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标准 银柴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CACM XXXX-2018
道地药材银柴胡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银柴胡道地药材的术语和定义、来源及植物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栽培及采收加工、质量特征及包装、标志和标签、运输及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银柴胡道地药材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SB/T 11094 《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
SB/T 11095 《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
T/CACM 003-2016 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3 术语和定义
T/CACM 003-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T/CACM 003-2016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道地药材Daodi-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
[T/CACM 003-2016 定义3.1]
3.2 银柴胡Yin Chaihu
产于陕西米脂、佳县、榆林;内蒙古阿巴嘎旗、鄂托克前旗、苏尼特左旗、乌审旗、鄂托克旗;宁夏盐池、灵武、同心、平罗、原州区、彭阳、红寺堡、中卫及贺兰山等地区野生和栽培银柴胡药材。
4 来源及形态
4.1 来源
主要来源于石竹科(Caryophyllaceae)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var. lanceolata Bge.的干燥根。
1
T/CACM XXXX-2018
4.2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呈扁球形,高15—30厘米。主根粗长,圆柱形,直径约1厘米,灰黄褐色,深入地下。茎多数丛生,由基部开始多次二歧式分枝,被腺毛或腺质柔毛,节部膨大,叶无柄,叶披针形、条状披针形、短圆状披针形,长5—25毫米,宽1.5-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稍抱茎,全缘,两面被腺毛或腺质柔毛,有时近无毛,下面主脉隆起。二歧聚伞花序生枝顶,具多数花;苞片和叶同形而较小;花梗纤细,长8—16毫米;萼片披针形,长4-5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锐尖,膜质边缘稍内卷,背面多少被腺毛或腺质柔毛,有时近无毛;花瓣白色,近椭圆形,长约4毫米,宽约2毫米,2叉状分裂至中部,具爪;雄蕊5长,5短,基部稍合生,长雄蕊基部增粗且有黄色蜜腺;子房宽倒卵形,花柱3条。蒴果宽椭圆形,长约3毫米,直径约2毫米,全部包藏在宿存花萼内,含种子1枚,稀4或5;果梗下垂,长达25毫米;种子宽卵形,长1.8—2.0毫米,褐黑色,表面有小瘤状突起。花果期6—8月。
5 历史沿革
银柴胡之名源于“银州柴胡”,古籍本草中最早记载银柴胡的是《雷公炮炙论》,《雷公炮炙论》载:“柴胡,凡使,茎长软,皮赤,黄须须。出在平州平县,即今银州银县(陕西北部的榆林、延安地区,以及与之相接的内蒙局部)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曰:“银州即今延安府神木县(今为陕西榆林道),五原城(今为内蒙古绥远五原县)是其废迹,所产柴胡,长尺余而微白且软,不易得也,将其列为上品。
首次有关银柴胡产地的描述出自魏晋南北朝刘宋时期的《雷公炮炙论》:“柴胡,凡使,茎长软,皮赤,黄须须,出在平州平县,即今银州银县(陕西北部的榆林、延安地区,以及与之相接的内蒙局部)也”。可见银柴胡最早是因为其产于银州银县而得名的一种柴胡,之后就有银州柴胡一说,但根据上述“茎长软,皮赤,去拢并头,削去赤薄皮”等特征,与《中药植物原色图鉴》载“外皮成黄色,根头处有多疣状突起茎部残基,茎直立两纤细,分布于我国东北及河北、内蒙古、甘肃、陕西、宁夏等省”描述内容不相符,所以无法准确判断其植物来源。
隋、唐、五代本草均未见有记载。直到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记载:“柴胡,生洪农山谷及以银川(今为甘肃临夏县)者为胜。《本草图经》中记载了银州柴胡的产地、品质、植物性状及采收加工,但从对银州柴胡的描述可以看出,其花期约在8月(阳历),花黄色,与柴胡属植物是一致的。药材性状中谈到:根头部有赤毛如鼠尾,具香味,显然是指伞形科柴胡的红棕色纤维状叶精残留痕和干燥后的环纹等,具有典型的伞形科植物的特征。所以宋代《本草图经》上记载的银州柴胡推测应为伞形科柴胡属植物。
宋代陈承《本草别说》记录为:“柴胡唯银(今陕西省米脂、佳县、榆林等地)、夏(今陕西省大理河以北红柳河流域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乌审旗等地)者最良。与陈士林、林余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记载:“银柴胡分布于华北、东北、宁夏、甘肃、陕西、内蒙古等地。且性状相同,产地也相符,故推断《本草别说》中的银州柴胡是现今药用为石竹科银柴胡。也是最早明确现用石竹科银柴胡产地为今陕西省米脂、佳县、榆林等地、陕西省大理河以北红柳河流域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乌审旗等地
明代《本草纲目》曰:“银州即今延安府神木县(今为陕西榆林道),五原城(今为内蒙古绥远五原县)是其废迹。所产柴胡,长尺余而微白且软,不易得也。且《本草纲目》中记载银柴胡性状特征与现今药用石竹科银柴胡一致。明代《本草原始》载:“今以银夏者为佳,根长尺余,色白而软。俗称银柴胡。虽未提及植物形态,但根据产地、药材性状描述、功效及其附图,推断《本草原始》中记载的银柴胡为现今药用石竹科银柴胡。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云:“按今柴胡,俗用柴胡有二种,一种色2
T/CACM XXXX-2018
白黄而大者,名银柴胡,专治劳热骨蒸,色微黑而细者为北柴胡,用于发表散热”。将柴胡与其伪品的功效区分开,《神农本草经疏》与银柴胡在2015版药典一部:“银柴胡根呈类圆柱形,长15~40cm,直径0.5~2.5cm。表面浅棕黄色至浅棕色。清虚热,除疳热。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描述相一致,与现在的药用为银柴胡这一植物为药用来源基本一致。说明明代时陕西榆林道、内蒙古等地是银柴胡的主要产区。
清代张志聪《本草崇原》云:“小柴胡生于银州(今陕西省米脂、佳县、榆林等地)者为胜,故又有银柴胡之名。清代张璐《本经逢原》载:“甘微寒,无毒。银州(今陕西省米脂、佳县、榆林等地)者良。今延安府(今为陕西省肤施县)、五原城(今为内蒙古绥远区域)所产者,长尺余,肥白而软。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银柴胡被专条列出,载:“经疏云俗用柴胡有二种,一种色白黄而大者,名银柴胡,专用治劳热骨蒸。色微黑而粗者用以解表发散。本经并无二种之说,功用亦无分别,但云银州(今为陕西米脂、佳县、榆林等地)者为最”。并引用《翁有良辩误》云:“银柴胡,产银州(今为陕西米脂、佳县、榆林等地)者佳,同时亦引用《金御乘》云:“银州柴胡软而白,北产亦有白色者,今人以充白头翁,此种亦可谓银柴胡,盖银指色言,不指地言。犹金银花白色者曰银花是也,银柴胡原有西产北产之分,不必定以银夏者为银柴胡也,然入药以西产者胜。清代《本草正义》云:”柴胡,古以银州(今为陕西米脂、佳县、榆林等地)产者为胜。清《(增订)伪药条辨》中对柴胡项下云:“味淡,芦头又大,不知何物伪充,按银柴胡以银州(今为陕西米脂、佳县、榆林等地)及宁夏(今甘肃东北边之长城)出者为胜”。综上考证可知,清代银柴胡与现今药用正品银柴胡一致,且主要产区为陕西省米脂、佳县、榆林等地,同时内蒙古、甘肃东部也是产区之一。
1963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银柴胡主产于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1997年《中华本草》收载银柴胡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近年来宁夏的平罗、固原、西吉、隆德、彭阳等县试行栽培。1999年《500味常用药材的经验鉴别》[14]记载银柴胡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和宁夏,此外西北、华北、东北诸省亦有分布。近年亦有少量栽培品在市场上出现,主产于宁夏盐池、灵武、同心、中卫;内蒙古阿巴嘎旗、鄂托克前旗、苏尼特左旗、乌审旗、鄂托克旗;河北平山、隆化、阜平、迁安、康保、邢台、抚宁及青海门源、循化、民和、乐都等县。1999年《中药植物原色图鉴》记载银柴胡分布于我国东北及河北、内蒙古、甘肃、陕西、宁夏等省区。2001年《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记载银柴胡主产于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
综合以上古文献及现代文献考证,古文献中银柴胡药材的历史产区为“银州”,即现在陕西地区,但现在已很少产,现代文献中银柴胡产地分布广,主产于宁夏盐池、灵武、同心、中卫;内蒙古阿巴嘎旗、鄂托克前旗、苏尼特左旗、乌审旗、鄂托克旗;此外,河北、青海等省亦有分布。银柴胡历史沿革见表1。
表1 银柴胡历史沿革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