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教案

合集下载

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教学案

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教学案

§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学习目的】1. 理解和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2. 进一步理解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及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学习难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应用;【学习过程】一、复习回顾:复习1:面面垂直的定义是什么?复习2: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什么?二、新课探究:(一)探究: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问题1:观察两垂直平面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的有哪些位置关系?问题2:概括结论:新知: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反思:这个定理实现了什么关系的转化?(二)概念巩固练习:已知平面α⊥平面β,α∩β=l,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1)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必垂直于平面β()(2)垂直于交线l的直线必垂直于平面β()(3)过平面α内任意一点作交线的垂线,则此垂线必垂直于平面β()三、典型例题讲例1:如图,已知平面,αβ,αβ⊥,直线a 满足a β⊥,a α⊄,求证:a ∥面α.例2: 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个矩形,2,2AB BC =PAB 是等边三角形,且侧面PAB 垂直于底面ABCD .⑴证明:侧面PAB ⊥侧面PBC ;⑵求侧棱PC 与底面ABCD 所成的角.变式练习:如图,已知PA ⊥平面ABC,平面PAB ⊥平面PBC ,求证:BC ⊥平面PAB 。

四、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 知识拓展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还有:⑴如果两个相交平面都垂直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的交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⑵三个两两垂直的平面,它们的交线也两两垂直.⑶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经过一个平面内一点且垂直于另外一个平面的直线,必在这个平面内;你能试着用图形和符号语言描述它们吗?五、课堂作业课本73页,A 组5 PA B C D C B A P。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案讲义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案讲义
问题 引入
引入
建筑工人砌墙时,常用一端系有铅锤的线来检查所砌 的墙面是否和地面垂直,如果系有铅锤的线和墙面紧贴, 那么所砌的墙面与地面垂直。 大家知道其中的理论根据吗?
——它就是本节课的内容之一: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问题 问引题2入
判定定理
面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1、定义法: 找二面角的平面角
求证:直线AB⊥平面β。
α A
D
B C
在平面β内过B点作BE⊥CD
β
E
问题 发现 猜想 证明 证明 过程 结论 注
性质定理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是:
如果两个平面相互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 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α A
D
β
B C
问题 发现 猜想 证明 证明过程 结论 注
性质定理
1) 面面垂直线面垂直; (线是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两平面交线的一条直线)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Excellent handout training template)
引入 问题 问引题2入
判定定理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 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相互垂直。
β A
D
α
B C
判定定定定理理 证明 证明过程 判定方法
引入
建筑工人砌墙时,常用一端系有铅锤的线来检查所砌 的墙面是否和地面垂直,如果系有铅锤的线和墙面紧贴, 那么所砌的墙面与地面垂直。 大家知道其中的理论根据吗?
说明该平面角是直角。
(一般通过计算完成证明。)
2、判定定理:
要证两个平面垂直,只要在其中一个平面内找到
判定定理
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 (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一、本节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按照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研究过程展开.对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首先定义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直线垂直包括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对于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平面与平面的垂直主要研究它们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指一条直线与构成该平面的基本元素—直线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此直线与该平面垂直,而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指构成其中一个平面的直线与另平面或这个平面内的直线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使两个平面垂直,实际上是在寻找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充分条件.性质是指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时,其基本构成要素具有怎样的确定不变的关系,实际上是必要条件,性质和判定之间具有互逆的关系,这也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一个自然的起点.本节内容的处理继续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的认识过程展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研究,可进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记忆、空间想象及推测解释能力,使其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类比、归纳、猜想、化归等数学思想,提升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核心素养.本节包含的核心知识和体现的核心素养如下:二、学情整体分析上一节,我们研究了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本节在上一节基础上研究空间直线、平面间的另一特殊位置关系——垂直.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已较为丰富,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要继续加强从“一般观念”上的引导,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空间直线、平面的垂直”以及“空间直线、平面垂直时,其要素(直线、平面)有什么确定的不变关系”;又要充分类比对空间直线、平面平行关系的研究方式,引导学生研究空间直线、平面之间的垂直关系.研究的对象尽量由学生去提出,研究的内容要学生去确定,研究的方法启发学生去寻找.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学活动准备【任务专题设计】1.平面与平面垂直【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实例直观感知“二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二面角的概念,掌握二面角的作法,理解并掌握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方法.2.发展学生的推测解释能力、观察记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创新的精神.【教学策略设计】1.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实际教学中,建议采用启发引导、分组合作、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数学抽象—归纳猜想—严谨证明—灵活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建议】启发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概括出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难点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应用.【教学材料准备】1.常用材料:多媒体课件、计算机、实物模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他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导入探究1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师:在工程建设中,建筑工人用一端系有铅锤的线来检查墙面与地面是否垂直,如果系有铅锤的细线紧贴墙面,则确定墙面与地面垂直,否则不垂直.为什么线要紧贴墙面?生:为了说明细线在墙面内,细线与地面垂直,墙面就和地面垂直.师:满足什么条件的时候,才能使平面与平面互相垂直?【师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出下面的结论.生: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垂直.师:如何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描述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师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画出图形并将文字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并出示多媒体.【推测解释能力】通过对实际问题观察和理解,使学生形成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符号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要点知识】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lα【教师总结】这个定理说明,可以由直线与平面垂直,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师:门所在平面与地面始终垂直吗?大家将课本打开,直立放在桌面上,每页纸张与桌面是否垂直?为什么?【师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用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来解释现象.师:下面请看如何利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活动学习】通过用判定定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也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知识认知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引导学生确实掌握“降维”的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说明论证能力】通过学生尝试用定理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对面面垂直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掌握,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体会由证明面面垂直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題的说明论证能力【典型例题】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应用例1 如图,在正方体ABCD-A'B'C'D'中,求证:平面A'BD⊥平面ACC'A'【师生活动】教师出示多媒体并读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梳理解题思路,得到要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两个平面垂直,关键是找到一个平面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学生独立完成例题证明,教师巡视课堂,并适时给予学生指导,教师出示规范解答.【典例解析】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应用分析:要证平面A'BD ⊥平面ACC'A',根据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只需证明平面A'BD 经过平面ACC'A'的一条垂线即可.这需要利用AC,BD 是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证明:ABCD-A'B'C'D'是正方体,AA'⊥平面ABCD ,AA'BD ⊥又BD AC ⊥,AA'AC=A ⋂,∴BD ⊥平面ACC'A',又BD ⊂平面A'BD ,平面A'BD ⊥平面ACC'A'.师:请看下一道例题.【意义学习】通过教师对证明过程进行规范、完整的板书,引导学生注意证明过程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典型例题】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应用例2 如图,AB 是O 的直径,PA 垂直于O 所在的平面,C 是圆周上不同于,A B 的任意一点.求证:平面PAC ⊥平面PBC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并请学生做板演,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过程做评价,随后教师给出规范性解答.【典例解析】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应用分析:要证明两个平面垂直,根据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只需证明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而由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还需证明这条直线和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在本题中,由题意可知BC AC ⊥,,BC PA AC PA A ⊥⋂=,从而BC ⊥平面PAC ,进而平面PAC ⊥平面PBC .证明:∵PA ⊥平面,ABC BC ⊂平面,ABC PA BC ∴⊥.∵点C 是圆周上不同于,A B 的任意一点,AB 是O 的直径,∴90BCA ∠=︒,即BC AC ⊥. 又∵,PA AC A PA ⋂=⊂平面,PAC AC ⊂平面,PAC BC ∴⊥平面PAC .又∵BC ⊂平面,PBC ∴平面PAC ⊥平面PBC .【深度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使学生掌握判断面面垂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定义法(证二面角的平面角是直角),一种是判定定理法(证一个平面过另个平面的一条垂线),深化学生对两种方法的掌握能力【说明论证能力】通过例题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知识解决说明论证的问题【教师总结】从本节的讨论可以看到,由直线与直线垂直可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可以得到直线与直线垂直;由直线与平面垂直可以判定平面与平面垂直;而由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可以得到直线与平面垂直,这进一步揭示了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相互转化.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完善本节课所学知识.【整体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之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体会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之间的相互转化,培养学生对转化与化归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学科核心素养【课堂小结】平面与平面垂直1.判定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方法有哪些?判定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方法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什么?能够解决哪些问题?3.如何实现空间垂直关系的相互转化?请指出下面图中空间垂直关系转化的依据.【设计意图】通过理解和掌握面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能够证明面面垂直和线面垂直,培养学生的推测解释、说明论证能力,提升逻辑推理核心素养【课后作业】教材P235练习3、4题教学评价垂直关系的相互转化: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是相互联系的,能够相互转化,转化的纽带是对应的定义、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从条件入手,分析已有的垂直关系,再从结论探求所需的关系,从而架起条件与结论的桥梁.空间平行、垂直关系之间的转化:【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探究分析,帮助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发展、完善的过程.通过具体知识点的演练,让学生在运用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学到的学科能力(概括理解、推理解释、说明论证、猜想探究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目标要求【以学定教】根据学情,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根据学生逐步掌握的知识点和定理,依据生活实例和模型,采取不同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逐步掌握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知识教学反思本节的知识(直线与直线的垂直关系、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与学生学习的生活联系密切,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把知识与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从现实的生活空间中抽象出空间图形的过程,注重探索空间图形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性质的过程本节课教师特别注重数学中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将空间问题向平面问题转化,有效地体现了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在判定定理的教学中,遵循了“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总结、初步运用”的认知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适当推理而归纳出判定定理关于判定和性质定理的应用,教师没有简单直接讲解,而是由学生先行自主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再通过实物投影,来规范学生的解答过程,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以学论教】对教学活动整个过程的学习情况进行追踪,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课堂效果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学习和掌握空间线面的垂直关系。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案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概念,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3.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性质定理及应用。

2. 利用几何模型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现象,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加深对平面与平面垂直性质的理解。

4. 运用例题讲解,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现象。

2. 讲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垂直的概念。

3. 讲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引导学生通过图形进行验证。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平面与平面垂直性质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练习:设置一些有关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应用题,检验学生对性质定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探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其他性质定理。

2. 研究平面与平面垂直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习题:完成教材后的相关习题,加深对平面与平面垂直性质的理解。

2. 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平面与平面垂直现象,拍摄图片,进行简要描述。

十、教学进度安排1. 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1课时讲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性质定理,第2课时进行应用讲解和课后作业布置。

教学设计2:线面、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设计2:线面、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第5课时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1.直线与平面垂直(1)定义:如果直线l 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直线l 与平面α垂直. (2)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3)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2.二面角的有关概念(1)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2)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3.平面与平面垂直(1)定义:如果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2)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3)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4.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2)当直线与平面垂直和平行(或直线在平面内)时,规定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分别为90°和0°.1.(人教A 版教材习题改编)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②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相互平行;③若一个平面内有无数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都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相互平行;④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A.1B.2C.3D.4【解析】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知①正确;由线面垂直的定义知④正确,故选B.【答案】B2.已知直线a,b和平面α,且a⊥b,a⊥α,则b与α的位置关系为()A.b⊂αB.b∥αC.b⊂α或b∥αD.b与α相交【解析】由a⊥b,a⊥α知b⊂α或b∥α,但直线b不与α相交.【答案】C3.边长为a的正方形ABCD沿对角线BD折成直二面角,则AC的长为()A.2aB.22a C.32a D.a【解析】如图所示:取BD的中点O连接A′O,CO,则∠A′OC是二面角A′—BD—C的平面角.即∠A′OC=90°,又A′O=CO=22a,∴A′C=a22+a22=a,即折叠后AC的长(A′C)为a.【答案】D4.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A.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存在直线平行于平面βB.如果平面α不垂直于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不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βC.如果平面α⊥平面γ,平面β⊥平面γ,α∩β=l,那么l⊥平面γD.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所有直线都垂直于平面β【解析】A显然正确,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B正确.对于命题C,设α∩γ=m,β∩γ=n,在平面γ内取一点P不在l上,过P作直线a,b,使a⊥m,b⊥n.∵γ⊥α,a⊥m,则a⊥α,∴a⊥l,同理有b⊥l.又a∩b=P,a⊂γ,b⊂γ,∴l ⊥γ.故命题C正确.对于命题D,设α∩β=l,则l⊂α,且l⊂β.故在α内存在直线不垂直于平面β,即命题D 错误. 【答案】 D5.(2012·浙江高考)设l 是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 ) A .若l ∥α,l ∥β,则α∥β B .若l ∥α,l ⊥β,则α⊥β C .若α⊥β,l ⊥α,则l ⊥β D .若α⊥β,l ∥α,则l ⊥β【解析】 设α∩β=a ,若直线l ∥a ,且l ⊄α,l ⊄β,则l ∥α,l ∥β,因此α不一定平行于β,故A 错误;由于l ∥α,故在α内存在直线l ′∥l ,又因为l ⊥β,所以l ′⊥β,故α⊥β,所以B 正确;若α⊥β,在β内作交线的垂线l ,则l ⊥α,此时l 在平面β内,因此C 错误;已知α⊥β,若α∩β=a ,l ∥a ,且l 不在平面α,β内,则l ∥α且l ∥β,因此D 错误.【答案】 B图7-5-1(2012·广东高考)如图7-5-1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AB ⊥平面P AD ,AB ∥CD ,PD =AD ,E 是PB 的中点,F 是DC 上的点且DF =12AB ,PH 为△P AD 中AD 边上的高.(1)证明:PH ⊥平面ABCD ;(2)若PH =1,AD =2,FC =1,求三棱锥E -BCF 的体积; (3)证明:EF ⊥平面P AB .【思路点拨】 (1)证PH ⊥AB ,PH ⊥AD .(2)连接BH ,取BH 的中点G ,证明EG ⊥平面ABCD ,且EG =12PH .(3)取P A 的中点M ,连接MD ,ME ,证明MD ⊥平面P AB ,MD ∥EF . 【尝试解答】 (1)因为AB ⊥平面P AD ,PH ⊂平面P AD , 所以PH ⊥AB .因为PH 为△P AD 中AD 边上的高,所以PH ⊥AD .因为PH ⊄平面ABCD ,AB ∩AD =A ,AB ,AD ⊂平面ABCD ,所以PH ⊥平面ABCD .(2)如图,连接BH ,取BH 的中点G ,连接EG . 因为E 是PB 的中点, 所以EG ∥PH , 且EG =12PH =12.因为PH ⊥平面ABCD , 所以EG ⊥平面ABCD .因为AB ⊥平面P AD ,AD ⊂平面P AD ,所以AB ⊥AD ,所以底面ABCD 为直角梯形, 所以V E -BCF =13S △BCF ·EG =13·12·FC ·AD ·EG =212.(3)取P A 中点M ,连接MD ,ME .因为E 是PB 的中点,所以ME 綊12AB .又因为DF 綊12AB ,所以ME 綊DF ,所以四边形MEF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F ∥MD .因为PD =AD ,所以MD ⊥P A . 因为AB ⊥平面P AD ,所以MD ⊥AB .因为P A ∩AB =A ,所以MD ⊥平面P AB ,所以EF ⊥平面P AB .,1.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常用方法有:(1)判定定理;(2)垂直于平面的传递性(a ∥b ,a ⊥α⇒b ⊥α);(3)面面平行的性质(a ⊥α,α∥β⇒a ⊥β).(4)面面垂直的性质. 2.证明线面垂直的核心是证线线垂直,而证明线线垂直则需借助线面垂直的性质.因此,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合理转化是证明线面垂直的基本思想.3.线面垂直的性质,常用来证明线线垂直.图7-5-2(2013·大连模拟)如图7-5-2,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QA ⊥平面ABCD ,PD ∥QA ,QA =AB =12PD .(1)证明:PQ ⊥平面DCQ ;(2)求棱锥Q —ABCD 的体积与棱锥P —DCQ 的体积的比值. 【解】 (1)证明 由条件知四边形PDAQ 为直角梯形. 因为QA ⊥平面ABCD ,所以QA ⊥DC ,又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C ⊥AD ,又QA ∩AD =A , 所以DC ⊥平面PDAQ ,可得PQ ⊥DC . 在直角梯形PDAQ 中可得DQ =PQ =22PD ,则PQ ⊥QD . 又DQ ∩DC =D ,所以PQ ⊥平面DCQ . (2)设AB =a .由题设知AQ 为棱锥Q —ABCD 的高, 所以棱锥Q —ABCD 的体积V 1=13a 3.由(1)知PQ 为棱锥P —DCQ 的高, 而PQ =2a ,△DCQ 的面积为22a 2, 所以棱锥P —DCQ 的体积V 2=13a 3.故棱锥Q —ABCD 的体积与棱锥P —DCQ 的体积的比值为1.图7-5-3(2012·课标全国卷)如图7-5-3,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棱垂直底面,∠ACB =90°,AC =BC =12AA 1,D 是棱AA 1的中点.(1)证明:平面BDC 1⊥平面BDC ;(2)平面BDC 1分此棱柱为两部分,求这两部分体积的比. 【思路点拨】 (1)证明DC 1⊥平面BDC .(2)先求四棱锥B —DACC 1的体积,再求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体积.【尝试解答】 (1)由题设知BC ⊥CC 1,BC ⊥AC ,CC 1∩AC =C ,所以BC ⊥平面ACC 1A 1. 又DC 1⊂平面ACC 1A 1,所以DC 1⊥BC .由题设知∠A 1DC 1=∠ADC =45°,所以∠CDC 1=90°,即DC 1⊥DC . 又DC ∩BC =C ,所以DC 1⊥平面BDC . 又DC 1⊂平面BDC 1,故平面BDC 1⊥平面BDC . (2)设棱锥B -DACC 1的体积为V 1,AC =1.由题意得 V 1=13×1+22×1×1=12.又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体积V =1,所以(V -V 1)∶V 1=1∶1. 故平面BDC 1分此棱柱所得两部分体积的比为1∶1.,1.解答本题(1)的关键是通过证明BC ⊥平面ACC 1A 1来证明DC 1⊥BC .2.证明面面垂直常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或定义法.(1)利用判定定理证明面面垂直实质是证明线面垂直,与其中一个平面垂直的直线的选取至关重要,要根据条件的直观图准确选取.(2)利用定义证明面面垂直实质是证明线线垂直,即证明两平面形成的二面角是直角.图7-5-4(2013·无锡模拟)如图7-5-4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平面P AD ⊥平面ABCD ,AB =AD ,∠BAD =60°,E ,F 分别是AP ,AD 的中点.求证:(1)直线EF ∥平面PCD ; (2)平面BEF ⊥平面P AD .【证明】 (1)如图,在△P AD 中,因为E ,F 分别为AP ,AD 的中点,所以EF ∥PD . 又因为EF ⊄平面PCD ,PD ⊂平面PCD ,所以直线EF∥平面PCD.(2)连接BD.因为AB=AD,∠BAD=60°,所以△ABD为正三角形.因为F是AD的中点,所以BF⊥AD.因为平面P AD⊥平面ABCD,BF⊂平面ABCD,平面P AD∩平面ABCD=AD,所以BF⊥平面P AD.又因为BF⊂平面BEF.所以平面BEF⊥平面P AD.图7-5-5(2013·哈尔滨模拟)如图7-5-5所示,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DAB=60°,AB=2AD,PD⊥底面ABCD.(1)证明:P A⊥BD;(2)设PD=AD=1,求棱锥D—PBC的高.【思路点拨】(1)证明BD⊥平面P AD.(2)作DE⊥PB,证明DE⊥平面PBC,在△PDB中计算DE的长.【尝试解答】(1)因为∠DAB=60°,AB=2AD,由余弦定理,BD=3AD,从而AB2=AD2+BD2,故AD⊥BD,又PD⊥底面ABCD,可得BD⊥PD,所以BD⊥平面P AD,故P A⊥BD.(2)如图,作DE⊥PB,垂足为E.已知PD⊥底面ABCD,则PD⊥BC.由(1)知BD⊥AD,又BC∥AD,∴BC⊥BD.故BC⊥平面PBD,BC⊥DE.则DE⊥平面PBC.∵AD=1,AB=2,∠DAB=60°,∴BD= 3.又PD=1,∴PB=2.根据DE·PB=PD·BD,得DE=3 2,即棱锥D—PBC的高为3 2.,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过计算证明AD⊥BD,这也是解题中容易忽视的方法.2.面面垂直的性质是用来推证线面垂直的重要依据,其核心是其中一个面内的直线与交线垂直.在其中一个面内作交线的垂线,这是常作的辅助线.3.空间的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或平行问题常常互相转化,将空间问题化归为平面问题是处理立体几何问题的重要思想.图7-5-6如图7-5-6所示,平行四边形ABCD中,∠DAB=60°,AB=2,AD=4,将△CBD沿BD折起到△EBD的位置,使平面EDB⊥平面ABD.(1)求证:AB⊥DE;(2)求三棱锥E—ABD的侧面积.【解】(1)证明在△ABD中,∵AB=2,AD=4,∠DAB=60°,∴BD=AB2+AD2-2AB·AD cos∠DAB=23,∴AB⊥BD.又∵平面EBD⊥平面ABD,平面EBD∩平面ABD=BD,AB⊂平面ABD,∴AB⊥平面EBD,∵DE⊂平面EBD,∴AB⊥DE.(2)由(1)知AB⊥BD,CD∥AB,∴CD⊥BD,从而DE⊥BD.在Rt△DBE中,∵DB=23,DE=DC=AB=2,∴S△DBE=12DB·DE=2 3.又∵AB⊥平面EBD,BE⊂平面EBD,∴AB⊥BE.∵BE=BC=AD=4,∴S△ABE=12AB·BE=4.∵DE⊥BD,平面EBD⊥平面ABD,∴ED⊥平面ABD,又AD⊂平面ABD,∴ED⊥AD,∴S△ADE=12AD·DE=4.综上,三棱锥E—ABD的侧面积S=8+2 3.(2013·广州模拟)如图7-5-7,在锥体P—ABCD中,ABCD是边长为1的菱形,且∠DAB=60°,P A=PD=2,PB=2,E,F分别是BC,PC的中点.图7-5-7(1)证明:AD⊥平面DEF;(2)求二面角P—AD—B的余弦值.【思路点拨】(1)取AD的中点G,则平面PGB∥平面DEF,只需证AD⊥平面PGB 即可.(2)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PGB,在△PGB中求解.【尝试解答】(1)取AD中点G,连接PG,BG.∵四边形ABCD为菱形,且E,G分别为BC,AD中点,则BG綊DE.又F为PC中点,则EF∥PB,则平面DEF∥平面GBP.∵G是AD中点且P A=PD,∴PG ⊥AD .在△ABG 中,AG =12,AB =1,且∠DAB =60°,由余弦定理得BG =32,AB 2=AG 2+BG 2,则AG ⊥BG . ∵PG ∩BG =G ,∴AD ⊥平面PGB ,即AD ⊥平面DEF . (2)由(1)知二面角P —AD —B 的平面角为∠PGB . 在Rt △PGA 中,PG =P A 2-AG 2=72. 在△PGB 中,BG =32,PB =2,由余弦定理知,cos ∠PGB =PG 2+BG 2-PB 22PG ·BG =74+34-42×72×32=-217.,1.第(1)问关键是利用平面PGB ∥平面DEF ,若AD ⊥平面PGB ,则一定有AD ⊥平面DEF .2.求线面角、二面角的常用方法.(1)线面角的求法:找出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关键是作垂线,找垂足,要把线面角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求解.(2)二面角的大小求法:二面角的大小用它的平面角来度量.平面角的作法常见的有:①定义法;②垂面法.注意利用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图7-5-8(2012·湖南高考)如图7-5-8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PA⊥平面ABCD ,底面ABCD 是等腰梯形,AD ∥BC ,AC ⊥BD .(1)证明:BD ⊥PC ;(2)若AD =4,BC =2,直线PD 与平面P AC 所成的角为30°,求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解】 (1)证明 因为P A ⊥平面ABCD ,BD ⊂平面ABCD ,所以P A ⊥BD .又AC ⊥BD ,P A ∩AC =A ,所以BD ⊥平面P AC .而PC ⊂平面P AC ,所以BD ⊥PC .(2)如图所示,设AC 和BD 相交于点O ,连接PO ,由(1)知,BD ⊥平面P AC ,所以∠DPO 是直线PD 和平面P AC 所成的角.从而∠DPO =30°.由BD ⊥平面P AC ,PO ⊂平面P AC 知,BD ⊥PO .在Rt △POD 中,由∠DPO =30°得PD =2OD .因为四边形ABCD 为等腰梯形,AC ⊥BD ,所以△AOD ,△BOC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梯形ABCD 的高为12AD +12BC =12×(4+2)=3,于是梯形ABCD 的面积S =12×(4+2)×3=9.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OD 中,OD =22AD =22, 所以PD =2OD =42,P A =PD 2-AD 2=4.故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为V =13×S ×P A =13×9×4=12.一种关系 垂直问题的转化关系三类证法1.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1)定义:两条直线所成的角为90°;(2)平面几何中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3)线面垂直的性质:a ⊥α,b ⊂α⇒a ⊥b ;(4)线面垂直的性质:a ⊥α,b ∥α⇒a ⊥b .2.证明线面垂直的方法(1)线面垂直的定义:a 与α内任何直线都垂直⇒a ⊥α;(2)判定定理1:⎭⎪⎬⎪⎫m 、n ⊂α,m ∩n =A l ⊥m ,l ⊥n ⇒l ⊥α; (3)判定定理2:a ∥b ,a ⊥α⇒b ⊥α;(4)面面平行的性质:α∥β,a ⊥α⇒a ⊥β;(5)面面垂直的性质:α⊥β,α∩β=l ,a ⊂α,a ⊥l ⇒a ⊥β.3.证明面面垂直的方法(1)利用定义: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2)判定定理:a ⊂α,a ⊥β⇒α⊥β.通过近两年的高考试题看,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是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主要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以及转化思想的应用.题型全面,但主要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规范解答至关重要.规范解答之十一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求解策略(14分)(2012·北京高考)如图7-5-9(1),在Rt △ABC 中,∠C =90°,D ,E 分别为AC ,AB 的中点,点F 为线段CD 上的一点,将△ADE 沿DE 折起到△A 1DE 的位置,使A 1F ⊥CD ,如图7-5-9(2).图7-5-9(1)求证:DE ∥平面A 1CB .(2)求证:A 1F ⊥BE .(3)线段A 1B 上是否存在点Q ,使A 1C ⊥平面DEQ ?说明理由.【规范解答】 (1)因为D ,E 分别为AC ,AB的中点,所以DE∥BC.2分又因为DE⊄平面A1CB,所以DE∥平面A1CB.4分(2)由已知得AC⊥BC且DE∥BC,所以DE⊥AC.所以DE⊥A1D,DE⊥CD.所以DE⊥平面A1DC.而A1F⊂平面A1DC,6分所以DE⊥A1F.又因为A1F⊥CD,CD∩DE=D,所以A1F⊥平面BCDE,又BE⊂平面BCDE,所以A1F⊥BE.9分(3)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理由如下:如图,分别取A1C,A1B的中点P,Q,则PQ∥BC.又因为DE∥BC,所以DE∥PQ.所以平面DEQ即为平面DEP.由(2)知,DE⊥平面A1DC,所以DE⊥A1C.又因为P是等腰三角形DA1C底边A1C的中点,所以A1C⊥DP.又DP∩DE=D,所以A1C⊥平面DEP.12分从而A1C⊥平面DEQ.故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得A1C⊥平面DEQ.14分【解题程序】第一步:根据三角形中位线证明DE∥BC.从而证明DE∥平面A1CB;第二步: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DE⊥平面A1DC;第三步:通过证明A1F⊥平面BCDE来证明A1F⊥BE;第四步:分别取A1C,A1B的中点P,Q,证明P、Q、D、E四点共面;第五步:通过证明PD⊥A1C来证明A1C⊥平面DEQ.易错提示:(1)想不到或不会利用DE⊥A1D,导致无法求解.(2)对于是否存在型问题没有解题思路,从而无法作出辅助线,导致思路受阻.防范措施:(1)对于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一定要注意折叠前后的不变量与可变量,要有意识地注意折叠前后不变的垂直性与平行性.(2)对于是否存在型问题,首先要分析条件,看结论需要的条件已有哪些,分析欲使结论成立,还需要什么条件,结合所求,不难作出辅助线.1.(2013·青岛质检)设α、β为两个不同的平面,m、n为两条不同的直线,且m⊂α,n⊂β,有两个命题,p:若m∥n,则α∥β;q:若m⊥β,则α⊥β.那么()A.“p或q”是假命题B.“p且q”是真命题C.“非p或q”是假命题D.“非p且q”是真命题【解析】依题意得,命题p是假命题,命题q为真命题,所以“非p且q”是真命题.【答案】D图7-5-102.(2012·福建高考)如图7-5-10,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AD=1,AA1=2,M为棱DD1上的一点.(1)求三棱锥A-MCC1的体积;(2)当A1M+MC取得最小值时,求证:B1M⊥平面MAC.【解】 (1)由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知, AD ⊥平面CDD 1C 1,∴点A 到平面CDD 1C 1的距离等于AD =1.又S △MCC 1=12CC 1·CD =12×2×1=1, ∴VA -MCC 1=13AD ·S △MCC 1=13.(2)证明 将侧面CDD 1C 1绕DD 1逆时针转90°展开,与侧面ADD 1A 1共面(如图), 当A 1,M ,C ′共线时,A 1M +MC 取得最小值. 由AD =CD =1,AA 1=2,得M 为DD 1的中点.连接A 1M 、B 1M ,在△C 1MC 中,MC 1=2,MC =2,CC 1=2,∴CC 21=MC 21+MC 2,得∠CMC 1=90°,即CM ⊥MC 1.又由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知,B 1C 1⊥平面CDD 1C 1.∴B 1C 1⊥CM .又B 1C 1∩C 1M =C 1,∴CM ⊥平面B 1C 1M ,得CM ⊥B 1M .同理可证,B 1M ⊥AM .又AM ∩MC =M ,∴B 1M ⊥平面MAC .。

面面垂直的判定与证明-教案

面面垂直的判定与证明-教案

第一讲面面垂直的判定与证明一、课程名称面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证明思路分析。

二、教学目标1、熟悉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2、掌握面面垂直的证明方法和一般思路。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判定定理的证明及变式探索;难点:判定定理的变式。

四、课程类型跟踪课。

五、课时安排20分钟。

六、教具PPT课件,纸质题目。

七、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面面垂直的定义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垂直。

2、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外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引申) 在一个平面内做2条相交直线,另一个平面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这两条相交直线,则面面垂直;●(引申) 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3、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引申) 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过其中一个平面的一点作交线的垂线,那么这条垂线必包含于这个平面。

4、面面垂直的证明思路● 一个平面中存在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中的一组相交的直线; ● 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 ● 一个平面与另一个平面的平行线垂直● 一个平面垂直于两个平行面中的一个平面则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二)、例题精讲【例1】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第一个平面内。

已知βα⊥,α∈P ,a P ∈, β⊥a 。

求证:α⊂a 。

【提示】:要证明α⊂a ,一般采用反证法,即“否定结论 ⇒ 推出矛盾 ⇒肯定结论”。

在这里,根据同一法原理,可直接证明原命题的逆命题成立。

证明:假设α⊄a 。

∵ α∈P ,a P ∈ ∵ P a =α又 ∵ βα⊥,β⊥a ∵ α//a显然这与 P a =α 相矛盾,故假设不成立,逆命题成立。

由同一性法则,则原命题成立。

【总结】:一个命题,如果它的题设和结论所指的事物都是唯一的,那么原命题和它的逆命题中,只要有一个成立,另一个就一定成立,这个道理叫做同一法则。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学设计及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教案完美版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学设计及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教案完美版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学设计及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教案完美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判断平面与平面是否垂直,并运用性质定理求解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兴趣,提高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知识(10分钟)教师引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告诉学生本节课要学习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和判定方法,并和学生一起回顾正交的概念,引发学生的思考。

2.学习性质定理(30分钟)教师通过多个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性质定理一:如果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垂直,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性质定理二:如果两个平面中的各一条直线互相垂直,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教师先给出性质定理一的证明过程,再由学生自行推导性质定理二的证明过程。

学生在学习性质定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3.学习判定方法(30分钟)教师介绍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判定方法一:如果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垂直,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判定方法二:如果两个平面中的各一条直线互相垂直,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来判断两个平面是否垂直。

4.综合练习(2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运用刚刚学习的性质定理和判定方法来解决问题。

5.总结和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点,并给出总结性的提问,激发学生思维。

四、教学手段:1.教师板书法通过板书法概括和总结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和判定方法。

2.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和判定方法。

3.讨论和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

高中数学面面垂直判定教案

高中数学面面垂直判定教案

高中数学面面垂直判定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垂直面。

2. 学会判断两个平面是否垂直。

3. 掌握垂直平面的相关性质和定理。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数学教科书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几何工具箱、投影仪
3. 辅助教学资料:包含平面垂直判定例题的练习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 显示一个三维图形,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平面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提出平面的垂直关系,并与垂直直线进行对比。

二、概念讲解
1. 解释垂直平面的定义。

2. 理论性讲解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三、例题演练
1. 利用黑板进行示范,解答几个基础的垂直平面判定题目。

2. 让学生自行尝试几道练习题,并及时纠正。

四、深化延伸
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平面方程去判断两个平面是否垂直?
2. 讲解垂直平面的性质及相关定理。

五、课堂小结
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强调重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
1. 布置一定量的平面垂直判定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2. 提醒学生及时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1. 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和讲解方式。

2. 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促进思维的拓展和深入。

3. 关注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巩固学习成果。

高中数学平面垂直教案设计

高中数学平面垂直教案设计

高中数学平面垂直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平面垂直的概念、性质及相关应用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面垂直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3.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面垂直的知识。

教学重点:
1. 平面垂直的定义和性质;
2. 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
1. 如何应用平面垂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授课PPT、教学视频、教具;
2. 学生:课本、笔记本、讲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平面垂直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面垂直的意义,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定义平面垂直,并介绍平面垂直的性质;
2. 根据性质引出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三、示例演练(20分钟)
教师通过示例演练,让学生掌握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15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实际应用(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平面垂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六、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评价:
1.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
2. 学生在实际问题应用中的解决能力;
3. 学生对平面垂直概念的掌握程度。

高中数学两平面垂直教案

高中数学两平面垂直教案

高中数学两平面垂直教案
教学内容:高中数学
教学目标:
1. 理解两平面垂直概念;
2. 掌握两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3. 能够应用两平面垂直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难点:应用两平面垂直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数学》;
2. 教学投影仪;
3. 教具:黑板、粉笔、尺子、直角三角尺。

教学流程:
一、引入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两平面垂直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两平面垂直的条件。

二、讲解
1. 通过示意图和几何常识解释两平面垂直的定义;
2. 分别介绍两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法向量垂直法和两平面交线平行法。

三、练习
1. 给学生几道简单的题目,让他们应用两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来判断两平面是否垂直;
2. 给学生提供应用题,让他们应用两平面垂直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两平面垂直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五、总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两平面垂直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两平面垂直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清楚地理解两平面垂直的概念、掌握两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引导他们思考两平面垂直的应用场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案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案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面的概念及性质,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2. 能运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通过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含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图形示例等内容的PPT 或视频资料。

2. 几何画板:学生可利用几何画板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绘制相关图形,加深理解。

3. 白板讲解:利用白板或黑板进行现场讲解和互动问答,提高教学效果。

4. 学生练习册: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册或习题集,供学生练习使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1. 课堂讲解:教师精讲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注意逻辑清晰,表达准确。

2. 小组讨论:学生针对课堂练习或实际问题的讨论,促进互相学习和交流。

3. 互动问答:教师鼓励学生提问,通过回答问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多媒体辅助: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形和实例,增强视觉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5. 工具应用:引导学生使用几何画板等工具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1.概念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平面的概念及性质,强调平面的基本属性,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 定理介绍教师介绍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即“一面四点两线”判定定理。

指出定理的现代形式如下:如果一个平面内的四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内的四条直线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

并深入讲解该定理的证明过程及应用范围。

3. 范例分析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如:通过观察教室墙面和地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用判定方法判断两个平面是否垂直,并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相应的图形,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与课堂内容同步的作业,学生完成后进行展示和交流。

高二数学面面垂直判定和性质 教案

高二数学面面垂直判定和性质 教案

高二数学面面垂直判定和性质教学目标1.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1)正确理解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能够在图形中找出(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利用定义证明一个角是二面角的平面角,会求平面角的大小;(2)理解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内容及证明方法,会用此定理证明两个平面的垂直问题;(3)理解两个平面垂直性质定理的内容,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同一法),能运用此定理证明某些直线与平面的垂直问题。

2.通过对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的理解与认识,进一步体会空间图形向平面图形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3.通过对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作用的挖掘,进一步体会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的密切关系,从而从更高的角度把握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以及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运用;教学难点一是对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结构、功能的认识,二是对定理的运用.①找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将二面角这个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重要手段,根据空间图形的特点作二面角的平面角,不仅是教学的重点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证明两个平面垂直的重要依据,其前提条件是线面垂直;而性质定理则是证明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的方法,其前提条件是两个平面垂直.只有明确了定理的题设与结论,才有可能灵活运用.(1)本节内容分为三课时,一是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及求法,二是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推导,三是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应用.(2)二面角的引入应从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复习开始,当两个平面不平行时,它们的位置关系是相交,相交的度量是研究成角的大小.平面几何中研究两条直线的成角化为研究两条射线所成的角,与此类比,空间两个平面的成角就转化为两个半平面所成的角.在二面角的教学中要注意与平面角的类比、并且向平面角转化.(3)可让学生研究探讨如何给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下定义,回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以及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提示这两种空间角是如何转化为平面角的,启发学生寻求平面角的顶点以及两条边,并且这个二面角必须是确定的.另外还可借助实物如打开的课本启发学生观察判断,找到合适的平面角作为二面角的平面角.(4)选择合适的例题习题,解答后让学生归纳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常用方法.(5)应在教师的提示下由学生得出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由低级的位置关系可以得到高级的位置关系(如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由线面平行推出面面平行),猜想由线面垂直应能推出面面垂直.由学生探讨两种垂直关系的过渡,从而发现结论.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发现与此类似.(6)证明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时注意分析综合法的运用.注意分析已知与所证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主要的矛盾,消除了差异,已知与所证就建立了联系,实现了沟通,问题也就解决了.通过证明这两个定理应使学生对分析综合法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设计示例二9.6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两个平面垂直的定义.2.掌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3.能应用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解决简单问题.教具准备:三角板、投影胶片.教学过程:[设置情境]提问:(1)竖电线杆时,电线杆所在的直线与地面应满足怎样的位置呢?(2)为了让一面墙砌得稳固,不易倒塌,墙面所在的平面与地面又应该满足怎样的位置关系呢?容易得出结论:电线杆与地面应该垂直,否则容易倾倒;如果墙面发生倾斜,墙就容易倒塌,所以砌墙时,不能让墙面倾斜.(3)我们怎样用所学知识去描述“墙面不倾斜”这一事实呢?[探索研究]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2.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个质检员,你怎样去检测、判断建筑中的一面墙和地面是否垂直呢?(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大胆想象、猜测,并可用书作墙面、桌面作为地面进行模拟.学生不管想出何种方法,也不管其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以表扬、鼓励并作出相应的分析.)由上面的讨论分析,教师得出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已知:,(图1).求证:.证明:设,则由知,、共面.∵ ,,∴,垂足为点.在平面内过点作直线,则是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3.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提问:为什么墙面和地面垂直的时候,墙体就不容易倒塌呢?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演示实验:将一本书放置在桌面上,且使书所在平面与桌面垂直.当书面沿书面与桌面的交线转动时,由物理学原理知,它会倒塌.由此得到启发,让学生思考: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第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是否垂直于第二个平面呢?先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然后分析:如图2,,,,,求证:.分析:在内作.要证,只需证垂直于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就行,而我们已经有,只需寻求另一条就够了,而我们还有这个条件没使用,由定义,则为直角,即有,也就有,问题也就得到解决.可由学生写出证明过程.由上面的讨论,我们就得到了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的另一个定理,也即课本的例2(P37).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平面的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第一个平面内.已知:,,,(图3).求证:.证明:设.过点在平面内作直线,根据上面的定理有.因为经过一点只能有一条直线与平面垂直,所以直线应与直线重合.∴ .4.例题分析例题如图4,是⊙ 的直径,点是⊙ 上的动点,过动点的直线垂直于⊙ 所在平面,、分别是、的中点,直线与平面有什么关系?试说明理由.解:由垂直于⊙ 所在平面,知,,即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由是直径上的圆周角,知.因此,平面平面.由是△ 两边中点连线,知,故.由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知直线与平面垂直.注意:本题也可以先推出垂直于平面,再由,推出上面的结论.[演练反馈]1.如图5,在空间边形中,平面,,,.求证:(1);(2)平面平面.2.如图6,是△ 所在平面外一点,,,.求证:平面平面.3.如图7,垂直于矩形所在平面,、分别是、的中点,二面角为.求证:平面平面.[参考答案]1.提示:由,,得面,从而面面,又,所以面,所以,得面.2.提示:取中点,连结、.,,得.3.提示:取中点,连结、,证明:,,,,,面,,,面,面.[总结提炼]定义面面垂直是在建立在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基础上的,理解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都要依赖面面垂直的定义.证明面面垂直要从寻找面的垂线入手,课本第37页上的例2也可以当作面面垂直的一条性质定理,在解题时注意应用.布置作业:课本P39习题9.6 8,9,10.板书设计:1.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 3.两个平面垂直性质之二2.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之一 4.例题。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案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案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 能够判断两个给定平面是否垂直。

3. 掌握判断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教学步骤:
步骤一:引入话题
教师可以将两本垂直放置的书本放在桌上,并问学生这两本书是不是垂直的。

引导学生思考垂直关系的定义。

步骤二:引入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通过上述引入,教师可以引申出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两个平面相交且交线为垂直线时,这两个平面称为垂直平面。

步骤三:判断平面与平面是否垂直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示例,要求学生根据定义判断两个给定的平面是否垂直。

步骤四:讨论垂直平面的性质
4.1 垂直平面的法线相互垂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个平面是垂直平面,这两个平面的法线是否相互垂直?
4.2 垂直平面的法线在同一平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平面是垂直平面,这两个平面的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步骤五:实例练习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给定的平面是否垂直,同时让学生根据垂直平面的性质进行论证。

步骤六:总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以及判断垂直平面的性质。

步骤七: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作业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扩展思考:
1. 如何判断三个平面是否两两垂直?
2. 平面与直线是否可以垂直?如何证明?。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案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案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两个平面垂直的定义。

(2)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定理证明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内容及应用。

2、教学难点判定定理的推导过程及应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两个平面垂直的实例,如教室的墙面与地面、书本打开后的两页纸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平面之间的关系。

(2)提问:如何判断两个平面是否垂直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2、新课讲授(1)两个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2)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3)定理的推导①引导学生回顾线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②设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 l 垂直于平面β,垂足为 A。

过点 A 作平面β内与直线 l 不重合的直线 m,因为直线 l 垂直于平面β,所以直线 l 垂直于直线 m。

③又因为直线 l 在平面α内,直线 m 在平面β内,所以平面α内存在两条相交直线 l 和 m 都垂直于平面β。

④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平面α垂直于平面β。

(4)定理的应用①例 1:已知直线 AB 垂直于平面β,直线 AB 在平面α内,求证平面α垂直于平面β。

证明:因为直线 AB 垂直于平面β,且直线 AB 在平面α内,所以根据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平面α垂直于平面β。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设计(5篇范文)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设计(5篇范文)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设计(5篇范文)第一篇:《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设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直线与平面垂直问题是直线与平面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求解的关键是根据线与面之间的互化关系,借助创设辅助线与面,找出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关系把问题解决。

通过对有关概念和定理的概括、证明和应用,使学生体会“转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1.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较强,故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及层层递进的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探究。

帮助学生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度,从而完成定义的建构和定理的发现。

2.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待提高,故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着重掌握原认知过程,使学生把独立思考与多向交流相结合。

三、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新大纲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合理需要,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让学生在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的正确认识;②能运用性质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等价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②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③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创新的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和内容和推导。

(2)教学难点:运用性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设计思路:1、复习导入:(1)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2)面面垂直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2、探究发现:(1)创设情境:已知黑板面与地面垂直,你能在黑板面内找到一条直线与地面平行、相交或垂直吗这样的直线分别有什么性质?试说明理由!设计说明:感知在相邻的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内,有哪些特殊的直线和平面关系,然后通过操作,确定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合理性,引导学生通过模型观察,讨论在两个平面相互垂直的情况下,能够推出一些什么样的结论。

高中数学面面垂直教案

高中数学面面垂直教案

高中数学面面垂直教案
教学内容:高中数学
教学目标:
1. 理解面面垂直的概念;
2. 掌握面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3. 能够运用面面垂直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面面垂直的概念和判定方法。

难点:运用面面垂直的性质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2. 准备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3. 准备板书笔和白板。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垂直关系,引出面面垂直的概念,并询问学生是否了解面面垂直的性质。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面面垂直的定义和性质;
2. 带领学生分析面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3. 讲解相关定理和证明过程。

三、练习(20分钟)
1. 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面面垂直判定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来判断;
2. 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他们独立进行解答,并进行讲评。

四、拓展(10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面面垂直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让他们综合运用面面垂直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强调面面垂直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来评价学生对面面垂直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提问来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面面垂直的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更多的案例分析和综合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面面垂直教案

面面垂直教案

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2.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教学重点: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直观观察,猜想,研究面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及逻辑论证能力.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前面我们以学习面面垂直的定义,判断两个平面垂直除了根据定义外,是否有其它的方法来判定? 二、学生活动问题1。

为什么教室的门转到任何位置时,门所在平面都与地面垂直? 问题2。

通过问题1的研究,你有何发现? 三、建构数学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符号语言: 图形语言: 简记为: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四、数学运用例1. 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 求证:平面A 1C 1CA ⊥平面B 1D 1DB .例2.如图,在四棱锥中,四边形是菱形,,为的中点。

求证:平面平面. 五、课堂反馈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过平面外一条直线一定可以做一个平面与已知A A 1BC DB 1 D 1C 1lC ABDPE平面平行;(2)过平面外一条直线一定可以做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垂直;(3)两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4)两平面垂直,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2.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若α⊥γ,β⊥γ,则α∥β.(2)若α⊥γ,β⊥γ,则α⊥β.(3)若α∥α1,β∥β1,α⊥β,则α1⊥β1.3.已知PA⊥平面ABC,AB是⊙O的直径, C是⊙O上的任一点。

求证:平面PAC⊥平面PBC 。

B(2)判定定理:线面垂直面面垂直;2.解题时要注重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相互关系。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平面垂直的定义与判定;2.理解掌握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解题.教学重点: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学难点: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综合应用.教学方法:类比,猜想,验证.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复习二面角的定义;2.复习两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3.情境问题:如果两平面垂直,那么又有哪些性质?二、学生活动问题1.如果有两条直线分别在两个互相垂直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吗?问题2.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吗?23问题3。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案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案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概念;
2.掌握判断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基本方法;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2.理解垂直平面间的特点;
3.掌握将垂直平面相关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与激发学生兴趣(5分钟)
1.引入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概念:请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特点和判断条件。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需要判断平面与平面是否垂直?在哪些实际问题中会用到这个概念?
3.引入本课的主要内容:本课将学习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断方法及其应用。

步骤二:教学内容展示(25分钟)
1.定义:平面与平面垂直是指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垂直,即两个平面法向量的内积为0。

2.公式表示:假设平面1的法向量为n1,平面2的法向量为n2
3.实例演示:通过数学演算,展示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过程。

4.注意事项:在判断平面与平面垂直时,需要注意法向量的方向是否正确,正负号是否考虑周全。

步骤三:小组讨论与练习(20分钟)
1.分为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并结合判断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方法进行分析与解决。

2.小组展示与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进行展示,并与全班进行交流与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步骤四:拓展与扩展(10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教学设计
高二数学 彭立丽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并能应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能力目标:加深学生对化归思想方法的理解及应用.
3.情感目标:通过计算机软件演示来陶冶学生的数学情操.在数学与实际问题密切联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讨论,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及协作共进的团对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难点: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观察、归纳、启发探究,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二)导入新课:瓦匠师傅砌墙的图片(多媒体展示)
(三)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定理内容的符号形式)
例题: A 是Δ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AB=AD ,BC=CD,E 是BD 的中点,
求证:(1)BD ⊥平面AEC (2)平面AEC ⊥平面BCD
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要求同上)
例题:如图,平面AED ⊥平面ABCD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求证:EA ⊥CD
(四)归纳小结:(从知识、方法两个方面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五)巩固练习1:直角三角形?问:此三棱锥中有几个面已知,
,CD BC BCD AB ⊥⊥
巩固练习2:如图,AB 是⊙O 的直径,C 是圆周上不同于A ,B 的任意一点,平面PAC ⊥平面ABC
判断平面PBC 与平面PAC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

(六)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