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包含了丰富的美育内容。审美教育是培养人们的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美感教育活动,它必须通过对自然界、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美的事物或现象的感动来进行教育。
小学教材古诗教学审美教育
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所以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小学教材中的古诗包含了丰富的美育内容,有的表现丰富自然美,有的深刻表现社会生活美,有的表现浓浓的情意美,在小学生审美形成的初期阶段,尤其是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启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加强审美教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审美教育是培养人们的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美感教育活动,它必须通过对自然界、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美的事物或现象的感动来进行教育。
农村小学的古代诗歌教学很不规范,常常把诗歌当作记叙文来教育,给诗分段,归纳段意,把原本充满韵味的诗歌肢解得七零八落;最典型的是搞白话对译,将充满灵性的诗歌变散文,把生动优美的诗歌教得有骨无肉,索然无味,忽视了诗歌的特点及其美育功能,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实施审美
教育了。
那么在我们这样偏远的农村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我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第一,形象性切入,感受美。美育的内容,不同于政论的演绎、归纳,也不同于逻辑的推理、判断,它是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的。古诗写的事物、景物或人物,就是形象美。例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千丝万缕、参差披拂的柳树形象,那为柳树裁剪绿色春装的春风形象,显得很柔美。作者似乎懂得形象美的重要,把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通过“似剪刀”的比喻,使之形象化了。又如《宿建德江》,这是孟浩然飘零他乡,宿建德江时所作。那时正值夕阳西下,鸟雀归巢,羊牛下山。目睹此景,触目伤怀,游子突然间乡愁倍增,惆怅满怀。明月升起来了,江面好静,野外的一切都找到了它的归宿,而诗人却远离故乡,仍然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另外,古诗往往是诗中有画。从形象性切入,就要充分注意到由色彩、线条所构成的形象画面。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从“望”字展开,“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两者构成了一幅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千秋雪”和“万里船”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写景,富于诗情画意。《暮江吟》是诗人抒写深
秋傍晚江边的景色,字里行间透露诗人赞美之情。抓住“铺”“瑟瑟”“红”等关键词,以及“珍珠”“云”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悄然东升,脚边小草清露滴滴,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让学生从这些古诗形象的画面去获得美的享受。
第二,情景交融,体验美。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古诗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还创造出情意交融的意境美,这就是所谓“人化的自然”或“自然化的人”。教师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去,体验美。例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写出登高望远的意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但作者意犹未尽,还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古人喜欢登高望远是有原因的,因为时间无穷无尽,空间无边无际,也就充满了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从有限的时间空推向无限的时空,可以获得人生的感悟。学生读到这里,就会随着作者登楼的步伐,上升、再上升,望远、再望远,在那更广阔的天地里,视野更开阔了,心胸更开阔了,精神境界不断地得到升华、净化。又如在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漆黑的夜晚,江面上渔火点点,就好像一只只萤火虫栖落在树梢。一阵微风拂过,那映在水里的渔火呀,一下子被嘻笑的浪花搅碎了,江里的灯光,就好像满天的星星,眼睛还眨呀眨呀!”这也是一种意境美。
第三,寓教于乐,享受美。小学美育,特别是农村的美育教育要寓
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一首儿歌,以浮水、拨水几个动作细节,表现出鹅的动态美;另一方面,用“白”“绿”“红”“清”的色彩词,表现色彩美。于是一只鲜活的鹅就跃然纸上。此时,让学想象,在蓝天、白云之下,在清澈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该是多么绚丽的画面,该是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课后带领学生去观察鹅的生活习性,摹仿鹅的动作做一场游戏,就会让学生充满情趣和兴致。
又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从而在把乐趣贯穿于教学中。
总之,选入小学教材的古诗,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在教学中如
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的心灵美,这对于陶冶性情,培养情操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程英.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j\].魅力中国,2010,(3).
\[2\]唐庆.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四川教育,2011,(4).