城市经济,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第一节 城市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性质
一、城市经济的重要性 城市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随着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重要产 业和大量人口就会向城市集中,这已经成为一种必 然趋势。正是由于城市的这种特性,使得城市经济 在国民经济和城市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决定 性作用。
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
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 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2、饶会林, 1999年12月24日,光明日报经济论坛, 《城市经济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城市化道路。城市化道路的研究大概包括城市化速度、 模式、政策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 为城市人口的速度、城乡人口和用地的动态比例关系、 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及其地区分布的特点等。
城市经济学则弥补了上述缺陷。它重点研究公共经济 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调控方法与政策问题,如城 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的基础设施 (其中包括交通、 环境、供水、供电、通讯等等)、公共文化设施(学校、 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福利设施(福利医院、养老院、 公墓、公园、绿地、草坪等等)和住宅的建设、投资, 都是重要的城市公共经济。不重视城市公共经济的发展, 是传统经济学的痼疾。也是我国城市问题较多、欠帐大 多、 “卡脖子”现象很多的一个重要成因,是城市宏 观调控不力、短期行为的一个重要表现。城市经济学正 是基于以上正反两方面的原因,把公共经济的研究作为 自己的重点,并充分论证直接生产经济效益与公共经济 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城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以城市为系统,研究城市的产生与 发展,如何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实现城市现代化和 乡村城市化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 在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区域化、城市全球化不断加 速的今天,学习城市经济学和研究城市经济现象对于 理解和把握城市发展的实质与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经济学1PPT课件
-
2
参考教材
1、《城市经济学》,周伟林、严冀等编著,复旦 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城市经济学》(第四版),奥利文沙著,苏 晓燕等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3、《城市经济学》,艾伦•W •伊文思 著,甘士杰 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
3
城市一直是文明的壁炉,在黑暗中散发出光 和热。
“城”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 墙 ;“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 就是对这种交换场所的形象描绘。这两个字合在 一起成为“城市”,它既反映了城市的起源,又 反映了早期城市的基本功能。 从历史上看,城市一般都是一定地区的贸易市场 和货物集散地。 近现代城市更多地成为社会经济综合体,是在一 定地域内集中的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物质实体 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体。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要 素集约化和业态多样化的社会有机体,是区域经 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发展的中心。
-
31
大城市地区:
-
32
浅谈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人类最初是没有城市的,在部落与部落之间不断的思想交流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 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交易市场
亚洲,中国以及印度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约公元前2500-2000年,出现 城市的雏型。
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10世纪末起,欧洲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农业生产 也开始恢复。
城市经济学
第一章 绪论
-
1
参考书目
1、蔡孝箴 城市经济学(修订本)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8 22
2、饶会林 城市经济学(上、下)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8
3、谢文惠、邓卫 城市经济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9 20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经济学
县级市:
标准 县域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县政府所在镇从事非农人数/万人 其中:具有非农户口人数/万人 全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人口比例/% 全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人口数量/万人 全县乡镇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产值比/% 全县乡镇以上工业总产值(1990价格)/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1990年价格)/亿元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人均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元 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总收入/万元 地区自来水普及率/% 地区道路铺装率/% 一类市 >400 12 8 30 15 80 15 10 20 100 6000 65 60 二类市 100-400 10 7 25 12 70 12 8 20 80 5000 60 55 三类市 <100 8 6 20 10 60 8 6 20 60 4000 55 50
城市经济学
教材: 邓卫. 城市经济学(第二版) 教材:谢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邓卫 城市经济学(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主讲:王薛平 主讲: 2010-2011学年第 学期 学年第1学期 学年第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经济学
第一节 城市的定义及其产生 第二节 城市的界定及其特征 第三节 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未来趋势 第四节 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与内容
三 后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
城市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区 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 城乡融合、差别缩小
四 走向信息时代的城市
智能城市 超级城市的裂解:传统大城市的地理、气候等限制条件对现代 信息城市的影响弱化 城市功能的重组:信息技术对传统劳动的解放
第四节 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与内容
一 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 城市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基础
1、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从生产力角度分析 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原始的游离——农业、村庄的诞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商 品生产、货币、商人——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 马克思: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 城乡的分离。 2、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 城市孕育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形成于奴隶制时 代,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发端而产生。 私有制是城市诞生的经济基础。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社 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城市经济学第一章绪论
结构,创造城市最佳效益 5、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四、城市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
1、揭示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城市化和大城市化的 规律
2、揭示了城市区域差异先扩大后缩小的客观必 然性
3、揭示了城市发展的生长机制(主导产业) 4、揭示了城市合理规模与城市经济效益之间的
城市经济学第一章绪论
《城市经济学》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
章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主要内容
学时安排
绪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城市与城市经济
4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
4
中国城市化历程与基本特征 4
城市经济结构
3
城市空间结构
4
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考试
主要内容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交通 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人口经济 城市环境经济 城市政府职能
学时安排
3 4 3 4 3 4 2
关于考试
1、考试方式:开卷,或以写小论文的形 式
2、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30分,考试成绩 70分
第一章 绪 论
一、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
内容 三、城市经济学的实践意义 四、城市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的贡
献 五、城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它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在西方国家,一 般是以美国学者汤普森发表的《城市经 济学导论》为标志。
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 主要内容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城市范围内的各种经济 现象的学科。它既是一门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 基础的应用科学,又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融 会综合的边缘科学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郑州(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省会) 石家庄(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省会) 苏州(经济强市、中国地级市经济最强市) 佛山(经济强市) 东莞(经济强市) 无锡(经济强市) 烟台(经济强市) 太原(经济强市、地级市省会)
25
• • • • • • • •
二线发展较弱城市: 合肥 (地级市省会) 南昌 (地级市省会) 南宁 (地级市省会) 昆明(地级市省会) 温州(重要的经济城市) 淄博 (重要的工业城市) 唐山(河北经济强市)
三线城市:
潍坊(山东经济强市) 常州(江苏经济强市) 鄂尔多斯(内蒙古经济第一 强市) 绍兴(浙江经济强市) 济宁(山东经济强市) 盐城(江苏经济强市) 邯郸(河北经济第三强市) 临沂(山东经济强市) 洛阳(河南经济强市、古都) 东营(山东经济强市) 扬州(江苏经济强市) 27
• 东莞全市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2011年, 人口超过1200万,其中常驻人口825.48万, 包括户籍人口为184.77万人。另有暂住人 口为413.62万人。其中,港澳同胞约100万 人,海外华侨约30万人,是著名的华侨之 乡。
• 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私有制和阶级的 形成
– 奴隶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构筑城池
30
原始社会村落遗址 原
始 社 会 房城墙遗址
安 阳 殷 墟
32
唐代长安城全景
唐 代 长 安 大 明 宫
33
深圳全景
果郑 图州 市 郑 东 新 区 局 部 效
34
未来城市
35
二、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7
社会学,如:城市是特定的生活区域,是人类聚 落的形式之一,是社会政治、法律、文化、教育、 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制度制定和实施的 最重要区域,是人类各种力量聚集的焦点;城市 是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地域组织起 来的居民点;城市是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和非 农产业的聚集地,是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 会组织形式。 文化学,如:城市是有力的社会化环境,是各种 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的 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情感所构成的 整体;城市是文化的归集。 历史学,如:城市属于历史范畴,是人类文明进 步的产物和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过程的具体体现, 也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具体体现;城市是独特的 历史进程。 8
23
• • • • • • • • •
二线中等发达城市15个: 成都(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武汉(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哈尔滨(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沈阳(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西安(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长春(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长沙(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省会) 福州(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省会)
10
• 虽然城市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都不相同, 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过,我们通过如 下几点大致可以弄明白:(1)人口;(2) 人口密度;(3)产业构成;(4)中心性; (5)其它。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城市是一个巨大 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它以第二、三产 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用周边的地 方中心,进行着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 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 地方”
18
按照城市内各种要素集聚的程度和数量多寡,一般可以把城 市规模分为 1、按行政区划标准划分:3级或4级 • 三级即省级、地级、县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划 分方法); • 四级即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省级)、副省级(重要省 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省内重要经济中心等)。 (根据一些文献资料的划分方法) 2、按人口规模标准划分: 5类 • 超大城市(人口在200万以上) • 特大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 • 大城市(人口在50-100万之间 • 中等城市(人口在20-50万之间) • 小城市(人口在20万以下) 3、城市主要职能标准:多种 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省会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县镇、 19 特殊职能城市(如革命纪念地、旅游城市等)。
我国现行的设市标准
–
20
我国的城市标准(2008年底)
类型 直辖市 副省级市 地级市 人口(万)
市区大于500 市区大于100 市区大于25
行政级别
省级 副省级 地厅级
数量
4 15 287
河南省
0 17
县级市
建制镇
县区大于8
总体大于2
省直辖县级
镇级
374
19234
21
856
注:市区人口主要指具有该城市户籍的人员
26
• • 三线城市: • 乌鲁木齐(新疆自治区首 • 府) • • 贵阳(贵州省会) • • 海口(海南省会) • 兰州(甘肃省会) • 银川(宁夏自治区首府) • • • 西宁(青海省会) • 呼和浩特(内蒙古首府) • • 泉州(福建经济第一强市) • • 包头(内蒙古第一大城市, • 经济第二强市) • • 南通(江苏经济强市) • 大庆(黑龙江经济强市) • • 徐州(江苏经济强市) •
系统学,如: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 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 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城市是一个以 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和自然环境利用为特点, 以集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 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大系统。 • 管理学,如:城市是区域管理主体(国家、城市 政府)的职能结构,也是区域管理客体的空间表 现。
21
• 一线城市5个:
• • • • • 北京(全国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上海(全国经济中心) 广州(经济发达,中国第三大城市) 深圳(经济发达、特区城市) 天津(重要经济大港)
22
• • • • • • • • •
二线发达城市8个: 杭州(经济发达、副省级、强省省会) 南京(经济发达、副省级、强省省会) 济南(经济发达、副省级、强省省会) 重庆(直辖市,西部中心城市) 青岛(经济发达、计划单列市) 大连(经济发达、计划单列市) 宁波(经济发达、计划单列市) 厦门(经济发达、计划单列市)
不管城市建立的具体原因如何,就近代、现 代城市的形成来说,经济力量始终是决定城市规 模、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力量。 为什么会产生城市?就其经济动力来看,主 要有两类:一类是生产方面的,比如规模经济、 聚集经济、专业化生产等等;另一类则是需求方 面的,如当地市场需求的增长。但总的说来,近 现代城市形成过程中,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往往 起着主导作用。
9
• 城市经济学者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 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 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 城市经济学家沃纳•赫希认为“城市是具有相当 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房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 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 经济学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 的大规模集中”的结果。
14
三、城市的功能
• 概念:也称城市职能,是指一
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 务和作用,以及由于这些作用 的发挥而产生的效能。
• 特性:具有客观性,多样性
15
• 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的主要作用,随着历 史的演进又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 在古代,城市的功能大多偏重于军事、政 治、宗教等非经济方面。 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城市的工商业才占据 主导地位,城市人口规模空前,城市的经 济职能成为主要职能。 • 现代城市大多数都具有多方面的职能。
• 建筑学者认为,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 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 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 生态学者认为,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 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系统。
• 统计学者认为,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 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聚合体,通常以居住 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
4、多元性——多功能与多类型 多功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 多类型: 5、系统性 城市是一个复合的宏观的大系统 城市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大系统 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聚集性
13
二、城市的本质 • 一种特殊形态的生产力,即集聚和 系统形态的生产力,具有大量外部 性 • 城市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 需要而创设的人工环境、是巨大的 公共产品
• 城市功能的一般运动趋势:
• 城乡无差别→商业、手工业及其他服务业的集中 地→政治、军事、科学文化和宗教的集中地→工 业中心、贸易中心、交通运输中心、科学文化中 心、信息中心、旅游中心及其他服务中心。 – 由简单功能到复杂功能——原因在于人们需求的 扩大 – 由一种功能到多种功能——原因在于非农产业的 分化 – 由低功能到高功能(新功能)——原因在于社会 分工在不断扩大。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经济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的内涵与功能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经济 城市集聚经济
1
闭上眼睛思考一下,大家对城市是什么 样的主观感觉,用简单的词汇来描述?
– 发达、繁荣、现代、创业 – 时尚、前卫 – 权力、文明 – 贫民窟、就业难、缺乏归宿感 – 拥挤、污染 – 犯罪、动乱
11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密集性——物质和文化的密集,要素空间分布的高聚 集性 –人口密集 –物质和资产密集 –文化密集 • 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 –高效率:采购、运输、流通、人才、获取信息等便 捷 –高效益:投入产出的高效益性 • 3、中心性——吸引力和辐射力 –吸引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辐射力 :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12
28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 一、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 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 础 •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 发展 • 城市的产生市城乡的分离和对立的运动过 程
29
• 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 原始畜牧业——狩猎:洞穴、树上 – 第一次社会分工——农业:村庄 – 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剩余产品、交 换、货币 – 第三次社会分工——商业:市场,城市 – 现代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有小到大 –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智能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