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 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 “秦制”,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汉长安 “览秦制,跨周法” • 城市的布局
– 总体形态:“斗城”-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 – 宫殿:以“大、 多、高”为贵 – 街道与居住区
• 居住:按“仕者近宫,工商近市”原则(权贵府邸“第”-布置中部“戚里”-布置宫殿附近;一 般百姓“闾里”)
– 市肆:九市,以东西两市为最大。 – 陵邑 – 园林 布局特点: 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 1\2) 区域规划特点 区域规划:“三辅”-京城、陵邑、郊县 “八水”(图)是三辅地区运输的命脉 特点: 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 总体规划的特点 1.格局实与渭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 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 3.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至为重要。 4.长安规划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城市 的尊严特性。
第三,礼制营建制度 《考工记·匠人》云:“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
以为都经涂。 第四,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奴隶时期的城市建设 第一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中国城市规划历史
中国内地的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7)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起步阶段。
“原苏联模式”规划方式的引入拉开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的序幕。
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特征是以安排项目建设的空间布局为主导,城市建设和住宅建设实行同步配套进行。
例如为配合156 项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及时地对西安、兰州、包头、太原、成都、武汉、长春、洛阳等8大城市,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近期工业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与此同时,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的安排,一批建设条件好的如北京、上海等十多个原有城市也开展了当时被称之为初步规划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原苏联模式”是一种理想蓝图式的规划,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调控管理,具有“国民经济计划延续”实施的保证作用。
这种规划是西方国家物质规划的一种异化,带有强烈的工业文化的理性主义色彩,缺乏人情化。
但在当时中国内地大规模物质建设的特定环境下,富有许多实际的意义,规划较好的配合了工业建设,也为中国的城市规划事业奠定了开创性的基础。
这一阶段,被认为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史上的“第一个春天”。
第二阶段(1958-1965)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动荡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起伏波动较大,因此也必然影响城市规划的发展。
为了适应“大跃进”的需要,规划界提出普遍开展简化内容的“快速规划”。
到后来“三线建设”时期,城市规划被迫处于停滞状态。
只有为了满足少数大型工业工艺需要,在一些山沟里出现了新型山区城市规划。
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思想是“先生产,后生活”,以“干打垒”式的节约为主题,实行“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采取低标准、大分散、乡村型城市的规划手法,未能脱离旧模式的框架。
结果是造成全国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欠账,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进而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第三阶段(1966-1977)这一时期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发展的停滞阶段。
这一阶段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农村。
城市规划思想史
1776年《独立宣言》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国革命——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1789年《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自由、平等、博爱”
法国革命——不仅标志着资产阶级的胜利,而且标志着广大民众的充分觉醒
工业革命是现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最直接动力
工业革命指的是18世纪以来最先在英国物质生产领域出现的生产工具、劳动方式以及相应的经济组织的大变革。
1909年, Burnham发表了他的芝加哥规划。这一规划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the first city-scale ‘master plan’)。
Burnham的名言是要做大的规划(big plan),而不要做小的规划(little plan),因为小的规划不能激动人心。
建筑学的思维方式仍然是城市规划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最集中的表现是美国城市美化运动。 以1893年在Chicago 举行的Columbian Exposition(主建筑师为Daniel Hudson Burnham)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的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nt)
理性主义思想创立了现代城市规划认识问题与处理问题的方法论基础 现代理性主义肇始于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革命时期,经笛卡尔的哲学论述与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的推进与普及化,而成为了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
现代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笛卡尔(1596-1650)。
经启蒙时代的哲人们的阐述与推进,理性主义才逐步成为了社会的基本价值观。
合理性是理性主义思想的核心。
普遍主义和机械决定论保持了对解决城市问题的信心 理性主义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普遍主义与决定论的兴起。 普遍主义主张世界受统一的规律与法则支配,决定论则进而认为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由一定的规律决定。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三、广州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 势
当前,广州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注重可持续发展:未来广州的城市规划将继续可持续发展,注重生 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将积极推进绿色出行、低碳生态等理念在城市规划 中的应用。
2、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广州市将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构建 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通过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间 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社会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城市化进 程缓慢,城市规模较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是如何在有 限的城市范围内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 文化需求。
二、现状分析
1.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总体特点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规划工作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 议题。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总体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背景
1.政治背景
在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体制落后,国家积贫积 弱。为拯救民族危亡,国内有识之士开始提出“实业救国”和“规划救国”的口 号,展开城市规划工作。在此背景下,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开始起步。
2.经济背景
20世纪中期,随着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 工作逐渐得到重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城市 规划工作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和指导。
虽然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和战略性。一些城市在规划过程中只考虑当前的 需求和利益,忽略了长远的发展和战略目标。导致城市规划难以适应未来发展的 需求。
中国城市规划史
01
7.1 私家 园居
04
7.4 设计 特性
02
7.2 发展 演变历史
05
7.5 成因 与功绩
03
7.3 唐、宋 时期园居规
划特点
06
7.6 皇家 园居
上篇 古代史(公元前约2070— 公元1840年)
7 园居规划设计的演化及其成因
7.7 皇家园居设计 特征
上篇 古代史 (公元前约 2070—公 元1840年)
0.2.1 发展过程的简要回顾 0.2.2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0.2.3 近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及流派 0.2.4 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
0.3 现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使命
02
上篇 古代史(公元前约 2070—公元1840年)
上篇 古代史(公元前约2070—公元1840年)
1 夏、、周时代
5.1 古代城市规划思 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1
5.6 文艺思想与城市 规划
6
5.5 宗教——城市 文化特性的媒介
5
5.2 《周易》、《周
2
礼》、《管子》城市
规划主导思想
3
5.3 古代科学技术与 城市规划
5 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的发 展与演变
4
5.4 哲学与规划思想 的关系
上篇 古代史(公元前约2070—公元1840年)
https:///
01 11.7 太原
02 11.8 南通
03 11.9 青岛
04 11.10 沈阳
05 11.11 大连
06 11.12 长春
中篇 近代史(1840—1949年)
11.13 哈尔滨
11.14 福州
5.7 古代居住形 态与居住文化
1950-1960年中国城市的规划
目前,北京的城市骨架和道路布局是在这个时期初步形成的。
局部修改
目前,北京的道路结构、铁路枢纽等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布局,都是先后按照两 个方案建设的 。
城外派
梁陈方案
旧城区与新城区分开
城外派
梁陈方案
蝴蝶双中心双翅
现在的紫禁城
淹没在周围高层建筑中
总结:
从1949年至改革开放之前,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史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发展 过程的一个缩影,在现代难过的而城市规划史上具有要的地位和影响,这一 阶段的北京城市规划,既有有益的探索,也走过一些弯路,特别是在历史文 化保护与新市区的建设发展方面,留下了难以挽回的遗憾。
第十九章
现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前期
主要内容
一
1950年—1960年第一 个五年计划
首都改造计划
(一 )
二
1960年—1970年三线建设
(二) 攀枝花的城市划与建设
历史背景
1949年:开国大典 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0年:抗美援朝 1958年:大跃进、全民炼钢与人民公社化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52年:公审刘青山、张子善
我认为,这一阶段由于当时国情与规划方面知识的欠缺,很大程度上依 赖了苏联专家,采用了苏联的城市规划理念,导致了我国城市规划的发 展理念没有得到重视。我们也只能在失败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了。
1960年—1970年代的三线建设-----攀枝花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
谢谢观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1968年:知青上山下乡
1970年:东方红一号上天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目录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 (1)第一篇“城市”、城墙、城廓与都城 (1)一. 城市的原始定义 (1)二. “城市”概念的演变 (1)三. 城墙 (2)四. 古代都城的城市变迁 (3)第二篇《考工记》 (3)一. 考工记概况 (3)二. 《考工记》中有关城市布局的阐述 (4)三. 《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 (4)四. 《考工记》营国制度之王城规划结构 (4)五. 《考工记》营国制度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制 (5)第三篇文明发展进程影响下的古代城市建设变迁 (5)一. 文明发展脉络图 (5)二.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阶段划分 (6)三. 第一阶段:夏、商、周、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6)四.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 (7)五. 第三阶段:东汉至唐的城市建设 (8)六. 第四阶段:古代后期城市建设 (9)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13)第一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阶段划分及特征 (13)一. 一般的历史阶段划分(中国) (13)二. 城建史中“近代”的阶段划分(中国) (14)三. 西方国家的城市建设状况 (14)第二篇中国近代城市的分类及特征 (14)一. 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分类)的主要因素 (14)二. 中国近代城市分类 (14)三. 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16)第三篇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一. 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第四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规划的特点 (20)一. 城市建设的特点 (20)二. 城市规划的特点 (20)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历史 (20)第一篇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程 (20)一. 中国现代社会政治背景 (20)二.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历程 (21)第二篇区域发展战略 (22)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第一篇“城市”、城墙、城廓与都城一.城市的原始定义1. 城市的原始定义在西周文献中虽最早出现“城市”一词,却是两个独立的含义,不应连缀。
新编第三章 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史(教案)
教学内
时间分配
备注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章节备课要求
容提要
(九)秦都咸阳 1秦咸阳城的建设特点: ·拚弃了旧有的城廓配制观念,严格意义上讲 它不是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城市综合区 具体内容 ·打破了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的约束 ·发展“郊县”思想,比廓的形制要进步的多 ·秦咸阳的建设中始终贯穿着“天体观念”,咸 阳宫为“帝居”,周围各宫为天上众星,渭河为 天上银河 2秦咸阳城在城建史上的意义 秦咸阳城规划不仅是城市规划,而是更大范围的 规划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章节备课要求
容提要
(五)北宋东京、汴梁 宫城处于整个城区的几何中心,很规整,皇城和 外城都是不规则形。 代表中国古代的一次变革,北宋以前都是集中设 具体内容 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集中市制已不能满足要 求,因此,出现了沿街布置的市场,这对以前封 闭沿街居民区的格局是一种打破,由封闭的里坊 制向街巷制的转变时期 (六)隋唐长安 1隋唐长安建设特点: ①方正的城市轮廓(其它的城市都因地形及前朝 遗址等因素而不能像隋唐长安那样规整,但不论 是何时何代,城市的轮廓都在追求方正) ②多重城墙(隋唐以前老百姓和宫属是杂居于宫 城之外和内城之间,之后才出现比较纯净的布局) ③宫城居中, 对称布置 (择中立宫, 以左为尊) ④左祖右社 ⑤棋盘式路网 (七)隋唐东都洛阳 1东都洛阳建设特点 ·三重城门,建设比西京长安灵活,坊里减少但 市增为三个, 更便于百姓居住 ·城市不讲究对称,而讲究均衡 ·宫城不设城墙,不以城市几何中心为中轴线 (八)北魏洛阳城的建设 ·多重城墙,设有皇城、轴线和东都洛阳相同 ·轴线是根据主要的殿而设置的,因此,它不一 定在宫城的几何中心 ·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封闭的里坊制度 ·集中市制
教学内 容提要
4.进行住宅和居住区的建设 5.文教卫生建设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1953~1957 年) 1.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2.一五时期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规划模式 3.大规模进行城市规划 4.城市规划中存在问题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1、历史背景18世纪在英国实现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居住点的模式,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
由于工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交通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不断集中,城市人口快速扩张,农业生产劳动率的提高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迫使大量破产农民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各类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人口爆发性的增长问题。
尤其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蔓延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霍乱被确认为是由这些贫民区和工人住宅区所引发的,则更使社会和有关当局惊恐,同时也引起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
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
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产生的三个重要背景:(1).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传统的规划手段(design)已无法解决众多的城市问题。
(2).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环境质量的急剧变化,包括大量工人居住区的环境恶化。
(3).空想社会主义、改良主义者对城市问题的关注托马斯.摩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傅立叶------------公社欧文--------------新协和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产生的标志:(1).英国于1909年颁布的住房与城市规划法案《The Housing And Town Planning,etc.Act》,1909。
标志英国的城市规划体系正式成立。
此前,城市规划工作并未成为政府部门的独立工作,而是依附于卫生部门和住房管理部门。
1875年公共卫生法《Public Health Act》;1890年住宅改善法《Dewllings Improvement Act》1890年工人阶级住宅法《The Housing of the Working Class Act》(2).1898年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发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和平改革的道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提出“Garden City”的田园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第一部分中国城市发展史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概念一、城市的形成1. 居民点的形成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2. 城市的形成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导致形成了最初的城市。
城市的定义?两个概念——城和市。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
“筑城以为君,造郭以为民” 《吕氏春秋》市:交易场所。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易经》“城市”——有着商业交换和防御职能的居民点。
3. “城郭”之构频繁的战争使城市成为兼具统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双重功能的空间实体:“城”、“郭”相套布局方式——“城”集中了宫殿官署;“郭”是地主、商人、手工业者的居住区、市场、手工业作坊。
第二节城市发展的动力一、古代城市结构的三个主要动力要素古代城市结构的三大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城市在集聚、生成及定型的具体过程中,总是受控于三大主要动力要素:王权、商业与手工业相应构筑了城市发展的三个台阶:◆王权城堡:夏及以前◆王权+手工业中心:商、周◆王权+手工业+商业中心:春秋战国及以后二、王权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1.社会大分工的作用:(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促成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产生剩余价值;——出现阶级分化,造就王权;——“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中国古代城市的典型形式:高大的宫殿居中,方格路网,环以坚固城墙。
2.西周王城制度西周城市作为宗法分封政体和礼制社会组织的一个部分,进入政治制度的序列,较之前代城市单纯的暴力工具形象,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西周王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前朝一夫。
”“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
“方九里”:指城市是每边九里的方形。
“旁三门”:指城市每边设三门。
上海城市规划发展史
述上海市上海市简称沪。
地处我国东部海岸中段,长江入海口。
自古为海边渔村,春秋为吴国地,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封邑,宋设镇,始称上海。
1927年设市。
现为我国三大直辖市之一,辖14区、6县。
为我国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全市面积5800平方千米。
人口1415万(1949年503 万入),其中城市人口约869万。
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端,市西部青浦、松江、金山一带,大约六千年前就己成陆,市区成陆年代较晚,约在十世纪中叶的五代未才全部形成。
地势低平,平均海拔4米左右,仅西部松江县有少数残丘,天马山最高,海拔97.5米。
长江口的崇明岛面积950多平方千米,是我国仅次于台湾、海南的第三大岛。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一月平均气温3.5℃,七月27.8℃,无霜期8个多月。
年降水量1124毫米。
6月中起有约20 天梅雨季节。
79月有台风雨。
主要河湖有源于太湖、流入长江的黄浦江及其支流吴淞江、青浦淀山湖。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近代工业的发展历史有100多年。
但旧上海是帝国主义压榨中国人民的据点,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
建国以来,上海轻纺工业经改造调整,进一步发展了化纤、塑料、日用化工、耐用消费品、家用电器等部门。
而重工业、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部门也发展迅速,航空、航天、汽车工业正在崛起,已成为能生产高精尖产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工业总产值和上交税利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和五分之一。
化纤、电子计算机、照相机等产量占全国40%以上。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金融中心,内外贸易额均居全国各大贸易中心首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也在全国四个直辖市中居第一位。
服装、毛呢、皮鞋、化妆品、儿童玩具、金银饰品、各种传统工艺品、食品,花色品种齐全,是驰誉国内外的购物中心。
外贸出口总值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近年来上海金融业务迅速发展,在国内外金融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伦敦、巴黎、纽约、新加坡、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设有联行。
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
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城市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城市建设史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反映了城市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而城市规划史则是城市建设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城市的整体布局和规划设计。
那么,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的演变和发展,究竟是怎样的?本文将逐一介绍。
一、城市建设史城市建设史是城市的发展史,由于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与不同的时代和地域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建设史的发展历程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城市的多彩和多样。
总体而言,城市建设史可以按照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原始社会时期的城市建设主要以人类社会化进程的初步阶段为基础。
此时城市的规模较小,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多以游牧、狩猎、渔业和农业为主。
2. 文明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500年)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结构不断发展,城市也显现出不同的形态。
在古代文明时期,城市的建设被视为国家和政治进程的象征,一些重要的城市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神庙、古希腊的城邦和罗马帝国的港口等都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代表。
3. 中世纪时期(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中世纪时期城市建设逐渐演化为以城壕、城墙和城门等建筑物为主,同时,城市的居民人口密度和集中度也逐渐提高,城市贸易和商业活动也越来越活跃。
4. 工业时期(18世纪-20世纪初)从18世纪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在这个历史时期,城市的建设更多地侧重于新兴产业和工业化。
城市的贸易和人口逐渐增加,城市的面积和空间布局也逐渐扩大,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5. 现代时期(20世纪中期以后)自20世纪中期以来,城市建设又进一步发展为以现代化和科技化为主。
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让城市的规模和巨大。
城市化过程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如城市扩张速度的加快、逐渐向更多的领域扩展、建筑类型的多样化和城市交通的注重等等。
八大重点城市规划——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一)
i
工业 项 目 建 设 的 实 际需要
根据
、
“
重点 建 设 稳 步推
、
而务实 的 态 度
,
。
同时
,
也不 乏 既 尊重 中 国 政府 的
,
一
些
进
阳
.
”
的 城 市 建设 方针
,
西安
太原
兰州
、
包头
、
洛
方 针政 策 又 具 有敢 于坚持规划 原则 努 力 维 护城 市
规 划 的 权威性 和 严肃性 等职 业 操守 与 精 神
’
的 八 大重 点 城市 规划
则藤 中 国 规 划 史研究 的
一
布 置为 重点 进行城市 雜艺 术设 计 编制 多 阶段 的 分
期删
,
重要 切人 点
。
开麟 区 删
城市 造价
,
轉
。
有鉴 于 此
,
我们 在 国 家 自 然科 学基金 的 资 助下
,
一
苏 联 专家 的 技术 援 助 是 八 大重 点 城市 规 划 工 作
“
件等制 度建 设方 面 的 建议 苏联 专家 的 技术援 助 是全
。
95 3
-
1
9 57
年
)
开 始实 施 以 苏联 帮 助援 建 的
。
1
允
面
、
系 统 而深人 的
,
兼 顾 了 理论 和 实践 远 景 和 近 期
、
,
、
项 工程
”
为 核 心 的 规 模工 业化 建设
,
出 于 配合 重点
、
中国城市规划史周(1)
(1)王城方九里,四面构筑城垣,垣高七雉(七丈),城隅高九雉(九丈)。每面各开三门,共计十二
座城门。
(2) 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城内可分为宫廷区、官署区、市区、居住区等。宫廷区又
可分为由内朝及寝宫所构成之宫城分区和由外朝、宗庙及社稷所构成之宫前分区。
(3)宫城置于城之中部,四面筑有宫垣,垣高五雉(五丈),宫隅高七雉(七丈),宫门(指正南门,
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 区东、北面。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 伯禽于鲁,建都于此。鲁城分外城 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规则 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处3.7公里, 南北最宽处2.7 公里,周长11.5公 里,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城壕。
共有城门11座,东、西、北三面各 有 3 门,南面有两门,门宽7~15米。 南面2座门的外侧有夹门的墩台,当 为《左传》记载的雉门及其两观。 内城居全城中部偏北,平面近方形, 东西宽约 550米,南北长约500 米, 东、西、北三面残存地下的城垣宽 10米左右。城内有密集的大型建筑 基址。
这种多样化筑城思想,既反映了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也反映了封建 经济开始上升时期,各地方各国的统治者独立行事的背景,更反映当 时文化思想上百家争鸣、不拘一格的局面,其结果促进了古代城市规 划大胆创新,大力突破,加上这时期的高台建筑大规模修建,城市防 御功能设施的改进,抗洪防洪能力的增强,建筑技术全面进步,构成 古代城市规划建设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
汉长安城
西汉建都之初,利用秦代旧宫(长乐、 未央),没有考虑修筑城墙。后因匈奴距 长安仅数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到,威胁 日紧。为安全计,公元前 194惠帝用五年 时间加筑城墙。
汉长安城 汉武帝时期,扩建汉高祖修筑的北宫,在其西侧新建桂宫,于长乐宫北新建明光宫, 并在长安城西墙外营建巨大的建章宫。开凿昆明池及城市供水渠道。长安城虽然有城墙, 但它并没有被当时的人看做都城活动的界限。汉武帝周回30里的建章宫更建在西墙之外, 架设凌空阁道,跨越城墙,连通城内的未央宫。显然汉武帝并不在乎城墙的限制和军事防 御能力,而看中地形与供水。
天津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天津城市规划发展历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越来越重视城城市的发展规划,城市的发展规划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天津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城市;天津;规划;发展;格局;建设;引言天津是长江以北受到西方影响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发展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此交流、冲突、共存和融合的过程,与西方城市由工业革命引发的近代化不同,天津城市的近代化是以开埠兴商作为其主要推动力量的,是中国近代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研究天津近代城市规划,对于研究中国近代约开埠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天津在近代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它既是京师门户,又是西方列强向中国腹地渗透的据点和监视京城的基地,在近代早期,它甚至承担了部分中国政府的外交功能,在中后期,它又一直作为各政权中央直属的特别市,受到特殊的重视,因此在中国近代社会史、经济史等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天津城市发展格局天津近代城市规划经历了租界扩张与马路建设、局部城市规划建设、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的阶段。
天津近代城市的发展首先是从租界建设开始的,在1900年之前,租界码头的繁荣使天津形成了分别以老城与紫竹林租界为中心的城市“双核”,随着海河两岸租界区的形成以及华界城市土地开发与道路建设,双核逐渐拉长、延伸、扩张,形成了以海河为轴线的城市中心带,即“一带”。
天津城市格局由“双核”发展到“一带”的过程,也是城市形态由分散式向集中式过渡的过程。
在近代化过程中,天津城市呈现出明显的“拼贴式”特征,局部区域进行了比较完整的道路与市政规划,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城市肌理和空间布局,但由于缺乏总体的规划与通盘的考虑,一直处于“三方四界”的发展模式,因此形成了众多“碎片”组织拼贴式的城市格局。
二、天津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天津近代城市规划始于1860年10月天津开埠,至1949年1月天津解放为止,在此期间,租界与华界的城市建设同步发展,这两者的发展脉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
中国现代设计史--现代城市规划
上海浦东将围绕建设成为最适宜人居、最适 宜创业的生态城区的目标,坚持环境优先, 提高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环境管理的能力,创 建环境友好型企业、绿色和谐社区和资源节 约政府。 上海未来发展的各项专业规划,主要有中近 期建设规划、深水港、航空港和信息港、黄 浦江开发、苏州河综合治理;综合城市交通、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环保、绿化、房产、旅 游等
中国现代设计史
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一、北京
年成立了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 (一)、1949年成立了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出现了 )、 年成立了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 城内派” 城外派”的分歧与对立。 “城内派”与“城外派”的分歧与对立。 1、“城内派”以苏联专家为代表,主张设规划中 、 城内派”以苏联专家为代表, 心核心于旧城区内。 心核心于旧城区内。 理由是: 理由是: 1)、经济,可利用原有城市设施; )、经济 )、经济,可利用原有城市设施; 2)、美观,充分发挥原有文物价值; )、美观 )、美观,充分发挥原有文物价值; 3)、方便,同心圆式向外发展,各城区环 )、方便 )、方便,同心圆式向外发展, 旧城四周,与行政中心区联系紧密。 境在 旧城四周,与行政中心区联系紧密。
(二)北京建筑的“十大建筑” 北京建筑的“十大建筑” 现代建筑可分为两个历史分期 1、封闭时期(1949—1978) 封闭时期包括四个阶段, “恢复阶段”(1949—1952); “复兴阶段”(1953—1958);以建国十周年献礼的北 京十大建筑为代表,即:北京站、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 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全国农展馆、北京电报大楼、中央 广播大楼、军事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等 “倒退阶段”(1959—1965); “文革阶段”(19
上海浦东新区规划 : 为了再造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重塑远东最大 金融经贸中心地位,新区很快成为集商务、贸易、 金融经贸中心地位,新区很快成为集商务、贸易、 出口加工、高科技、 出口加工、高科技、旅游及海陆空交通枢纽为一体 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规划特点是: 规划特点是: )、轴向开发 轴向开发; (一)、轴向开发; )、组团布局 组团布局; ( 二)、组团布局; )、经济集中 经济集中; (三)、经济集中; )、生活分散的规划模式 生活分散的规划模式。 (四)、生活分散的规划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城市建设的恢复与规划工作的起步(1949——1952) 2、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的初步发展(1953——1957)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1965) 3、文革全面发动到全国动乱 (1966——1977) 3、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中断 (1958——1977)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以后) 4、城市规划及其建设的快速发展(1978以后)
• 城市规划的引入与调整阶段(1953-1957 ) • 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中国进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 期,第一次由国家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建设。这一阶段主 要是以工业城市的城市规划活动为主,为保证156项重点 工程布局合理、选址得当、配套建设,中国以苏联模式为 蓝本,积极开展了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不仅促进了工业 建设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同时也拉开了中 国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序幕。 • “一五”期间,城市规划与其它行业一样学习苏联,从规 划理论、规划程序、规划方法到技术标准。方法主要是聘 请苏联专家来华指导工作。1952年到1959年,建工部 (城建部)先后聘请穆欣、巴拉金、萨里舍夫为苏联城市 规划顾问组组长。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
• 20世纪50年代是升创、学习、打基础、实践建设时期。 •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是受经济、政治气候干扰时期,出 现曲折和徘徊,发展受到影响。 •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得到迅速恢复、全面大发展时 代。 • 进入新世纪又更上一层楼,朝着更高方向发展。
一、中国现代社会政治背景
• 伊斯兰教经学院
– 传统风格1957
•
•
•
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正门面对天安门广场;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 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 积还要大。 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外表为浅黄色花岗岩, 上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周为环列有134根高大 的圆形廊柱。 人民大会堂建筑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重庆人民大会堂 (1952-1955)
• 全国政协礼堂
– 欧式建筑,建筑细节中国化。属于装饰主义的传统主义技法。 赵冬日
中国美术馆,1960, 借鉴传统高台建筑设计手法
折衷主义手法 戴念慈
• 建设部大楼
– 欧式建筑,建筑细节中国化。 – 属于装饰主义的传统主义技法。 – 龚德顺
• 1978年,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82.1%, 其中仅农村贫困人口就高达2.5亿;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仅133.6元,城镇收入国家行列;国家外汇储备仅1.67亿美 元,对外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等.
• • • •
图腾崇拜——神圣中心结构的城市形态 英雄崇拜——权力中心结构的城市形态 技术崇拜——经济生活中心 自我实现——信息生活中心
从
文革期间除了“万岁展览馆”,全 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没有其他任 何大型建筑施工,在全国也是少数 几个文革大型建筑物之一。 1968年动工修建该馆时,动用 了整个西南地区的社会力量,所有 的材料由社会方方面面上贡(所谓: 忠字材料),都是严格挑选,木料、 钢材、石材、砖瓦.....都必须是最 好最好的,才能用大红油漆印上 “忠字”,运往成都,有一点瑕疵 都不允许使用。 高处俯瞰,是一个“忠”字。
•
• • • • •
从1958年夏季开始,只经过了几个月时间,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就已经在广大农民的热烈要求的基础上,改组成了二万六千多个人民公社。 (1)生产区,包括工厂,农业生产基地、试验田、畜牧场等; (2)居民点包括住宅、 儿童机构、小学、绿地、生活服务设施、幸福院等; (3)公共活动区包括社本部、大学、研 究所、商业服务业中心、医院、影剧院、俱乐部、军事演习场等
• 北京民族文化宫
– 传统风格
北京电报大楼
(1957),
外观简洁、比例恰当, 是20世纪50年代现代 主义风格建筑的重要 实例。
• 成吉思汗陵(衣冠冢)
– 历史文脉的延续、开创了内蒙古地区新地方主义的先河。
• 上海鲁迅纪念馆
– 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以鲁迅故居、鲁迅墓、鲁迅纪 念馆的生平陈列三位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建筑风格保留了原二层庭院式的江南民居的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博 物馆的理念。 – 将传统建筑和新的建筑形式较好的结合起来。
• 人民英雄纪念碑
• 毛主席纪念堂,(1977,5)
– 占地5.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8万平方米。主体呈正方形, 11开间。由三部分组成: 台基、屋身、檐部。
» 堂院占地2540平方米,前面是门厅;中间为碑厅;后为殿堂,按唐代 寺庙殿堂的风格建造。 » 纪念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高大的台基上粗可两人合抱的檐柱, 柱为腰鼓状,柱头斗拱三重,线条浑圆飞动。建筑风格典雅古朴,体 现唐代的建筑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